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长沙的青铜之乡,长沙铜官窑遗址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青铜器之乡是什么市 青铜器之乡简单介绍
1、青铜器之乡是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语,其实它说的是陕西省的宝鸡市,一直以来都有着青铜器之乡、炎帝故里、佛骨胜地等名誉,而宝鸡市的博物院就收藏着7500多件青铜器,也是我国青铜器产量最多的市区。
2、在宝鸡市出土的有晚晴的四大国宝,主要是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其出土的文物在我国的多个地区的博物馆均有展览,数量之多,也是我国青铜器出土更大的地区,具有很高的传统历史文化意义。
3、而宝鸡市的博物院是我国更大的收藏、展示和研究青铜文化的交流中心,它也是关中平原重要的城市之一,此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也是我国的文明城之一,素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美誉。
二、青铜之乡是哪个城市
青铜器之乡指的是陕西宝鸡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中国更大也是中国唯一的青铜器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有青铜器约为7500多件。自汉代以来,青铜器在宝鸡不断出土,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刻内容之重要,均居中国之首。
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中国青铜器开始于马家窑至秦汉时期,以商周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
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更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
商后母戊鼎: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 *** 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三、长沙历史资料
1、距今约15—20万年以前,长沙有人类的活动,经过15—20万年的发展,长沙历史进入 *** ;约公元前5000年,长沙先民开始过定居生活,形成了村落,进入母系社会;约公元前3000年,长沙 *** 进入屈家岭文化阶段;约公元公元前 *** 0年,长沙 *** 进入龙山文化阶段,这时有了原始农业,渔猎仍是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原始制陶业、石器加工技术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并产生原始的纺织和玉器加工技术。
2、商周及商周以前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3、传说始祖炎帝和黄帝都曾来过长沙。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曾“披山通道,南至于江,登熊、湘”,后来就把长沙这片地土封给了他儿子少昊氏(宋朝罗泌的《路史》记载:少昊氏“始于云阳,胙土长沙”(胙即赏赐之意),据此,传说中的少昊氏是远古长沙的一个氏族首领,是开发长沙的之一人。
4、长沙,夏代属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时代,三苗国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属“扬越”(又叫“荆蛮”),史称“扬越之地”,作为古越人(古长沙越人为扬越的的一支)到这时创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几何纹饰硬陶即印纹硬陶是其最有 *** *** 的特征。商周时期,北方中原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事频繁,虽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直接的 *** ,但“扬越之地”一度成为商周的“南服”,迫使“荆蛮”臣服纳贡。《逸周书·王会》记载,周初营建雒邑告成,各方诸侯来贺,贡物中有“长沙鳖”一种,这是“长沙”一名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
5、商周时期中原文化的传人,长沙进入青铜器时代。长沙古越人仍然是居住在茅草覆盖的半地穴式房屋,过着氏族生活,主要以石器作为工具,生产上依靠刀耕火种。商代中期,中原的青铜铸造技术传入,开始使用和制造青铜工具铜斧,到西周后期出现了铜制大锄(一种重要的松土工具)、铜 *** (即耙,用于松土和起土的农具);而且还制造出了形制考究、纹饰精美的青铜容器、乐器。长沙出土的大批商周青铜器,大多具很高的工艺水平,富有鲜明的越族风格; 1938年宁乡出士的著名的四羊方尊,是商周青铜器中珍品; 1959年以来宁乡、长沙县出士的十几件铜镜,一般重70—80公斤,更大的221.5公斤,为中国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更大的商代铜镜。
6、东周以后,进入春秋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 *** 年代,春秋末期,楚国(荆楚)的势力进入长沙。战国初期,越国灭吴,楚越对峙开始,长沙成为楚国东南边睡的要塞。战国中期,楚国实行变法,国力强盛,对南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湖南全境纳入了楚国版图,长沙成为楚国南部的军事重镇,包括湖南湘北、湘中、湘南广阔地域的 *** 军事中心,楚国在长沙建立了城邑。楚人对长沙的进入,加上经过数百年的战争,古越人消失了,长沙古越文化被楚文化替代。
7、楚人的南侵,带来了中原和江汉地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使长沙地区进入了铁器时代,长沙结束了商周以来延续了1000多年的原始状态,直接进入封建社会。
8、楚国至楚怀王时国势日弱,诸侯各国特别是秦国对楚国多次发起战争,前222年,秦国大将王翦帅军南下,打败楚军在江南的余部,楚国以长沙为 *** 军事中心的江南之地被秦国所 *** ,楚国灭亡。长沙(湖南)作为楚地和楚 *** 事重镇的时间长达800多年。
9、秦国灭掉楚国,在原楚江南之地设立“长沙郡”,之后就是秦王朝的诞生,长沙为秦代36郡之一,从秦 *** 始,长沙开始纳入中国统一的 *** 版图,并之一次明确地以一个行政区域载入史册。秦代长沙郡涵盖今湖南大部分、湖北以南、江西西北和广东的连县、广西的全州等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今湖南全省,湘县为治所。
10、秦朝灭亡,汉王朝建立。刘邦称帝之后,公元前202年封西汉王朝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建长沙国,将湘县改名临湘县,临湘县驻所作为国都,也标志着湖南历史上出现了之一个诸侯国,长沙成为王国都城。长沙王是长沙国的更高 *** 者(最 *** 员),其王位世袭,但自东汉汉朝对诸侯王国改变体制之后即公元前144年,实际成为有名无实的番王了。长沙国从公元前202年始封至公元 7年废除,存在200多年,长沙国先后分为“吴氏长沙国”和“刘氏长沙国”两个时期。
11、古长沙城作为汉王番都,临湘古城位于长沙国的中心地带,为历代长沙王的驻所和长沙国的 *** 军事中心。古书《水经注》记载,临湘城(即古长沙城,史称临湘故城)系吴芮始封长沙王建筑。公元前157年,吴氏长沙国废除。
12、吴氏长沙国时期,为古代长沙历史上辉煌时期, *** 上始终不渝维护国家统一,是西汉王朝的忠实诸侯王国。刘邦所封八个异姓诸侯王臧荼、韩信、英布等七个诸侯王全部消灭,唯独吴氏长沙国自始自终效忠朝廷,就是淮阴王英布(即长沙王吴芮之女婿)反叛,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还大义灭亲。吴氏长沙国自吴芮始封,到前156年其五世孙吴著死,因无子被撤除,共传5代,历时46年。王国的官吏 *** 与西汉朝廷相同,设有丞相(汉高祖初曾称柱国),由朝廷直接委任,名为辅佐诸王,实际上是派来掌握本国实权以控制地方的。
13、前158年文帝之子文帝继位,重置长沙国,史称“刘氏长沙国”,公元前155年,景帝庶子刘发封为长沙王。刘发之长沙国正值西汉王朝大削诸侯王国势力的时候,至此,疆域广阔的长沙国分离出南部另立桂阳郡和零陵郡。自前155年封地,到前145年,随着朝廷对诸侯番国管理体制的改变,这时的长沙国瞎地大为缩小,已析出桂阳郡和零陵郡,仅有临湘、罗、下集、益阳、连道、湘南、安城、丞阳、茶陵、攸、昭陵等13县;长沙国的番王至此也削除了实际权力,不得干预自己所辖诸侯国的政务,成为名义上的王,上至相(管理政务的更高行政长官,改制以前称为“臣相”),下至县令全部由朝廷任免。
14、“刘氏长沙国”从刘发始封到刘舜被废,共传7代8王,历时1 *** 年,随西汉王朝灭亡而拆除。公元 8年,王莽篡位自立为帝建“新朝”,长沙国改名“填蛮郡”,国都临湘改名“抚睦县”。
15、王莽 *** 很快就被西汉末农民大 *** 所淹没。公元25年,原西汉皇室宗族、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刘秀(即光武帝)拥兵称帝,又建立起一个汉朝,因以洛阳为都,史称东汉。由于全国各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农民 *** 队伍和各色武装割据,刘秀又展开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公元 26年(建武二年),刘秀遥封西汉末代长沙王刘舜之子刘兴为长沙王,复建长沙国,以控制洞庭以南的局势。到 29年,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长沙相韩福、桂阳太守张隆、零陵太守田翕、苍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锡光等,相率遣使贡献,悉封为列侯。至此,包括长沙在内的湖南全境正式归于东汉,长沙的归汉,对刘秀统一天下的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刘秀于 40年(建武十六年)统一中国。长沙已早在 37年,刘秀以长沙王刘兴等“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将其改封为临湘侯,又将长沙国废除,改为长沙郡。
16、湘州改制为湖南和长沙建制史上的标志。由于长沙地理位置的重要,长沙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其地位与作用更加巩固。三国的长沙郡,行政范围基本局限于湘江以东地带,隋朝的长沙郡跨越湘江至整个湘中地区,从而基本上奠定了从此直到清代长沙建置的规模。隋朝的统一,湖南重归统一的 *** *** 之下,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往来与联系不断加强,获得了一个广阔和相对 *** 的空间。
17、三国时期, 219年孙权夺取长沙至 279年西晋灭吴,长沙属于孙吴之地。孙权称帝后湖南政区发生变化,今湖南的大部大致属当时的南郡、武陵、零陵、桂阳、长沙、临贺、天门、衡阳、湘东、昭陵10郡,隶属荆州。
18、257年,长沙东部为衡东郡(治所翻县,今衡阳市),西部为衡阳郡(治所湘乡县今湘乡县西),益阳县南部之地析出新阳县(今宁乡县),治所在沩水上游(今宁乡县横市镇一带),属于衡阳郡。
19、265年,长沙郡的安成县(今属江西省)和豫章、庐陵两郡几县设立安成郡,长沙郡瞎地进一步缩小,共辖临湘、测阳、恢、醒陵、罗、吴昌(汉昌改)、建宁、下集、蒲沂等9县,包括今长沙、岳阳、株洲 3市地以及今属湖北的通城、崇阳、蒲沂3县(市)地。
20、三国时期的长沙郡,上有州(荆州),下有县、乡、里,为孙吴时代的行政体制。除行政长官外,长沙郡属诸曹的设置(官名)已经颇为全备,有掌“选署功劳”的功曹、管赋税的田户曹、管造船的船曹;有负责由贮租米、布帛的仓吏,收贮租钱的库吏。县以下的乡也设有属吏,简胺中就出现了“东乡劝农掺”、“南乡劝农撮”的名称。此外,还有“司马”、“关丞”、“仓田曹”、“录事”等。(资料来源:依据“长沙走马楼”出土的简牍整理)。
21、西晋统一中国后沿袭汉代分封制。 280年(太康十年),晋武帝封其第六子司马乂为长沙王,以郡为国。西晋初期,长沙郡仍隶属荆州,以临湘为治所,西晋至南朝的300年中,地方行政仍实行州、郡、县 *** 制。
22、长沙郡下辖临湘、浏阳、巴陵(280年分罗县置,今岳阳、临湘地)、罗、吴昌、醴陵、建宁、攸、下隽、蒲沂等10县。280年,新阳县改名新康县,县治迁到今宁乡县治以西10里的冷水铺及万寿山一带。 299年,晋惠帝分巴陵、下隽、蒲沂等县设立建昌郡,长沙郡辖地又一度减少。
23、湘州的建立:西晋后期,由于北方势力侵扰,西晋 *** 重心南移,荆湘地区更为重要。 307年(永嘉元年),晋怀帝司马炽从荆州分出长沙、建昌、湘东、衡阳、邵陵、营阳、桂阳、零陵等8郡另立湘州,以临湘(今长沙)为治所。湘州的设立,是古代湖南 *** 军事上的一件大事。
24、577年,北周灭北齐,重新统一了北方。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废周称帝,建立隋朝。 5 *** (陈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正月),隋军渡过长江,攻克建康,陈朝灭亡。从此自西晋灭亡以来长达270多年的南北 *** 局面结束。
25、隋统一中国,对南朝的 *** 体制实行 *** 。地方行政改州、郡、县 *** 制为州、县二级制,废除郡一级。隋文帝时,以长沙有昭潭,改湘州为潭州,设立潭州总管府。
26、长沙郡废除,所辖的临湘县改为长沙县,并废浏阳、醴陵2县并入;
27、建宁县亦被废除,并入衡州(原湘东郡)的湘潭县。
28、隋炀帝时,进一步改制,废诸州总管府,裁并州县,改州为郡。潭州又改为长沙郡,辖长沙、衡山、益阳、邵阳4县,以长沙县为郡治。
29、长沙县辖地包括今长沙、望城、浏阳、醴陵4县(市)地。区域大小大致与现今长沙市辖区相当。
30、衡山县为原衡阳郡所辖,后湘乡、湘西2县并入,包括今湘潭市城区及湘潭、衡山、湘乡、双峰、涟源、宁乡等县(市)地。
31、益阳县亦为原衡阳郡辖,后废新康县并入,包括今益阳市城区及桃江、新化、安化、宁乡、涟源等县市地。
32、邵阳县为原邵陵郡所辖,后废扶夷、都梁2县并人,包括今邵阳市及邵阳、邵东、新邵、新化、武冈、洞口、隆回、新宁、城步、涟源等县市地。
33、李靖平定萧梁, 621年长沙归于唐朝。唐王朝地方行政仍沿袭隋朝州(郡)、县两级制。636年(贞观十年),唐全国为10道,潭州属江南道。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唐增为15道,潭州属江南西道。
34、唐朝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将邵阳县划出,另立南梁(州),从长沙、益阳、衡山3县分别划置醴陵、新康(624年又归入益阳)、湘乡3县,南梁共辖6县。
35、708年(唐中宗景龙二年),分长沙县复置浏阳县,并将县治从居仁镇(令官渡镇)迁至今浏阳市所在地。
36、749年(唐玄宗天宝八年),衡山县改名湘潭县。潭州仍辖6县,即长沙、浏阳、醴陵、益阳、湘乡、湘潭,直至唐末。
37、 621年湖湘初定,唐王朝在长沙设立潭州总管府,624年总管府改为都督府,管辖潭、衡、永、郴、连、南梁、南营、南云8州军事(624年为7州,南云不在内)。潭州都督府是唐代前期湖南地区的更高军事机关,行政长官为都督,但往往兼任潭州刺史,实行军政合一体制。长沙唐 *** *** 湖南军事机构所在地,唐前期军事上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全国各冲要之地设置军府,又称折冲府,直属 *** 。唐玄宗时 *** 军事,潭州设有桥口(今望城县乔口镇)和禄口(今株洲)、花石(在湘潭)守防。
38、唐代以前的长沙社会发展整体落后于中原地区,经过三国、两晋和南朝长达400年的经营开发,到唐前期,由于社会 *** 和历任州(郡)县官的治理,赶上了中原地区的发展,此时的长沙人丁昌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771年(大历六年)上任潭州刺史的张谓曾撰写了一篇《长沙土风碑铭》,唐代宗大历年间,诗人杜甫游长沙,曾写下了不少诗章,其《清明》一诗中有:“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干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齿膝”,也正是盛世长沙一日的写照。
39、唐王朝到唐玄宗时繁荣达顶峰,之后开始衰落,至“安史之乱”进入了它的中期,唐中期进行了 *** 体制 *** 。 7 *** 年(唐代宗广德二年),衡州设置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简称湖南观察使,辖衡、潭、邵、永、道5州; 768年(大历三年),辖区也有所扩大,增加了郴、连2州,长沙成为湖南道的治所。至此长沙等地从原江南西道分离出来,单独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即湖南道,“湖南”一词开始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在历史上出现。
40、湖南观察使设立及迁治长沙,为朝廷稳定湖南局势采取重要措施,然而却引起了湖湘武将们的不满。安史之乱后,地方兵将大多骄横跋屋,不服驾驭,“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当时驻防长沙等地的正是这样一批骄兵悍将。至安史之乱之后,江南一带 *** 割据渐涨,湖南一带斗争表现为湖南观察使与悍将骄兵的激烈冲突,而长沙正处于这一冲突的中心地带。 770年(大历五年),湖南道迁治长沙仅仅2年之久,湖南兵马使臧即带领一班骄兵起而造乱,肆虐长沙, *** 潭州刺史兼湖南观察使崔灌,演出了一场“兵变”恶剧。发生于770—780年的长沙减价兵变和邵州王国良事件,即表明 *** 割据势力已经在湖南兴起。
41、五代十国时期,此时的湖湘地区出现了一个由马殷建立的楚国,原唐朝湖南道治所的长沙即为其都城,至此长沙进入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马)楚国时代。马楚 *** 时期,马殷 *** 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内靖乱军、外御强藩等政策,使人民获得了一个相对 *** 的环境;经济上,采取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发展茶业、提倡纺织、通商中原等措施,长沙以及湖南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期间楚国与北方各个 *** 的贸易以茶叶为主,湖南的茶叶从此全国闻名。参见:五代十国·楚国
42、951年,南唐大将边镐灭楚,湖南重新回到军阀割据南唐即以边镐为武安军节度使,驻节潭州; 952年 10月,刘言乘潭州民情怨愤之机,派王逵、周行逢家兵攻打潭州;南唐在长沙的 *** 仅一年,即烟消云散。
43、刘言占据湖南后,湖南的 *** 、军事重心一度从长沙移至今天的常德市; 953年刘言被周行逢与王逵合谋囚杀。
44、周行逢为武清军节度使,权知潭州军府事,驻长沙;周行逢主政湖南之后力“矫前人之弊”,以严刑峻法处置悍将,整肃 *** ,从此,沅湘间的战乱一度停息下来; 962年 10月(建隆三年九月),周行逢去世。 962年l 1月,张文表获知周去世消息起兵叛乱随即以去朗州吊丧为名率兵直赴潭州,镇守潭州的廖简被杀于酒宴席上,占领了潭州。963年宋朝占领长沙。
45、963年宋军占领潭州,宋太祖规定潭、朗两州“直隶京师,长吏得自行奏事。”原武安军、武平军的建置废除,朗州作为湖南军事 *** 中心,“在潭州之上”的地位也随之消失了。宋朝统一中国之后,为防止藩镇割据,规定州、郡长官必须由文臣担任,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改以前“太守、刺史和县令、县长”的称谓为“知×州(县)事”,简称知州(县)。
46、997年(至道三年),宋真宗正式改道为路,全国为15路。原湖南道改为荆湖南路,潭州为治所。真宗( 998年—— 1022年)时,荆湖南路的转运使司、提点刑狱使司和安抚使司相继设立,三大衙门都设于潭州城内,其安抚使并由潭州知州兼任,长沙又成为湖南9州、军、监的 *** 军事中心。
47、宋代是长沙历史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时期。在这300多年中,长沙作为湖南 *** 军事中心的地位更为巩固,长沙行政区划的格局基本定形,后来长沙地区在元、明、清三代长达600多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朝初期和中期,潭州行政区划也经历多次调整。
48、965年(乾德三年),废除马楚 *** 末期设立的龙喜县将长沙县东的常丰场升为县(973年又并入长沙县);原属岳州的湘阴县划属潭州。
49、977年(太平兴国二年),分长沙6乡置宁乡县,以原唐代新康县玉潭镇(即今宁乡县城)为治所。
50、993年(淳化四年),原属衡州的衡山县划予潭州。
51、1073年(熙宁六年),大臣章享巡察湖南开梅山,分湘乡、邵阳、益阳、宁乡4县地设安化县。
52、1098年(元符元年),分长沙县5乡、湘潭县 2乡置善化县,县治即附于潭州城内。至宋末,潭州共辖长沙、善化、宁乡、浏阳、湘阴、益阳、湘潭、澧陵、湘乡、安化、佼、衡山等12县,是荆湖南路各州中人口最多、地域最广的一州。
53、两宋之交时长沙一度为天 *** 目、太快人心之处。l126年8月,北宋奸臣“六贼”之首蔡京流放广东,行至潭州而死。次年,南宋朝廷惩处 *** 之臣,伪“楚皇帝”张邦昌被贬至潭州“安置”,后于l1月下诏赐死。
54、宋代政局相对稳定,由于 *** 者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和一些贤臣清吏的治理,长沙经济的发展赶上和超过了中原地区。文化上,长沙岳麓书院的创立,胡安国、胡宏父子和朱熹、张拭在长沙讲学兴教,长沙成为著名的湖湘文化之都。长沙城市的规模扩大,其城垣直至清末也没有超过,城内已打破坊市界限,商业繁荣,人口稠密,已蔚然而为“湖湘一大都会”。
55、南宋初,湖南民族、军阀矛盾尖锐, *** 不已。建炎四年正月,金兵攻陷长沙, *** 而去;先后有马友、杜彦、孔彦舟等几股溃兵、土匪武装涌入长沙,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56、l130年,洞庭湖区爆发了著名的钟相、杨幺 *** ,湖南人民纷纷响应,潭州的宁乡、益阳、湘阴、安化等县也成为义军占领区。短短2年,长沙城垣残破,十室九空,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向子甄乃率所属移驻攸县。
57、1131年 2月(绍兴元年正月),南宋王朝曾改荆湖南、北路为荆湖东、西路,分别以鄂州、鼎州(今常德市)为治所,潭州属东路。1131年,又恢复旧制,仍以潭州为南路治所。南宋初,潭州为沿江6大帅府之一,有宰相李纲、张浚,大将韩世忠、王理、岳飞等先后来到长沙。
58、l132年,李纲任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次年10月,宋朝廷以禁军疲沓不堪战事,划分诸统兵大将辖区,潭州先为王理辖区,后因其作战 *** ,又代之以名将岳飞,长沙又成了声震中外的岳家军的驻防地。在 *** 杨么 *** 的战争中,李纲、张浚、岳飞先后以统帅身份坐镇长沙,指挥潭、鼎、岳、辰、澧等州和湖北的各路 *** ,先后招降黄佐、周伦、杨钦等义军将领,瓦解义军20余万人,避免了一场 *** *** 。
59、南宋中后期,长沙时局相对稳定,有重臣名将刘镐、张孝祥、辛弃疾、周必大、真德秀、魏了翁、向士壁、汪立信、文天祥、李芾等任职长沙,支撑南宋王朝湖南大局。辛弃疾创飞虎军,张孝祥、真德秀为政廉洁,文天祥治狱清平,都为长沙留下了一段佳话。而向士壁、张唐(张浚之曾孙)、李芾潭州抗击元军,悲壮激烈,为宋代长沙添上了英雄的色彩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