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爱自己做饭的南城紫函,一年一度的冬至日来了,冬至日白昼虽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并不是更低,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后。大家别忘了做好寒冬的准备哦。冬至二十四个节气之一,你们那里都有什么风俗习惯嘛?
今日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家乡冬至的特色美食水圆糍的做法。
食材:肉末半斤、鱼半只、豆腐皮2张、韭菜一小撮、萝卜半个、葱、姜;水磨糯米粉2斤。(具体的量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搭配)
步骤1:把鱼清洗一下,去骨切片之后,将鱼片剁碎,然后用料酒、生抽、葱姜水(用葱段和姜丝用水泡制)腌制一下。将买回来的肉末,用油、料酒、生抽腌制一下。
步骤2:把豆腐皮切成丝备用。将买回来的韭菜清洗干净,切成小段,备用。将萝卜清洗干净,刨成丝备用。
步骤3:菜备好后,开始炒菜料,起锅分别将肉末、鱼肉、豆腐皮、韭菜、萝卜用油盐炒至入味,最后再混合在一起。菜料就做好了,盛起来备用。
步骤4:把水磨糯米粉大部分放到盘了(留一些揉面的时候用),将开水一点点加入,用筷子搅拌成絮状,再用手来回揉搓成面团,然后将预留的糯米粉撒到案板上,避免揉面团时粘黏,把面团搓成长条,再分成小段,然后搓成小圆形,小圆糍就准备好了。
步骤5:将剔出来的鱼骨,煎至两面金黄,加水熬煮半个小时,再把鱼骨捞起,过滤一下鱼汤,倒到锅里,用鱼汤来做汤底。把鱼汤再次煮开,将搓好的小圆糍一个一个的放到鱼汤里,防止黏连。
最后煮到汤圆浮起,将炒好的菜料加进去,就可以出锅了。
一碗软糯香甜的水圆糍就做好了。你们有吃过吗?
你们冬至都准备了什么美食呀?快来评论分享一下吧。
韶关特色美食“勺子糍”做法在开始正式 *** 之前呢,我们首先需要准备以下食材:香芋1500克,萝卜1000克,香葱10根,粘米粉750克,食盐2茶匙,生抽3汤匙
之一步:将香芋去皮之后清洗干净,然后切成小块,放入上汽的蒸锅,盖上锅盖,大火蒸熟备用!
第二步:将萝卜清洗干净之后,用刮皮刀削去外皮,然后用擦丝刀,擦成丝,装入盆中备用,再将粘米粉转移到一个汤盆里面,加入没过粘米粉的清水,将粘米粉泡湿备用,接着把准备好的香葱,切碎成葱花,装盘备用!
第三步:等香芋蒸熟之后,将香芋出锅,再用勺子将香芋捣碎成泥,不用特别碎,但也不能太大颗粒,否则会影响口感!
第四步:等香芋捣碎之后,将泡湿的粘米粉也倒入盆中,再加入2碗清水,搅拌均匀成稀糊状,再放入萝卜丝和葱花,然后加入2茶匙食盐,加入3汤匙生抽,搅拌均匀,最后成浓稠的稀糊状态就可以了!
第五步:起锅加油宽油烧热,油温6成热时,将煎糍粑的勺子放入油锅中,先加热一会,再将勺子拿起来,用勺子将调好的香芋米糊盛到勺子上面,然后放入油锅中,中火炸熟至表面焦黄。
第六步:等糍粑炸一会之后,会自动脱落,然后勺子里可以继续装香芋糊来炸,等糍粑炸至焦黄浮起到油面时,就可以用筷子夹起来了,放到漏网上面,把表面的油分滴干即可!
这样一道外酥里嫩,吃了还想吃的【勺子糍】就 *** 完成了,喜欢这道美食的朋友们,就跟着做来试试看吧,保证这个味道不会让你失望的!
岭背炸豆浆糍 *** 技艺豆浆糍,是一道家喻户晓的特色农家美食,是承载着浓浓乡情的原生态食品。相传明清期间,豆浆糍已作为祈福祭祖的供品在粤北山区各地出现,一直流传至今。由于阳山岭背附近一带盛产大豆(黄豆),村民们普遍擅长 *** 豆腐、腐竹、豆豉、豉油、豆浆和豆浆糍等豆类食品。岭背炸豆浆糍脆中带软,软中带酥,香甜美味,远近闻名,是当地招牌特色美食之一。
豆浆糍的选用食材可根据不同季节和个人喜好灵活调配,在炸豆浆糍时加入不同配料,由此创造了炸萝卜糍、茄子糍、辣椒糍等十多种糍粑。炸豆浆糍 *** 需选用当地绿色无污染纯正黄豆、粘米作为材料,一般是1斤粘米配0.25~0.28斤黄豆为妙,先把粘米、黄豆泡浸约三到五个小时,用石磨磨成糍浆,在糍浆中放入适量的葱花、食用盐搅拌均匀待用,再把小虾、小鱼、小泥鳅或茄子、辣椒等食物等沥干水后再放入适量食用盐调味。炸豆浆糍时,在大铁锅加入花生油或茶油,待油沸腾,把两三个专用长柄勺仔,放进油锅预热几分钟,后拿出来装上适量黄豆浆及小鱼、小虾、小泥鳅等搅拌均匀,接着放进油锅用猛火炸,待糍粑从勺仔浮上来后逐渐把火候减弱,转为文火,再用筷子把鱼糍翻个朝天,以便两边均匀受热,翻两三次待鱼糍颜色由金黄转为深黄时,即可捞起滤油上盘。端上桌的炸豆浆糍香甜嫩滑、酥脆可口,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
混合浸泡好的粘米和黄豆
磨好的糍浆
将豆浆盛入平底勺准备炸豆浆糍
下油锅炸豆浆糍
将豆浆糍捞起滤油
油炸虾米糍、鱼糍
油炸虾米糍、鱼糍
油炸芋头糍、番薯糍
油炸辣椒糍
1、糯米粉+粘米粉倒入容器中,加水搅拌,并成搓成小团后,醒发十分钟;2、白萝卜擦丝后用盐泡出水,并沥干多余水分,五花肉、豆腐卜、葱花切丁备用;3、热锅后倒适量油,先把肉丁翻炒,再依次放入白萝卜、豆腐卜丁翻炒,加入适量盐、五香粉、蚝油,准备出锅时放入葱花即可;4、掰适量糯米团用手捏成碗状,把炒熟的馅装入其中后,合紧即可;5、蒸笼刷油,把做好的萝卜糍放入蒸笼里,蒸15-20分钟即可;6、蒸熟后即食,可适当加点辣椒酱,香味扑鼻,爽歪歪,一口干了三四个!
冬至节:客家人都吃萝卜粄今日冬至,在客家人聚居地的惠州,历来就有“冬至大如年”的习俗。在外工作的客家人,大都会赶到家里,与亲人团聚,做一桌丰盛的美食,奉上香喷喷的萝卜粄。一家人围在一起,其乐融融。吃过萝卜粄,就算是新年了。
现在的人生活水平都很高。传统小吃不再是节日限定,但在冬至这天,萝卜粄是少不了的,这个“大胖饺子”在习俗渐渐简化的今天,依旧赋予这个节日,有着不一样的仪式感。在街头、在超市的美食中,独占鳌头。
惠州人节日与日常生活中,粄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有用糯米粉和米粉做成的糕点,不管是甜是咸,是蒸是炸,仿佛都可以叫粄。艾粄、敛粄、糍粄、沙糕粄、大笼粄、钵仔粄、老鼠粄、萝卜粄...有几十种,用料虽均以米为主,但却能做到做法不一、风味各异。
惠州人冬至节日感就是“粄”,它是传统特色小吃给的。冬至这天吃萝卜粄,由来已久,代代相传。这里有一种特殊意义,寓意庆祝丰收。客家人把冬至这天视为除夕,吃过萝卜粄,就是新年的开始。传统的习俗就是:冬至吃萝卜粄,意味丰收,过年吃发粄,寓意兴旺发达;结婚送红粄,寄意新人未来日子红红火火。
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过年了,除了感受到疫情的紧张外,年味也原来越体现出来了,然而比起小时候的年,现在反而没什么感觉。
还记得从前过年前段时间都会做腊肉和腊肠,而后又做些糍粑,过年那段时间花着心思去做好吃的,而且过年期间家人都会在家里休息,那是值得期待的日子。
小时候父母忙,每天都是去干活,孩子则上学,在一起的时间也就是晚上吃晚饭的时间,时常期待与父母一起玩耍,哪怕是待一起什么都不做也行。过年就满足了这期待,而且还有好吃的,平常吃不到的,和父母一起做糍粑时的那个开心劲,如今却再也难有。
年味年年有,只是感受到浓烈的却不再是我们,终归我们是长大了。回忆下小时候的糍粑,看看你是否也和我一样想念。
糯米手工糍
这是用手工和糯米做的白糍粑,我们就称为白糍粑,每年的腊月中旬开始做,而且是和邻居一起做,大家约定好一起,做完你家的,就来我家,一天也就能做几家,这是体力活,做完后大家都留着沾着糖吃,而其他的则晾干,之后再吃。
做法是:煮熟糯米饭,然后用特殊的工具捶打,捶打至糯米没有颗粒状,变得粘稠粘一起。那个特殊的工具我记得是石头做的,捶打的杆子是木制的,而且需要体力充沛的人捶打,一般都是男性做,女性则把打好的大团糍粑分割成一个个的小糍粑,并且按压翻面。
糍粑晾干水分就可以收起了,后续可以用来煎、也可以用来煮,还可以用来烤,想想都美味。记得以前做白糍粑时我们可开心了,一会是帮忙按压糍粑,一会是帮忙翻面,最开心的是和父母伙伴们一起做,做完有甜甜的糍粑吃。此时回想起唾液从喉咙而下,嘴角扬起,满满的幸福感。
白糕
白糕也可叫千层糕,是米糕做成的,先把米磨成浆,柴火锅备上,柴备好,起火,放一个特殊的平板,刷上米浆一层好后,再刷令一层,直至第九层,完全蒸熟才可以。这个白糕好要技术,我自己尝试了好多次都没做成。
做好后用刀切一块放碗里,放上调料,那味道好美。
这个现在小吃店里也有卖,平常也可以买得到。但小时候的味道却没有了,也许是现在好吃的多了,我们的嘴都养刁了。
萝卜糕
萝卜糕顾名思义是用萝卜做的糕,用料是萝卜和稻米、糯米。萝卜切丝、米磨成米浆,然后上蒸锅蒸好。
做好可以煎的吃、煮汤吃、还可以烤着吃,味道杠杠的,对喜欢吃萝卜的人,真的很不错。
如今小吃店也有,如若想去尝鲜的伙伴们可以去尝尝,不过这属于地方特产了,在我广西大地方有,某宝估计也可以搜到。
萝卜糍
上面说的萝卜糕,现在我们来说个萝卜糍,这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糍粑,用料是相似,但做法不同。萝卜糍是用油炸的,这个很好吃。其实我们也叫做勺子糍,小时候很喜欢吃,除了过年自己家做外,平常时街上也有卖,我们常常会用零花钱去解馋。
年糕
现在的年糕做得非常好看,而小时候的年糕样子不是特别好看,就四四方方的,一块块的切下来,用炭火烤,麻麻香。
过年时都会做,而且我们都会吃上一个星期才吃完。
菜包
这个是我们的地方特色,用糯米和佐料炒好,然后又用菜叶包好的糯米团子,超级好吃,而且佐料配菜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来配。
可以用香菇、五花肉、香芋、豆豉、葱、和糯米,把佐料炒好,然后在锅里把糯米炒半熟,然后把佐料一起放,在接着炒,炒熟后盛出,在用牛皮菜(厚皮菜)叶子包,叶子先用开水烫好,包好后再上蒸锅蒸,好吃到哭。
老家坐标河池一个小地方,过年会做这样糍粑,朋友你那里是否也有这些糍粑呢?欢迎留言讨论。分享我们童年时的那些快乐。#亲子欢乐过大年#
冬至大过年,北吃饺子南吃汤圆,在农村的农家自做这种糍粑吃每年冬至都是非常隆重的节日,因为“冬至大过年”。在南北各地习惯又不一样,在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惯,关于冬至吃饺子的说法有很多,得到普遍认同的有两个,其一为纪念“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其二为民俗专家认为冬至是阴阳“交子之时”,所以这一天吃饺子有“顺从天意”的意思。在过去的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冬至这一天好好团聚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那么南方吃汤圆又有什么寓意呢?冬至吃汤圆的传统习俗在南方地区十分盛行,汤圆是冬至节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汤圆是用糯米粉加水搓揉而成的圆形“小球”,里面为了口感好,里面一般会加入黑芝麻等辅料。“圆”寓意圆满、团圆,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
其实南方很多地方农村不吃汤圆,而是吃糍粑,糍粑 *** 程序特别多,所以一般到节日的时候才做一顿隆重的糍粑吃。地方不同叫法不同有叫叶糍、菜糍、落水包;做法也不一样,有各种菜馅的,有芝麻花生糖的……
今天就分享一下我们农村老家的一种做法,小时候糍粑是何等幸福,像吃到现在的海鲜大餐撑到肚子的那种感觉!
【水煮菜糍粑做法】
主料:糯米粉2斤、猪肉半斤、腐竹半斤、木耳2两、萝卜1个、芥菜2斤、香菜葱花适量
辅料:油、盐、酱油、十三香
做法:
1、将各种菜清洗干净;
2、烧开水将芥菜焯水,滤水后撕成小条状,将水分用手挤压出来,再切成剁成小节;
3、萝卜刨丝,也放开水里焯水,过水后将水分用手挤压出来;
4、将猪肉切成小块、腐竹切小段,分别放到油锅炸香;
5、香菜葱花等配菜切碎,将各种菜倒入锅中加油爆炒,加入酱油、盐、十三香,待炒入味后出锅;
6、放一碗水到锅里煮开,拿五分之一的糯米粉放入内煮成米糊;
7、将所有的糯米粉放在大盆或者可以揉面的桌上,中间挖个坑倒入煮好的迷糊,将糯米粉揉成团;
8、揉好糯米团后,取比鸡蛋大点一个小团揉圆,在中间压个坑,旋转压成碗状,0.5cm厚度这样,在碗中放入炒好的菜,不要太多低于碗边沿,放好后慢慢压糯米团往回收口子,将口子捏合揉成圆生糍粑;
9、包好所有糍粑后,烧一锅开水,将生糍粑放入滚开水中,注意不要放太挤,煮熟糍粑会涨大一点;
10、大约煮20-30分钟,熟透的糍粑会漂到水面,用饭勺捞出来就可以吃了。
如果您有更好的建议请在下方留言,喜欢请关注或者分享给更多的朋友。本号主要分享各种创意美食、新菜式、新吃法、健康饮食。如果您有更好的点子可以私信小编,小编帮您分享你的才艺。
?
#暖冬酱在手,嗨吃部队锅#客家萝卜糍俗话说“冬至大过年”,对于客家人来说,冬至是一个大节日,每家每户过冬至都做足了准备,其中,萝卜糍是更具客家风味的冬至食品,在客家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
By 然MM
用料- 白萝卜 半个
- 糯米粉 300克
- 澄粉 5克
- 肉末 100克
- 油豆腐 6个
- 葱白 6段
- 料酒 半勺
- 蚝油 1勺
- 酱油 1勺
- 白糖 2克
- 盐 1克
- 清水 250克
1、准备好食材和调料,葱白提前切碎。
2、先来 *** 萝卜糍的皮,小锅倒入20克的糯米粉,再倒入250克的清水,搅拌均匀,开中小火把粉浆煮熟,煮成像浆糊的状态就可以了(煮的时候要不停的搅拌)。
3、把小麦淀粉和糯米粉倒入大的容器中,趁热倒入刚煮好的粉浆,迅速搅拌均匀(刚搅拌好的面絮有点烫手,稍微放凉一点再下手和)然后和成面团。
4、面团和好后,做馅料,白萝卜和油豆腐切成丝。
5、不粘锅烧至温热,倒入适量花生油,小火把葱白煸香。
6、倒入肉末翻炒。
7、炒至肉末变色加入半勺料酒。
8、再加入1勺酱油。
9、1勺蚝油。
10、然后加入白糖翻炒均匀。
11、倒入切好的白萝卜和油豆腐翻炒均匀。
12、炒至白萝卜变软加入盐翻炒均匀即可出锅,馅料就做好了。
13、馅料做好后开始包萝卜糍,取一个小面剂,用手捏成碗状,放入馅料,收口包好,搓成圆形,一个萝卜糍的生胚就做好了。
14、萝卜糍做好后,就可以开煮了,汤锅中加入大半锅水,煮至沸腾,放入萝卜糍的生胚,煮至萝卜糍浮起来就可以捞出来吃啦。
15、煮好的萝卜糍,加上一点自己煲的骨头汤,再来点碎的花生米,喜欢吃辣的还可以加些辣椒和香菜,怎么吃都好吃,冬天来一碗暖身又暖胃。
小贴士1、萝卜糍的皮加澄粉是为了让萝卜糍吃起来更有嚼劲,喜欢软糯口感的可以不加,萝卜糍除了煮着吃,还能蒸或煎着吃,反正就是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2、不同品牌的糯米粉吸水量会有差异,所以和面的水量根据实际情况增减。
白萝卜的营养功效萝卜,味辛、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消积滞、化痰清热、下气宽中、解毒等功效;主治食积胀满、痰嗽失音、吐血、衄血、消渴、痢疾、偏头痛等。
1.增强免疫力: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对预防癌,抗癌有重要意义。
2.促消化:萝卜被称为“自然消化剂”根茎部分含有淀粉酶及各种消化酵素,能分解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促进食物消化,解除胸闷,抑制胃酸过多。帮助胃蠕动,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解毒。
3.保护肠胃:促进胃肠液分泌的作用,能让肠胃达到良好的状况。
4.降血脂:吃萝卜可降血脂、软化血管、稳定血压,预防冠心病、动脉硬化、胆结石等疾病。
白萝卜的饮食禁忌弱体质者、脾胃虚寒、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单纯甲状腺肿、先兆流产、子宫脱垂者不宜多食。 萝卜主泻、胡萝卜为补,所以二者更好不要同食。若要一起吃时应加些醋来调和,以利于营养吸收。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谱!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
文旅周刊 | 海南粑食图鉴海南日报记者 张琬茜
南方人嗜甜,除了糖水,还爱糍粑。广东梅州的客家糍粑,福建福州的闽清糍粑,四川的红糖糍粑,海南的椰丝薏粑……不同地区,做法各有千秋,一把米变化出扎根在每个人记忆里的味道,也是家乡的味道。在海南话里,“粑”念作“buǎ”。由“buǎ”延伸出的各种软糯小吃,满足了海南人对甜味的追求。海南粑食花色品种之多,每一样都能带来新鲜体验。
海南黎家糍粑。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源 流传数载,伴民俗而生
海南的粑食生产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海南人民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民间粑食。
芭蕉叶。吴源 绘
海南粑食种类之丰富,从命名中便可窥见一二。有以形状命名的,如粑仔、猪肠粑;有以主要原料命名的,如甜薯粑、木薯粑;有以烹调方式命名的,如年糕蒸熟了吃叫蒸粑,用油煎的叫煎粑……海南缘何有如此丰富的粑食?考究起来,这与海南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有关。
每年腊月底,海南家家户户都要磨谷子、舂新米、磨米浆。勤劳的妇人们会开始做“筐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年糕,又称“年年糕”,谐音为“年年高”,是海南人“做年”极具仪式感的美食,有吉祥的寓意。到了农历七月十五,按民间说法要做薏粑祭鬼神,封其嘴后,不让其兴风作浪。
海南民风淳朴,常年“人情面皮”不断,而这些“人情面皮”往往也与各种粑食有关。有为孩子满月做的“过月粑”、为满周岁孩子庆生的“对岁粑”,有出嫁女儿给娘家父母庆生做的“生日闺粑”,有新娘出嫁后回娘家的“迎路粑”,有为亲人洗尘的“米困”……海南粑食伴民俗而生,也随民俗流传至今,甚至被不少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海南华侨们带出国门,成了海南人民与故乡之间的情感纽带。
识 种类丰富,各地有千秋
海南粑食中,“薏粑”名气大。各地都有吃薏粑的习惯,海口、定安、琼海、文昌等地最为普遍。用糯米粉团包馅料 *** 而成的薏粑,剥掉绿色粽叶制成的“底座”,咬上一口,粑皮扯出老长,黏滑甜软。定安人在此基础上,结合粤式名小吃广东肠粉,做出了咸口粑,像裹着软糯外衣的春卷,是一众甜口粑食中的独特存在。
万宁猪肠粑,因外形似猪肠得此名。如果足够幸运,早上7点,能在万城镇红专东路与解放路的交界路口,偶遇北门村的严家兴老师傅卖猪肠粑,他家的粑是当地人认可的正宗货。此外,椰子粿、九层粑也是万宁小吃摊上的“家常”。
如果说馍是陕西人的灵魂,海南儋州人也不例外,不过此“馍”非彼“馍”。儋州人说的“馍”大体上相当于东部地区说的“粑”,都属于米制食品的一种。儋州人对馍有着特殊的喜爱,并发展出白馍、灰水馍、萝卜馍、田艾馍等花样繁多的品种。
琼海大路富硒田洋上的野生益母草,采一把洗净晾干,和大米一起混合磨成益母草米粉,搓成条、掐成丁,便是益母草粑仔。
除此之外,海南还有一种粑食完美诠释了“食不可貌相”。鸡屎藤,不雅的名字,却有极佳的味道,常出没于海南大街小巷的糖水铺。一碗热气腾腾的鸡屎藤下肚,暖胃又暖心。
尝 一把糯米,变出百般味
一把米可以变幻出多种美味,海南的粑食有着这样的魔力。如何将粑食玩出花儿来?儋州馍有“发言权”。“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大文豪苏轼谪居儋州时写的一首七绝,就足以看出儋州人对“馍”的讲究。
将虾米、鱿鱼、五花肉和米浆充分搅拌,在蒸盘里反复叠加蒸制直至满盘,这是白馍;取家中烧柴留下的草木灰,滤网隔层,灰上淋水,滤下来的碱水除掉杂质,和着糯米粉调成糊状,隔水蒸熟,这是灰水馍;将田艾洗净、煮熟后掺上米浆入锅蒸,再放在石臼里舂成稠状,调以花生油搓成鸡蛋般形状,这是田艾馍……这些特色馍不尝上几口,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到过儋州。
口感上,海南粑食有共同特点:软糯。无论是一口将粑皮扯得老长的薏粑,还是粑饼层层叠加的猪肠粑,做到薄厚适中、软糯弹牙才算是功夫到了家。
由椰子叶编织而成的绿色粑壳中,薏粑皮被蒸得透亮,懂行人吃粑皮。将糯米揉搓成团,捏制的过程中力道要均匀。捏得薄了,内馅儿容易露;捏得厚了,馅儿少皮实,口感欠佳。而这些都难不倒手法娴熟的妇人,她们凭借长年累月的经验,早已能做到妙手生“粑”。
由多张粑饼合成的大猪肠粑,每一层都有脆处,不能强压。过去也有人用擀面棒擀压,但太实,少了层次感。因此,手艺精者都是用手拉,吃的是手心的温度。
做法不同,吃法也有讲究。一根细线,在妇人的娴熟比划下,就能将一大筐红糖年糕分块。即食,红糖味儿萦绕口齿,尽享滋味之足;油煎,裹上蛋液下锅,外酥内软,甚是美味。
鸡屎藤粑仔擅长“混搭”。配姜糖水,加红枣、枸杞等配料,养生;配酒糟,鸡屎藤粑仔的弹性和着酒香,交织相融,一碗下肚,热乎;配椰奶,或用椰肉加糖鲜榨,或用椰子粉加滚烫红糖水冲撞而成,香醇。
品 磨磨声中,乡愁有回响
有人说,世界上更好的两种调料,一是饥饿,二是回忆。海南人吃粑食,几乎同时满足了这两点。这种落地生根、就地取材的平民美食,做法和形态都各有不同,但都蕴藏着时间与人情的味道。
当你饥饿难耐时,那块温暖过你脾胃的粑食,就是你心里不容争辩的之一美味。
相传在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的渔夫出海打鱼,在海上一待就是好几天,因为保鲜条件有限,带的饭食很快变质,渔夫经常挨饿,渔妇们很心疼。后来,她们发现用糯米做的糍粑,可以存放很久而不变质,吃了也不容易饿。于是,每次渔夫出海前,渔妇都会做好猪肠粑让渔夫带上船吃。久而久之,猪肠粑不仅成为一种风味美食,还寄托着妻子对丈夫平安归来的期盼。
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的糍粑 *** 。记者 李天平 摄
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粑食也承载着许多海南人对童年、家乡的记忆。
据说300多年前,海南有个村庄有位大娘与儿子相依为命。儿子18岁那年辞别了母亲,随军抗击海盗倭寇。冬去春来,儿子久不归家,大娘年年独有思忆。于是,她每逢中秋佳节,就做了儿子更爱吃的粑,祷告儿子平安归来。30多年后,儿子归家与母亲团聚,吃着母亲亲手做的粑食,满心温暖。由此,粑食也被赋予了团圆、乡情等含义。
阔别家乡多年的游子从母亲手中接过热乎乎的粑食,是荡漾在舌尖的乡愁;大妈挑着担子,用瓷碗碰撞出的叮当声,是儿时最熟悉的吆喝;逢年过节,在海南人的饭桌上,粑食也“见证”着屋檐下的欢乐祥和……
制粑图。吴源 绘
若干年后,或许古老的石磨早已被闲置在角落里。熬煮糖浆的灶台落满了灰,绿色的粑叶长了又败,败了又长……但海南人对于人事、岁月的情思,早已融入那“支呀支呀”的磨磨声中,藏匿在各种粑食散发的一缕缕氤氲里。
零失败萝卜糍,大厨原来这么好当!1,准备食材,糯米粉,香芋,萝卜,葱。2,把萝卜,香芋,处理干净切丝,葱切碎。3,切好后的食材混入糯米粉里,加食盐,鸡精,胡椒粉。4,加适量的清水调成能舀起来的糊糊,不要太稀哦!要稠稠的。5,热油,舀一勺粉浆。6,倒进油里,本来这个可以就着勺子炸的,成型会好很多,但是我买的一个勺子很是粘底!不好脱模,只好直接倒入油里了。7,炸到表面金黄,就可以捞起沥油了。全糯米做的冷下来会软的,加一些粘米会好很多,但是我还是喜欢全糯米粉的。吃起来软呼呼的很爽!一家三口,煎,下午茶,夜宵,煎饼,咸,一人食,中国菜,晚餐,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