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孔子之乡祭祖地点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孔子故乡位于中国哪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孔姓迁徙
1、从孔子至今, *** 0多年过去了,孔姓宗族又传承了80多代,孔子之后的数代,多次出现单传情形,人口增长缓慢,到唐朝末年的四十二代孔光嗣时期,在曲阜的孔族后裔尚不足10户,外迁的数量极少。五代后梁时期,经历过“孔末乱孔”的劫难,族人存世更少。到宋代以后,族裔繁衍大幅度增长,到清朝末年,仅四十三代孔仁玉这一支的后裔在曲阜即达数万人;与此同时,随着社会 *** 、经济活动的发展,外迁人口也得到极大增多。
2、西汉时期,孔子九代孙孔腾回到家乡曲阜,正是汉高祖登基未久。汉高祖接受文臣建议,封孔腾为奉祀君,奉祀孔子。到汉元帝绥和元年(公元前43年),孔子十三代孙孔霸被封为褒成君。此后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孔氏裔孙多数得以袭封侯的爵位,就连庶裔中学有成就的也较易于得到朝廷的重用。这样,孔氏便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显赫的家族。随着生存条件的大大改善,家族支派也得到更多的繁衍生息的机会。此间一个较明显的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族裔由山东迁到河南及其他许多省份,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出任官职,其次是躲避较剧烈的社会动荡等。
3、东汉时期外迁的孔氏族人中,最有影响的当属会稽这一支。孔子二十一代孙孔郁,出任冀州刺史。其子孔扬受封下博亭侯,孔扬的后代从此主要世居下博(今河北省深县东南)。孔郁的另一子孔潜先是任太子少傅一职,后因避乱而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不久发展为当地的望族,成为孔氏宗族中有名的“会稽孔”。在孔潜的后人中,其子孔竺在三国时任豫章太守(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其孙孔恬为湘东太守,曾孙孔愉在西晋时任左仆射。孔愉之子孔汪任广州刺史,甚有政绩,终于任上,他的后人则大多留居当地。
4、在唐代,有影响的孔氏郡望大致有: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鲁国(今山东省曲阜)、下博(今河北省深县东南)、常山(郡治在今河北省正定)、南阳(在今河南省西南一带)。
5、唐代中期以后,三十五代裔孙孔(王遂)之于唐玄宗开元五年(714年)袭封褒圣侯,又晋为文宣公。天宝之乱时,他率家人寄居于宁陵,卒后即葬在那里。 *** 之后,他的曾孙孔惟睡返归曲阜,袭封文宣公,宁陵的宗族墓地则由孔惟B至之弟孔惟时一支驻守。和他们同寓于宁陵的还有三十三代褒圣侯孔德伦的次子孔叹之子孔贤。这两支形成了孔氏家族中的宁陵派。
6、二十七代嫡孙孔乘的次子孔景进经四传,至孔颖达。其后代传至四十代孔绚,孔绚任丹阳令,其后遂历代居于河南丹阳,形成了孔氏宗族中的丹阳派。
7、与孔绚同属孔颖达后代的四十代孔绩,在唐僖宗时为吉州(今江西省临江)军事推官,其后历代居于江西临江,形成孔氏宗族中的临***。
8、同时期的孔氏族人在南方也有播迁、繁衍。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当时的宰相之子孔昌弼随徐彦若入粤,在南雄县平林村定居,其子孙分布于南海、番禺、顺德、高要、惠州等地。
9、在以后各代较有影响的各地支派也大多在唐代的中后期渐定格局。比如,三十五代孔言,居于河北献县,称为献县派;三十六代孔至,避乱于河南鲁山,称为鲁山派;三十八孔瑛,居于湖南济阳,称为浏阳派;三 *** 孔时,居于河南郏县,称为郏县派;三十九代孔温宪,居于湖南桂东,成为桂东派;四十一代孔昌弼避乱于广东岭南,成为岭南派;四十二代孔楠,在江西庐江做官,后来定居在那里,成为庐***;四十二代孔桧,逃难至河南平阳,成为平阳派等等。
10、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北方的金兵举兵南犯,从宋都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宣告灭亡。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仓皇南下,在当时的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即皇帝位,为宋高宗,年号建炎。建炎二年(1128年)秋,金兵继续南下,高宗君臣移驻扬州,于十一月举行郊祀,召衍圣公参加祀典。此时曲阜的衍圣公是四 *** 孔端友,他与从父孔传(原名孔若吉)奉诏赴扬州。
11、一年后,金兵气势弥盛,高宗君臣渡江南逃至临安(今属浙江杭州),孔端友、孔传及部分孔子后裔,带着代代相传的子贡手摹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雕像随驾南渡。到杭州后,孔端友上书高宗,痛诉离祖别家之苦,请求赐予安居之地。高宗感念其奉驾南渡,遂颁旨赐其族人在衢州定居,并在那里兴建家庙,供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一切礼仪同在曲阜时一样,并钦拨祭田以资祭孔之用。孔氏南宗,就这样形成了。
12、这个时期,孔氏南宗以衢州为中心向四方不断扩大。南宋先后封了孔端友、孔蚧、孔揩、孔文远、孔万春、孔洙六代衍圣公,同时,孔氏南宗族 *** 得以重用。比如,孔端友的堂叔、从父孔传官至中散大夫,堂兄弟孔端植为湖广通于令,孔端隐为江陵府推官,孔端弼为大理寺评事,孔端恩为杭州府教授。此外,孔氏南宗还得以按人口计量赐田,免于租税,以其所得收入的一部分供给孔氏族人衣食用费,一部分用于孔子祭礼。
13、此后,南宋朝廷又多次赐以恩宠。赐予田地之外,又于宝佑八年(1253年)准衢州知州之请,拨款三十六万缗,命仿曲阜孔庙之制,在衢州城东北角的菱湖新建孔氏南宗的家庙。当时,此处为“城中胜地,堤岸交错,岛屿萦回,士夫别墅,楼阁相望”,可惜到南宋末年,该庙毁于战火。
14、在四 *** 衍圣公孔端友随宋高宗的偏安大军渡江南迁之后,金兵入主中原,建立了伪齐 *** ,刘豫于阜昌二年(1131年)封孔端友之弟孔端 *** 之子孔璠为衍圣公,主持曲阜孔子林庙的祭事。这样,尽管孔子的嫡裔孔端友奉先祖及亓官夫人像南去,祭祀先圣的香火依然在曲阜四时缭绕不息。其后伪齐 *** *** ,金熙宗于天眷二年(1139年),仍封孔蹯为衍圣公。至此,孔氏北宗也正式形成。在南宋时期,北宗袭封的先后有孔拯、孔元措、孔浈等人。
15、稍后,北宗衍圣公孔元措随同金 *** 迁往汴州,曲阜由其族兄孔元用主持祀事。宝庆元年(1225年),宋兵收复山东,以孔元用为衍圣公。宝庆二年,改授孔元用之子孔之全为衍圣公。蒙古族 *** 占领曲阜后,亦承认了衍圣公孔之全的身份。这样,在同一时期,形成了南宋、金及元三家朝廷各有一个衍圣公的局面。太宗五年(1233年),元朝攻下金京汴都,金人所封的衍圣公孔元措又被元朝命为衍圣公,曲阜的衍圣公孔之全被改任曲阜县令并子孙世袭,不再与衍圣公职位有关联。
16、元朝统一中国后,有大臣上书元世祖,认为孔氏南、北二宗应只有一个衍圣公作为正统世袭皇封,按照“大宗之法”,应由孔子嫡传后裔、此时寄寓衢州的衍圣公孔端友的后代袭封。元世祖采纳其说,钦定南宗为衍圣公,并让其返回曲阜奉祀。至元十九年(1282年),南宗的第六代衍圣公孔洙奉元世祖诏入京,对皇帝面秉自己的六代先祖均葬于衢州,且建有衢州家庙,自己又堂有 *** ,实不忍弃离衢州祖庙返回曲阜。他表示愿将衍圣公这一爵位让与北宗的族弟孔治,而自己乞请准予南还衢州奉养 *** 。元世祖对此大加赞赏,称孔洙“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遂准其所请,免去“衍圣公”称号,改任为国子监祭酒、承务郎,兼提举浙东学校事。
17、元、明、清时期,孔氏族人迁往外地的人数、规模,较以前都有了更大的发展。据《孔子世家谱》记载,自“中兴祖”孔仁玉的族人在五十三代“水”字辈分立为“孔氏二十派”后,经五十四代“思”字辈、五十五代“克”字辈、五十六代“希”字辈,到五十七代“言”字辈之间。的百年左右时间里,因分传、分户,迁移到外省外县的为数很多,上文所述“曲阜六十户”仅为仍居于曲阜、传承清晰的六十支族人。
18、与此同时,早先即迁移到外地的各支孔氏族人中还存在着再度迁移的情况,其中有的是因为自然经济因素,有的是因为躲避战乱或为民间流疫所迫,也有一些是因为出仕为官而由官职调动迁至他处,致使部分子弟随之迁徙并在新的地点留居、繁衍。
19、这样,到清朝末年,孔氏族人已分布到全国各地。具体说来,在浙江、江苏、江西、山东、四川、河南、广西、福建、河北、安徽、岭南(治所在广州,辖约今广东钦山港以东大部分地区)、湖北、山西、甘肃、吉林、青海、陕西、察哈尔(今河北省西北部及 *** 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奉天(约今辽宁省及 *** 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哲里木盟各一部分)、黑龙江、云南、贵州等省都有孔氏族人居住。这些散居外地的族人中,以河北省为最多,称为“河西派”,其始祖是孔子三十一代嫡录之侄、唐代文学馆学士孔颖达。
20、其他族人在异地他乡也往往聚族而居,小支每支百余人或数百人,多的还另立圣裔都,如乾隆时江西金溪县的四十六都,四十七都、四十八都、四十九都,贵溪县的三十三都、六十五都,铅山县的十九都等,都是这样建立成名的。到清中叶时,人数众多,如江南高淳县漆桥孔氏,传十几代后,至嘉庆十年(1805年)已是“子姓相衍,万有余丁”;道光九年(1829年),流寓安徽潜山县的孔氏族人,由于人丁繁衍,已散居潜山、太湖、怀宁、望江四县。
21、从元 *** 始,孔氏族人就开始了向海外的迁徙。当时,元朝更高 *** 者为控制 *** ,采取联姻政策。至正九年(1349年),承懿公主远嫁 *** 忠肃王之子王颛,孔子裔孙、五十四代孔昭为公主所带侍从之一。到 *** 后,孔昭得到 *** 王重用,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一职),先后受封为桧原君、昌原君,死后葬于昌原。
22、孔昭的后代在 *** 累世为官,其子孔帑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其长孙孔俯官至判尹,次孙孔德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与孔昭相同,至此,已是孔氏一门三代之中两人出任 *** 朝的宰相。以后世代繁衍,名人辈出,成为 *** 南部的望族。由于其祖孔昭墓葬在昌原,他们遂以昌原为籍贯。
23、 *** 王朝皇帝崇奉儒学,对孔氏后裔屡予优待。 *** 王国正宗十六年(17 *** 年),国王考求曲阜孔氏族谱后,命 *** 国的孔氏以曲阜为籍贯,以示不忘祖先,并仿中国衍圣公之例封以世爵。
24、韩国孔氏繁衍至今,已延续到86代。他们的取名与中国国内的规矩不同,另外有一套行辈用字。在韩国还有专门的同宗茹人组织,叫作“曲阜孔氏韩国大宗会”,以表示不忘源出于中国的曲阜,在20世纪 80年代曾组团专程赴曲阜祭祖,并在仰圣门(即曲阜城北门)外立碑纪念。另据1987年人口普查统计,韩国的孔姓族人为 17207户,72382人。
25、东南亚各国,在清代末期也有孔氏族人移居过去。至于日本及欧美等地的移居,则是在 *** 期间开始的。
26、到20世纪末,孔子后裔已遍及世界各大洲,其中,以韩国、 *** 、日本、 *** 、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 、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数量较多,英国、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有一定数量的孔氏族人。
二、平时祭祀用什么水果
1、一般用苹果(寓意平安),香蕉(寓意有朝气好运气),柑橘(寓意大吉大利),柚子(寓意全部福气都有)。
2、食物民以食为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抱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 *** 神”。
3、意思是说,祭礼起源于向神灵奉献食物,只要燔烧黍稷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而用手捧水献神,敲击土鼓作乐,就能够把人们的祈愿与敬意传达给 *** 神。
4、研究文字的起源也会发现,表示“祭祀”的字多与饮食有关。
5、在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为最。在原始采集和 *** 时代,肉食是人们拼着 *** 命猎来的。当原始农业和畜 *** 发展起来时,肉食仍极为宝贵。
6、孟子构想的理想生活,就以70岁能吃上肉为重要标准, *** 拜师的礼物也不过是两束肉干,可见肉食的难得。正因为如此,肉食成为献给神灵的主要祭品。
7、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 *** 豕三牲。鱼兔野味也用于祭祀,但不属“牺牲”之列。
8、祭祀也有用人的,但人本身不叫“牺牲”,古书只说“用人”,不说“人牲”。
9、作为祭品的食物除“牺牲”外,还有粮食五谷,称“粢盛”。鲜嫩的果品蔬菜在民间祭祀中也是常用的祭品,《诗经》中屡屡提及; *** 传入中国后,“斋祭”中果品更丰。
10、另外,酒也是祭祀神灵的常用祭品。
11、旧时临泽祭祀习俗主要有祭神、祭祖先、祭孔子等几种。
12、祭神每年农历三月“清明节”,蓼泉、沙河、板桥等地举行“城隍爷”出府 *** 的祭祀活动。其意是城隍出府视察人间善恶,活动由当地会首每年轮流主办,请道士吹打念经,用八抬大轿将庙内的木头城隍(偶像)抬出,前护后拥,鸣锣开道。
13、蓼泉将偶像送城西行宫,沙河送城东门外临时搭设的彩棚;板桥则将木偶城隍送西湾庙、北湾庙祭祀三天,尔后抬回放置原处。据说板桥堡子里的木头城隍爷把鞋也穿烂了,衣服穿破了。实际全是老鼠所为。
14、原蓼泉县城在每年“立夏”前一日,要举行祭“风神”活动。其仪式放在夜晚举行。活动由县 *** 主办,地点在西门外草滩。白天请道士念经,傍晚由县长亲自出场主祭,还要由 *** 带上一个监狱在押的犯人。
15、设堂焚香、叩拜、读祭文后,把犯人带到挖好的坑前,由“刽子手”持刀装模作样子表示砍去犯人头颅,实际以猪头或羊头代替人头,抛入坑内 *** ,然后带犯人回监狱。
16、其用意是以“活人”祭了风神,祈求“立夏”后再不要刮大风,祝愿当年庄稼丰收。祭祖先。三月“清明”、七月十五为纪念祖先的日子(前已记述)。有些名门望族,在纪念先祖之日,在坟茔里要续族谱、家谱,有的要重立“族规”。
17、出门在外几年、数十年的人,回归故里,都要到坟上烧纸祭祀,谓之祭祖。外赚了钱的人,为荣宗耀祖不惜花费大量银子,重修祖坟,重新安葬祖先,造其声势显赫,让乡邻羡叹。
18、祭舜帝,舜帝姚重华是被后人奉祀为〔人丁兴旺大帝〕,祭祀以三跪九叩为祭祀礼。
19、祭孔子。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日,各地学校(主要是中学或乡中心小学),儒绅 *** 一起举行纪念活动。蓼泉、沙河在文昌宫或文庙举行,有的在“魁星楼”举行,多数在学校举行。
20、设祭堂,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宣王”牌位,儒绅按长辈、晚辈秩序排列,依次焚香叩拜。由唱礼人宣读仪程,如秦乐、鸣炮、献供撰、读祭文、焚香、化表等。社会地位高者被推为主祭人,主祭祀活动,其费用由民众分摊,有参加者负担。
21、另外,农村各地还有祭龙王、祭土地神、祭灶神、祭财神等活动。还有各地寺、庙、祠、观的各种祭祀活动都是为祈祷平安,风调雨顺,消灾灭病。另外还有木匠祭鲁班,铁匠祭老君,不一细说。
三、祭祖的文化意义
问题一:祭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祭祖既是国人的传统,也是国人的文化,本身是传统与文化合二为一,并一以贯之的历史现象和现实现象,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纵观人类历史,祭祖现象可以说遍布世界,只是表现多样、程度有别而已。
所谓中华民族拥有不间断的文明,与我们更加重视以祭祖为具体表现之一的慎终追远、追本朔源文化应该说有很大关联。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不仅是现实的根基,还可以是未来的指向,如数轴的负向支撑正向,二者互为存在的依据。
问题二:清明节的文化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较崇拜自己祖先的民族,于是就有每逢重大节日或人生重大事情要祭祀的习俗,清明节就是中国人祭祀,祭拜自己先祖的重要节日之一。在现代,清明节还是人们缅怀 *** 的重要节日,是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日子。
在这一祭祀活动中,包 *** 一些人情世事。如果一个人在外,和村子里父老兄弟爷们儿关系比较好的话,在家里的人一般会等在外的人回家后一起到坟地里祭拜先祖,或者是在外的人不能回家给坟添新土的时候,家里的其他人会给代添一下。如果关系不好,不但回家没有人 *** 事,就是你不在家,自家的坟地也没有人给添新土,而坟墓任凭风吹雨打,慢慢荒废,除非坟墓的主人没有后代留下才有这样的情况。所以只要一个人在外闯荡,还记着自己的先祖就必须要和家里的人搞好关系,这当然是一个熟人社会所必需的,否则是很让人尴尬的。
中国人讲求落叶归根,这根当然是自己的家乡了,就连***当年出韶关求学的时候还写下了“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立志诗句。可见在***当时来看,人死后是要埋在自己的祖坟里的。这种对根的追求与依恋,就是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的基因之一。试想,近代以来多少在外闯荡的华侨华人为祖国的富强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而他们之所以对祖国具有这样的情怀就是因为这种根的情结所在。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放在国家前面的,不是家比国家重要,而是说家庭在个人来说是更为基本的概念,而没有国家就没有家,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受苦难的历史经验。所以,当中国处于危难之时,中华民族的所有儿女都会为这个大家付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先祖对我们每一个人是重要的,正是对先祖的崇拜使人们的家的概念更为稳固。祭祀说是一种迷信活动,不如说是一种风俗,是怀念先祖的一种特殊方式。所以清明节是重要的中国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在今天,清明节中的文化意义必须要重新进行挖掘,继承和发展其中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元素。
问题三:春节时有哪些祭祀先祖的活动,有什么文化意义我们这里从腊月二十四接了祖人过后、每天早上要烧一炉香、一直到正月十五送了祖人过后、正月初七上坟扫墓、称为拜死人的年、其文化内涵就是:凡人都有根本、有本有源、不忘先祖
问题四:春节为什么祭祖春节为什么要祭祖?过年祭祖有哪些习俗?就是要告诫今人:我们的一切来自祖上、来自逝去先人曾经的哺育、教养与恩惠,特别是要告诫年轻一代:感恩是为人的本分,报答是做人的责任。正是在祭祖这一时刻,人们面对先人做出内心宣示与共同勉励:感激所有施恩于己之人,怀念所有对家庭与社会做过贡献之人,立志做一个不负先人厚望、奋发有为、德行高尚之人。由此可见,春节祭祖绝对不是简单的形式,更不是迷信活动,而是今人对先人表达感情、心愿与意志,激励后人慎终追远、继往前行,凝聚家人亲情关系,传承优秀伦理道德,提振民族精神与文化的重要举措。值得庆幸的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依然保留着春节祭祖的宝贵传统,就连我们的邻国韩国也将这一传统保留与继承了下来。 1.有的地方习俗,三十这天,全体男 *** 族人到村外,面向始祖坟墓的方向燃香焚纸,行跪拜礼,请列祖回家接受供奉。 2.族人把缠着烧纸的芝麻杆沿路 *** 在墙缝里,先祖的灵魂顺着芝麻杆回到祭坛。 3.把列祖的灵魂请到祭坛后,族人集体行磕头礼。 4.列祖享受后世子孙的供奉。列祖看到今天的情形会有什么感谢吗? 5.大年三十晚上,族人和列祖共度年末岁初之夜。有的人以为,先人在世时已经尽孝心了,再做祭祖没有必要;还有的年轻人以为,祭祖是迷信活动,等等。此番说法曲解了祭祖的本来含义,需要加以纠正。古训曰: *** 虽远,祭祖不可不诚也。这里所说的“诚”,包括尊敬、怀念、感恩、继承、报答等多重意义。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在一年开元之际祭祖的传统,其本意就是以祭祀的形式,表达对先人的尊敬、怀念、感恩、继承、报答之意,恰值春节前夕去韩国访问,五六个韩国同行在聊天时都先后告诉我说,即使在大城市居民家里,几乎每一家也都保留着春节祭祖的习俗:除夕之夜,家中设好祭桌,上面摆放逝去父母及祖父母等人的牌位、各种节日菜肴并点燃蜡烛。初一早上,全家人集中到最年长者家中,身着传统民族服装,由最年长者带领读诵祭文,再共同向牌位叩拜。此后,家人再互相拜年问候。向陪访的韩方厅长、局长、科长、校长、教师、 *** 家长打听,异口同声的回答是:在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家家都做同样的事情,气氛同样严肃、隆重、恭敬、真诚。想到韩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5万美元,正在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这可能与其 *** 共守道德规范、团结奋进不无关联。 *** 《 *** 》前不久发表一篇署名文章,谈到在青岛街头见到行人随便扔垃圾等现象后评价说:“中国 *** 迅速经济增长和雄厚的财力令世界目炫。许多西方人赞扬中国将世界从一场几乎已成定局的经济衰退中拉了出来。但是,从有损公众利益和不尊重别人的行为,乃至完全不尊重他人的权利来看,很多中国人表面似乎颇为富有,但内心实在缺乏良好素养。”在文章最后,作者发表感想认为,“中国人做到经济年增长8%还不够,只有他们内在‘富有’了,才会真正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祭祖仪式从腊月二十四开始。二十四,乡俗谓过小年,意味着从此开始正式过年,家家洒扫庭院,称作“打阳尘”,晚上必须放上一挂鞭炮,并炒些花生瓜子之类,放在厨房里,一是送走灶 *** ,有些吃食供奉,好堵住他老人家嘴巴,以便他上天言好事,再便是迎接祖先回家过年。二十四晚上,家长都会把小孩召到一起,叮嘱言语小心,多谈吉利话,少唱不好歌。有的人家更在客厅神案上贴“天地阴阳,百无禁忌”红纸条,意指即便小孩说话有所放肆, *** 也不计较了。年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饭,自然不可忘掉 *** ,放鞭之前,家中男主人须得先在神案前烧些香纸,将荤菜装上一碗,并倒上一杯酒,放在神案之上献给祖先,意思是今天的好日子离不开祖先福荫。吃过年饭,才到祭祖最隆重仪式,家乡......>>
问题五:传统节日有什么意义中华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1、传统节日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价值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体系中,各国都逐渐认识到文化的重要 *** ,发展中国家都希望文化的多样 *** ,都尽可能地保护本国文化,保护本国文化中,重要的是保护传统文化,而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和谐文化内涵,民俗通过生活事象来表现文化,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转化为日常生活和日常表演时,才会使人可感可触,生动形象。传统节日就将民俗事象加以集中。
2、传统节日以情为纽带显示了团结的力量。它展示了浓浓的乡情、亲情或爱情。如清明节祭拜祖先,缅怀 *** ,也是某些少数民族的恋爱节;端午节是已婚女儿回娘家,已订婚小伙子去岳母家拜节;中秋则是团圆节,人间月半天上月圆,希望家家都能团圆。
3、传统节日以体育活动为扩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端午节的划龙舟比赛能强身健体,增强团结,它积淀了浓厚的爱国热情,更是进行爱国主义的很好方式。
4、传统节日以神话唤起科学的联想。中秋节的嫦娥奔月、吴刚划桂,尽管是神话,但中国人一直认为是可以实现的,也一直不断进行艰苦的探索,有的神话已经变成了现实。2007年的“嫦娥一号”探月工程,就是神话唤起的联想在科学上的实现。
总之,我们要传承我们的传统节日,保护好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所有传统文化,因为他们饱 *** 丰富厚重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前进航行中的灯塔。
问题六:云南民族节日的文化意义(火把节)
主要是白族和彝族都盛行的节日,是一种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节庆活动。火把节历史悠久,早见记载:白族火把节是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彝族火把节是农历六月二十四。节庆期间,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仪式和游乐方式。白族和彝族,家家门前要竖起一个火把,村口要竖一个高15米左右的大火把, *** 花挂果,晚上,男女老幼汇集广场,点燃火把,围着火堆唱歌,还用烛光粉扑撒火把,气氛欢快、活泼,姑娘们要把五彩手镯线放在火堆上烘烤,藉以消除邪气;刚结婚的小伙们,当火把燃烧“开斗”掸下时,便一拥而上,抢其“开斗”上的模拟刀、戈,以求早得贵子;火把节之夜,各家还备一小火把,,人手一柱,人们举着火把,同行田间,有的还骑马举火把奔驰,远远望去形成一条弯曲的火龙,场面极为壮观。这 *** ,往往通宵不寐。
“本主”意为“本境、本家族的福主”,是白族人民特有的 *** *** 。村民不论升官发财、疾苦病痛、生儿育女都要去本主庙祈求保佑。各村白族信奉的本主有神、烈女贞妇、孝子忠臣等都建有本主庙。庙宇宏伟,本主像雕塑精湛,造型美观。每逢本主诞辰,都要杀猪宰羊,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称之为“本主节”。本主节十分隆重,有一套完整的祭祀礼仪,伴之悦耳动听的洞经音乐和各民间歌舞表演,形成了白族地区特有的本主文化。
“三月街”又叫“观音市”。传说唐永徽年间,观音菩萨前来大理,用白语讲经说法,听众越集越多,形成集市。由于大理是南方丝绸之路一博南古道的重要通商口岸,因此三月街商品经济日渐发达,逐渐演变为具有浓厚民族特点的***。
每年农历3月15日至21日,是大理三月街的会期,1991年起又定为大理州民族节,故称“三月街民族节”。届时,在大理古城西苍山中和峰麓举行盛大***,滇西各少数民族,乃至全国各地商贾云集,中外游客纷沓而至,在这里进行牲畜、 *** 材、茶叶、铜器等名特产品物质交易会和文艺体育盛会,规模空前,人潮如流。骑手逐角竟技,歌声如海,真是好戏连台。“一年一度三月街,四面八方有人来。各族人民齐欢唱, *** 唱歌做买卖”,这是对“三月街”热闹、欢快场面的真实写照。
蝴蝶会地点在蝴蝶泉,时间为农历四月十五日。相传是为白族人民纪念为反抗封建婚姻而投泉殉情的霞郎、雯姑而举行的传统盛会。
普米族人的朝山节在正月初一到十五之间进行。人们身着盛装,骑马或步行到附近的山上欢度佳节。除祭祀山神外,还有 *** 、摔跤、射箭等娱乐活动。野餐后另选道路下山,不返原路,以示辞旧迎新,来年好运。
阔时节傈僳族的传统节日,又名“迎新节”,在每年的农历11月20日举行,节日期间,各家都喜欢用松枝装饰堂前屋后,全村老少都喜欢围在一起吹葫芦笙,跳迎新舞,唱迎新歌,并举行隆重的送魂仪式,把过去一年不好的魂赶走。节日热闹非凡,打跳对歌,射箭比赛等丰富多彩,风情浓郁。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棒棒节”,最有特点的是节日期间进行竹木农具的交流,附近农村的群众和小商贩在农贸市场上摆摊售货。这是一个竹、木、铁农具交流盛会,品种繁多,热闹异常。邻近各县的农民,乃至大理、保山、***一带的农民和商人,都携带本地特产到***上 *** ,然后购买所需物品,而丽江一带的农民也为备春耕购买农具和所需用品。
骡 *** 是丽江纳西族传统民俗节日,于每年农历七月中旬举行,会期为一周,以交易骡、马、牛、羊等牲畜为主,还......>>
问题七:传统节日的发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世界其他文明古国都出现过大幅度的文明断层,甚至盛极而衰。唯有中华文明,虽历尽沧桑,饱经磨难,却在跌宕起伏中传承不辍,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基本载体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於其他民族的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动力。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中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可促进国家民族认同、凝聚人心、激发民族意志,可扭转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有助於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在全球化条件下,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冲突和文化竞争日趋突出,中国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受到严峻挑战。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迈向全面复兴,在融入世界和吸取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弘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提高人民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比较 *** 而言,内地包括清明节在内的传统节日,不仅仍未被列为法定假期,而且过节气氛逐渐淡化,这是一个值得忧虑的现象。
传统文化的失落,不仅仅表现在孝道文化上,更表现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即诚信道义的失落。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讲求诚信,不仅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 *** 素质的重要表现。近年来,内地治安问题突出,各种骗案层出不穷,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以及商人缺乏商德、医生缺乏医德、教师缺乏师德等现象,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经济与社会的管治问题,但从根子上来说,仍然是诚信道德问题,是传统文化失落的问题。
中华文化讲究礼义廉耻忠孝仁爱,胡*** *** 提出的“ *** ”,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注入了时代特点。这对 *** 和内地共同复兴传统文化,具有启示意义。只有 *** 继承和发扬优秀和先进的文化,蔚然成风,国家民族才能真正兴旺发达。
问题八:春节的文化含义春节是特殊的文化现象,说它特殊,因为它不像一种普通的生活方式,可以简单替换或改变。她在几 *** 的传承中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春节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亿万中国人的情感的聚合。“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回家团聚,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习惯。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除了一般的生理满足外,还寻求文化的归属与心灵的安顿。在信奉 *** *** 的西方社会,人们以圣诞作为最盛大最神圣的节日,他们在圣诞节日仪式中获得精神愉悦。而中国人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有着同样的文化功用,只是春节更充满人世伦理色彩,人们奉祀家族祖先,亲人聚会欢乐,人们的精神在亲情的浸润交融之中得以升华。
春节节俗的传承更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应该重视具体的春节民俗事象,特别是那些关联着我们的民族情感,具有生活情趣的节俗。正是春联、年画、鞭炮、龙灯、狮舞、团年饭、拜年、庙会、社火、压岁钱、春节礼物等民俗节目营造了春节的气氛。我们对一些传统民俗项目不应该简单的禁止,事实上,这些年来年味的淡化与我们对某些传统民俗项目的禁止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代社会时间机器的 *** 纵之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匆忙而功利,人们的精神焦虑而孤独,我们不妨在民族节日中对礼仪的、象征 *** 的、微细而温情的文化事象多加强调、提倡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