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何
食物和人一样有地域之分,而五花八门的差异,又是由环境气候等因素,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塑造而形成的。
“知道”(nz_zhidao)告诉你,馄饨、抄手、清汤、云吞是同一种食物吗?
(馄饨。视觉中国 / 图)
冬日黄昏,如刀的风里你嗅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抬头瞧,果然在巷口的拐角处有一个巴掌大的馄饨店。
停!川渝人说,不是应该叫抄手的嘛,还要多放辣子红油。错了,应该是叫清汤才对。江西人一边说着,一边忙不迭地往碗里撒葱花。俩人一边争一边瞅旁边那位,你说叫什么?我吃的是云吞面呐……
各地馄饨的特色
除了这几个名字外,还有包面(湖南)、包袱(皖南)、水饺(武汉地区)扁食(福建)、曲曲(新疆)等各式各样的名字。看起来是同一种食物,不但叫法上五花八门, *** 上也形式各异。
此刻,你与家人围坐在煤球炉子旁,窗子外正飘着白。猪肉大葱的馅儿,还和了点萝卜泥,一旁的老妈埋怨你把面和软了,本来是包饺子的,只好改吃馄饨。在黄河以北,馄饨与饺子,除了在吃法上前者带汤以外, *** 上皮要更薄一点,填馅儿也更少,包法上比饺子要复杂一些。
对于北方人而言,这就是很大的区别了,何况在河南北部的一些地方,馄饨与饺子更是傻傻的不作区分——馄饨不实惠啊,个头小,全是汤。
南方人却不这么认为。相比于北方的大馄饨,个头不但要小,皮儿一定得薄,最关键的是馅料和汤底。
走在成都街头,饿意袭来要一碗红油抄手。开火、下馄饨、起锅、加料、上桌,看着眼前这碗红白相间,漂着辣子油的馄饨,你敢相信这是在须臾之间做成的吗?
猪肉为主的馅儿,加上皮薄个儿小,滚汤里十分易熟。因此川渝人叫它抄手,意指转瞬间就能做好。至于这汤底的辣,那也是馄饨界的头一份。
广东人这时候说话了,你那抄手的皮也叫薄啊,来广州看看什么叫云吞吧。皮要擀的更薄,馅料里一定要有虾,至于汤底,鱼汤或者骨头汤都行。最最关键的是,这碗云吞要跟面一起吃。
云吞和面加一起煮,属于两广更大的特色。而在广州地区,还有一种叫竹升面。由于也是跟云吞一起煮的,不少人把它跟云吞面混为一谈。可在吃食上讲究的老广看来,云吞面所用的面形式更广,而竹升面则用的是不同的 *** *** 。因此这两者看起来一样,可实际上并不一样。
云吞这个名称,有人认为是“馄饨”一词发音的变异,也有人从它的吃法上来考据。热气腾腾的碗里,粉白细腻的云吞,吹弹可破,一口下去,不像是把一朵云给吞进嘴里了吗。
江西地区有一句谚语:竹膜纸,包丁香,一投投进了赣江,风吹波浪起,赶紧用碗装。虽然这是来形容清汤的,不过皮薄馅儿少的特色,是南方不同地区馄饨的共同点。
(IC photo / 图)
因距离产生差异
食物和人一样有地域之分,而五花八门的差异,又是由环境气候等因素,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塑造而形成的。
叫法上,馄饨不同名称的差异,方言不同是根本的基础,其次由于地域限制,不同的区域内,人们日常生活里的所见所闻也具有各自的形态色彩。食物名称都源自生活,或是某一种具体的物件,或是吃法上的鲜明特色。于是,赋予同样的食物不一样的名称,在各自区域内就再正常不过了。
这都是在农耕文明时代,距离和地域的限制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在工业化了的流水线时代,由于成了地球村,这种差异便不明显了。比如说肯德基,无论是开在美国还是赞比亚,它的名称都是一样的。
在包法上,各地也有不同。馄饨是先中线对折而后捏四周的棱角;云吞是四角聚拢捏成一坨;抄手则是馅搁在一角沿对角线上卷。
至于皮的薄厚和馅料的多少,那是主食与小吃的区别。北方面食为主,加上气候相对冷一些,皮厚馅儿多在寒冷的冬季可以提供更多的热量。而以米饭为主的南方人,吃碗云吞或者清汤,只是偶尔换换口味而已。
馅料以及汤底的选择,北方由于缺水少雨也不靠海临江,猪羊肉和鸡肉以及各种菜蔬是馄饨里的常客,比如新疆的曲曲,就是羊肉为馅。
而江浙和岭南有水有海,怎么能不放点水里的东西呢。比如刀鱼馄饨是江苏著名的小吃,以江苏江阴的刀鱼馄饨最为著名。它久煮不烂、晶莹润泽,制馅选用长江里新鲜肥硕的雌刀鱼为更佳。清明前夕在江苏江阴品尝细、滑、香、鲜的刀鱼馄饨,能使食客大快朵颐、回味无穷。
嗜辣的川渝人,他们比较特殊,抄手汤底是辣的,众多的蘸料也都冒着红。在西南人的心中,恨不能把粽子都做成辣口的。
馄饨的差异,就在这距离中产生了。
馄饨的由来和历史
但那面粉团说话了,就是再换皮换馅儿,你一开始也是从北方出生的。
扬雄所著《方言》中提及,“饼谓之饨”,馄饨是饼的一种类型。扬雄是西 *** ,可见馄饨出现之早。
饼属类的食物都由面所 *** ,而麦子在殷商时期就是黄河流域的农作物。加上汉族文明扩展的方式是从黄河流域向四周的进行的,因此馄饨是在历次 *** 南迁的过程中,带到南方并逐步扩散开来的。
至于馄饨这个名称,古人把它和天地未开辟时的混沌状态联系在了一起。《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引申开来就是打破混沌,开辟天地。
另一种说法是汉朝匈奴时常袭扰北方边境,当时匈奴部落里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于是用肉馅做成食物,取浑与屯之音,叫做馄饨,食之解恨,祈求战乱平息。
事实上除了馄饨这个名称外,古人还把它叫扁食。是的,你没听错,现今福建人保留的叫法是有根有据的。但如此一来,北方一些地区就纳闷了,扁食不是饺子的称呼吗?
别急,这两个名称在古代是混用的。《六道集》记载:“馄饨,内有馅儿,或圆或扁,亦名扁食。”而《清稗类钞》中说:“北方俗语,凡饵之属,水饺,锅贴之属,统称为扁食。”
饵最初的意思是糕饼,而馄饨、水饺、包子这类食物最开始都被看做是带馅儿的面饼。从古人的各类诗词中,亦能看出饼囊括了这几类食物。而扁食,是其后的古人给所有面里包馅儿的食物的一种统称。
名字只是表皮,关键还得看馅儿。
唐朝的时候,馄饨的 *** 就花样百出了。宫廷里有烧尾宴,其中有一道奇异食点,按照二十四节气,用二十四种包法以及二十四种馅料做馄饨。这样的馄饨,既饱了眼福,又能满足食欲。你以为盛唐就这点想象力吗,错了,开放的唐代,甚至把馄饨包成了女性生殖器的外形。
相比之下,金国人就不搞这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只要好吃就行。北宋《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并吃馄饨扁食,乃金人御膳也。”被捉到金国去的宋徽宗,没想到吃的馄饨和扁食,还是金国人的御膳。
到了明清时期,馄饨走出宫闱出现了地方特色。有多放肉的,也有用油煎的,还有把各种鱼虾包进去的。口味和做法上的多元化,也就逐渐出现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各种名称。
作为一种再寻常不过的食物,馄饨不是上不得席面,而是不必上。它不用像其他食物那样,迎合工业化时代的流水线改造。馄饨的至味在街巷深处,就着烟火气息,煮出一碗热气腾腾的生活。
正可谓:鸭馄饨小漉微盐,雪后垆头酒价廉。听说河豚新入市,蒌蒿荻笋急须拈。
云吞是啥?相传春秋战国,吴王夫差打败越国,生俘越王勾践,得到许多金银财宝,特别是得到了绝代美女西施后,更加得意忘形,终日沉湎歌舞酒色之中,不问国事。这年冬至节到了,吴王夫差照例接受百官朝拜,宫廷内外歌舞升平。不料饮宴之中,吃腻山珍海味的他竟心有不悦,搁箸不食。这一切西施全都看在眼里,她趁机跑进御厨房,和面又擀皮,欲做出一种新式点心来,以表自己的心意。皮子在她手中翻了几个花样后,终于包出一种畚箕式的点心。放入滚水里一氽,点心便一只只泛上水面。她盛进碗里,加进鲜汤,撒上葱、蒜、胡椒粉,滴上香油,献给吴王夫差。吴王夫差一尝,鲜美至极,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这为何种点心?”西施暗中好笑:这个无道昏君,成天浑浑噩噩,真是混沌不开。听到问话,她便随口应道:“馄饨。”从此,这种点心便以“馄饨”为名流入民间。吴越人家不但平日爱吃馄饨,而且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还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这便是馄饨的由来。
馄饨起源于汉朝匈奴的故事。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 *** 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
你想了解馄饨的做法吗?那就跟十七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我们最常见的馄饨馅就是猪肉和葱混合在一起的馅,但其实还有很多种味道的,例如香菜羊肉馅,猪肉香菇馅,猪肉芹菜馅,鸡蛋韭菜馅,牛肉香菇馅,鲜虾仁馅,胡萝卜豆角馅,香菇牛肉馅,韭菜茴香馅只要你想的出来,都可以包。
包馄饨的手法也是有很多种的。
*** 一:正抄法
1、 将肉馅放于面皮的中央。
2、 将面皮对折。
3、 拿着对折好的两角,以中指为支撑点重叠,压紧即可。
*** 二:大馅包法
1、 将肉馅放于面皮中间。
2、 拎起面皮两对角压紧。
3、 再将剩余的两个对角对压。
4、 用拇指和食指在紧贴肉馅的位置用力压紧即可。
*** 三:反抄法(抄手法)
1、 将肉馅放于面皮的中央。
2、 将面皮对折。
3、 手握两端,将面皮反手叠在一起,压紧即可。
*** 四:毛毛虫法
1、 将少量肉馅放面皮的一角。
2、 用筷子从放肉馅的一角向对角旋转。
3、 转到头后,用手将面皮从筷子的里端抽出即可。
馄饨的包法多种多样,快来找一找适合你的 *** 吧!
馄饨因何得名?馄饨,中国的一种民间传统面食,在历史长河流传上千年,发展至今名号繁多, *** 各异,馅料更是复杂多样。
例如:鲜肉馄饨,鲜虾馄饨,菜肉馄饨,红油抄手(馄饨),三鲜馄饨,京味馄饨,翡翠馄饨,元宝馄饨,潮州大馄饨,茶香馄饨,抄馄饨,煎馄饨,拌馄饨,炸馄饨...
说着口水都要流下来,回归正题,那么“馄饨”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之一种说法,相传汉朝时期,北方的匈奴人接二连三骚扰汉朝边疆的百姓,烧杀抢掠,令老百姓每日惶惶不安。
匈奴人的首领,一个姓浑,一个姓屯,这两人悍戾凶横,老百姓对他们又怕又恨,于是将肉馅包进面皮里,下锅煮了吃,并取“浑”和“屯”之音,将这两种食物称为“馄饨”。
他们吃下馄饨希望能早日赶走匈奴人,过上太平日子。
第二种说法,是四大美人之首——西施的传说。
西施是春秋时期的越国人,她的美貌传遍十里八乡,传到了吴王夫差的耳中。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后,西施被人带到吴国,献给了夫差。
见到西施倾国倾城的容貌,夫差立刻为之倾倒,将她奉养在宫中,荣宠不尽。
然而被迫离开故国,西施恨透了夫差,但为了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知道自己不能意气用事,她一方面假意迎合夫差,另一方面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帮助越王复国。
过了几年的光阴,有一年冬至,夫差抱怨宫中佳肴早已吃腻,一点动筷子的欲望都没有。
听了夫差的话,西施亲自下厨,用清水和面,做了一些面皮,又包上剁好的肉馅,做成一个个精致的小面点,将小面点放进烧开的水中,待浮起来捞出盛进碗里,倒入鲜美的汤汁,撒上翠绿的葱花,最后滴上几滴提味的酱汁。
当西施将这碗小吃端给夫差,夫差只是闻了闻味道便胃口大开,狼吞虎咽地将一整碗吃光,他摸着肚子,问西施:“美人儿,这美食可有名字?”
西施看着夫差,心里暗想,这个昏君,整日饮酒享乐,昏庸无道,真是混沌不开,于是随口道:“回大王的话,此面食叫作馄饨。”
夫差一点也没有听出西施话里的嘲讽,一个劲称赞好名字。
此后,西施更是想尽办法取悦夫差,令本就沉溺酒色之中的夫差彻底不理朝政,吴国也渐渐衰败,勾践找到机会回到越国,举兵将吴国打败,报了亡国之恨。
西施也凭借自己的美色和忍耐,为故国的复兴出了一份力。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西施,将这种简单易学的美味小吃在千家万户流传开来,在许多地方有了“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习俗。
在不同的地方,馄饨有不同的名字,在四川叫作抄手;在湖北叫作包面;在江西叫作清汤,在广东叫作云吞。
在你的家乡,馄饨又叫作什么呢?
馄饨关于“馄饨”有许多传说,有人说汉朝时期浑氏和屯氏的北方匈奴经常扰袭汉朝的边疆人民,百姓恨之入骨,于是将皮子和馅料比作浑氏与屯氏,包在一起咬牙切齿的吃掉,以解心头之恨,将此食称为“馄饨”。有人说是诸暨美人西施,被战败的越王勾贱送给胜者吴王夫差作妾时,夫差吃腻了山珍海味,有日吃了西施做的小食,惊呼大美,于是问道此食何名,西施想夫差昏庸混沌,就随口回了此食名为“馄饨”。
“馄饨”的由来 是无法考证的,后来民间通常把吃“馄饨”比作打破混沌开天辟地的美好寓意。
东西南北,对“馄饨”有各种叫法,江浙一带叫“馄饨”,川渝一带叫“抄手”,广东一带叫“云吞”,这三种叫法应算主流,小众的江西叫“清汤”,福建叫“扁食”,湖北叫“水饺”“包面”,皖南叫“包袱”,而我的老家叫“汤包”。
在我的老家除了大小“汤包”外,最有特色的就是“蒸汤包”,我最喜欢笋干猪肉馅的,热气腾腾的“汤包”涂上一层喷香的麻油,撒上一点金黄的蛋丝,笋干的植物芳香和猪肉的油脂鲜香相交,不等入口便已天上人间。
自已对“馄饨”的喜好,来自那个没肉吃的年代,小时候母亲时常会包只有一点点肉沫的“小馄饨”给我们过过肉瘾,于是从小就有了对“馄饨”的渴望,那个时候“馄饨”好像成了猪肉的代名词。
我包“馄饨”,喜欢加一点自已用荔枝木碳烘干磨成的大地魚粉提鲜,加入皮冻增加馅料的口感,皮子四周沾水捏紧,防止汁水流失,虽然麻烦,但吃是个要紧事情,可以简约,不可以简单。
饮食文化——饺子、馄饨、抄手和云吞
中国面食文化博大精深,食用面食历史悠久。史料记载,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面饼,东汉时期石磨普及人们开始广泛食用面食,故有“世界面食在中国”的美誉。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食用面食的品种和面食文化各不相同。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北方的饺子和馄饨、南方的云吞和西南地区的抄手,这几种看起来很相似的小吃,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面食
历史渊源
饺子是中国的传统食品,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据说饺子最早是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发明的一种药膳,他用药材包裹在薄皮中做成饺子,给病人食用,以治疗病症。后来,饺子逐渐成为普通人家的美食。饺子有许多有趣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农历的除夕夜,人们会吃饺子,象征着一家人的团圆。此外,在一些地方,还有“吃饺子”这一民间俗语,意为“放下成见,和好如初”。总之,饺子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代表着家庭、团圆和温暖。
饺子
馄饨是中国传统的汉族小吃之一,起源于唐朝时期。馄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的长安城。当时,有一种名叫“膻中”的面食,与现在的馄饨非常相似,被誉为当时的“皇家美食”。在宋朝,馄饨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小吃。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浮山诗话》中提到:“滕州卖好馄饨,皆胜于秦淮之味。” 可见当时馄饨已经在各地广为流传。在明清时期,馄饨经过逐渐发展,成了一道广受欢迎的小吃,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做法和口味。
馄饨
抄手是一种源自江苏南京的传统小吃,被誉为“江南之一馄饨”,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抄手的 *** 工艺独特,外形别致,包馅充实,味道鲜美,是江南地区非常受欢迎的美食。抄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传说当时一家姓曹的小吃摊贩在南京建康门旁边卖羊肉汤,有一天他用面皮把羊肉汤里面的肉包裹起来,形似人手,久而久之,这种食物就被称为“抄手”。
抄手
云吞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一道传统特色小吃,起源于清末民初时期,已有近百年历史。潮汕地区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云吞是其中的经典代表。云吞最初的由来是受到意大利烤云吞面的启发,当时潮汕地区已经有了面点食品,但没有像云吞一样将面皮搭在里面的 *** 方式。后来,有一位名叫陈孟璧的潮州人,结合当地的面点 *** 工艺,创新出了将面皮裹在虾肉和猪肉馅内,制成独特的口感,并用独特的调料提味的云吞。除了潮汕地区,云吞也逐渐在其他地区流行起来,成为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云吞
形状及 *** 工艺
饺子、馄饨、抄手和云吞都是中国传统的汉族面食,饺子、馄饨、抄手和云吞在形状、馅料、 *** 工艺、吃法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色,但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汉族面食的代表,深受人们的喜爱。
饺子是一种半月形的汉族传统食品,通常是由薄面皮包裹着各种不同的馅料,如猪肉、牛肉、韭菜等。饺子的 *** 工艺相对简单,通常包括擀皮、包馅和煮熟等步骤。饺子的吃法多样,可以蘸酱油、醋、芝麻酱等调料食用,也可以煎、炸等多种方式烹饪。
饺子
馄饨也是一种半月形的食品,但它的面皮相对较厚,馅料则多为猪肉、虾仁、木耳等配菜,口感鲜美。馄饨的 *** 工艺也较为讲究,包括擀皮、包馅、捏口等步骤。馄饨一般煮熟后,会在上面浇上汤汁或者炸一下,再放上葱花、辣椒油等调料食用。
馄饨
抄手是一种四角形的汉族传统食品,它的皮薄馅大,以猪肉、鲜虾、韭菜、香菜等为主要配料。抄手在 *** 工艺上较为复杂,需要 *** 皮、调制馅料、包馅等多个步骤,其精致的造型和丰富的口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抄手
云吞是一种形状像小帽子的面食,其 *** 工艺与饺子类似,但是其馅料种类更多样,有猪肉、虾仁、鲜肉、鸡肉、鱼肉、鲍鱼、海参、蚬肉、瑶柱等。云吞的口感鲜美,吃法也多样,可以煮熟后配以汤汁、炸等食用,也可以作为火锅底料使用。潮汕地区的云吞以其薄皮嫩肉、汤多味鲜的特点而闻名,口感爽滑、香甜可口,风味独特。
云吞
敲黑板总结
从本质上来说,云吞和抄手都是从馄饨发展而来的。中国人吃馄饨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人们认为馄饨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因此叫为“混沌”,后来就演变成“馄饨”。北方的馄饨,个头和饺子差不多大,皮的厚度也和饺子差不多,只不过饺子皮是圆形的,而馄饨皮多是四边形的。在广东地区,“馄饨”的粤语发音和“云吞”很像,因此人们一直把馄饨叫作云吞。抄手个头和云吞差不多,但抄手皮薄易熟。
我是烹饪与营养老师——食悟者。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转发、点赞、收藏,喜欢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获取更多营养美食及美食文化。本文文字内容为原创,版权归“食悟者”所有,商用需要授权,转发注明出处,朋友圈随意。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馄饨因何得名?竟与西施有关馄饨是一道美味的小吃,在许多地方,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习俗。在凛冽的寒冬里,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皮薄馅儿多的馄饨,真的是一种享受。
关于馄饨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相传在汉朝时期,北方的匈奴人隔三岔五就来骚扰汉朝边疆的百姓,烧杀抢掠,令老百姓每日不得安宁。匈奴人的首领,一个是浑氏,一个是屯氏。两个人凶残成性,老百姓对他们又恨又怕,就将肉馅包进面皮里,下锅煮熟吃掉,并取“浑”和“屯”之音,将这种食物称为“馄饨”。他们吃馄饨是希望能够早日把匈奴人赶走,过上太平日子。
还有一种说法,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有关。相传,西施是之一个 *** 出馄饨的人。西施是春秋时期的越国人,她从小长得很美,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她。关于西施的美貌,民间流传着很多种夸张的说法。西施是浣纱女,她每次去河边浣纱的时候,河水中倒映着她美丽的容貌,会让鱼儿都看呆了,忘记向前游,沉入河底。
诸如此类的说法越传越广,传到了吴王夫差的耳中。夫差打败了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之后,命人一定要找到西施,将她送进宫来。很快,西施就被人带到了吴国,献给了夫差。夫差看着面前的西施,果然是倾国倾城的容貌,立刻为之倾倒。夫差拉住西施的手,动情地说道:“美人儿,你实在是太美了,你想要什么,我都会给你的。”
西施脸上毫无表情,她什么都不想要。被迫离开故国,来到吴国,她心里恨透了夫差,一心只想赶紧离开吴国。但是,西施知道越王勾践此时是吴国的阶下囚,她一心想要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知道自己不能意气用事。之后的日子,西施每日都在痛苦煎熬中度过,她一方面要假意迎合夫差,另一方面要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帮助勾践复国。
过了几年,有一年的冬至,夫差在宫中宴请群臣,宫中的厨师做了许多山珍海味,可是夫差早已经吃腻了这些美味佳肴,他看着各种各样的美食,一点动筷子的欲望都没有。夫差忍不住抱怨道:“整日都是这些吃食,看到就饱了。”西施听到夫差的话,亲自下厨,用清水和面,做了一些面皮,又包上菜和肉馅儿,做成了一个又一个精致的小面点。西施将小面点放进锅中煮熟之后,盛到碗里,然后倒入鲜美的汤汁,撒上翠绿的葱花,再滴上几滴提味的酱汁。
当西施将这碗小吃端给夫差时,夫差只闻了闻味道,便胃口大开。他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果然鲜美无比,而且一点也不油腻。夫差狼吞虎咽地将一整碗小吃都吃光了,他摸着撑得滚圆的肚子,问西施:“这是什么呀?我从来没有吃过。”西施回答道:“只是一种很普通的面点小食,大王如果喜欢,我可以每天为大王做上一碗。”夫差开心得大笑:“太好了,美人儿真是善解人意。”
之后,西施便每日为夫差做一碗馄饨。夫差吃了几天之后,问西施:“美人儿,这美食有没有名字?”西施看着夫差,心里暗想,这个昏君,整日只知道饮酒享乐,吃美食,抢美女,如此昏庸无道,真是混沌不开。想到这里,西施便随口说道:“回大王的话,这种面食叫作馄饨。”夫差一点也没有听出西施话里的嘲讽之意,他信以为真,一个劲儿地夸馄饨这个名字起得实在是好。
西施想尽办法取悦夫差,令夫差终日沉溺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最终,吴国越来越衰败,勾践找到了机会,回到了越国,将吴国打败,报了亡国之恨。而西施也凭借自己的美色与忍耐,为故国的复兴出了一份力。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西施,将这种简单易学的美味小吃在千家万户中流传开来。在不同的地方,馄饨有不同的名字,例如在四川,馄饨被叫作“抄手”;在湖北,馄饨被叫作“包面”;在江西,馄饨被叫作“清汤”;在广东,馄饨被叫作“云吞”。
二月二龙抬头!8种“龙食”别忘了吃,寓意消灾降福,抬起一年好兆头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古时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二月二之后,随着气温的慢慢升高,大地万物结束冬眠,开始复苏,春雷和春雨也逐渐多了起来,春耕也从此开始!
自古至今,龙抬头就被认定为是一个祈福纳祥的好日子!百姓会在这天祈求上苍保佑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甚至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就是希望谷仓满盈的愿景!
【龙】是我国汉族人民的图腾,二月初二这天“龙角星”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之为龙抬头!
关于“龙抬头”的由来,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武则天称帝时惹得玉帝大怒,于是便下令三年之内不准在此降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便私自降雨,被玉帝知道后将其贬入凡间并压在大山下。
百姓为了感念龙王降雨之情,便向玉帝祈求放了龙王,时间不长玉帝便被百姓的真诚打动,于是便在农历二月二初二这天将龙王释放,于是民间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在古时这天“龙抬头”这天习俗是比较多的,比如打粮囤,家家户户都要在家院里或者门前用锅灰画出一个个的圆形,并且在最中间的位置放上五谷杂粮,这样能保佑一年五谷丰登!再就是这天还要剃头。大人剃头,象征辞旧迎新,一年顺顺利利;儿童剃头,剃掉烦恼,一年平平安安。
二月二龙抬头
早晨起床记得采“龙气”
二月初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又被称为“卯月卯日”,双为吉,是转来好运的吉祥日子,犹如一年之始、一日之晨,所以二月二对于我国的民众来说尤为重要,在这天民间有采“龙气”之说。
龙作为我国神话传说中具有代表的神异动物,如神一般的存在。在民间,老百姓认为龙能隐能显、能长能短、能巨能细、能呼风唤雨、能登天潜渊,是祥瑞的代表并将其视为保护神。
相传,二月初二是东方的青龙崭露头角、升天的日子,所以这天也是采取“龙气”的更佳时间。通常采“龙气”是有讲究的,在卯月卯日卯时,二月二的早上5点到7点这个时间段,趁着晨曦初露从自己家出门面向苍龙所在的东方,深吸5口气,扭动身体进行锻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采“龙气”。采了“龙气”,全身都充满“精气神”,寓意着吸收了财、福、运、喜四气,接下来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二月二龙抬头
这2件事要忌讳
01
忌讳碰石磨
俗话说“磨为虎,碾为龙”,在民间古人认为石磨上的碾子是龙头的化身,二月二龙抬头的这一天,人们比较忌讳使用石磨。
一是怕石磨在使用的过程中压住了龙头,耽误龙王升天、惹怒龙王,二是龙王这一天刚崭露头角,石磨在磨面的过程中会来回碾压,此时使用石磨可能会将“龙头”碾坏了,这样就会影响龙王这一年的施云布雨,干旱的天气会导致庄稼收成减少,所以在我国山东一带,在二月二龙抬头的前一天,有石磨的人家就会把石磨清洗的干干净净的,并将石磨的上扇支起来,以便于“龙抬头”。
02
忌讳碰剪刀针线
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人们讲究不能碰针线、剪刀等尖锐的器物,古人认为这天是龙王在上空观望天下的日子,如果在这时妇女做针线活或碰剪刀,可能会刺伤龙王的眼睛,导致在干旱时节龙王不能及时行云布雨,影响庄稼的收成,所以为了日后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天人们会格外注意。不过理发店的剪刀和推子是排除在外的。
二月二龙抬头
这8种传统食物要记得吃
作为饮食文化大国,这天自然不能少了吃食,老祖宗讲究,8种“龙食”别忘了吃,寓意:财源滚滚无尽头,又有消灾降福,百病不侵之意!
01
饺子(龙耳)
二月二吃饺子不叫吃饺子,而是说“食龙耳”。而且讲究吃肉菜馅饺子,即饺子中有肉又有菜,“肉菜”谐音“有财”,寓意这一年财源滚滚。
02
馄饨(龙眼)
二月二这天不管吃什么都要想办法和“龙”联系起来,讨个好彩头。馄饨圆鼓鼓的,很像龙的眼睛,炯炯有神。因此,二月二这天大家都会吃碗馄饨,叫“吃龙眼”,寄语眼睛明亮,能够看清未来的路。
03
龙须面(龙须)
龙须面是由山东抻面演变而来,因面条细如发丝,下滚水如银龙入海,故而得名。龙须面算得上上是最正式的“龙食”,二月二吃龙须面叫“扶龙须”。二月二食龙须面有“顺顺溜溜、顺心如意”的美好寓意,很多人都喜欢在这一天吃碗“龙须面”。
04
春饼(龙鳞)
春饼圆且薄,晶莹剔透,看起来就像一片片龙鳞。二月二吃春饼叫“咬龙鳞”,把准备好的鸡蛋、豆芽、韭菜、猪头肉、酱肘子等一起卷入饼里包起来吃,食材丰富,象征富裕美满。
05
炸油糕(龙胆)
北京、天津等地的人们,在龙头节这天要炸一些糖油糕、菜角来吃,称之为“食龙胆”。做法是将黄米磨成面,包入糖馅、豆馅、菜馅等,油炸后色泽金黄,掰开圆圆的油糕,香甜的馅料慢慢流出来,吃起来里香外脆,非常可口。
06
猪头肉(龙头)
二月二吃猪头,叫“挑龙头”。古时猪头不能随便吃,一般都是用来祭祀祖先、供奉上天。一般农户人家,过小年时杀猪宰羊,从这一天起,每天的饭菜都要见点肉,等到正月过完,猪肉基本上也都吃光了,最后就剩下一个猪头留到二月二吃。因为二月二之后就开始春耕,龙王管降雨,所以人们要把更好的“猪头”供奉给龙王吃。
06
葱饼
“二月二,刮大风,拾干棒儿,摊煎饼,”山西吕梁地区龙头节这天吃煎饼或葱油烙饼。葱花饼外酥里嫩,一片片撕着吃,称之为“揭龙皮”。有些地方把二月二吃的饼叫“龙鳞饼”。
08
油条(龙骨)
撒子、麻花、油条等长长的条状,在滚油里炸制时,犹如金龙出海,翻江倒海。这一天吃这些东西谓之为“啃龙骨”。
除了以上这些“龙食”外,二月二龙头节的传统食物还有驴打滚、面旗子、爆米花、炒糖豆、撑腰糕、荠菜饭等。
二月二龙抬头
记得敲一敲这4个地方
“二月二敲梁头,大囤满小囤流。二月二敲案桌,打得粮食没处搁。二月二敲锅台,大小元宝滚出来。二月二敲门墩,坐下不动也生金”
在农耕时代,老百姓基本是靠天吃饭,生活质量完全取决于收成,所以风调雨顺对他们格外重要。每到二月初二,人们在祭祀仪式完成之后,主妇们便会拿着竹竿敲房梁、案桌、锅台以及门墩,并且还会一边说着吉祥的话,祈求新的一年能风调雨顺、钱粮满囤。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们不会再吃不饱穿不暖,百姓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与古人对生活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初衷是一样的,都期盼未来的生活更美好,而这些老传统恰恰表达了人们美好愿望,是不能丢弃的,而且它们也是中华文化其中的一部分,需要更好的传承下去。
关于冬至的的由来、成语、习俗、古诗合集今日冬至,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为“冬节”,所以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冬至的由来: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国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习俗:
1.冬至的习俗之祭祖
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2.冬至的习俗之吃水饺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3.冬至的习俗之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冬至的习俗之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另有一种说法: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之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5.冬至的习俗之喝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6.冬至的习俗之吃汤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7.冬至的习俗之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赤豆和糯米为1:2.5的比例,将赤小豆放入沸水锅内(赤小豆与水的比约为1:5)。煮至八成熟时捞出。另将糯米淘净后,用煮过赤小豆的汤浸泡一夜。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搅拌均匀后,上笼屉蒸大约40分钟,即可食用。
老一辈的长沙人都知道,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糯米饭。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产妇滋补产后造成的身体虚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婴儿。这道食谱糯米喷香,腊肉油而不腻,赤豆和花生都焖入味了,特别好吃。若是想吃得更为健康,可减少腊肉的比例,增加多一点豆类杂粮亦可。
关于冬至的成语:
【肥冬瘦年】: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见宋无名氏《豹隐纪谈》、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
【日短夜修】:指冬至前后几个月白天短夜晚长。
【日长一线】:指冬至以后白昼渐长。
【数九寒天】:数九: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三九、四九最寒冷。最寒冷的那些日子。
【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
【一百五日】:冬至后的之一百零五天。指寒食日。
【一阳复始】: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每年到冬至日,阴气尽,阳气又开始发生。指春天又到来了。
关于冬至的古诗:
1、冬至
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2、冬至感怀
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3、邯郸冬至夜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4、水调歌头·冬至
汪宗臣
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
五云重压头上,潜蛰地中雷。
莫道希声妙寂,嶰竹雄鸣合凤,九寸律初裁。
欲识天心处,请问学颜回。
冷中温,穷时达,信然哉。
彩云山外如画,送上笔尖来。
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
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
5、满江红·冬至
范成大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
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昼永,使眠熟。
门外事,何时足。
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
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
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6、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7、辛酉冬至
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8、冬至祭
张志真
香烛鲜花纸钱银,八果八素并八珍。
合家召开追思会,缅怀英烈祭先人。
9、冬至到
乔金龙
昼短摒弃烦忧事,夜常相伴欢乐声。
小饺暖尽心头寒,更胜金银百十千。
10、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
韦应物
理郡无异政,所忧在素餐。徒令去京国,羁旅当岁寒。
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
私燕席云罢,还斋夜方阑。邃幕沉空宇,孤灯照床单。
应同兹夕念,宁忘故岁欢。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阑干。
关于冬至的谜语:
1、“春天还会远吗” 三字民俗
2、“冬至冰霜俱怨别” 节气二
3、还有两天方冬至 辽宁地名
4、冬至阳生春又来 医学名词
5、到西部,为改革,务求尽全力 节令
6、图中远山隐城头雁阵横 节气
7、冬至分别枫桥边 农产品
答案:
1、过冬至
2、大寒、秋分
3、昌图
4、冷冻复苏
5、冬至
6、冬至
7、粉条
冬至馄饨夏至面,吃了这么久的馄饨,你知道它的来历吗?相信大家都吃过馄饨这种美食小吃吧,薄薄的面皮裹着厚厚的肉馅,一勺清汤带着几片葱花。一口下去油而不腻,鲜美可口,说着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馄饨,主要由猪肉,虾肉,蔬菜,葱,姜,面粉等做成。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比如中国北方就叫馄饨;四川叫抄手;广东江西等部分地区叫云吞,福建就叫做扁食扁肉了。
至于馄饨的来历,则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相传在汉朝匈奴横行时期,百姓因为匈奴困苦不堪,便自创了这种面食,取匈奴两大部族首领“浑”、“屯”之谐音,以表达对匈奴的痛恨和对安稳生活的美好祝愿。
另一种则是来自于有沉鱼之说的美女西施,想当年吴王夫差雄心勃勃,吴国国力强盛,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将西施据为己有。可怜的西施一边要想方设法取悦吴王,另一边还要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可谓劳心劳力。后来吴王夫差吃腻了山珍海味,西施便亲自下厨做了这种面食,为其取名“馄饨”嘲讽吴王昏庸无道,浑沌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