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凉山:世界公认的苹果优生区域,孕育出海拔3000米上的冰糖心。
大凉山以“丑”出名的野苹果,现在正是更佳的赏味期,多少人为了这一口清甜等了足足一年!
丑苹果生长在海拔3000米的青藏高原边缘,全年日照长达2700小时,非常利于苹果积累糖分。
因此,丑苹果也被称做“离太阳最近、离城市最远”的阳光果。
冰糖心也是丑苹果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大凉山的特色,白天温度可以达到30°,晚上可以低至0°。
极大的昼夜温差让丑苹果甜度激增,加上冬天霜降,积累了足够的糖分,就会在果心附近形成难得一遇的冰糖心!
想品尝的朋友,点击“去看看”,即可下单购买。
神奇水果在哪里?在中国!来源:【农民日报】
不久前,微博话题
#最近四川人的手指甲都是黄的#
冲上热搜
是什么把四川人的指甲染黄了?
很多当地网友之一时间回复
“还没点进来我就知道是枇杷”
01
枇杷才不是“日本山楂”
近日,四川枇杷大量上市
又多、又便宜、又好吃
很多四川人都在干一件事
炫!枇!杷!
炫到指甲发黄!
你有没有同款指甲?
网友表示:自从枇杷上市
我的指甲就没得一天是干净的!
热搜一出,当地媒体
还贴心地发出了
一条生活小贴士
手把手教大家给指甲“褪色”
这两天
枇杷可不止上了一次热搜
成都一位老人乘地铁时
塑料袋里的枇杷滚落一地
被车厢里的热心乘客、保安
合力追回、捡起
这场“枇杷大营救”的视频
感动了很多人
同样是在四川
假期回到资阳老家的女生
发现爷爷奶奶在自家枇杷树上
挑选了长得更好的两颗果实
小心翼翼地包上塑料袋
留在枝头等她回来吃
……
中国人吃枇杷的历史久远
也被寄托了很多美好的情思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
(也有版本写作“枇杷对对香”
——编者注)
这是杜甫的诗句
而早在西汉年间
司马相如就在《上林赋》中写道
“卢橘夏熟,黄甘橙楱,
枇杷橪柿,亭柰厚朴。”
也就是说,就算穿越回汉代
也能吃到甘甜清香的枇杷
枇杷的故乡在中国
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
唐朝时随遣唐使传入日本
但在国际上
这种“中国果”却被称为“日本山楂”
“日语、英语、德语、法语……
枇杷的名字都叫‘日本的山楂’
我感到非常惊讶!”
为了给枇杷正名
华南农业大学的林顺权教授
用一生的时间考证、发表论文
“就一直想把这个事情扭过来”
经过他的努力
最终,连日本学界也承认
枇杷的原产国就是中国
02
猕猴桃和奇异果有什么区别?
没区别!
枇杷只有一个名字
音同琵琶,读起来和吃起来
一样回味悠长
而有些水果,长得差不多
却有不同的叫法
最典型的就是猕猴桃和奇异果
作为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研究员
钟彩虹总会被人问起:
“中国的猕猴桃和新西兰的奇异果
到底有什么区别?”
近日,在一场科普论坛上
她向众人重申了这个答案:
“新西兰的奇异果就是中国的猕猴桃”
猕猴桃和枇杷一样
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水果,
在2000多年前的记载中
猕猴桃被称为“苌楚”
在唐朝时就有人工栽培的记载
1904年
新西兰的一名教师到湖北宜昌探亲
从当时在中国收集植物资源的
英国植物探险家威尔逊手上
得到了一把种子
他把种子带回新西兰
交给了当时的苗圃工作者
苗圃工作者通过这把种子
在20世纪20年代培育出
以海沃德(Hayward)为代表的一系列品种
1959年,为了开拓美国市场
新西兰用代表国家形象的国鸟
“几维鸟”来命名猕猴桃
所以猕猴桃被称为Kiwifruit
约定俗成的中文翻译就是“奇异果”
多年来,许多西方国家都认为
奇异果来自新西兰
与中国没什么关系
上世纪70到80年代
“海沃德”更是从新西兰传到了全球
这个品种一时独霸全球市场
栽培面积占到了95%以上
90年代时
新西兰的奇异果也出口到中国
相较于本土市场的猕猴桃
“奇异果”经放、好吃
虽然价格昂贵,且多出现在
大型商超的进口柜台
但口碑还是逐渐超过了本土的品种
“自家的居然干不过外来的”
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
多年来,我国的科研人员
在研发探索新的优质本土品种
钟彩虹说,他们的目标很简单
“我们要培育出一个好吃、
好管、好放的猕猴桃品种”
通过20多年的积累
多个优质本土品种投入市场
不仅成为国内的主栽品种
也实现了海外授权
推动了中国和世界猕猴桃的产业发展
截至2021年
我国猕猴桃收获面积占全球的69%
年产量占到全球的53%
栽培面积中94%是国产品种
我们的猕猴桃真正夺回了国际的话语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产业依赖“海沃德”的局面完全被改变了
03
苹果也是“中国果”?
自信点,是的!
外红内白,皮薄个大
一口咬下去清脆爽甜
国内市场上的苹果
以山东、新疆等地的出品尤为出名
作为国人最常吃的大众水果之一
苹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都被认为是“进口”较早的“舶来品”
但近年来,有中国科学家
在培育本土品种的过程中证实
“苹果也是中国果”
有历史专家认为
汉代《上林赋》中的柰(音同“奈”)
南北朝《山居赋》中的林檎(音同“琴”)
都是对苹果的古称
现代人比较熟悉的苹果
在元朝时有了正式记载
起初被称为“频婆果”
明清时正式出现了“苹果”的叫法
在欧洲
苹果被作为酿酒的原材料
经历多次改良育种
晚清时,“西洋苹果”传入中国
因口味更佳占据了主导地位
上世纪开始,国内市场上
一直是洋品种唱主角
国光、金帅来自美国
红富士来自日本
经过多年博弈
“富士”系苹果在中国广泛种植
“(我们)累计做了107位世界范围内
苹果种质资源,
通过重测序,
我们发现中国境内的
新疆野苹果最原始。
这意味着世界的苹果
都流淌着中国的血液,
也就是说中国为世界苹果产业的发展
作出了巨大贡献。”
来自山东的陈学森团队
在选育的红色果肉的苹果时
还通过基因测序证实
苹果栽培起源于中国
2017年,陈学森将多年积累的学术成果
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这篇论文证明了
新疆野苹果
正是世界栽培苹果的起源
利用全世界独一份的种质资源
以陈学森团队为代表的
农业科学家一直致力于选育
具有“中国芯”的苹果品种
这些外形美口味佳的“中国果”
正在成为一方百姓的“致富果”
能与国外品种拼高下的“争气果”
枇杷、猕猴桃、苹果
……
科研人员凭借
技术创新和不懈耕耘
将中国种业做大做强
让“中国芯”水果在全球市场上
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致敬农业科学家!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监制:王岩 编辑:刘婉茹(见习)
本文来自【农民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千里挑一!它们为何能力拔头筹?OPPO超影像大赛“山河奇境”月度征集活动已于 5月13日圆满收官。作为OPPO超影像大赛启动后的首个月度主题赛,本次征集活动旨在用手机定格富有想象的山河奇境,创作题材包括但不限于旅行美景、自然奇观、历史古迹或地标建筑等。
01
“佳作天成”型
美食界有一句流传已广的名言,“更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这句话放在以“山河奇境”为主题的影像征集活动中也同样成立。
当拍摄对象是雄奇瑰丽的自然胜景时,你不需要太精巧的构思,只需要找好角度,搭配合适的拍摄参数,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好作品便呼之欲出,正所谓“佳作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以上两幅获奖作品便是属于“佳作天成”的类型,两个拍摄地点都以“奇”著称;而在OPPO的移动影像技术强有力的支持下,作品得以保留丰富的细节和光影层次感,创造出一种真实的临境感,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02
“稍纵即逝”型
每个摄影人都听说过“决定性瞬间”这个词。在大自然中,也存在着许多稍纵即逝的“决定性瞬间”:太阳从云中“探头”形成“耶稣光”,形状奇妙的云朵在风儿的吹拂下掠过山冈,海浪拍击在礁石上飞溅出气势磅礴的浪花......
要抓住这些奇妙的瞬间,你需要那么一点点运气,才能出现在合适的时间、地点;你需要一双敏锐的“摄影眼”,来从琳琅满目的景物中发现它们;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一台能随时待命的可靠器材,才能成功把它们定格。
以上两幅获奖作品,便很好地捕捉到了稍纵即逝的“决定性瞬间”。能够做到这一点,离不开 OPPO Find X6 Pro 出众的抓拍性能。
03
“秀色可餐”型
以上两幅获奖作品,都得益于 Find X6 Pro 的哈苏移动影像系统真实、准确、细腻地还原了大自然的真实色彩,才能让这些作品“秀色可餐”。
不同的焦距,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广角/超广角会为你带来更大的视野,同时也会制造出明显的畸变(尤其是在画面边缘);长焦则能让你聚焦远处的物体,同时还能带来“空间压缩感”,减少画面中各元素之间的距离感。合理应用不同焦距的成像特性,能为你的创作带来更多便利、更多创意。
以上两幅作品的创作,得益于OPPO Find X6 Pro 的哈苏宽画幅与超光感潜望式长焦保障了从广角到长焦的影像质量,使创作者得以实现“远近自如”“构图自由”。
如果你感觉面前的景物不够“新奇”“有趣”,不妨改变一下创作思路。平着拍不行,不妨试试从下往上拍,从上往下拍,贴着地拍,从头顶拍;正着拍不行,不妨试试反着拍,隔着各种介质拍,通过反射面、折射面拍。
看到这里,想必你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创作感悟和心得,迫不及待摩拳擦掌地想去实践了吧!
六月人像专题月赛,“所爱跃然眼前”月度征集火热进行中,期待你的参与!该主题征集为“面孔”赛道征稿,欢迎各位热爱人像摄影的用户投稿参赛。
通过OPPO超影像官方网站、OPPO小程序、OPPO社区、一加社区、我的一加、OPPO会员中心(我的OPPO)、OPPO会员小程序、OPPO电商超级买家秀,或OPPO合作分赛区合作渠道等均可投稿。更多参赛说明,请点击“”查看。
同时,广大摄影爱好者们也可持续关注OPPO超影像大赛,参与后续比赛。
OPPO 2023超影像大赛以“超越影像,成就想象”为主题,鼓励全球用户拿起手机探索超越以往的移动设备影像体验与艺术表达,相互激发灵感,助力全球移动影像审美提升。
长久以来,OPPO都在探索移动影像技术的更多可能性,为用户带来更便利、优质的拍摄体验。通过极致的影像产品体验与OPPO超影像计划, OPPO将帮助全球用户突破现有移动影像表达的想象限制,鼓励全球用户拿起手机,用影像,印刻转瞬即逝的灵感,从而获得值得回味的、动人的隽永佳作。
我若離去-后會無期乀小酋长
1野苹果
当地俗名又叫“豆金粱”、“洋仔仔”、“红仔仔”等...在云南称为‘火把果’,四川巴中称为‘水夹子’现在常流行于做大盆栽,可以做造型用。野苹果有“智慧果”、“记忆果”的美称。据研究,锌是人体内许多重要酶的组成部分,是促进生长发育的关键元素
2野地瓜
和现在的地瓜不一样了 已经稀缺拉 味道吗美美哒 很香小时我们经常去山上玩的时候找找 好多喔 !
3刺梨子
为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以根及果入药。夏季采果,秋季挖根,晒干或鲜用。花本身很香哟
4覆盆子。
我们称它为山泡儿,个头不大,跟小指头一般大小,熟透的时候就是紫红色的,味道更佳,水分最足。而大红色的成熟度不够,就稍微有点偏硬,吃起来还有点
5野枇杷。
这是我们那里的叫法,大概是长得像枇杷吧。这种果子直接吃很涩,不好吃,我们会把它揉碎了,加点水过滤一下,过滤出的液体静置一个小时,就能做出凉粉一样的东西,黑乎乎的,但是特别好吃。
6拐枣。
长得不好看,歪歪扭扭的,也有点像虫子,其实这是可以直接吃的,甜甜的。我们这老一辈的都拿来泡酒
7洋槐花。
这个有些地方会拿花做菜,我们小时候就把花摘下来,吸里面的糖水(蜜),甜甜的。
8毛桃。
这种野生的桃子树,上面的结的桃子毛非常多,成熟的时间也比较晚,不过成熟之后,还是很好吃的,就是毛多一点,需要好好洗一下才行。
9桑葚
桑树结的果,每年三四月份的时候,就是这种果子成熟的时候。成熟后呈现紫黑色,甜的,没熟
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影咖娱乐圈
编辑 | 影咖娱乐圈
吉尔吉斯斯坦,位于中亚的美丽国度,以其壮丽的山脉、广袤的草原和独特的文化而闻名。
然而在这片土地上,隐藏着一个令人着迷的宝藏,即吉尔吉斯斯坦的野苹果林,这些野苹果林不仅令人惊叹于其自然景观和生态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
01
野苹果林
野苹果林是吉尔吉斯斯坦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由野生苹果树形成的林地,这些野苹果树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山区和高原地区广泛分布,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独特的风景和生态价值。
野苹果树属于蔷薇科植物家族,是一种落叶乔木,它们通常高度在4到15米之间,具有茂密的树冠和灰色的树皮。
树枝多呈弯曲状,树叶为椭圆形或卵形,叶片表面光滑,背面有绒毛。在春季野苹果树开放出白色至粉红色的花朵,花朵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吉尔吉斯斯坦的野苹果林主要分布在山区和高原地区,特别是天山山脉、帕米尔高原和塔尔巴哈塔山脉等地。
这些地区的海拔高度通常较高,形成了理想的生长环境,野苹果树喜欢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山坡和河谷地带,能够适应吉尔吉斯斯坦特殊的气候条件,包括寒冷的冬季和干燥的夏季。
野苹果林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土壤保持、水文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产生着积极影响。
果树的根系能够牢固地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这对于吉尔吉斯斯坦的山区地形至关重要,可以减少土壤侵蚀,保护水源和农田。
其次果林为当地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树木的树冠和树干提供了许多动物物种的栖息和繁殖场所,吉尔吉斯斯坦的野苹果林是许多鸟类、小型哺乳动物、昆虫和其他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这些动物在林地中寻找食物、建立巢穴和寻求保护。
果树的花朵吸引着蜜蜂、蝴蝶和其他传粉昆虫,促进了植物的繁殖,林中的植物群落多样化,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不同的食物资源和栖息环境。
02
生态功能
野苹果林是吉尔吉斯斯坦独特的自然景观,除了其美丽和迷人的外观外,它们还承载着丰富的生态功能。
作为吉尔吉斯斯坦的自然遗产,野苹果林在土壤保护、水文调节、碳储存和物种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果树的根系结构复杂且发达,能够稳固地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它们的根系纵横交错,形成了一张密集的根网,有效地抵抗了土壤侵蚀的风险。
树的树冠和树叶形成了一种天然的遮盖层,能够减少雨水的直接冲击,减缓水分的流失和土壤的侵蚀速率。
这对于吉尔吉斯斯坦的山坡地区来说尤为重要,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维护农田的可持续生产。
它们的树冠能够有效地拦截雨水,减少降雨对地表的冲击,从而降低洪水发生的概率,此外果树的根系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能够吸收并储存大量的地下水。
这些储存的水分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释放到大气中,维持了水循环的平衡,野苹果林在调节降水分配、减缓洪水峰值、保护水源和维持河流的水量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并将其储存在树干、树枝、树叶和林地土壤中,野苹果树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因此能够长期储存大量的碳元素。
树木的树冠和茂密的枝叶提供了更多的光合作用表面,增加了碳的吸收量,果林的碳储存不仅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还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发挥着关键作用。
野苹果林是吉尔吉斯斯坦许多动植物物种的重要栖息地和保护区,这些树木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安全的栖息环境。
许多鸟类选择在野苹果林中筑巢繁殖,包括各种鸟类,如松鸦、喜鹊、山雀等,野苹果林还是一些濒危物种的庇护所,其中最著名的是野生苹果的天山亚种,这种珍稀的植物是苹果的祖先之一,其保护对于维护遗传多样性和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具有重要意义。
03
文化意义
这些林地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吉尔吉斯斯坦人民历史和传统的象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涉及民间传说、乡村生活、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
根据古老的传说,野苹果林是神灵创造的恩赐,被认为是自然的圣地,吉尔吉斯斯坦人民相信,这些林地是神秘生物和精灵居住的地方,它们保护着这片土地和其中的动植物。
这些民间传说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成为吉尔吉斯斯坦文化的一部分,将野苹果林视为自然和人类之间联系的纽带。
许多农民和牧民依赖野苹果林的资源来维持生活,如木材、水源和食物,这些林地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造房屋和 *** 家具。
野苹果林中的树木和植被还为农村社区提供了柴火,用于烹饪和取暖,为牧民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供给他们养殖的牲畜饮用,成为乡村社区的重要经济资源和生活支撑。
许多作家和艺术家以野苹果林为题材创作诗歌、小说、绘画和音乐作品,它们被描绘为自然的奇迹和美丽的背景,展现出吉尔吉斯斯坦文化的独特魅力。
野苹果林的浓郁的季节变化、丰富的生态系统和宁静的氛围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使他们能够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吉尔吉斯斯坦文化的认同。
一些宗教团体将野苹果林视为神圣的场所,用于进行祭祀和仪式,这些仪式与自然的神秘力量相联系,人们通过祈祷和供奉来表达对自然神灵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野苹果林作为这些宗教仪式的背景和场所,使信仰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增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和谐共生的意识。
04
保护与管理
为了确保吉尔吉斯斯坦的野苹果林能够持续发挥其生态、文化和经济价值,采取适当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为保护野苹果林,制定明确的保护政策与法规是首要任务, *** 机构、环境组织和当地社区共同努力,确保野苹果林受到合适的法律保护。
包括确立野苹果林的保护区划和管理计划,规定相关的措施和标准,以及监督和执法机制的建立。
政策和法规促进公众参与和意识提高,通过教育、培训和宣传活动,引导社会大众对野苹果林的保护意识和行动。
为野苹果林的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建立专门的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应根据野苹果林的分布和生态特征进行划定,并考虑到周边生态系统的连通性。
在建立保护区时进行综合规划和管理,确保其边界明确、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护。
同时开展监测和科学研究了解野苹果林的生态状态、物种丰富度和生态功能,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保护野苹果林的同时,推动其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传统手工艺和苹果产品加工等经济活动,实现野苹果林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制定合适的管理计划,平衡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同时鼓励农民和当地社区参与苹果种植和加工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福祉。
科学研究和监测是保护野苹果林的基础工作,通过对野苹果林的生态系统进行系统观测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
这些科学研究成果为野苹果林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并指导决策制定,同时建立监测系统,定期监测野苹果林的植被变化、动物迁徙、水质状况等关键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宣传活动和社区参与项目,增强公众对野苹果林重要性的认识和意识,包括向学生和社区成员提供有关野苹果林的知识,组织参观和实地考察活动,以及举办培训和讲座等形式。
同时鼓励公众参与保护和管理的实际行动,如志愿者活动、社区合作和环境保护组织的建立,形成广泛的保护 *** ,公众的参与可以加强保护意识、增加监督力量,确保野苹果林的可持续保护与管理。
05
挑战与机遇
尽管吉尔吉斯斯坦的野苹果林具有丰富的生态和文化价值,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同时这些挑战也为野苹果林带来了一些机遇。
气候变化对野苹果林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降雨模式的改变以及温度的上升,导致野苹果林的物种适应能力下降、栖息地破碎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然而这也为科学研究和管理提供了机遇,通过监测气候变化对野苹果林的影响,并开展适应性管理措施,以确保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的适应能力。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野苹果林面临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压力,农业扩张、城市化和非可持续的林业活动导致野苹果林的破坏和退化。
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政策,鼓励可持续的农业和林业实践,并加强社区参与,实现土地利用和保护的平衡,为野苹果林的保护提供机遇。
外来物种的引入可能破坏野苹果林的生态平衡,并对本地物种造成威胁,此外病害的爆发导致苹果树群体的减少和破坏果实的质量。
06
作者感言
在吉尔吉斯斯坦的野苹果林中发现了一个宝藏般的生态、文化和经济宝地,这些茂盛的果树林不仅是自然的奇迹,也是人类的宝贵遗产。
它们作为栖息地、水源和气候调节者的重要角色,连接着人们与土地、传统和身份的纽带,唯有通过全球合作、科学创新和持续行动,才能确保吉尔吉斯斯坦的野苹果林得以永久保存,并为我们和未来的世代带来福祉。
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这片自然宝藏,让它们在岁月的洗礼下绽放永恒的光彩。
起源于新疆野苹果的红肉苹果,为什么没嘎啦果受欢迎?大家好,我是德叔,说起红肉苹果,很多人都可能知道,毕竟前几年那么红火,你知道吗?它起源于我国新疆的一个野苹果品种,曾经有专家发表过论文,苹果其实起源于我国新疆。然后是其他国的人将苹果品种一代一代的繁育,从而希望能够得到一个观赏性好又能够鲜食的苹果,于是红肉苹果便由此诞生了。但是红肉苹果上市以后,褒贬不一,也没有嘎啦果那么受欢迎,这是为何呢?
很多人在种植了红肉苹果以后,有赚钱的也有赔钱的。多数的消费者对红肉苹果的风味也是不买账,他们认为红肉苹果只是长得好看,根本就不适合现实,因为它的甜度太低,还有涩味儿,特别难食用。在国外很多国家的人都会吃罐头,主要是将水果加工成罐头,但是在咱中国,苹果等水果基本上是属于鲜食。所以口味差也是和他的基因有关系。所以也就没有嘎啦果那么受欢迎了,毕竟嘎啦果脆甜汁多,比较好吃。
现在的苹果市场上主要是以红富士为主,其他品种的苹果基本上都被他给压下去了,而如果说是从野苹果中发酵出来的红肉苹果是更不可能比得过红富士苹果了。国内外很多人都在研究红肉苹果,希望能够引领苹果市场,比如在2016年,我国就以“贵妃”为母本,“王林”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红肉苹果“黛红”这个品种,这一款苹果是绿皮红肉,综合表现的话,比红色挚爱这个品种要好一些的。但是这种苹果在市场上也并不是很受欢迎,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市场份额,也就只能走加工这一条路了。
日本也选育出了一些红肉苹果新品种,我们知道日本的选种能力还是非常强的,但是到现在也没有推出一款能够赢得市场口碑较好的红肉苹果,可见红肉苹果这种植物还是非常难的。
德叔也在种植红肉苹果,就是因为上当被骗,所以才接手的这一片苹果园,但是德叔没有放弃,最终将接出来的果子加工成了其他的物品来说卖,毕竟如果直接卖红肉苹果的话也不是很好,这就等于欺骗消费者,不可能做的时间长久。对此你对红肉苹果还有哪些认识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 (Ldb.) Roem.)是世界现代栽培苹果(Malus domestica)的祖先种,主要分布于天山山脉,包括中国新疆伊犁地区和中亚五国,在我国,新疆野苹果集中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巩留、新源、霍城及裕民等地。新疆野苹果不仅是我国天山野果林区珍贵的第三纪孑遗植物,也是我国经济林资源中唯一天然的基因库。新疆野苹果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长期自然选择下形成了很多变异株,例如果实形态、着色、风味,植株高度、树形等性状,且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具有一些抗旱、抗寒、抗病虫、耐瘠薄等特异单株。然而近年来由于人为扰动、病害、虫害等因素的影响,新疆野苹果种群面积急剧减少,分布范围急剧缩小,严重影响了自然种群的自我更新和修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因而开展新疆野苹果抗病基因资源的保护和研究迫在眉睫。
为了保护新疆野苹果种群和宝贵的基因资源,第三次新疆科考“天山野果林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张道远研究团队基于PacBio和Illumina高通量全转录组数据,鉴定了新疆野苹果WRKY转录因子家族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人员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112个WRKY家族成员,并通过保守结构域分析分类为WRKY I、II、III族,其中WRKY II族为a、b、c、d、e五个亚族。表达模式分析发现有34个新疆野苹果转录因子在腐烂病侵染过程中差异表达,表明这些WRKY转录因子可能与调控植物免疫反应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利用研究团队前期建立的新疆野苹果基因功能快速筛选鉴定体系,初步证明了5个MsWRKYs具有显著的抗腐烂病功能,并且在植物激素水杨酸(SA)、茉莉酸(MeJA)、乙烯前体(ACC)接病原菌处理后,这些MsWRKYs都有明显响应,由此推测可能是MsWRKYs参与了激素信号通路从而提高了新疆野苹果抗病能力。
该研究成果不仅为新疆野苹果抗腐烂病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且为新疆野苹果和栽培苹果的分子育种提供了基因资源,助力提高苹果品质。
图 新疆野苹果抗病基因WRKY转录因子抗病表型(A,B)及响应激素JA、SA、ET表达水平变化(C)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 | 刘晓洁 张道远)
来源:中国日报网
新疆600年野苹果树,长出5根树干,宛如男人手掌,年结果600斤在天山北麓,伊犁河谷东端,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耀明野果林,山峦起伏,绿草如茵,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每年春天,万亩野果林绽放如锦,娇艳欲滴,宛如仙境。
野生林里苹果树上散落着许多野苹果树,美丽得如同仙境。看到数百年树龄的野苹果并不稀奇,老树每年都有开花结果的枝条。
其中有一棵已有600多年树龄的古野苹果树。树干无奈地伸展,树皮漆黑粗糙,但每年春天枝条却如期绽放,给雄伟的天山增添了生机和光彩。
别小看它,它证明了苹果的原产地是中国。
01
苹果的原产地是中国新疆。它是最古老的野苹果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苹果是一种受欢迎的水果。常见的西方苹果从欧洲传播到全世界。因此,长期以来,人们误认为苹果原产于欧洲,1871年从国外进口到中国。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
直到科学家利用基因测序证实,世界栽培的苹果才找到“根”,来自新疆。
历史悠久,来自新疆的野苹果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驯化并创造了西方苹果,又称栽培苹果。
就连意大利的学者·瑞卡也发表论文称,栽培苹果的基因组来自于新疆野苹果,从分子水平上证明了很多栽培苹果实际上是新疆野苹果的后代。
也就是说,新疆野苹果是苹果的“祖先”。
比方说,人们常吃的红富士苹果,就是以野生新疆苹果为种质源,通过人工杂交获得的品种。
02
该树高13米,直径2.4米,从基部分出5条主干,形似男人的手掌。
其实,在新疆伊犁新源县的林里野苹果树上,有一棵树龄超过600年的野苹果树,被誉为“野苹果之王”,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的古野生苹果树。苹果树存在。
2013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将这种野苹果评为“最古老的野苹果树”。
这座“野苹果王”已在海拔1900多米的山腰上屹立了600多年。它树干粗壮,叶子翠绿,像一位睿智、平衡的老人。
这棵600年树龄的野苹果树高约13米,基径2.4米,树冠约19米。树上满是岁月雕刻的痕迹。
这棵野苹果树有5根主干,从基部分出,主干舒展开来,自由生长,犹如男人的手掌,苍劲有力。
分叉的树干大小不一,平均胸径7.3米,像一把巨大的雨伞一样牢牢支撑着树冠。
03“野苹果之王”附近有一棵已有500多年树龄的古野苹果树。
在这座“野苹果王”的周围还生长着许多野苹果树。他们的年龄没有她大,但他们有自己的态度。
当地人说,这些野苹果树就是这个“树王”的后代。
其中,“野苹果之王”附近有一棵古老的野苹果树,经专家考证树龄已有500多年。
这棵500年树龄的野苹果与“野苹果之王”被认为是一对“夫妻树”。
04
丰收的年份,可产水果600多公斤。这种水果大约有乒乓球那么大,连鸟儿都不喜欢它
“野苹果王”是蔷薇科、蔷薇科、苹果乔木属的珍稀乔木。经过数百年大自然的考验,依然枝繁叶茂,长势良好,年年新枝,年年开花结果。
每年四月到五月,野苹果林盛开,引来蜜蜂和蝴蝶,“野苹果王”成了最引人注目的野苹果树,美得无法形容。
野苹果花的花瓣宽披针形或三角披针形,外面密毡。美丽的花瓣有浅红、粉红、白色,遍布枝头。风一吹,它们就会一一落下,十分神奇。
8月到10月是结果的季节,绿色的野苹果挂满了枝头,呈现出丰收的喜悦。据了解,这棵野苹果树,丰年可结600-700个果子,真是多产。
野苹果果实直径约3-5厘米,大约有乒乓球大小。味道有点酸涩,连鸟儿都不喜欢。
05
野苹果为何能生长在新疆伊犁,成为苹果的“祖先”?
当新生代第四纪冰川到来时,天山盆地成为喜温野果树最后的“避难所”,留下了罕见的野果林群落。
伊犁河谷三面环山,阻挡了北方冷空气和南方干热空气的侵袭。它像一个温暖的怀抱一样向西开放,接收着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的空气。
这里的气候比新疆其他地区更加温暖、湿润,尤其是冬天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寒冷。
这样的自然环境,为野生苹果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因此得以保存下来。
05
结语
新疆的野苹果林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稀有、最稀有的苹果种子基因宝库,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
人少景美的库尔德宁库尔德宁处于新疆西天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拥有国内更大的原始云杉林,是我国十大原始森林之首。
库尔德宁
库尔德宁
从中沟进入景区,青山环绕,溪水蜿蜒,山呈翠色,草如绿茵;远眺雪山,近览林海,其景色之美不可言状。一座白雪皑皑,势如剑挺,雄居群山之上的高大山峰就是海拔4257米的喀班巴依峰。喀班巴依峰是那拉提山肪更高峰,也是伊犁著名山峰之一。极目远眺,天际处,皑皑雪峰在阳光照射下,幻化出五颜六色的光芒;陡峭如壁的山上,云杉攀坡漫生,直上云天,高大耸立,密不透风,犹如一道沿山而筑的绿色长城,绵延不继。大风起处,涛声呜咽。山湾溪畔,密林排映之下是毡房点点,炊烟袅袅;
远眺喀班巴依峰
喀班巴依峰
库尔德宁景区
云杉林中的毡房
景区主要有四个观景台,之一个观景台十里画廊,一条木栈道在树林中穿行,第二个观景台层林尽染,主要看五月份野苹果、野杏等各种野花开放、秋天五颜六色的树木,第三个齐梦德观景台,2公里的木栈道,步行一个半小时攀山而上,眼前一望无际,辽阔美丽的库尔德宁大草原。草原上山花烂漫,牛羊蠕动,群马奔腾,远处的雪山、近处的云杉林与起伏的草原构成美丽的画卷,令人目不暇接。第四个是东沟的阿尤赛观景台,在这里观库尔德宁林海景观的雄奇壮美,清晨观林海日出,光移景动,气象万千;日暮观林海落日,苍山凝红,层林尽染,令人叹为观止。
十里画廊
层林尽染
齐梦德—库尔德宁大草
齐梦德—库尔德宁大草原
库尔德宁大草原
牧民人家
阿尤赛—林海
阿尤赛—林海
四个观景台中,去齐梦台观景台是最辛苦的,也是人最多的,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可以在距离停车场1公里的房车基地处,走骑马上山的小路上山,只需要40多分钟,下山再走木栈道
去齐梦德的林中小路
在中沟还有许多地方可以近距离亲近溪流玩水,东沟有徒步线路,从中沟进入到东沟出来, 全部路程40多公里,各种车型都能走。
俯瞰中沟
鸟瞰东沟
蔷薇科是发源于中国的植物类群之一,主要分布于温带。众所周知,该科是水果界的名门望族,麾下种类众多,主要出自苹果属/Malus、梨属/Pyrus、枇杷属/Eriobotrya、山楂属/Crataegus、桃属/Amygdalus、杏属/Armeniaca、樱属/Cerasus、李属/Prunus等,重量级大咖云集。p.s. 按照最新分类,桃属、杏属、樱属全归李属,为叙述方便暂不采用。另,本文所用图片,无水印者皆为网图,其余为本人拍摄,地点无注明则默认青岛。
苹果属
图1.1 塞威氏苹果,也叫新疆野苹果
图1.2 西洋苹果
苹果/M. pumila是最重要的水果之一,全球产量仅次于香蕉。现代苹果于1870年始入中国,其重要祖先塞威氏苹果/M. sieversii分布在中亚天山一带,产地包括新疆。中亚的塞威氏苹果一路向西发展,融合欧洲野苹果、山荆子(注意,哪儿都有它)等种的基因,最终形成了现代苹果栽培种,又称西洋苹果;新疆的塞威氏苹果则有一支掉头向东,在中国被培育成了口感绵、易变质的绵苹果,古称“柰”。绵苹果是塞威氏苹果的纯系驯化后代,也曾有过丰富的品种,如今栽培面积极度萎缩,芳踪难觅。
图1.3 花红
图1.4 楸子
图1.5 山荆子/M. baccata,俗名“山丁子”
传统的绵苹果很难见到,但苹果属的国产水果却不止它一个,至少还有花红/M. asiatica和楸子/M. prunifolia。花红是古老的中国本土水果,汉代时即已出现,又名沙果、林檎,长得像袖珍苹果,市面上偶有出售;楸子比花红更小更圆,已基本淡出食用领域,最多做个蜜饯,更多的是沦为盆栽观果植物,艺名“冬红果”。据研究,花红可能是绵苹果和山荆子的混血,楸子则是花红和山荆子进一步杂交的产物,可谓“亲上加亲”。看见没?那劳什子山荆子又双叒出现了,简直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主儿。
图1.6 民间的“西府海棠”
图1.7 疑似八棱海棠
西府海棠/M. × micromalus也是著名的国产苹果属栽培植物,几乎无人不知晓其名讳。在人们心目中,西府海棠该是图1.1.5中娇艳多姿的形态,但该植物果实黄色,与《中志》对西府海棠“果实红色”的描述不符,其真实身份晦暗不明。事实上,《中志》收录的西府海棠以观果和食用为主,囊括多个彼此无关联的杂交种,堪称海棠果大杂烩。其中八棱海棠为楸子和山荆子(又是它!)的杂交种,它本身还有一个拉丁名M. × robusta,更说明西府海棠内部乱成一锅粥,不表也罢。
②梨属
与苹果相比,梨的“中国背景”更深。一般认为,梨的原种(stock speicies)源于中国西南部山区,后来向山脉东西两侧扩散,分化成各种梨属植物,这说法一杆子支到了数百万前,扯太远了......远古的事情少说几句,总之中国这块地方不但是梨的初生中心,而且也是梨的三大次生中心之一,东方梨种群主要在中国形成(日本朝鲜亦有贡献),中亚中心和近东中心共同孕育了西方梨种群。
图2.1 “南果梨”,秋子梨
图2.2 “云南火把梨”,沙梨
图2.3 “河北雪梨”,白梨
栽培梨树由野生种或天然杂交种驯化而来,在中国栽培史超过3000年,最早记录见于《诗经》。目前国内栽培的有三个本土种,秋子梨/P. ussuriensis、沙梨/P. pyrifolia和白梨/P. bretschneideri。秋子梨盛行于东北,华北、西北亦有栽培,如京白梨、南果梨;沙梨主产长江流域及以南,如云南火把梨、砀山酥梨;白梨是秋子梨和沙梨的杂交种,黄河流域较多,如莱阳梨、河北雪梨。褐梨/P. phaeocarpa和川梨/P. pashia也有少量栽培品种,但品质不佳,更多用作其它栽培梨的砧木。
图2.4 西洋梨
图2.5 “丰水梨”,日本沙梨
图2.6 “库尔勒香梨”,新疆梨
除本土种之外,国内还有引进的西洋梨/P. communis var. sativa和日本沙梨(如丰水梨等),以库尔勒香梨为旗舰品种的新疆梨/P. sinkiangensis则是白梨和西洋梨的杂交种,算是半个“外来户”。通过研究发现,新疆梨诞生于2000多年前,正值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东西方交流之初,可见一个新物种的形成,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要考虑历史的进程。此外,还有浙江的“霉梨”品种群,形态变异丰富,成熟采收时味涩不堪食,后熟变软或煮熟后食用,其起源扑朔迷离,分类至今不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③枇杷属
图3.1 枇杷,摄于武汉
图3.2 枇杷,摄于昆明
枇杷/E. japonica,果实于初夏成熟,正值水果淡季,深受人们喜爱。原产中国长江中、上游,四川、湖北至今有野生种群,在中国驯化栽培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明朝时期传入日本,后逐渐扩散至三十多个国家。之一个对枇杷作出分类学描述的是瑞典植物学家卡尔.彼得.屯伯格,将其命名为Mespilus japonica,意为“日本欧楂”,英国植物学家约翰.林德利改用现名。拉丁名中的“japonica”实属鹊巢鸠占,但按照植物命名法,也只能将错就错,明白咋回事儿就行了,不用太在意名字。
山楂属
图4.1 山楂
图4.2 山里红
图4.3 云南山楂,叶不分裂
山楂属拥有上千种类,中国仅有18种,但全球唯有中国大规模栽培果用山楂,鲜食或供加工。一般认为,关于山楂的文字记录首见于《尔雅》,不过利用史虽长,却长期以无编制的野果甚至“柴火”的身份出现,直至明清时期才被当成正经“果品”,最早的栽培始于山东。主要栽培种是山楂/C. pinnatifida及其变种山里红/var. major,品种繁多;另有中国特产的云南山楂/C. scabrifolia和湖北山楂/C. hupehensis亦跻身于果树的行列,前者在云南中部村边习见栽培,后者在湖北、浙江有种植。
桃属
图5.1 桃
图5.2 油桃
图5.3 鹰嘴桃,摄于昆明 图5.3 鹰嘴桃,摄于昆明
图5.4 黄肉蟠桃
桃/A. persica是更具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水果,有关于“桃”的古代诗文如恒河沙数、不胜枚举,但在命名问题上却与枇杷“同病相怜”----过去西方误以为桃源于波斯,种加词“persica”即是“波斯”的拉丁化。19世纪瑞士植物学家德堪道尔首次论证桃属于中国,达尔文也在其著作中有过相同表述,后来“桃来自中国”的观点逐渐得到学界公认。《诗经》有云“园有桃,其实之肴”,足以说明桃在中国源远流长,河北曾出土距今3000多年的栽培桃的桃核,合理的推测是栽培史远在3000年以上。
图5.5 新疆桃,极易变质
与枇杷不同的是,不存在与栽培桃共享拉丁学名的野生种群,只有不成气候的零散逸生,那么栽培的桃树从何而来呢?根据国家863计划“特色果树基因组学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的研究结论,桃的演化顺序应为光核桃--山桃--甘肃桃--普通桃,分布于 *** 和四川西南的光核桃/A. mira是一世祖,山桃/A. davidiana和甘肃桃/A. kansuensis分别是二世祖和三世祖;该课题还明确了在中亚和新疆大量栽培的新疆桃/A. ferganensis也只是桃/A. persica的一个地理类群,正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
杏属
图6.1 杏
图6.2 新疆吊干杏
杏属最重要的水果当然是杏/A. vulgaris,产地遍布全国(岭南除外),尤以华北、西北和华东地区种植较多。其拉丁属名“Armeniaca”意指亚美尼亚,按照国外流行的观点,杏的起源地就在亚美尼亚,考古学家曾在亚美尼亚发现过距今6000年的杏核,被视为人类栽培驯化杏的最早痕迹和证据。不过,经研究发现,杏是沿着西亚和东亚两个方向独立驯化的,中国同样也是栽培杏的起源中心之一,栽培历史极为悠久。天山野杏是中国栽培杏的源头,至今仍在繁衍生息,已被列入《新疆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图6.3 梅
图6.4 紫杏
除杏之外,杏属的栽培水果至少还有二种,梅/A. mume和紫杏/A. dasycarpa。梅原产中国南方,这一点毫无争议,栽培史超过3000多年。分为专门赏花的花梅和取果食用的果梅两大类,果梅勉强也能算水果吧,鲜食者少,供加工者多。紫杏在国内属于极小众,乃是樱桃李/Prunus cerasifera和杏的杂交种,无野生种群,在亚洲西南部的一些国家中已久经栽培,在中亚、克什米尔地区及伊朗等地也有许多栽培品种,新疆部分地区有栽培,起源地不明(或者说我没查到),很可能与新疆这个东西方交汇处有关。
樱属
图7.1 樱桃
图7.2 樱桃,黄色品种
俗语云“樱桃好吃树难栽”,这个“樱桃”可不是外来的车厘子(欧洲甜樱桃/C. avium),而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特有种樱桃/C. pseudocerasus,《礼记》、《尔雅》等先秦文献中已见记载,古有含桃、楔、荆桃等别名,据说河北曾出土商代的樱桃种子,推测栽培驯化年代应该很早。其果实较小,软嫩多汁,甜酸适度,口感远胜于车厘子,然产量较低,且不耐储存和运输,即便在物流发达的今天,也只有在产地才能吃到品质绝佳的樱桃,所以始终未能成为大宗水果,反倒使欧洲谬种横行,殊为遗憾。
图7.3 白玉樱桃,毛樱桃的品种
图7.4 “钙果”,欧李的栽培品种
本土的樱桃不甚耐寒,多产于黄河流域及以南,最北不过辽宁,在更寒冷的北方有另一种樱属植物毛樱桃/C. tomentosa,东北地区亦称之为“樱桃”。该种有野生也有栽培,果肉微酸甜,可食及酿酒,有白色芽变品种曰“白玉樱桃”,古籍中记载的白色樱桃品种疑即此物。另有樱属灌木欧李/C. humilis,分布于东北、华北和山东,栽培或者野生,我国科技人员选育出的第三代水果“钙果”即属该种,含钙量居百果之冠。据说“钙果”味道偏酸,口感亦不佳,毕竟“第三代”嘛,还年轻,有进一步成长的空间。
李属
图8.1 芙蓉李,李的品种
图8.2 杏李
中国共有李属7种,包括我国原产及习见栽培者,两个特有种李/P. salicina和杏李/P. simonii。李是中国最古老的果树之一,特称“中国李”,大约3000年前就被驯化种植,《诗经》有云“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即是最早的文字记录。李在全国各省均有栽培,可大致分为华北、东北、南方小果脆肉和南方大果等四个品种群,其中东北品种群的形成与东北李/P. ussuriensis的基因渗透有关。杏李局限于华北地区,又名秋根李、红李,果实形状介于杏和李之间,一般推测是杂交种,也有人认为是高度驯化的李。
图8.3 黑刺李
李属另外5个种,欧洲李/P. domestica、乌荆子李/P. insititia和黑刺李/P. spinosa均为引进的栽培种,原产地不在中国;樱桃李/P. cerasifera和东北李/P. ussuriensis分别在新疆和东北有野生分布,但非中国独有。也有人认为欧洲李也是中国原产,理由是在新疆发现了野生的欧洲李种群,似乎有点道理,不过那更可能是栽培的欧洲李逃逸的结果。栽培植物的起源是复杂的科学问题,完全不必涉及民族自豪感,没必要听风就是雨,沾边就往自己国家塞,咱不能跟伪南朝鲜一样小家子气,对吧。
OK,原产于中国的蔷薇科栽培水果大致上就这样,也能占据水果市场的三分之一江山。过于小众的水果如蔷薇属的“刺梨”(缫丝花/Rosa roxburghii)就不专门提了,还有“树莓”的野生祖先覆盆子/Rubus idaeus在中国也有广泛分布,但“树莓”的驯化栽培与中国无关,也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