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鱼摸虾对许多成年人来说都存在于儿时的记忆,就连鲁迅先生都曾描述过少年时期钓虾的经历,还亲切的称其为“呆子”。
幼年时的无知,总是把捞回来的小鱼小虾养在水果罐头瓶中,若是条件好些那么塑料瓶亦或一个像模像样的鱼缸都是它们的归宿。当然这些被注入爱意或兴趣的小生命总是无福消受这种礼遇,往往活不过几天就烟消云散,换来小孩子的几滴眼泪。
当然虽然现代城市的发展,这种儿时的捞鱼摸虾已经变成商场中的小网捞金鱼。小朋友们多半对金鱼饲养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大多数时候只是苦了家长......
比起生命力顽强的金鱼,我们小时候捞的鱼就寿命短得多,但凡活到最后的没准就是泥鳅了吧。现在仔细回想,多半是因为水质、溶氧、循环过滤甚至食物等种种因素导致我们无法养活它们。
说了这么多,今天的主角就是以前文章中顺带提过的中国最常见的一种原生鱼——鳑鲏。也是我们小时候摸鱼最容易获得的一种鱼。
每种鱼在找资料的时候往往越发的觉得自己的无知。用鳑鲏举例,这种分布于全国的小鱼,看似都差不多,却惊奇的分为5属12种(也有其他材料为3属21种),毕竟不是专业人士,资料已经看花了我的眼。其中还分为鳑鲏属、鱊属、田中鳑鲏属等等。在寻找资料中田中鳑鲏属资料甚少,结果却发现还有副鱊属。几十种小鱼,横竖看来看去差异其实并不大,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困扰。
鳑鲏这种小鱼分布在全国各地,虽然看起来都差不多,也有各种细微差别,但最常见的就是中华鳑鲏和高体鳑鲏。鳑鲏对很多钓鱼人来说是一种杂鱼或者捣乱者的存在。原因就是嘴小不好钓,而且成群出动,最终会影响到钓鱼人“钓大鱼”的愿望。
东北对于鳑鲏鱼戏称为“葫芦片子”,皆因鳑鲏身材略成扁圆形,可能比较像葫芦籽的缘故。钓鱼人也称其为“七彩小武昌”,多半是因为鳑鲏鱼让人惊艳的婚装。
鳑鲏在很多人印象中是小鱼,但经常钓鱼的人也会惊奇的发现,鳑鲏也可以大到一个巴掌握不住的18厘米!
鳑鲏的奇特之处
先说说鳑鲏的不足,对钓鱼人来说鳑鲏闹钩,影响钓大鱼的心情。(鳑鲏的漂相和鲫鱼类似)很多人满心欢喜以为是鲫鱼,结果拉上来一看却是鳑鲏自然心中大打折扣。
很多人觉得鳑鲏并不好吃,煮汤不如鲫鱼,油炸不如白鲦,味道略苦,甚至有些地方称其为苦瘪屎,也有人说鳑鲏酱焖十分美味。很多人对鳑鲏的味道贬比褒要多的多。也是现在物资发达,牛肉鸡肉都吃不过来,鳑鲏这种杂鱼自然算不得美味。
对捕鱼人来说,若是喂鸡鸭也就罢了,但若是做为饵鱼鳑鲏也入不得眼。饵鱼多半为麦穗,小泥鳅,小白鲦身体瘦长拿去喂食大鱼吃的方便,鳑鲏由于扁圆,做为饵鱼也卖不上好价钱,甚至有时连鱼贩也不愿意收。
这种到处被嫌弃的鱼在原生玩家手中却得到了不一样的宠爱。首先鳑鲏比较容易获得,当然一些比较稀有的品种在原生玩家圈子中还是趋之若鹜的,另外鳑鲏值得关注的就是奇特的繁殖方式以及交配期雄鱼的婚姻色。
繁殖期很多钓到或捕到鳑鲏的人总会发现母鳑鲏的肚子上有一条长长的“带子”很多人不认识甚至觉得是寄生虫,从而觉得恶心。但是这不过是母鳑鲏的产卵管罢了。
鳑鲏是自然界中和河蚌有着融洽的共生关系。这里的共生指的是真正的共生,二者互惠互利而不是自然界中一方依赖另外一方生存的伪共生。
作为食物链的底层,鳑鲏繁殖能力较弱,产卵量又低,又没有能力来保护自己的幼子。为了提升后代的生存几率,鳑鲏会把自己的后代产在河蚌之中。
每年的4-6月鳑鲏繁殖期,雌雄鳑鲏会寻找河蚌的入水口。雌鳑鲏用长长的产卵管顺着水流“飘入”河蚌的入水管中,将卵顺势产在河蚌的鳃腔内,雄鱼也会随之 *** ,使卵受精。
鳑鲏的卵在河蚌内随着河蚌的呼吸来增加卵的溶氧性,这样鳑鲏的卵孵化率会非常高。鳑鲏的小鱼长大后,才会离开河蚌的保护。这个时候,河蚌也会把自己的受精卵附着于小鳑鲏的身上,为自己的后代传播更远的距离。不过河蚌的幼体会暂时寄生在小鳑鲏的身上靠吸取营养来长大,最后脱离小鳑鲏成为独立的河蚌。
据说不同品种的鳑鲏会选择不同种类的蚌来作为自己的产房,没有蚌的存在鳑鲏似乎是无法繁殖的。但是就如今蚌类养殖来说,却不是非得鳑鲏才可以繁殖。一些其他种类的鱼也可以成为蚌受精卵的寄生宿主。
总之鳑鲏和蚌就是自然界中一对真正意义上的共生关系,有人曾经在河中捡来河蚌,放入自家池塘却发现孵出许多鳑鲏也不是那么不可接受的事情。
在原生鱼饲养中,鳑鲏的繁殖一直是很头疼的问题。并不是鳑鲏难养,而是蚌比较难以在水族箱内生存。
饲养鳑鲏,雄性的婚装是鳑鲏的更大观赏点。如何把鳑鲏养出绚丽的颜色,是很多原生玩家的更大追求。
在繁殖期,雄性鳑鲏的色彩就是能否争夺配偶的关键。环境,时节甚至一只蚌都可以让雄鱼变得艳丽起来,也许这就是原生玩家更大的乐趣所在。
对很多水族玩家甚至钓友来说鳑鲏是一种熟悉的再不能熟悉的小鱼了。曾经见过钓友,一边钓到鳑鲏一边咒骂。也见过原生圈中,许多玩家寻找的大鳍鱊,可能在别人眼中无人要的小杂鱼。
鳑鲏鱼是一种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区的河流、湖泊和池塘中。这种鱼通常体形较小,颜色较为鲜艳,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自然环境中,鳑鲏鱼通常以浮游生物、小型鱼类、昆虫等为食。由于其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因此在许多水域中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在生物学分类学上,鳑鲏鱼属于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根据形态和习性的不同,鳑鲏鱼可以被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不同种类的鳑鲏鱼在外形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例如有些种类的鳑鲏鱼身体较长,有些则较短;有些种类的鳑鲏鱼鳞片较大,有些则较小。此外,不同种类的鳑鲏鱼在食性、繁殖方式等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在环境适应性方面,鳑鲏鱼具有非常强的能力。它们可以在各种水域中生存,从清澈的河流到污染严重的城市湖泊,从水温较高的南方到水温较低的北方,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这是因为鳑鲏鱼具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可以调节自身的生理机能,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此外,鳑鲏鱼的繁殖能力也非常强,一次可以产卵数百至上千枚,这也使得它们可以在各种水域中迅速繁殖。
除了具有观赏价值外,鳑鲏鱼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利用鳑鲏鱼进行食用,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垂钓对象。此外,鳑鲏鱼在水质监测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因为它们对于水质的敏感程度非常高,一旦水质出现污染或变化,就会影响到它们的生存和繁殖。因此,鳑鲏鱼的分布和数量可以作为评价水质状况的一个指标。
总之,鳑鲏鱼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淡水鱼类,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一定的经济价值。由于它们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因此在许多水域中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同时,鳑鲏鱼在水质监测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水质状况的重要信息。在未来,我们需要注意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以保障包括鳑鲏鱼在内的各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鳑鲏鱼没有人不认识,但个头大有须的鳑鲏你知道吗?它们叫“鱊”鳑鲏鱼很多人都知道,也有很多人将那些溪流、鱼塘里钓起来扁扁的,颜色很鲜艳的都叫鳑鲏,懒得理它们真正叫什么,于是就统一叫它们为鳑鲏鱼、菜板鱼、四方皮、镜鱼等。其实它们中间还有一些叫“鱊(yù)”,鱊和鳑鲏是孪生兄弟,作为鱼友可能对它们更关注一些。特别是火山鳑鲏成为原生鱼“网红”火了一把。正因为人们只知道有鳑鲏而不知道还有“鱊”。所以,接下来如果有兴趣的话请听我来说道说道。
我是鱊,鱊是什么鬼?
本文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 鳑鲏和鱊是什么关系,鱊亚科鱼类概述。
- 鱊属鱼类有哪些种类;常见的鱊有哪些;不同种类的鱊各有什么特点。
- 怎样区别鳑鲏和鱊,鱊和鳑鲏有哪些相同点。
- 鱊属鱼类怎么养。
鳑鲏和鱊是什么关系
历史上有很多相同名字相近的人,人们喜欢将他们的名字搞错,如有人将司马光和司马迁搞成同时代的人,有人把关公战秦琼来搞穿越。有人明明是两兄弟,一个随母姓,一个随父姓,不了解的外人就以为他们不是兄弟。鱼类中鳑鲏和鱊(yù)的关系恰好如后者,虽然名字相差大,但它们是真正的孪生兄弟。它们都属于鱊亚科鱼类。鳑鲏是鳑鲏属鱼类,鱊是鱊属鱼类,都俗称鳑鲏鱼,是近亲关系。
对于“鱊”的命名,我国讲命名的典籍《尔雅》中就有说明,古代对于命名、规则、规范的书叫“辞”,如起草法律法规、条文等。《尔雅》是中国的辞祖之书。其中第十六章专门讲述鱼类命名。我们来看十六章的部分章节:
鲤。
鳣,鰋鳀。
鳢。
鲩。
鲨,鮀。
鮂,黑鰦。
鳛,鳅。
鲣,大鲖,小者鮵。
魾,大鳠;小者鮡。
.....
鱊鮬,鳜鯞。
翻译成现代白话文“鲤”就是说的鲤科鱼;“鳢”指现代鳢科鱼类;“鲩”指草鱼;“鲣”读(jiān),指现代海里面的烟仔鱼、金枪鱼等的统称;“魾,大鳠;小者鮡。”这句话说得更明白,泛指鲇形目鱼类,古人将我国西南澜沧江、怒江流域的鱼类都作了一个命名,魾 (pī )也叫大鳠(hù) 或者巨魾,“小者鮡”说的意思是大的这类鱼叫魾,小的呢就叫鮡(zhào),也就是我们现代鱼类分类中的鮡科鱼类,如纹胸鮡、石爬鮡(少数民族叫它石爬子)等。
那有关讲鳑鲏、鱊的这行文字是什么意思呢?
“鱊鮬,鳜鯞。”中鱊鮬(yù kū)就是小鱼的意思。特指鳑鲏鱼。因此,这类鱼统称叫鱊亚科,是鲤科下的一个亚科分支,下面来继续了解鱊亚科到底有哪些种类。
一、鱊亚科鱼类概述
外国人之所以将中国原生鱼鳑鲏叫“东方彩虹”,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或者欧洲鳑鲏太丑了,更正下,准确地讲应该叫鱊亚科鱼类,这些鱼是个大家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亚和日本。生长在我国的鱊亚科鱼类共分为3属32种。
中国鱊亚科鱼类属及名称
鳑鲏属:白边鳑鲏、方氏鳑鲏、高体鳑鲏、拟斯氏鳑鲏、石台鳑鲏、黑龙江鳑鲏、中华鳑鲏、刺鳍鳑鲏、粗纹暗色鳑鲏。
鱊属:短须鱊、须鱊、二刺鱊、长汀鱊、兴凯鱊、长身鱊(已消失)、无须鱊、彩鱊、大口鱊、大鳍鱊、广西鱊(绿线鱊)、小鳔长身鱊、峨眉鱊、白河鱊、多鳞鱊、寡鳞鱊(已消失)、斜方鱊、条纹鱊、越南鱊、朝鲜鱊(山津鱊)。
田氏鱊属:、齐氏田氏鱊、革条田氏鱊、矛形田氏鱊。
鱊亚科鱼类,作为曾经分布于大江南北烂大街的鱼类,这些生命力顽强,曾被钓鱼人弃之喂猫的小杂鱼,也经不住环境的变化,有的竟然已经不见了,这就是现状。它们中有的很低调的存在,有的很高调艳丽的绽放,哪怕只有3到4年的生命周期。但依然周而复始,和河蚌相生相存到现在。我们先来对鱊属鱼类做个基本了解吧,看看哪些鱊是最常见分布最广的,哪些已经消失了。
我国常见的鱊有哪些?
最常见最广布的鱊有:兴凯鱊、大鳍鱊。一个是更低调的鱊,一个是更大的鱊。兴凯湖位于中俄边境,兴凯鱊虽然以产地兴凯湖命名,但它从北至南到广西都有分布。大鳍鱊分布就更广泛了,从北到海南岛都有分布,这两种鱊按理都好养,可是兴凯鱊难伺候,容易死。这也是鱊(yù)中颜色最素雅的两种。
我国已经消失的鱊有哪些?
已经消亡的鱊属鱼类有:产于云南滇池的长身鱊;产于洞庭湖、鄱阳湖长江水系的寡鳞鱊。
长身鱊是我国特有种,俗称糠片鱼,长约7厘米,滇池持续几十年污染,使它幼体的宿主河蚌数量大减,加上水葫芦入侵因此而灭绝。寡鳞鱊的知名度很高,据说长宽几乎等比,呈四方形,应该是外形非常独特的一种鱊了,见过标本的人应该非常少。更别提说养过了。
曾经生活在滇池中的长身鱊
上面两种鱊已经不见了,时光不能倒回,也没有任何的假设可以重来。如果还喜欢饲养这种鱼,就好好的了解其他的鱊,它们有的素雅,有的惊艳,美,没有一定的标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下面介绍的是一些鱊属鱼类的主要种类。
二、鱊的种类有哪些,怎样挑选适合自己养的品种
大鳍鱊
是个体更大的一种鱊。
大鳍鱊
生活在农村的人很熟悉鳑鲏鱼,但经常钓鱼的人也会惊奇的发现,鳑鲏也可以长到巴掌大小,其实,要是认真的区分的话这种鳑鲏就是大鳍鱊。在鱊亚科中属于更大号的。
大鳍鱊分布广泛,在浅水湖泊内数量较多。体扁而薄,呈卵圆形。口亚下位,略呈马蹄形。口角须极短。侧线完全,背鳍和臀鳍均具粗壮硬刺,更大个体可达17厘米。我国的大鳍鱊按产地可以分为4个品种,分别是远东大鳍鱊、江西大鳍鱊、湖南大鳍鱊、海南大鳍鱊。
兴凯鱊
是更低调素雅,最难饲养的一种鱊。
兴凯鱊
兴凯鱊的是个鱊中的异类,身上没有一点颜色。口很小,口裂非常浅,口不能张得很大。臀鳍的颜色从外到内依次为黑、乳白、黑,这是兴凯鱊外观上最为明显的特征。臀鳍有两列黑色小斑点。腹鳍和臀鳍为黄白色,雄鱼臀鳍外缘镶有较宽的深黑色饰边。雌鱼臀鳍无黑边。
兴凯鱊可能是鱊亚科中最难养的种类,十分容易饿死。野外品种几乎只吃素,不建议新手养。
越南鱊
最喜欢打斗的鱊,缸霸!
越南鱊
和红须鱊一样,是个搅屎棍。虽然命名为越南鱊,但广西有分布,就像越斗一样也在广西有分布。同时,越南鱊也是非常漂亮的一种鱊。
红须鱊
分布于广西柳州等地。缸养后非常容易掉色,若能养出野外的发色状态是非常不易的。红须鱊和白边须鱊非常接近,也非常漂亮。
红须鱊
红须鱊
白边须鱊
白边须鱊
白边须鱊
齐氏鱊(为田氏鱊属种类)
齐氏鱊和安徽肯氏鱊是一年四季色彩最稳定的鱊。
齐氏鱊
肯氏鱊
齐氏鱊主要分布在广东和福建。福建最出名的齐氏鱊产自泉州和福州两地,野生的齐氏鱊非常珍稀,野外捕捞属于违法行为。
广西鱊(绿线鱊)
在鱼友玩家口中叫绿线鱊,以前属于副鱊属,叫广西副鱊,后来副鱊属合并到鱊属,因此叫广西鱊。和朝鲜鱊是同一个品种。体型修长,和一般常见的鱊鼓形不同,更接近广西境内的鲃类小鱼。鲃类鱼为竖形粗纹,绿线鱊侧线上方的绿色横纹非常显眼,非常独特。
广西鱊 绿线鱊
广西鱊 绿线鱊
朝鲜鱊
大口鱊
大口鱊
短须鱊
短须鱊
长汀鱊
长汀鱊
长汀鱊
小结:
作为原生观赏鱼爱好者,怎样选择自己喜欢的品种,无非是从个人喜好出发,然后根据产地,发色情况,饲养的难度,品种的稀有性保持量等等因素去做选择。
三、鳑鲏和鱊的区别在哪里?
上面讲了有关鱊的这么多品种,但还是有鱼友不知道怎么分辨鳑鲏和鱊,该怎么分辨?我教大家四步辨别法,轻松识别“鱊”。
步骤1、先看个头,鱊的个头比鳑鲏大,个大的是鱊,个小的是鳑鲏。
步骤2、再来判断有没有须,有须、短须的为鱊,鱊中还有一种是无须的,叫无须鱊。鳑鲏是没有须的。
有须的必定是鱊,无须的可能是鱊,鳑鲏是没有须的
鱊的须有长短之分
步骤3、再看鳍,大多数鱊的鳍是蝴蝶纹,纹路复杂;大多数鳑鲏的鳍简单无花纹或少量花纹。
大部分鱊发色时鳍有蝴蝶纹
鳑鲏除了少部分鳍有婚姻色,大部分比较素雅
步骤4、最关键的一步来了,看侧线,如果上面两步还不能区分鱊和鳑鲏的话。如果侧线完整必是鱊无疑,如果侧线不完整,只有靠近鳃的位置有三片鳞有侧线就可以判断是鳑鲏。
鱊的侧线完整,鳑鲏的侧线不完整,这是关键区别
鱊和鳑鲏的区别 *** 有了,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差异,但这两类鱼是近亲,有很多行为特征是相同的,鱊和鳑鲏的相同点具体表现有以下两点:
1、区分公母的 *** 是一样的
鱊和鳑鲏分辨公母的 *** 一样,雌性鱊低调,颜色暗淡,繁殖季拖着长长的产卵管于腹部体外,雄性鱊色彩艳丽,嘴部有星珠突起。
雌性色彩素雅,有产卵管
2、鱊和鳑鲏的繁殖方式是一样的
鱊和鳑鲏繁殖方式一样,都离不开河蚌。它们和河蚌是互存相生,互助合作双赢的典范。是命运的共同体,没有河蚌也就没有了鳑鲏和鱊。没有了鳑鲏和鱊也就没有了河蚌。
繁殖都离不开河蚌
四、鱊属鱼类怎么养?
鱊和鳑鲏一样都属于杂食性小型溪流鱼。饲养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是一种非常考验耐心的原生鱼,简单呢就是它不挑食,水温水质要求不是很高,说容易养死的除了部分种类外,其他的还好,鳑鲏属于高氧性鱼类,不去管它当然容易死。说鱊亚科鱼类难养,是因为它离开了野外环境采用人工喂养发色不容易,保持发色时间就更难了。单纯把它养活不饿死不算难事,怎样悉心照料好却是另外一回事。大多数鱊亚科出水时都以夺目的金属光泽和独特的体色使人惊艳,可是当把它们放入鱼缸中饲养时,颜色却逐渐的褪去了。这是为什么呢?
鱊亚科是一种极其锻炼养功的原生鱼,要想让它们保持野生状态下的体色要做到以下几点:
1、鳑鲏喜欢开阔的水域,鱼缸必须要大,120到180厘米为宜,60公分的偏小,但太大的缸也不合适。
2、底砂更好选用原生地的底砂,种植密集的水草,尽量模拟野外环境。
3、养殖一些河蚌和螺类,这样有助于雄性为了争夺配偶和蚌而发色。
4、因为鱊和鳑鲏是高氧耗型鱼类,要有过滤增氧设备。
5、鳑鲏和鱊喜欢群居,要采用20条以上,公母配对放养,这样整体欣赏性更强。
6、鱼缸三面更好用暗色背景纸围起来,留一面观赏,暗调环境有助于发色。
7、鳑鲏喜欢清洁环境,需要养几条底栖鳅或者工具鱼,操持水体清洁。也便于观赏。
8、喂养颗粒饲料、米饭,每次适量,间隔一段时间喂养一点红虫之类的荤饵。
湖南一水库鳑鲏鱼泛滥成灾,老乡捕获太多用来喂鸭,网友:太浪费随着江河野生鱼资源的衰退,野生鱼成为一种越来越稀缺的资源。
然而近日,一位湖南衡阳的网友,称当地水库一种“苦胆鱼”泛滥成灾,甚至将捕来的大量这种鱼,喂鸡喂鸭——这一幕也是让许多网友大呼“太浪费”、“糟践东西”.....
什么鱼现在还能泛滥成灾?
原来,这是一种当地称为“苦胆鱼”的小体型“杂鱼”,数量多单很“不受待见”。
苦胆鱼繁殖极快,春季产下的鱼卵,到秋季几乎就长成——但其生长速度越来越慢,体型也很难再增长了。
因此,每年的夏季之交其数量往往“大爆发”,这种苦胆鱼往往在一些水质良好、环境适宜的水域成泛滥之势......
村民一次捕了上百条,嫌其不好吃用来喂家禽
而除了垂钓,当地老乡用捕鱼工具在水库里捕鱼,捕获的这种“苦胆鱼”数量则更惊人了。
加上这种苦胆鱼味苦刺多难吃,以至发生上面这一幕,用来喂鸡、喂鸭......
(其实,这种做法在上世纪的农村还是比较常见的,但在如今江河野生鱼资源衰退的背景下,就有些令人目瞪口呆了)
这种苦胆鱼真的不能吃吗?
所谓苦胆鱼,学名鳑鲏鱼,在我国南方、北方地区都有分布,数量极多,“外号”也极多,比如五彩鱼、四方皮、死光皮等等....
因为这种鱼色彩艳丽,许多朋友小时候都有过“养鳑鲏鱼”的经历,对这种鱼也很是喜爱。
但吃过鳑鲏鱼的大部分人,都反映鳑鲏鱼确实味苦难吃。
不过,鳑鲏鱼并非真不能食用,它的苦味来源是其内脏和腹腔内的一层“黑膜”,如果这些腥味组织料理干净,其鲜美的口感堪称不错的鱼鲜食材。
(料理得当,鳑鲏鱼是一种不错的食材)
并且,鳑鲏鱼富含微量元素和必须氨基酸,其营养价值也是很高,当地老乡将它们捞起来喂鸡、喂鸭,确实是太浪费了。
还有人质疑这样捕捞是不是违法了
不管怎么说,这种做法还是很招黑的。
因此,在这位老乡的帖子下面,有网友就表示了质疑和吐槽。
应该说违法不至于,目前一般的乡村水库并不禁捕,这种个人捕捞、垂钓的行为也不属于商业捕捞。
另外,鳑鲏鱼繁殖能力极强,只要当地河道没有电鱼、药鱼和水体污染,一年就能“泛滥”起来.....
当然,在江河生态资源日渐匮乏的今天,这种“捞鱼喂鸭”的做法,还是有些太浪费野生鱼资源了,并不值得提倡!
为什么有人认为鳑鲏鱼很难饲养?掌握以下几点,就可以把它们养好各位鱼友大家好,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饲养、繁育实践知识,敬请大家关注!
今天养鱼老道遇到了多年前的一位老朋友,看到我鱼缸里竟然饲养有鳑鲏鱼,突然想起了一段往事,说的是,想当年我在鱼店里曾经饲养过鳑鲏,当时我就说它们是高氧鱼,极难饲养,事实证明,最后饲养的结果也不是很美丽,为什么现在反而把它们养的很好了?
是啊,仔细回想起来当时确实如此,为什么这位鱼友能想起来这段往事呢?那是因为我的鳑鲏鱼都是他供应的,他是我们本地的钓鱼冠军,没事就钓到很多的鳑鲏鱼,然后不管我要还是不要,就往我鱼店里的闲置鱼缸里扔……
为什么以前认为鳑鲏鱼很难饲养,很多鱼友目前仍然饲养不好呢?
一、从心理上就不待见它们
现在回想起来,以前之所以饲养不好,首先一点就是先入为主了,当时看到了网上的一些介绍,本身就认为这个东西是高氧鱼,而且又是原生鱼,野性难驯,那个时候,这些小杂鱼根本也上不了台面,因此,从心里就不待见它们,这属于心态上的问题。
二、钓取的小鱼受伤严重,数量太多
因为这个哥们是钓鱼能手,所以说,每次钓取的鳑鲏鱼就是数以百计,呼啦啦一下子给我那么多,基本上体表全部带伤,更不用说钓钩所带来的伤害了,再加上饲养密度不合理,一个鱼缸里饲养几百条,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即使氧气供应着,还是有不断翻肚阵亡的。
不过,养鱼都有这么一种心得体会,当我们拥有的多了,鱼缸里持续出现死鱼现象,这个心态就开始起变化了,打心底认为这个东西不好养,也不爱再去管理,任由其自然淘汰去了。
当然了,最后剩下来的都是精英,还是能够活的很好的。
这就充分说明了,根本不是难养不难养的问题,很多东西完全在于我们自己。
那么,现在为什么感觉鳑鲏鱼如此容易饲养了呢?
为什么现在的鳑鲏鱼,感觉如此容易饲养了呢?
一、难得才是首要因素,身价上来了,欣赏水平和心态也有了变化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要去过于抬高自己,事实就是如此,目前在我们这里,野外能够捞取到几条鳑鲏鱼,那就美死了,物以稀为贵,自然而然,就不是想当年的那种爱答不理的心态,这一点很重要。
二、捞取的数量少,没有外伤,饲养密度低、水体环境好
自己捞取的鳑鲏鱼,本身受伤情况极轻,几乎没有什么体表外伤,再加上适度注意捞取容器内的存贮密度,以及入缸时间及时,因此,它们的状态基本没有什么改观。
再者就是鱼缸内的造景和水质,相对来讲,比起当年鱼店的条件要强得多,那个时候,只知道裸缸饲养,数量又很多,即使跳缸了,根本也不看一眼,死了也就死了,丝毫不懂得珍惜。
因此来说,现在饲养起来,这个难度也就迅速降下来了。
掌握以下几点,都可以把鳑鲏鱼饲养的很好
一、喜群居、水体大、成群饲养为佳
鳑鲏鱼喜群居,更为喜欢比较开阔的水域,这就要求我们更好是使用至少60厘米及以上的鱼缸饲养,饲养数量上至少十条以上,而且需要一定的配鱼为好,比如说小麦穗,或者与鳑鲏同属的其他品种,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鱊。
关于鱊和鳑鲏的不同以及相似之处,在我其他的文章中曾有过介绍,在此不再详述。
二、适度造景,尽量模拟野外环境
几乎所有的原生鱼进入鱼缸后,都会不自觉地跳缸,那是因为它们在环境突变时,所出现的一种应激反应,说白了就是极度恐惧。
所以说,我们必须尽可能的营造一种类似它们野生的环境,比如,底砂可以选用原生地的底砂,更好是褐色或者其他深色,我的鱼缸里之所以选用陶粒,那是因为家中本来就有剩余,而且底色很深。
再者可以适度增加石块和水草造景,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稳定它们的情绪,再加上陪伴鱼的衬托,它们的胆量才会加大,这样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鱼缸的环境。
三、并不喜欢强大的水流冲击,也不必爆氧、不喜欢过于明亮的背景和灯光
鳑鲏鱼大多数是生活在比较静谧的池塘中,并不喜欢强大的水流冲击,其实呢,只要是饲养密度合适,水体较大,它们根本不会缺氧的,正如我60厘米的小鱼缸,饲养有50多条原生鱼,仅有一个小外挂在控制着,它们也活的很好。
如果有可能的话,鱼缸的三面更好用暗色背景纸围起来,只留一面观赏,暗色调的水体环境,它们的发色会更好,因为我的鱼缸没有三面背景纸,因此培养了缸壁上的丝藻。
再者就是,鳑鲏比较喜欢清洁的环境,我们也可以饲养几条底栖鱼、工具鱼,保持水体清洁,如果不是为了繁殖,无需饲养河蚌。
其实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野外环境中,即使是阳光明媚,这个池塘也不可能完全透光的,鳑鲏鱼也不是绝对生活在水体上层的小型鱼,大部分在中底层游动,因此,这个光线的亮度根本不需要很强,过亮的灯光不可能利于它们发色的。
四、如果想要繁殖,可以饲养一个小河蚌,雌雄适度搭配
鳑鲏鱼在繁殖期的发色会更为艳丽,雄鱼为了争夺配偶才会出现更为夸张的体色,如果我们想要繁殖,可以在鱼缸里饲养一到两只小河蚌,不必饲养过多,否则有可能污染水质,如果说我们掌握不住饲养河蚌的要领,那还不如不养。
即使是在平时的饲养中,鳑鲏鱼也是要雌雄适度搭配的,至于说雌雄鉴别,其实并不难,看体色即可,不必看什么生殖器,鳑鲏鱼的体色,雌雄鱼差别还是很大的,仔细观察,很容易分辨,更何况到了繁殖期,雌鱼还会有长长的产卵管出现在体外。
鳑鲏鱼属于杂食性,几乎什么都吃,鱼饲料、小鱼虫、红虫、丰年虾等皆可摄食,它们都可以生长的很好。
只要是水体稳定,环境稳定,食物稳定,在饲养了一个阶段以后,想要它们很好的发色,其实并不难,只是需要我们去等待即可。
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问题敬请关注,谢谢!
鳑鲏、金线蛙等原生物种再现圆明园消失多年的鳑鲏鱼、金线蛙,如今重现圆明园!
“鳑鲏鱼是北京的原生鱼类,大多只有一两寸长。雄鱼身上有五彩条,在阳光下会闪光。”圆明园管理处生态科的王沛然说,今年初夏,鳑鲏鱼首次现身圆明园西长河。这种美丽的小鱼对水质很挑剔,只在极为清澈的水域才能生存。从夏至秋,它们又多次出现在福海、廓然大公等水域中。
鳑鲏鱼
惊喜接踵而至。在圆明三园之一的长春园东南隅,是如园的清浅池塘,今年,工作人员在这里看到了金线蛙的身影。这种蛙的身体为绿色,两侧各有一道较宽的黄色褶线,因此得名。往前数两三年,圆明园福海附近还发现过一种更为稀有的物种——有“昆虫界大熊猫”之称的低斑蜻。
鳑鲏鱼、金线蛙、低斑蜻等均为北京的原生物种。“原生物种就是某一区域的‘土著’,它们是当地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水生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的邹强军说,上世纪80年代之前,它们在京城并不罕见,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水域变少变脏,这些物种一度濒临消失。
金线蛙
就拿金线蛙来说,往前数30年,在海淀、通州、顺义、昌平等地的田间地头,这种蛙都并不鲜见。上世纪80年代起,北京开始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将大水面劈成碎块,大量污水直排使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开阔、干净的浅塘几乎消失殆尽,因此,北京的金线蛙踪迹难觅,仅在2004年匆匆现身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南边的水塘子。
原生物种重现,得益于园区近年来开展的水生态修复。
2007年起,清河再生水厂每天为圆明园补充近3万立方米再生水,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Ⅳ类标准。清澈的水源自西长河入园,流经鉴碧亭、凤麟洲、松风萝月、曲院风荷、前湖、后湖等,干涸少水的园子重新拥有了灵动水面。为了保持水体自净能力,园区还定期在水中投放苦草、眼子菜等沉水植物以及各种微生物、水生动物,塑造相对完整的水生态系统。
水清树绿,各种动物有吃有喝,也有了合适的繁育之所。“比如,鳑鲏鱼的繁殖方式很特别,它们需要与河蚌合作才能生育后代。前几年,湖里有了河蚌,现在又有了鳑鲏。”王沛然说。
眼下,圆明园的物种多样性显著增加,共有黑鱼、麦穗、鳑鲏、翘嘴鲌等40多种鱼类,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等265种鸟类,极度濒危的低斑蜻等28种蜻蜓。
这种小原生鱼的繁殖 *** 很奇特,饲养它们还要在鱼缸里养河蚌!图文/养鱼老道 原创
今天看到一位鱼友的评论,竟然在鱼缸里把这种小型鱼繁殖出来了,养鱼老道也是看的眼热了,因为这种小型鱼我们这里现在也有,不过已经是不多见了,十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钓了很多送给了我,我就在鱼店里把它们当成热带鱼来卖。
我记得当时是卖三块钱一条,但是我们这里城市太小了,很多人在乡下都见过这种鱼,我们这叫做方鱼,所以人家根本不买我的账,最终也没有卖出几条去。
然后我这哥们又听说了方鱼可以在河蚌中产卵,于是乎给我整来了三四个能有三十公分大的河蚌,随手就扔到了招财猫的鱼缸里,我把倒缸这事给忘了。
结果可想而知了,没有几天的光景,鱼缸中就传来了浓郁的香气,我的招财猫和河蚌们就一起归西了,最终我自己把这些小方鱼养了大半年,剩下的都送人了。
唉,我的小小发财梦又破灭了,还搭上了一缸招财猫,哈哈,这就是我当年养殖鳑鲏鱼的经历。
不过这个鳑鲏鱼发色的时候确实是漂亮,就是野生鱼不耐低氧,刚入缸的时候比较容易缺氧。鳑鲏鱼也是属于鲤科类的小型观赏鱼,属于杂食性,喜欢栖息在缓流或者静水区,游动迅速,活泼可爱。
我国的鳑鲏鱼品种很多,据说有12种,还分为中华鳑鲏和圆体鳑鲏,一般的体长在5-10厘米,适应水温和水质都很广泛,寿命在4-5年,以前它们还曾经以观赏鱼的身份出口到欧洲和日本,是我国很有价值的原生观赏鱼。
鳑鲏鱼最为奇特的就是它们的繁殖 *** 了,它们的产卵期在4-6月之间,雌雄鳑鲏鱼会结伴而行在水中寻找河蚌的身影,只要是找到开口的河蚌,雌鱼便会将鱼卵产在河蚌的鳃腔内,随后雄鱼受精。
然后鳑鲏鱼卵就在河蚌的鳃瓣中发育成长,由于河蚌的呼吸作用,使得鳑鲏鱼卵得到足够的氧气而又能够对它们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所以说这些鱼卵的孵化率也会很高,三到四周后,幼鱼才会离开河蚌自由生活。
而且更为奇特的是,鳑鲏鱼在产卵的时候,河蚌也会把它们的受精卵散在鳑鲏鱼的身上,任它们自行孵化,所以说它们算是生物中的一种共生关系了,上辈子可能是亲家吧。
不过关于如何能在鱼缸里养活河蚌,养鱼老道就不知道了,听鱼友们说必须要绿水养殖,才能够为河蚌提供适宜的环境和营养,如果是饲养鳑鲏鱼想要它们顺利繁殖的话,就要在饲养它们的鱼缸里养上一两只小河蚌了。
大家千万不要像养鱼老道当年一样,直接整上那么大个的河蚌,鱼缸水很快就臭了。
?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问题敬请关注,谢谢!
“中华鳑鲏!之一次在小清河里发现这种鱼的时候,我们都很激动。”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持续6年追踪调查小清河生物,这种“土著鱼”时隔60年重现小清河。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省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为了更好地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今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开展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小清河水生生物调查也将展开。
小清河的水生生物有哪些变化?近日,记者来到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探访。
初夏的一天,在小清河的源头济南市槐荫区睦里庄附近,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郑琳琳带着一帮娘子军在河道里忙着“捞鱼摸虾”。尹鑫和鲍园一人一个捕鱼网,穿着橡胶皮裤,戴着手套,在没膝深的水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兜起成片的水草。牛素冉在岸边一边接收“成果”,一边清点种类,“鰕虎鱼、鲶鱼、泥鳅、黄鳝、高体鳑鲏、小龙虾……今天收获真不少,这条鱼之前应该没见过。”
采集鱼类是个体力活,为了得到尽可能多的样本,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研究团队在小清河里来回穿梭,除了鱼类,还摸上来不少钉螺、河蚌等底栖动物。随后又铲上来一盆淤泥,带回实验室,清洗筛选之后,用显微镜寻找里面的每一种活物。
在不远处的桥头上,调查人员用特制的采样桶从河里提出水,倒进密目网漏斗过滤出浮游生物,装进小瓶子。“水、泥、植物、动物,我们都要采。这个调查就像‘开盲盒’,指不定就会有惊喜:突然发现新的或者稀有的物种。”郑琳琳说,挖底泥、下地笼、撒渔网……乘船到不同的点位,尽量采集全面的生物样本。
每年的3月、5月、8月、10月,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研究团队就到小清河开展水生生物监测,从2016年至今已经持续了6年。
在济南市旅游路龙环大厦的实验室内,调查人员借助电子显微镜,仔细观察、识别每一种微生物、藻类,对照图谱进行标注。旁边一排排的玻璃鱼缸里养着各种鱼虾、水草,全部来自小清河。由于采集来的鱼类样本越来越多,从小虾到几十厘米长的大鱼,这个实验室也不断添置鱼缸,几乎成了一个小型水族馆。
“这是中华鳑鲏(pi),近年来开始出现在小清河里,今年首次发现大量种群。”郑琳琳介绍,在1959年的小清河生物调查资料里,有过中华鳑鲏的记载,时隔60多年重现小清河,说明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作为我国特有的观赏性“土著鱼”,中华鳑鲏对生存、繁殖的环境较为苛刻,生长在浅水区的底层,是自然水域中清洁水体的指示鱼种之一,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这种鱼有个“怪癖”:每年5月份前后,成群结队在河水里寻找开口的河蚌产卵,小鱼苗在河蚌体内孵化后就会游出来,而河蚌的幼虫寄居在小鳑鲏身上成长。共生动物对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的要求更高。
郑琳琳表示,2016年之一次调查中,小清河济南段共发现了73种生物,大部分在源头睦里庄,下游基本上就没有找到什么活物。2021年小清河的水生生物种类已查明230种,5年增长2.15倍。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由1.26增长至2.23。在济南段最下游的章丘区辛丰庄附近,调查人员发现了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底栖动物钉螺,数量逐年增多。
小清河作为济南最主要的纳污和行洪河道,多年来由于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污水直排、雨污分流管网配套不完善,再加上城市的急剧扩张,城市排水和处理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与城市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水质长期处于劣V类标准,一度成为全省最突出的水环境问题之一。
从2017年开始,济南市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污染攻坚战,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6.85万吨/日,雨污分流管网比例达到96.33%,消除43条黑臭水体,城区30.47公里河道完成生态清淤216.5万立方米……
除了用工程手段实施源头治理,还调整产业结构,沿线工业企业实施搬迁关停和“绿色工厂”改造,大力推进“河长制”等制度性建设,借助科技手段安装水质在线监测微站,全流域数据实时掌握及时处理。系统全面的治理成效显著。2019年小清河稳定改善为Ⅴ类水质,2020年在全线施工的情况下保持Ⅳ类水,2021年达标Ⅲ类水,2022年月均值首次达到Ⅱ类水标准。
“小清河的水质连续四年创历史记录。”济南市生态环境局水处处长李计珍说。
“我们从还乡店挖出来的底泥,最初都是黑臭的;后来变成浅灰色,并发现了耐污性物种;现在黄褐色,恢复了正常生态特征。”郑琳琳在多年的实地调查中,对小清河的变化感受更为直观。相比理化指标,中华鳑鲏等“生态试纸”是小清河水质持续改善的更好例证。处于水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鱼类的群落多样性很大程度能反映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从去年开始,在济南二环东路至航运路之间的小清河里,漂浮着大量的浮球矩阵,这是小清河试验的治污新手段,通过投放微生物来“吃掉”污染物,以更生态的方式来为中华鳑鲏等物种提供更好的水质环境。
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唐厚全说:“今年,我们将首次对小清河全线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摸清从源头到入海口的生态本底,为建设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提供数据支撑。”
小清河济南段连续多年实施“放鱼养水”行动,反哺生态环境。
记者手记:见证小清河的嬗变
一条鱼见证了济南小清河治污攻坚战的成果,也宣告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担当和行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今天的小清河,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宜游,从当年人人避之不及的“小黑河”,变成了生态景观带,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网红打卡地。历史上,小清河也曾有过治理,但随后又会出现反复。基础设施建好后,规范严格的长效管理措施跟上来,才能防止水质污染问题再次反弹,持续保持攻坚战战果。在采访中,记者惊喜地看到,小清河水质持续稳步改善,生物多样化成果在不断扩大。
小清河水环境的稳步改善,也为复航工程奠定了生态基础。这条跨越济南、滨州、淄博、东营、潍坊五市的“黄金水道”即将建成通航,它统筹兼顾防洪、航运与生态保护,将发挥更大经济、社会、生态价值。
(大众日报记者 赵国陆 报道)
鳑鲏把孩子送给活蚌养,这操作看着有点方鳑(páng)鲏(pí)是一种颜色漂亮的小鱼,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欧洲。我国有鳑鲏家族中,5属里的12个品种。
图片来源丨Pexels
它分布在我国各大流域,以前随处可见,现在数量有所下降,但在一些没有被严重破坏的自然环境中还是能看到很多的。
图片来源丨Pinterest
成体鳑鲏大概在30-100mm,外形精致,体色格外好看。它的身体比较扁,体较高也薄,头部跟尾部显得短小,腹缘厚且无棱,背鳍跟臀鳍比较长,尾鳍呈叉形。
我国的鳑鲏大多呈银灰色,有的带橙黄色或蓝色斑纹,在我国的海河、黄河、珠江、溪江以及这些流域之间的水系都能见到。
图片来源丨Pinterest
鳑鲏这种小鱼活泼好动,对水质要求也不算高,但温度更好控制在14-28℃之间,水体中维持高溶氧量,有条件的朋友可以种点水草,铺上底砂,准备几个蚌供鳑鲏繁殖。
这种小鱼的繁殖方式属于体外繁殖,需要蚌作为载体,否则人工饲养的情况下很难完成繁殖。
图片来源丨Pinterest
鳑鲏的繁殖期集中在4-6月,也有部分不在这个范围内。总之,雌鱼会首先将卵子排进蚌的入水口,雄鱼随后在入水口附近排精,蚌吸入后,受精就开始了。
这段时间,雌雄鳑鲏会围着蚌,而且周期比较长,因为受精不止一次。受精卵差不多在一个月左右在蚌里孵化完成,也有部分会被蚌喷到鳑鲏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鱼孵化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好水质,否则鱼的成活率不会高。
图片来源丨Pinterest
孵化后的小鱼会到处找吃的,这时候可以喂食碾碎的薄片饲料,等鱼逐渐长大,饲料可以改为红虫、面包虫。
由于鳑鲏的受精不是一次完成,首批的小鱼长到一定体型后,可能会吃掉后来刚出生的小鱼,所以这方面要特别注意,可以考虑隔离培育。
图片来源丨Pinterest
原生状态下,鳑鲏比较喜欢在静水里,水草比较茂盛的地方,也会吃些丝藻,但基本不会啃食水草。
打算做原生缸的朋友可以根据这点进行设计,水体大一点,水位低一点,加上防护网防止跳缸,控制周围环境相对安静,以免受到惊吓。
图片来源丨Pinterest
鳑鲏作为我国著名观赏鱼,20世纪60年代被引进欧洲,20世纪90被日本熟知,说明大家对它的认可度比较高。
但由于鳑鲏的繁殖方式比较奇特,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么折腾,所以,繁殖的事情基本交给养殖场了。
图片来源丨Pinterest
现在鳑鲏的价格从几块到二十多块不等,相应的蚌也有销售,所以一套下来不怎么贵,但要稳定鳑鲏的状态,也要大一点的水体。
本文由意牌旗下【YEE水族世界】原创首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生于80后,长在农村的小伙伴们,那一定对鳑鲏这种鱼,是相当的不陌生吧。小时候,村里河沟,小池塘,小溪流之中最最常见,也是最容易抓获的一种小鱼。抓它简单到拿个竹篓,随意放点食物,然后等上不一会去提,那收获绝对不小。
但是,那时候的鳑鲏鱼,即便抓来,它的下场也只是沦为鸡鸭的腹中餐。
毕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河里的食用鱼类那是非常多,且丰富的。而鳑鲏这种鱼,在我们那的名字就叫做“屎光皮”,意思就是它给人的感觉就是,生长在茅坑里一样,看起来恶心(其实,鳑鲏鱼对水质的要求很高,一般只有无污染的水域,才会有它的存在)。
但是,就是这样一种鱼,它却成功的“逆袭”了。从几乎一文不值,到了如今身价倍增,价格高到论条卖!
鳑鲏鱼,都经历了啥样的“鱼生”反转?
?奇特的鳑鲏鱼,借河蚌繁衍后代!
鳑鲏鱼,又称四方皮、镜鱼、彩圆儿、屎光皮,为一群小型淡水鱼。鱼体呈椭圆型,且细扁,整体和鳊鱼很像。鳑鲏鱼头和尾大小比例基本相同,头小呈三角形。属于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水藻、浮游生物、碎屑等为食。
鳑鲏鱼通常的个体为30~100mm,更大的也不过150mm。鳑鲏鱼体表颜色鲜艳,有淡淡的五彩之色。喜栖息于淡水湖泊底层、河流浅水区,少数种类生活于清澈多石的溪流中。它们平时生活于静水水体,水草茂盛的环境中,喜群游。
关于鳑鲏鱼,最为让人奇特的一种认知,那就是它们的繁殖方式!
它们的繁殖不是雌雄交配结合,而受精产卵的。而是,它们需要借助河蚌来进行繁殖。
每年的鳑鲏繁殖季节到来,雌雄鳑鲏会结伴寻找开口的河蚌。然后,雌鳑鲏会将产卵管插入蚌的入水管中,将长圆形的卵产到蚌的鳃腔内。随后,雄性鳑鲏会在河蚌入水 *** 精。当河蚌呼吸之时,会将雄鳑鲏 *** 吸入鳃腔,最终得以然后精卵结合。
最后,鳑鲏的受精卵会移至河蚌的鳃瓣,而慢慢发育。鳑鲏精卵在河蚌腔内,受到河蚌呼吸进出水流的翻动,来得到充分的溶解氧,最终孵化而出,在经过3-4周的成长之后,幼鱼才会离开河蚌,自行生活。
鳑鲏的生长期,主要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及成鱼期5个阶段。多数种类鳑鲏性成熟年龄1龄,最长寿命也仅为4-5年。
从一文不值,到了如今身价倍增,它是如何“逆袭”?的!
说起来也怪,对于鳑鲏而言,它自己都想不到,曾经沦落到成为鸡鸭的腹中餐。而如今却是身价大涨,不仅成为了水族馆们的新宠,而且是连餐桌上,都开始被大众所喜食!
如今鳑鲏鱼的身价真的涨的离谱,普通个体论条卖,价格在5元/条,甚至有些个体较大,体色好看的都能卖到10元/条。而哪怕一条个体在100mm的,体重也不过50克上下,如此换算下来,论斤出售,那真的是轻松突破50~60元/斤!这样的价格,已经是超越了市面上绝大部分的淡水鱼价格了,着实令人意想不到!
鳑鲏告诉你“逆袭”只需一个契机!
鳑鲏的身价逆袭之路,那真的就是一个契机而成的。
契机就在于一个日本人,他把鳑鲏推到了水族发烧友的顶端!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天皇意外听说了中华鳑鲏鱼,最后在看到精美照片之后。就深深的被鳑鲏鱼的“美色”所迷,认为这鱼实在是太漂亮了,于是他特地派人专门到无锡太湖边来寻找鳑鲏鱼。最终将中华鳑鲏带入了日本,成为了他家鱼池里的新宠儿。
也就是这样一个契机,鳑鲏鱼逆袭翻身了。在通过日本天皇的一系列操作以后,也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爱好水族文化的发烧友也越来越多,于是乎,那些出售水族产品的商家,就无形中嗅到了商机。
最终,他们开始大量收购,培养鳑鲏鱼来进行出售。当然,对于水族爱好者而言,鳑鲏鱼的色彩,以及它的群游习性,确实能给鱼缸带来不一样的美。
就这样,鳑鲏鱼在水族领域的逆袭之路就此成功!
水族领域的成功还不是它的最终目的,它还要让自己从鸡鸭嘴里脱离,成功打入国人之“口”!
吃,绝对是中国在世界领域里最为特有,且与众不同的一种文化。中国的美食,可以说是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矛的,不仅花样繁多,功效还都有不同!
中国向来讲究“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所以,食材的广泛程度,简直就如一本百科全书一样!
在中国有这么一个说法,凡是能吃的,那这个物种就不可能泛滥成灾,毕竟,如网友说的那样。如果能吃,那么它要是能长渡过幼生期,那都算我们输!
不过,吃归吃,每样食材,它都能被列出一系列的功效出来。这不,鳑鲏为了打入国人的餐桌,就有食疗师列举了它的一系列功效!
鳑鲏鱼中含有丰富的镁,用于调节心脏活动,保护心血管,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还可以预防高血压发生。鳑鲏鱼肉质松软,能够通乳,鱼肉中含有大量的磷、钙,尤其适合小孩和孕妇食用。而且体弱的人来说,有很好的调养作用。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且不说鳑鲏鱼的功效如何,单单就说它的肉多刺少这一特点,就已经能让大多数人接受它了。
虽说鳑鲏鱼肉微苦,但是,就当下的生活条件,很多人已经吃腻了大部分淡水鱼类。这种独具特色的小鱼,其味道有时却也能令人胃口大开。
?总结
鳑鲏鱼的逆袭绝非一个偶然,它之所以能被水域发烧友热捧,日本天皇的插曲,也仅仅只是锦上添花而已。毕竟,对于美的事物,我国的文化底蕴即便在世界上也是最为出名的。
但是,要说到它能够被食客们接受,也许真的就是印证了一句话“有的时候,简单的食材,会带来大大的满足与幸福”。
我是啊峰,喜欢的点赞,关注,谢谢大家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