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草菇可以吃吗,野生草菇可以食用的有几种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4 0
野生菌类进入生长旺盛期 谨防误食野生毒蘑菇引起中毒

近期,广东省天气多变,各种野生菌类及植物进入生长旺盛期,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断肠草等有毒植物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为此,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此提醒:为预防误食野生毒蘑菇、断肠草等中毒事故的发生,请广大群众以及餐饮单位不要自行采摘、食用、制售野生蘑菇、断肠草等野生植物。

一、充分认识毒蘑菇、断肠草的危害

(一)野生毒蘑菇

一些野生的毒蘑菇与食用菇类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

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野生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误食毒蘑菇引发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二)断肠草

断肠草不属于任何一种植物的正式名称,而是各地民间用来称呼某些有毒植物的俗名,其中最“声名显赫”的是钩吻,又名大茶药,全株有剧毒,主要的毒性物质是钩吻生物碱,误食者轻则呼吸困难,重则致命。钩吻中毒的临床表现以神经症状为主,主要包括呼吸麻痹、眩晕、言语含糊、肌肉弛缓无力、复视、视力减退、咽喉灼痛、吞咽困难、腹泻腹痛、口吐白沫、恶心呕吐等。

钩吻常见于村旁、路边、山坡草丛或灌木丛中,呈藤状爬行生长,且埋于泥土的根系发达,常与周边其他植物系缠绕共生,其花、根茎的形状与一些常用药材如“五指毛桃”“金银花”“金锁匙”等十分相似,对素来有采用中药材泡酒或煲汤饮用习惯的广东群众来说,可能因误挖钩吻根系或混入钩吻根系的树根,用于浸泡药酒或煲汤饮用而引起中毒,类似中毒案例时有发生。

二、切勿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野生植物

(一)不采摘。踏春郊游期间,广大群众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野生植物等,由于鉴别毒蘑菇并不容易,广大群众不要轻易采摘。

(二)不购买。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中药材。

(三)不食用。为避免食物中毒,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在自制药酒和利用中药材煲汤前,一定要详细了解有关药材的知识,并从正规渠道购买药材,以确保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食品经营者要落实对食品进货查验

各类餐饮单位、食堂等食品经营者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自我管理,严格把好原料进货关,进货渠道要正规,并做好原料进货登记台账。各类单位食堂,尤其是学校食堂严禁采摘、采购野生蘑菇、五指毛桃(易与钩吻根茎混生),严禁使用野生蘑菇、五指毛桃作为食品原料;对可食用的蘑菇、药食同源食材要严格挑选,避免有毒有害物质混入其中。

四、做好食物中毒应急处置

野生草菇可以吃吗,野生草菇可以食用的有几种-第1张图片-

目前,对毒蘑菇、断肠草等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误食野生蘑菇、野生钩吻等野生植物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应尽早采用催吐等 *** 迅速排除毒素。同时,催吐后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就诊时更好携带剩余蘑菇或野生植物样品,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

同时,要警惕中毒“假愈期”。部分病人经治疗后,急性胃肠炎症状逐步缓解甚至消失,给人以病愈的感觉,其实此时毒素正在通过血液进入肝脏等内脏器官,侵害了实质脏器,会在1~2天后病情迅速恶化,累及肝、肾、心、脑等脏器,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所以,在中毒初期症状缓解时,仍应留在医院积极接受治疗,观察一段时间,确保病情稳定好转再出院。

温馨TIPS:

1、毒蘑菇的识别误区

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 *** 和特定经验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之一。不要尝试用听来的所谓的“民间偏方”去分辨毒蘑菇,因为很多 *** 都是讹传,没有科学依据。即使是专家,在分辨的时候可能也需要用到专业的仪器才能将外形相似的品种分辨开来。关于毒蘑菇的N种错误说法:

错误说法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麟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毒。广东地区毒蘑菇中毒的之一杀手——白毒伞却是纯白色的,朴实无华。毒蝇伞很漂亮,鲜红色菌盖点缀着白色鳞片的形象构成了“我有毒,别吃我”的警戒色,不少蘑菇艺术品都是以它为原型创作的,它的确有毒。但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种类是美貌与安全并重的,同样来自鹅膏属的橙盖鹅膏,具有鲜橙黄色的菌盖和菌柄,未完全张开时包裹在白色的菌托里,有“鸡蛋菌”的别称,是夏天游历川藏地区不可不尝的美味。

错误说法2: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取食痕迹的蘑菇是无毒的。

事实上,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动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白毒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

错误说法3:毒蘑菇与银器、大蒜、大米或灯芯草同煮可致后者变色;毒蘑菇经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毒。

银针验毒是个流传千年的古老传说,原理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古法提炼的砒霜纯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银器有可能验出;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令银器变黑。至于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灯芯草变色的说法则完全出自臆想,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有实验人员曾经用致命白毒伞和大蒜同煮,结果汤色清亮,大蒜颗颗雪白,兼之鲜香四溢,令人食欲大振。

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说法危害更甚,人们可能对解毒效果抱有信心而吃下自己无法判断的蘑菇,从而增加了中毒风险。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的毒素具有不同的热稳定性。以白毒伞为例,其毒性成分毒伞肽,包括至少8种结构类似、骨架为8个氨基酸构成的环状肽。毒伞肽的稳定性很强,煮沸、晒干都不能破坏这类毒素,人体也不能将其降解。其中毒性最强的α-毒伞肽口服半致死剂量(LD50)是每千克体重0.1毫克,意味着吃下一两朵白毒伞就足以夺去一个成年人的生命,而且一旦入口就没有任何解药。大蒜里的活性物质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毒蘑菇完全无能为力。

错误说法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错误说法5:毒蘑菇往往有鳞片、黏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

提及鳞片、黏液、菌托和菌环等形态特征术语,是毒蘑菇错误说法“与时俱进”的表现,错误说法甚至因此具备了一点可靠性。同时生有菌托和菌环、菌盖上往往有鳞片,是鹅膏属的识别特征,而鹅膏属是伞菌中有毒种类最为集中的类群。也就是说,按照“有菌托、菌环和鳞片的蘑菇有毒”的鉴别标准,可以避开包括白毒伞和毒蝇鹅膏在内的一 *** 毒蘑菇。但是,这条标准的适用范围非常狭窄,不能外推到形态高度多样化的整个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为“没有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无毒的”。很多毒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亚稀褶黑菇,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另一方面,这条标准让很多可食蘑菇躺着也中枪。例如,常见食用菌中大球盖菇有菌环、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鳞片。

2、广东省常见的野生毒蘑菇类型

广东常见剧毒蘑菇种类有白毒伞(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黄盖鹅膏白色变种、粘盖包脚菇、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

白毒伞:在广东地区,导致中毒人数最多的两种蘑菇分别是白毒伞(致命鹅膏)和铅绿褶菇,其中白毒伞又是毒性最强的。白毒伞的白色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常在黧蒴树树荫下群生或散生,分布在广州、清远、肇庆等地,大量生长于春季温暖多雨的3~4月,5~7月也少量出现。

(总台记者 魏星 王司琦)

来源: 央视新闻

桂林一乡镇12人“尝鲜”进了医院!野生的蘑菇,不是想吃就能吃

患者向医生出示自己采食的蘑菇照片。 (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供图)

6月18日晚至20日凌晨,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陆续收治了12名因为食用野生蘑菇而中毒的患者。他们来自临桂区六塘镇5个相邻的村。

这些患者的中毒症状相似,只是中毒程度不一样。症状最严重的患者,甚至进入ICU接受血液净化治疗。23日,记者了解到,这12名患者陆续康复出院。

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医生提醒大家,不少毒蘑菇和可食用菌外貌非常相似,肉眼和民间流传的 *** 无法准确鉴别,市民更好不采食、购买来源不明的蘑菇,以防出现中毒的情况。

12人食用野生蘑菇中毒

6月18日晚上9点多,一对老年夫妻从六塘镇卫生院被送入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他们全身出汗不止,还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

这对夫妻说,当天晚上,他们食用了从地摊上购买的蘑菇,不久后就出现了上述症状。到六塘镇卫生院就诊后,医务人员初步判定是蘑菇中毒。

在这对老夫妻后,陆续又有人因为食用蘑菇中毒而到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截至20日,包括老年夫妻在内,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患者一共有12人之多。他们来自于临桂区六塘镇5个相邻的村,中毒的症状非常相似。

接诊医生判断这可能是一场群体性的野生蘑菇中毒事件,于是提醒夜班人员一定要优先治疗,避免耽误病情。

患者们就诊时,向医生讲述了食用蘑菇的来源,有的是自己采摘,有的是别人送的,还有其他途径获取的。

其中一名患者出示了采摘蘑菇时拍摄的照片。这些蘑菇长在落叶丛中,灰褐色,和草菇很像。

12名患者经催吐、洗胃等治疗后,在急诊留观的8名患者随后出院,1名患者转消化内科接受治疗,两名患者转肾内科接受治疗,1名中毒较重的患者在ICU接受血液净化治疗。

23日,记者从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获悉,这些患者年纪最小的12岁,更大的73岁,已经全部出院。

夏季是蘑菇中毒高发期

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接诊医生徐宝灵说,目前,我国已知的毒蘑菇有435种,分布广泛,引发的中毒事件呈季节性和地域性分布。6月至9月是蘑菇中毒的高发期。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湖北、湖南是高发地域。

误把毒蘑菇当做食用蘑菇是引发中毒的主要原因。并且,中毒事件往往呈家庭聚集和群体性发病的特点,社会危害大。95%的死亡病例是含鹅膏毒肽蘑菇中毒所致。

蘑菇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与摄入的蘑菇类型和所含毒素密切相关。超过90%的蘑菇中毒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肠道表现,继而因为蘑菇种类不同,会影响到不同的器官和系统。按临床类型可分为:急性肝损伤、急性肾衰竭、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肠胃炎型、神经精神型等。

食用蘑菇后出现上吐下泻等不适症状,应尽早就医。更好带上所食用的蘑菇的图片或者样本,帮助接诊医生快速分析、鉴别种类,干预用药。越早治疗效果越好,避免因毒素损伤其他器官。

徐宝灵强调,大多数毒蘑菇中毒者,并非不知道有毒蘑菇的存在,而是在采食蘑菇时受到了不正确的辨别 *** 的误导。

许多毒蘑菇长得和常见的可食用菌很像,而根据民间流传的用银器沾取蘑菇汤汁,变色有毒,不变色无毒;煮蘑菇时放大蒜,大蒜变色有毒,不变色无毒;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普通的无毒;长在潮湿、阴暗、腐臭地方的蘑菇有毒,松树下、草地上的蘑菇无毒……

“这些 *** 没有科学依据。许多有毒的蘑菇长得和普通的食用菌很像,凭借一些经验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并不准确,仍然有可能中毒。”徐宝灵说,“更好的预防中毒的 *** 就是不采食、购买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

■新闻链接

这些蘑菇不能吃

以下这些常见毒蘑菇切勿采摘食用。

铅绿褶菇又名大青褶伞,主要形态特征为个体较大,菌盖直径5-25厘米,更大可达30厘米,幼时半球形,成熟后平展成伞形,表面有暗褐色鳞片。此菇幼时白色,成熟后为青褐色,因此得名铅绿褶菇。

铅绿褶菇在我国不同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分布,一般集中出现在6月-10月,常生长于公园或小区草坪上,甚至垃圾堆旁、菜地、荒地等。

铅绿褶菇。(图片来源于 *** )

丝盖伞,广西各地都有分布,生长于阔叶林,中毒表现为由毒蕈碱引起的典型副交感神经 *** 症状,如流汗、流泪、流涎。

丝盖伞。 (图片来源于 *** )

亚稀褶红菇,广西各地均有分布,6月-9月份生长于阔叶树、针叶树或针阔混交林地上,与老百姓经常采食的其它几种可食用菌非常相似。它可导致横纹肌溶解,是我国引起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剧毒蘑菇之一。

亚稀褶红菇。(图片来源于 *** )

吃错蘑菇顶多就是看见小人跳舞?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

又到了一年一度云南人民花样中毒的季节了,为了尝鲜,本着“神农尝百草”的精神,云南人民在“中毒”的边缘疯狂试探。

吃蘑菇后看见的小人儿据说长这样

吃野生菌中毒是怎样一种体验呢?

@与一个亿擦肩而过:

“有在不知道自己中毒的情况下去上课,结果在同桌的英语课本上看到了穿着红色裙子在荡秋千的女孩儿”。

@荔枝今天没努力:

“在自己的床上看到了绿意盎然的青青草原,居然还有兔子在跑”。

@紫薇爸爸:

“看见我爸头上有一只狗在转圈圈”。

@阳光灿烂的夜晚:

“去超市路上看到路边边彩色的小矮人排队走”。

@全场赵公子不买单:

“我看到有一个仙人来到我们家门口跟我化缘讨米”。

@蒙圈的导航:

“我去厨房洗水果,在墙边看到了小兵张嘎在挥手”。

······

在一众迷惑行为之中,竟然还有老奶奶在一次中毒后见到了去世的女儿,后来就经常故意吃没炒熟的菌,只为中毒后见女儿这种魔幻之中透着一丝温情的社会新闻。


云南人民经历之魔幻,让一众吃瓜的网友竟有一种蠢蠢欲动的感觉,纷纷跃跃欲试。



对于野生蘑菇有毒相信大家必有耳闻,或多或少的肯定也听过一些关于蘑菇的“科普”知识。

这其中有一部分说法经查证是真实的,但更多的是伪科学、假常识,需要大家提高警惕!接下来,辟谣君就带大家一起看看这些真真假假的流传说法。


看颜色可以鉴别蘑菇毒性,鲜艳的、漂亮的才有毒?

蘑菇的颜色和它的毒性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我国蘑菇种类繁多,目前已知有毒的就有480种,并且不断有新的品种被发现,即便是对蘑菇有几十年科研经历的专家也无法单从蘑菇的颜色、形状随意判断野生蘑菇的毒性,必须要经过实验和图鉴的 *** 才能判断。


比如说,云南大红菇有着血红的颜色,但却是可安全食用的。有些蘑菇看上去和平时食用的草菇形态相似但却有剧毒,如卵天狗菌、裸盖菌等。


蘑菇、茄子、小米、大黄米同食会中毒?

这种说法属于典型的食物相克论,并没有任何临床证据。食物相克论是饮食健康中常见的谣言。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张明医生表示,目前并没有遇到过因此中毒的病例,也没有任何病理报告或实验记载表明蘑菇与茄子、小米、大黄米一起吃会导致中毒。

从中医角度讲,茄子与蘑菇这两种食物属于寒凉的食物,脾胃功能较弱的人同时食用过多,可能会引起不适,但绝不会引起所谓的中毒现象。


蘑菇与大蒜同煮可以去毒?

河北省中医院消化二科主任毛宇湘教授表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该说法是科学的。以白伞菇为例,误食一两朵这种毒菇就足以杀死一个成年人,但曾有人做过实验,将白伞菇和大蒜同煮,白伞菇的毒性没有任何改变。虽然大蒜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根本无法用于验毒和解毒。


用银针可以测出蘑菇是否有毒?

古人用银针试毒的科学根据是银会与砒霜里的硫化物发生反应,有毒的蘑菇大多含有多肽和生物碱,而这些元素并不会和银发生反应,所以用银制品并不能测出蘑菇是否有毒。


敲黑板!这里是重点

食用致幻蘑菇出现小人儿的段子固然搞笑,但毒蘑菇中毒的后果往往非常严重,食用致幻蘑菇后部分患者可表现有类似精神分裂症表现,此外极少数患者发生癫痫大发作,甚至自杀或杀人。

食用毒蘑菇后轻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的会出现脱水,同时伴有电解质紊乱,以及谵妄昏迷,甚至休克致死等情况。辟谣君奉劝大家对于野生蘑菇千万要提高警惕,不可儿戏生命。


由于有毒蘑菇与普通食用蘑菇很难鉴别,仅依靠民间“经验”并不能保证一定不会采到有毒的蘑菇,误采误食野生毒蘑菇发生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如果食用野蘑菇后,出现呕吐、腹泻、发热、头痛、麻痹等可疑症状,应立即就近到医疗机构就诊。


欢迎【私信】头条辟谣,把你的困惑发给我们,今日头条辟谣团队将全力以赴,为你查证。


【来源:科普中国】

"教你辨别毒蘑菇"不靠谱 春日外出别采食野生蘑菇

厦门晚报讯(记者高金环通讯员刘伟程黄煜)阳春三月,很多家庭选择到公园或山上游玩,一些幼儿园也会组织小朋友春游,看到破土而出的鲜嫩蘑菇,忍不住想采回家。需要提醒的是,每年这个时候,各地都频发因误采误食毒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有些市民对此不以为然,因为他们知道一些“教你辨别毒蘑菇”的土 *** ,却不知民间流传的鉴别毒蘑菇的说法有些也并不靠谱。本期栏目邀请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 贾玉珠为您去伪存真。

误区1

鲜艳的蘑菇都有毒无毒蘑菇颜色普通

真相

能吃的蘑菇颜色普通,这是一个被广为流传的说法。但“毁灭天使”白毒伞,就可以给这个说法“一记响亮耳光”。

白毒伞隶属伞菌目鹅膏科,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真菌之一,在欧美国家以“毁灭天使”闻名。白毒伞具有光滑挺拔的外形和纯洁朴素的颜色,还有微微的清香,符合“无毒蘑菇”的形象,很容易被误食。此外,色彩不艳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也是极毒的。

而同样来自鹅膏属的橙盖鹅膏,具有鲜橙黄色的菌盖和菌柄,有“鸡蛋菌”的别称,不含毒。另外如鸡油菌、金顶侧耳、双色牛肝菌和正红菇等,都是颜色鲜艳的食用菌,且无毒。

误区2

无毒蘑菇长在清洁地有毒蘑菇生长地肮脏

真相

蘑菇生长环境的“清洁”和“肮脏”,并没有具体的划分标准,更与生长其中的蘑菇是否有毒无关。

野生食用菌鸡腿菇经常在粪便上生长,人工栽培时也常用牛马粪便作为培养基;反之包括白毒伞在内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长在清洁的林中地。

蘑菇是否与松树、栎树等高等植物共生,并不能作为判断蘑菇是否无毒的依据。例如致命白毒伞就和栎树共生,而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采食时须格外注意。

误区3

毒蘑菇有菌托和菌环

还有毛和鳞片

真相

确实有些毒蘑菇呈现菌托、菌环和鳞片的特征,而有些食用菌也有类似特征。此外,很多毒蘑菇没有独特形态。

按照“有菌托、菌环、毛和鳞片的蘑菇有毒”的鉴别标准,可以避开包括白毒伞和毒蝇鹅膏在内的一 *** 毒蘑菇。但是,这条标准不能引申为“没有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无毒的”。很多毒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亚稀褶黑菇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误食者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还有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也很毒。

此外,常见食用菌中,大球盖菇有菌环;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鳞片。

误区4

毒蘑菇虫蚁不食

虫子取食过的蘑菇无毒

真相

人和昆虫生理特征差别很大。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却是其他动物的美食。

“毒蘑菇虫蚁不食”之说不靠谱。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但对人却是致命的。“毁灭天使”白毒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但人食会中毒。

我国的蘑菇种类繁多,估计在4000种以上,其中毒蘑菇有400多种(2014年文献435种),其中含剧毒可致人死亡的蘑菇有40多种。

厦门市食安办提醒,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需要专业机构和人员帮助,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 *** ,民间流传着一些识别 *** 经证明并不可靠,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中毒症状,要立即催吐,并尽快就医。

想了解更多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请扫二维码,关注“食安厦门”微信公众号。

内乡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科普活动(一)食品安全之野生菌篇

随着夏季温度的升高,降雨逐渐增多,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季。不只是深山老林,公园花坛、路边草地,也能见到不少长势良好的野生蘑菇。野生菌虽味美,却极有可能身藏剧毒。为预防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内乡县市场监管局提醒广大群众:珍惜生命,请不要采摘、购买、食用野生蘑菇!

充分认识毒蘑菇的危害

野生蘑菇难以分辨有毒或无毒,一些野生的毒蘑菇与食用菇类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

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毒蘑菇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误食毒蘑菇,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辨别 *** 不可信

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简单地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区别蘑菇是否有毒,比如红菇是颜色鲜艳的食用菌,而灰白色的灰花纹鹅膏菌是毒蘑菇。

2、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取食痕迹的蘑菇是无毒的。事实上,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动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白毒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但它们都是有毒蘑菇。

3、毒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葱一起煮,液体变黑就是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的。“银针验毒”是小说和电视剧里的情节,可以验砷化物(比如砒霜)、硫化物。但蘑菇毒素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不能产生颜色变化。

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5、长在潮湿处或家禽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干净的树下一样可以长毒蘑菇,比如鹅膏菌、红菇中一些有毒种类也生在松林中。

6、毒蘑菇往往有鳞片、粘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提及鳞片、粘液、菌托和菌环等形态特征术语,是毒蘑菇错误说法“与时俱进”的表现,错误说法甚至因此具备了一点“可靠性”。同时生有菌托和菌环、菌盖上往往有鳞片,是鹅膏属的识别特征,而鹅膏属是伞菌中有毒种类最为集中的类群。也就是说,按照“有菌托、菌环和鳞片的蘑菇有毒”的鉴别标准,可以避开包括白毒伞和毒蝇鹅膏在内的一 *** 毒蘑菇。但是,这条标准的适用范围非常狭窄,不能外推到形态高度多样化的整个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为“没有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无毒的”。很多毒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亚稀褶黑菇,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另一方面,这条标准让很多可食蘑菇躺着也中枪。例如,常见食用菌中大球盖菇有菌环、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鳞片。

切勿自行采摘使用野生蘑菇

1、不采摘。广大群众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由于鉴别毒蘑菇并不容易,广大群众不要轻易采摘不认识的蘑菇。

2、不购买。勿在路边摊贩和市场购买野生蘑菇,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3、不食用。为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一旦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

1、有条件的话要自行催吐,催吐的时候可以适当喝点水,用手指或筷子 *** 咽喉,可以增强催吐效果。

2、尽快到最近的正规医院寻求救治。告知医生野生蘑菇食用史,更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或者蘑菇图片供医生参考,以利于后期鉴定及针对性的救治。

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坚决不采不食不买,

请珍惜生命,远离野生蘑菇!

广东:谨防误食野生毒蘑菇、断肠草引起中毒

近期天气多变,各种野生菌类及植物进入生长旺盛期,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断肠草等有毒植物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2月19日,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发布提醒:为预防误食野生毒蘑菇、断肠草等中毒事故的发生,请广大群众以及餐饮单位不要自行采摘、食用、制售野生蘑菇、断肠草等野生植物。

此外,省市场监管局提醒,各类餐饮单位、食堂等食品经营者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自我管理,严格把好原料进货关,进货渠道要正规,并做好原料进货登记台账。各类单位食堂,尤其是学校食堂严禁采摘、采购野生蘑菇、五指毛桃(易与钩吻根茎混生),严禁使用野生蘑菇、五指毛桃作为食品原料;对可食用的蘑菇、药食同源食材要严格挑选,避免有毒有害物质混入其中。

广东常见剧毒蘑菇种类有白毒伞(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黄盖鹅膏白色变种、粘盖包脚菇、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一旦误食野生蘑菇、野生钩吻等野生植物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应尽早采用催吐等 *** 迅速排除毒素。同时,催吐后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就诊时更好携带剩余蘑菇或野生植物样品,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

同时,要警惕中毒“假愈期”。部分病人经治疗后,急性胃肠炎症状逐步缓解甚至消失,给人以病愈的感觉,其实此时毒素正在通过血液进入肝脏等内脏器官,侵害了实质脏器,会在1~2天后病情迅速恶化,累及肝、肾、心、脑等脏器,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所以,在中毒初期症状缓解时,仍应留在医院积极接受治疗,观察一段时间,确保病情稳定好转再出院。

链接:

1、毒蘑菇的识别误区

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 *** 和特定经验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之一。不要尝试用听来的所谓的“民间偏方”去分辨毒蘑菇,因为很多 *** 都是讹传,没有科学依据。即使是专家,在分辨的时候可能也需要用到专业的仪器才能将外形相似的品种分辨开来。

错误说法1:

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麟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毒。广东地区毒蘑菇中毒的之一杀手——白毒伞却是纯白色的。

同时,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种类是美貌与安全并重的,同样来自鹅膏属的橙盖鹅膏,具有鲜橙黄色的菌盖和菌柄,未完全张开时包裹在白色的菌托里,有“鸡蛋菌”的别称,是夏天游历川藏地区不可不尝的美味。

错误说法2:

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取食痕迹的蘑菇是无毒的。

事实上,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动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白毒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

错误说法3:

毒蘑菇与银器、大蒜、大米或灯芯草同煮可致后者变色;毒蘑菇经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毒。

银针验毒是个流传千年的古老传说,原理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令银器变黑。至于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灯芯草变色的说法则完全出自臆想,没有任何证据。

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说法危害更甚。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的毒素具有不同的热稳定性。以白毒伞为例,其毒性成分毒伞肽的稳定性很强,煮沸、晒干都不能破坏这类毒素,人体也不能将其降解。大蒜里的活性物质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毒蘑菇完全无能为力。

错误说法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错误说法5:毒蘑菇往往有鳞片、粘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

同时生有菌托和菌环、菌盖上往往有鳞片,是鹅膏属的识别特征,而鹅膏属是伞菌中有毒种类最为集中的类群。也就是说,按照“有菌托、菌环和鳞片的蘑菇有毒”的鉴别标准,可以避开包括白毒伞和毒蝇鹅膏在内的一 *** 毒蘑菇。但是,这条标准的适用范围不能外推到形态高度多样化的整个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为“没有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无毒的”。很多毒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亚稀褶黑菇,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另一方面,这条标准让很多可食蘑菇躺着也中枪。例如,常见食用菌中大球盖菇有菌环、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鳞片。

2、断肠草辨别贴士

灰花纹鹅膏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颖思 通讯员 粤市监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颖思 通讯员 粤市监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

长在农村山里的罕见蘑菇,一个比一个美,来看看你见过吗

网盖红褶伞

网盖红褶伞属于伞菌目、鹅膏菌科、红褶伞属,子实体小或中等大,粉红色或粉肉色,夏秋季在林内倒腐木上单生或群生,分布在吉林长白山等地。

可食用但往往带苦味。

裂褶菌

学名Schizophyllum commune Fr. 别名:白参(云南)、树花(陕西)、白花、鸡毛菌(北方)。其提取的蘑菇葡聚糖能提升巨噬细胞活性,从而增强免疫力,在医药和化妆品领域有广泛应用。可食用,有清肝明目,滋补强身的功效。

红星头菌

红星头菌(Asero? rubra),又名红星头鬼笔,是澳大利亚很普遍的担子菌门真菌,其特征是带有腐肉的臭味及像海葵的外形。

毛头鬼伞

毛头鬼伞(又名鸡腿菇),春至秋季在田野、林缘、道旁、公园内生长,雨季可甚至在毛屋顶上生长。此菌有时生长在栽培草菇的堆积物上,与草菇争养分,甚至抑制其菌丝的生长。

该蘑菇一般可食用。但含有石碳酸等胃肠道 *** 物。

平盖靴耳

平盖靴耳,子实体散生或群生。夏秋生于阔叶树的枯枝或树干等腐木上。分布于辽宁、广东、福建、香港等地。可食用。子实体小而薄,无人采食。

隆纹黑蛋巢菌

隆纹黑蛋巢菌,(学名:Cyathus striatus Willd),子实体小,包被杯状,高0.7-1.5cm,宽0.6-0.8cm,由栗色的菌丝垫固定于基物上,外面有粗毛。多以落叶林中朽木或腐殖质多的地上群生。可食用。此菌可用于止胃痛。

盘菌

盘菌(Pez中反应变蓝,孢子椭圆形,无iza)是种真菌,属于子囊菌。子囊盘多为杯状,囊盖在Melzer液色,8个。可食菌有林地盘(森林盘菌)P. sylvestris,泡质盘菌P. vesiculosa。

小地星

小地星(学名:Geastrum minimum Schwein.),其鉴别特征是子实体小型,外包被呈拱形,菌丝体层明显具植物残体壳,内包被体具短柄和囊托,明显被有晶状体的白色粉层。子实口缘纤毛状,基部平,有一环沟包围。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

羊肚菌

羊肚菌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品种,因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而得名。羊肚菌又称羊肚菜、羊蘑、羊肚蘑。可食用。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满、痰壅气逆喘咳。

出血齿菌

出血齿菌学名“Hydnellum pecki”,是真菌家族不同寻常的成员之一。这种蘑菇有很多名字,通常都与汁液或者血液有关。人们可能认为这种蘑菇上面血红色的液体是森林动物溅到白色菌盖上的血液。无毒。

红笼头菌

红笼头菌(Clathrus ruber)是鬼笔科的一种真菌,是笼头菌属的模式种。由于它的子实体外形像由格子一样的分支围成的中空球体,它常被人称为红笼子。该真菌为腐生真菌,以腐烂的木质植物为食,常单个或成群生长在花园土壤的落叶里,草地上,或覆盖园地的木片上。虽然关于红笼头菌的可食性没有正式的记录,它的臭味已能打消大多数人吃它的想法。

竹荪

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 (Vent.ex Pers) Fisch)又名竹笙、竹参,常见并可供食用的有4种:长裙竹荪、短裙竹荪、棘托竹荪和红托竹荪,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形状略似网状干白蛇皮,它有深绿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圆柱状的菌柄,粉红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顶端有一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被人们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可食用。竹荪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自古就列为“草八珍”之一。

红盖小皮伞

红盖小皮伞菇(Mara *** ius Haematocephalus)这类蘑菇柔软湿润,属于担子菌纲、白蘑科。整棵植物如同张开的红色小伞一般轻盈可爱,精致柔和。它们的生长有助于分解森林地面的枯枝落叶层,虽然很小,在热带雨林中却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条纹革耳菌

条纹革耳菌(Panus fasciatus)还叫“多毛小号菇”,看上去好像生长在另一个星球上。但这种真菌生活在澳大利亚森林中。腐烂木头常是它们的栖息地。这些样本好像为一种很小的条纹昆虫提供临时住所。

恶魔雪茄

恶魔雪茄学名“Chorioactis”,中文学名“地星状裂杯菌”。是世界上最为罕见的蘑菇之一,也被称之为“德克萨斯之星”。这种怪异的蘑菇只存在于美国德州中部、日本的两个偏远地区以及奈良山区。恶魔雪茄呈深褐色,拥有外形好似雪茄的孢子囊,裂开后变成棕褐色的星状,释放出孢子,同时发出截然不同的啸叫声。恶魔雪茄是已知少数几种在释放孢子时发出啸叫声的真菌之一。

萤光蕈

萤光蕈,又名“绿色陆地水母”。只要割开芒草,便看到菌丝发出绿色萤光。早在西元前三八二年时,亚理斯多德便发现有些植物会发出绿色的萤光,一直到了十九世纪,才获得证实,原来是附生在树上的真菌。

胶角耳胶孔菌

胶角耳胶孔菌是花耳目花耳科胶角耳属的一种真菌。夏、秋季生于阔叶树或针叶树腐木上。可食用。

紫蜡蘑

紫蜡蘑是一种颜色鲜艳的小型可食用菇类,生长于落叶植物或裸子植物林中。主要分布地区:广西、四川、 *** 、山西、甘肃、陕西、河南、云南等。

此种可食,但菌肉薄,近革质,故称“紫皮条菌”。采食时要注意同有毒的淡紫丝盖伞 相区别。

瓷真菌

马勃菌

马勃菌目(学名:Lycoperdales),腹隔担子菌纲的一目,为真菌类生物,学名叫马勃,成熟的马勃一般比成人的拳头略小。因形状、颜色酷似马粪而俗称为“马粪包”。

图文采编于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云南十大名贵野生菌

10,松露

松露是一种珍贵的野生菌,主要产地在怒江、保山等地。由于价格较高,每斤松露的价格通常在2000-3000元之间。松露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氨基酸、必需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尽管松露无法人工种植,但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使其成为云南的特色之一。

09,竹荪

竹荪是一种与草菇类似的野生真菌,因其生长在竹林中而得名。它的菌盖呈现深绿色,菌柄顶端有一圈洁白的网状物,香味浓郁,营养价值极高。竹荪的肉质细嫩,口感鲜美,适合用于炖汤、烹饪肉类等各种菜肴。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成分,菌肉色白、质嫩,散发出清香。

08,青头菌

青头菌是一种可食用的真菌,主要产地位于云南、广西和四川等地。这种菌类的生长环境十分纯净,出菌期在6月至9月之间。青头菌的外观呈现出浅绿色至灰绿色的色调,表皮呈现出斑状龟裂的纹理,老时开伞边缘有条纹。它的味道柔和清香,没有特殊的气味,且无毒。青头菌适合有眼疾和肝火盛的食客食用。在选购时,以朵形较小、直径约为5厘米的为佳品。由于产地分布广泛,因此新鲜度越好的青头菌品质越佳。

07,羊肚菌

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品种,因其菌盖表面纹理类似羊肚而得名。它含有丰富多样的氨基酸和有机锗等营养成分,被认为具有补肾、壮阳、补脑、提神等多种功效。此外,羊肚菌还表现出显著的抗癌作用,对肌瘤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尽管羊肚菌的产量有限,价格相对较高,但其独特的口感和鲜美的香味使其成为一种天然的高级滋补品。

06,牛肝菌

牛肝菌是世界闻名的食用菌,以其鲜美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受到赞誉。它拥有多种品种,如美味牛肝菌、黄牛肝菌、黑牛肝菌等,每个品种都具有独特的特征和风味。牛肝菌的肉质肥厚,柄茎粗壮,口感香甜可口,令人回味无穷。它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一种极为珍贵的食用菌,深受人们的喜爱。

05,鸡油菌

鸡油菌是云南十大名贵野生菌之一,也是全球著名的四大名菌之一。这种菌在烹饪过程中非常吸油,液汁中的油水会被挤压出来,如同鸡油一般。成熟的鸡油菌形状有点像喇叭花,颜色鲜艳,比一般的蘑菇更加有韧性,且具有一定的弹性,闻起来有明显的杏香味。鸡油菌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粗纤维和矿物质等,其食用方式多种多样。

04,黑虎掌菌

黑虎掌菌是一种备受珍视的野生菌类,其命名源于其外观与老虎的虎掌相似。这种菌类是著名的出口食用菌之一,其丰富胞外多糖的特性使得它不易破碎,且营养价值高。黑虎掌菌的肉质饱满,朵形完整,含水量少,以大为佳。

03,干巴菌

干巴菌,云南地区的珍贵野生菌,生长在滇中及滇西的深山老林中,其外表朴实无华,但口感却无比鲜美,肉质干脆,散发出淡淡的牛肉香。这种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其营养丰富、味道独特,是野生食用菌中的珍品。

02,鸡枞菌

鸡枞菌是云南地区的一种珍贵野生食用菌类,其生长环境独特,需要依靠白蚂蚁的窝作为营养来源。它的肉质细腻 *** ,口感如同鲜甜的鸡肉,因此广受食客喜爱。这种菌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磷、核黄酸等重要营养成分。

01,松茸

松茸是一种极其珍贵的食用菌类,主要在云南香格里拉地区出产。它生长在原始的松树林中,一旦菌体成熟,只需七天就可以采摘。松茸含有多种矿物质和氨基酸,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它具有多种功效,如抗癌、抗肿瘤、治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

蘑菇不宜吃吗?

近日,一则“蘑菇还是少吃一点吧”的帖子在 *** 流传,称因为食用菌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特强,因此每人每月最多只能吃200克蘑菇,同时以“瑞士人人均寿命80多岁就是不吃蘑菇的功劳”举例佐证。蘑菇营养味美,是人民群众喜爱的食物之一。真相到底是什么?记者为此采访了浙江省农业厅相关专家和省内的食用菌种植大户。

“盲目因富集重金属能力强而认为蘑菇不宜吃,这种说法是非常不负责任的。”面对记者的采访,省农业厅食用菌首席专家陈青直截了当地说,而且,他认为,一则被误读的消息可能会毁掉一个产业,因此有必要及时澄清。

*** 上流传的帖子称,一位曾游学苏黎世大学医院病理所的医生,接触到一位生化系名叫Guhl的研究真菌的博士,他透露,蘑菇虽好,但是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重金属富集的能力特强,最多可以达到100倍。几乎所有重金属,如铅、汞、镍,蘑菇都会富集。但是,我们人体却没有排出重金属的机制。久之这些重金属就会在肾小管内聚集,严重时甚至会引起肾小管的坏死。

该作者还称,看到新苏黎世报的一篇报道,称在乌克兰,德国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污染地区,专家开出的处方就是大力种植蘑菇,以富集这些被放射线污染地区的重金属和有害金属,以尽快使这些区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

陈青肯定了“食用菌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特强”这一观点,但同时指出,“富集能力强并非针对所有的重金属,也并不意味着重金属含量会超标”。他认为,对人类健康威胁的常见重金属主要是铅、镉、汞、砷这4类。蘑菇只有长在重金属含量高的环境中,并且是富集能力强的种类,其重金属含量才会超标;而在铅、镉、汞、砷含量极低的环境中生长,即便富集能力强,蘑菇中重金属含量也不会超标的。

陈青解释说,食用菌分为野生食用菌和栽培食用菌,市场上见到的绝大多数是栽培食用菌,如平菇、香菇、双孢菇、金针菇、木耳、杏鲍菇、白灵菇等,这些食用菌都是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生长的,特别是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等工厂化栽培的种类,生长环境极其干净,能达到绿色食品的要求,非常安全。

陈青的说法也得到了食用菌种植户的佐证。记者在杭州市萧山区的某金针菇生产基地看到,金针菇的种植方式和我们之前想象的完全不同,不在土里,不在树上,而是生长在一个个瓶子里,一簇一簇,非常可爱。

瓶子里是专门调配的生长肥料,也叫营养基,主要是棉籽壳跟麸皮。工作人员介绍说,这种瓶栽种植方式培育出来的金针菇,培养基和生长环境中没有接触到任何重金属,没有重金属污染源,长出来的金针菇也不会富含重金属。

记者随后挑选了五六种蘑菇,送往当地的农产品快速检测室进行检测,也没有检测出重金属。“这并不奇怪,现在所有菌类的生产都和金针菇大同小异,都是在车间或者大棚里面种的,可以说完全切断了重金属的污染源。”检测人员说。

据介绍,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包括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秸秆、麸皮等,除非来源于重金属污染种植区,否则其重金属含量极低。食用菌栽培用水必须是可饮用水,若使用污水栽培会造成减产或绝收,因此栽培用水的重金属含量可忽略不计。食用菌生产基本上在郊外或农村,空气中重金属含量也可忽略不计。

不过,还是有部分食用菌必须使用覆土栽培。陈青介绍,像双孢菇、草菇、灰树花、金福菇、猪肚菇等,都需要覆土栽培,但即使是需要覆土,其重金属超标的可能性也很低。

而2010年一项针对食用菌重金属含量的调查也显示,市场销售食用菌的安全性。该调查曾在全国220个城市,收集了大概2000个人工栽培的食用菌样品,监测的平均铅含量在0.065毫克每千克左右,远远低于 *** 标准。所以,网上传言“每月最多只能吃200克蘑菇”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帖子中“瑞士人人均寿命80多岁是不吃蘑菇的功劳”的说法,也受到了不少质疑。“这个说法的真实性不得而知。”陈青说,但是日本人平均寿命83岁为世界之一,却同时也是食用菌消费大国。

从事多年食用菌种植和出口的庆元大山合食用菌基地种植户吴祖龙告诉记者,食用菌营养价值很高,富含1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多糖、膳食纤维,脂肪含量较少,同时富含多种维生素和丰富矿物元素,可以起调节血脂、血糖甚至抗癌的作用,对人体免疫系统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据了解,日本每年自己生产食用菌约46万吨(折鲜品计),并从中国进口食用菌约8至9万吨(折鲜品计),食用菌年消费量在55万吨左右;日本人50至59岁人群消费量更大,约10.5千克/年/人,60岁以上人群消费量其次,即50岁以上日本人每个月消费食用菌840至870克,平均每周食用1至2次食用菌。

不过,陈青提醒,虽然大型种植的蘑菇一般来说是没问题的,但并不代表所有的蘑菇都没问题。我不建议吃在野生环境中生长的蘑菇菌类,因为它们长期 *** 在外,容易受到大气、汽车尾气等影响,可能会存在重金属超标的情况,“尤其在野生环境中,很难监控,所以不建议食用野生蘑菇。”

另外,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蘑菇属于高嘌呤食物,如果用蘑菇煲汤,会使汤底中含有较高的嘌呤,患有痛风或前期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不建议大量食用,不然会导致痛风加重。

来源:浙江日报《舌尖上的真相》

区食安办供稿

马勃这种野生食用菌有止血的药用价值,你知道吗?

不高的山上雾气环绕。我们迫不及待的穿戴好,迫不及待地和老师上山采集野生食用菌。

下起毛毛细雨时,我们来到山脚下。周围郁郁葱葱,在雨的点缀下越发可爱。我们一边低头寻找蘑菇一边忍不住的观察周围美景。这里的山普遍不高,但是植被却很茂盛。不时的还会看到板栗树。当地人给我们带路,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趣事情。还给我们讲了很多碰到的小草,娓娓动听的讲出了它的作用,比如泡茶,止血等。这里的野生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总会听到不同的鸟叫声,甚至一只野鸡就在我们不远处。一路上,有很多小小的蘑菇。一簇一簇的长在草丛间。但是太小了,没有采集价值。突然我们惊喜的发现,在路旁边的小坡上长者一种奇怪的足够大的菌,同行的伙伴迅速的弯腰,用手插到湿润的泥土里面按照老师教我们的 *** 将菌完整的挖了出来。老师接过菌,向我们讲解。原来这个叫马勃,已经长成熟,只有幼嫩的时候可以食用,有止血等药用价值,在很多地方都有分布,算是一种很有利的菌类。在树根、草丛、小山坡上都长着很多野生草菇,星罗棋布。突然我们发现了一种从没见过的菌,菌盖褶皱像个公主裙一样散开,老师也无法判断是什么菌,我们小心翼翼的把菌包好打算去学校做分子鉴定。到了半山腰,雨越下越大当地人带我们到了一个凉亭避雨,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很多他的见闻,我们互相聊着青龙不亦乐乎。

虽然用了半天的时间去采集,但是学到的东西却很多。印象也很深刻。视野也开阔了,也更深入的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和人文。从书本,图片,视频看到的读到的,都无法亲自感受来的深刻。

山顶合影

标签: 草菇 野生 可以 食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