一千多年来,每逢除夕,家家守岁,无论大人小孩都通宵达旦。此风直至近几十年,才渐渐式微。现在很多人不明白:我们的祖先为何要守岁?除夕之夜熬一宿到底有何意义?
守岁最初是为驱除年兽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唐·孟浩然《岁除夜有怀》
除夕之夜,春寒料峭,唐代诗人孟浩然羁旅他乡,独坐守岁直至五更。眼看残灯去焰、炉香燃尽,遥想故乡家人团聚守岁,感叹即使相思,此夜梦也难来。
这首诗提到“守岁家家应未卧”,可见除夕守岁在唐代已很盛行。有关守岁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据此有人认为,守岁之俗可能源于蜀地。
之一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古人称农历年中最后一夜为“除夕”,已道出了守岁的根源。除夕又名除夜、岁除,除,即驱除、去除之意。这一夜要驱除什么?驱除所有不祥之事物。而所谓“过年”,在古代的含义就是驱除一种名为“夕”的“年兽”。
为了驱除“年兽”,人们在除夕之夜燃烧竹子,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后来是放鞭炮),跳傩舞,击鼓驱疫,所有房子遍燃灯烛,通宵不灭,所以在古代守岁又名“守岁火”“照岁”等。
有些地方的人们甚至在床下点灯,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床下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守岁新义:励人珍惜光阴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驱除“年兽”的含义被慢慢淡化。但除夕守岁之俗却不变,且被不断赋予新的含义。
唐太宗李世民有《守岁》诗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年终岁寒,冬雪消融,大唐富丽堂皇的宫殿里仿佛吹进了和煦的春风。梅花的香气沁人心脾,椒盘上的红烛如花团锦簇。李世民与群臣欢宴饮酒,共度良宵。这首《守岁》诗,其含义就是迎新岁,辞旧岁,体现了作者充满自信和喜悦的心情。
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守岁,既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对即将到来的新年充满希望。在送旧迎新之际,家人亲戚围炉而坐,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如此守岁,确有意义。
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光阴似箭,时光飞逝,除夕一过,每个人都大了一岁,此时此刻,更要珍惜光阴。宋人席振起有《守岁》诗云:
“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映碧纱。
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除夕守岁,提醒自己珍惜年华,使守岁更有积极意义。
苏轼的一首《守岁》诗,同样表达了对光阴的珍惜: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苏轼这首诗,把逝去的年岁比作游向幽壑的长蛇,认为守岁的目的并非要抓住它的尾巴,而是要“努力尽今夕”,珍惜时光,有所作为。这一层含义,宋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也提及:“宛俗除夕,聚坐达旦,有古惜阴之意。”
年轻人守岁是为长辈添寿
此外,古人还认为,年长者和年轻人守岁有不同的意义。年长者守岁是为辞旧岁,而年轻人守岁是为长辈添寿。
苏轼诗中说“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儿童为什么也守岁?儿童“强不睡”,固然有贪玩的因素,还因古代有一种叫“卖痴呆”的习俗,在除夕夜天将亮前,儿童们纷纷跑到街上呼叫“卖痴卖呆”,表面上的意思是把痴呆转移给别人,实际上是大人们祈求自己的孩子能够聪明伶俐。
宋人范成大有一首《卖痴呆词》写这种习俗:“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招人买。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词句幽默,读来令人喷饭。
上图:齐白石《岁朝图》(资料图片)
钟葵(摘自《广州日报》)
来源: 今晚报
2022除夕为啥不是年三十?二十九放炮还能吓跑年兽吗?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 上官云)日前,“2022除夕不是年三十”登上热搜。对此,民俗学专家王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腊月是有29天,这是一个历法上的概念。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关于除夕,一个比较常见的说法如下: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这里,“除”有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王娟解释,中国古代的历法,主要是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来计算的。其中,月亮的阴晴圆缺比较好观测,圆缺变化一周称为一个朔望月。一般来讲,一个月大概是29.5天。
但是,一个月的天数要用整数表示,就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同时,为了保证农历每月的初一是朔日,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需要通过科学推算加以确定。
“而除夕的时间呢,指的是农历每一年的最后一天,不是指腊月三十。所以,按历法计算,今年腊月是小月,有29天,那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没有‘年三十’。”王娟说。
不过,人们对除夕消息的关注,也源自对它的重视。除夕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 *** 来驱逐“疫疬之鬼”。
在民间传说中,它的由来与“年兽”有关。每到农历年最后一天的午夜,年兽会进攻村子。有一个聪明的孩子教会大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此驱赶年兽,由此演变为“除夕”。
资料图:此前,正值农历除夕,湖南凤凰古城的居民贴春联迎接除夕的到来。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当除夕来临,许多人家会早早起来,在大门口贴上春联。春联也叫春贴、桃符等等,抒发对新年的期盼。
据说,过年贴春联的习俗起源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变得既精美又富有艺术感。按使用场所分类,春联又可分为框对、春条、斗方等。
过年时,人们在屋门、墙壁等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时也会把福字倒过来贴,寓意“福气倒(到)了”。它也可以 *** 成各种精致图案,有寿星、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等。
在各项年俗中,年夜饭是重头戏:白天,人们就开始准备做年夜饭的食材。
热菜、凉菜、美酒……吃年夜饭,是过节气氛最热闹的时候。桌上的菜品很丰盛,有的会有火锅,象征着红红火火;或者有鱼,寓意“吉庆有余”、“年年有余”。
在王娟看来,年夜饭吃什么、怎么做,其实都是表达感恩之情、表达对好运的期盼。(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年俗|除夕2023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
爆竹声中辞旧岁
烟花满天迎新春
除夕简介
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所以“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因常在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故又称为大年三十。它与新岁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岁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重阳节和七月半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它在国人心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在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节日渊源
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 *** 来驱逐“疫疬之鬼”,每年将尽的时候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据说也是当时“除夕”节令的习俗之一。2007年,除夕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
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众人围聚桌前,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温馨之感溢于言表。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且各有讲究,如北方古时候流传下来的过年习惯吃饺子,南方地区尤其沿海一些地方,因地利和水资源的优势,在菜色上会丰富多样一些。
家人团聚吃年夜饭,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而年轻一辈,也可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贴年红
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之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们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
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文字整理:陈宇航
主编:陈宇航 美编:马海文
监审:侯跃峰
监制: 付惺
总监制:张晓琦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呼伦贝尔日报》官方微信
大年三十又称除夕夜,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大年三十当天有很多习俗,比如除夕守岁、吃年夜饭、贴对联等等。大年三十当天按照阴历来说,已经进入了下一年了,可是按照农历来说,过了大年三十,人们才会觉得真正意义上的过年,也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
今年则情况不一样,不少朋友发现,今年没有农历腊月三十,查看日历,腊月二十九那天是除夕夜,有朋友会问,为何没有大年三十呢?另外,腊月二十九也算除夕夜吗?
先说说,为何没有大年三十?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很罕见,比如近20年来,没有大年三十的年份有2003年、2006年、2013年、2016年等,这4个年份也没有大年三十。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可怕”的事,2025年到2029年,连续的5年时间,都没有大年三十,是不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一年12个月,按照阳历来说,有些月份是30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些月份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2月份是例外,有28天或29天。而按照农历来算,分大小月,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具体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来编算的,用专业术语说叫“朔望月”。通俗来说,把完全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称为“朔”,时间定为每月的初一,把完全看到月亮的那一天,或者说最圆的那一天称为“望”,时间为每月的十五或十六(都是阴历时间)。
从“望”再到下一个“朔”,一个周期约29.53天,但是,一个月的天数要用整数,不能用小数,所以,就有了29天和30天之分。同时,为了保证每月的初一是“朔”,所以,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具体推算有一套科学的算法,就不细讲了。而今年腊月期间,刚好赶上小月,也就是29天,所以就没有了大年三十。
上面说得很详细,相信大家都看懂,再来说下一个问题,腊月二十九也算除夕夜吗?
不少朋友所理解的除夕夜就是大年三十,其实,这是不准确的,除夕夜指的是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并不是特指腊月三十晚上,也有可能是腊月二十九的晚上,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所以,小月的情况下,腊月二十九也是除夕。
关于今年没有大年三十的情况,网友们对此也有一些有趣的问题。
其一,如果是在腊月三十出生的人,是不是遇到小月的情况下,就没有生日之说了?或者说怎么样过生日?这个问题,笔者问了几位腊月三十出生的人,得到的答案是一样的,那就是提前一天过日子,放到腊月二十九过生日,因为生日有提前过,不能延后过的说法。
其二,如果没有大年三十了,是不是放假时间就少了一天?答案也是否定的,放假的时间都是按照阳历来算的,比如今年春节的放假时间为1月31日到2月6日,加起来也是7天的时间,所以,不存在少放一天的说法。
关于腊月没有三十的情况,民间也流传着一些俗语,至于好不好,目前并没有科学性的说法,从“除夕腊月二十九,开春赖在热炕头”这句俗语来分析,大概意思是说如果除夕在腊月二十九,那么等到来年春天,会赖在炕头上,说明天气还比较寒冷,人们无法出门。以前人们都是靠种地为主,如果天气寒冷就没有事了,只能躲在家中。从农业种植角度来说,开春之后天气还比较寒冷,对于农作物的返青是不利的。
这里再提醒一点,往年大年三十的习俗,也要放到腊月二十九进行了,比如早上要贴对联,中午要吃饺子,晚上要吃年夜饭,同时部分地区还有放爆竹、守岁的年俗,这些事情都要提早到腊月二十九了。
关于没有大年三十的内容,就和大家说这么多,相信大家看完后,有了清晰的认识,这里也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幸福。
为什么叫除夕?除夕的风俗您知道多少一年的最后一天为除夕。除,为过、去、走的意思。夕,就是夜晚。除夕就是一年最末尾的傍晚和晚上。为什么叫除夕?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种野兽叫夕,它们动作灵便,性情凶猛,总是在腊月三十晚上出来,偷吃供果祸害人间。人们想了很多 *** ,总是逮不住它。后来有个人做了一个翻板木箱子,将供品放在木箱上,夕来偷吃供品就会掉入箱里被逮住了。人们把夕杀了,剁成肉馅包饺子吃,从此再也没有夕来捣乱了。后来,人们就把腊月三十晚上叫除夕,用吃饺子庆贺除掉夕的胜利。
有关的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贴春联、门神、彩纸、窗花等
春联、门神、彩纸、窗花等是过年的特定吉祥物。过去贴春联等是腊月二十九,现在人们普遍推到除夕这天。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周朝时,过年要驱鬼避邪,就要在门前挂上神荼、郁垒两人的像。相传他们是专门监督鬼魅的神,发现那个鬼做了恶事就把它用苇索捆起来去喂老虎,所以鬼都很怕他们。
后来嫌刻画人像费事,便在桃木板上写出两人的名字挂上,因为传说神荼二人是在桃树上捉鬼的,那桃木是五木之精,也有法力。到蜀后主孟昶时,他让一位大臣在桃木板上写吉利词儿,看了不理想,就亲自写道:“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历史上的之一副春联。有了这副春联,文人墨士们便纷纷在桃木板上写起来,渐渐在四川形成风俗。传说唐太宗生了病,总梦见妖蜮,晚上不能睡觉,有人出主意把大将秦琼、尉迟敬德两个人找来把守宫门。时间长了,不能总让大将军把门,便在宫门上画了他们二人的像。现在,不少地方仍然在过年时贴这两位大将像,也有的贴死后专门捉恶鬼的钟馗像。
二、贴全神
除夕这天的一件大事,就是要在院落北墙安搭一个神棚,也叫天地棚,贴上木版年画式的全神像(神码)。所谓全神,一般就是包括儒道佛三家的天地人三界众神。
三、包饺子
年三十、初一包饺子、吃饺子,在全国来说比吃糯米糖团、汤圆更为普遍。过年的饺子,带有多重含义。饺为交,是新旧交替、迎祥纳福的意思。饺子更是供奉神灵和祖先的必备之品。除夕要包饺子,既要当天上供之后全家吃,又要准备好第二天清早的供品饺子。有的除夕吃蒸包、熬大锅菜,第二天早起才吃水饺。大年初一早晨全是水煮饺,还没有发现初一早上蒸饺的。
四、点火挂灯
除夕夜点旺火,是说火旺人旺财也旺,也能驱鬼避邪。过年时在院里、室内火塘里用干柴点旺火,这来自远古时期对火的崇拜。那时人类认为有了火就有了光明和温暖,能够驱赶鬼祟。点旺火还可以烧烤一些食品,温热酒水,以备守岁之用。在上海要点灯火,叫做赶虚耗。所谓虚耗,就是指藏在家中的一些鬼祟,用点灯、点火的 *** 就能把它们赶走,从而保证一家来年平平安安。这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那时还有点火时放些松枝的做法,叫做烧松盆。直到明朝时北京仍有类似习俗。有的地方要填虚耗,就是除夕或正月十六打扫院落、街道,把坑坑洼洼都填满,使那些虚耗鬼们无处藏身。
挂灯笼,过去大多是挂竹木或者庄稼秸杆制成的灯笼,现在普遍是挂长型红灯或大红宫灯。
五、放鞭炮-(为了环保,现在许多城市都禁放了,我们还是要遵守相关规定)
放鞭炮和点明灯旺火的出发点是一样的。但灯火只有光亮,却没有声音。光亮能够驱鬼避邪,声音更能避邪驱鬼。放鞭炮的来历,有说是从宋代发明火药之后开始的,也有说火药是魏晋时期道士炼丹发明的。魏晋时期纸张昂贵,不可能用纸做鞭炮,很可能是用竹筒填上火药做成的。放鞭炮与姜子牙有关。相传姜子牙帮助周武王灭了商纣王,就上封神台去封神。一个
个功臣都封完了,他老婆马氏却跑来了。姜子牙在渭水钓鱼等待周文王时,老婆就嫌他穷,一跺脚走了。现在打了天下要封神了,她跑来要神位,就没好气地说:封你一个扫帚星,只有三十晚上可以下界,哪儿黑就往哪儿钻。后来,过年放鞭炮就是为了崩扫帚星,让她没处躲藏。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地竹子很多,过年时就烧竹杆竹枝,发出一些声响来。根据古书记载,鞭炮原来叫爆竹,就是烧竹子造响动。有了火药之后,特别是造纸技术提高之后,用纸做炮才时兴起来。特别是成串的小鞭,几乎全是纸和火药做成的,编到一起像一条鞭子,所以才有了鞭炮的说法。
六、年夜饭和守岁
年夜饭也叫年饭、分岁饭。这是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很有辞旧迎新的意义。年夜饭一般都很丰盛,家中更好的酒菜、食物都要摆上来。但普遍认为,年底饭必须有鸡和鱼,因为鸡谐音为“吉”、鱼谐音为“余”。民间至今有“无鸡无鱼不算席”的说法。在沿海、南方水产丰富的地方,往往要做鲢鱼、鲶鱼、鱿鱼、鲫鱼四道菜,取意为连年有余。也有的做鲢鱼、鲶鱼、鲫鱼、青鱼为连年吉庆的象征。年夜饭就是“团圆饭”、“合家欢”,这是一年来全家老少最隆重的聚餐。有老人的家庭都要让老人坐上席,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依次往下坐。这时一般不请亲戚朋友,有的地方根本不许外人在自己家过年。如果过年不回家团聚,大多数人会觉得孤独和难堪。若因为工作需要、身体原因不能回家过年,则最是人生遗憾。
团圆饭中,也往往有丸子,丸谐音为“圆”,含有团圆之意。当然还有各种地方性的菜肴。团圆饭也要有酒水。但在除夕年饭中饮酒,一般都不过量,因为这一夜要守岁,第二天清早还要起来祭神放鞭炮,与平时闲喝酒大有不同。年夜饭前,要盛出一碗放起来,这叫隔年饭,放到第二天中午或晚上做饭时才倒回锅里,意思是连年有余,上年储备充足,今年的日子就会好起来。也有的故意把年夜饭剩下许多,一直零零星星用到正月初七或十五之后。过去是年夜饭前后放鞭炮,起五更祭神放鞭炮,现在半夜子时增加了一次鞭炮燃放。这是在农历新年之一时间的炮声,是放炮人自己的声音,象征着新年将有新起色、新收获。
明日除夕,记住“做6件事忌7件事”,老传统不能忘,虎年虎虎生威“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明日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岁末的最后一天,年味达到了顶峰,前几日忙忙碌碌的备年货、扫房子、买新衣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天的到来,街上的红灯笼已经挂起,商户们也都闭店回家准备过年了,家家户户的旧门联已撕去,准备贴上一副崭新的春联,欢欢喜喜迎大年。
除夕这一天是阖家团圆、除旧布新、张灯结彩的日子,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传统节日,有着许多风俗习惯和禁忌,可随着时代变迁,一些习俗人们依旧重视和传承,但也有一些已经在慢慢被人们淡忘。家中的老人总是叮嘱老祖宗传下的习俗和忌讳都是有讲究的不能忘,除夕有“6件事7个忌讳”还要谨记遵循,好欢欢喜喜过大年,虎年虎虎生威。
除夕要做的6件事
1、年夜饭
除夕夜的晚饭被称作年夜饭和团圆饭,是阖家欢乐、幸福团聚的时刻。奔波在外的游子回归故里,一家人齐聚一堂,享受一桌子丰盛的饭菜,也算是给这一年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年夜饭里则又包含了许多习俗在里面,比如人们都喜欢摆上吉祥菜,北方家家户户的年夜饭除了大鱼大肉之外还会吃饺子,饺子形似金元宝,故也有富贵吉祥的含义,而南方则更多的会吃年糕,有年年高升之意,为来年讨个好彩头。
2、贴春联、年画
春联又被称为“门对”“对联”,在古代最早被称为“桃符”,在桃木上题字是为了驱除妖魔,后来纸张被发明,人们就用红色的纸张来代替桃木,等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春联正式诞生。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对仗工整以及精巧的文字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和向往,红色的新春联也意味着辞旧迎新,辟邪除灾。除了贴春联,人们还会在家中贴上年画、精美窗花以及福字,给家中带来福气和增加喜庆的氛围。
3、祭祖
祭祀祖先是过年过节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特别是一年之尾的除夕,永远不会忘记祭拜祖先。人们会在家中祖先的照片或牌位前摆上丰盛的饭菜、新鲜的水果,倒上美酒,之后由家长主祭点香燃烛,率领子孙们一起叩拜,表达对祖先的孝敬、感恩和怀念之情,并祈求和报答祖先在天之灵的保佑和庇护,最后烧纸“送钱粮”。
4、发压岁钱
压岁钱又名为压祟钱,“祟”在古代是不吉利的东西,百姓认为小孩子年龄小最容易受到“祟”的侵害,而古代的钱币上一般会刻有“福绿寿喜”、“吉祥如意”等饱含祝福的词语,故认为将这些钱给予晚辈,就可以镇恶驱邪,现今长辈将钱装进红包分发给晚辈,来保佑晚辈们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度过。
5、燃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也被称为“鞭炮”、“炮仗”,除夕燃爆竹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是人们为了驱赶一种被叫做“年”的怪兽,“年”害怕红色、火光和炸响声,于是人们就会在门上张贴红色的对联、年画,再放上一挂爆竹,“年”就会被吓的浑身战栗、惊慌而逃,不再伤害人命吞食百姓家的牲畜。此后每到除夕,家家户户就会通过放鞭炮来辟邪驱灾、祈求安泰,如今人们也更喜欢通过放鞭炮来表示过年的喜庆和庆祝新年的到来。
6、守岁
守岁又被人们称为“守岁火”和“照岁”,俗话说就是“熬年”,除夕的这一习俗流传久远,在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中就有记载:“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人们在除夕晚上吃完年夜饭后,点燃所有房子的的灯烛,”全家聚在一起,围坐在炉火的旁边闲聊,一整晚不再睡觉,守着灯烛不让熄灭,称为“燃灯照岁”,据说这天经过一夜的照亮,就可以把邪瘟病疫驱赶走,来年家中就会财富充实、吉祥如意。还有别的说法称,年长的人守岁为“辞旧岁”,代表珍惜时光岁月的意思,而年轻人守岁,可以帮助延长父母的寿命。不管到底是哪一种说法,都象征了人们对新年和人生美好的期待。
除夕的七个禁忌
1、忌关灯
除夕晚上睡觉时是不能关灯的,特别是供奉祖先的房间更是不能关灯的,要等到大年初一天亮后再把灯关掉,通宵开灯能够驱赶“邪瘟病疫”,来年就能顺顺利利。
2、忌倒垃圾
从除夕这天开始,就不可以随意地倒垃圾、倒污水、乱丢杂物以及泼水扫地了,据说是容易不小心溅到神灵的身上,从而惹怒了神灵就会降祸人间,招来不幸。因此从除夕这天,可以先将废弃的垃圾分类,装置在垃圾袋中,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等到初五之后,再将垃圾扔掉。废水则也要攒着不能往外泼,水被人们看作财富的象征,讲究聚财。
3、忌说不敬不吉祥的语言
除夕夜又被称为吉祥夜,在这天晚上,大人和小孩都要注意说话时切勿说晦气话、脏话以及不敬的话,要多说吉祥话,避开不吉祥的字眼,特别是“死”“杀”这一类的字眼,以免招来晦气和霉运,比如长辈想给小辈夹菜添饭,已经吃饱不需要了,这时可以将“不要”换成“有了”。
4、忌打碎物品
除夕这日忌打碎物品,如果这一天打碎了碗盘杯子,就意味新年会“破运”是不吉利的事情,若是不小心打碎了这些物品,长辈们就会拿来红纸将碎的东西包起来,说一句“岁岁平安”的吉祥话来及时缓解,故人们在除夕这一天大多都会谨言慎行,以免发生不吉利的事情,打破新年的吉祥和好运。
5、忌吃鱼尾
鱼是年夜饭上必备的美味佳肴,因“鱼”又与“余”同音,被人们称作“有余”。无论年夜饭上的这道“鱼”的菜肴多美味,也不能完全吃光,要将鱼头和鱼尾留下来,代表新的一年不仅吃穿不愁,还会有剩余,也就是所谓的年年有余。
6、忌剩下浆糊
除夕这天人们会一早地贴春联、福字、窗花等,就会熬上一碗充满黏性的浆糊来粘春联,贴完后要记得立刻倒掉剩余的浆糊,避免留在新年,不然则代表来年的生活越过越糊涂。今人们虽大多都改用胶带和胶水来贴春联、福字,但应该也有继续用浆糊贴的,那么用浆糊的朋友就要注意了。
7、忌吃年夜饭时串门
除夕夜这晚一家人会聚在一桌吃年夜饭,在进餐时,格外忌讳别人串门,打扰吃饭,这种情况被称为“踩年饭”,会让一家人都不得安宁,无法顺顺利利的吃完年夜饭。所以如需拜年,也要看好了时间再去,以免打扰到人家吃团圆饭。
——老井说——
许多人都说年味越来越淡了,可能是由于平日的生活条件好了,也可能是由于科技时代的发展,将人与手机的距离拉近了,而人之间的距离变远了,甚至也不再去赶集买年货,只需在家中用手机下订单就可以了,可除夕和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就算大环境下年味淡了,但还是希望大家依然对除夕和春节这些节日重视起来,带着孩子们一起完成这些传统的习俗,感受过年的喜庆,中华民族文化的长久不衰,就是一半来自国人信念,一半来自大家对老传统的尊重和继承,如果人人心中都有年味了,新年就永远是欢乐、团圆、喜庆的象征。在这里也祝大家新的一年平安喜乐、万事如意。
除夕的由来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除夕,辞旧岁,迎新春。“西经长安月色凉,除夕庭中炮声长。”、“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敞庐。”文人们总是擅长用诗词来表达别样的情怀。除夕的由来可追溯到《太初历》的出现。相传在夏历(即农历)的夏代(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时,便有了“除夜”和“除夕”的记载。不过,它正式被确定为节日,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下令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才算有了固定的日子。此外,民间流传着的“万年创建历法说”也被后人广泛接受,以此纪念岁首。在岁除之夜,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一轮明月,因此有“隔千里共婵娟”之说。总的来说,除夕是春节的前夜,也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
除夕是我国传统的佳节,古往今来,人们用各种方式来庆贺除夕,那么大家知道除夕的习俗都有哪些呢?除夕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何讲究?小编整理了除夕的注意事项,感兴趣的一起看看吧。
除夕的风俗习惯
除夕风俗习俗有哪些简单介绍
“燃放烟花爆竹”。燃放爆竹是除夕夜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传说怪兽“夕”最怕爆竹的响声,我们的先人就是用爆竹驱走了怪兽的。如今,冉犯爆竹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还有驱散穷气和晦气的作用,响声也代表了在新的一年里生活有声有色,红红火火。因此,在除夕这天是一定要点爆竹的。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关于守岁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由于意义重大,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吃年糕和饺子”。传统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即腊八节)开始,家庭主妇们就开始张罗过年需要的各种食物了。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除夕的讲究
“包饺子”。吃饺子是北方传统的过年方式。春节是一个家人团圆的节日,在这个节日,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海鲜、蛋和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除夕的讲究及禁忌注意事项
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更高的长者,末席为更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日。
除夕有什么忌讳
2、不汲水
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3、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之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4、压岁钱
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所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除了长辈送小儿“压岁钱”之外,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习俗。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压岁钱”更为直接纯粹,一般都用精致的红包装上红红的票子,然后分给孩子,讨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
5、踩岁活动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更大主题。
7、开灯睡觉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8、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9、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10、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11、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12、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13、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14、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之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农历中国 | 腊月廿九 · 除夕今天是腊月廿九,
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
中国人习惯叫大年三十,
俗称 “除夕”。
而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之一天,
是百节之首的春节,
除夕与春节首尾相连。
“除” 是 “去” 的意思,
除夕就是 “月穷岁尽” 之时,
表示旧岁至此而除,
来年另换新岁。
故除夕之夜是年节的之一个 *** 。
大年三十除夕夜要 “守岁”,
俗称 “熬年”,
它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
早在魏晋时代就有记载。
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算起,
而年夜饭则是一年中
更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
中国人从腊八节开始忙起,
历尽辛苦折腾,
就是为了这顿阖家团圆的年夜饭。
中国人历来尊崇祖先,
所以,在年夜饭开始前,
先要在家中祖先牌位前祭祖,
有些家族世家,
甚至还要将家谱供奉出来,
缅怀祖先的恩德。
之后,全家人围坐一席,
共享精心准备的美酒佳肴。
在北方,大年三十夜一定要吃饺子,
意为 “交子之夜” 除旧布新。
南方人则要食年糕和春卷,
祈求来年生活美满年年高。
其乐融融的年夜饭,
是家家户户尽享天伦之乐的美满时刻。
北宋王安石有诗曰: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之夜,
会在家家户户迎新的爆竹声中,
达到幸福欢腾的顶峰。
实可谓:
“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两年。”
来源:周到上海
2020年除夕大年三十具体时间是几月几日 星期几哪一天每年的除夕都是大家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在除夕我们都是会吃团圆饭的,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期间的氛围也是非常热闹的,但是除夕具体是几月几日呢?除夕时间是什么时候呢?小编带大家了解今年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的具体时间。
2020年除夕大年三十具体时间是几月几日
除夕,俗称“年三十儿”,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守岁、年夜饭,压岁钱、包饺子……
除夕时间
2020年除夕大年三十具体时间星期几哪一天
2020年大年三十除夕是星期五。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除夕是哪一天
“年”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除夕是几月几日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7年,除夕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2014 年,除夕依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进行调整,不再作为中国法定节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