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作为一个地处江淮之间的省份,其独特的自然气候,也让其成为一个蛇类大省。那么,在安徽省有着哪些神奇的毒蛇?
银环蛇
银环蛇,又被叫做银脚带、银包铁。是我国陆地之一毒蛇,仅仅只需1毫克的毒液量,就可以成功毒死一位成年人。
它们胆子极小,时常于夜晚,出没在近水处的草丛附近。除了母蛇护卵的时期,一般都不会主动做出攻击人的行为。
银环蛇的毒液以神经毒为主,半数致死量LD50为0.09mg/kg。主要捕食对象:鱼、蛙、蜥蜴以及一些蛇类。
人一旦被其咬伤,起先不会有什么明显的中毒症状。直到半小时或数小时后,毒发。才会出现呼吸困难,全身麻痹等症状。
尖吻蝮蛇
尖吻蝮蛇,又被叫做棋盘蛇、五步蛇等。是我国众多蛇类中,最为危险的一种毒蛇。人一旦被其咬伤,几乎都会落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它们性情凶暴,白天与夜间都有活动,经常出没于茶园、农田、柴堆附近。常常会在人类没有招惹的情况下,暴起而伤人,让人防不胜防。
尖吻蝮蛇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半数致死量LD50为9.2mg/kg。主要捕食对象:林间的各种鼠类。
人一旦被其咬伤,伤口处就会出现流血不止,高度肿胀等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还会造成伤口处出现坏疽、溃烂,甚至威胁到生命。
舟山眼镜蛇
舟山眼镜蛇,又被叫做中华眼镜蛇,白颈乌等。是一种首先于我国发现的眼镜蛇种,也是农村地区最为常见的一种眼镜蛇。
它们性情一般,时常于白天,出没于耕地、路边以及池塘附近。在受到威胁时,首先不会立即扑咬。而是会竖起身子,给予入侵者警告。因此,基本很少伤人。
舟山眼镜蛇的毒液以混合毒为主,半数致死量LD50为0.53mg/kg。主要捕食对象:蛙、蛇以及老鼠和鸟类。
人一旦被其咬伤,首先伤口处会传来剧痛,然后大约10分钟后,被咬者就会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被咬者就会因为呼吸衰竭而死亡。
白头蝰蛇
白头蝰蛇,又被叫做白头蛇、爱国蛇。是我国众多毒蛇中,分布最为广泛,但数量却极其稀少的一种毒蛇。
它们性情胆小,时常于夜间,活动于麦田烂草堆下、路边以及稻田之中。其只要一被外国学者带出国,就会绝食而死。因此,其又被称之为“爱国蛇”。
白头蝰蛇的毒液以混合毒为主,半数致死量LD50为0.52mg/kg。主要捕食对象:林间的各种老鼠以及鼩鼱。
人一旦被其咬伤,就会出现局部疼痛、肌肉肿胀,以及头昏眼花等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还会导致吞咽困难、视力模糊、眼睑下垂,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白唇竹叶青蛇
白唇竹叶青蛇,又被叫做青竹刁、青蛇等。是一种分布广泛,且树栖性很强的剧毒蛇类。也是众多蛇类中,最为美丽的一种蛇类。
它们性情古怪,时常于夜间,活动于树梢之上。对于明火,有着很强的攻击性。也常会在人没有招惹的情况下,对人发动突然袭击,让人防不胜防。
白唇竹叶青蛇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半数致死量LD50为1.2mg/kg。主要捕食对象:林间的各种蛙类。
人一旦被其咬伤,就会出现局部剧烈疼痛,并伴随着强烈的灼烧感。如果治疗不及时,还会出现水肿,皮下紫斑等症状。严重的,会因为心脏衰竭而死。
短尾蝮蛇
短尾蝮蛇,又被叫做土呆子、狗屎蝮等。是我国众多毒蛇中,分布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毒蛇。
它们性情胆小,时常于夜间,活动于田埂之上。因为长期的和人类生活在同一区域,所以不怎么怕人。其有时甚至即使感受到有人在靠近,也不躲闪。
短尾蝮蛇的毒液主要以血循毒为主,半数致死量LD50为0.525mg/kg。主要捕食对象:田间的各种鼠类以及蛇类。
人一旦被其咬伤,就会出现局部剧烈疼痛,肿胀,伤口发黑等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被咬伤者,就会因为心脏衰竭而死。
虎斑颈槽蛇
虎斑颈槽蛇,又被叫做野鸡脖子蛇,野鸡项等。是一种常被当作无毒蛇的剧毒蛇,并且其在国外,已经有了相关的死亡报道。
它们性情胆小,白天与夜间均有活动,时常出没于垃圾堆以及厕所附近。因此,常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极不干净的蛇类。
虎斑颈槽蛇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半数致死量LD50为0.265mg/kg。主要捕食对象:鱼类、蛙类以及蟾蜍。
人一旦被其咬伤,或许因为没有被它们的毒牙所伤,而没有什么危险。但是一旦被它们毒牙所伤,就会出现弥散性出血。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原矛头蝮蛇
原矛头蝮蛇,又被叫做烙铁头蛇、老鼠蛇等。是我国台湾地区,最为有名的六大毒蛇之一。
它们性格胆小,时常于夜间,活动于近水处的草丛之中。对于突然出现的黑影,以及灯光有着很强的攻击性。
原矛头蝮蛇的毒液主要以血循毒为主,半数致死量LD50为10.35mg/kg。主要捕食对象:鼠类、蛙类以及昆虫。
人一旦被其咬伤,伤口处就会出现流血不止的现象,并且伴随着严重肿胀。如果治疗不及时,被咬者就会因为全身大出血或心脏衰竭而死。
赤链蛇
赤链蛇,又被叫做火赤链、红斑蛇等。是一种长得十分像剧毒蛇的微毒蛇类,也是人们误会最深的蛇类。
它们胆子极小,时常于夜间,活动于水源附近。因为体色鲜艳的原因,常被人们当作是一种剧毒蛇,给当场打死。
赤链蛇,毒液毒性一般,基本不会致人死亡。主要捕食对象:蛙类、鼠类,以及蛇类、蜥蜴、小型哺乳动物等。
人一旦被其咬伤,常会出现类似于过敏的症状。但是对于蛇毒过敏患者而言,还是有可能会危及生命。因此,更好还是不要轻易招惹。
本期就给大家分享到这了,希望大家可以将本篇文章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和认识,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毒蛇。以免因为不认识,而在被咬后,耽误不必要的治疗时间。
十堰惊现一窝虎斑游蛇!这蛇会炼毒,是“鸡冠蛇”的原型?夏天一到,就有不少人都反映今年“含蛇量过高”,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各种各样从未见过的蛇类,有专家称这是因为环境变好了,所以蛇出现的就多了。近日在湖北十堰又有人发现了一窝十分罕见的毒蛇,这种蛇身体为翠绿色,脖子却是艳丽的红色,看上去非常吓人,很快有人认出了这种蛇,它的名字叫做虎斑游蛇,而在一些地方它们也被叫做“鸡冠蛇”。
神秘的虎斑游蛇
这次毒蛇的发现地点是在一个蓄水池内,在水里有一窝蛇正在游泳,吓得群众不敢靠前。报警之后消防员来到现场,果然在水池中看到了3个若隐若现的身影。3条蛇中的两条长度都在一米五左右,另一条接近一米,它们绿色的身体上有黑色斑纹,背上还有一段明显的颈槽,加上两旁那一抹艳红,看上去毒性十足。消防员们拿上专业的捕蛇夹,开始在水中小心翼翼地靠近虎斑游蛇,但虎斑游蛇在水中非常的灵活,抓捕起来还是很不容易的。经过多次尝试,三条虎斑游蛇终于被带到了岸上装进了网兜里。因为虎斑游蛇是一种毒蛇,所以需要特别注意,在人烟罕至的安全地点才能放生。
虎斑游蛇是游蛇科颈槽蛇属下的一种毒蛇,成年后体长一般在一米左右,喜欢生活在各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水渠等水源丰富的地方,主要的食物是青蛙、蟾和小鱼小虾,偶尔也会捕捉鸟类和老鼠。虽然长相非常可怕,但虎斑游蛇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凶狠,相反它们性情比较温顺,遇人大多会直接逃走。早期很多学者都觉得如此温顺的蛇不应该是毒蛇,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虎斑游蛇其实是一种剧毒蛇,它的毒液是一种循环毒素,能够引发严重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国内外皆发生过被它咬伤致死的案例。
虎斑游蛇会“炼毒”
虎斑游蛇不仅能自身带毒,它还能够“炼毒”。在食用蟾蜍等带毒的食物时,可以将它们身上的毒素化为己用。它们的脖子后面有一个凸起的毒腺,将这些毒液保存在里面,遇到危险可以喷射而出。
“鸡冠蛇”是否真实存在
不少网友表示,很少听到有人被虎斑游蛇咬伤中毒,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虎斑游蛇属于后槽牙毒蛇,它们排毒非常苦难,想要伤人比较困难。它们没有直接连接毒腺的毒牙,在咬伤人后需要等待毒液沾染伤口才会引起中毒,加上它们毒量较小,一般被咬伤后只会出现轻微中毒症状。但应该注意的是,虎斑游蛇毒液的静脉毒性很强,比一般的蝰蛇还要强。2008年我国就已经将虎斑游蛇列为毒蛇,平时遇到需要多加防范。虎斑游蛇的外号有很多,例如 野鸡项、竹竿青、野鸡脖子等等,而它最响亮的外号就是“鸡冠蛇”。
鸡冠蛇是一种存在于我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奇蛇类,广泛地流传在我国的东南部地区。传说中它们头上长着与公鸡相似的鲜红色头冠,体长超过一尺,能够立起上半身向人发起攻击。鸡冠蛇全身赤红,能上山下水,性情凶猛,喜欢与人对抗。在《灵异录》中就有记载:“鸡冠蛇,头如雄鸡有冠。身长尺余,围可数寸,众人必死,会稽山下有之。”在广西百色市梧桐乡的淮达村里有一座鸡冠山,当地人称鸡冠山上有很多头顶上有凸起肉瘤的鸡冠蛇,后来鸡冠蛇频繁伤人,村民不得已将它们全部杀死。其实目前并没有任何能够证实鸡冠蛇真实存在的证据,而与它最像的虎斑游蛇很可能就是鸡冠蛇的原型。
为何最近蛇类频繁出现
今年开春以后,仅十堰一地就接到了两百多起与蛇有关的警情,其他地区各种蛇类也是频频现身,在河南甚至出现“百蛇围村”的奇观。更离谱的是,不止是山村,很多高层楼房中也出现了“爬楼蛇”,让人难以防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蛇类异常活跃呢?
今年夏天气候异常炎热。蛇类是变温动物,气温对它们的影响很大,而今年的天气反复无常,某些地区甚至达到了40度的极端高温,因此某些蛇类就变得活跃了起来。
蛇类结束冬眠期,正是最活跃的时候。大多数蛇类都需要冬眠的,等到气温达到了复苏的温度,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刚醒来的蛇急需晒太阳和补充营养,因此它们会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蛇可以泡酒入药。很多人都会拿蛇泡酒,还有一些偏方中会出现蛇,因为就有人会通过各种渠道买活蛇,但这种行为非常的危险,一旦没有看住,就会让它们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区域。
总体来说,虎斑游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蛇类,它们出现在我们身边非常正常。虎斑游蛇是毒蛇,虽然不太容易伤人,但仍有中毒的可能,并且毒性较强,需要多加注意。
草丛出现的一种游蛇,似野鸡脖子蛇,草花蛇有着中午不能打的说法在游蛇科中,全世界约有1400多种游蛇,国内大约有140多种游蛇,其中大部分游蛇种类都是无毒的,也有种类的游蛇是有毒的。在夏季的草丛中,很容易遇到这样的一种游蛇,一身都是都是花花绿绿的蛇,若发现有人靠近,个性很警惕,爬行速度也挺快,迅速爬进草丛中消失。
这种游蛇就是常见的草花蛇,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又称为花浪蛇、黄带水蛇、草游蛇、草腹链等,当听到有青蛙的叫声,一般都是这种蛇在捕食蛙类,这种蛇最喜欢以蛙类、鱼类、昆虫等为食。
草花蛇的外形有些形似野鸡脖子蛇,虽然它们都属于游蛇科,但草花蛇是无毒的,野鸡脖子蛇是微毒蛇。草花蛇还有一个非常奇特的说法,就是这种蛇在中午是不被允许打的,不然就会引来越来越多的草花蛇,是否真的这样?
- 草花蛇是一种无毒的蛇类
草花蛇的脖子也有花纹,常见的有褐红色、褐绿及黑色相间的花纹,也有褐绿浅黑色的相间花纹,体型非常瘦长,蛇身像手指般粗细,体长在1-1.5米,是一种中小型的游蛇。
草花蛇种群主要分布在南亚及东南亚,国内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浙江等地,栖息地一般在近水地方,小河、山涧等,具有后沟牙并没有毒,主要靠速度捕食青蛙等猎物。
- 野鸡脖子蛇是一种微毒的游蛇
虎斑颈槽蛇有着很多俗称,称为野鸡脖子、野鸡脖子蛇、野鸡脖子毒蛇、雉鸡脖等,是因为这种蛇的颈背有一明显颈槽,枕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斑块,颈部位置为鲜红色。
虎斑颈槽蛇是毒蛇还是无毒蛇,身份难于确定,因为野鸡脖子蛇不像其它毒蛇,其毒腺与毒牙没有导管联通,它的毒液不通过毒牙导管,而通过其他物理方式进入被咬者的伤口,理论上是无毒蛇类。
野鸡脖子蛇的蛇毒不大,一般对人没有伤害,只能麻醉猎物,但它的蛇毒也属于血循毒,若被咬,很多人都不会中毒,但若有人过敏,也会造成伤亡,所以野鸡脖子蛇也被认为是微毒蛇。
- 草花蛇中午为什么不能打
很多人都遇到过打了一条草花蛇,附近会出现两条、三条草花蛇等情况,这很有可能蛇类有自己特定通信频率,或者这种蛇的嗅觉对同类的气味非常灵敏,当蛇遇到危险时候,会释放出某种气味或者某种物质可以让其它的蛇感应到,附近的蛇会嗅到它的遇险化学信号过来。
也有可能是偶然的情况,毕竟草花蛇是一种常见的蛇类,繁殖能力比较强,种群数量比较多,加上中午又是高温的天气,正是这种游蛇最为活跃的时间,它们会到处活动,寻找食物,容易遇到多条的草花蛇一起爬行出现。
草花蛇偶尔也会出现在人类居所,因为这种蛇的活跃度比较高,也会捕食鼠类,对农作物有益的蛇类,被认为是益蛇,所以不建议打这种蛇,稍微发出声响,这种蛇警惕性很高,就会迅速离开。
六维自然 顺其自然认识自然!
被广泛争议的一种蛇类,野鸡脖子蛇是有毒蛇,还是无毒蛇?对于蛇的分类,按照类别可分为游蛇、眼镜蛇、蟒蛇、蝰蛇等等,若按照毒性分类只有两种:有毒蛇和无毒蛇,而在蛇类中,就有一种被广泛争议的蛇,理论上是无毒蛇,但实际又有蛇毒液,难于定义这种蛇——虎斑颈槽蛇。
虎斑颈槽蛇又称为野鸡脖子蛇,是因为这种蛇的颈背有一明显颈槽,枕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斑块。虎斑颈槽蛇是属于游蛇科,都知道游蛇科的蛇爬行比较快,但大多数游蛇都属于无毒蛇,而虎斑颈槽蛇却可以用毒麻痹猎物,攻击敌方等等。
野鸡脖子蛇是有毒蛇,还是无毒蛇?理论上是无毒蛇类,因为野鸡脖子蛇不像其它毒蛇,其毒腺与毒牙没有导管联通,它的毒液不通过毒牙导管,而通过其他物理方式进入被咬者的伤口。
但若被咬中,又足以造成一定的伤害,能麻痹猎物,若有人过敏,甚至会造成伤亡,又被列入有毒蛇。
野鸡脖子蛇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在很多地方都被认为是一种无毒蛇,因为野鸡脖子蛇接近后沟牙毒蛇,但野鸡脖子蛇的后沟牙十分短小,在蛇口的后面,加上个性比较温顺,一般咬人不会很深,除非咬人时带有吞咽动作,这样的话,后沟毒牙一般也就咬不到人了,所以有些人被咬后,也不会中毒。
虎斑颈槽蛇在很多地方也被认为是微毒蛇,它的毒液主要作用也不是伤人,而是帮助吞咽和消化,虎斑颈槽蛇的毒液属于血循毒,会破坏人体的凝血机制造成出血,但若不是过敏,一般不会受到威胁,在虎斑颈槽蛇咬人的记录中,只有在日本有一例,是对虎斑游蛇的毒液过敏死的,并不是被毒死,作为一种毒蛇,可以说不像毒蛇,但毕竟也是有毒的,不要轻易挑衅虎斑颈槽蛇。
野鸡脖子蛇是有毒蛇,还是无毒蛇?这种争议还一直存在,有地方认为是毒蛇,也有地方认为是无毒蛇。拥有奇特毒腺构造的虎斑颈槽蛇,被称为野鸡脖子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被认为是传说中鸡冠蛇原型,鸡冠蛇在广大地区都有它的传说,但一直没有生物学标本,难于确认这种蛇是否真的存在?
传说中的鸡冠蛇会追人,会跟人比高,这些是真的吗?摘要:小时曾经在农村不止一次听老人说过一些非常离奇的事情,比如曾经听有人说:在以前见过水桶大小的蛇,还有人说见过两头蛇,还有人说见过全身透明的白蛇等等。这些说法一听就不太真实。但是有另外两个恐怖传说好像说的跟真的一样,一种是说有一种蛇会和人比高,来决定生死,另外一种恐怖传说就是说真有鸡冠子蛇,而且这种蛇会模仿很多种声音,甚至能模仿人类说法。那么这些传说到底是真是假呢?
正文:说到蛇,很多人之一印象就是感觉瘆得慌吧,这是因为我们人类天生对蛇就有一种恐惧感,蛇跟其他动物不一样,它身上长满各种花纹,爬行速度又奇快,还经常吐着舌头,所以单单这外表就不讨人喜欢。还因为蛇会对人造成致命的伤害,人的潜意识里面就会形成一种抵御的机制,这样就会造成不同的人所表现出不同的恐惧感,有的人会跑,有的人会尖叫,而有的人更会吓到两腿发软走不动路。见到蛇感到害怕的人占绝大多数,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我们人类怕蛇,蛇更害怕我们人类。
一、蛇会追人,会跟人比高,这是真的吗?
在我们小时候,经常听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会跟我们说,山里有一些蛇会追人,会跟人比高。而且我们还不止一次听多人这样跟我们说过,因此我们从小就对蛇是又敬又怕。那么蛇类到底会不会追人?会不会跟人类比高呢?这些问题我们一个一个来说吧!蛇会追人这个事情应该是会有的,因为有的蛇脾气特别暴躁,不是特别怕人,在它们 *** 期或者是孵化小蛇的时候,脾气很坏,这个时候如果人类闯入了它的地盘,而且把它给激怒了,那么它的确有可能会追人。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蛇都会追人,只有一种名叫''过山峰''的蛇,听说它会追着人跑。说是会追人,其实也就是它被激怒时,会立起身子来快速攻击人类,而人类这个时候肯定是想跑,那么蛇就会追出一点点距离,并不会追出很远的,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而且“过山峰”也没有什么好神秘的,它就是普通的眼镜蛇而已,在农村很常见的一种蛇。
那么蛇会跟人比高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在农村的传说里,有一种蛇见到人类就非常喜欢跟人来比高,以此来决定生死。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流传着这样的恐怖传说,说是在野外遇到一种叫“鸡冠子”的蛇,它就会立起身子跟人类比高。以前的老人们还这样说过,如果遇到蛇跟人比高的情况就别慌,可以把帽子摘下来,用一根棍子把帽子顶起来,把帽子顶得高高的,这样蛇自然就比不过人类,就会放弃比高逃走了。如果跟人比高的蛇,它当时迅速爬到附近高的地方,占据高位,而你当时又没有找到合适的棍子来顶帽子,这样的话就会比输。输了的结果就会非常不好(为了不传播迷信,这个不好的结果我就不具体说了,大家自行脑补)
?当然不管是跟人类比高,还是会追人,这都只是流传在民间的有趣故事,也只是老人口中说出来的,事实到底怎么样,谁也说不准。不过有几点可以肯定是,虽然蛇很聪明,但在智慧的人面前,只要冷静就不会害怕它,就能够战胜它。假如蛇来追我们,我们不要跑直线,可以拐着弯跑,这样即使蛇类会真追人,也追不上我们的。至于说假如真有蛇跟人比高,那么我们可以把鞋子、帽子脱下来往高处抛,这样不就比赢它了吗?
?二、真有鸡冠子蛇吗?
传说中的鸡冠子蛇,到底长什么样呢?也没有人能具体说清楚,我们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长有类似公鸡的肉冠的蛇。而且传说这种蛇有剧毒,咬到人会必死,更有传说,这种蛇极其聪明、狡猾,它会模仿其他动物的声音,更能模仿人类说话,而且还会迷惑人类。真是这样吗?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些说法就是无稽之谈,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蛇类不可能有如此高的智商。
那在大自然中有没有接近鸡冠子蛇的种类呢?还真有,最接近鸡冠子蛇的原型蛇就是野鸡脖子蛇,它的学名叫虎斑游蛇,外形最突出的是颈部及其后一段距离的黑斑之间为鲜红色!这种蛇是一种比较温顺的蛇类,不过正是因为它太过温顺,不似毒蛇那么凶猛,所以有人认为野鸡脖子蛇是无毒蛇。其实这种野鸡脖子蛇的毒性较为强烈,但其毒液不通过毒牙导管,而通过其他物理方式进入被咬者的伤口!现在鸡冠子蛇还是传说阶段,没有任何证据证实真的鸡冠蛇子存在,所以说鸡冠子蛇会跟人比高,会模仿人类的声音,会迷惑人类这些行为都是假的,完全不可信。
三、农村传说有两头蛇,有全透明的蛇,是真吗?
?在农村还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有种蛇它没有尾巴,两头都长着头。对于这种说法,我只能表示呵呵一笑了,最起码目前还没有发现过这种蛇,就算有,估计也早就灭绝了,要不然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早就发现它了。不过有一种颈部分叉的两头蛇,这是真的,这种蛇非常罕见,它的确长着两个脑袋,就好比长着两个头的小猪一样,是基因不稳定,发生变异造成的,也就是变异蛇,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蛇只是并列长着两个脑袋,而不是农村传说的蛇身子两端都有脑袋,这一点要分清楚。至于这种双头蛇是怎么来的,据相关人士研究发现,其实双头蛇属于一卵双胎,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受环境 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畸形胎。是过量使用化学药剂、农药、化肥等对环境造成污染,引发这种基因突变造成的,不是非常神秘。
农村还有人说见过全身透明的蛇,这种说法可靠吗?我个人也表示怀疑。不过从查资料显示,的确有可能会导致蛇出现透明的情况。之一种情况是某些蛇类得了白病看起来就白色的,但是这种蛇也不是透明的,只是皮肤是白色的而已,这种蛇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第二种情况就是,还真有一种被称为玻璃蛇的物种,不过它根本就不是蛇,只是一种蜥蜴而已,它的得名并非是因为身体像玻璃一样透明,而是因为它们的身体像玻璃一样脆弱易碎(跟蜥蜴一样,很容易断尾),实际上,它们长的就像一条普通的蛇。这种动物在我们中国就有,一点也不稀奇,只是数量少而已,另外它长得像蛇,还取了一个带蛇的名字,可事实上它也不是透明蛇。所以传说中的透明蛇也基本可以断定为不存在的。
结束语:
现在很多人喜欢养一些特别的宠物,比如喜欢养一些毒蛇,他们会觉得很酷,很觉得从小养大,不会咬主人的。殊不知毒蛇属于冷血动物,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跟人产生感情的,有报道称:养了好多年的宠物大蟒蛇,突然杀死了自己的主人,这就说明了蛇真的是很难有灵性的。至于那些养蛇人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或者有自己的独特 *** 。我在这里还要啰嗦一下,可不要看见别人养蛇挺酷的,自己也想去养。这样真的会把小命送掉的,所以说不管干什么都得谨慎,安全最重要!
好了,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吧,大家对此还有什么想说的话,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最后我也恳请大家帮忙给我一个关注并长按点赞键,谢谢大家!
神秘的“鸡冠蛇”,各地都有它的传说,但却没人真正见过它在农村里蛇是一种很平常的动物,不管是野外还是院里,经常会有蛇出没。小时候外出玩的时候也经常能碰到蛇,好在这些蛇都是无毒的菜花蛇,见到人后就会溜走,基本都相安无事。不过这其中有一种叫的“鸡冠蛇”的动物,具体是什么没人能说的清楚,反而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
小时候最喜欢听村里面的老人讲这些奇异的故事,“鸡冠蛇”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这是一种长相奇特的蛇,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头上长着好像公鸡一样的肉冠,甚至还能发出“咯咯咯”类似母鸡的叫声。老人们常说,这是蛇成精了是蛇王,年岁长的蛇就会长出鸡冠来,看到之后要赶紧跑,不能打,谁打了就会倒霉。
对于“鸡冠蛇”很是好奇,生活在农村这么多年,基本把村里村外都转遍了,可从来没有真正的见过。不过见到“鸡冠蛇”可不是什么好事,据说这种蛇脾气很古怪,会主动的攻击人,这时候鸡冠会变成紫,会喷毒烟,甚至还有的说这种蛇会飞。遇到了“鸡冠蛇”要赶紧的跑,但是不能走直线,拐弯跑才行,要不然就会被追到。
“鸡冠蛇”追到人后会跳起来和人比个高低,如果没有它高的话,就死定了。如果跳的没人高,它就会自己逃走。对付鸡冠蛇的办法就是赶紧的脱掉一只鞋,往高空一抛,蛇见以为是人跳的,它跳不了这么高会被气死。另外传说,到了深夜的时候“鸡冠蛇”还会模仿人的声音,听到后千万不能随便答应,否者必死无疑。
其实早就有了关于“鸡冠蛇”的记载,在《录异记》称,“鸡冠蛇,头如雄鸡有冠。身长尺余,围可数寸,中人必死,会稽山下有之”。不过这本书,是古代的一些传说故事记录,其作者也未必真的见过。现在也有不少人声称见过“鸡冠蛇”,至少是祖辈见过。各地都有“鸡冠蛇”的传说,基本都大同小异,但从来没有任何有关于的“鸡冠蛇”的生物标本,也没有确切图片和资料,更像是民间的传说。
现实中和“鸡冠蛇”最为相似的就是,虎斑颈槽蛇了,在农村里叫这种蛇“野鸡脖子”,因为习性经常出现在农村里粪圈和厕所里面。虎斑颈槽蛇的颈部有一段非常鲜红的颜色,和鸡冠的很相似,并且分布非常的广泛,也符合“鸡冠蛇”的传说。另外来说,虎斑颈槽蛇是毒腺的,毒性非常的强烈,但毒腺并不和牙相通,危险程度比较低。并且这种蛇通常比较温顺,不招惹的话不会发生攻击。
“鸡冠蛇”究竟长什么样子,没人能说的清楚,也没人真正的见过,网上的一些图片也只是合成。或者只是普通的蛇,经过人们口耳相传,将这种蛇更神秘化了,只在农村里传说中才存在。
罕见!十堰一水池惊现“鸡冠蛇”原型,毒性比眼镜王蛇还毒“喂,119吗?我们这里发现三条蛇,正在游泳……”进入夏季,万能的“蓝朋友”除了灭火,又额外增加一项新任务——抓蛇。
2022年6月3日,湖北武汉的消防员到居民家中抓蛇;半个多月后,湖北十堰的消防员又来到工地抓蛇,而且他们这次要抓的可不是一般的蛇,据说它是传说中的“鸡冠蛇”原型,毒性更超眼镜王蛇。这到底是什么蛇呢?毒性真的这么强吗?我们应该如何躲开它?
2022年6月19日下午5点左右,湖北十堰郧阳区消防队接到报警称,有人在工地蓄水池中发现三条蛇,它们正在水里不停游动,似乎上想找办法爬上来,三条蛇色彩斑斓,看起来很像毒蛇。消防队员赶到现场发现,两条长约1.5米粗约两指、一条长约0.8米一指粗的蛇,正在水里游得欢快。
从外观上看,三条蛇颈背有非常明显的颈槽,背面大部分呈现草绿色,有规律地分布着方形黑斑,黑斑之间还有红色斑纹相连。消防员辨认后确定,这三条蛇并非一般的蛇,而是虎斑游蛇。消防人员做好防护工作后,利用工具将3条蛇抓住并放进编织袋中,送到野外无人处放生。幸亏工人发现及时并且没私自处理,否则很可能遭遇危险,消防员对发现毒蛇也表示很后怕。
虎斑游蛇又称虎斑颈槽蛇,民间俗称“野鸡脖子”,也是小说或影视剧中“鸡冠蛇”的原型。“鸡冠蛇”传说毒性非常强,是所有蛇类中最可怕的存在,人或者动物一旦沾上它的毒液,基本无药可治。更可怕的是速度奇快无比,近可咬人远可喷毒,近程远程都能发动攻击,一旦被它盯上那就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毒液能让人很快毙命。
当然,无论是传说还是小说影视作品中,对蛇的描述都有点夸大成分,虎斑游蛇虽是“鸡冠蛇”原型,但远没有达到那么恐怖的程度。不过即便比传说中稍逊,它的实力也不容小觑,依然是“人见人怕,蛇见蛇走”。
所谓“人见人怕”,是因为它的毒性非常厉害。虎斑游蛇不同于其他大部分毒蛇,它并不是自己直接产生毒素,而是依靠进食含毒的猎物来获得毒素,所以它并不是毒液制造者,只是毒液的“搬运工”。它的猎物一般包括蟾蜍、萤火虫等毒物,吞食之后通过特殊的消化系统,将猎物所含毒素化为己用,以备不时之需。
除了毒素来源不同,虎斑游蛇的放毒方式也有独特之处,它口腔中没有毒腺和管牙,毒液主要储存在脖子上的颈槽内,这里有两条名为达氏腺的管状腺体,出口就在口腔后部大牙处。当虎斑游蛇咬住猎物后,会用大牙给猎物造成伤口,毒液顺着血液流进猎物体内,再然后当然就是饱饱的美餐一顿了。
科学家曾用虎斑游蛇毒液做过实验,它“搬运”来的这些毒非常厉害。实验数据显示,虎斑游蛇的静脉LD50为0.265mg/kg,即被咬目标平均每公斤被注入0.265毫克毒液,就有50%的死亡可能性,而眼镜王蛇的LD50数值为0.34mg/kg,这说明更少的虎斑游蛇毒液,就可以达到和眼镜王蛇同样的致死水平,虎斑游蛇毒性高23%左右。所以“人见人怕”不是没有道理的!
所谓“蛇见蛇走”,是因为其他毒蛇也能被它毒死。曾有人发现,一条毒蛇吃了虎斑游蛇后,很快就把自己一起送走了,据分析可能是虎斑游蛇在被吞过程中,碰巧攻击到对方释放毒液,或者在对方消化过程中,储存毒液的腺体被挤压破裂,导致毒素释放到对方体内,然后把捕猎它的毒蛇给毒死了。
毒蛇本身对蛇毒有一定的免疫力,但虎斑游蛇依然能把它毒死,可见其毒性之强。那如果我们平时被它盯上,是不是就没有逃命机会了呢?其实也没这么夸张。
首先,如果你运气比较好,遇到的是幼年虎斑游蛇,那么基本不会有什么危险,因为幼蛇非常胆小,遇到人基本不会主动攻击,而是优先选择逃之夭夭;就算被人抓住,也很少会主动咬人,丝毫没有一点毒蛇的自觉,这也让很多人对它产生误解,认为它是无毒蛇。
其次,如果你遇到成年蛇,那就要注意别随意上前挑逗它了,成年蛇可不像幼蛇那样好欺负,一旦遇到威胁,它就会像眼镜蛇一样竖起身子,随时准备发动攻击。所以如果不凑巧撞上了,还是趁它攻击之前静悄悄地离开比较好,惹不起咱还是能躲得起的,不丢人!
虽然虎斑游蛇能咬人放毒,也能喷毒,但它的毒液也摆脱不了蛇毒的局限,那就是只有和血液接触才能起作用,所以跑得快别让它给咬了,或者就算它喷的毒落在皮肤上,只要身上没伤口基本就不会有太大危险,及时洗掉就行了。但一定要注意避免蛇毒接触眼睛,否则很可能致盲,万一人没死眼瞎了,那你可没地方说理去。
另外,你可千万别觉着它是毒蛇,平时就很少能见到,恰恰相反,虎斑游蛇的分布范围非常广,调查显示,它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分布,如河北、山西、辽宁、安徽、浙江等20多个省,都有出没。它们平时喜欢生活在靠近水源处,并且有很高的游泳技巧,像稻田、水沟、小河等环境,就是它们的更爱。
上得了山、爬得了树、下得了河,虎斑游蛇的生存技能可比我们人类强得多,而且夏天雨水多发,就更让虎斑游蛇如鱼得水,再加上高温使它们“暴躁”,所以夏季虎斑游蛇更多且更具有攻击性。这就提醒我们,在外出时一定要远离人迹罕至的地方,不要觉着“曲径通幽风景这边独好”,就故意往那些偏僻的地方跑,万一遇到虎斑游蛇可不是闹着玩的,毕竟荒郊野岭中可没有消防员能救你。
外出游玩要注意安全,在家里同样不可掉以轻心,“蛇出没”的时节,它们也可能会到你家去看看,所以平时一定要关好门窗,不给它进屋的机会,如果不小心在家里出现,也请务必找119来帮忙,切不可自行上手,毕竟小命重要!
作者:芒果很忙 校稿编辑:小宛
李村河畔现盗墓笔记中“野鸡脖子”蛇在李村河畔,有一种名为“野鸡脖子”的蛇,市民们应当避免对其进行任何捕捉或挑衅
市民拍摄到的虎斑颈槽蛇
随着盛夏的到来,雨水的增多和地面的潮湿,蛇类动物开始频繁地活动起来。当市民王女士在青岛市李沧区李村河沿岸漫步时,她的目光被一条蜿蜒曲折的蛇所吸引,这让她感到了一股强烈的惊恐。根据青岛市森林野生动物世界专业人员的鉴定,此乃一条虎斑颈槽蛇。根据工作人员的介绍,蛇毒腺并未与毒牙直接相连的导管相连,因此在注毒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被咬者很少会出现中毒症状。此外,这类蛇具有温顺的天性,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建议大家在河边散步时一定要注意脚下,这条蛇身上花花绿绿,看着就相当危险。”当市民王女士在8月2日上午漫步于李村河沿岸时,她在路上遇到了一条长约1米的蛇,它的背部呈现出翠绿色,身上则带有黑色斑纹,而它颈部黑斑之间则呈现出鲜红色。
从王女士所拍摄的视频画面来看,这条盘踞在石板路上的长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体色,使其与其他蛇类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毒蛇是一种名叫野鸡脖子的动物,它身体上长满了红色斑点,所以也叫野鸡脖子。”在王女士将视频发布至社交平台后,一位网友评论道:“这是一只‘野鸡脖子’,我小时候经常被它抓,甚至被它咬过,但幸好最终没有受到伤害。”
信网向青岛市森林野生动物世界咨询,以确定这条蛇的种类及其是否为保护动物。专业人员鉴定,这是一种属于水游蛇科的虎斑颈槽蛇,常栖息于水边,其颈背上呈现出一道明显的颈槽,极易识别。因为人们在目睹虎斑颈槽蛇时,往往会将其颈槽的那一部分凸起误认为是“鸡冠”,因此被俗称为“野鸡脖子”。由于该蛇的毒腺缺乏与毒牙直接相连的导管,因此被咬者很少会出现中毒症状。尽管该蛇的注毒过程十分困难,但如果市民被其咬伤,切勿掉以轻心,必须及时就医。
市民应当注意,虎斑颈槽蛇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三有保护动物。一旦发现这种蛇时,应及时采取正确有效地处置措施,以免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这类蛇具有温和的本性,通常不会采取主动攻击人类的行为。当遇到这种蛇时,市民不必过于惊恐,也不应自行捕捉,只需在不惊扰其的情况下离开即可。
老人口中神秘的“鸡冠蛇”,能喷毒雾还会飞,生物界真的存在吗?农村代代相传的故事中经常会出现一种“鸡冠蛇”,身体粗大如碗口,头上长着火红肉冠,生气的时候会跳起来和人比高,还会喷射毒雾,人碰了就会死。
鸡冠蛇
老人说遇到鸡冠蛇只要扔一只鞋子它就会离开,还有人说见过这种蛇腾空而起飞到天上,这是真的吗?这种生物真的存在吗?
广西山村惊现鸡头毒蛇
“山丘上都爬满了,有时候像母鸡一样叫,阴森森的。”提起鸡冠蛇,淮达村的村民心有余悸,“听说当时很多人都看到了,那东西还会飞呢!”
这座小村庄地处广西百色市凤梧乡,上个世纪20~30年代间闹出了一件大事。村子附近的一座叫“鸡冠山”的小山丘,有一天里面爬出好多条怪蛇,颜色多样,头顶长着鸡冠状的肉冠,还会发出“咯咯咯”的叫声。
据说这种蛇毒性很强,被咬的好几个人都死了,闹得当地人心惶惶,都说是大山养出的蛇精。于是附近几个村庄聚起来把柴火堆在小山丘旁,一把火将那些怪蛇烧死了。
后来有专家去研究,但并没有得到鸡冠蛇的活体,他们认为这种蛇可能移动速度非常快,所以造成了“会飞”的假象。这个事件有大量的“目击者”,不过现在大多都已不在人世,但后人提起鸡冠蛇依然心有余悸。
“中人必死”的鸡冠蛇
鸡冠蛇在我国的历史由来已久,大多出现在民间传说和风土志异中。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文化遗址中曾经出土过一个彩陶盘,起初大家都认为这个盘描绘的是一种黑红条纹龙,但后来有研究者猜测画的是鸡冠蛇。
五代的《录异记》中详细描写了鸡冠蛇的外貌,据说这种蛇的脑袋长着雄鸡一样的冠,身体有好几尺长,只要咬到人就会一定会致死。在作者杜光庭的叙述中,鸡冠蛇活动在会稽山下。
在古代,毒蛇之王的称号并没有落在眼镜蛇身上,而是这种鸡冠蛇。李时珍曾经在《本草纲目》中写到“鸡冠蛇,头上有冠,最毒。”古人记录都是非常简洁的,可见“最毒”二字的含金量。
不止是中国,在欧洲同样也有类似的生物传说,不过它们被叫做“鸡蛇”。古罗马诗人卢坎就曾在《法沙利亚》中记载过这种剧毒蛇怪,据说一名士兵被咬后把自己的胳膊砍了才保住了性命。
一些老人说朝天上扔鞋它们就会跑,这种说法是建立在鸡冠蛇与人比身高的怪癖之上。据说如果鸡冠蛇腾起身体还是比不过鞋飞起来的高度,它们就会恐惧离开。但若是鸡冠蛇更高,那鸡冠蛇就会把人给吞掉。
不过民间的传言真假难辨,里面对鸡冠蛇的颜色、体型、栖息地的记载都不一样,有些流传的图画干脆直接把蛇头画成了鸡头,非常具有神话色彩。直到现在,各地仍然有出现鸡冠蛇的消息。
纵观这些民间传说、史料,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对鸡冠蛇的描述都有一个共同点——头顶长着红色鸡冠。想要离鸡冠蛇的真相更近一步,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外表特征入手去推测。
真的有这种生物吗?
根据今人的对比猜想,自然界中的变色树蜥具备这种蛇的特征。变色树蜥的别称正是“鸡冠蛇”“马鬃蛇”等,它们一般生活在低海拔的热带雨林,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有分布。
变色树蜥的头颈、背部有很多锯齿状的突起,还可以根据环境改变自己的体色,当它变红时这些突起就更像鸡冠了。而且它们的头部也与蛇类相似,吻部略尖,伸出舌头远看就像蛇吐信子一般。
在颜色繁杂、树木遮蔽的深林里,变色树蜥能够完美地隐藏自己,但如果有人晃眼看到它的脑袋,之一想法可能就是见蛇了。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溜之大吉,哪里还会仔细观察呢?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种说法可信度比较低,因为蜥蜴和蛇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品种,就算再像也不至于弄混,那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位同为蛇类的有力的“候选人”——虎斑颈槽蛇。
虎斑颈槽蛇广泛分布于中国,这种蛇颈部中间有一块凹下去的颈槽,而且两侧还有突出的黑色斑块。最重要的是虎斑颈槽蛇的后颈背上有一大块红如鸡冠的花纹,因此也叫“野鸡脖子”。
虎斑颈槽蛇还有一个技能,就是可以喷射分泌液。它们的颈背处长了一些链珠状的腺体,在外力挤压或者危急情况下能喷出毒液。很多人都曾经被这种毒液溅到眼睛,导致眼角膜损伤。
在这一点上,虎斑颈槽蛇与传说中鸡冠蛇攻击时“直立上身,喷射毒雾”的行为比较雷同。不过野鸡脖子体型偏小一般只有1.1~1.3米,并没有鸡冠蛇的“粗大约寸余”那么恐怖。
虽然这两种生物都和鸡冠蛇都有相似之处,但从物种、习性上来看,虎斑颈槽蛇更符合鸡冠蛇的特征,很有可能就是鸡冠蛇的原型。古时候的人在山林中行走,光线昏暗、心存恐惧的情况下很有可能看错。
只是我们都知道“三人成虎”,之一个见到的人放出这种蛇的消息,传出去后在坊间巷口里滚上一遭,也就成了传说中的鸡冠蛇。说书人、小说家、民俗家听到后认为有艺术价值,便加以虚构并创作记录。
总结:现今并无有力的科学证据能证明鸡冠蛇真的存在,不过自然界中确实有和鸡冠蛇特征相符的生物,也许是后人的传说为它们添加了想象,也或者真的有这一物种但还没被大众发现。
有关鸡冠蛇现身的消息层出不穷,大多发生在老家的墙角或者偏僻的村子里,还成为了很多人的“童年阴影”。你见过鸡冠蛇吗?你认为鸡冠蛇最有可能是什么生物?欢迎留言讨论。
野鸡和毒蛇(亲历自然界弱肉强食的法则)在去年夏天的一个午后,我去自家的果园清理杂草,发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又很惋惜的事情。
我对果园的管理是个门外汉,听说现在生态果园不使用除草剂,而是采取定期割草的措施。我家的苹果园也是一样,任由各种杂草生长,等长到一定的高度就得开始除草了,否则就会影响果树的通风透光。
我背着割草机一阵风卷残云,很快就将附近的草割完了,但靠近果树主干的草是不能用割草机的,因为很容易损坏果树和割草机刀头。于是就用镰刀割,正当我给一个五年生的小果树清理杂草时,突然间就听树下哗哗作响,一阵阴风袭来,很快就见一条土灰色的大蛇从树下向我左前方爬行,这蛇足有小碗口粗,长度接近1.5米,它爬行速度很慢,时走时停,好像有什么让它恋恋不舍似的。我着实吓出一身冷汗,我乃农村长大的,但从未见过如此之大蛇。
等蛇渐渐爬远,我用镰刀剥开杂草,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就见一只母野鸡的翅膀微张,头惊恐的左顾右盼,在一个简易的窝里正在孵化野鸡崽儿,有破碎的蛋壳散落在窝边。看见我虽感惊恐,但却纹丝不动。由于感觉好奇,就再靠近看个仔细,它依然没有飞走的意思。
我悄悄的撤回身来,想想那刚刚爬走的大蛇,当即断定这蛇是冲着孵化的野鸡去的,是我这不速之客耽误了蛇的美事,我成了第三者,如果不是我惊动了蛇,那此时野鸡可能已成大蛇的腹中之物。
我没有继续割这棵树的草,心想给母野鸡几天的机会,让它把余下的蛋,尽快的浮出小生命,然后带着小家伙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因为它很庆幸遇到了现在的我,反之如果再倒退30年,那也许会成了我的腹中美味。因为那时的农村孩子们十分顽劣,乐见这种美事儿。
但有些时候,有些事儿,并非像我们预想的那么美好。五天后的早晨,我再去探访此地,可眼前的情景却让我愕然、让我惊恐。还没到那棵树下,就见树的周围满地的野鸡毛,一片狼藉。拨开树下的草,窝里空空的,只有破碎的蛋皮……
我很茫然,我无法断定母野鸡和小崽儿们的归宿,但眼前的厮斗现场,说明那个大蛇并没有放弃,而是杀了个回马枪……但愿野鸡已挣脱了大蛇,带着它的后代小崽儿们远走高飞。
我亲历的故事到此结束。在此,对每一个可尊敬的生灵道声“阿弥陀佛”!但世间万物皆应遵循自然法则,我们不要试图人为改变,而是要敬畏和尊重。
本文图片来自 *** ,如侵秒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