鲥鱼养殖条件,鲥鱼养殖场-学知识-

鲥鱼养殖条件,鲥鱼养殖场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3 0
鲥鱼的危机:长江中下游25年未出现,为何我国却养不了?

中国山河辽阔,七大流域的江河湖泊孕育了数不胜数的优质鱼种。根据2020年的调查数据,仅我国长江流域就生活着405种鱼类,黄河鱼类有147种,黑龙江有132种,鱼产资源极为丰富。

在众多的鱼类中,长江鲥鱼作为“水中珍品”脱颖而出,并在上世纪50年~80年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鲥鱼是我国著名的“长江三鲜”之一,肉质鲜嫩,体表有一层丰腴的脂肪,全身鳞片皆可食用,风味令人赞不绝口。

清蒸鲥鱼

长江鲥鱼的历史资源十分丰富,在中下游曾塑造出“一鱼一产业”的盛况。每到4月下旬,大量的鲥鱼便组成密密麻麻的洄游队伍,应季出现在长江的中下游,最远可达长江的中游支流湘江。高密度的鱼群为沿岸渔民提供了有利的作业条件。

资料显示,在1957~1962年,全江的鲥鱼产量在298吨~584吨之间,这还只是“鲥鱼热潮”的开端。在此后的70年代,鲥鱼捕捞业在长江流域大火大热,捕鲥鱼、品鲥鱼蔚然成风,江苏、安徽等地的捕捞队顺势将小网改成大网,刺网由单层改成三层,网具材料也由棉、麻改成了尼龙胶丝,显著提高了捕捞能力。

1957-1974年,长江下游的鲥鱼捕捞产量

曾在江边作业的老渔民对鲥鱼的盛况记忆犹新,据多位渔民反映,1973年安徽江段的鲥鱼产量还很可观,平均每只渔船能捕捞1000多尾,定置的流刺网很少出现空网,一网捕获7~8尾并不稀奇,鲥鱼的规格也有大有小,大的能达到4kg,小的也有1kg。

长江鲥鱼为何普遍很大?这和体型、年龄直接相关。鲥鱼是硬骨鱼纲、鲱形目、鲱科的鱼类,身体呈椭圆形,体长为体高的3.7~4.1倍,肌肉发达,体质健壮,形似鲫鱼,但体长和体重明显更大。根据我国邱顺林等学者的调查,雄性的长江鲥鱼体长可达54cm,体重2.2kg,雌鱼则能长到60cm,体重可达3kg。

再结合捕捞记录,大型鲥鱼达到3~4kg不是问题(即6-8斤重),对应年龄为5~7龄;小型鲥鱼则为1~1.5kg,对应年龄为3~4龄。而在长江下游繁殖的鲥鱼群体,全是由性成熟的个体组成,年龄至少在3龄以上,所以捕捞规格普遍很大。

令人奇怪的是,在1974年,鲥鱼的产量和大小却呈现出了完全相反的趋势。这一年,长江鲥鱼的总产量突破了1500吨(150万公斤),但洄游个体明显变小,性别比例也严重失衡,鱼群出现了“结构性危机”。事实证明,74年的高产终归是昙花一现,次年便开始断崖式下跌,80年代更是连年下跌。

1957-2020年,长江鲥鱼捕捞量的变化

以1986年为例,整个安徽江段捕获的鲥鱼只有20多尾,全江总产量只有12吨,不及巅峰期的1%。长江最后一条鲥鱼则现身于1998年,距今也有25年。从此,鲥鱼产业惨淡收场,鱼汛也黯然消逝。

鲥鱼消失了,鲥鱼的远去也为长江生态敲响了警钟,好在我国及时实施了长江十年禁渔,河湖生态有了明显的提升,例如:江豚在鄱、洞二湖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长江刀鱼时隔30年再次抵达中游,四大家鱼在监利段的卵苗量提升至78.7亿尾......

在“长江复苏”的趋势中,万众瞩目的鲥鱼迟迟未现真身,以至于很多人怀疑这一物种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事实上,目前长江鲥鱼还未被国际组织认定为“灭绝”,按照50年方能判定鱼类灭绝的学界规定来看,长江鲥鱼还存在25年的“候审时间”,现在就认定灭绝未免过于悲观。

鲥鱼/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秘书长李玉强绘

另一方面,和其他“江鲜”相比,人们在长江中发现鲥鱼的几率确实要小很多。

首先,鲥鱼整体可看成一种海水鱼,一年中只有少数几个月才进入江河产卵,长江中以6~7月份为洄游盛期,这和终生生活在江中的鲤鱼、四大家鱼大有不同。而且,鲥鱼对产卵条件也有严格的要求,一是要求水位有涨落起伏,二是要求水温为24.5~32.0℃,否则产卵就会受限。

赣江峡江江段

再从鲥鱼的整个生命历程来看,受精的鱼卵经过17~18个小时后孵化成仔鱼,当年冬季,幼鱼群体由长江进入近海,3~4年后性腺逐渐发育成熟。由此可见,长江鲥鱼大多数时间都在海洋中栖息、觅食,在江中自然就比较罕见了。

其次,长江鲥鱼的自然种群几近于无,稀缺的个体使得鲥鱼的搜寻堪比大海捞针。在1996年6~7月,我国的长江水产研究所就曾组织渔民在峡江段寻找鲥鱼,连续作业27天,出动93船次,累计捕捞时长414.5小时,最终还是一无所获,主要原因就是数量太少。

有的网友表示不理解:我国是水产养殖之一大国,主养品类达几十种,连“长江鱼王”中华鲟都能养殖,为什么却养不了长江鲥鱼呢?

其实,早在鲥鱼遭遇危机前的30~40年代,就有不少专家对珠江、钱塘江流域的鲥鱼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这项研究继往开来,凝聚了众多鱼类学家的智慧和汗水,其中有几次试验和调查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1:1958年,陆桂等学者对钱塘江(富春江)鲥鱼进行人工授精,初步获得成功,引发学术界关注。

2:1972~1975年,长江水产所组建鲥鱼科考队,历时三年调查野生种群,明确了鲥鱼的洄游路线、产卵地点以及繁殖生物学的特征。

3:80年代,鲥鱼的野生资源急剧匮乏,众多专家预感到一场危机即将到来。长江水产所联合江西、江苏的科研人员,集中人力攻关鲥鱼的繁殖难题,并在1982年采用人工授精的 *** 培育了30000多条幼鱼,这标志着鲥鱼的培育获得了巨大成功。

到了这里,长江鲥鱼似乎已不存在灭绝的风险,但现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科学家发现,比人工繁殖更加困难的是鲥鱼的驯化!

当时的情况是,长江中的野生鲥鱼大幅减少,用于人工繁育的亲鱼越来越难找;而已经捕到的亲鱼则数量太少,长期圈养导致其体质弱化,活力下降,鱼卵质量也随之衰退。因此,要想拯救鲥鱼,就必须摆脱对初代亲鱼的依赖,把重点放在对幼鱼的培育上,在人工池塘中饲养3~4年的幼鱼,直至其性腺发育成熟,以此作为二代亲本。

我国科学家也成功实现了这一步。1993年,首批幼龄鲥鱼成功发育为成熟的亲鱼,1997年,这批鲥鱼成功产卵,但遗憾的是,孵化出的鱼苗状况频出,活力远不及野生鲥鱼,标苗死亡率居高不下。最终,鲥鱼的苗种培育宣告失败,人工繁殖进程止步于第二代幼鱼。

因此,我国养不了鲥鱼并不是因为技术不够,而是因为时间过于急促,缺少野生亲鱼的助力。当然,在江西峡江县的下游,目前还有100多公里的水域理论上适合鲥鱼的产卵,如果江中有少量的鲥鱼顺利抵达于此,鲥鱼的自然种群就仍然存在一线生机。

这种鱼很娇贵,一公斤能卖上百元!不少人已看到养殖商机

鲥 鱼

与河豚、刀鱼

并称“长江三鲜”

鲥鱼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每年定时初夏时候入江,其他时间不出现,也因此得名。它产于我国长江下游,以当涂至采石一带横江鲥鱼味道更佳。

民间曾流传着“宁吃鲥鱼一口,不吃草鱼一斗”之说。康熙屡次下江南,选的时间都是鲥鱼肥美的季节,并特意去品尝鲥鱼。苏东坡也曾赋诗称赞“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但如今,鲥鱼已经被列入了《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虽然现在有不少餐厅都在做鲥鱼,不过多数是从越南、缅甸或是印度一带进口的。这些地方气温比较高,鲥鱼的生长周期短,肉质也更粗些。

养殖鲥鱼,有商机

在浙江宁波奉化区萧王庙街道,养鱼大户袁宁岳养殖的鲥鱼,味道可与野生的鲥鱼媲美。

袁宁岳的鱼塘里养了2万条鲥鱼。与别人不同的是,他经营的养鱼场没有挖出来的鱼塘,只有4个用PVC材料做的养鱼池,看起来有点像用来开碰碰船的大池子。

袁宁岳说,鲥鱼非常娇贵,冷了不行,热了也不行,一般在5℃到30℃之间才能健康生长。而且有时候,一个响雷就能死掉1000多条。除了要保持合适的水温,鱼池还需要24小时不断增氧,每天需换水2至3次

根据鲥鱼的生长特性,袁宁岳通过抽水开渠,将井水引到鱼池,采用流水科学养殖,较好地解决了水温的难题,鲥鱼也味道鲜美。

袁宁岳还给鲥鱼们建立了健康档案,什么时候用药、苗种来源、饵料的投喂都记录在册。他慢慢摸索逐渐积累经验,鲥鱼的成活率也高了起来,批发价约为每公斤150元至160元

养 殖

建 议

1. 美国鲥鱼生长的环境和中国长江流域类似。如果在国内养殖,建议购买美国西部的美洲鲥鱼苗。

2. 鲥鱼一生中片刻都不能离开水,并且要有充分的活动空间,水质、水温要求比较高,需要多加注意。

3. 鲥鱼抗干扰能力很弱,哪怕是池边的一点点脚步声,都会惊扰到它,立即哗哗地快速翻腾,弄不好就此一命呜呼。所以,鲥鱼养殖地点要少接待参观,尤其是晚上,温室内不能有灯光和声音。

青岛常见鲱形目鱼类简介

总有人说,淡水鱼刺多,海水鱼刺少,这话部分符合事实,但不全面。肌间刺较多的鱼主要就是两大类群:鲤形目和鲱形目。前者是原教旨主义淡水鱼,只有极少数种类会在冬季进入海水觅食,后者大部分都是海水鱼,少数淡水,或洄游至淡水。

鲱形目刺多,但只有300余种,扭转不了人们的“偏见”。虽然门丁不旺,但名头不低,著名的“长江四鲜”中,鲱形目占得其二:“长江刀”和鲥鱼。二者均为洄游鱼类,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海中,洄游至长江时最为肥美,故通常被视为“河鲜”而非海鲜。

图一:刀鲚

“长江刀”即刀鲚/Coilia ectenes,又名长颌鲚,俗名毛花鱼、野毛鱼等,鲱形目鳀科鲚属。体形狭长侧薄,颇似尖刀,虽多毛刺状骨刺,但肉味鲜美,肥而不腻,兼有微香,历来为食客所追捧。可惜由于长江污染加剧以及滥捕滥捞,产量逐年下降。2019年2月1日起,我国农业农村部停发刀鲚专项捕捞许可证,禁止生产性捕捞,希望是“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图二:鲥鱼

鲥鱼/Tenualosa reevesii,鲱形目鲱科鲥属。此鱼鳞下多脂,宜连鳞蒸食,肉嫩味美,比“长江刀”更加久负盛名,从汉代起已是著名的美味珍馐。张爱玲著名的三大恨之一“鲥鱼多刺”,也从侧面说明了它的美味。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野生的鲥鱼资源业已枯竭,再难得见。目前市面上有极少数人工养殖或缅甸海捕鲥鱼,但大部分都是赝品----美国西鲱/Alosa sapidissima。

对于国内来说,鲥鱼和长江刀就是鲱形目的“一哥”和“二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它们仅仅是传说而已,一般接触不到,能够满足我们口腹之欲的还是那些大众鱼类。对于青岛人来说,鲱形目鱼类虽然不太重要,但在餐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以下简介几种较为常见的,占据首位的当然是太平洋鲱。

图三:太平洋鲱

太平洋鲱/Clupea pallasii,鲱科鲱属,鲱形目的正根儿。太平洋鲱在黄海的地方性种群为“黄海鲱”,在青岛被叫做“青鱼”,注意这可不是四大家鱼的“青鱼”,那是鲤科的淡水鱼。青岛海域一度盛产“青鱼”,据说上个世纪70年代,赶上旺发,市场上“青鱼”成堆。但如今“黄海鲱”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进口太平洋鲱鱼,以满足人们对古早味的追求,但一般新鲜度不高,价格低廉。

图四:太平洋鲱的卵巢

太平洋鲱体内含脂肪量高,味香,鱼杂鱼卵也好吃,虽然刺多但松软有规律,比小刺神出鬼没的鲤科鱼类强多了。宜用豆瓣酱葱姜蒜爆锅,放水烧开,下鱼,加料酒和醋,炖至收汤,不失为一道平价美味,也可腌制后用烤箱烤之。日本人对太平洋鲱的爱别出心裁,他们喜欢吃太平洋鲱的卵或卵巢,称其为数の子(かずのこ),是是御節料理(おせち料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五:早市上的“白鳞鱼”

/Ilisha elongata,俗称“白鳞鱼”或“白力鱼”,鲱科鳓属。此鱼味道鲜美,当年梁实秋先生在青岛时曾买过此鱼一尾,并误认为是鲥鱼,品后评价“其味之腴美,从未曾有”。据说早年间也颇受人们青睐,但毕竟刺多,现在好像不太“认”这种鱼了。市场上常有出售,然价格不高,乏人问津。如果新鲜度足够好,不妨买来尝试一下,梁实秋都大加赞赏的鱼,应该会好吃的。

图六:斑鰶

图七:斑鰶刺身

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鲱科鰶属,前海海钓的常见种类, 因鳃盖的后方有一块大黑绿斑而得名。,俗名北方叫它“气泡子”、“古眼”,或烤或煎,刺多出油,几乎是最廉价的海鱼。更善于欣赏斑鰶之美还是日本人。出产于水质优良海域5厘米上下的幼年斑鰶被称作“シンコ(新子)”,制成刺身是一种高档料理,所以,如果遇到刚捕获的鲜活斑鰶,不妨试试刺身。

图八:黄鲫

黄鲫/Setipinna taty,鳀科黄鲫属,黄、渤海量产,各地俗名不同,如油扣、烤子鱼、黄尖子等。此鱼头部淡黄色,背络、胸鳍和尾鳍均为黄色,臀鳍浅黄色,故名“黄鲫”。刺密体薄,但味道不错,一般以酥炸为宜,有些人好这一口儿。由于不易保存、价格低廉,此鱼一般仅见于沿海地区的市场,像图八中这种品相完整的也不多见。 ? ?

图九:日本鳀

鳀(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鳀科鳀属,这个名字估计很多人听起来会感到陌生。其实,鳀鱼在我国近海的产量曾一度甚高,然其肉易烂,直接“食”用的价值不高。不过幼鳀的咸干制品“海蜒”却深受很多人的喜爱。鳀鱼有“鲅鱼食”、“离水烂”等俗称,是多种经济鱼类的主要食物。

图十:青鳞小沙丁

图十一

青鳞小沙丁/Sardinella zunasi,也叫寿南小沙丁鱼,鲱科小沙丁鱼属,算是正宗的“沙丁鱼”之一员。此鱼个头太小,一般不鲜食,在市面上通常以小鱼干的面目出现,如图十一。

以上几种,就是青岛常见的鲱形目鱼类。我似乎只吃过“太平洋鲱”,当年在镇 *** 食堂时常有此鱼,我很喜欢,尤其是鱼杂可以不 *** 吃,也算是清苦生活中的一丝亮色吧。

跟时间赛跑的鲥鱼

明万历五月的某个清晨。

在江面忙碌了一夜的船老大们匆忙地将船聚拢。

官家的人黑压压立在码头,空气里是焦急的气息。

自从皇帝尝过江南的鲥鱼后。

镇江地面的老爷加官赏赐。

由此,皇宫里的贵人每年都在小满的节气。

等候鲥鱼带去江南的问候。



身姿挺拔,洁白如玉的鲥鱼高贵典雅。

最是那一身的鱼鳞金贵。

船老大们用双手将鲥鱼搂在怀中。

小心翼翼地递进官家专用的鱼篓。

冰行的伙计将刚从冰窖里取出的冰敲成均匀的小块。

一层鱼一层冰,谨慎地扎牢鱼篓。

马手们丝毫不敢耽误。

鞭声与人马影子,快速地消失在人们即兴奋又忐忑的视听世界里。


从此往北,三千里外是帝都。

二十二个时辰。

换人换马,鲥鱼始终在路上。

这趟特快专递,一跑就是二百年。

从明朝跑进清朝。


经年累月的长跑,也不知道跑死了多少马与人。

美差成了苦差。



一趟长途四十四个小时。

江鲜鲥鱼端上皇帝的餐桌,从未鲜过。

山东按察司参议张大人是个胆大的好官。

他给康熙皇帝写了一个报告。

康熙皇帝看明白了:劳民伤财,关键鱼还不新鲜。

此后,鲥鱼就不再与时间赛跑了。



鲥鱼有多美?

我敬仰的大文豪、大美食家苏东坡有言:

“芽姜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金瓶梅》里说鲥鱼:

“你们那里知道,江南此鱼,一年只过一遭儿,吃到牙缝儿里,剔出来都是香的。好容易!公道说,就是朝廷还没吃哩。不是哥这里,谁家有?”



鲥鱼吃鳞、甲鱼吃裙、刀鱼吃鼻、鮰鱼吃肚、河豚吃白。

如果你年少好奇。

操起刀来将家中大人买的鲥鱼刮去鳞片。

好了,轻则挨骂,重则吃打。


一顿打骂是值得的。

从此,你知道吃鲥鱼先朝鱼鳞下筷子。

不然,你就不是南通人。



每年五月,是鲥鱼与南通人约会的季节。

这样的季节只与老一辈南通人有关。



鲥鱼、刀鱼、河豚。

是长 *** 发给南通人的”三鲜大礼包“。

天下致鲜与便宜到难以想象都有了。

就是老天没有再给当代人五百年。



在渔业学大寨的岁月。

一时间渔获丰产得连凭票供应都省了。

每条三斤重的鲥鱼。

每斤大约五毛。

知道你家可能一顿吃不完,市场里也将鲥鱼开成一半卖。

每斤八毛。


进入九十年代。

长江说,对不起南通人,鲥鱼配额已经用完了。

此物以后只在天上有。



让无数文人雅士传唱了千年的鲥鱼。

让无数南通人享用了千年的鲥鱼。

只消二三十年的疯狂捕捞。

就让一个物种灭绝。

这样的事,在全球范围,还在发生。



如今在餐桌,依旧可见鲥鱼。

那是人工养殖的成果。

或者是东南亚、缅甸一带的冷冻海鲥鱼。

鲥鱼依旧披着高洁的鳞片。

酒酿汁、火腿片、酱油、糖一起跟鲥鱼来个 *** 浴。

是谓古法蒸鲥鱼。

调和后的鲜味弥补了海鲥鱼鲜味不足的缺点。

是一道餐桌广受欢迎的菜。


在没有长江鲥鱼的今天。

尽管鲥鱼鳞不再软、鲜、糯。

有得吃总好过什么都没得吃。


最后给大家献上清蒸鲥鱼的做法:

1、鲥鱼去肚洗净,鳞不用去,用盐腌制入味

2、将冬菇、鲜笋、火腿切片

3、食材整齐码放在鱼身上,鱼身下放入姜片

4、鱼肚塞入碎姜、笋、火腿,入锅猛火蒸10分钟

5、用猪油起锅,放胡椒粉、葱蒜、盐,加淀粉勾芡

6、调好的浓汁淋在鱼上面即可盛盘

明朝的鲥鱼厂到底是个什么机构?

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原因众说纷纭,咱这里按下不表。朱棣前脚刚走,官府立即在旧都南京设立了“鲥鱼厂”。对于明朝的“厂”,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皇家的监察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作为皇室的直属机构,特别是西厂,直接听命于皇帝,权柄极重,也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浓重的一笔。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鲥鱼厂是个什么机构?

朱棣应该是喜欢吃鲥鱼的吧?

首先它自然也是为皇家服务的职能机构,只不过是对鱼不对人,它专门负责向北京的皇室贵胄进贡新鲜的鲥鱼。对于朱棣来说,迁都北京,是再随意不过的事情,毕竟是自己的藩地,算是皇帝的第二个故乡,可对于皇室的其它成员和后宫佳丽们来说,扎根南京老城这么多年,习惯了江南的风土人情,说迁都就迁都,楞谁都不好受。

从南方迁往北方,吃穿住行方方面面都受到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吃这方面,江南人有着自己的做派和坚持,而作为长江三鲜的鲥鱼就是当时那些皇室贵胄们无法割舍的食材代表。

养殖的鲥鱼

鲥鱼的情况非常特殊,作为洄游性鱼类,虽然幼鱼生活在淡水环境中,但成年的鲥鱼一般只生活在海里,每年只有在繁殖季节才会逆江水而上去繁殖地产卵,而繁殖期的鲥鱼也达到了它口感的巅峰时刻。唯一的问题就是鲥鱼季实在是太短了,也就是五月份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过时不候,更显鲥鱼的珍贵。

因为当时保鲜条件受限,只能做到用冰保鲜。鲥鱼厂的鲥鱼基本走的是水路,顺着京杭大运河,从五月中旬出发,鲥鱼船昼夜兼程,不断更换冰块,也只能在六月下旬到达北京。也不知道过了一个月,鲥鱼的口感,可对于背井离乡的明朝皇室来说,形式反而大于本身的滋味。这一个小小的鲥鱼厂消耗的财力和人力已经够得上奢靡了。

京杭大运河的繁华已难再现

没过多久,皇室又发现民间推崇的富春江的鲥鱼比长江鲥鱼更胜一筹。没办法,长江的鲥鱼又让位给富春江鲥鱼,成为鲥鱼厂的目标,而这一产地距离上的改变,也让“鲥鱼快递”的成本拔高不少。昔日有杨贵妃为荔枝,而明朝皇室也不能免俗,为这每年一季的鲥鲜,劳民伤财。

民间对于鲥鱼的追求虽然不如皇室这般惊世骇俗,却也在皇室和名仕的推动下发展出独特的食用文化。到了近代,在鲥鱼还有鱼汛的时候,但凡有点实力的家庭都争相吃鲥鱼,特别是那些名门望族更是在吃的花样上是颇有心得。

估计很多鲥鱼的吃法都已失传 图片来源 ***

是不是自由恋爱不知道,反正儿子之一次带了准儿媳进门,准婆婆肯定得试试这姑娘有几斤几两。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让她下厨做一桌菜来检验一下。是不是民间惯例也不知道,反正是一条新鲜鲥鱼马上就到位了,下人们都猫在后厨门口,看未来的姑奶奶怎么对付。

未来姑奶奶上来就开始刮鲥鱼的鳞片,连下人们都知道这鲥鱼的鳞片才是精华所在,当即就被下人看穿了出身。准婆婆房里的下人,看到这里就马上去汇报了。准婆婆听后的脸色自然非常不好看,儿子嘴里的大户人家姑娘肯定注水了,但又不好发作,只能吃完这顿饭再做打算。

大户人家讲究的东西太多了 图片来源 ***

入席之后,待鲥鱼上桌,众人皆惊!鲥鱼的鳞片晶莹剔透,被丝线串成长串,一串串叠在鱼身上,油脂将滴未滴,这吃法可是闻所未闻啊。准婆婆当即了然,这就是传说中的会吃鲥鱼的大户人家啊!这心里的滋味真是比吃了鲥鱼还要美。

最近听闻一则鲥鱼的消息,说是有渔民捕到了一条正宗的长江鲥鱼,第二天就出现在了上海某私房菜馆的餐桌上。是不是正宗鲥鱼我们已无法知晓。历史中的鲥鱼,如今早已在国内绝迹,甚至连人工养殖的机会都没有。如今市面上虽然有养殖的鲥鱼出售,可这鲥鱼早已不是当年的长江鲥鱼或者是富春江鲥鱼,而是东南亚的长尾鲥或者美洲西鲱。唯一能确定的是,这条见证历史风云的鲥鱼,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今生都已无缘再见了。

居“长江三鲜”之首,鲥鱼在泸州人工养殖试点成功

7月20日,江阳鲥(shí)鱼推介会暨2023年鲥鱼烹饪比赛举行,标志着鲥鱼在泸人工养殖试点的成功。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长江三鲜”之一的鲥鱼,过去从未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出现过,这次试点的成功,标志着长江中上游地区多了一个新的名贵物种,这也是鲥鱼首次在鱼塘内养殖成功。

(鲥鱼、刀鱼、河豚被称为“长江三鲜”,而鲥鱼居其之首,又名三黎鱼、惜鳞鱼等。20世纪80年代始,鲥鱼种群数量处于濒危状态,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厨师正在处理鲥鱼

从2020年开始,泸州市、江阳区科协开始引进鲥鱼,在江阳区多地进行养殖试验,但投放的鱼苗均未能成活。但试验并未就此终止,2022年6月,在泸州丹林山农水寨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投放鲥鱼苗6400尾,一年过去了,这批鱼苗养殖长势喜人,几乎每尾重量都有500克,达到了上市标准。

01 江阳区首批鲥鱼餐厅开门营业

在烹饪比赛现场,来自南苑宾馆等6家酒店的7名厨师围绕鲥鱼展开了比拼。

川江都市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条条鲜活的鲥鱼,在大厨的手下玩出了不同花样。选手们将鲥鱼与本地特色食材相结合,青花椒、荔枝、豆花、豆汤都与鲥鱼进行了搭配。

荔枝鲥鱼

青花椒鲥鱼

清蒸鲥鱼

比赛结束后,泸州山农水寨养殖合作社与酒城宾馆等6家餐厅签约,标志着江阳区首批鲥鱼餐厅开门营业。接下来,市民在南苑宾馆、酒城宾馆、沣泽苑、阿林晓馆、裕红阁、金民居等餐馆,都能品尝到泸州本土养殖的鲥鱼。

据了解,除了让广大好吃嘴大饱口福外,未来江阳区还将围绕鲥鱼建立国家级研究机构,发挥鲥鱼在医美、医药物提取方面的价值,让鲥鱼产业为泸州带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02 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2℃

2022年之前,江阳区曾多次进行鲥鱼养殖试验,但投放的鱼苗均未能成活。为何在丹林镇能获得突破性进展?

江阳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王庆晖给出了答案:泸州丹林山农水寨专合社位于方山脚下北纬29度的丹林镇,山清水秀,丰富的地下水源给鲥鱼提供了众多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另外,基地四周都是泥土和水草,矿物质、养殖质、微生物等为鲥鱼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虽然“安家”的地点确定了,但鲥鱼养殖也并非易事。鲥鱼长势慢,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2℃,低于7℃或高于30℃就不摄食并出现死亡。而且鲥鱼鳃组织面积小,需不停快速游动获得溶氧,一旦出水就会快速死亡。此外,鲥鱼还容易对一般鱼类不受影响的高频超声波产生应激反应,所以对养殖环境和水质标准的要求极高。这些生物特性决定了鲥鱼养殖具有高门槛、高难度、高风险特征。

鲥鱼养殖条件,鲥鱼养殖场-第1张图片-

养殖户朱月华一边划着小船行驶在鱼塘里,一边查看渔网里鱼苗的长势

养殖户朱月华告诉记者,作为土生土长的泸州人,他也想为家乡乡村振兴添把力,在江阳区科协的帮助下,参与到鲥鱼养殖试验中来。在投放鱼苗之前,江阳区科协相关负责人就和朱月华一起前往各地进行考察。经过充分的准备后,首批6400尾鲥鱼苗于2022年6月正式进入江阳区的鱼塘。

朱月华说,刚开始,鱼苗长势无法达标,他一度以为要失败了。但在科协帮助下,他与远在苏州、有着“鲥鱼之父”之称的刘青华博士取得了联系。经过刘博士指导,鱼苗的生长逐渐进入正轨。

朱月华养殖的鲥鱼

03 一斤价格在200~500元不定

据了解,鲥鱼一般一斤以上就可以开始售卖,个头越大价格越高。一斤左右的鲥鱼价格在两三百元一斤,三斤重的鲥鱼价格就要达到四五百元一斤,还会因为市场供需量而波动。除了传统销售模式,朱月华还打算采取 *** 销售,通过冷链运输将鲥鱼售卖到成都、贵州、北京等地。

鲥鱼养殖在江阳区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填补长江禁渔期高品质鱼类空白、丰富泸州水产品品种,也为未来泸州引进名优鱼类养殖提供了先进经验,将有利于提高水产养殖户收入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活力。

来源:泸州发布

#文旅泸州# #泸州头条# #泸州旅游#

王楼煤矿长江鲥鱼养殖实现产业化

□朱来路 陈宾

“目前,鲥鱼存塘量约6.48万尾,可用养殖面积1万余平方米,无论从存塘量还是养殖面积上来说,我们都称得上是北方地区更大的鲥鱼养殖基地。”山东能源临矿集团王楼煤矿喻兴园总经理邢建福兴致勃勃地说。

据了解,作为“长江三鲜”之一的长江鲥鱼,素以肉质细嫩鲜美而著称,脂肪含量丰富,并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我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

“鲥鱼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高,水温控制在20℃至22℃,热不得也冷不得,并且在水中总是不停游动,离水即死,掉鳞即死,在养殖技术上我们遇到了很多挑战。”该矿工作人员徐晓光介绍。

“我们组建了专业的鲥鱼养殖队伍,还有配套的先进养殖技术支撑,我们有底气和信心攻克层层难关,持续推进长江鲥鱼产业化养殖进程。”该矿副矿长、喻兴园董事长张俊宝说。

据介绍,自2018年5月份,该矿喻兴园与江苏中洋集团进行鲥鱼合作养殖,从一开始的试验养殖到如今的规模养殖,其间双方技术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并多次邀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进行现场指导,鱼苗成活率达到85%以上,并且保持了鲥鱼鲜嫩肥美的品质。

“现在,长江鲥鱼每斤价格在200元左右,市场需求量很大,发展前景非常好。”张俊宝介绍。

鲥鱼大棚水泥池养殖技术,做好这几点,收益高效益好

鲥鱼,又名三黎鱼、三来鱼,为名贵食用鱼。在过去养殖者以捞捕天然苗进行土池养殖,常因种苗供应不上而制约了养殖规模的扩大,更无法进行企业化生产。随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对鲥鱼人工繁殖的深入研究,鲥鱼育苗技术已基本成熟,人工养殖发展较快,出现了不同的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水泥池养殖等,其中大棚水泥池养殖周期短、收益高,是目前鲥鱼养殖者常用的养殖模式。

一、生物学特性

(一)洄游

鲥鱼为暖温性、溯河性鱼类,平时栖息于近海中上层,在每年春末夏初的繁殖季节作溯河生殖洄游。生殖洄游路线有三条:进入长江的鲥鱼,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和江西赣江一带,上溯到鄱阳湖生殖,最远达到宜昌;进入钱塘江的鲥鱼,上溯到富春江上游生殖;进入珠江的鲥鱼,上溯到黔江生殖。入江的鲥鱼产卵后鱼群分散,随即离河入海进行索饵和越冬。幼鱼则在通江湖泊和江河干流的某些江段生长发育。9~10月,江湖水温和水位都开始下降,幼鱼随江水顺流而下,降河入海,在海洋中生长到性成熟时,再次加入溯河生殖洄游。

(二)食性

鲥鱼两颌无牙,鳃耙细长且密,故为滤食性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但其在各生长阶段的摄食种类和摄食强度不相同。入海前的幼鱼,主要摄食桡足类、枝角类、轮虫,六肢幼体、淡水小虾、微囊藻、硅藻、绿藻等;入海后的幼鱼,主要摄食海洋浮游动物,如桡足类、端足类、糠虾、燐虾等, 其次是圆筛藻、涟虫类、六肢幼体及海产小虾等。鲥鱼摄食强度随着个体生长发育而增大。

(三)生長与繁殖

鲥鱼生长较快,孵化60天后体长达到6厘米左右,雌性生长速度较快于雄性。鲥鱼3龄时达到性成熟,这时雌性体长较雄性长5厘米左右。鲥鱼在之一次性成熟前生长速度最快,以后逐渐减慢。

5月下旬至7月下旬是鲥鱼的产卵期,各水系的产卵时间略有变化。产卵场的具体条件是:产卵河段的底质以沙质或卵石为主;产卵时的水温为25~32℃,最适水温为27~30℃;鲥鱼卵为漂浮性鱼卵,产卵场的水流要有一定的流速和流量,一般水流速度控制在1米/秒左右,水流量为1 200~1 800米3/秒,使鱼卵漂浮在水的中上层,防止鱼卵沉底堆积,窒息死亡。鲥鱼属一次性产卵类,个体产卵量在150万~250万粒,最多达到300多万粒。亲鱼喜欢在傍晚或清晨产卵。

二、大棚水泥池养殖技术

(一)场址要求

鲥鱼大棚水泥池养殖的场址选择除具备一般养殖场的办场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场址必须建在风平浪静的内湾海岸边;二是场址附近不仅可以打地下井取水,还要有淡水水源供给,便于调节池水盐度。

(二)鱼池建设

1. 大棚

大棚坐北朝南,可保证日照时间,以提高水温和促进鱼的生长。大棚的设计和建造要注重实效,以“就地取材,低投入高效益”为原则,可以是竹木结构、混合结构、无柱管架结构、无柱钢架结构等。养殖者根据养殖池的数量确定大棚的面积。一般大棚与养殖池的面积比为5∶4。

2. 鱼池

鱼池为水泥池,其大小及数量根据具体生产情况而定。

鱼池以八角形池为主,其兼有正方形池和圆形池的优点,池深110~120厘米。

池壁用钢筋水泥或砖块建成,壁厚15~20厘米。鱼池在50米3以下时,壁厚15厘米,50~100米3时,壁厚20厘米。

池边上方安装进水管2~3条,沿池周切向进水,促使池水产生切向流动,可让池内水体产生旋转,将残饵、粪便等污物旋至池中央装有防逃管的出水口中排出。池中央埋入1个PVC直角弯头为出水口,弯头上口插入1个上口封闭、管壁钻有多孔、长40~45厘米的PVC管为防逃管,其管径15厘米左右,管壁上钻的孔径大小以不逃鱼为原则。一般每口池配备不同出水孔径的防逃管3根,随着饲养鱼长大而更换较大孔径的防逃管,以便出水快又不逃鱼。直弯头下口连接一根埋入池底的、伸出池壁20厘米的PVC直管。取另一根长120厘米的PVC直管,一端焊接直角弯头做成外溢流管。溢流管弯头紧紧套在伸出的直管端,溢流管上端向地面方向移动可控制池中的水位高度。

需要注意的是,池底呈旧锅底形,由池边向池中央逐渐倾斜,坡度为3%;池壁与池底必须光滑,以利于清理。各鱼池的排出水导入总排水管或排水沟。

鱼池排成列,池与池间距60厘米,排与排间距120厘米,以方便操作与通行。

3. 供水系统

供水系统有两条管道,一条为海水供水管道,一条为淡水供水管道。

4. 排水系统

各池污水通过排水沟流出养鱼大棚后再进入污水处理池。

5. 供氧系统

供氧系统主要有两类:一类养鱼密度较低时,常采用增氧机,如罗茨鼓风机;另一类是养鱼密度较高(大于20千克/米3)时,采用制氧机,制取富氧或纯氧输入鱼池中。

6. 水质净化系统

养鱼用水必须经过沉淀、过滤、消毒,确保安全后方可输入养鱼池。

(三)放养前的准备

新的水泥池必须浸水1~2周才可使用。浸泡池不仅可以检查鱼池是否漏水,还可以清洗池内毒物。旧池要用漂白粉消毒,按1.5~2克/米3的水体浓度全池泼洒,3天后用清水洗净残留药物,过滤进水待用。

全场设备试运转24小时,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各项准备工作做好后才可以投产。

(四)饲养管理

⒈ 鱼种放养

①鱼种选择。养殖鱼种可以是自然鱼种,也可以是人工鱼种。在放养前必须经过挑选,使同一池的鱼种规格整齐。即使是同批鱼种,如果大小相差较大,入池后也会因互相残食而降低成活率。建议选择较大规格的鱼种,成活率较高且大部分能够如期达到上市规格。此外,还要考虑鱼种的体形是否正常,体质是否健壮,是否活力强、反应快。

有人问,鲥鱼可以养吗,养起来难吗?今天我们就来回答一下

2019年2月,“长江三鲜”之一,曾被炒到天价的长江刀鱼已经不能再进行生产性捕捞了。而“长江三鲜”里的另一种美味,鲥鱼,也早已因为野生的数量减少而成了保护动物。野生的不能吃,但是市场上对鲥鱼的需求却还在,肯定就会有人问,鲥鱼可以养吗?养起来难吗?怎么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回答一下。

鲥鱼确实是可以人工养殖的,也有些渔民在养它,但是你看市场上鲥鱼上百元1斤的价格就知道,养它的难度还是很高的。

一、环境需求。鲥鱼对水质要求很高,养殖时要保证水源水质没污染,而且更好准备能增加水池氧气含量的东西,保证足够的氧气。另外,鲥鱼怕热也不耐冻,水温30度以上、13度以下就很容易死亡,所以要控制水温,更好在20到22度左右。

二、饲料投喂。鲥鱼是种杂食性的鱼类,既可以投喂鱼虾也能够喂植物饲料。鲥鱼的胃口从春季到冬季是递减的,因此春季可以投放较多食物,之后随着季节变化减少投食。

“长江三鲜”的鲥鱼,养起来可不容易,农民想养的话,更好进一步了解养殖技术。

来自长江的“惩罚”:销声匿迹24年,野生鲥鱼怎么陷入了“迷局”

走进中国大江长江,不仅能够感受到其磅礴浩瀚的气势,更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丰富资源与生机。而长江中最为独特的生物之一,便是野生鲥鱼。鲥鱼,又称华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被誉为“水中之熊猫”。它身体细长,优雅灵巧,身披银甲般的鳞片,美丽而耀眼。鲥鱼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流域,是长江流域典型的迁移鱼类。据相关研究表明,鲥鱼的产卵地主要位于长江干流沅江、湘江、浔江等重要支流。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水生生物栖息地的破坏,野生鲥鱼的数量逐渐减少,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威胁。而且,近年来,野生鲥鱼销声匿迹,陷入了一种“迷局”,给相关科研人员和保护者带来了巨大的困扰。长江作为我国最长的河流,其上下游相继建设了一系列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的建设带来了环境污染和水生生物栖息地的破坏。鲥鱼繁殖需要水流急速和岩石洞穴等特殊的生境环境,而水电站的修建不仅造成了河道的改变,还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和噪音,对鲥鱼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由于鲥鱼具有高经济价值,其幼鱼常被捕捞用于养殖。然而,由于饥饿的鲥鱼常聚集在河口附近取食,这些聚集的鲥鱼往往成为捕捞对象。这种过度捕捞导致了鲥鱼种群数量的大幅下降,使其面临无法自行恢复的风险。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长江流域水文环境的改变,鲥鱼的迁徙规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北太平洋海温升高,导致了长江入海口温度的增加,而鲥鱼对温度的敏感度较高,过高或过低的水温会干扰鲥鱼的繁殖。此外,长江中游也发生了很大的水文变化,这导致鲥鱼在迁徙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

为了拯救濒临灭绝的鲥鱼,人们迫切需要加强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的完善。 *** 和社会组织应该采取措施,加大对鲥鱼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提高公众对野生鲥鱼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为了改善鲥鱼的生存环境,应该尽力恢复和保护鲥鱼的栖息地。一方面,应适度限制水电站的建设,并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减少水生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人工增加适宜鲥鱼繁殖的栖息环境,促进鲥鱼种群的恢复和发展。为了保证鲥鱼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合理的管理和利用方式。严格限制鲥鱼的捕捞量和养殖量,避免过度捕捞和不合理养殖对鲥鱼的威胁。同时,还应加强对鲥鱼的监测和研究,掌握鲥鱼种群的变化和迁徙规律,为科学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鲥鱼作为一种迁徙鱼类,不仅生活在长江中,还存在于长江流域的邻近海域。因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和管理鲥鱼资源。跨国合作可以通过制定共同的保护计划,加强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共同努力拯救濒临灭绝的鲥鱼。野生鲥鱼在面临严重生存威胁的同时,也在等待人类的拯救与呵护。他们是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唯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使野生鲥鱼摆脱“迷局”,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保护鲥鱼和长江这一生态宝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长江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不仅孕育了丰富的野生物种,而且为我国人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然而,长江野生鲥鱼作为这一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鲥鱼体长可达2米,体重可达200公斤。它们生活在长江的上游及支流中,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长江水系中的鲥鱼数量曾经十分丰富,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食源和经济支持。然而,自1998年起,长江野生鲥鱼的数量开始急剧下降,甚至有些地区已经销声匿迹。这一情况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并开始对长江鲥鱼的消失原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长江河道改造是造成鲥鱼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适应水利工程的需要,长江上游及支流的河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这些改造不仅破坏了鲥鱼的栖息地,还阻断了它们的迁徙路径,导致鲥鱼无法完成繁殖行为。

另一个导致鲥鱼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过度捕捞。由于鲥鱼的肉质鲜美,经济价值较高,所以长江各地存在大量的非法捕捞行为。这些捕捞活动不仅破坏了鲥鱼的繁殖环境,还使得鲥鱼种群无法恢复并逐渐衰竭。长江流域的水质污染同样对鲥鱼的数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工业废水、农业污染、生活污水等问题的存在,长江流域水环境恶化,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在其中积聚。这些污染物进入鲥鱼体内,使其生理功能受到损害,从而导致鲥鱼的生存能力降低。在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保护和恢复长江野生鲥鱼种群显得尤为重要。 *** 、科学家及民众需要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长江鲥鱼问题。

在河道改造时应更加谨慎,充分考虑鲥鱼栖息地的保护,避免对其造成破坏。其次,加大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加强长江的巡查和执法力度。此外,要加强长江流域的水质治理工作,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此外,研究人员可以考虑进行人工养殖鲥鱼的研究,以替代对野生鲥鱼的过度捕捞。人工养殖可以控制鲥鱼的数量,减少对野生种群的压力,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长江野生鲥鱼陷入迷局的问题是中国环境保护的一大挑战。保护长江野生鲥鱼不仅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更是为了保护我们国家的宝贵资源。只有通过 *** 、科学家和民众的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长江鲥鱼问题,才能让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标签: 鲥鱼 养殖场 养殖 条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