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茧和蚕蛹的区别,蚕茧和蚕蛹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2 0
蚕蛹和蝉蛹的区别

蚕蛹和蝉蛹都属于高蛋白的昆虫类美食,但很多人对于蚕蛹和蝉蛹往往分辨不清楚,那么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吗,下面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蚕蛹和蝉蛹的区别。

一、物种不同

蚕刚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体翅黄白色至灰白色。前翅外缘顶角后方向内凹切,各横线色稍暗,不甚明显,端线与翅脉灰褐色,后翅较前翅色淡,边缘有鳞毛稍长,经过大约12到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蚕茧色时,它就将变成蛾了。蚕蛹可以吃,补充营养。生物学中蝉蛹为蝉的若虫,其在长大过程中的每次蜕皮前后体貌差距不大,民间指的蝉的幼虫、蛹均指的是蝉的若虫,蝉的发育过程不存在幼虫和蛹的状态。外表成黑色和暗黄色相间,锥形,长度4cm左右。蝉的若虫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若虫经过几年缓慢的生长,作为一个能量的储存体爬出地面。它用来挖洞的前爪还可以用以攀援。


二、营养成分不同

蚕蛹的蛋白质含量在50%以上,远远高于一般食品,而且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蚕蛹蛋白质由18种氨基酸组成,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很高。蚕蛹中的这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量大约是猪肉的2倍、鸡蛋的4倍、牛奶的10倍,且营养均衡、比例适当,是一种优质的昆虫蛋白质。每100克蝉蛹含粗蛋白51.5克,糖分2.18克,粗肪29.35克,灰分5.18克。蛋白质水解产物有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色氨酸、胱氨酸、酪氨酸、苏氨酸、蛋氨酸等。脂肪中含不饱和脂肪酸75%,还含有胆甾醇、植物甾醇、维生素A、B2、D多种矿物质。

三、功效不同

蚕蛹性味甘、温、咸、辛,归脾、胃、肾经。有温阳补肾、祛风除湿、健脾消积之功,适用于肾阳亏虚,阳痿遗精,风湿痹痛,小儿疳积等。蝉蜕味甘咸、性寒,富含甲克素等物质,具有散风热、宣肺、定痉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喑哑、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小儿惊痫、目赤、翳障,疔疮肿毒,破伤风等。


综上所述,蚕蛹和蝉蛹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物种的不同,营养成分的不同和功效的不同。但是大家可以知道,两者都是很有营养的食物,含有非常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成分,能补充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吃的时候也有饮食禁忌,大家根据自身条件选择。

抽丝剥茧、蚕茧作画、了解蚕的一生……

蚕、茧、丝不仅演绎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一生

也成就了中国丝绸亘古至今的璀璨

这次,我们一起来探秘吴地千年的蚕桑文化

开启一场“蚕桑丝语”研学之旅吧

从课堂到实践,从思考到探究

以蚕桑课堂+艺术滋养的方式

通过沉浸式教育与美学五感体验

孩子们近距离观察蚕、抽丝、剥茧、创作

一切都是我们想带给孩子的新奇体验

去了解蚕的一生,观察蚕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探究体验,感受生命的神奇,惊叹于中国蚕桑农业的发展。

▼【参观恒温蚕室】—— 零距离观察“熟蚕上山”吐丝的全过程

可爱的蚕宝宝有腿吗?蚕宝宝爱睡觉吗?蚕宝宝能喝水吗?蚕宝宝什么时候会蜕皮?蚕宝宝长大了还吃桑叶吗?

蚕宝宝的一生”都经历过哪些变化呢?我们带着问题去恒温蚕室探寻“蚕宝宝的一生”。


蚕卵—蚁蚕—食叶—熟蚕—吐丝—丝尽—化茧—蚕蛹—蚕蛾—破茧


吃货蚕宝宝—刚从卵壳里钻出来的蚕宝宝是黑乎乎的,像一只小蚂蚁。很快,它就持续不断地一直吃,吃吃吃的过程中,逐渐从黑瘦瘦变得白胖胖。


1龄蚕蚁

2-4龄成长期

蚕宝宝的生活可以概括为: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吃。当它一动不动时,那就是进入了蜕皮休眠阶段。每一次蜕皮之后,蚕宝宝就会长大了一龄,身体也会长大一点。

5龄大胃王

到死就吐一根丝—蚕茧是由一根丝结成的,丝的长度从三百米到九百米不等。蚕在吐丝时候会不断按“8”字形的轨迹摆动头部,在一分钟内大约能吐15米长的丝。

一年365天里,在恒温蚕室天天都可以看到一龄到五龄的蚕宝宝,我们零距离观察“熟蚕上山”吐丝的全过程。

【参观蚕桑文化馆,感受丝绸古韵】—— 破茧成蝶,诠释千年蚕桑文化

从桑、蚕、丝、帛四个象形文字展开,我们从新石器时代,“漫步”到现代蚕桑,在这里身临其境感受吴地千年蚕桑文化。聆听蚕桑丝语,学习春蚕精神。

【蚕茧剥茧】——选茧、剥杂丝、煮茧,“步步为营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小就背诵的诗句,现在我们来深刻理解其中奥秘。了解蚕由卵、幼蚕、蚕茧、蚕蛹,到最后破茧成蝶的生命过程,在思考和探索中让孩子们懂得珍惜生命和奉献精神。

【蚕茧抽丝】——完成抽丝剥茧的神奇过程

每个蚕茧上只有一个线头,小小的蚕茧能抽出很长很长的蚕丝。发挥我们的想象力、专注力、创作力和动手能力。理出的丝条,穿过孔眼,卷绕到手摇纺车上。通过纺车的旋转,将茧子的丝线逐渐抽出。

【创意蚕茧画】—— 脑洞大开,描绘童真

蚕茧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它不仅可以做成华美的丝绸,还能经过创意加工,变成精致的手工艺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小朴妹家:从蚕茧到蚕丝被,传统手工蚕丝被的加工流程

弹棉花咯·····弹棉花····也许你知道棉被是弹出来的,但是蚕丝被不是弹出来的,而是拉出来的,那么蚕丝被是怎么拉出来的呢?下面,小朴妹家详细记录从一个蚕茧到一床被子的 *** 过程。

一、选茧

在选茧上最考验手艺人的经验。我只要用眼睛一看、用手一摸,就知道什么是好茧,手起茧落,剔除坏茧、烂茧、单宫茧,留下优质双宫茧。

100斤只选3斤,将挑出的蚕茧分层,拨出表面杂乱的浮层丝和里面污损的蛹衬层,只取中间色泽莹白的优质层。这些蚕茧在蓬松度、保暖性、透气率、使用寿命上都有很大的优势,真正做到了轻如雪、细如丝、柔如云。

二、煮茧

将干茧放入水中煮透,一般水沸后煮15-40分钟即可。可适当放点小苏打,煮茧放入碱是为了使原来结构紧密的蚕茧变得疏松,便于缫丝。缫丝以后会用清水彻底洗净,这是几百年以来一直沿用的工艺,是绿色安全的,所以你不必担心影响健康。

三、剥茧、开绵

将煮好的蚕茧放入盛满清水的大盆中,用手撕开蚕茧,取出蚕蛹,撕成一个小帽形状的茧帽。把茧帽套在半圆形的竹弓上撑开,几百个茧帽套上去后,就形成一个大的丝兜,这个丝兜就是用来加工蚕丝被的丝绵。

这个过程要求受力均匀,以保证后期 *** 出的蚕丝被厚薄均匀,让你盖在身上更加柔顺贴身。

四、晾干

做好的丝兜,甩干后,晾于阴凉通风的地方,干透后,就是 *** 蚕丝被的原材料。优质蚕丝被一般要求原材料杂质少,纤维长度长,色泽白净自然,厚薄均匀,有天然的蚕香和盈润的光泽。

如果你要购买蚕丝被,一定要选择优质的长丝绵蚕丝被,短丝绵或者含量不纯的蚕丝被,虽然价格低,但是体验度就大大下降了。

五、拉丝网

将晾干的丝兜拉长,并通过四人组合,根据被芯的要求规格,慢慢拉成一张大小合适的丝网。然后把拉开的丝网一层一层叠加在一起,直到达到你要求的蚕丝被子重量,就成了一床裸蚕丝被子。

这个加工过程中,要求单张丝网拉撑和叠加时厚薄均匀。这个环节最讲究手艺和用心,直接决定了你的被子是否均匀蓬松、舒适透气。

网叠的丝胎因为丝层之间摩擦力度大,因此你不必担心蚕丝被会移位使用的好,你盖上十年都没问题。

六、装内套

丝胎虽然已经是一床被子的成形,但是必须装上内胎套方可使用。内胎套一般采用纯棉材质比较多,将丝胎装入内套时,一定要调整好位置,使丝胎边缘与

内套四周贴合。以免出现边缘,尤其是四个边角上无芯的情况。

因此,在购买蚕丝被时,你可以检查内套边缘的这些细节,看边缘和顶角是否贴合、均匀。

七、定点

定点是把丝胎与内套固定起来,防止移位。定点有绗缝工艺和手工定点工艺,然而优质长丝绵蚕丝被由于采用网叠工艺,丝胎不易移位,一般都是采用手

工定点工艺。

短丝绵,劣质丝绵,反而需要绗缝工艺,才能保证蚕丝和内套不移位。以后你要是再遇到销售人员说他的是优质蚕丝被,而工艺却是绗缝,那你就完全可以不屑一顾的走开。

八、蚕丝被

蚕丝被买回家使用时,记住一定不要重压,不要水洗、干洗,使用一段时间后,可拿到阴凉通风的地方晾晒,切记不要暴晒。

优质蚕丝被柔软贴身,透气舒适,保暖性能好。蚕丝被轻、柔、软、不吸尘,健康环保。基本成分与人体皮肤相近,富含人体所需氨基酸,能促进细胞活力,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层皮肤。

盛夏时节树干上又钉“蚕茧了,这些东西有大用,请您别动

又是一年盛夏时节,北京不少街道两旁的树干上又被钉上“蚕茧”了。虽然“蚕茧”上标着“周氏啮小蜂”,但仍有不少市民疑惑:这到底是干吗用的?这“蚕茧”能不能拿回家养?

交道口东大街投放的“周氏啮小蜂”

7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交道口东大街,路南侧的行道树上用木签钉了不少黄色外壳、拇指大小、上下开口的“蚕茧”,“蚕茧”上用蓝色字体标注了“周氏啮小蜂”,几乎每隔一棵树上就有一个。虽然已经标注了名称,但仍引来不少人的好奇。“妈妈,这里边的蚕蛹跟我们在市场里买的那种一样吗?我能不能拿这个‘蚕茧’回家养啊?”一个男孩询问妈妈,妈妈赶紧拿起手机搜起了“周氏啮小蜂”。其实不只在这条街上,许多市民在前门、颐和园、一些郊野公园的树干上也发现了这种“蚕茧”。

北京林保站防治科科长赵佳丽介绍,树干上钉的这种“蚕茧”是含有周氏啮小蜂的柞蚕蛹以及它的茧壳,每个柞蚕蛹里有近5000只周氏啮小蜂。而该小蜂可以用来防治美国白蛾等鳞翅目害虫。美国白蛾是杂食性昆虫,会吃掉很多种类的树叶,危害很大。所以,采用这种手段是通过“以虫治虫”的方式来进行生物防治,维持生态平衡。

交道口东大街投放的“周氏啮小蜂”

有一些市民提出疑惑:为什么总在夏季见到这种“蚕茧”?对此,赵佳丽介绍说:“美国白蛾一年会生长三代,但周氏啮小蜂适合生长的温度也有要求,一般夏季温度才会比较适宜。”所以每年的投放工作大约会在6月底至7月上旬进行,投放之前会通过提前控温等手段,保证“蚕蛹”里孕育的小蜂1至2天就能羽化飞出。而目前大家在街道上看到的好多“蚕茧”其实已经完成了使命,曾经在此寄生的大部分周氏啮小蜂在孕育成熟后,已经飞走了。

“之后会有部门对这些‘蚕茧’进行回收,现在有意多放置一段时间的原因也是想起到一个宣传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生物防治。”赵佳丽说。

赵佳丽提醒,在每年的投放时节,市民不要随意取走树上的“蚕茧”。这不仅会影响该地区的生物防治效果,而且“蚕茧”里完成孕育使命后的“蚕蛹”已经是一个空壳,与市场中买到的含有丰富蛋白质的蛹不同,不可食用,也没有营养价值。

养蚕出现6种异常蚕茧,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该如何预防?

今年部分地区蚕茧的价格达到55元/公斤,一张蚕种收获蚕茧按80斤计算,产值就达到了2200元,如果一季蚕养5张蚕种的话,那么收益就超过10000元,看起来收益还是挺不错的,至少比种粮食作物更划算。不过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然而养殖户在实际养殖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畸形”的蚕茧,对蚕茧的品质和产量有较大影响,如果养殖户在卖蚕茧时,未提前进行挑拣,那么整体蚕茧的价格难走强。

通常情况下,一个蚕茧对应的是一个蚕丝头,只要找到起始点,缫丝时就可以一根蚕丝弄到底,洁白的蚕丝才能发挥出较高的经济价值。不过现实与理想总是会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养殖户疏于管理时,很难使得每个蚕茧达到标准状态,像双宫茧、薄皮茧、黄斑茧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异常蚕茧,为了提高整体蚕茧的品质和产量,就得想办法远离异常蚕茧。下面来介绍6种不良蚕茧,分析形成的原因以及预防办法。

一、双宫茧

双宫茧在“畸形”的蚕茧中是比较常见的,2只或者2只以上的蚕共同织一个蚕茧,导致蚕茧的尺寸比普通的大很多,有点像一个鸡蛋中出现双蛋黄或者多个蛋黄。有的养殖户搞不清楚状况,特别是新手,还以为这样的蚕茧个头很大,容易卖上高价,实际上这是“残次品”,不仅卖不上高价,而且还会影响整体蚕茧质量。

形成的原因

在养蚕过程中,出现双宫茧,主要是因为上簇时养殖密度过大,簇具空间有限,蚕为了争夺作茧的地方,互相挤在一起了。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蚕在上簇期间光线不均,有的地方比较亮而有的地方比较暗,同时蚕房通风性过强,靠近窗户的一侧风比较大,也容易出现双宫茧。

预防办法

在上簇前除沙时,合理控制好养殖密度,避免出现蚕体互相拥挤的情况,当然也不要过于稀疏,那样容易浪费簇具资源。同时蚕房的温湿度控制上得把握好,通风换气时不宜在外面风大的时候进行,蚕房的光线也是需要注意的,过亮或者过暗都不太合适,尽可能保持相对均匀。

二、薄皮茧

正常的蚕茧是有一定厚度的,捏起来有点硬,但有的蚕茧比较软,手一捏就陷下去了,拿起来朝着光线亮的地方一照,会很明显的看到阴影,有的里面可以看到蚕蛹,而有的里面看起来存在僵蚕或者脓蚕。薄皮茧跟正常的蚕茧相比,虽然也是单宫茧,但质量上是不达标的,在摘蚕茧时需要单独分开装,不宜和正常的蚕茧混合在一起,一旦卖蚕茧时被抽检到,会影响整体蚕茧的价格。

形成的原因

出现薄皮茧的现象,主要有三种情况,之一种是因为蚕在上簇前感染了蚕病,蚕是带病吐丝作茧的,未能坚持到最后,中途就死亡了,导致蚕茧相对较薄,剪开蚕茧看时会发现里面还没有成蛹;第二种是由于桑叶喂食不足,属于饿着肚子吐丝作茧的,跟正常的蚕茧相比,吐丝量明显减少,没有相应的体力把蚕丝吐完;第三种情况是由于上簇时蚕体过于成熟,有的蚕前期长势较好,与其他蚕相比属于快半拍的节奏,达到吐丝作茧条件时,还未放置簇具,导致乱吐丝,等放置簇具后才正常作茧了,前期消耗了蚕丝量,易形成薄皮茧。

预防办法

蚕茧和蚕蛹的区别,蚕茧和蚕蛹-第1张图片-

为了避免出现薄皮茧,我们需要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只要提前把控好,薄皮茧出现的概率完全可以明显减少,预防的办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之一个是要做好蚕病的综合防治,簇具的卫生消毒也需要落实到位,让蚕健健康康地上簇,同时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第二个是需要做到良桑饱食,让蚕吃饱吃好,才能有力气吐更多的蚕丝,如果蚕在上簇前是处于饥饿的状态,吐出来的蚕丝量会明显减少;第三个是把握好上簇时间,放置簇具时不宜过早也不宜过晚,这需要养殖户多观察蚕的具体表现,当大部分蚕有吐丝迹象时再放置簇具。

三、印烂茧

印烂茧我们那也称之为“血茧”,如果用手捏蚕茧,会发现有类似酱油颜色的液体流出来,散发出一种腐臭难闻的气味,如果把这样的蚕茧和正常的蚕茧放在一起,受到挤压后,里面的液体会渗透出来,正常蚕茧的表面会有印记,很显然会影响卖相。所以印烂茧要及时挑出来,避免正常蚕茧受影响,这是比较耗时的活,但又不得不这么做。

形成的原因

出现印烂茧的原因相对简单,基本上是因为蚕在上簇前或者上簇时受到病毒感染,吐丝作茧也是勉强进行的,还未把蚕丝吐完,蚕就死亡腐烂,蚕茧的厚薄程度,就得看蚕能坚持多久。但基本上可以肯定的一点,一旦养殖户发现有印烂茧时,往往不是一两个这样的蚕茧,会有一定数量的蚕茧是这样的情况,如果蚕在5龄时,出现了脓蚕,出现印烂茧的概率会大增。

预防办法

印烂茧在异常蚕茧中属于危害比较大的,一方面是本身蚕茧的品质大幅度下降,只能当残次品,能否卖掉还不好说,有的缫丝厂不一定会收;另一方面很少是个体出现,往往是有一定的数量,所以养殖户需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预防的办法主要是要重视平时的卫生消毒,蚕房、蚕具、蚕体等消毒都非常重要,特别是蚕脓病的预防,避免感染蚕病是预防印烂茧的主要 *** ,在上簇前还可以把抗生素类蚕药通过喷雾器均匀地喷洒在桑叶上,用来喂食蚕,有增强抵抗力的作用。

四、黄斑茧

蚕在正常的生长过程中,会正常的排泄粪尿,但如果排泄的时机不对,就会引起一些其他问题,黄斑茧就是其中一种。黄斑茧与其他正常的蚕茧相比,很明显的可以看到,蚕丝的颜色差别很大,正常的蚕丝是洁白的,而黄斑茧的外表偏黄,有的还有一定的斑迹,这种蚕茧是缫丝时很容易断,自然也是卖不上价钱的,需要提前进行清除。

形成的原因

黄斑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上簇时蚕排泄出的粪尿所致,有的自身引起的,有的则是其他蚕排泄污染到的,如果上簇前有大小蚕一起饲养的情况下,出现黄斑蚕的概率会比较大,容易形成未熟蚕和成熟蚕同时出现,再加上有的簇具不太合理,最终出现了黄斑蚕。很多时候黄斑茧并不是因为出现了蚕病,很多里面还是可以正常化蛹的,只是外表的蚕丝有斑迹,不过这种蚕茧也是异常的。

预防办法

在黄斑茧的预防方面,也是相对简单的,主要体现在细节方面,上簇时要尽可能保持熟蚕的整齐度,不能让熟蚕和未熟蚕一起上簇,养殖户在前期发现有大小蚕时,要提前分开饲养。使用簇具方面,尽可能使用方格簇,做好蚕房的通风,一旦发现大部分蚕已经认真地吐丝作茧,而有的蚕还在到处乱爬,甚至找桑叶吃时,要及时清理出去,这样可以避免此类蚕排泄后污染其他蚕茧。

五、柴印茧

正常的蚕茧外表比较均匀,不会有什么痕迹,但有时会碰到一些“另类”的蚕茧,外表上有很明显的压痕,有的压有桑叶梗的痕迹,有的是簇具的痕迹,还有的是偏平状,把这类带有痕迹的蚕茧称之为柴印茧。柴印茧在有印痕的地方是很难缫丝成功的,经常会断掉,所以这类蚕茧的利用价值不大,稍微有点印痕的还好些,可以低价处理了,如果是痕迹非常明显的,基本上带来不了什么经济效益,所以尽量得避免出现柴印茧。

形成的原因

柴印茧的出现跟印烂茧、薄皮茧等有所不同,大部分柴印茧里面的蚕蛹都是正常的,也没有感染蚕病,属于外界压力下形成的。如果养殖户使用的簇具结构不合理,放置簇具时部分蚕作茧空间过小,或者被压在桑叶梗下面,就比较容易形成柴印茧。这种蚕茧并非病害引起,可以说是人为操作不当导致的,只需要养殖户做出相应的调整,放置簇具时轻拿轻放,还是可以避免的。

预防办法

知道了柴印茧的形成原因后,想要预防就比较容易了,只需要改变原来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就可以成功避开柴印茧,比如说原来很多养殖户喜欢用水稻秸秆做簇具,压在底下的蚕就容易形成柴印茧,此时只需换成方格的簇具,控制好方格的间距,放置方格簇具时,要观察蚕体与簇具的高度,不宜压的太近,这样就不容易形成柴印茧。

六、蛆孔茧

品质好的蚕茧外表是不会出现小孔的,一旦蚕茧上出现了小圆孔,那么就说明遇到了麻烦事,因为这样的蚕茧基本上是废茧,不能用来缫丝,只能当残次品处理掉。通常情况下,把表面被咬出小孔的蚕茧成为蛆孔茧,实际上这种蚕茧并非内部病变所致,主要还是受到了外界干扰,蚕好不容易吐丝作茧,却被其他的东西咬了个小孔,导致蚕茧无法产生相应的价值,这当然不是养殖户希望看到的,需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形成的原因

蛆孔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蚕蛆蝇咬破蚕茧所致,蚕蛆蝇可以寄生在家蚕身上,等蚕茧做好后蚕蝇开始活跃,导致蚕茧层受到破坏,最终影响了蚕茧的品质,进而影响着养蚕收益。蚕蛆蝇前期较为隐蔽,一般很难发现,只有等蚕茧被咬破后才明白原来是蚕蝇所致,需要养殖户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预防办法

预防蛆孔茧,实际上就是要做好灭蚕蝇,让蚕蝇幼虫在前期就消灭掉,在蚕进入5龄时,添加适量的“灭蚕蝇”,可采取喷雾的 *** ,相对来说效果要好些。有一个地方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量使用蚕药,同时也不宜长期一直使用一种蚕药,那样蚕蝇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差,一旦出现变异后,后期防治难度会明显加大,养殖户会觉得有点力不从心,该做的都做了,收效却甚微。

总之,养蚕过程中出现异常蚕茧也是正常的,养殖户需要多观察,查找出现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只有这样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蚕技术才会得到提高,当然带来的回报也会明显改善。以上6种不良蚕茧是实际养蚕过程中比较容易碰到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前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不要等症状出现后再来补救,那时往往已经晚了,很多时候养蚕是需要细心观察的,如果粗心大意,养蚕收益就难以保证。

文物TalkShow|石雕蚕蛹:作为最资深的“中国制造”,丝绸到底有多悠久的历史?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文物名称:石雕蚕蛹

年 代: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6000年)

体 量:长约3厘米,宽约1.3厘米

出土地点:山西夏县师村遗址

收藏单位: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丝绸,作为最资深的“中国制造”,它到底有多么悠久的历史?

山西夏县师村遗址出土的石雕蚕蛹表明:早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早期,生活在晋南地区的远古先民便已经开始养蚕。这让我们见中华先民发明丝绸文化最初的生动一幕。

在夏县的之一次发现

青年时的李济。(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官网)

1926年10月,沿着汾河行走的李济先生来到山西南部的夏县,一路寻寻觅觅。这里是传说中夏朝的王都,他期待能在这里找到夏代帝王的陵墓。然而,他却意外地在西阴村发现了一个史前遗址。

半年多后,他再次来到夏县。这一次,他带着一个考古发掘计划,于10月15日在西阴村掘开了之一方土。这是中国人自己主持的科学考古的之一方土,它标志着中国考古史开启了新的一页。夏县因此在中国考古史上留下了一块里程碑。

西阴村遗址发掘现场。(图片来源:文汇读书周报微信公众号)

李济在夏县西阴村考古发掘出的半枚蚕茧。(图片来源:文汇读书周报微信公众号)

而这次开启中国考古学新纪元的发掘,到底发现了什么?

李济先生发现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大量遗迹,陶片超过600件。在“度过了许多让人发颤的时刻,简直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惊喜”之后,他相信自己已经有了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一枚被切成两半的蚕茧”。

准确地说,这是半枚经人工切割过的碳化蚕茧,在显微镜下,那切割的部分极其平直。它大约已经有5500年的历史。

在夏县的第二次发现

距离李济先生挖下之一锹土后93年——2019年,夏县的另一个仰韶文化早期聚落遗址在师村被发现。在全面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们在一个灰坑内,不期然地发现了一枚枣核大小的石雕物——它呈黄褐色,遍体皆是螺旋状横向弦纹。

师村遗址位置示意图 。(图片来源: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考古人员在夏县师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图片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师村遗址出土的距今6000多年的石雕蚕蛹 。(图片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这是什么东西?考古队员们很困惑。他们根据遗物形态,猜测可能是昆虫蛹。之后,它被送到山西省蚕桑研究所,该所专家认为,这与蚕蛹形态非常相似。

随着发掘的持续展开,遗址内又陆续发现了5枚石雕、陶制的蛹形器。学者们经过更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达成共识——这些古代遗存应与蚕蛹有关,距今已有约有6000年历史,应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蚕蛹形象。

为悬念揭谜?

事实上,李济先生发现的半枚蚕茧为考古学界留下了一个悬念和谜团。那枚极其珍贵的蚕茧一直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恒温室内,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光里,等待着一篇下文。

这场等待的确过于漫长。在距离西阴村不远处的师村,几枚石雕蚕蛹显然就是西阴村半枚蚕茧的下文,是之一代中国考古人隔着百年光阴后等来的一声回响。

有意思的是,这回声与呼应后来很快又接连响起。2022年6月,离夏县不远的闻喜县上郭遗址,在一座半地穴式房屋中,又出土了一枚距今至少5200年的石雕蚕蛹。

上郭遗址出土的石雕蚕蛹。(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供图)

夏县及其附近发现的多个蚕茧、蚕蛹,证实了地处黄河中游的晋南先民,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了解、喜爱并崇尚桑蚕。这暗示着此地的仰韶早期先民,很可能已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关于嫘祖的故事

那么,仰韶时期的先民,是否已掌握缫丝技术呢?

在传说中,中华大地懂得养蚕取丝的之一人,是嫘祖。嫘祖是谁?《史记》记载了嫘祖作为黄帝正妻的身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两子,其后皆有天下。” 《通鉴外纪》则记载了嫘祖的伟大功绩:“(嫘祖)治丝茧以供衣服。”

嫘祖养蚕、取丝、织绸的神话传说,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传。有意思的是,就在发现石雕蚕蛹的晋南地区,就流传着一 *** 间传说:

远古时代,西陵(夏县一带)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叫嫘祖,嫘祖采集野果时在桑树上发现了能够吐丝作茧的桑蚕,于是把桑蚕带回家饲养,又用茧丝织成布,代替了树叶和兽皮,从此便有了丝绸。

这难道仅仅只是一个偶然吗?在晋南,有文献的记载,有传说的呼应,有考古的印证——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充分地表明夏县一带地区具有悠久的人工养蚕历史,是中国丝绸文化发源地这一事实?

史前丝绸考古资料

那么,回头再来看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华大地上相继发现的史前丝绸考古资料。

汪沟遗址瓮棺中出土的碳化丝织品,距今约5500年,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丝绸。(中新社发 韩章云 摄)

河南荥阳汪沟遗址出土距今5500多年的织物残存,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丝织品实物。这些丝织品 *** 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其孕育发展阶段显然应该更早。专家们推测:丝绸技艺应当在晋南一带孕育出现之后,随着族群流动,沿黄河传播到河南荥阳。

钱山漾遗址出土距今约4400年的丝绢残片。(图片来源:考古中国微信公众号)

此外,良渚文化钱山漾遗址出土了距今4400年左右的绢片、丝带、丝线等丝织品实物。专家们推论:这里的丝织物应是丝绸 *** 工艺在中原地区成熟之后,逐渐向南方地区传播的实物见证。

这样,一幅清晰的上古丝绸文化传播图已经大致勾画出了轮廓:在晋南地区孕育出现;沿黄河传播至中原,发展成熟;渐次向南方地区传播……

最早的“全球化”商品

而丝绸是如此独特的一种人间造物,其传播显然不会只囿于中华大地,而是向整个世界延伸——

迄今为止,欧洲发现的最早的丝绸遗物,是南西伯利亚阿尔泰山北侧的巴泽雷克墓地出土的刺绣和织锦,距今约为2500年至2100年间;

此外,在原苏联克里米亚出土的汉绮,时代约在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东方行省帕尔米拉(Palmyra,今叙利亚境内)和其本土意大利也发现了汉绮。这表明,在战国时期,中华丝绸就开始走向世界。

我们在很多西方读物里,都能读到丝绸传播欧洲的神奇故事——

公元前53年,古罗马执政官克拉苏率军与安息人在卡尔莱大战,战斗正酣时,安息人突然展开了一面丝绸军旗;这军旗在正午的阳光下眩目得令人窒息,让疲于应战的罗马军团顿时阵脚大乱,最终惨败。安息是位于伊朗地区的古代帝国。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这面丝绸军旗就是罗马人见到的最早的丝绸。

后来,当丝绸终于传到罗马,于是便有了另一则更加有名的故事——

凯撒大帝穿着丝绸长袍去剧场看戏,引起在场大臣们的惊呼和骚动,他们认为自己看到了世上最豪华的衣服,贵族们因此掀起了追逐中国丝绸的狂潮。一时间,在罗马,丝绸与黄金等价,更高的时候一磅丝绸相当于12两黄金。

罗马的作家培利埃盖提斯这样称羡丝绸:“中国制造的名贵彩色丝绸,就像田野里盛开的美丽的花朵,它的纤细简直可以和蜘蛛织网相媲美。”而罗马的博物学家普林尼,则在《博物志》一书中大胆地猜想丝绸是用某种植物所产的丝加工而成:“(赛里斯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到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普林尼所说的“赛里斯国”,就是罗马人对中国的之一个称谓,意即“丝国”。可见,西方对于中国的之一印象,就来自于华美的丝绸。而丝绸的魅力,足以令2000多年前的亚欧大陆东西两端之间,启动了一场最早的“全球化”商品流通,带来了一场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易。

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示意图。(图片来源:刘庆柱等主编《中国考古学·秦汉卷》)

晚清之际,德国地理学家斐迪南·冯·李希霍芬来到中国考察,回国后他写出了五卷本煌煌巨著《中国》。在书中,他描述了一条古老的道路:“从公元前114年到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指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

“丝绸之路”从此成为描述历史上最古老的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特殊词汇,映照着人类的历史记忆。

(文章编自:四川民族出版社《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

作者简介:

郑茜,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近年来主持“‘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表征体系研究”“民族文物价值体系建构研究”等课题,提出“中国博物馆人类学”学科建设构想并构建研究平台,引进并主编“博物馆人类学经典译丛”;始创“中国民族志电影双年展”与“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系列工程;牵头策划组织《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传统@现代》等精品展览;出版《中国民族与宗教》《边缘叙事》等专著。

周玉州,中国民族博物馆馆员,2018年获得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法学博士学位,具有美术史学和民族史学等多学科交叉学术背景,目前主要从事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实证及相关展陈研究工作。

监制|顾群 杨新华

统筹|刘佳 胡俊

采写|郑茜 周玉州

*** |寇佳羽

山西闻喜上郭遗址出土距今至少5200年的石雕蚕蛹

记者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今年6月,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上郭遗址出土了一枚距今至少5200年的石雕蚕蛹,为古代山西南部丝织业研究再添新的实物资料。

上郭遗址出土的石雕蚕蛹。(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此枚石雕蚕蛹长2.8厘米,更大腹径1.2厘米,出土于一座半地穴式房屋中。考古专家根据出土的陶片推测,这座房屋属于仰韶晚期偏早阶段,距今约5200年。房屋内分四层堆积,考古工作者在之一层堆积里出土了此枚石雕蚕蛹。

上郭遗址考古领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建文介绍,近百年来,山西省运城市多地出土跟蚕文化有关的遗物。早在1926年,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带队在距离上郭遗址10余公里的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了“半个蚕茧”,一般认为有5500年左右的历史;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芮城县西王村发现一件仰韶晚期的“蛹形陶饰”;近三四年,考古工作者又在夏县师村遗址发掘出土了5枚石雕蚕蛹和一枚陶制蚕蛹。

“目前运城发现的多个蚕茧、蚕蛹传承有序,说明山西南部仰韶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田建文说,石雕蚕蛹的发现为丝绸起源与传播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位于山西省闻喜县城东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至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持续考古工作。

记者:王学涛

来源: 新华社

带你探寻文明起源

西侯度遗址出土的麋鹿鹿角化石。

山西博物院供图

上郭遗址出土的石雕蚕蛹。

山西博物院供图

陶寺遗址出土的特磬。

山西博物院供图

从距今243万年的西侯度遗址鹿角化石到1万年前的磨制石器,再到4000年前的陶寺礼乐器……近日在山西博物院开展的“大政之源”展览,精选240余件代表性文物,结合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展现了人类从远古时代走向早期文明的历程。

此次展览由山西省文物局主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博物院承办。“展览旨在以考古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科学揭示山西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探寻文明源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郑媛介绍,展览以时间为序列,分为“溯流从源”“以文化人”“国政之始”3部分。

山西是探索东亚地区人类起源的重点区域,先后发现旧石器地点共计700余处,居全国之一。距今243万年的芮城西侯度遗址是中国境内已知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也是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遗址。展厅里陈列着西侯度遗址出土的系列石器和动物化石,将观众的思绪引向远古时代。

距今1万年左右,人类由打制石器改为磨制石器,迈入新石器时代。先民赖以生活的工具、技术、信仰和观念都发生了质的改变。这一时期出现的船形石核、石雕蚕蛹、彩绘陶器等,反映了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

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上郭遗址出土的石雕蚕蛹是此次展览的重点文物之一。螺旋状的纹饰简洁地勾勒出蛹的头、腹和尾部,形态逼真,造型精美。这枚石雕蚕蛹今年6月出土,距今至少有5200年历史。它的发现为古代山西南部丝织业研究再添实物资料,此次展览是它首次公开展出。

“在山西运城多处遗址发现的桑蚕茧、石雕蚕蛹和大量纺轮、骨针等,说明5000多年前山西地区的先民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晋南是中国早期丝绸纺织业的起源地之一。”郑媛说。

距今6000多年出现围垣聚落,5500年前产生一批区域性大型聚落中心,建有多重环壕或城墙,集防护、区划、疏浚等功能于一体。这些土木工程是国家早期文化形态的物化标志。

吕梁市兴县碧村遗址是其中的代表。碧村遗址是蔚汾河流域龙山时代晚期的中心聚落遗址,占据控扼黄河与蔚汾河关口的重要位置。展厅中有一处场景复原,用碧村遗址的石块堆砌出东城门遗址一角。

郑媛介绍,东城门遗址是碧村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其布局规整,保留了目前所见中国史前时期形制更具特色、结构最为严密的瓮城设施。此处城门的发现,说明碧村遗址这样的大型聚落已经有了城的概念,聚落建造者有意识地加强对政治和文化中心区域的保护。

距今4300年至4000年,黄河中游处于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区域,位于晋南的陶寺就是这一关键时空的代表性都邑遗址。陶寺继承了中原地区以王权为主、神权为辅的文明特质,产生了领袖人物对社会的管辖治理理念和维持统治的礼制,通过“定中”形成了初步的政治意识形态,文明的核心就此形成,最初的中国逐步诞生。陶寺文明与周边文化交流融合,吸收了不同类型文化的精髓,率先进入文明社会,成为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主根,进一步影响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形式。

陶寺M22墓葬规模巨大,随葬品等级高,专家认为这是一座王级贵族墓。展厅里对陶寺M22墓葬出土场景进行了局部复原:墓主人头端的墓壁上,放置一具猪下颌骨,其下两侧各摆放3件带彩漆短木柄的玉钺。有学者认为,这是《周易·大畜》“豮豕之牙,吉”的表现,反映了“成而不用”“修兵不战”“崇尚文德”的国家治理和外交思想。

此次展览的亮点在于文物的活化利用,遗址场景的复原、互动展项的设置及沉浸式3D观影体验增强了展览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在4个月的展期内,还会推出相关学术讲座和社教活动。(付明丽)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专家推测极有可能是石制及陶制蚕卵

本报长春5月28日电 见习记者李层、记者任爽日前从吉林大学山西夏县师村遗址考古发掘队获悉,近年来在师村遗址中陆续发掘出土的大量仰韶文化早期的“石球”“陶球”极有可能是石制及陶制蚕卵。这一推断对进一步证实和研究中国古代养蚕缫丝技术及其文明的起源有着重要意义。

师村遗址至今所出土的遗物大致分布于仰韶文化的早期和中期、东周、汉代等几个时期。经类型学比对,结合碳14测年分析,其中仰韶文化早期遗存绝对年代约为距今6500至5900年。

运城地区自古就有着“嫘祖养蚕教民于夏县”的传说,《史记》当中也有着黄帝正妃嫘祖“始蚕”的记载。2019年至2021年,师村遗址出土的5枚仰韶文化早期的石雕及陶制蚕蛹,回应了运城盆地在6000多年前存在和传播养蚕缫丝这一农耕文明的历史。2022年,师村遗址又出土了两枚仰韶文化早期的石制蚕茧,引发考古学界对该遗址更多关注和更深层次研究。

“石制蚕茧、石雕和陶制蚕蛹的相继出现,让我们有了新的推断,即师村遗址发掘以来出土的‘石球’‘陶球’极有可能是石制及陶制蚕卵。”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吉林大学山西夏县师村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方启说。

2019年以来,师村遗址出土了大量像弹丸一类的球状遗物,均属仰韶文化早期文物。由于此类物品出现在遗址中本属平常,考古发掘人员初步判断其为先民狩猎时 *** 和使用的弹丸类器物。

“我将这几年来出土的石雕、陶制蚕蛹一起观察,发现每个蚕蛹形态不同,与资料中记载的不同时段的蚕蛹特征隐约对应。”方启说,沿着这个角度思考,石制蚕茧的出现似乎暗示着古人对蚕的一生进行了造像,而按蚕卵、幼虫、蚕茧、蚕蛹、成虫等阶段去对应,不难推测已出土的“石球”“陶球”为石制及陶制蚕卵。

方启介绍:“这些‘石球’‘陶球’比围棋子还要小一圈,单体大小不一,相较出土的石雕或陶制蚕蛹、石制蚕茧体积而言,基本符合真实蚕卵放大后的尺寸。”

通过对“石球”“陶球”的整理观察,方启还发现,其中多数底部有浅浅的平面,形态与真实的蚕卵近乎一致。

在师村遗址2022年考古发掘现场考评活动中,参评专家均对“石球”“陶球”颇似蚕卵的推断给予了乐观预期。

“证实这一推断对发掘相关遗物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同时还将促进对师村遗址的聚落性质与功能的判断。”方启说。

对于如何证实推断,相关专家表示,首先要根据发掘数量的积累来考证,其次要在下一步考古发掘中对这类“石球”“陶球”以“加工链”角度进行系统比较,若在琢制、定型、研磨等加工 *** 不同阶段都有新的文物出现,则可以对其进行基本的判定。

东北“5大怪菜”,都是当地人的心头爱,外地人看了:下不去嘴

东北地处边疆,幅员辽阔,物产丰富。

东北的美食更是数不胜数,虽然东北菜没有进入“八大菜系”,但是一点都不影响大众对它的喜爱。

像小鸡炖蘑菇,锅巴肉,铁锅炖大鹅都是东北的特色美食。殊不知,东北人也会吃一些让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怪菜”,这些怪菜在当地人看来都是他们的心头爱,但是外地人看了直呼:真下不去嘴。

一、烤毛蛋

东北人对烤毛蛋的喜爱真的是溢于言表,人尽皆知。一个烤毛蛋能有多好吃?这一点恐怕只有东北人知道。

毛蛋就是还有孵化出来的鸡蛋,打开里面是骨肉带着羽毛,烤熟以后上面还能看到蛋黄,东北人叫它毛蛋,南方人称其为“活珠子”。

喜欢吃重口味的朋友可能会无比喜爱,但是对于没有吃过的,光是闻到那种味道就觉得上头。当你把烧烤好的毛鸡蛋咬到嘴里时,那种小绒毛碰着你的牙齿,有的人会受不了立马吐出来。所以说当地人无比喜爱的美味,对于有些外地朋友来说真的是难以下嘴。

二、东北大酱

东北有句老话:大酱沾葱,越吃越壮。在东北,不管是沾馒头,还是炖鱼,烩菜都少不了大酱的身影。对于东北人来说,大酱在他们眼里就是上等美味的心头爱,一个字,香!

不过对于受不了大酱味道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种可怕的食物,在他们的味觉感受中只觉得像臭脚丫子的味道,那酸爽的味道,臭中咸酸,实在令人难以忍受,一溜烟的能跑出10里地。

三、杀猪菜

杀猪菜是东北人很喜欢吃的一道美食。在当地尤其是快过年的时候,很多人家里杀猪后都会将猪血收集起来,将猪血做成猪血豆腐,然后再配上腌的酸菜,,五花肉,还有各种猪下水一起炖制,做出来的颜色看起来非常鲜艳,味道也是格外鲜美酸爽,非常让人有食欲。

不过对于很多外地人来说,把猪身上各种部位加一起炖制,感觉很奇怪,甚至有些人觉得不干净,难以接受。

四、炸蚕蛹

油炸蚕蛹,也是东北的一道怪味特色菜。很多人吃过油炸马猴,油炸蝎子,但不一定吃过炸蚕蛹这种奇怪的美食。

老一辈吃过油炸蚕蛹的人说,蚕蛹过去都是从蚕丝厂出来的“死蛹”,八九十年代才有卖带蚕茧的活蛹。还有一种是“蚕茧”的前身——蚕的青虫!七八厘米长,看起来挺吓人,油炸后那个香啊!

现在我们常见的油炸蚕蛹就是蚕茧的前身。这种青蚕蛹蛋白质高,营养又美味,吃到嘴里真的是太香了,不过没吃过的人反而会觉得有点害怕。

五、酸汤子

酸汤子,又被叫做汤子或者馇子,是东北的一道特色怪味美食。

酸汤子其实就是玉米面 *** 的面条。玉米面揉好,略微发酵,等到有酸气后,用工具挤压成面条,沸水煮熟,拌上卤,酸溜溜,口感很滑。

酸汤子吃起来带着一种特别的酸味,同时还有一种米面的香味。盛夏的时候吃,据说能解暑祛火。如果没有吃过酸汤子的人吃上一口很难接受它的味道,肯定会说这不是坏了的玉米面吗?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东北人对上面这5道怪菜已经见怪不怪,但是对于很多外地朋友来说,他们只能摇头摆手说:真下不去嘴。这里面有你吃过的吗?你还知道哪些令人奇怪咋舌的东北菜?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一下。

希望各位朋友能够多多为我点赞,关注我一下,我会继续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好的作品!感谢大家的阅读和支持!

标签: 蚕蛹 蚕茧 区别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