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板鸭
共青城板鸭以传统工艺为基础,对毛鸭选种育肥、腌制、加工、凉晒等技术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改进,形成了共青板鸭独特的生产工艺,以其肉嫩、肥而不腻、骨脆、味鲜、香浓、咸而适中、营养丰富、驰名中外、素为腊味中的珍品,是馈赠、酒宴、家庭和茶席的佳品。
湖口粑
湖口粑食的品种繁多,大致可分为糍粑、印粑、柳米粑、发粑、炒米粑、豆粑等六类共20多种。按口味分,有香甜的、爽口的、糍软的、鲜美的;按形状分,有圆的、扁的、方的、条状的;按颜色分,有红色芦粟(高梁)粑、黄色粟米(小米)粑、黑色荞麦、白色米发粑;按用场分,有迎宾宴请用的、有喜庆节日用的、有上梁抛撒用的、有敬神祭祖用的、有度荒充饥用的、有青黄不接用的;按寓意谐音分,发粑表示大旺大发,圆子粑表示团团圆圆,方糕表示步步高等等。
武宁油面
油面不同于擀面、拉面、切面,其 *** 完全是手工操作。先选用优质小麦磨成白面,和成面团,拉细约手指粗,卷盘于钵中,叫做"盘条"。再把面条拉细成筷子粗,绕在两根竹筷周围,放入面箱,待面开始下垂,将面上架。待风吹干刀切包装或食用。油面软而不糊,油而不腻,尤以鸡汤、肉汤、虾米烹调,味道鲜美甘醇。
湖口藜蒿
每年藜蒿上市的时候,正是环鄱阳湖一带家家户户晒腊肉的时候,鲜嫩的藜蒿和香喷喷的腊肉可以一直吃到3月份。等藜蒿老了,腊肉也吃完了,这个美食就要等到来年。也许正是要期待一年,才使得人们更加垂涎。
糯米水子
是九江民间过早的营养食品。这种食品吃起来甜甜在的,较清淡,糯米水子吃在嘴里滋软软很有味道,而鸡蛋和酒糟桂花浓浓的香味更是诱人。其 *** 原料只需要米粉、鸡蛋、酒糟、白糖。先将米粉搓制成一个个小圆团,入水煮熟,将蛋搅打成花和酒糟加入锅内,滚沸即食。
三杯石鸡
三杯石鸡是庐山传统地方菜肴,因烹制时不放汤水,以三杯调味品将鸡焖烂熟透,故名三杯石鸡。此菜酱红,原汁原味,浓香透鼻佐酒下饭皆宜。
山背腊肉
武宁是个山区,以前交通不便,人们基本过着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日子。武宁山背人家家都兴喂年猪,主要是图过年时有肉吃,过年吃不完的,人们便把它 *** 成腊肉,不仅便于保存,而且肉色更加好看,把腊肉放在锅里烹煮,香飘十里,勾人食欲,腊肉炖鸡蛋至今也是武宁山背人家招客人摆在席上的主菜。
泰乡炒米粉
这是一项有着浓厚地方风味的佳肴,不仅平民百姓办宴席喜安排这道菜,就是外地来宾、老板经理也爱吃这道菜。如若入席喝酒前先吃上一小碗泰乡炒米粉垫底,保准你"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
炒糯米
炒糯米是九江民间宵夜的风味食品,原料是糯米、食油和盐。加工时先将糯米用开水浸泡搅动,约十分钟左右捞出滤干水。然后在米中加适量生油和食盐,再放入锅中用小竹扫帚炒。火不能太大,在炒的同时蘸油水淋洒,直至松泡全熟。以黄脆状更佳。如果用砂炒的需用筛子筛去砂粒,以免碜牙。旧时夜晚大街小巷有肩挑小贩叫卖"炒米儿"。既可干吃,也可加入开水冲泡,香脆可口,是九江老少皆宜的方便食品。
粉蒸肉
粉蒸肉是江西九江名菜,为中国传统的待客名菜。粉蒸肉糯而清香,酥而爽口,软、嫩、甜、香、咸,滋味丰富,食性温和。以主料带皮花肉加稻米和其他调味料 *** 而成。"粉蒸肉"有肥有瘦,红白相间,嫩而不糜,米粉油润,五香味浓郁。成菜时以老藕垫底,色泽粉红,粉糯而清香,更为添色。
趣味小知识:玉米的各地方言叫什么?玉米是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苞谷、苞米棒子、玉蜀黍、珍珠米等。由于玉米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域,因此,各地对它的叫法也各不相同,以下就是搜集到的部分名称。
广东:粟米
上海:番麦
四川:玉苞
东北:棒子
东单1331
东单1331
江苏:苞卢
徐州:玉夫夫
新疆:苞米
内蒙古:玉茭子
*** :棒头米
贵州:玉粟
东单1331
东单1331
东单1331
广西:包须
浙江:六角
山东:棒槌子
黑龙江:苞米
吉林:苞米
辽宁:苞米
山西:玉茭子
河南:苞谷
东单1331
东单1331
东单1331
安徽:肋黑
湖北:苞谷坨
甘肃:苞谷
青海:苞谷
江西:苞靴
福建:包裹
东单1331
重庆:苞谷
云南:苞谷
台湾:番麦
陕西:苞谷
(由于方言,有些字的写法不太确定,如有遗漏,敬请谅解!)
黑豆——清代军事能力建设的必需品黑豆,北方“处处有之,苗高三四尺,蔓生,茎叶蔓延,叶团有尖,色青带黑,上有小白毛,秋开小白花,成丛结荚,长寸余,多者五六粒,亦有一二粒者,经霜乃熟”。在清代,主要出产于河南、山东两省,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等地亦多有种植。作为豆类杂粮,“黑豆堪食用,作豉及喂牲畜”。还可以入药,“紧小者为雄豆,入药良”,“人食之,补肾明目”。在《普济方》《圣济总录纂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妇人大全良方》等医学典籍中,有不少药方都以黑豆入药。
然而在清代,黑豆作为一种非主流的食物来源,其首要用途是马驼饲料,“喂马极肥,故名马料豆”。在明代,黑豆亦“充喂养牲口”之“物用”,但需求的规模和总量不大,多数情况下还只是一种“充食作豉”乃至“食而充饥,可备凶年”的杂粮。例如,南京御马监每年需用黑豆500石,太常寺需用650石,光禄寺大官署需用550石,珍馐署需用“直隶等处解纳黑豆九百石”。不仅需用量不大,而且“支法亦不一”,并不要求必须是黑豆。清代则不同,“黑豆一项,系解通为八旗养马之需”,而且是“在所必需”。虽然其他杂粮乃至米谷也能喂马,但满、蒙等民族从丰富的养马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是:米谷“于马匹食性不宜,难期膘壮”,不是喂马的好饲料,甚至“官马久以杂粮喂养”,会导致“疲瘦堪虞”;况且“一马约需一人之食,费用浩繁”,以米谷作为饲料,成本太大,也不现实。
在清前期“骑射”军事能力建设的需要和带动下,黑豆的价值凸显,甚至成为左右清代国家军事征战和运输能力的一种战略物资;然而在嘉道以后,由于军事战争手段和远距离运输工具的改变,作为“喂马极肥”的黑豆逐渐丧失了其先前的价值,回归到它作为民食来源的杂粮本色。
本文通过梳理黑豆在清代的主要用途、京城和各地驻防所需黑豆的征收与采买,以及晚清八旗官马对黑豆需求的锐减,以期展现清代“骑射”这一国家制度变迁对黑豆这种经济物资价值和命运的塑造。
壹
清前期各处对料豆的需求大幅增加
需求往往决定物资的价值。首先,“京师马匹蕃多,需料豆甚广”,京城官私马驼对黑豆的需求巨大。清军入关之初,大量兵马进驻北京,有关马匹草料的需求问题就立即显现了。顺治元年(1644年)十一月初五日,兵部右侍郎金之俊奏请禁比满洲官役“额外需索驿递夫马、廪粮草料”。顺治八年(1651年)六月二十七日,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李率泰条奏三事,第二条便是“给满洲兵丁马匹草料”。康熙朝以后,随着八旗马政制度的健全,马驼的需求和保养量大幅增加,随之黑豆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以御马为例,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上驷院所属十八圈马驼共需用黑豆22 947石,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共用黑豆32 031石,历年虽有上下浮动,但上驷院马驼一年的黑豆消耗量基本维持在2~3万石。“京师官兵牧养马驼,需用黑豆甚多”,除了上驷院,京城消耗黑豆最多的是八旗官马。康熙年间,经议政大臣等奏准,“八旗每佐领护军校以下、弓匠以上,共兵五十六名,著一半拴马;每佐领下,该拴马二十八匹,给与草豆钱粮喂养”。每佐领养马28匹,若仅以驻京八旗满洲504个佐领来计算,则仅京旗官马保有量就有14 000余匹。如果按照“每匹月给黑豆一石”计算,则每年所需黑豆约17万石。两项合计,则康乾时期京城官马所需黑豆就达20万石左右。京城“官私马匹俱须喂养”,“旗民需豆甚殷”,在乾隆中期京城黑豆需求的高峰时段,每年从河南、山东运入京师的黑豆多至二十五六万石,几近河南、山东两省每年额征粟米总量57万石的一半。而且,京仓存储黑豆,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高达60余万石。
其次,战时前线兵马对于黑豆的需求。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连续在西北地区大规模用兵,随着马匹使用量的大增,黑豆的需求自然也更加急迫,马驼的料豆供应甚至关乎军队的战斗力和后勤保障。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征讨噶尔丹之际,“京城八旗兵卒俱已熟练,器械亦俱整齐”,“惟马匹少缺”。康熙帝命满洲、蒙古、汉军各佐领下拴马一半,加大马匹供应并饲喂豆草,“咸令肥泽”,“俟大兵行日,每兵给京师马三匹、宣化府马一匹”。在康熙帝看来,经黑豆饲喂肥壮的马匹,是这次将噶尔丹“即行剿灭”的重要保障。
黑豆对于承担战时物资转运的骆驼同样重要,尤其是军事征伐之际,经过黑豆喂养的驼只几乎就是军需物资顺利转送的保证,“驼只一项,国帑攸关,且系军粮要务”。雍正七年(1729年),在办理西路军需的过程中,由于承运官办理失当,造成驼只大量死亡。肃州镇守备张文琚共领取马驼600只,“挽运粮石,沿途疲乏、寄留以及倒毙,通计所领之驼到营者不过三分之一”;甘州城守营参将查尔扈领运三起出口驼1290只,到营者尚不及半;定边协副将赵显忠统领八起出口驼1471只,到营者也仅有一半。见此情景,负责办理军需的湖北巡抚马会伯认为承运西北军需的驼只必须喂养黑豆,遂饬令凉、甘府县采办,“俟驼只到日,以便饲喂”。雍正九年(1731年)三月,筹备西路大军以应对准噶尔之际,“马匹料豆,更所必须”,岳钟琪奏报:“驻肃满汉官兵骑驮马匹所需料豆待给甚殷”,而且“挽运辆车骡既负重致远,必须饲喂料豆”,因“无处购买”,遂决定“每车一辆出口,各领京斗料豆八斗,以为治运往返喂养”。乾隆朝第二次平准期间,协办陕甘总督、尚书刘统勋奏称,“备战马驼及安设塘站各马日食草豆为数浩繁”,而料豆“该地所产有限,采买不易”,于是奏请将河东存仓常平豆拨运三十万石分贮凉、甘、肃三府州属,“与各州县采买豆,接济供支”。可见,黑豆已成为军事能力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物资。
由于西部用兵的急剧增加,绥远城(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仓储黑豆供应经常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乾隆二十年(1755年)绥远城的丰裕仓所“贮豆石,除供支乾隆二十一年正月分外,仅存黑豆贰石叁斗零”,严重影响了绥远城官兵马匹饲料的供应,“贰月以后应需黑豆,不敷支放,急需采买”。经原任同知七赉确访,黑豆每仓石时价壹两,奏请“先采买黑豆贰万石,以供支放,如黑豆买不足数,即以豌豆兼买”。因“口外产种黑豆稀少”,当年又值歉收,“市集粜买无多,俱系商贩在于肆外零星购觅,兼之时价高昂,采买不敷”,结果历经半年之久,只采买了14 000石。
再次,差役马驼对黑豆的需求。清代有所谓“马上朝廷”的誉称,无论是康熙帝还是乾隆帝都频繁地出京巡幸,而每次出动都会有大量的兵马随行。巡幸兵马所到之处,都要保证黑豆的供应。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帝首次前往盛京谒陵,在前一年的九月,就指示古北口提督塞楞额提前采买黑豆,“以为明岁谒陵喂养马匹之用”。“此项黑豆可存贮八沟适中之地,应运何处,临时再行酌议”。十一月,又经盛京户部侍郎双喜奏准,“将宁远等城乾隆七年地亩暂停征收米石,改征黑豆备用”。八年二月,河屯协副将王之琳禀称,“黑豆已买足壹万石,在塔子沟堆贮六千石,在大城子堆贮肆千石”。
再以乾隆十五年(1750年)筹备次年巡幸江浙为例,所有应行预备事宜中,“侍卫仍派三班”,此外,兵丁派八旗兵600名、健锐营兵400名。至江南登舟后,还有江宁迎驾兵200名。皇上登舟后,“随行之王大臣官员驼马不必过河,令与留驻之官兵一体留住”。至于江浙旱路应需之马,“除御马用船载往,随从人等官马,查照康熙年间例,皆取用于地方”。具体而言,大臣每员马五匹,章京侍卫每员马三匹,护军、紧要执事人等每人马二匹,其余每二人马三匹,合计需马6690匹。此外,由徐家渡至直隶厂,由小五台至平山堂、高旻寺,由苏州至灵岩、邓尉、虎丘等处,“非紧要差使,俱留于舟次”,但仍然“约须备马四千匹,仍令每十匹外多备一匹,以便添用”。以上“所有扈从官兵人等马匹应用黑豆,事在必需”。九月十五日,负责巡幸事宜的总理行营王大臣允禄奏报:“查黑豆一项,江浙地方向不出产。江南水次最近者,莫如山东,该省上年秋成丰稳,黑豆广收,价值平贱,民间余蓄必多,拨运江南,取程甚便;且官为买运粜卖,较之商贾贩运,贵贱判然。”经允禄奏准,由山东巡抚“酌买黑豆三万石运贮沂州一带,以供东省支粜;再买二万石,运贮台庄水次,以备接济江浙”。仅乾隆帝一次南巡,沿途预备的黑豆就有5万石之多。这还是巡幸江浙,其中不少地方是水路,用船较多,如果都是旱路,转运驻扎皆需仰仗马驼,黑豆需用量更大。维持清代“马背王朝”的运转,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绝非虚语!
黑豆(图片来源 *** )
最后,黑豆也是驿站马匹的急需物资。“驿马驰递文报,承应差使,关系紧要,必须喂养膘壮,方无贻误”,因此“刍秣所需,尤宜先事豫筹”。而无论是六百里还是四百里的“传牌速递”,如果不是黑豆喂养的驿马,则难以胜任。例如,延庆卫军站“地扼险要,畿北首冲”,乾隆初年为保证军报传递的畅通无误,设驿马二百余,“岁需料豆共伍千伍百余石”。“扼雄关而拱神京,冲途要地首推之一”的居庸驿“第四十里关沟石路崎岖,马匹往返奔驰最为劳苦,与他驿之平坦大路迥不相侔”,“所恃马匹草豆加倍喂养,方足以资膘壮而供驱策”。居庸驿军站马匹共100余匹,每匹日支豆7升,每日共需豆8石5升。尽管延庆卫军站和居庸驿“非产豆之区,兼之城乡并无市集,黑豆稀少,故每岁应需豆石本地购买不足”,但为了保证供应,即便经常要付出“挽运脚费更多赔垫”的代价,也不得不四处“设法采买”,以保证“黑豆为马匹按日急需”。驿站马匹料豆的供应,从一个侧而反映了经济物资对清代国家统治力的支撑与维系。
以上四个方而,是在清代“骑射”军事能力和“马上朝廷”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带动下,对黑豆需求的具体表现。清代以“国语骑射”立国,尤其是建立在“骑射”基础上的八旗制度乃清代立国之本,而支撑骑射技术以及长距离征战的重要基础物资是马匹以及用于运输物资的骆驼,无论征战骑射,还是物资运输,乃至奏折军报的信息传递,都离不开马匹,正所谓“军行以马为重”。
因此,无论就清代国家军事能力的建设,还是军事行政的正常运转和效率保障而言,马匹的充足供应和高效率保证,都是关乎国家制度的重要物资基础。正是在这种需求和“北人以饲马”的经验之下,黑豆作为“喂马极肥”的物资的重要性更加突显,这是清朝统治者不断强调“黑豆一项系养马要需”的根本所在。
贰
京城所需黑豆的征收与采买
“黑豆一项,为每岁京城饲马所必需”。然而,清初京城所需黑豆的供应途径不尽一致,内务府系统所需黑豆主要来自“旗庄输纳”,即主要依靠直隶以及奉天各旗庄所产。顺治年间,定各厩马每日供给黑豆三东升,“凡京师各厩所需黑豆谷草,均令各庄输纳”。如不敷用,则由会计司移文户部支取;如仍不敷用,则“汇计实数,行会计司转行广储司,支银和买”。清初,内务府“或在奉天,或在畿辅”设官庄地,有粮庄、豆秸庄、稻庄、菜园、瓜园、果园等,其中豆秸庄专门种植黑豆草料,除交纳草束外,每年“每庄交黑豆二十五石二斗”。
八旗官马乃至京城旗民蓄养马驼所需之黑豆大多采取“给银采买”的方式,京畿地区豆草事务则由地方官办理。例如,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经户部题准,“通州豆草事务,亦应交与地方官”。在就近采买办理的过程中,往往弊窦丛生。康熙八年(1669年)七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王光裕奏称,直隶各州县兵丁所需“马匹草料,取办民间,稍不如意,即行鞭扑,肆虐实甚”。除了给地方民众造成“里民培累之苦”,还容易滋生 ***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七月二十四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祖允图疏参户部内仓亏空草豆,经审讯,书办胡文思、沈遵泗供称,“每年买卖人等所领银两”存在“有送堂司官公费”的贿赂现象。经落实,户部堂官希福纳、司官根泰等共64名官员涉嫌黑豆采买受贿。由于此案“干连甚众”,康熙帝“览此事,终夜无寐,反覆思维”,决定“姑开以自新之路,见在得赃人员于未审之前,若将自身所得之银即行赔完,则免其革职拿问”。该案最终虽不了了之,但真实地反映了康熙时期户部在采买黑豆过程中的弊端。
“里民赔累”、 *** 之外,更关键的是,随着康雍时期边疆战争的推进,以往“旗庄输纳”和“给银采买”等就近解决黑豆供应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黑豆需求,“城内养马,俱赖附近州县各庄头所种之豆,及山东、河南两省商贾贩卖之豆,遇豆稍缺,价即踊贵”。一方而,“近京地方产豆无几,每多阙乏”;另一方而,即便有商贩售卖,也是“卖者无多,价日腾贵”,以至于“八旗官兵每月所领马银,仅敷喂马,不能致马肥壮”。
为了解决京城黑豆供应问题,雍正十年(1732年)六月,大学士鄂尔泰等奏称:“山东、河南两省,每年应交粟米,除支给京城官兵外,每年俱有余剩。又有历年存仓粟米,是以粟米甚属丰裕。”为改变黑豆供应不及时的状况,鄂尔泰建议在“多产黑豆”的山东、河南将额征粟米改征黑豆,“嗣后请令山东、河南两省于应交粟米内,每省改交豆各五万石,运送至仓,分交八旗米局”,然后“平价卖与拴马官兵,则八旗应需马豆永远足用,价值自平,而民亦乐于改米交豆,似为两便”。鄂尔泰的解决办法,是在原有额征粟米的数量内改征黑豆,没有额外增加民众负担,同时也突破了康熙时期解决黑豆供应的就近原则,而是充分利用国内幅员辽阔、经济物资可以互通有无的有利条件。雍正帝立即允准鄂尔泰的建议,从而开创了粟米改征黑豆的先例。
雍正十年题准在山东、河南额征粟米内改征的黑豆共12万石,于次年执行,“运供在京官兵,并支应理藩院宾馆等项牧马之用”。此后,改征的数量不断增加。乾隆二年(1737年)题准,山东、河南改征黑豆“不敷支给”,于河南粟米内再改征2万石,山东粟米内再改征4万石。将山东、河南两省原来额征粟米改为黑豆,据地方官反馈,进展颇为顺利,而且为民情所愿。乾隆二年四月二十一日,经山东布政司与粮道官员确查后回复:“东省各州县地方,原系产豆之区,秋成之后收获甚多,今以黑豆一石抵完粟米一石,小民无不乐于输将。且自雍正十年曾经改征黑豆,民间完纳俱属踊跃争先,先是粟米改征黑豆,于地方民情并无不便易之处。”五月初五日,河南布政使温尔逊、粮驿道黄叔璥一同向巡抚尹会一汇报时称:“征运粟米之开封等八府咸称改征黑豆便于输纳,自雍正十年奉文改征黑豆五万石,历年运交无误。今再改征二万石,不过于每年应完豆数内略微加增,小民多纳黑豆,即少输粟米,且黑豆无庸舂砻,其输纳较粟米更易,毫无不便之处。”
在粮食层面上,民众对粟米的依赖性显然要高于黑豆,粟米价格也常常高于黑豆,因此将额征粟米的一部分等量改征黑豆,对于民众而言,显然是欢迎的,因为这无形中减轻了民众的田赋负担。因此,将额征粟米改征黑豆,对百姓而言,并无不便之处。不过,在河南改征黑豆,有方便的州县,也有不方便的州县。乾隆五年(1740年)闰六月初五日,河南巡抚雅尔图奏称:“豫省雍正十年以后两次奉文,将漕米改征黑豆七万石。从前于通省办漕州县均匀派拨,征收兑运。惟是黑豆一项,多种于近河之区,是以卫辉一带出产颇广,价值亦平。而离河稍远之州县,所种无几,小民米豆兼纳,颇觉未便。”鉴于不同州县的具体情况,经雅尔图奏准,河南永城等州县采办之米,归于祥符等州县征解,而以祥符等州县征收之豆,归于永城等州县采买。这样一来,“在祥符等处小民,原系纳米,今仍其旧制,并非苦难,且该处米多豆少,完米更觉便易。而永城等处,将折征之银赴豆多价平之地方采买起运,不但官免赔垫之虞,而卫辉米价不致每年腾贵。既于民食大有裨益,又于漕运米豆毫无增损,官民两利”。
至此,河南、山东两省共改征运京的黑豆已16万石有余,但这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乾隆九年(1744年),兵部侍郎雅尔图奏称,“京师豆价稍昂,豫省产豆甚多,请将该省额米一十五万余石悉改黑豆起运”,希望将河南全省额征粟米全部改征黑豆。但由于“该省产豆之地,仍不若产谷之广,若尽改征豆,价值必昂”。于是,再次题准于河南粟米内改征黑豆29 356石,即将祥符等50个州县“从前原征额豆二万九千余石,嗣于乾隆五年改征米石,今请仍改征豆起运”。此后,河南、山东两省仍陆续将部分额征粟米改征黑豆,其间虽有反复,但就总体趋势而言,黑豆征收数量在不断增加。自雍正十年以来,“已于二省漕粮粟米内节次改征,每年合计额解黑豆二十万九千余石,以供支放八旗马驼之用”,而且两省民众“至今称便”。
至乾隆十六年(1751年),京城对黑豆的需求仍然不减,而且更重要的是,京城粮食供应充足,“但见在豫、东二省额征运通粟米,尚有三十七万余石,计支放官兵俸饷外,每岁多有余剩,似可再为酌量改征,以裨实用”。该年五月二十八日,乾隆帝征询两省巡抚是否能继续增加改征黑豆的额度:“于额征粟米内,各按地方情形,视其出产之多寡,分别实数,每岁再改征黑豆一二万石,同从前改征黑豆一例兑运。在豫省多留此数万石之粟米,既可以资民间口食,而京师黑豆价值亦可不致昂贵。倘加征黑豆,于闾阎完纳漕粮实有未便之处,亦即据实陈奏,不必勉强从事。”闰五月二十五日,山东巡抚准泰回奏:“东省闸河内外有漕州县向俱出产黑豆,从前即经奉文,于额征正耗漕粮粟米之内改征黑豆,计共征豆一十一万石,均系各照该地情形、粮额多寡,酌定改征数目,造册咨部……遵行已久,民情称便,盖豆价减于米价,完漕之时,以豆抵米,是以粮户乐输。”准泰建议:“将闸内原曾改征黑豆、复又停止之泰安、莱芜、肥城、东平、东阿、宁阳、金乡、济宁、汶上、阳谷、菏泽、郓城、单县、濮州、范县、观城、朝城、聊城、博平、茌平、莘县等二十一州县,就其产豆多寡,区别定数,晓谕宪漕五升以上之花户,令其米豆兼输,共改征黑豆二万石,即以乾隆十六年为始,照例同应征粟米一体依限征完,交兑运通,既于京师兵豆有裨,复于东省闸内之民情称便,且闸内、闸外又得一体均沾,实属闾阎乐从之事。”同意再改征黑豆3万石。河南巡抚鄂容安亦奏称:“至豫省地方粟豆兼产,豆多粟少之区粟价常昂于豆价,自节年改征黑豆,小民乐于输将,征运无误。今应自本年为始,于应输粟米内改征黑豆二万石,将额征粟米照数除抵。至漕粮每石向有节省银一钱五分,征为运赴水次脚价之用,亦仍照前征收以资运费。”这样,乾隆十六年山东又改征黑豆3万石、河南改征黑豆2万石。至此,两省累计运通黑豆已达二十五六万石。不断增加的改征额度,大有将河南、山东原有额征粟米全部改征黑豆的架势。
综上来看,自雍正十年开始改征黑豆,至乾隆朝前期,黑豆改征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在河南、山东两省粟米的价格一般比黑豆贵,对于民食而言,虽然粟米与黑豆都可充作食用,但粟米更重要,因此清廷将应征粟米改征黑豆的做法在河南、山东两地进展顺利,既“便军糈”又“足民食”。但这并不是说,改征黑豆就没有任何压力。因为无论是征粟米还是改征黑豆,从本质上都是对民众的剥削和对当地粮食供应的削弱。民众“乐于输将”的前提是黑豆的产量能够满足改征的需要,当遭遇灾荒,黑豆产量大减、不敷征收时,这种比较优势下的“乐于输将”也就不存在了。例如,乾隆八年夏季,山东“雨泽愆期”,齐东、陵县、德平、德州、平原、惠民、乐陵、阳信、滨州、利津、商河、恩县、夏津、武城14州县“俱有被灾之处”。按照惯例,当年应纳的漕粮黑豆应于十月开征,但以上州县“被灾处所,虽轻重不同,收成均属歉薄,按期输纳,实属艰难”,只得“缓带输纳,以纾民力”。又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河南省“被灾,各属漕项,业经加恩蠲免”,当年五月“二麦虽已登场,而米豆秋成尚须数月,若以本色办纳,民力未免拮据。又该省连年积歉,多留粮石,于民间闾阎口食亦属有益”。又如,嘉庆十九年(1814年)九月,河南巡抚方受畴奏,“豫省黑豆收获短少,恳请改征一半粟米”,理由就是“本年豫省得雨稍迟,民间多改种粟谷,以致黑豆收获甚少,小民艰于完纳”。毕竟“黄黑豆并高粱之类,民间亦可资生,价值不甚昂贵”。
尽管京城八旗对黑豆的需求量很大,但经屡次增加改征额度后,河南、山东两省所能承受的限度也已经到了上限。因此,乾隆十六年当户部希望将河南“尚余漕米十万余石,或全行改征,或再酌分数改征”时,河南巡抚鄂容安就主张不宜再增加改征的额度:“续改豆石为数较前已多,虽粟价昂于豆价,以豆抵谷,民所乐从,但各属情形不一,产豆究不若产粟之多,收获亦迟。若再改征豆石,不惟恐误漕限,且致价值昂贵。请如前议办理,较为妥便。”而将原本征收的粟米大量改征为黑豆,这本身也直接影响到京城的粮食供应。乾隆十八年七月,仓场侍郎鹤年奏称:“豫、东二省额征运通粟米五十七万余石,自雍正十年起,至乾隆十七年比,以京师喂养马驼需豆甚多,而东、豫二省向为产豆之区,即于运通粟米内,节次改征黑豆二十五万九千三百余石,足资喂养。但二省原征粟米,除运蓟截留津、易等处及改征之数,运京已不及一半,而京仓支放兵饷零档,每年应需四十万余石。不敷所放之数,往往以梭代粟,仓无存积,而价值日昂。至京仓现存黑豆六十万石六千有零,足供三年支放。若将来仍照旧运通,则黑豆日盈而粟米日绌。且农民多喜食粟,而黑豆又难久贮。请自十九年为始,豫、东二省应运黑豆酌半改征粟米,分贮京通各仓,则豆无潮黰而粟不昂贵。”户部认为“应如该侍郎所请,酌半改征”,又考虑到京仓黑豆已经积存至60余万石,遂建议“将本年秋季及来年春季俸米,以豆抵粟,按色搭放”。乾隆帝览奏后决定“依议速行”。这说明乾隆十九年(1754年)以后,又将改征黑豆额度的一半改回到原来的征收粟米,以满足京城粮食之需。
除了河南、山东,奉天也是向京城供应黑豆的重要地区。清初,奉天所产黑豆除“供应驿站外”,本地“所需无多”。当河南、山东的改征、采买也不能完全应付京城八旗官兵马驼的需要时,尤其是当两地遭灾、黑豆减产时,奉天便成为京城黑豆的另一重要供应地。如乾隆三年(1738年),山东齐河等州县豆苗被淹,“议令缓征,所运豆石不敷原额”。此年河南省的情形也不好,同样“雨水过多”,祥符等州县应征黑豆,此前已由河南巡抚尹会一题请蠲缓。在这种情形下,即便山东省应运豆石“全数运通”,也“仅足半年支放”,更何况山东各州县“间有被水,不能全省丰收”。如此一来,“明年抵通黑豆寥寥无几,京仓贮豆无多,不敷明冬及辛酉年春间之用”。而“八旗马驼豆石在所必须,今河南额运豆石既议蠲免缓征,将来八旗应放之数不便减少,使兵丁多添买之费,山东亦间有被水之处,又不便令该省地方官采办”。而对这一窘境,仓场侍郎塞尔赫、吕耀曾于次年八月十九日奏请调拨奉天仓存黑豆入京:“将沿海州县存仓黑豆拣选堪用者,遴委干员,动用盛京户部库银,雇觅船只,由海运至天津,交与天津道转运抵通,运进京仓收贮。”仓场侍郎吕耀曾此前曾任奉天府尹,了解当地多产黑豆,而且每年仓存颇丰,故其建议受到乾隆帝的重视,乾隆帝遂命户部“速议具奏”。八月二十四日,经协理户部事务的讷亲奏准,“奉天今年丰稳,秋收在即,应令奉天将军会通府尹,酌量沿海州县现存豆石,动用盛京户部库银,委员由海运至天津,交与天津道转运来京。其不敷豆石,亦令奉天将军会同盛京户部府尹即速委员前往沿海各州县产豆之处,一面酌量动用盛京户部库银及时采买,一面将采买数目并作何办理缘由,逐一奏闻”。当年,经奉天将军额洛图办理,在锦州、义州、广宁、宁远等地共采办黑豆3万石,“接济京师”。
由于奉天“产豆素属殷繁,运拨亦便”,乾隆四年(1739年)以后,在奉天采办黑豆以弥补河南、山东之不足便成为常态。如乾隆十六年五月,奉天府府尹图尔泰奏称,锦州府属之义州等州县退圈地亩项下,“每年征收黑豆,例给庄头喂养群马”,“频年具有余剩,不便陈因致滋霉浥”,尤其是“义州地居偏僻,需豆无多,万有余石,一时难以出售,不久又有新收,势必递年累积霉变”。既然奉天府府尹图尔泰奏称奉天地区黑豆“递年积累,霉变堪虞”,可见奉天“所属各仓谅必俱有多余”。“关东为出产黑豆之地,各处市价似不致甚昂,即有偶需平粜之处,尚属充裕”,而“京师官员兵丁喂养马匹众多,非他处可比,黑豆一项在所必需,自应广为储积,以备支粜”。于是,乾隆帝命“于奉属附近海口州县内,将此项征收多余豆石,各按地方情形,酌定数目,每岁派拨一二万石,照乾隆四年海运之例,由奉天海口运至通州,交仓存贮”,“于官兵喂养马匹,实为有益”。
京城所需黑豆,不是来自河南、山东,就是奉天,如果河南、山东遭灾,黑豆供应困难时,就需要从奉天弥补,反之亦然。因此,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八月,当河南巡抚穆和蔺奏请当年河南停运应征漕粮米豆共58 000余石时,户部要求他明确奏报米、豆停运的具体数量,以便在奉天等处采买弥补,“若河南停运,自应将黑豆一项数目若干,分晰声叙,以便酌量仓存豆石及明岁需用数目,通盘核计,倘有不敷支放,即可酌令盛京采买”。
改征、采买之外,自清初以来就有的商贩市场也依然存在,清 *** 亦乐见其成,不过主要消费对象是京城私家马驼。乾隆六十年(1795年)十月,盛京各州县秋收皆好,新粮云集,“直隶、山东等省多有商船往来贩运”。其中黑豆价格“比之直隶、山东时价,则所贱尚多,是以商贩图得利益,争先前往。目下新粮登市,商船云集,于闾阎生计更有裨益”。不过,就京城黑豆需求的供应而言,商贩市场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只是一种补充,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清廷行政手段之下的计划性供给。当然,官仓黑豆在积压的情势下也会有一部分被投放到京城市场,以增加供给,稳定市场价格。
由此可见,黑豆这种特殊物资在清代政治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凸显,一方而受到清朝“国语骑射”、相比于明代更加依赖马匹这一政治军事特质以及康、雍、乾三朝不断接续推进的统一战争的影响,从而直接促成了国家层而对黑豆这种物资的大量、持续性的需求。另一方而,黑豆能够实现在多地区的征收与采买,以弥补某一主产区突然遭遇歉收的灵活体系和调整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清朝在政治版图上所实现的“大一统”红利。毫无疑问,在多样、纵深的国土领域内,多样经济区的存在,为各种物资的供应提供了市场厚度与多元选择的可能。
未完待续
刘仲华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载《史学月刊》2018年第11期,注释从略。
别名:黄安(《石药尔雅》)
出处《本经》
来源:为硫化物类矿物雌黄的矿石。采挖后,除去杂石、泥土。
原形态单斜晶系。晶体常呈柱状,往往带有弯曲的晶面, *** 体则呈杆状、块状、鸡冠状。柠檬黄色,有时微带浅褐色。条痕与矿物本色相同,惟色彩更为鲜明。光泽视方向不同而变化,由金刚光泽至脂肪光泽,新鲜断面呈强烈的珍珠光泽。半透明。解理完全。硬度1.5~2。比重3.4~3.5。具柔性,薄片能弯曲,但无弹性。通常产于低温热液矿床中,温泉及火山附近也有存在。常与雄黄、辉锑矿等共生。
生境分部产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陕西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呈柠檬黄色,杂有灰绿色。表面常覆有一层黄色粉末,微有光泽,不平坦。体较重,质脆易碎,断面不平坦。结晶块呈柱状,半透明,有树脂样光泽;含夹杂物则呈灰绿色,不透明,无光泽,微有特异臭气。有毒,勿用口尝。以块大、透明、质脆、黄色鲜明、有树脂样光泽者为佳。不溶于水及盐酸,可溶于硝酸,溶液呈黄色;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呈棕色。燃之易熔融,成红黑色液体,生黄白色烟,有强烈的蒜臭气,冷却后熔融物凝结成红黑色固体。
化学成分含三硫化二砷,其中砷61%,硫39%,通常带有杂质如Sb2S3、FeS2、SiO2、泥质等。北京市售品主含三硫化二砷,其中砷60.64%,硫30.88%,并含铁、硅等杂质。
药理作用雌黄1:2的浓度,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 *** 用。
炮制研成粉末。
性味辛,平,有毒。
①《本经》:"味辛,平。"
②《纲目》:"辛,平,有毒。"
归经《得配本草》:"入肝经阴分。"
功能主治:燥湿,杀虫,解毒。治疥癣,恶疮,蛇虫螫伤,癫痫,寒痰咳喘,虫积腹痛。
①《本经》:"主恶疮头秃痂疥,杀毒虫虱、身痒、邪气诸毒。"
②《别录》:"蚀鼻中息肉,下部匿疮,身面白驳,散皮肤死肌及恍惚邪气,杀蜂蛇毒。"
③《医学入门》:"治乌癞,肺劳久嗽,妇人血气久冷,心痛不止。"
④《纲目》:"治冷痰劳嗽,血气虫积,心腹痛,癫痫,解毒。"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调敷。内服:入丸、散。
注意阴亏血虚及孕妇忌服。
《得配本草》:"阴虚血燥者禁用。"
复方①治牛皮顽癣:雌黄末,入轻粉,和猪膏敷之。(《仁斋直指方》)
②治乌癞疮:雌黄,不限多少。细研如粉,以醋并鸡子黄和令匀。涂于疮上,干即更涂。(《圣惠方》杀虫方)
③治头上生疮及一切恶疮:雌黄一两(细研),黄连一两半(去须),苦参一两,礜石、闾茹一两,莽草半两,朱砂二分(细研)。上药,先细锉四味(草药),以腊月猪脂一斤,慢火同煎,三上三下,去滓,下研了药,不住手搅令成膏,入瓷盒中盛。每用少许,涂于疮上。(《圣惠方》雌黄膏)
④治癫痫瘈疭,眼暗嚼舌:雌黄、黄丹(炒)各一两。为末,入麝香少许,以牛乳汁半升熬成膏,和杵千下,丸如麻子大。每温水服三、五丸。(《仁斋直指方》)
⑤治风痫,欲发即精神不定,眼目不明,瘈疭恶声,嚼舌吐沫:雌黄一两(叶子者),铁粉二两,黄丹二两(与雌黄同略炒过)。上药都细研为末,以粳米饭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牛乳下五丸;如无牛乳,温水下亦得。(《圣惠方》雌黄丸)
⑥治咳嗽喘急:雌黄一分,雄黄二分,杏仁七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药细研为末,以蟾酥和丸,如粟米大。不计时候,以灯心煎汤下三丸。(《圣惠方》)
⑦治停痰在胃,喘息不通,呼吸欲绝:雌黄一两,雄黄一钱。为末,化蜡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半夜时投热糯米粥中食之。(《济生方》)
⑧治胃反呕吐不止,饮食不下:雌黄-分(研),甘草半分(生)。上二味为末,烂饭和丸,如梧桐于大。用五叶草,糯米同煎汤下四丸。(《圣济总录》雌黄丸)
⑨治久心痛,时发不定,多吐清水,不下饮食:雌黄二两。细研,以醋二升,下雌黄末,慢火煎成膏,入于蒸饼末,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生姜醋汤下七丸。(《圣惠方》)
⑩治小便滑数:雌黄(研如粉)一两,干姜半两(锉,入盐四钱匕,同炒黄色)。上二味捣研为末,用干蒸饼为末,入水内拌和捣熟,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空心盐汤下。(《圣济总录》雌黄丸)
各家论述《纲目》:"雌黄、雄黄同产,治病则二黄之功亦仿佛,大要皆取其温中、搜肝、杀虫、解毒、祛邪焉尔。"
备注本品与雄黄的性状比较相似,但雄黄呈红色或橘红色,雌黄则为黄色,可以区别。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农华合《中国好食品网》编辑 野米,也叫菰米。是中国进口美洲菰米的翻译叫法。
野米与稻米是两种不同的东西。野米是一种禾本科菰(菰gu之一声)的种子,外壳不用打磨,呈灰黑颜色,含有极高的营养成分。野米中的蛋白质、多种微量元素、膳食纤维比大米高得多,是难得的保健食物,可称之为"米"中之王。
野米产地颇广,美洲与亚洲均有,但一般处于野生状态,因而价格不菲。现在美洲菰米有人工栽培品种。
美洲菰米:加拿大和北美的大湖区边缘浅水沼泽里,生长着大面积的野生菰,菰是禾本科菰属(Zizania)的浅水植物。学名为Zizania aquatica。植株高约2~3米, 花序为散穗状,籽实瘦长,果皮黑色,淀粉白色。菰的花序和籽实都像燕麦。当地的印第安人在秋天菰结实时,划着独木舟去采集菰米。菰米的成熟期不一致,成熟了又容易掉落,这些都是有利于野菰生存的遗传习性。印第安人熟悉菰的这种习性,通常是分两三次进行收获,事前先把处于乳熟期的几个菰穗,捆扎成把,到成熟期好收获时,由两个妇女共乘一条独木舟,携带用树皮做的圆袋子,驶进水道里,一个人把穗头弯下来,另一人用木棒轻轻敲打穗把,让菰米掉入袋里,或者直接掉进独木舟里,当船的前头装满时,便掉转船头,再装船尾,装好满满一船才回住地,交由男子负责菰实的加工。 *** 是先把穗头在太阳下晒干或用火烘干,再在地面挖一个坑,将装满菰实的树皮袋放进坑里,用脚踩蹈,使之脱粒。然后拿出来利用风力将颖売、枝梗等和米粒分开,把干净的米粒贮藏在袋里,随时取出,炒焦了食用。这是印第安人与外界没有接触以前的情况。
到17世纪时,欧洲人陆续进入大湖区,1683年一个神父名享尼平(Hnnepin)的,之一次看到印第安人收获菰米的情景,他不认识菰米,在描述菰的情况时,称之为湖中不经过任何耕种,生长着丰富的水生燕麦(oats),接着又称之为野生稻谷(wild rice)。因而历史沿袭下来,便误称菰为野生稻(wild rice),或水燕麦(water oats),又称为印第安稻(Indian rice)的, 到后来以称 wild rice 的占多数。凡是文献上提到美洲wild rice 的,必不加思索地译作野生稻,故其种子也被译为野米。于是菰不见了,却冐出了北美印第安人采集野生稻为食的史事,误传至今,没有人更正。
中国菰米:禾本科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远在秦汉以前,菰是作为谷物种植的,古代把"菰米"即"雕胡"加入五谷,合称六谷(稌、黍、稷、粱、麦、菰),可见当时的重视程度。一直到唐,菰米仍然是一种大众化的食品。菰的植株长的像茭白,但是由于定向培育方向不同。茭白植株高大,叶宽。菰的植株小和瘦矮。因菰米难采集且产量低。而茭白却越来越受欢迎,产量又高。所以南宋前有不少人工栽培,南宋后菰米就基本处于野生消亡状态。中国目前只有野生菰,没有栽培品种。
野米的营养价值
野米又叫松针雪花米,不属于我们传统的稻米家族。现在在我国东北等地农村有少量引进种植。其生长环境要求严格,喜生长在空气清新没有污染的水源地区,且冬季需覆盖厚厚积雪,从而才能保证它奇物的营养成分及特效。
这种野米营养价值超乎想象,是现在所知的谷物中营养价值更高的一种,所以号称“谷物中的鱼子酱”。营养学家指出,野米胆固醇及脂肪含量低,而蛋白质及赖氨酸含量高。赖氨酸是在其它谷物中不存在的一种氨基酸。同时,雪花米中含有高水平的纤维及淀粉,很多种不同的矿物质及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2和尼克酸。
北美野美是天然纯野米,颜色黑亮,是具有排毒、滋润皮肤的功效,是天然的绿色健康食品。其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还含有一种独特的天然防氧化剂,成功地将这种防氧化剂从野米中提取出来,利用它激发人体免疫细胞,大大地提高人体免疫力。
据分析,野米(菰米)的蛋白质含量远超过稻米和粟米,稻米的蛋白质含量约7%—8%,粟米约 9%—14%,菰米则达 15% 以上。美国人发现菰米的高蛋白质含量以后,就向印第安人收购菰米,由于菰米的来源有限,只好用来掺入稻米,以小包装的形式在超市上供应,经过掺和的稻米,蛋白质含量可提高到14%。
野米的烹制往往需要加入汤汁共烹,配以肉汤使其味得以提升,其效更佳,在品尝中有一种混香的纤维口感,颇有"嚼头"。如果加入杂菇同煮,就是一道既美味又健康的佳品了。
「首席体验官」在澳门摩珀斯,餐桌像建筑一样梦幻
“摩珀斯”源自“Morpheus”,是希腊神话里梦神的名字。赌王儿子何猷龙倾全力花了十多年时间建造了新濠天地,为之取名“City of Dreams”。摩珀斯酒店,作为““梦之城的梦神”,毫无疑问是新濠天地这颗皇冠上最闪亮的明珠。
因为人人心知肚明的原因,澳门绝对不缺金碧辉煌的大酒店,但摩珀斯酒店与其中的任何一家都不一样。
它当然也富丽堂皇,但使用了属于现在、属于未来的语言。有趣的是,这种语言并不桀骜难读,实际上,每个来到摩珀斯酒店的人,都能立刻融入。
已故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为它贡献了一个现实梦境般的开端,但赌王儿子何猷龙的野心不止于此。他要把“梦幻”两字落到实处。怎么做?开餐厅。人在虚幻的梦中食不知味,嗅觉和味觉就是连接现实的钥匙。
“世纪名厨” Alain Ducasse 在这里开了两个餐厅,独占一层楼面。两家餐厅一家做法餐,一家做世界融合菜。法国、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甜品师 Pierre Herme,在这里开了甜品店和餐厅。澳门的中餐厅竞争激烈,摩珀斯则在这一品类独辟蹊径,创新的做了一桌容纳南北菜系的无菜单料理。
让我们先从 Alain Ducasse 说起。
Ducasse 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米其林星星的主厨之一,摩珀斯也给了他足够的空间和支持,Ducasse 一人独占摩珀斯酒店三楼楼层,一边是澳门更高规格的法餐厅“Alain Ducasse at Morpheus”,一边是以世界风味为线索的“Voyages by Alain Ducasse”风雅厨。
Alain Ducasse 再次选择与 Patrick Jouin 与 Sanjit Manku 这对设计师组合合作,在摩珀斯之前,他们已经设计了多间杜卡斯餐厅,包括摩纳哥巴黎大酒店的Le Louis XV、巴黎的Alain Ducasse au Plaza Athénée以及伦敦的Alain Ducasse at The Dorchester。如果你去过这些餐厅,你也会觉得这里的一切似曾相识,风格很像,但细节上又是全新的表达。
走进 Alain Ducasse at Morpheus,须踱过一段长长的过道,一路上,穿过从空中垂吊下来的玻璃水晶吊饰,掩映着白色调软装与浅调金属和浅色木材质的组合,让空间通透的同时,也维护了每个餐桌的私密性。吊灯共有619个,由著名的玻璃工匠 Lasvit 定制。每晚,这里最多接待35个食客,以保证更优服务。
杜卡斯对餐厅细节亲力亲为,以至于把私人收藏的部分经典厨具都送到了这里。在厨房酒窖和餐厅之间,设置了一处厨具主题的“珍奇柜”。透明的珍奇柜是餐厅整体装饰的一部分,客人在用餐的间隙,可以前往欣赏。一只水晶招财猫,是他在东京与Chanel 合作开餐厅时购入的纪念品,一批可追溯到1847年的古董法国玻璃瓶和以瓷器制成的托盘,让人仿佛置身两百年前的法国厨房。还有几十件著名品牌的古董银器、水晶制品和厨具,包括 Baccarat Lalique、Christofle、Haviland 和爱马仕旗下的 Saint-Louis。
在珍奇柜后面,有一个藏酒超过1200个品种的开放式酒窖,包括杜卡斯亲自选择的葡萄酒以及自有品牌的香槟、清酒和朗姆酒。 这也是唯一一间有着互动式“cave de jour”(意思是“本日酒窖”)的杜卡斯餐厅,你可以走进酒窖挑选自己喜欢的酒,与侍酒师一起品酒,并享用主厨特制的餐前小吃。
瓷器全部都是顶级品牌,从JL Coquet、Maison Bernardaud 到 Rina Menardi,还包括 Josef Hoffman 为 Alessi 设计的 Rundes Modell *** 版本餐具,以及有田烧的彩釉陶盘。
杜卡斯注重视觉,崇尚自然,是那种会特别留意餐具与食物呼应的主厨。几乎每间杜卡斯餐厅都会有独特的桌上摆碟,这间当然也不例外。木艺雕塑家 Pascal Oudet 受邀为餐厅 *** 了独特的网状木纹摆碟,以法国西南部的橡木树桩制成的薄板为原材料。每件摆碟都是手工 *** 的,经过喷砂和干燥处理,它们为餐桌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自然质感。
餐桌的中间还摆放着由玻璃艺术家 Paul Champs 手工吹制的玻璃灯,餐厅的服务台和餐车也是特别定制的。
杜卡斯餐厅使用 Pascal Beillevaire 经典牛油。Pascal Beillevaire 是法国大西洋卢瓦尔省一家拥有40年历史的手工牛油制造商。在 Le Louis XV 餐厅,厨师每天 *** 新鲜牛油,用古董银匙取放在冰凉大理石上供人食用,这个传统也被带到了留传至澳门的杜卡斯餐厅。就算有所耳闻,现场看到这样的“刮牛油”表演还是禁不住想要拍手鼓掌。
餐前小吃有两种,红盘子上是海鲈鱼米饼,薄米饼上一块腌制过的海鲈鱼,撒少许海藻粉,再放上少量腌金枪鱼籽或腌制过的鱼籽。小小的酥饼是 Barbajuans(发音为“Baba - Johns”),源自摩纳哥的一道传统小吃,常见于法国里维埃拉区域和意大利北部,杜卡斯餐厅将其重新诠释,外层充满香草味,当中包着瑞士莙荙菜、意大利乳清干酪和地中海香料马郁兰。
地中海红虾冻加金鱼子酱。红虾是一种稀有的虎虾,来自意大利海岸,烹调前就是红色。焯熟的红虾调味后浇虾头煎成的酱汁,再涂奶油和鱼子酱,最后加入由岩鱼高汤和少许藏红花制成的美味胶冻,再放上于中国千岛湖专门为杜卡斯餐厅养殖的鱼而 *** 成的黄金鱼子酱。其实这道经典的菜式于2012年为着在摩纳哥巴黎大酒店Le Louis XV餐厅25周年庆典特制,现今在澳门的杜卡斯餐厅更重新诠释。
活缔手线捕海鲈,海钓鲈鱼更环保,品质也更有保证。
蒸鸭肝,煮无花果及烤奶油鸡蛋面包。这本是一道杜卡斯的特色菜,但在澳门把做法从煎烤改成了蒸,以致敬本地水平高超的粤菜。
牛仔排配胡萝卜和姜。从法国畜牛大区利穆赞(Limousin)进口、刚出生还未断奶的小牛,烘烤后呈现粉白肉质,口感也不同于一般印象中的牛肉。姜味的加入令这道菜耳目一新。
最后的甜品,是巴黎自家厂房朱古力配咖啡豆、烤荞麦。杜卡斯在巴黎自设的巧克力工作室,“包圆”了全世界的杜卡斯餐厅的巧克力食品,每家杜卡斯餐厅都有自己特色的巧克力甜品,在摩珀斯酒店,巧克力甜品被放在马达加斯加来的可可豆豆荚里呈现,酥脆可可粒、咖啡和烤香的日本荞麦的组合,让口感非常丰富。
此外,还有推车上的新鲜水果和果味 Granita 冰沙等供自选。
在杜卡斯的另一间餐厅风雅厨(Voyages by Alain Ducasse),展现的是杜卡斯在环球旅行中发现的食材和味道——从传统法国地道风味,到秘鲁和日本的创意料理,再到东南亚菜、美国菜和中东菜。这样的国际风味,得益于一支国际化的团队,来自法国的行政总厨Anthony Bacle, *** 了来自包括法国、中国、和东南亚多国一共15位精通不同国家风味的厨师协作,达到了混搭又不突兀的和谐效果。
这家拥有110个座位的餐厅,从室内设计上就开始文化交融,半户外花园有日本园林的特色,而室内的吊灯像是泰国,配上大胆的橙色地板,与当代法国艺术家 LéaMaupetit、Romain Bernini的画作相映成趣。
餐厅有两个入口,入口中间是一座黑色的大理石吧台,这是客人餐前餐后喝一杯的好地方。这里同样可以点到杜卡斯的特制香槟“The Champagne Selection Alain Ducasse Brut”和清酒“Nichiei Alain Ducasse”,还有为杜卡斯量身定制的法国灰雁伏特加和巴黎品牌Ku *** i Tea的白茶。
餐具还是一样的花心思:Alessi的刀叉、意大利的玻璃杯、法国餐巾、荷兰Serax品牌的盘子,以及日式筷子和台灯。
风雅厨的菜式分为刺身、头盘、主菜、配菜和甜点。主菜可分为两种:海鲜类,红肉或禽类。这里的菜都适合分享,虽然融合了众多口味,但都显得平易近人,不经意间就营造出了一种朋友家人可以“开开心心吃顿饭”的轻松氛围。
刺身部分采用南美风味,有秘鲁腌鲑鱼、秘鲁腌红吞拿鱼片配牛油果等 Ceviche 和 Tiradito (两种南美经典海鲜菜式)风格的食物。
三文鱼由自制的青柠汁、香菜、三文鱼制成的虎奶(Leche de tigre)腌制。加入甜玉米、香菜和辣椒。 虎奶是秘鲁人对用来腌制海鲜的酸汁的特定用语。通常含有青柠汁,洋葱片,辣椒,盐,胡椒粉,另外还伴入鱼汁。
头盘选择非常丰富。
虾多士佐鲣鱼干。虾肉用芝麻油、辣椒调味后,撒芝麻深度油炸。佐以白菜、鲣鱼干、海苔、蛋黄酱和Bulldog酱。
油封鸭肝配黑车厘子酱。
蟹饼配粟米浓汤。这是风雅厨里几乎每桌必点的招牌菜,源自盛产海鲜的美国马里兰州,再由巴黎的杜卡斯Spoon餐厅改良。
主菜方面,有泰国口味的红咖喱虾、中东香料羊肩、法式烤鸭配无花果和甜辣汁,以及以“煲仔饭锅巴”为灵感的脆米配芦笋和加入了芒果和椰子的Tara鱼(大西洋鳕鱼的表亲,肉质紧实)。
甜点灵感来自巴黎到布雷斯特的自行车比赛的甜点“巴黎布雷斯特”(Paris Brest)泡芙,具有百年历史,它的形状像甜甜圈一样,夹着果仁糖慕斯,饰有片状杏仁和糖粉。风雅厨的厨师对配方进行了调整,用花生奶油替代杏仁奶油——广东人喜欢在甜点中加入花生,并搭配金橘果酱,并起名“巴黎-澳门”。
冰点椰香牛奶朱古力配茴香沙冰。
青柠派,又是一道美式风味。
吃完了法餐和世界风味,再来试试中餐。在中餐竞争激烈的澳门,摩珀斯酒店21楼的天颐餐厅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年轻的总厨黄赞奇和行政总厨范健华师傅决定,前台不设菜单,后厨则不设冰箱,完全靠每天 *** 的最新鲜应季食材,来决定“是日品尝菜单”,口味上,则用创新形式呈现广东、四川、潮州、湖南以及鲁菜的风味。
一张餐桌上,汇集了从来自广东石岐鲜嫩多汁的乳鸽,广东普宁的发酵大豆,还有中国边境的喜马拉雅山脉、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的珍稀产物“岩米”,以及源于青岛崂山的气泡水。酒单上,既有包括侯伯王庄园、玛歌酒庄和拉图酒庄等知名酒庄的优质波尔多和勃艮第在内的“旧世界”葡萄酒,也有少见的宁夏贺兰山区和云南敖云的国产赤霞珠葡萄酒,相信也会让很多好奇心得到满足。
餐厅甚至还设计了每道菜的配茶。餐前开胃菜搭配冷泡茶,选用福建白豪银针,配以法国玫瑰和一方龙井茶冻制成。正餐搭配四川蒙顶山黄芽茶。用餐结束时最令人惊喜,添加干冰的苦荞茶赏心悦目。
餐厅设计也有别于大部分中餐厅的选择,扎哈?哈迪德事务所设计的半包围型“卡座”,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同事,也保证了每桌客人的私密性。8个弧形的半开放结构,共放置12张餐桌,可供60个人同时用餐。
餐具根据菜式设计量身定做,每道菜都有“故事”。使用24k镀金的筷子,来自法国知名品牌巴卡拉(Baccarat) 和柏图(Bernardaud)的水晶制品,让餐桌融合了中式风格和现代优雅。
酸辣金香鱼肚羹,将碎豆腐、猪皮和鱼肚熬入金黄色鸡汤。挤入一点柠檬汁可以让味道更趋平衡。
杏仁鲜拆蟹钳,用蟹黄包裹蟹钳,在仔细覆盖杏仁薄片,配甜味金桔酱。
油泡黑松露花节虾配夜香花烩岩米,将冬季时节采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的松露、爆炒南海花节虾和餐厅自制云南薯片配于焖熟的岩米饭之上。“岩米”并不是真的米,而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植物,产自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喜马拉雅山脉,口感富有嚼劲,香气扑鼻。
香茅烧妙龄鸽,选用广东中山石岐23天的乳鸽,但它更特别的地方是用柠檬草现场熏烤而成,香味清新浓郁。
红袍袈裟,是主厨黄赞奇的独创菜式,选用以天然泉水浇灌、在温室中培育的日本西红柿,在其内部填入秘鲁藜麦、日本大麦、甜玉米和苋菜,配以甜菜根和紫薯熬制的浓汤。
自家制卤水粿条。粿条本是潮州街头小食,但在天颐,潮州人黄赞奇选用伊比利亚猪耳和日本猪肥肠,精心烹饪12小时,直到肉感柔嫩,配以日式温泉蛋和三角造型的自制米线。吃时 *** 州人蘸酸辣酱,开胃解腻。
加入现代创意的经典粤式甜点为饕餮体验划上完美句号:柚子肉,巴勒斯坦芒果块和椰糖西米,搭配椰子雪芭。传统豆腐皮略带甜味,制成千层酥一样的薄片,增加丰富口感。
餐前小点蟹味酥饼和最后奉上的花式小蛋糕拼盘,都趣味十足。蛋糕内馅采用红枣、香兰叶等亚洲食材,配以调味奶油和开心果碎。
三家餐厅过后,摩珀斯的舌尖之旅还未结束。
在人人驻足观望,气势磅礴的酒店中庭大堂,还有一家不可错过的“艾尔曼尚廊”(Pierre Hermé Lounge)。从巴黎的圣日耳曼区开始事业的Pierre Hermé,是当今世界上更具才华和最成功的甜品师之一。
扎哈?哈迪德为艾尔曼尚廊设计了一个明亮开放的空间,小而优美的甜品店,安置于极具空间设计感的大堂一角。艾尔曼尚廊设有32个座位,提供Pierre Hermé更具标志性的餐点,包括招牌的 Plaisir Sucre 和 Satine 蛋糕、马卡龙和新鲜烘焙的 Croissant Hommage 和 Kouign Amann 甜酥面包。
Pierre Hermé 当然也把自己创造的最标志性的口味“Ispahan”带来了澳门。名字的灵感来自玫瑰之城伊斯法罕。“Ispahan”使用玫瑰、荔枝和覆盆子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酸甜兼具的口味,最初使用在马卡龙上,后来又做出了Ispahan口味的各种甜品,在艾尔曼尚廊都可以品尝到。
这里还有巴黎和东京的Pierre Hermé甜品店没有的全新菜单,一系列早餐和全日菜单,由行政总厨Sebastien Bauer 设计。
客人不但可以在甜品店堂食,也可以外带,在行政酒廊和客房餐饮服务中,也有限定的Pierre Hermé精选糕点、甜点和马卡龙。
除了精选的咖啡和跟巴黎店保持同步的三明治菜单,这里还有无酒精鸡尾酒等风味特饮供应。Ispahan口味继续唱主角,从茶到奶茶,再到鸡尾酒。
新濠天地摩珀斯酒店
Morpheus Hotel
适宜人群:顶级酒店爱好者,澳门度假旅行,建筑设计爱好者,美食老饕
地址:澳门路凼连贯公路
价格:CNY 2560 起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xl
生活中的文化,粟有五彩谷子,学名粟,禾本科狗尾草属,脱壳之后可食用的名粟米,俗称小米。俗话说“粟有五彩”,五彩,泛指各种颜色,极言其多。
粟有五彩,原意是说粟品种繁多,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还可分为粳性小米、糯性小米和混合小米。笔者认为,粟有五彩,还应该指粟有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历史人文和精神文化蕴含。
粟,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称粟为粱、稷。“为稻粱谋”之粱,“社稷百姓”之稷。古人统称粮食为五谷,可见粟之重要。它发源于黄河流域,有7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管子·轻重乙》曰:“故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孟子·尽心下》云:“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粟,有着灿烂的文化。《诗经》就有粟的诗句,《小雅》中《黄鸟》曰:“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小宛》云:“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唐诗中亦有粟的吟诵,李白的《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杜甫的《忆昔》:“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白居易的《咏菊》:“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朝诗人李绅在一年夏天回故乡亳州,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返京途经此地,二人同僚多年,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格外亲热,携手赏景,饮酒叙旧。二人登城东观稼台,极目原野,遍地稻粟,心潮起伏,感慨赋诗。李逢吉感叹道:“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说如果升官能像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的眼里却是烈日下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农夫,不禁怦然心动,深情吟诵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农民的怜悯同情之心跃然纸上,告诫人们要珍惜粮食。
粟享有“五谷之长”的美誉,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而食用小米粥由来已久,《周书》云:“黄帝始烹谷为粥。”古人以膏粥祭祀蚕神。宋代文学家范仲淹,自幼丧父,母亲改嫁,生活贫苦。范仲淹只好到庙里去读书。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划成4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就这样坚持了3年,忍受了一般人不能承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这就是成语“断齑画粥”的来历。陆游平日爱喝小米粥,他把食粥养生之法加以概括,写了一首诗《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粟,有着强大的精神内涵。俗话说:“只有青山 *** 竹,未见地里旱死粟。”是指谷子具有耐干旱、耐贫瘠、适应性强等生物特性。在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中,粟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食粮,也孕育了华夏子孙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食粮。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表现了忠贞不渝、不因生计艰难而易志的坚定信念,留下了“不食周粟”的佳话。
◎本文原载于《科技日报》(作者郑学富),图源 ***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老话“螟蛉之子”错得离谱,为何还被沿用3000年?有两个原因《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刘备让养子刘封拜关羽和张飞为叔父,“云长曰: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
这里的“螟蛉”即“螟蛉之子”,指养子。这个成语诞生有3000年了,原本出自《诗经·小雅·小苑》,原文是“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穀似之。”
刘关张剧照
这段话说的是,蜾蠃(guǒ luǒ)会把螟蛉的幼虫带走,并养育教诲,“式穀”在这里的意思是教之为善。毫无疑问,这首诗的立意是好的,作者以虫子为喻,宣扬人与人之间的仁爱,言辞也很优美,充满了正能量。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上古人民的淳朴和善良。
由于古人对上述两种虫子的行为观察不足,产生了一个天大的误会,以为蜾蠃自身不能繁殖,就把孤单的螟蛉幼虫带走抚养了。然而,蜾蠃哪有那么好心,那不过是一种捕猎行为,螟蛉幼虫会成为蜾蠃幼虫的美餐。
配图
这里有必要对两种虫子加以说明。在《说文解字》里,“螟”解释为“虫食菜叶者”,就是一种啃食菜叶的小青虫。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螟蛉是螟蛉蛾的幼虫,也指代抱养的孩子。
蜾蠃在野外也很常见。“蜾”在《说文解字》里解作,“蜾蠃,蒲卢,细要土蜂也。天地之性,细要,纯雄,无子。”“要”字通“腰”,蜾蠃就是细腰蜂。这与《尔雅注疏》里的解释一样。
古人认为蜾蠃只有雄性,不能繁育后代,会把螟蛉带走养育,养大了就变为蜾蠃。
配图
西汉大学者、文学家扬雄著有《法言》,里面有这样有一段话,“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曰:‘类我,类我’。久则肖之矣!速哉,七十子之肖仲尼也。”
扬雄这段话比较有代表性。他说,螟蛉之子遇到危险的时候,遇到了无儿无女的蜾蠃,蜾蠃天天祈祷说,“让它长大了像我!”时间久了,螟蛉之子果然长成了蜾蠃的样子。扬雄还说,这就好比孔门贤弟子像孔子。
多数古人对这种说法都深信不疑,所以“螟蛉之子”作为一个成语,流传至今。
配图
但是,现代人发现,蜾蠃或者说细腰蜂,其实是一种寄生蜂,雌雄俱全。它们会捕捉一些鳞翅目的幼虫等带到巢里,蜇一下,虫子就被麻醉了,动弹不得。然后细腰蜂就在虫子的身上产卵,以供其幼虫孵化后食用。古人只看了开头,没看到结尾,误以为蜾蠃收养了螟蛉之子。
那么,古代就没人质疑这种现象吗?应当说,任何时代都有善于观察、喜欢研究事物的人。
老话“螟蛉之子”流传了一千多年之后,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有个牛人道破了玄机。他就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医学家、炼丹家和文学家陶弘景。
配图
陶弘景历经南朝宋、齐、梁三代,虽说他是潜心于道家学问的隐士,也关心着天下大事。南朝梁年间,梁武帝萧衍每遇到难以决断的大计,时常派人咨询陶弘景的意见,因此他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的博学多才甚为罕见,说他是个科学家也不为过,一生著述颇丰。在汉代医学典籍《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陶弘景编著了《本草经集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他在这本书中驳斥了“螟蛉之子”的说法。
配图
书中有一段话,“土蜂,今一种黑色,腰甚细……其生子如粟米大,乃捕取草上青蜘蛛十余枚,仍塞口,以拟其子大为粮也……其一种入芦竹管中者,亦取草上青虫,一名蜾蠃。诗人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言细腰物无雌,皆取青虫,教祝便变成己子,斯为谬矣。”
看来陶弘景对大自然的观察细致入微。他发现,一种黑色细腰蜂会产下粟米大的卵,然后捕捉一些小蜘蛛,“以拟其子大为粮也”,让它的后代生长的过程中以蜘蛛为口粮;另一种喜欢钻进芦苇管的细腰蜂,即蜾蠃,也会捕捉小青虫,喂养自己的后代。
接下来,陶弘景还揶揄了一把孔夫子,“造诗者乃可不详,未审夫子何为因其僻邪。圣人有阙,多皆类也。”我们知道,《诗经》是孔子编定的,所以陶弘景说,那首诗的作者没有发现螟蛉之子的秘密也罢了,不明白孔夫子为什么也信以为真。圣人没少犯这种错误。
孔子画像
虽然陶弘景很早就发现了“螟蛉之子”的秘密,但与人们千年以来形成的观念相比,他的声音显得微弱。几百年后,北宋著名的药学家唐慎微在其著作《证类本草》中声援了陶弘景。
南宋学者叶大庆著有《考古质疑》,也对陶弘景的发现做了论证,“养桑蚕者,有一种班蝇,每入蚕室,必遗子于蚕身,故其身遂成黑点,他日作茧,则虫先穴茧而出,其后复生翅为蝇。益知果蠃遗子虫身之说为可信……陶说必不诬矣。”
配图
叶大庆曾观察蚕农养蚕,发现一种斑蝇会把卵产在蚕身上,看上去是一些黑点。最后在蚕茧形成之前,会爬出一种虫子,变成长着翅膀的斑蝇。叶大庆以此进一步确定了果蠃产卵于虫身的说法可信,所以他认为陶弘景的发现一定没错。
到明清时期,有不少学者都论证过陶弘景的观点。然而,古代同样有学者反驳陶弘景。南宋史学家郑樵的《通志》里说,有人破开细腰蜂的巢室,发现了死虫子身上有虫卵,但那是虫子正在变化。因为到最后虫子只留下一张皮,说明它蜕变成了细腰蜂。
成语“螟蛉之子”长期被错用的原因不外乎有两点,一是有些古人很执拗,不接受事情的真相。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数千年来约定俗成,人们已经用惯了这个成语,所以将错就错。当然,现代人不会再相信“螟蛉之子”的说法,也很少用到这个成语了。
参考文献:《证类本草》等
世界上最“长”的大米,人称“土豪米”,一颗米长达两厘米大自然总是在不经意之间给了我们很多惊喜,我们经常会在偶尔之间又发现了一种从来没见过的在动物或者植物,让我们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粟米,大米,小米都是那种精致小巧的主食,对于这些大米种类我们想必都不陌生,口感软糯却不失嚼劲,仔细咀嚼之后还会带一点甜味,但是有一些奇异的大米想必很少人知道,就比如说小编今天要介绍的世界上最“长”的大米,一颗两厘米!
这种米叫做菰米,虽然她的名字带有“米”字,但是他并不是真正的米,它其实是一种植物,和稻米并不是同一个物种。菰米是菰的果实,在九月的时候成熟被采摘,他的果皮呈现黑褐色,采摘之后将她的外皮搓去,洗干净后晒干。干燥后的果实她的表皮呈现褐棕色,两个顶端和中间相比比较尖,含有很多的油质,质地清脆。
菰米和茭白有摆脱不了的关系,按照正常的生长趋势,菰的茎应该生长出菰米,但是当菰这种植物被某种物质侵入茎之后,他就会生长出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茭白,根据这种生长条件 我们可以知道菰米和茭白虽然从同一种植物生长出来的不同产物,但是她们两个水火不能相容,属于有他没我,有我没她的关系。
此外,菰米也是世界上最贵的米,因此也被人称之为“土豪米”。中国人有一句古话用在这上面最合适不过,“物以稀为贵”,因为这种米非常的罕见,所以他的价格也相当昂贵。此外,她的营养价值也匹配他的价格,它含有非常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对改善相关的病状起到很大作用。此外,或许是因为他从植物中长出来的缘故,自带一种植物的清新香味,植物纤维口感有嚼劲,她身上带有的热量和脂肪含量都非常低,代替的是纤维和蛋白含量高,对于很多要减肥的人士都是非常的友好呀。
那么究竟该怎么做菰米呢?难道是像大米一样洗干净过后用电饭煲煮吗?不,这种做法可是错误的。在煮菰米之前,我们需要把菰米用水浸泡大概五小时左右,并且也并不是像大米一样和水混合放入电饭煲里面煮,而是需要用到蒸锅进行隔水蒸的办法,大概要蒸一个小时。所谓的好事多磨就是如此吧,越好吃的食物我们需要等待的时间越长,操作步骤越繁琐。
所以当菰米出锅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看出来她的与众不同了,从外形上面她和大米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色泽上面比大米 *** 透明,但是一进嘴就截然不同了,吃起来有股青草的芳香,口感有嚼劲,而且越吃越香,这可比大米好吃多了!
你知道黄土高原上的农作物有什么吗?这“五谷杂粮”你认识多少?你知道黄土高原上的农作物有什么吗?这些“五谷杂粮”你能认识多少?
“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这句话是对一个人在不“问候”其家人的情况下,更大程度上的羞辱了。人类在数十万年前的石器上就观察到了高粱的痕迹,说明五谷在十多万年前就已经在孕育人类了。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五谷可谓人类文明的起源,在历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
在黄土高原上,由于地理和气候因素的影响,无法形成大片的粮食种植区域,只能在沟壑之间存留的部分空地上种植一些耐旱的农作物。那你认识多少下面的这些农作物呢?
糜子
在陕北人口中的糜子,学名是稷、黍。糜子籽实叫黍,淡黄色;磨米去皮后称黍米,俗称黄米,为黄色小圆颗粒,直径大于粟米(即北方俗称的黄米);黍米再磨成面,俗称黄米面。糜子根据糯性和非糯性其实分两种,黍为非糯质,不黏,一般供食用。糯性黍为糯质,性黏,磨米去皮后称作大黄米或软黄米,用途广泛,可磨面作糕点,古代也广泛用于酿酒。
糜子被陕北人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制成了各种各样的小吃,枣糕、炸糕、黄米馍馍、黄煎等花样繁多的食物,风味各异、形色具佳、营养合理。糜子蛋白质含量12%左右,更高可达14%以上;淀粉含量70%左右,此外还含有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B6、B1、B2等多种维生素和丰富的钙、镁、磷及铁、锌、铜等矿物质元素。对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病等患者,能起到很好的预防和食疗作用。
谷子
谷子其实就是陕北人口中的小米,将谷子收割后去皮儿的俗称就是小米。古称稷、粟,亦称粱。谷穗一般成熟后金黄色,卵圆形籽实,粒小多为黄色。粟的稃壳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俗称“粟有五彩“。
陕北的小米拿来熬粥是更佳的选择了。它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热、反胃呕吐、腹泻及产后、病后体虚者食用。小米熬粥时上面浮的一层细腻的黏稠物,俗称为“米油”。中医认为,米油的营养极为丰富,滋补力最强,有“米油可代参汤”的说法。适宜老人孩子等身体虚弱的人滋补。同时常吃小米还能降血压、防治消化不良、补血健脑、安眠等功效。还能减轻皱纹、色斑、色素沉积,有美容的作用。
高粱
高粱在陕北人的方言中叫“红稻(tao)黍“。它的果实呈红色颗粒,另外也有白色颗粒的品种。高粱抗旱能力极强,根部非常发达。喜温、喜光,在生育期间所需的温度比玉米高,并有一定的耐高温特性,全生育期适宜温度20-30℃。而且,高粱是C4作物,全生育期都需要充足的光照。根系发达,根细胞具有较高的渗透压,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能力强。
高粱米味甘,性温、涩。和胃消积,温中涩肠,止霍平乱,主治脾虚湿困,消化不良及湿热下痢,小便不利等症。高粱籽粒加工后即成为高粱米,可以直接像煮小米粥一样煮成稀饭食用,也可以磨制成面粉加工成其他小吃,比如面条、面鱼、面卷、煎饼等。闻名全国的陕西名酒——西凤酒。就是以高粱酿制成的。
大豆
大豆俗称黄豆,古称菽。菽是豆类的总称。大豆起源于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类。种子2-5颗,椭圆形、近球形,种皮光滑,有淡绿、黄、褐和黑色等多样,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 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由于它的营养价值很高,被称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的牛乳”等,是数百种天然食物中最受营养学家推崇的食物。
由于大豆喜暖,黄土高原也就成了它的种植地。大豆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脾胃虚弱者宜常吃。用大豆制成的各种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也具有药性:豆腐可宽中益气、清热散血,尤其适宜痰热咳喘、伤风外感、咽喉肿痛者食用。陕北人将大豆泡水,用石碾碾至铜钱形状,和其他杂粮物熬煮成粘稠状,称“钱钱饭“,豆香、米香交替,让人忍不住多喝一碗。
当然,在这片苍凉的黄土地上,还有小麦、玉米等主粮食作物的种植,还有土豆(洋芋),红薯、豌豆、荞麦等不作主食的农作物日日生长,滋养着那一代又一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陕北人,在这里创造着属于黄土高原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