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民以食为天”,如果想要立足于社会,衣食住行当中最重要的其实是食物,毕竟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随之而现,如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大家对于食物的追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不仅仅要求吃个饱还要要求对身体健康带来好处。
在烹饪食物时必要的工具那就是食物油了,不管是炒菜还是去炸食物,食用油都是厨房当中的常见身影,同时也是人类生活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动物油好还是植物油好?
一般情况下吃植物油要比动物油更好一些,也更健康,因为其中含有比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少量的胆固醇。
植物油是以富含油脂的植物种人为原料而成,其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这是身体必需的脂肪酸,必需从食物当中获取其次,其中的DNA对于大脑发育也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动物油就是动物,油脂是动物的脂肪,供人类食用的动物油一般是来源于鱼,牛,猪等动物,一般可用于加工食物,但是其中的饱和脂肪酸以及胆固醇比较多,吃太多会容易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什么油最不健康?是大豆油吗?
之所以有一些人说大豆油具不健康,是有传言说美国有研究发现大豆油是最不健康的油,因为大豆油再加热就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并且含有过多的omega-6有害健康、用粗劣的化学溶剂生产等,那么这是真的吗?
答案:当然不是!其实这项研究是由美国一名臭名昭著的“反科学言论专家”出具的,这位医生曾由于虚假宣传被美国FDA多次警告。
这位医生仅仅在小白鼠试验上进行了相关研究,并且不说食物过程的规范性,存疑的动物,实验的结果也不能够直接套用在我们的人身上,其实这篇文章当中所证明的大豆油有害的观点都有一些夸大宣传。
其实大豆油在精炼的过程里会产生少量的反式脂肪,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产生的反式脂肪,相较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日均摄入量还有着非常大的一段距离,大家不要过于担心和害怕。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大豆油当中所含有的omega-6物质,这种物质是身体必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当中的一种,平时合理摄入比例不会对身体健康带来影响,所以关于这种物质有害也是不可信的。
对于大豆油是化学溶剂产生的,更是一种污蔑,植物油的提取过程当中是会使用到食品级的正乙烷等有机溶剂,但是有机溶剂的沸点比较低,容易挥发,所以这种物质的残留量,远远不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总体而言,大豆油只要是合理收入就不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所以大家平时可以放心合理使用大量的豆油。
提醒:尽量少吃这3种油,涨知识了
自榨油
现如今很多朋友都认为自榨油更加健康,因为自榨油是自行挑选原料经过由厂家供而来的油,但事实并非如此。
有一些小型榨油厂,常年不对机器进行清理,如此一来上面就会残留一些油脂,直接一久这些油脂就会变质,在使用榨油机榨油时就有可能会污染新榨出来的油。
除此之外,那些我们大家亲自挑选的榨油原料也有可能会发生霉变问题,所以不建议去吃这样的油。
煎炸油
许多人在过年过节炸东西的时候会剩下很多油,为了避免浪费问题,会把使用过的煎炸油放凉了以后再倒入油瓶当中,不值得单独储存,下一次炒菜或者是炸东西的时候再使用。
从医学健康的角度上来讲,这样的油并不是不能二次使用,而是不建议用高温烹饪,因为油在高温之下会容易产生一些有害物质,甚至会容易产生致癌物。
而且反复使用时依旧是高温烹饪的状态下,会容易导致这些有害物质加倍析出,被身体使用以后就会容易给健康带来一定的损伤。
反式脂肪酸
一说起反式脂肪酸,或许大家都知道这种物质在薯片当中是存在的,其实反式脂肪酸还有很多别名,比如人造奶油,氢化植物油,植脂末,人造黄油,代可可脂等。
大家在购买零食的时候可以看一下配料表,基本上都能够看到这些别称,如果有这些名称的话,尽量就不要吃了。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反式脂肪酸,这种油脂经常食用会容易给身体健康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会容易导致肥胖问题出现也会影响心血管,并且会导致不孕不育的问题出现。
也要提醒大家一点,反式脂肪酸在身体当中的代谢速度是很慢的,如果经常去吃,就会容易给身体带来成倍的危害。
如何健康吃油?
尽量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
饱和脂肪酸容易带来高血脂等方面的血液问题,而不饱和脂肪酸却有助于保护心血管,所以在选择油类时,尽量是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用油。
比如亚麻籽油以及核桃油当中的不饱和脂肪酸都在70%以上,是非常健康的一种选择。
不要超量
在最近二十几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植物油的摄入量已经超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建议量,建议美元每天的食用油摄入量要控制在25克以内,尽量不要超过30克。
看耐高温程度
耐高温的油可以进行炸炒,对于不耐高温的油更好是用于凉拌,具体来讲那就是芝麻油,大豆油等食用油,比较适合凉拌;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等适合炖菜、炒菜;而棕榈油则适合煎炸。
食用油要多样
大家平时在购买食用油时,不要总是购买一种,可以吃一段时间换一种食用油,比如这段时间吃了花生油,下一段时间可以买大豆油,交替的吃可以更好地摄入营养物质,也能够更有助于身体健康。
结语:总而言之,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选择食用油时,一定要多多注意,适合自己的食用油才是最健康的,除此以外也要控制好油脂的摄入量,避免油脂摄入超标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什么“油”最不健康?厨房有这2种油的,劝你还是别吃了日常生活中饮食是否恰当和健康直接挂钩,除了要饮食保持规律,荤素搭配恰当,还要选择健康的食用油。
有的人并不知道哪一种食用油对身体最不健康,平时在炒菜或者其他食物烹饪时添加太多,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下面就来针对食用油的安全系数,健康情况展开了解。
有的人并不清楚每天使用的食用油哪一种对健康不利,因此在选择上陷入困境,而经常接触到的花生油应用很广泛,市面上大多数的食用油也是利用花生以及各种工艺压榨 *** 成,有独特的花生香气。
花生油不属于不健康的食用油,只要购买有质量保障,符合生产规格的花生油,可以获得好处。当然,在使用花生油时应该注意 *** ,不要加入太多,这样既能保持食材的油脂香气十足,又不会提供过多能量。
哪些油不健康?
1、人工制造的黄油或者奶油
真正不健康的食用油有许多,应该远离,例如含有反式脂肪酸的人造奶油,人造黄油等,而这些含有有害成分的材料多用于甜品,蛋糕的 *** 上。有的人之所以肥胖,血液逐渐粘稠,就是因为这种物质获取过多。
平时喜欢吃各种各样的甜点,却不知道多种人造的奶油和黄油都含有有害成分,大量获取的情况下会加速血管的病变,甚至引发某些心脑血管疾病,看到这种东西应该避开。
2、自己压榨的油
有不少人都觉得自己压榨 *** 而成的食用油更安全,没有额外加入其他的添加剂,可以确保食用油的原汁原味,其实,自己压榨的食用油同样有健康隐患。
现在市面上广泛流通的食用油都是经过多道工艺 *** 而成,其安全以及卫生标准都符合规范,自己压榨的食用油多通过物理压榨,里面的杂质,有害物质无法完全过滤,清除。
如果是小作坊自己压榨的,保存的条件不佳,还可能会产生对人体健康不利的黄曲霉素,在烹饪过程中又处于高温状态,会产生致癌成分。为了健康着想,自己压榨的食用油可不要随意使用。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得知,食用油是生活中经常需要使用的,炒青菜时没有加入点食用油,吃起来很干涩,味道平淡,而添加了油脂后香气十足,更吸引人的味蕾。但是,需要选择健康,适合的食用油,而那些有安全隐患的避开,以免病从口入。
让人食欲大增的黄油,是什么油,怎么做出来的?为啥中国很少生产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现在厨房里的调味品和配料种类越来越多,有不少也是给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给食物增加了更好吃的味道,比如酵母粉,用它来发面大大节省了时间,馒头还又白又好吃,在做糕点的时候有很多人都喜欢加入黄油,既增添了营养也提升了口感,不过让人食欲大增的黄油,到底是什么油,又怎么做出来的?为啥中国很少生产,需要依赖进口?今天就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黄油。
提起“黄油”,可能有一些人首先会想到加在轴承中的润滑脂,这东西人可享受不了,我们说的这种黄油,是能夹在面包里的黄油,现在市面上常见的黄油有两种,一种是动物黄油,一种是植物黄油,所谓的植物黄油是由油脂,水,盐,防腐剂,色素以及其他添加剂 *** 而成的,而动物黄油是从鲜奶中提炼出来的油脂。
动物黄油的提炼 *** 有多种,一种是将新鲜的牛奶加热搅拌过后,上层就会形成粘稠的物质,然后再把物质中的水分去除掉,就能 *** 成黄油,还有两种 *** 是从奶皮子和白油中提取出来的。在我们中国的内蒙以及新疆等有牧区,虽然也产黄油,但由于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链,想要满足市场需求还是需要从国外进口的,尤其是动物黄油。
黄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饮食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每餐必不可少的食品,随着发展,黄油如今在我国也非常受欢迎,涂抹面包、饼干、馒头, *** 烘焙食品以及西餐时也成了常见的配料,黄油的吃法很多,口感香醇味美,绵甜可口,其营养也是很丰富,含有丰富的铜元素,也是有促进身体发育、改善贫血的效果。
不过黄油中富含脂肪,不管是动物黄油还是植物黄油都是一种高热量的食物,而且还都含有反式脂肪酸这种物质,对于一些特别人群来说也是不能多食的,健康的人也要适当食用。
(图片来源于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很多人喜欢吃黄油,对身体有无坏处?黄油是什么油?告诉你真相在中国,老百姓们最常吃的油是植物油和动物油,如猪油、玉米油、豆油和花生油,油与烹饪是密不可分的。油和盐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四样东西,它也是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适量吃点油也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不饱和脂肪酸。
近几年来,黄油渐渐地出现在国人的视野中,似乎也成为了生活必需品之一。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善,黄油受到的批评也越来越多。虽然很多人都吃过黄油,但也不知道黄油究竟是什么油。有人说黄油特别有营养,也有人说黄油含脂肪太多,不宜多吃,那么对身体有无坏处?
一、黄油从何而来
黄油除了作为一种食物,也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食品。关于黄油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的一块石灰石上。它在当时非常稀有和纯洁,在许多文化中被用于宗教仪式,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黄油的生产过程。
黄油是由奶油加工而成的,奶油经过搅动,直到酪乳与脂质固体分离,然后冲洗,再加一撮盐,将黄油塑形后,就成了大众喜爱的黄油。黄油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A,可以为身体的发育和骨骼的发展补充大量的营养物质,主要分为动物黄油和植物黄油两大类。
动物黄油主要是从鲜奶中提取的。简单地说,就是将鲜奶加热后,不断搅拌翻滚。后将上层积淀物取出,放在纱布上加压,烘干,然后放在锅里煮,不断加火烘干,就可以制成黄油。
它主要用于烘烤蛋糕,营养丰富的同时脂肪含量也高,用动物黄油 *** 的各种零食特别美味和松软。
人造黄油最初是拿破仑发明的,他用它来替代食物补给他的军队和下层民众。人造黄油是由植物油、β胡萝卜素(用于着色)、乳化剂(帮助油和水分充分混合)、盐和香料(包括乳制品固体)提炼而成。维生素A和维生素D也被添加到黄油中,含量相同。
在植物黄油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添加氢化植物油。为了使人造黄油也有香味,还会添加一些人工香精,这种香精的成本相对较低,用来替代黄油。在高端烘焙行业,肯定会选择动物性黄油,而在一些低端烘焙行业,一般会使用植物性黄油,也就是人造黄油。
与动物黄油相比,人造黄油所含的千焦热量要少10%至15%。一项全国性的营养调查显示,19岁以上的人平均每天消费20克黄油或人造黄油,这相当于100千焦耳的差异。显著的营养差异可能取决于两种产品(黄油和人造黄油)中脂肪酸的特性,动物黄油和人造黄油之间的健康差异是基于脂肪的存在和形式。
食物中有三种不同类型的脂肪: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这三种脂肪酸的区别在于其化学结构,饱和脂肪酸的结构在两个碳原子之间没有双键,而单不饱和脂肪酸有一个双键,多不饱和脂肪酸有两个或多个双键。
人造黄油是由许多不同的油类组成的。如果用椰子油作为人造黄油,它可能主要含有饱和脂肪酸;如果用葵花籽油,它可能主要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如果用橄榄油,它可能主要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也包含单不饱和脂肪酸。
以牛奶为原料的黄油主要含有饱和脂肪酸,主要的饱和脂肪酸是棕榈酸(约31%)和肉豆蔻酸(12%)。目前研究领域对饱和脂肪酸(不同类型的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将是导致心脏病的原因一直存在争议。但研究人员一致认为,用多不饱和脂肪酸或单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饱和脂肪酸可能会降低个人患心脏病的风险。
目前澳大利亚的饮食指南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日常饮食中的饱和脂肪酸水平降低到10%以下。根据整体饮食质量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水平,未来人们可能需要用人造黄油来代替黄油。
二、黄油对身体有无坏处
黄油可以说是人们日常饮食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食物,尤其是对于喜欢做蛋糕的朋友来说,黄油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食材。而且黄油含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还有非常丰富的维生素,以及各种矿物质,它对人们的身体是非常有益的,而且功效也非常多!
1.增加甜点烘焙的香味
黄油具有特殊的香气,可增加面糊面团的延展性和可塑性,风味和营养,还能降低面糊面筋,使蛋糕面包更加湿润柔软,延缓淀粉的老化速度,补充热量,延长保质期。因此黄油多被用在甜点和烘焙中。
2.适合贫血人群
研究表明,适度食用天然黄油可以改善因食用不饱和脂肪酸或人造黄油引起的贫血症状。因为黄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其含量约为90%,其余主要是水、胆固醇,基本没有蛋白质。
3.补充身体所需能量
黄油含有非常丰富的饱和脂肪酸,这种成分被分解后,可以继续为人体提供各种所需要的能量。在欧洲国家的冬季,很多欧洲人一般喜欢用黄油茶或黄油酒来增加身体的热量和能量。
他们多数食用的是动物类黄油,动物黄油含有大量人体需要的脂肪和脂肪酸,可以为人体补充能量。同时,适当摄入脂肪还可以帮助人们维持体温,保护内部器官。
中国人很少吃黄油,可能是因为黄油中的脂肪含量太高,而且是饱和脂肪。摄入过多不利于健康,容易肥胖,而且会增加各种疾病的风险。毕竟在我国,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的数量比较多。
4.有利于身体发育
黄油中含有丰富的铜物质,可以说是人类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素之一。它对人体的血液、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包括头皮和皮肤各方面的发育都很重要。
5.食用黄油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
黄油的营养是乳制品中的佼佼者,它含有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糖化鞘氨醇和胆固醇。如果吃得好,可以提高免疫力。它可以用来炸鱼、煎牛排、烤面包和涂抹面包。
许多科学家对黄油中的共轭亚油酸(CLA)做了大量研究,发现CLA可以减少动物和人体脂肪,增加肌肉,降低血脂,抵抗动脉硬化,提高骨密度。据营养学家统计,黄油是CLA的更佳来源之一。大约每15克黄油中含有4.9毫克CLA,如此高的含量比例可以打败其他肉类和乳制品几条街!
三、食用黄油也有注意事项
应尽量避免吃太多用黄油烹调的食物,因为黄油属于高热量食品,富含脂肪,热量高,每100克黄油含892大卡。体重的增加主要取决于人体内热量的摄入和消耗。当摄入量等于或小于消耗量时,不容易发胖,当摄入量大于消耗量时,容易发胖。
如果吃太多含有黄油的食物,而吃完后又没有进行足够的运动来消耗这些热量,可能会转化为体内过多的脂肪堆积,导致肥胖。建议减少食用如汉堡包、炸鸡等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选择科学有效地控制人的体重不增加合适的有氧运动,如跑步、跳绳、游泳等,平日里多多锻炼。
购买黄油时主要看三点:水分、黄油脂肪含量和非脂肪固体。好的黄油在室温下应该是致密和光滑的,没有气泡,没有凸起,没有粘性,没有脆性,没有附着的水分。
黄油中82%是脂肪,16%是水,剩下的2%包括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糖)和矿物质。储存黄油时,需要将其与有强烈气味的食品分开存放在冰箱中。如果是短期储存,可以放在5℃的保鲜冰箱中(0-10℃冷藏),如果是长期储存,应放在冷冻室中。
黄油要避免阳光直射,因为在阳光和空气中容易变质,而且容易氧化,铝箔层具有密封性,还可以防止黄油吸收其他食物的味道。所以应该用额外的铝箔、耐用塑料袋或冷冻袋将黄油包裹。
记住千万不要想着用高温猛火直接融化黄油,因为温度太高,很容易使黄油迅速结焦。更好的 *** 是把它放在炉子的顶部融化。仔细观察黄油融化的过程,当四分之三的黄油融化后,将其取出,搅拌至完全融化。
黄油中的脂肪含量很高,所以每天摄入的黄油不宜过多,过量食用黄油容易导致脂肪肝和肥胖等疾病。另外,有一些特殊群体也不适合食用黄油。
1.肥胖人群不宜食用黄油
对于一些体重超标严重的朋友,不建议吃黄油,主要是因为黄油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大量的脂肪。肥胖者的问题就是脂肪太多,如果这个时候再摄入黄油会使体内的脂肪增多,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好。
2.孕妇人群不宜食用黄油
黄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其含量达到约90%,其余的主要是水和胆固醇。它基本上不含有蛋白质或蛋白。在怀孕期间,孕妇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体重。如果吃了很多高热量、高脂肪的黄油,体重会很快增加,这样对自己和对宝宝都非常不好,所以孕妇更好不要吃黄油。
3. 糖尿病患者人群不宜食用黄油
黄油主要是通过分离牛奶和脱脂牛奶中的奶油,并在奶油成熟后进行搅拌制成。糖尿病患者主要是血糖和血脂异常,以及血糖控制不佳,脂肪含量很高,糖尿病患者不应食用。
总结:
不得不承认,黄油确实是一种能给人带来幸福感的食物。无论就着什么食物吃,它都会立即增加一种醇厚的甜味。作为地球上最古老、最天然的食物之一,这种浓郁顺滑的大陆珍品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人类饮食中的美味和快乐的源泉,以其独特的魅力俘获了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美食爱好者胃和心。
无论是动物黄油还是植物黄油,其热量和脂肪含量都比较高。特别是吃黄油时应注意,孕妇、肥胖者、糖尿病患者等不宜食用,男性也不宜多吃,因为摄入过多可能导致前列腺肥大。
几种对健康危害特别大的食物,劝您少吃,更好别吃人体每天都需要食物来帮助身体正常的运作,“人如其食”,良好的食物能让我们活力满满,不好的饮食则会对我买身体造成特别大的危害。今天,我们来盘点几种对健康危害特别大的食物,劝您少吃,更好别吃!
一、含糖饮料。世卫组织曾调查了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得出结论:糖的危害,甚于吸烟!含糖饮料的危害远超你的想象。
1.肥胖。摄入高热量食物容易导致饱腹感,抑制食欲,然而含糖饮料非但不会减少食欲,其冰凉的口感还能让人胃口大开,不知不觉地摄入过多热量,最终导致肥胖;
2.糖尿病。大部分含糖饮料含有果糖成分,果糖能避开胰岛素的调节机制,迅速增加血糖负荷,引发代谢疾病;
3.龋齿。含糖饮料中的糖分本身并无侵蚀性,但喝完饮料后,这些糖类会附着在我们牙齿表面上,在适宜的温度下,就会形成牙菌斑,接着慢慢侵蚀牙齿,破坏牙齿的有机质,最后产生龋洞;
4.肾结石风险增高。摄取较多含糖饮料会增加蔗糖的摄入量同时降低钙和钾的摄入量,这很可能是引起肾结石风险升高的重要因素;
5.可能致癌。研究已发现大量饮用含糖饮料的人患癌风险提升。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2018年明确建议为了防癌,需要限制摄入含糖饮料。
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运动饮料、奶茶还有酸奶(市面上各种酸奶含糖量高的惊人)都含有大量糖分,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和这些甜蜜的负担说再见,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养成多喝开水的好习惯。
二、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据世卫组织估算,每年约有50多万人因摄入反式脂肪酸而死于心血管疾病。反式脂肪酸对于健康没有任何好处,因此,世卫组织计划在2023年,在全球食品供应中停用反式脂肪酸。在油脂的化学结构中,脂肪酸的氢原子分布在不饱和键的同侧,称为顺式脂肪酸;反之,氢原子在不饱和键的两侧,称为反式脂肪酸。天然形成的反式脂肪酸主要集中在一些反刍动物的脂肪和奶中,如牛奶、奶酪、肉类等,一般无需担忧,工业上为了改善风味和外观,获得更长的保质期,用反式脂肪酸加工食物,牟取商业利益。
反式脂肪酸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十分广泛,增高坏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好的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时还可以增加血小板凝聚、增加α脂蛋白、增加体重、导致 *** 形态异常,这些损害最终可增加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支气管哮喘、变态性鼻炎、部分恶性肿瘤、痴呆的发生率。
哪些食物极有可能含反式脂肪酸呢?我为大家做了以下表格,大家千万要牢记:
市面上不少食品在食物成分表上标明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为0,那是不是就表示可以放心食用了呢?精明的商家往往给反式脂肪酸换了个新的马甲:“人造脂肪、人工黄油、人造奶油、人造植物黄油、植物黄油、植物奶油、奶精、代可可脂、食用氢化油、起酥油、植物脂末”等均含有反式脂肪酸,标有“精致”“精炼”字样的油脂也大多含有反式脂肪酸。在选择食品时,仔细阅读食品配料表及食物成分表,尽量避免或减少食用含反式脂肪酸高的食品。
三、方便类食品。方便食品一般属于高脂、高盐、低矿物质、低维生素类的食物,并不具备较全面的营养素。如方便面的主要成分是:味精、食盐、碳水化合物、调味品,其调味品中的鸡肉、鸡肉汁、虾汁中的肉含量很少,而且缺乏蔬菜。所以方便面的营养素含量单一,只能提供热量,营养价值低。
长期食用方便类食品的人群中有16%锌缺乏,20%因缺维生素A而患眼疾,23%缺乏维生素B2,54%缺铁性贫血,60%人群营养不良。另外,方便类食品中往往还含有上文提到过的反式脂肪酸。
如何健康安全的食用方便面,今天教大家三招小妙招。1.少放“调料包”以及千万不要把面汤喝光,这样可以减少钠盐的摄入;2.搭配新鲜蔬菜、水果、鸡蛋,这样尽可能地补充人体每日所需的营养,实现均衡营养;3.面饼煮熟后,将面捞出,把煮面水倒掉,这样可降低油的摄入。
四、油炸烧烤类食物。油炸烧烤的美味令人垂涎欲滴,撸串也成为人们交际文化的代名词,但是为了身体健康,还是应该浅尝辄止甚至敬而远之。此类食品对身体的危害不得不防。
1.致癌风险。油炸烧烤食品在 *** 中的多个环节都会形成各类致癌物质。丙烯酰胺:富含淀粉类的食物在高温下油炸分解后产生,能诱发多种良性或恶性的肿瘤;苯并芘:肉直接在高温下进行烧烤,被分解的脂肪滴在炭上,再与肉里蛋白质结合,就会产生苯并芘。经常使用被苯并芘污染的食物会诱发胃肠癌;亚硝胺:肉串烤制前的腌制过程中,如果腌制时间过长就会产生亚硝胺,长期积累也发胃肠癌。
2.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大部分人进食油炸烧烤时间都会选择在夜宵时段,此次新陈代谢减慢,高盐高脂的烧烤进入胃里不易分解,不利于消化,最终导致肥胖,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3.寄生虫危害。无论是油炸还是烧烤,其温度都没有达到杀菌标准,商家为了追求外酥里嫩的口感,往往选择极快速起锅,蔬菜肉食上的寄生菌、寄生虫都没有死亡。使得寄生虫疾病的概率大大提升,各类报道层出不穷。
油炸烧烤食品危害大,能不选择时尽量不要去吃,非吃不可时尽量做到以下几点小妙招,降低对身体的危害。1.烟气重的烧烤摊避而远之,不要去;2.先油炸再烧烤的食品不要吃;3烤糊的部位及时舍去不要吃;4烤肉的时候用蔬菜卷着去吃。
五、腌制类食品。腌制保存是我国人民历代智慧的结晶,是祖国文化财富的一部分,我们对其加工保存技术不应全盘否定,而应取其精华,舍弃糟粕的继承。长期大量吃腌制食品的危害如下:
1.容易引起人体维生素C缺乏。蔬菜在腌制过程中,维生素C被大量破坏,大量吃腌菜,人体维生素C缺失,导致抵抗力下降,引起各种炎症和溃疡。
2.结石形成。腌菜中含较多草酸和钙,由于酸度高,食用后不易在肠道内形成草酸钙被排出体外,而会被大量吸收,草酸钙就会结晶沉积在泌尿系统中,形成结石。
3.致癌。腌制加工过程会加入很多盐,盐分中含有杂质,如亚硝酸盐、硝酸盐等,可能产生如亚硝胺等有害物质,亚硝胺是导致鼻咽癌等恶性肿瘤的诱发因子;同时腌菜如果腌制不好,菜内会含有致癌物质亚硝酸胺,长期进食粗制不卫生的腌菜,也容易诱发胃癌。
4.对粘膜系统的影响。腌制过程中大量放盐,导致食品中钠盐含量超标,肾脏负担加重,发生高血压风险增高,同时高浓度盐分还会严重损害胃肠道粘膜,增加胃肠道溃疡的发病率。
想在品尝美味腌制食品的同时又降低风险,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腌透。食材必须腌透后再食用,腌菜要在10天以上,腌鱼、腌肉要在20天以上,同时时间不宜过长,以防变质;2.洗净。腌制食材加工前须经过浸泡,再用水冲洗干净后再加工;3.搭配。与新鲜蔬菜、水果搭配食用,蔬果中的含丰富维生素C,具有极强的还原性可降低亚硝胺的摄入。
以上五大类食品布满色泽,充满诱惑,总是能瞬间锁定我们的目光和胃口。当我们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我们。我们应该拒绝诱惑,不能成为诱惑本身。去选择对自己来说真正有益的食物,日复一日养成良好饮食的习惯!
油,是美食的灵魂所在,能让食物口感酥脆、气味变香、色泽亮润;而且它还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并能帮助食物中维生素A、维生素D等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
所以烹饪时加适量油是有利于健康的。但是用油很有讲究,量过多、选不对、用错了,反会对健康有损耗。
那么,该如何科学用油呢?有哪些注意事项?有些食用油还真得劝您少吃,甚至不要吃~
1
3类油
每天多吃一点,风险更高一分
只要是质量合格的油都是可以安心食用的,但注意,这几种油真的不建议吃:
1开封超过3个月的油
很多人的固有认知当中,不管食用油开封了多久,只要没过保质期就都能吃。但其实这个认知是错误的。
虽然说食用油没过保质期,但是开封太久,会增加油脂感染霉菌的风险;而且如果没有做好密封处理,油脂与空气当中的氧气接触,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一些氧化产物。
进食含有微生物超标、黄曲霉毒素以及部分氧化产物的食用油,很容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反应,严重的还可能危及生命。
所以,劝大家尽量不要食用开封超过3个月的食用油,平时尽量购买小瓶装的油。
2反复煎炸的油
生活中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习惯,就是炸完食物之后,会用剩下来的油继续炸东西,或是炒菜等。但反复煎炸的油是很容易产生致癌物的,如苯并芘、丙烯酰胺、杂环胺等,长期食用,会给健康埋下隐患。
另外,食用油反复使用的情况下,还会产生大量的反式脂肪酸,它不仅会导致发胖,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的概率。
3一些小作坊的“自榨油”
有不少家庭喜欢吃自榨油,认为这种食用油的口感会更加浓厚,味道也会更香。但实际上,有些自榨油存在安全隐患。
早前有多个粮油店被查出自榨油黄曲霉毒素含量超标,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用的原材料有可能是已经发霉、变质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生产环境很差,机器也比较脏,而且还没有经过精炼,无法彻底去除杂质和有害物质。
2
不同的油类
营养、用法各有差异
除了牢记有些油不能吃,健康吃油还要做到“多样化”,轮换着吃多种油,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更换。
1高油酸型:橄榄油、茶籽油
它们属于一等级食用油。单不饱和脂肪酸特别高,其能帮助降低坏胆固醇水平,对抗血凝,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生成;
橄榄油中还含有橄榄多酚、角鲨烯等多种抗氧化物,能保护心血管健康。
茶籽油被称为“东方橄榄油”,营养成分跟橄榄油差不多,但性价比更高。
【健康吃法】
①初榨的橄榄油更好用于炖汤或凉拌,普通的橄榄油可用于炖菜、炒菜。
②国产茶籽油炒菜、凉拌都行,购买时优先选择压榨产品,质量更好。
2均衡型食用油:花生油、米糠油、芝麻油
它们算是二等级的食用油。各种脂肪酸占比平衡,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稍高。
①花生油,特别是初榨的花生油,能更大程度保留花生中的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
【健康吃法】适合日常炒菜用,尽量还是避免高温油煎和油炸。
②米糠油富含谷维素和植物甾醇、天然维生素,特别是含有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能帮助缓解焦虑情绪,控制血压。
【健康吃法】耐热性很好,炒菜、炖菜都可以。
③芝麻油中含有植物固醇、芝麻酚以及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能辅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健康吃法】适合用于凉拌、蘸料。
3高亚油酸型:大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
这些属于高亚油酸型。主要是ω-6系列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同时含有维生素E和植物固醇以及磷脂等,这些物质都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作用,利于心血管健康。
①大豆油中还有豆类磷脂,有益于神经、血管、大脑的发育生长,还有α-亚麻酸,能帮助调节血压。
【健康吃法】热稳定性较差,更好只用来低温烹调,如做面点、拌馅。
②鲜榨的葵花籽油中还含有一定量的胡萝卜素,可以预防夜盲症、防止皮肤干燥;另外,其中的多酚类抗氧化物质也是所有植物油中含量更高的,可以减缓油脂的氧化。
【健康吃法】蒸煮和一般炒菜,控制油温,避免爆炒、煎炸。
③玉米油中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较高,尤其是维生素E的含量更是高于普通植物油,有抗氧化作用。
【健康吃法】炖煮为主,快炒需要控制油温,避免过多油烟。
此外,像椰子油、黄油、猪油等饱和型油,虽然耐热性好,适合煎炸,但不可食用过多,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3
不管吃哪种油,都需牢记这三点
1每日油摄入量:25~30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烹调油每日推荐摄入量为25~30克,但调查发现,我国八成家庭每天摄入食用油量超标。
推荐多用蒸、煮、炖、水滑、熘、拌、汆等少油的烹饪方式,同时少吃油炸食品。
2控制温度:150℃~180℃
不少家庭习惯等到油锅冒烟时再放菜,此时油温已超过200℃,可能产生丙烯酸、苯等有毒物质。
烹调时,油温应控制在150℃~180℃,锅中放油的同时,可以把一根筷子插入油中,或放一小条葱丝,当筷子、葱丝四周冒出较多小气泡时,就可以下菜了。也可以采取热锅冷油的 *** 。
3容器:玻璃或者瓷质
在购买油壶时,更好选择不透明的玻璃或者瓷质的,可以有效防止紫外线照射。且存放在橱柜等避光阴凉处,每次使用后要拧紧盖子。
另外,油壶内的油一定要全用光后再倒入新的,且倒入新油之前要记得清洗,因为旧油和新油混杂,会加速新油的氧化。
(我是大医生官微)
什么油最不健康呢?大豆油吗?医生直言:这4种油应该列入黑名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家庭开始注重健康饮食这个问题,就拿吃油这个问题来讲吧!
说到食用油,大家都会联想到一种高科技产品,即“转基因大豆油”,因为这是利用转基因大豆榨取的油。而转基因是利用特殊的生物基因技术来改变大豆的基因,从而达到人们想要的目的。但是这这种做法却违背了自然规律,也脱了“纯天然”这个概念,所以这些年来“转基因”这个词一直是人们心中所一户的问题。
然而近两年关于人们在吃油的这个问题上又发生很很大改观,以前都认为吃转基因大豆油不健康,直到现在就连吃非转基因大豆油有成了有害。
一、关于吃大豆油有害的说法可能主要源于3个原因:
原因一:
美国的一位反科学专家发布的一项题为“大豆油,最不健康的食品之一!”在这篇文章中还陈列出许多关于大豆油不健康的“证据”,这些证据看起来好像很有理的样子但经不起推敲。这篇文章一出来后就曾被美国官方多种警告,后来经调查才知道这位所谓的专家其实是卖保健品的,因为这件事情也被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起诉并罚款,随后相关文章被下架。但是自那以后大豆油有害的说法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还被某些人进一步夸大并传播,直至国内也有许多人开始相信大豆油有害这一说法。
原因二:
大豆油的制取 *** ,大豆油要想出油更多就必须利用“浸出法”,何为浸出法,说简单一点就是利用某些有机溶剂将大豆中的油置换出来,然后再萃取,整个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化学”这个名词。许多一听到化学二字就断定是有害的,于是一股脑地认为所有的大豆油都是有害的。实际上只要正规厂家生产的都完全符合国标,是可以正常食用的。
原因三:
大豆油含有反式脂肪,反式脂肪酸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不友好的脂肪酸,吃多了会有害健康。但实际上除了大豆油,几乎所有植物油在加热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
二、大豆油真的有害健康吗?
针对这个问题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还特意展开了相关研究,该研究主要以大豆油、果糖、椰子油为主,对雄性小鼠肥胖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结果发现大豆油使老鼠体重增加,胰岛素抵抗增加,代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上升。
仅仅因为这一项研究就能断定大豆油对人体有害了吗?非也,对于该研究也有不少专家提出质疑,首先是老鼠和人类体质不一样,再者就是该研究只针对雄性老鼠。这些研究目前只停留在动物实验,对于人体而言还缺乏数据支持,这是不合理的。
也就是说大豆油并不是“有害油”,关键是烹饪手法和摄入量。日常生活中应该减少高温油炸食品的摄入,再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食用油摄入总量为25-30克/日。其中包括含反式脂肪的油控不超过2.5g/天,这样看来正常吃大豆油对身体并没有什么问题。
三、大豆油无害,那什么油有害呢?
1.自榨油
自榨油不能吃?开什么国际玩笑,自己去榨的油难道还有假吗?大家不要着急,且听我慢慢道来,为什么说自榨油要少吃呢?
原因是自榨油的原料,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无法做到原料规范储存,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引起黄曲霉素超标。此前央视曾经做过多次自榨油取样水送检,结果检出苯并芘、酸价、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质。还有就是有些榨油小作坊卫生根本不达标,里面蟑螂老鼠满地跑,如果食用油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榨出来的你还觉得好吗?
2.人造脂肪
说到人造脂肪我就想到了前段时间的“海克斯科技”,在平时吃的油脂里也自然离不开海克斯,比如:代可可脂、人造黄油等,这些油脂在许多零食中都含有,长期吃这些油脂会引起肥胖,还可能会引起内分泌代谢紊乱。
3.动物油
许多动物油中含有高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不友好物质,长期吃这些油脂可能会引起三高血脂,继而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方面疾病。
4.地沟油
虽然现在地沟油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实际上地沟油一直被不法分子利用,地沟油制取成本非常低,现在外面许多小餐馆可能有还在使用。尤其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外卖,就更有可能会是地沟油的用武之地,所以平时有时间更好少去外面吃饭,多勤奋自己做饭吧!
以上四种油在日常生活中更好要少吃,或者不吃。
哪种食用油最不健康?是猪油吗?提醒:这3种油尽量少吃或不吃参考资料:
1.https://view.inews.qq.com/k/20210303A03K7R00?web_channel=wap&openApp=false&f=newdc
2.https://m.toutiao.com/is/rg8fUyD/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食用油,如果菜肴没有添加食用油,那么就会变得寡味,让我们没有食欲。
而市场上的食用油琳琅满目,比如常见的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葵花籽油,还有一些比较昂贵的橄榄油、核桃油、茶油等。
食用油
如果你问哪种食用油最不健康?可能许多人之一反应就是认为猪油是最不健康的。那么,猪油真的是最不健康的食用油吗?又有哪些油我们是应该少吃或不吃的呢?下面,我就跟大家聊一聊这问题。#健康科普大赛#
一、猪油真的是最不健康吗?
猪油曾经是我国传统的食用油,每一个60后、70后、80后的人,记忆中都有猪油的经历,特别是那碗香得让人流口水的猪油拌饭,可以让人食欲大增。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猪油被列为不健康的食用油,越来越多的人不吃猪油了,都改吃植物油了,比如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等。一直到现在,已经很少人吃猪油了。
猪油
对于猪油不健康的说法,长期吃猪油的危害,我们在网上随处可见。比如猪油含有非常丰富的饱和脂肪酸,不仅热量高,长期进食容易导致肥胖,引起高脂血症;而且猪油中的饱和脂肪酸还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其中含有比较高的胆固醇,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
如果是一些本身患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或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食猪油的话,就容易加重病情,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那么,猪油真的是最不健康的食用油吗?真的容易引起肥胖、高血脂症以及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吗?
长期进食猪油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虽然说,猪油含有较高的热量,含有丰富的饱和脂肪酸以及不饱和脂肪酸,但是目前并没有任何的证据表明,摄入猪油中的饱和脂肪酸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必然的联系。
首先,全球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曾经在2017年的有这样一项研究报道,他们指出,总脂肪、饱和脂肪、不饱和脂肪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相关性。
另外,美国心脏协会也在2020年的时候,通过对多篇研究的联合分析,最后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那就是目前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实饱和脂肪的摄入与心脏病的风险存在关联。
所以,一直被人们认为的“因为猪油中含有太多的饱和脂肪酸以及胆固醇,不仅容易导致血脂升高,而且还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所以说,猪油并不是最不健康的食用油。
另外,猪油不仅仅只是一种食用油,在中医里,猪油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中药大辞典》:猪油性味甘,凉,具有补虚、润燥、解毒的功能。可用于治疗脏腑枯涩、大便不利、燥咳、皮肤皲裂等症。
《本草纲目》:猪油解地胆、亭长、野葛、硫黄毒,以及诸肝毒,利肠胃,通小便,除五疸水肿。
猪油可以润肠通便
从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猪油不仅具有润肤的作用,外用时可以滋润皮肤,有效缓解手足皲裂的问题,内服的话可以润肠通便,有效缓解燥结性便秘。
二、如何吃猪油才是健康的?
上面已经说了,猪油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 ,它并不是最不健康的食用油,而经常吃猪油对身体还是有好处的。不过,要想吃猪油吃得健康,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这几个问题:
1.每天摄入的猪油不宜过多,摄入量不要超过50克。因为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摄入饱和脂肪酸的量不应超过总热量的10%。那么按照每天摄取2000千卡的热量来计算的话,则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应该控制在20克以内,再根据猪油的饱和脂肪酸比例大概为40%再进行换算,那么猪油的摄入量就应该为50克左右。
猪油每天摄入一小勺即可
2.不要长期只进食猪油,最健康的吃法就是猪油跟植物油交替食用。
3.对于长期吃素的人来说,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适量摄入一些猪油,这样营养才会比较均衡。
4.对于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患者,尽量少吃猪油,不然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对病情控制不利。
三、为了自身健康,这3种油应该少吃或者不吃:
1.氢化植物油
可能许多人还是之一次听说氢化植物油这个名字,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氢化植物油就在我们的身边,自己每天摄入也不知道。
富含氢化植物油的糕点
比如我们平时吃的各种西式饼干、蛋糕、冰淇淋、牛乳等都有它的身影,简单点来说,就是那些人造奶油、人造黄油、精炼植物油、奶精、代可可脂等属于氢化植物油。
那么,氢化植物油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食用油呢?它其实就是普通的植物油,经过一定的温度和压力处理,之后再加入氢催化,从而变成人工油脂。
这种氢化植物油在处理过程中就容易产生一些反式脂肪酸,而这些反式脂肪酸不仅在体内代谢比较慢,而且还容易导致高胆固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等,从而容易引起肥胖、心血管疾病、不孕不育等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如果每天摄入4克反式脂肪酸的话,那么会使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上升25%。
因此,如果平时经常摄入这些氢化植物油的话,不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且也不利于健康。
2.自榨花生油
在农村里,有许多人特别喜欢吃一些自榨花生油,我也不例外,以前也非常喜欢吃自榨花生油,感觉非常香,做出来的菜肴也很好吃。
如果榨花生油的原材料以及环境都有保证的话 其实自榨花生油还是比较健康的,但是自榨花生油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健康。
自榨花生油
首先,农村各处的榨油小作坊其实卫生条件并不好,看上去脏兮兮的,有些你还可以发展到处都有蟑螂,布满灰尘等,还有一些人用脚去踩原材料等等,这个卫生方面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干净。
其次,花生非常容易发生霉变,而许多小作坊在榨油时并不会认真地将这些已经发生霉变的花生挑选出来,他们会将它们一起拿去榨油。这样的话,就非常容易造成花生油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超标,那么经常食用的话,自然就容易增加诱发癌变的风险。
所以,对于小作坊的自榨花生油还是尽量少吃为好,除非是那里的卫生条件达标,而且所使用的花生都是好的,没有发生霉变的,否则还是不经意食用。
3、三无产品的食用油
在市场上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小店会买一桶桶的食用油,这些食用油非常便宜,一桶十几升的桶装油可能只需要一百块左右,如果你细看的话,会发现这些油属于三无产品。
对于这些食用油,建议尽量不要食用,因为这些油很有可能是地沟油或者是一些过期的食用油与其他的一些食用油混合在一起调和油,品质没有保证。
地沟油
如果长期进食这些的食用油,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为了个人健康,对于这样的食用油,更好就是不要食用。
总的来说,病从口入,要想吃的健康,食用油的选择非常关键,不论我们选择哪种食用油,更好就是不要长期进食一种油,要几种油轮流换着吃。另外,上面提到的那三种油要尽量少吃或不吃,这样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健康明星计划#
作者寄语:很高兴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关知识,我是左撇子说医,每天用简单的语言为你科普专业的医学知识,码字不易,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帮我点个赞!如有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欢迎大家关注并转发,谢谢大家支持!
食用油检测出致癌物超标20倍,专家提醒:这些油尽量少吃或不吃!你每天用来炒菜的食用油,可能是你的健康杀手!广西某地抽检的食用油中,竟然有两个批次的酸价和苯并芘超标,其中一个批次的山茶油中,致癌物苯并芘超标了20多倍!苯并芘是一种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即明确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的物质。长期摄入苯并芘会损伤肝脏、肺部和结肠等器官,诱发肝癌、肺癌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 这些超标的食用油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又该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食用油呢?
故事演绎
小王是一个爱好美食的年轻人,他喜欢在家里自己动手做各种菜肴,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美味和快乐。他平时比较注重健康,不吸烟不喝酒,也不爱吃辛辣油腻的食物。他认为自己的饮食习惯很健康,没有什么需要担心的。
就在上个月,小王突然感到胸闷气促,咳嗽咳痰,还伴有低烧和消瘦。他以为是感冒了,就去了附近的诊所打了点针吃了点药。可是,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他开始担心起来,于是去了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检查结果让小王大吃一惊:他竟然患上了肺癌!
而且已经是晚期了!医生说他的肺部有多个大小不一的肿瘤,已经侵犯了周围的器官和淋巴结,治疗效果不乐观。小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觉得自己像是做了一个噩梦。小王问医生:为什么我会得肺癌呢?
我从来不抽烟啊!医生说:抽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因素。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也会增加肺癌的风险,比如空气污染、遗传因素、免疫力低下等等。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你平时吃的食物中含有致癌物质。
小王想起自己平时喜欢用山茶油做菜,医生说:广西某地抽检的食用油中,有一个批次的山茶油中,致癌物苯并芘超标了20多倍!这种物质在高温加热的过程中会产生,如果长期摄入,会对肺部造成严重的损伤,诱发肺癌。
你用的山茶油是不是也有这个问题呢?小王听了,惊恐万分,他觉得自己可能就是这个批次的受害者。
小李和小王是同事,也是好友。他们经常一起吃饭,聊天,分享生活。小李知道小王得了肺癌,非常难过,也很担心自己。他想:我和小王平时吃的东西差不多啊,我也经常用山茶油做菜啊,我会不会也有问题啊?
小李决定去医院做个体检,看看自己的身体状况。他做了胸部X光、CT、血液检查等项目,结果显示他没有明显的异常。医生说:你很幸运,你没有肺癌的迹象。但是你也不能掉以轻心,你要注意预防肺癌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食用油的选择和使用。
医生给小李介绍了一些关于食用油的知识和建议。食用油是我们每天必须摄入的营养物质之一,它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脂肪酸和维生素E等成分。并不是所有的食用油都适合所有的烹饪方式和人群。
不同种类和品牌的食用油,在成分、品质、稳定性、耐热性等方面都有差异。如果选择和使用不当,就可能产生一些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会对人体造成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基因突变等损伤,增加患癌和其他慢性病的风险。
医生告诉小李:要想正确选择和使用食用油,首先要了解食用油的分类和特点。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用油的按照饱和度可以分为三类:多不饱和脂肪酸类、饱和脂肪酸类、单不饱和脂肪酸类。
饱和脂肪酸类主要包括动物性油脂,如猪油、黄油、牛油等,以及植物性油脂中的椰子油、棕榈油等。这类油脂在室温下呈固态或半固态,耐高温加热,不易氧化变质。
过多摄入会增加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类油脂可以适量摄入,但是不要过多。
单不饱和脂肪酸类主要包括橄榄油、花生油、核桃油等。这类油脂在室温下呈液态,耐中温加热,不太容易氧化变质。适量摄入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有利于心血管健康。这类油脂是比较理想的食用油,可以多用于烹饪。
多不饱和脂肪酸类主要包括玉米油、大豆油、亚麻籽油等。这类油脂在室温下也呈液态,但是不耐高温加热,容易氧化变质,产生有害物质。调节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但是过多摄入会导致比例失衡,引起炎症反应和慢性病的发生。
医生还告诉小李:除了选择合适的食用油外,还要注意使用 *** 和保存条件。在使用食用油时,要避免过度加热或重复使用。过度加热会使食用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氧化裂解,生成一些有害物质。
这些物质会对人体造成氧化应激、基因突变、细胞凋亡等损伤,增加患癌和其他慢性病的风险。重复使用食用油会使其中的游离脂肪酸、过氧化物、杂质等物质累积增加,降低食用油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同时也增加了有害物质的生成。
在使用食用油时,要控制好火候和时间,尽量不要让食用油冒烟或变色,也不要重复使用同一批食用油。保存食用油时,要避免阳光直射或高温暴晒。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促进食用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光氧化反应。
高温暴晒会使食用油中的水分挥发,增加了氧化反应的速度和程度。这些都会导致食用油变质变味,失去营养价值和安全性。在保存食用油时,要选择阴凉干燥的地方,尽量避免阳光直射或高温暴晒,同时要密封好容器,防止空气和水分的侵入。
油中的有害物质
苯并芘是一种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是由五个苯环构成的平面结构。它是一种无色固体,具有强烈的荧光和蓝色火焰。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等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或热解过程。
它也可以在工业生产中合成,用于制造染料、橡胶、塑料等产品。苯并芘是一种强致癌物质,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即明确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的物质。它可以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然后在肝脏中经过代谢活化。
生成一些能与DNA结合的电子亲和性很高的环氧化物或二酚化物。这些物质会干扰DNA的复制和修复过程,导致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从而诱发细胞癌变。苯并芘主要对肝脏、肺部和结肠等器官有致癌作用,可以引起肝癌、肺癌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
食用油中为什么会含有苯并芘呢?这主要是由于食用油在加工或使用过程中受到高温或氧化的影响而产生的。食用油在提炼过程中,如果使用了不合格的原料油或添加剂,或者采用了不规范的工艺 *** ,就可能导致食用油中含有苯并芘等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如果使用了含有杂质或霉变的原料油,或者在提炼过程中使用了过量的碱液或酸液进行脱酸或脱色处理,就可能使原料油中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增加或转化为苯并芘等更有毒的物质。
如果食用油被放置在透明的玻璃瓶或塑料瓶中,并且暴露在阳光下,就可能使食用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光氧化反应,生成一些具有致癌性物质。
环芳烃类化合物。如果食用油被放置在高温的环境中,如靠近火源或暖气,就可能使食用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热氧化反应,生成一些具有致癌性的过氧化物、自由基等。
如果食用油在高温下加热超过10分钟,或者冒烟或变色,就可能使食用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氧化裂解反应,生成一些具有致癌性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如果食用油被重复使用多次,就可能使其中的游离脂肪酸、过氧化物累积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有害物质的生成。
如何选择安全的食用油
在购买食用油时,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标签等信息,避免购买过期或劣质的食用油。
储存食用油时选择阴凉干燥的地方,尽量避免阳光直射或高温暴晒,同时要密封好容器,防止空气和水分的侵入。更好不要一次性购买过多的食用油,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适量购买,尽快使用完毕。
要根据不同的烹饪方式和菜肴选择合适的食用油种类。一饱和脂肪酸类的食用油适合高温烹饪,单不饱和脂肪酸类的食用油适合中温烹饪,多不饱和脂肪酸类的食用油适合低温调味。
在使用食用油时,要控制好火候和时间,尽量不要让食用油冒烟或变色,也不要重复使用同一批食用油。如果需要重复使用食用油,要先将其过滤清洁,并且尽量减少重复使用的次数和时间。
结语
食用油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关系到我们每天的健康和安全。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和使用食用油,避免食用油中的有害物质对我们造成伤害。
我们也应该注意其他的预防措施,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疾病,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享受美味的食物同时也享受健康的生活。
你平时用什么食用油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和经验!
天天吃食用油,但这3种油劝你少碰!油,是美食的灵魂所在,能让食物口感酥脆、气味变香、色泽亮润。
它还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并能帮助食物中维生素A、维生素D等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
所以烹饪时加适量油是有利于健康的。但是用油很有讲究,量过多、选不对、用错了,反会对健康有损耗。
那么,该如何科学用油呢?有哪些注意事项?有些食用油还真得劝您少吃,甚至不要吃~
01
3类油
健康风险更高
只要是质量合格的油都是可以安心食用的,但注意,这几种油真的不建议吃:
1、开封超过3个月的油
很多人的固有认知当中,不管食用油开封了多久,只要没过保质期就都能吃。但其实这个认知是错误的。
虽然说食用油没过保质期,但是开封太久,会增加油脂感染霉菌的风险;而且如果没有做好密封处理,油脂与空气当中的氧气接触,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一些氧化产物。
进食含有微生物超标、黄曲霉毒素以及部分氧化产物的食用油,很容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反应,严重的还可能危及生命。
所以,劝大家尽量不要食用开封超过3个月的食用油,平时尽量购买小瓶装的油。
2、反复煎炸的油
生活中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习惯,就是炸完食物之后,会用剩下来的油继续炸东西,或是炒菜等。
但反复煎炸的油是很容易产生致癌物的,如苯并芘、丙烯酰胺、杂环胺等,长期食用,会给健康埋下隐患。
另外,食用油反复使用的情况下,还会产生大量的反式脂肪酸,它不仅会导致发胖,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的概率。
3、一些小作坊的“自榨油”
有不少家庭喜欢吃自榨油,认为这种食用油的口感会更加浓厚,味道也会更香。但实际上,有些自榨油存在安全隐患。
早前有多个粮油店被查出自榨油黄曲霉毒素含量超标,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用的原材料有可能是已经发霉、变质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生产环境很差,机器也比较脏,而且还没有经过精炼,无法彻底去除杂质和有害物质。
02
不同的油类
营养、用法各有差异
除了牢记有些油不能吃,健康吃油还要做到“多样化”,轮换着吃多种油,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更换。
1、高油酸型:
橄榄油、茶籽油
它们属于一等级食用油。单不饱和脂肪酸特别高,其能帮助降低坏胆固醇水平,对抗血凝,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生成;
橄榄油中还含有橄榄多酚、角鲨烯等多种抗氧化物,能保护心血管健康。
茶籽油被称为“东方橄榄油”,营养成分跟橄榄油差不多,但性价比更高。
健康吃法
①初榨的橄榄油更好用于炖汤或凉拌,普通的橄榄油可用于炖菜、炒菜。
②国产茶籽油炒菜、凉拌都行,购买时优先选择压榨产品,质量更好。
2、均衡型食用油:
花生油、米糠油、芝麻油
它们算是二等级的食用油。各种脂肪酸占比平衡,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稍高。
①花生油,特别是初榨的花生油,能更大程度保留花生中的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
健康吃法
适合日常炒菜用,尽量还是避免高温油煎和油炸。
②米糠油富含谷维素和植物甾醇、天然维生素,特别是含有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能帮助缓解焦虑情绪,控制血压。
健康吃法
耐热性很好,炒菜、炖菜都可以。
③芝麻油中含有植物固醇、芝麻酚以及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能辅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健康吃法
适合用于凉拌、蘸料。
3、高亚油酸型:
大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
这些属于高亚油酸型。主要是ω-6系列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同时含有维生素E和植物固醇以及磷脂等,这些物质都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作用,利于心血管健康。
①大豆油中还有豆类磷脂,有益于神经、血管、大脑的发育生长,还有α-亚麻酸,能帮助调节血压。
健康吃法
热稳定性较差,更好只用来低温烹调,如做面点、拌馅。
②鲜榨的葵花籽油中还含有一定量的胡萝卜素,可以预防夜盲症、防止皮肤干燥;另外,其中的多酚类抗氧化物质也是所有植物油中含量更高的,可以减缓油脂的氧化。
健康吃法
蒸煮和一般炒菜,控制油温,避免爆炒、煎炸。
③玉米油中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较高,尤其是维生素E的含量更是高于普通植物油,有抗氧化作用。
健康吃法
炖煮为主,快炒需要控制油温,避免过多油烟。
此外,像椰子油、黄油、猪油等饱和型油,虽然耐热性好,适合煎炸,但不可食用过多,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03
不管吃哪种油
都需牢记这三点
1、每日油摄入量:25~30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烹调油每日推荐摄入量为25~30克,但调查发现,我国八成家庭每天摄入食用油量超标。
推荐多用蒸、煮、炖、水滑、熘、拌、汆等少油的烹饪方式,同时少吃油炸食品。
2、控制温度:150℃~180℃
不少家庭习惯等到油锅冒烟时再放菜,此时油温已超过200℃,可能产生丙烯酸、苯等有毒物质。
烹调时,油温应控制在150℃~180℃,锅中放油的同时,可以把一根筷子插入油中,或放一小条葱丝,当筷子、葱丝四周冒出较多小气泡时,就可以下菜了。也可以采取热锅冷油的 *** 。
3、容器:玻璃或者瓷质
在购买油壶时,更好选择不透明的玻璃或者瓷质的,可以有效防止紫外线照射。且存放在橱柜等避光阴凉处,每次使用后要拧紧盖子。
另外,油壶内的油一定要全用光后再倒入新的,且倒入新油之前要记得清洗,因为旧油和新油混杂,会加速新油的氧化。
(约见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