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重阳节是农历几月几日过节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4 0
今日重阳,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九九重阳,一年好景橙黄

古人又将重阳节称为祭祖节、登高节

重阳佳节延续至今

其习俗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走入百姓的寻常生活

那么,关于重阳节的习俗

您都知道哪些呢?

登高

“清气上扬、浊气下沉”时节

无论是高山、高楼还是高台

古人皆可登高祈福、眺望远方

如今,全家人一同登高远眺

强健身体、赏秋观景时

可尽享阖家团圆美好时光

赏菊

重阳历来就有赏菊花的习俗

菊花凌霜不屈

被视为长寿之花

三国魏晋以来

重阳节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风尚

如今,菊文化依然流行

游菊赏菊仍为人津津乐道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

九月九日天明时

以片糕搭儿女头额

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

如今的重阳糕无固定品种

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

都称为重阳糕

饮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吉祥酒”

重阳节饮之可祛灾祈福

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苦

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

佩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

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

可制酒养身祛病

古人认为插茱萸能驱虫去湿、逐风邪

可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

还可以插在头上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

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生活在山区的村民

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

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窗台、

屋顶晾晒农作物

久而久之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心灵手巧的晒秋人家

把眺窗当画板,将支架作画笔

以粮食作画,绘制出最诗意的秋天

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

传说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放晦气”

纸鸢飞得越高越远

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

还有一种传说

重阳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

纸鸢飞得越好

则福气越浓

1989年

我国将重阳节正式定为“老人节”

2012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

成为重阳节日两大主题

又逢一年重阳节

在这个孝老敬老的日子里

让我们一起

祝愿天下所有老人

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文案丨秦晶 张傲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司法部

夜读|今日重阳

主播读经典,陪您说晚安。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我是城阳融媒体中心主播徐敏。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我们迎来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阳数(奇数)之“极”,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月、日均属更大阳数,所以叫“重阳”或“重九”。

登高是重阳的传统习俗

唐代诗人王维曾写下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金秋时节,云远天清

在枫红叶黄的时节里

和家人朋友一起登高赏景

令人心旷神怡

魏晋时期

重阳赏菊、饮菊花酒

已成为时尚

唐宋两代

重阳成为正式的民间节日

不论男女,人们都会在这一天“簪菊”

秋夜赏菊、对饮望月

远在他乡的游子

在这一天向着皎洁的月光

寄托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自古以来

九月初九就被赋予了“长寿”的含义

传承至今

重阳节又增添了敬老的内涵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

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3年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

每年重阳节为我国“老年节”

尊老敬老,陪伴尽孝

不只是在重阳节

世上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

我已经长大

您还未老

我有能力报答

您仍然康健

今日重阳

别忘了向家中父母长辈

道一声问候

祝天下老人

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主播简介:

徐敏,城阳融媒主播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微信

今日,重阳!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也是重阳佳节



宋代文人对玉局观药市多有描写,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写到:“成都药市以玉局化为最盛。”淳熙十五年始任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的京镗在多次游历重阳日的成都玉局观药市之后,写下了《雨中花(重阳)》一词,在词中,他写到“玉局祠前,铜壶阁畔,锦城药市争奇。”





小布温馨提示


<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资料图:重阳佳节。民众来到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旅游区,登高祈福。中新社记者 姜涛 摄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重阳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重阳节是农历几月几日过节-第1张图片-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资料图:图为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资料图:着汉服少女重阳节放风筝。刘可耕 摄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资料图:小朋友与老人共做重阳糕。孟德龙 摄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中新网北京10月4日电(记者 上官云)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资料图:重阳佳节。民众来到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旅游区,登高祈福。中新社记者 姜涛 摄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资料图:图为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资料图:着汉服少女重阳节放风筝。 刘可耕 摄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资料图:小朋友与老人共做重阳糕。 孟德龙 摄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完)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各地开展形式多样活动敬老助老

央视网消息: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月、日都是更大阳数,所以叫“重阳”或“重九”。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登高节,自古以来,社会广泛形成重阳登高远眺、秋游观景、佩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另外九月初九自古就被赋予了“长寿”的含义,因此,重阳节又有了尊老、敬老、助老的内涵,2013年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重阳节为我国的“老年节”。

各地开展形式多样活动敬老助老

连日来,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敬老助老活动,弘扬孝亲敬老美德,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让老年人安享健康幸福晚年。

重阳节前夕,在位于河北燕郊的这家老年健康养护中心,老人们齐聚一堂,赏菊花、切重阳糕、吃长寿面,洋溢着敬老爱老的节日气氛。幼儿园的小朋友和中学生还为老年人表演了文艺节目。

在医养结合示范单位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这两天,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和老人们一起开展文娱活动,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服务,这家医院目前住着1300多位老人。2014年医院发起成立“关爱老人·情暖夕阳”志愿服务联盟,至今已有140多家机构、11000多名志愿者加入。

日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的骨科医生来到门头沟区清水镇,免费为老年人做健康体检。

为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解决出行难,“助老暖心出行计划”在全国31个城市启用3300多座暖心车站,老年人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点一下即可自动呼叫出租车。

来源: 央视网

重阳的来历和祝福 「整理」:陶玉和

陶玉和


  九月九为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俗称。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很多说法: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给同县姓谢家,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阳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到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重阳风俗

登高旅游

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形如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现代重阳糕,没有固定样式。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许多人效仿晋朝大诗人陶渊明。一直到明清,饮菊花酒都非常流行

佩茱萸

插茱萸、戴菊花的风俗,在唐代已经普遍流行。

射箭

从南北朝一直到唐代,在重阳节当天,帝王官僚们除了登高作诗,举行宴会欢乐外,还有了射箭、纵马、围猎等活动。像陈后主就是沉迷于声色之外,还喜爱走马射箭,亡国时还要再猎一圈。到了唐代,重阳射箭围猎活动依然盛行。

放风筝

风筝也叫"鹞",在中国有两千年的历史。闽南语中有一句话:"九月九,风吹满天啸",就是形容重阳以后,风筝满天飞的情形。

敬老活动:

由于“九九”和“久久”同音,有长长久久的含意,因此有令人长寿的说法。重阳节因此又发展为“敬老节”,有希望每位老人家,都能富贵长命的意义。


  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有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习俗。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社会的提前到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到我国总人口的10%以上。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冲击下,敬老孝亲、尊老敬老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敬老、孝老、爱老的风气。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更大数,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九九为阳极数,九九归真,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重阳节有饮宴祈寿之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代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因过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今天又是重阳,我们从六一节、青年节、劳动节……一路走过来,转眼迈入了老年节的门槛,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岁月如逝,青春不再,我们应当珍惜生命的每一天,不用为过去的人生嗟叹,而是要着眼今后的每一天,每一天都力争过的充实阳光。希望五年、十年、二十年后我们还可以见见面,聊聊天,喝一小盅……

祝天下老人岁岁安康!健康长寿!

编辑:乐在其中

九九重阳节,这 6 件事一定要叮嘱爸妈

九九重阳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1989 年我国 *** 更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今日重阳节,除了要叮嘱长辈们“注意身体”之外,还要多唠叨唠叨健康方面的知识,科普下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中有 6 件关于老年人健康的事儿,一定要多叮嘱。特别是之一点和最后一点,提早就得开始预防了。

太长不看

骨质疏松危害大,老年人平时就要注意补钙预防。

注意补充优质蛋白、适当增加户外运动,延缓肌肉衰减。

老年人不是越瘦越好,BMI 要不低于 20 kg/㎡。

不要沉迷于保健品,它是食品不是药品,不是万能的。

每天要足量饮水,白开水1500~1700 毫升。

预防老年痴呆,可以尝试地中海饮食。

01

预防骨质疏松

随着年龄增加,骨密度会逐渐降低,患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骨质疏松后,摔倒就更容易骨折,而骨折后的卧床更会带来一些列并发症(如肺炎、下肢静脉血栓、压疮、尿路感染等),是导致老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老年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骨质流失,骨质疏松的风险更高。女性骨折的风险会高达 30%~40%,而男性只有 13%。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要想远离骨质疏松带来的危害,那就得早点开始补钙和维生素 D。

对于没有骨质疏松的人群,推荐每天至少要吃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钙推荐摄入量,也就是800毫克/天,这个量,每天喝 1 包奶,吃几块豆腐,来半斤绿叶菜很容易就能达标。另外,每天建议补充15微克(600 IU)的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利用。

而对于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的人群,推荐每天摄入 1200 毫克的钙<1>,尽可能选择含有天然钙的食物,比如豆制品、乳制品等。如果每天实在吃不到推荐量,可以补充一些钙补充剂,建议小剂量多次补充,比如含钙300毫克/片的就比较合适。

尽量避免选择钙含量高的补充剂,因为一次性补充太多反而会影响钙的吸收利用。需要强调的是:每天钙的摄入量不要超过2000毫克,因为过高的钙摄入量会增加肾结石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除了补钙,预防骨质疏松还要注意戒烟限酒。有研究显示长期大量饮酒、吸烟会影响骨量,甚至易导致骨质疏松<2,3>。从另一方面来说,香烟和酒精无论是对骨骼还是心血管健康都是有伤害的,能戒掉更好。

02

延缓肌肉衰减

肌肉衰减综合征(肌少症)是一种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发生的疾病,主要是骨骼肌质量的下降,伴有肌肉力量的减少和肌肉功能的衰退。它到底有啥危害呢?老年人肌少症可导致跌倒、失能、生活质量降低以及代谢紊乱、住院率/病死率增加。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老年人不注意饮食和锻炼,容易出现肌肉衰减,为了减少肌肉流失,老年人要注意以下几点<4>:

首先是“吃”。应当多选择蛋、奶、豆、肉等优质蛋白质,平均分配到三餐中,比如早上鸡蛋、中午畜禽肉/水产品、晚上豆制品,这有助于肌肉的合成和维持。此外可以摄入一些富含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三文鱼、凤尾鱼、鲱鱼等深海鱼,或者亚麻籽油、紫苏油等。而西兰花、油菜、胡萝卜、西红柿以及其他绿叶蔬菜,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的作用,加入日常饮食有助于减少肌肉的氧化应激损伤。

然后是“补”。老人可适当增加海鱼、动物肝脏、蛋黄等维生素D含量较高食物的摄入,也可以直接服用维生素 D 补充剂,这有助于维持肌肉的力量与功能。对于已经有肌少症的老人,建议维生素 D 的补充剂量为 15~20 μg/d(600~800 IU/d)。此外,可选择富含必需氨基酸或亮氨酸的蛋白质的营养补充剂,每天在餐间/时或者锻炼后补充两次,每次 15~20 克。

最后就是“动”。增加户外活动不仅能改善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还有助于提高老年人血清维生素 D 水平,预防肌肉衰减综合征。建议每周3天,每次累计 40~60 分钟中、高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打球、广场舞等,其中要包括抗阻运动 20~30 分钟,比如哑铃、弹力带等。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03

保持适宜体重

传言说:千金难买老来瘦。其实,老年人可不是越瘦越好的哦,太瘦的老人营养不良以及死亡风险都会增加,有数据显示:低体重可使老年人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 48%<1>。建议老年人的 BMI 不低于 20kg/㎡( BMI=体重(kg)÷身高(m)2),只要老年人的血脂没有异常,BMI的上限控制在26.9 kg/㎡以下就可以<1>。

04

不要沉迷于保健品

很多老年人都注重“养生”,买了好多保健品,结果身体有点毛病,都去指望保健品来“治愈”。我们一定要叮嘱爸妈,保健品全称为保健食品,只是食品而已,可不是药品,身体出现了不适症状可不能靠保健品,还是首先要到正规医院就医,以免耽误了正规治疗。如果在饮食上不能每天做到均衡饮食,倒是可以准备一些营养补充剂,比如钙片、复合维生素、维生素D制剂、蛋白粉等。

05

喝水要足

有研究显示:老年人长期慢性水摄入不足与很多疾病都有相关性,比如心血管疾病、死亡、摔倒、骨折、压疮、伤口不愈合、便秘、尿路感染、肾结石等<1>。

水摄入不足会严重危害健康,并且很多疾病还会增加身体水分的消耗。老年人对缺水的耐受性下降,但对“口渴”的感觉不如年轻的时候明显,很多时候身体已经开始缺水了,却并没有感觉到口渴。

所以,老年人更要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建议每天饮用白开水达到 1500~1700 毫升,少量多次饮用,不要一次喝太多。如果运动量增加或天气炎热导致排汗增加,饮水量也需要增加一些。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06

预防阿尔兹海默症

阿尔兹海默症(AD)属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患上这种疾病的老人记忆会出现障碍、语言功能受损、不认识身边的人、甚至不记得回家的路……

这种病并不罕见,截至 2019 年,中国有 1000 多万 AD 患者,是全球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有研究对阿尔茨海默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进行 meta 分析,预测 2050 年,我国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将达到 3003 万人<5>。

对于阿尔兹海默症目前并没有药物可以预防、逆转和阻断,但有一种饮食对预防 AD 具有一定的作用,那就是地中海饮食。<6>那么,地中海饮食该怎么吃呢?

饮食中主要摄入:未经过精加工的谷物、新鲜蔬果、坚果、鱼肉、豆类,烹调油以橄榄油为主,限制食用红肉、加工肉类和糖果,适量饮用红酒(如果平时没有每天喝红酒的习惯,更建议不喝)。

图片来源:Oldways

07

总结

要想父母更健康,常回家看看的同时也要多叮嘱。多聊聊有用靠谱的科普知识,让父母养成关注健康的好习惯,父母的健康才是人生更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杨月欣,葛可佑.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2> 邢晓莉,王燕,黄少祥. 吸烟对健康者血清1,25(OH)2D3、钙磷代谢的影响观察. 2016:207-207.

<3> 徐秀兰, 魏莉莉, 沙玉芳. 慢性饮酒、吸烟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临床内科杂志, 2013, 30(007):478-480.

<4> 肌肉衰减综合征营养与运动干预中国专家共识(节录)

<5> 王英全,梁景宏,贾瑞霞,等. 2020-2050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病情况预测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2019,2(1):289-298.DOI:10.3969/j.issn.2096-5516.2019.01.012.

<6> 卢梅,于晓琳,单培彦. 地中海饮食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9,38(6):703-707.DOI:10.3760/cma.j.issn.0254-9026.2019.06.026.

作者|薛庆鑫 中国营养学会会员注册营养 *** 健康管理师 公共营养师

审核|宋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

(科学辟谣)

从重九节到老人节,关于重阳节你知道多少?

摘要:重阳节又至,该登高、赏花、插茱萸、喝菊花酒、吃重阳糕啦!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很多人对重阳节的认知,都是来自于王维的这一首诗,除了登高、插茱萸外,对于重阳节你还了解多少?

你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吗?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民间有许多传说,例如重阳女消灭瘟魔、恒景求道斩杀瘟魔等,但事实上,重阳节起源于天象崇拜或祭祀活动,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吕氏春秋》最早记载了先民九月拜神、祭祀的习俗:“(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这被认为是重阳节可能的起源之一。

重阳节这一称呼则来源于易经:《易经》认为九是阳数,九月九日两个阳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故曰“重阳节”,又称“重九节”。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重阳节也被称为“敬老节”、“登高节”、“茱萸节”、“祭祖节”等等,这些名字正是从民间习俗中得来的。

一方面,重阳节也同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不过由于九与久同音,“久久”有了健康长寿的含义,重阳节更多了敬老、求寿的传统。

2013年,我国更是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老年人设立了自己的节日。这一天,许多地方都会组织关怀老人、丰富老年人退休生活的活动。

另一方面,古人也认为九月九日是逢凶之日,因而要通过登高、插茱萸、戴菊花、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行为来辟邪、祈福。随着时代变迁,这些习俗更多成为了一种将家人团聚在一起的仪式。

今年重阳节正逢国庆假期,秋高气爽,正是陪伴长辈、阖家登高远眺、赏秋景“辞青”的好时机。

有哪些关于重阳节的诗词?

从先秦到近代,无数文人骚客在重阳节留下了许多诗句。有人记录节日氛围、留下美好的祝愿,有人写下对家人朋友的思念,更多人借景抒怀、以物喻人。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介绍了重阳节名字的由来和习俗。

卢照邻在《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中所写的“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以及王维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点出了远在他乡的游子在节日里对与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主席的这首《采桑子·重阳》描绘了战场上的重阳节,并借赏菊抒发了战事胜利的喜悦。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同样在重阳节与好友一同登高,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则呼吁同伴趁着节日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借花喻人,看似赞美白菊,实则表达了自己与少年人在一起的愉悦。李清照在《醉花阴》中的千古名句“人比黄花瘦”则抒发了自己重阳节独自赏菊花、饮酒的寂寥。

……

你还知道什么与重阳节有关的诗词吗?

今日重阳丨佳节至,愿你岁岁安康

农历九月初九

迎来传统的重阳佳节

有说法称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

“九九”两阳数相重

所以叫做“重阳”

资料图: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此时的黄山已进入更佳赏秋期。张强 摄

它亦有登高节等别名

在古人看来

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之日

逐渐衍生出登高眺远、插茱萸

以及饮菊花酒等民俗

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

在重阳节来临之际

与三五好友登高望远

领略秋日醉人美景

美好的时光定格在此刻

资料图:图为恩施大峡谷层林尽染。 严鹏 摄

重阳节时临近深秋

天气往往变得较为寒凉

草木逐渐开始凋零

此时踏秋出游

民间亦有“辞青”的说法

茱萸香味浓郁

据称有驱虫祛湿的作用

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人们在重阳节时佩戴茱萸

“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资料图。祝欢 摄

重阳糕又称“花糕”

恰是此时的节令美食

一般用糯米粉等原料制成

点缀以枣、栗、杏仁等

入口香甜,回味无穷

作为传统节日食品

重阳糕有着美好的寓意

因糕与“高”谐音

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资料图:晒秋。 *** 摄

九日重阳数

三秋万实成

“晒秋”是一种农俗现象

人们房前屋后晾晒农作物

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

芙蓉金菊斗馨香

天气欲重阳

农历九月是菊花开放之时

古人称之为“菊月”

人们赏花饮酒

秋日别具诗情画意

资料图:图为摆放在街头的菊花。祁增蓓 摄

重阳是有人情味的节日

如今它也是老年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尊老敬老是这一天的主题

天高云阔,心旷神怡

秋天风景依旧绚烂动人

愿老人健康长寿

愿家人平安幸福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

资料图:秋日的内蒙古大兴安岭似绘本故事。 栾维敬 摄

又是一年重阳节

愿君岁岁安康!

(记者 上官云)

标签: 重阳节 农历 过节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