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螺为什么有毒,麦螺为什么不能吃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3 0
这种鱼剧毒!尚无特效药!此地一个月内已有2人中毒死亡

来源:FM93交通之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河豚遇到危险会鼓起身体

是不是还有点呆萌?

大家可别被它的外表给迷惑了

它其实是有剧毒的

不少人为了贪图它的这一口鲜美

变成了“植物人”

甚至因它而丧!命!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通报:

2月,广东发生发起3起较大级别食物中毒事件,累计报告病例174例,其中广东揭阳2人因河豚中毒而死亡。

据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最新公布的2月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2021年2月,全省21个地市除新冠肺炎疫情外报告3起一般及以上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为较大级别食物中毒事件,累计报告病例174例,死亡2例。

其中2起为揭阳市报告的河豚中毒事件,累计发病2人,死亡2人;1起为广州市报告的食源性疾病聚集事件,发病172人。

事实上,

因吃河豚而中毒发生悲剧

的情况已经不止一次出现,

全国各地已有多人中招。

这早已不是新鲜事!

↓↓↓

惠州男子吃完河豚中毒

入院时自主呼吸基本停止

来自惠州市惠东县的范先生是一位餐馆老板,去年4月下旬,朋友送了他一条河豚。范先生自行加工后食用,觉得比较腥,仅吃了一点就放下了。

但没想到的是,半小时后范先生就感觉手脚发麻,活动不便,说话、呼吸都有点困难。

到达医院后急诊医生赶紧给予范先生紧急气管插管,直接送到ICU抢救。据医生介绍,当日凌晨患者入院时,自主呼吸基本停止,昏迷,四肢软瘫。

更让医护人员最崩溃的是

此毒没解药!

医生能采取的措施就是呼吸支持,尽力守住生命,补液利尿,争取排出一点毒。好在,最后医生把范先生从“鬼门关”夺了回来,但其实并不是每次都能如此幸运。

最快1.5小时可致死,目前没有特效的解毒药

多年来,我国 *** 一直是严禁食用河豚的。2016 年,国家农业部和食药监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的通知》,给人工养殖的“红鳍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这两个品种解了禁。

而养殖的河豚

也需要有专门资质的企业

才能加工,且要求极高

专家同时也指出

经过专业处理的河豚

并非没有毒性

只是毒性控制在

每公斤2.2毫克的范围内

过量食用依旧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据悉,河豚身上的毒素,毒性比氰化钠强1000倍,0.5毫克就足以致人死亡。中毒过程急速而剧烈,潜伏期只有10分钟至3小时,发病后4-6小时内就可能死亡,最快是1.5小时。

注意!一旦误食河豚中毒,需在1小时内送医

一旦中毒,一定要尽快

1个小时内就医

通过肠道灌洗等治疗来清除毒素

千万别耽误救治的更佳时机

病从口入

关于吃,大家一定大意不得

河豚毒素总结起来有三大特点:毒性大、毒性稳定、在河豚鱼体内分布复杂。

毒性稳定

不管你是盐腌还是太阳晒,煎、炒、烹、炸,火烧、碳烤,就算使出看家本领,把十八般武艺全拿出来,这河豚毒素依旧非常稳定,结构难以破坏。河豚毒素,就算把你们家里面所有的高压锅都用上,也都还是白扯。

毒性在河豚鱼体内分布复杂

河豚毒素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在河豚鱼体内分布复杂,在不同的河豚体内毒素的分布也不同。河豚鱼有120多个品种,有不少品种外表长的差不多,但内在的毒性分布却是天差地别。

有的河豚鱼内脏部分有剧毒,肌肉部分是没毒的,可有的河豚鱼,全身上下,连皮带肉全都有毒,没有任何一个部分可以食用。

还有些鲀类,比如虫纹东方鲀、铅点东方鲀,这些东方鲀类,肌肉里头就有毒。在没法辨别它种类的时候,是绝对不能吃的!

知多D:

织纹螺体内也有河鲀毒素

专家表示,河鲀毒素不只存在于河鲀体内,其他海洋生物中也可能含有这种毒素,比如云斑栉虾虎鱼、织纹螺等。

尤其是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白螺、割香螺、小黄螺等,在某些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常有食用,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

别为了一时口腹之欲而冒险!

尚无特效药,已有多人因它中毒死亡!长成这样的“螺”,请不要吃

清明节刚过,气温慢慢回暖,一到每年的这个时间,有一种“夜宵美食”总是以“爆点新闻”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它就是“织纹螺”,每年的4—9月是织纹螺的旺汛期,同时也是织纹螺这种生物毒性最强的时期;正因为如此,一到这个阶段“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就时有发生,对于织纹螺中毒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解毒药物,正因为如此,我们国家明令禁止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以及销售织纹螺。对于织纹螺来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


织纹螺,何许物种?

织纹螺,一种常见的沿海螺种(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也被大家称之为白螺、麦螺、海丝螺、割香螺;味道鲜嫩诱人,营养丰富,一直以来被大家所热爱。

说到“织纹螺”,一般多会出现在大排档、美食街中,喝个扎啤配个炒螺,“爆炒织纹螺+啤酒”式的夜宵生活是很多人热爱的餐饮模式,新鲜麻辣、口感爽嫩,但请您注意,织纹螺虽美味,其安全系数太低,食用容易给身体带来很大的风险。

早在2012年,国家原卫生部2012年公告(2012年第13号)中就命令要求,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织纹螺为何不能吃?

织纹螺之所以禁止食用,是因为其体内含有较多的有毒物质“河豚毒素”。河豚毒素因是从河豚鱼体内分离出来而得名,其主要存在于河豚鱼、织纹螺等海洋生物体当中。


织纹螺中为何会含有河豚毒素?

对于织纹螺来说,本身并不会产生河豚毒素,但是海洋当中存在了大量的细菌物质,当织纹螺大量吞噬这些海洋细菌之后,自然就会在体内形成毒性较大的“河豚毒素”。这些毒素对于织纹螺本身可能并不会造成侵害(抵抗性较高),但是当人们吃了体内堆积较多毒素的织纹螺之后,危害真心“不容小觑”。

吃了有毒的织纹螺,危害到底有多大?

河豚毒素因为河豚而出名,它的主要毒性就是会导致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出现麻痹;河豚毒素是剧毒的非蛋白质神经毒素,它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250倍。说到具体,河豚毒素主要包括河豚素、河豚卵巢毒素、河豚酸、河豚肝脏毒素,在这其中河豚卵巢毒素的毒性最强,它的毒性比氰化钠要强1000倍,大约0.5毫克就会致人死亡。

对于织纹螺的的中毒剂量,只能这么解释,具体的数据并没有。

如果您食用织纹螺后发生中毒,早期的表征是舌头、口唇以及指尖发吗、眼睑下垂;随着时间的更迭,很快会出现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更严重者会出现言语不清、瘫痪、声嘶、呼吸困难、神志不清、休息甚至死亡(呼吸和循环系统衰竭)。

值得注意的是:河豚毒素属于非蛋白性质毒素,它的性质非常稳定,煎炒炖煮焖等一般加热方式并不会破坏它的毒素;而且事情恰巧相反,平常情况下河豚毒素在生物体内部与蛋白质结合,经过高温烹调煮熟后,蛋白质被破坏,毒素自然而言就会游离出来。所以,靠家庭加热烹调不但不会起到“去毒”的作用,甚至还会导致增加中毒的风险。


生活中应该如何鉴别织纹螺?

首先请您明确,依照现实生活来看,织纹螺在您生活中出现的几率较小,我们国家对其“把控”非常严格,您可以放心。

当然,对它您应该学会基本的鉴别 *** ,对于织纹螺而言,请您从长相和形状进行分辨。

对于织纹螺来说,它的螺身细长形似圆锥体,尾部较尖而细长,大小如“指甲盖”一般,整体长度在1厘米左右、宽度为0.5厘米左右,螺肉呈现淡黄色。

正因为如此,您应该这样做:

首先,请大家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拒绝去采捕和销售织纹螺,自己更不能家化工食用;为了您的安全,请不要冒险。如果您选择到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游玩,请更好不吃或者少吃。

其次,如果一旦发生中毒现象(吃了螺类之后),请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最后,如果您发现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生产加工、采购以及销售织纹螺的情况,请立即像食品安全有关部门进行举报。


小小“织纹螺”,却存在这样大的毒性。拒绝食用,降低风险,不该吃的坚决不吃,不能吃的食品坚决不碰,只要吃的安全才能更加营养健康,愿您的生活安全+健康。


注:王思露原创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图片来来源于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颗就可能致命,他们却卖了几百斤!做这种“海鲜”生意,台州10人被刑事立案

来源:平安鼎综合台州公安、健康象山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正值夏季,在浙江

不少市民都喜欢在

路边大排档、小吃店搓一顿

炒一盘爆酱螺,

配一瓶冰啤酒,

但下面这种螺,一颗就可能致命

千万不能吃!

↓↓↓

上图的这种螺叫织纹螺

俗称海蛳螺

是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贝类海鲜

然而近日,台州路桥

却有一批织纹螺流入了小吃店

警方迅速出动

此案中,

共有10人

因涉嫌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

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有小吃店在卖海蛳螺。”这是自台州市路桥区全面铺开“全科网格·清网治格”工作,民警积极发动党员干部、网格员等力量,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深入开展食药环隐患排查清底行动以来,通过辖区群众匿名举报获得的一条重要线索。

经过一个多月的线索搜集和经营,8月17日,台州路桥警方出动警力50余人,会同10余名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协同作战,将负责加工生产、零售的窝点,以及顺藤摸瓜后确定的供货商一并查获,抓获以陆某平、莫某利为首的犯罪嫌疑人共10人。市场监管部门对查获的织纹螺进行扣押,并对封存的样品进行送检。

经查,供货商莫某利从各个商贩那里把零散的织纹螺收购过来,以批发价二十余元一斤卖给小吃店老板陆某平。陆某平通过家人分工合作,简单加工后,拿到小吃店能卖到八九十元一斤,甚至有的都能卖到一百多元一斤,短短一个多月就卖了几百斤。

食客刘某权因为在饭桌上点了这道菜,拍照在朋友圈炫耀了一把,引来不少朋友围观,有的还要求“带几份尝尝”。在明知出售织纹螺是违法行为的情况下,他没有把店主的微信直接给朋友们,而是通过自己来给朋友们下单,也涉嫌违法犯罪。

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如何识别致命织纹螺?

外形特征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蛳螺、麦螺或白螺,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它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壳面常具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肉体为淡黄色,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

中毒症状

每年夏季,都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织纹螺是有毒生物,毒性比砒霜还要高百倍。由于海洋环境受到污染,“赤潮”频发,使织纹螺体内“石房哈毒素”毒性大增。经检测,该毒素对人体的经口致死量为0.54毫克-0.9毫克,也就是说,一颗小小的织纹螺就有可能致人丧命。

误食织纹螺中毒的患者,早期表现为口唇、舌、指尖发麻,眼睑下垂。不久即可出现消化道症状,主要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便血,进而出现肢端麻木、四肢无力或肌肉麻痹等神经系统症状。重症者出现瘫痪、言语不清、声嘶、紫绀、呼吸困难、神志不清、休克,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国家卫生部已明令

禁止销售经营织纹螺

但近年我省沿海地区

仍频发因食用织纹螺

而中毒死亡的事件

警方提醒

1.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2.广大群众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要在任何季节购买、采捕、食用织纹螺。一旦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的,应当立即到医院就诊。

3.消费者若发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的,应当及时拨打12345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catalogs:115814;contentid:6084527;publishdate:2020-08-25;author:黄童欣;file:1598309964006-96e3ae5f-fe3a-4e69-9890-30841e7a7841;source:29;from:浙江之声;timestamp:2020-08-25 06:59:19;

尚无特效药,已有多人中毒死亡!长这样的螺千万别吃

最近

随着天气的回温

各种夜宵美食

也开始回归

三五好友聚在一起

冰爽的啤酒

再配上烤串、小龙虾、酱爆螺

可谓是绝佳的选择

但是

有些美味背后

可能隐藏着非常大的健康隐患

这位“主角”

就是织纹螺

最近

网上有消息称

福建莆田曾有一名2岁男童

因吃织纹螺后中毒

或成植物人

*** 新闻截图

其实因吃织纹螺导致中毒的事件

还有很多

*** 新闻截图

消息一出,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种螺到底长什么样子?对人体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呢?

织纹螺长什么样?

织纹螺是一种常见的沿海螺种,也被称为白螺、麦螺、海丝螺、割香螺。

图片来源 ***

织纹螺的螺身细长形似圆锥体,尾部较尖且细长,大小如“指甲盖”一般,整体长1厘米左右、宽0.5厘米左右,螺肉呈淡黄色。

图片来源 ***

每年的4-9月是织纹螺的旺汛期,也是织纹螺毒性最强的时期。

对于织纹螺中毒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解毒药物。

早在2012年,国家原卫生部2012年公告(2012年第13号)中就明令要求,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织纹螺含什么有毒物质?织纹螺之所以禁止食用,是因为其体内含有较多的有毒物质——“河豚毒素”。河豚毒素因是从河豚鱼体内分离出来而得名,其主要存在于河豚鱼、织纹螺等海洋生物体当中。

图片来源 ***

织纹螺本身并不会产生河豚毒素,但是海洋当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当织纹螺大量吞噬这些海洋细菌之后,就会在体内形成毒性较大的“河豚毒素”。

这些毒素对于织纹螺本身可能不会造成危害(抵抗性较高),但当人吃了体内堆积较多毒素的织纹螺时,危害就“不容小觑”了。

织纹螺对人的危害有多大?

河豚毒素包括河豚素、河豚酸、河豚卵巢毒素、河豚肝脏毒素,其中河豚卵巢毒素的毒性最强,比氰化钠要强1000倍,大约0.5毫克就会致人死亡。

而且河豚毒素属于非蛋白性质毒素,性质非常稳定,煎炒炖煮焖等一般加热方式并不会破坏它的结构。

相反地,一般情况下河豚毒素在生物体内部与蛋白质结合,经过高温烹调煮熟后,蛋白质被破坏,毒素反而会游离出来。

所以,靠家庭加热烹调不但不会起到“去毒”的作用,反而还会增加中毒风险。

如果误食织纹螺会有哪些症状?

如果误食织纹螺后发生中毒,早期的表征是舌头、口唇以及指尖发麻、眼睑下垂,接下来很快会出现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更严重者会出现言语不清、瘫痪、声嘶、呼吸困难、神志不清、窒息甚至死亡(呼吸和循环系统衰竭)。

所以吃了螺类之后,一旦发生中毒现象,请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小小的织纹螺却有这样大的毒性

平常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误食!

作者:王思露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人民日报、科普中国

这道"菜"千万不能吃,有毒!已有10人贩卖被判刑

千万不要吃这道“菜”!

小心有毒!

有人因贩卖它犯罪了!

6月29日,浙江温州乐清法院第三法庭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敖某、陈某、朱某因贩卖织纹螺犯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案

敖某、陈某、朱某是乐清市城东街道某村村民,2019年6月,她们将先前陆续从乐清市胜利塘海涂上捡得的织纹螺简单处理煮熟后,在明知织纹螺禁止销售的情况下,仍拿到菜市场上贩卖,后被乐清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乐清市公安局联合检查时查获。分别当场扣押了2.5至3.5公斤不等的织纹螺,经鉴定,该些织纹螺为半褶织纹螺。

乐清法院认为敖某、陈某、朱某明知织纹螺是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仍予以加工并销售,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其行为已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鉴于她们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自愿认罪认罚,且系初犯,依法免予刑事处罚。

9件案件10名被告人

今年以来,乐清法院审结9件因被告人贩卖织纹螺的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犯罪案,涉案被告人10人,其中一名被告人被判处拘役二个月,缓刑四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其余的免予刑事处罚。

法官提醒

乐清法院法官提醒市民:织纹螺具有毒性,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贩卖织纹螺为法律所禁止,售卖织纹螺达到一定数量即构成刑事犯罪。广大群众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购买、不食用织纹螺,如若发现加工和销售织纹螺的,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知识普及

织 纹 螺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加锥螺、麦螺、白螺等,其所含的毒素的主要成分是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

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织纹螺的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

另外,其壳面常具有1到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表面图案看起来就像织布,螺口处呈白色。

毒性较强的织纹螺,每克螺肉的毒力可以达到上百个鼠单位,也就是说,成年人约食用10g这样的螺肉就会出现一般的中毒症状,约食用50g至100g就能引起死亡。

再次提醒广大人民群众,对织纹螺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不要售卖,不要购买。

(来源:乐清法院、中国乐清网)

注意:这种美食毒性大,千万别尝试

螺有很多种,

碰到这种螺千万不要尝试!

那就是织纹螺

??

它毒性极大,

但仍有不少人为了尝鲜铤而走险!

12月3日,宁波警方举行打击食药环犯罪“昆仑”行动成果宣传展示,并公布了一组数据:今年以来,全市共侦办织纹螺案件5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6人。

今年7月,谢某在象山蓬莱菜场路边摊上以每斤18元的价格购入部分织纹螺后,准备转手贩卖从中获利,后来在鄞州区咸祥镇咸祥菜场卸货时被市场管理人员发现。

经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分析检测中心对对织纹螺进行鉴定,鉴定结果为两种织纹螺,其中一种学名为半褶织纹螺,另一种为秀丽织纹螺,均隶属织纹螺科,系有毒有害食品。

目前,谢某因涉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

警方介绍,织纹螺有多种叫法,又叫海丝螺、海狮螺或麦螺,有些地方称为割香螺、小黄螺。

织纹螺是一种有毒生物,每年春夏季其毒性更大,食用后可引起头晕 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小时,国家卫生部明令禁止销售经营织纹螺。

但是仍有一些人知法犯法。

01

2018年10月,50岁出头的女子钟某,伙同魏某在镇海招宝山街道一临时菜场销售织纹螺,公安机关当场查扣了约4.7千克。

钟某涉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后来被警方取保候审。考虑到钟某犯罪情节轻微,具有坦白情节,检方决定不起诉钟某。

02

2018年7月,鄞州二院接诊了26岁的小赵姑娘,她吃织纹螺中毒了,经过洗胃等一系列抢救措施,才转危为安。

接诊医生说,中毒主要是贝类神经麻痹毒素引起,伤害人的神经系统,中毒较重的可引起呼吸麻痹。如果抢救不及时,还可能呼吸麻痹致死。死亡率极高,目前在治疗上尚无特效解毒药。

织纹螺做法以葱油为主,一份能卖到一两百元,一些人抱着侥幸猎奇心理,总认为中毒的事情不会轮到自个头上。

宁波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的洪警官告诉记者,以前因为吃织纹螺出过一些人命,经过警方及相关部门联合打击整治,加上市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自2017年以来,宁波的总体情况好了不少,“吃上一颗有毒的,就有可能丧命,千万别去试。”

来源:中国宁波网、N *** V新闻中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颗就可能致命!这种有毒“海鲜”流向市场……千万要小心

正值夏季,不少市民都喜欢在小吃店撮一顿,炒一盘爆酱螺,配一瓶冰啤酒。

但这种螺

一颗就可能致命

千万不能吃!

织纹螺

俗称海蛳螺

是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贝类海鲜

然而近日,浙江台州路桥

却有一批织纹螺流入了小吃店

经过一个多月的线索搜集和经营,8月17日,浙江台州路桥警方将负责加工生产、零售的窝点,以及顺藤摸瓜后确定的供货商一并查获,抓获以陆某平、莫某利为首的犯罪嫌疑人共10人。 市场监管部门对查获的织纹螺进行扣押,并对封存的样品进行送检。

经查,供货商莫某利从各个商贩那里把零散的织纹螺收购过来,以批发价四十余元一公斤卖给小吃店老板陆某平。陆某平通过家人分工合作,简单加工后,拿到小吃店能卖到一百八九十元一公斤,甚至有的都能卖到二百多元一公斤,短短一个多月就卖了几百公斤。

食客刘某权因为在饭桌上点了这道菜,拍照在朋友圈炫耀了一把,引来不少朋友围观,有的还要求“带几份尝尝”。在明知出售织纹螺是违法行为的情况下,他没有把店主的微信直接给朋友们,而是通过自己来给朋友们下单,也涉嫌违法犯罪。

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如何识别致命织纹螺?

外形特征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蛳螺、麦螺或白螺,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 它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壳面常具有1条-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肉体为淡黄色,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

中毒症状

每年夏季,都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织纹螺是有毒生物,毒性比砒霜还要高百倍。由于海洋环境受到污染,“赤潮”频发,使织纹螺体内“石房哈毒素”毒性大增。经检测,该毒素对人体的经口致死量为0.54毫克-0.9毫克,也就是说,一颗小小的织纹螺就有可能致人丧命。

误食织纹螺中毒的患者,早期表现为口唇、舌、指尖发麻,眼睑下垂。不久即可出现消化道症状,主要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便血,进而出现肢端麻木、四肢无力或肌肉麻痹等神经系统症状。重症者出现瘫痪、言语不清、声嘶、紫绀、呼吸困难、神志不清、休克,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国家卫生部已明令禁止

销售经营织纹螺

但近年沿海地区

仍频发因食用织纹螺

而中毒死亡的事件

警方提醒

1.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2.广大群众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要在任何季节购买、采捕、食用织纹螺。一旦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的,应当立即到医院就诊。

3.消费者若发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的,应当及时拨打12345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延伸阅读:

食物中毒怎么办?教你常见解毒小 ***

日常生活中不小心发生一些食物中毒事情,情况轻微者,该如何进行解毒呢,今天提供以下 *** 供各位参考,因情况来选择吧。

食物中毒急救 *** :

误食被污染的、变质的、过期的食物,或过量饮酒,出现上吐、下泻、腹痛、头晕等食物中毒症状时,不要惊慌,应冷静地分析发病的原因,针对引起中毒的食物以及吃下去的时间长短,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1、量饮水

立即饮用大量的干净的水,对毒素进行稀释。

2、吐

如果进食的时间没超过2小时,可使用催吐的 *** 。用手指 *** 咽喉部(抠喉咙),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亦可用生姜汁兑温水冲服。

3、泻

如果进食时间已超过2-3小时,但精神仍较好,则可服用泻药,促使受污染的食物尽快排出体外。一般用大黄30克一次煎服,老年人可选用番泻叶10克,用开水泡茶饮。

4、醋

如果是因吃了变质的鱼、虾、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100毫升,加水200毫升,稀释后一次服下。

此外,还可以采用紫苏30克、生甘草10克一次煎服。

常见中毒应急 *** :

1、木薯中毒:鲜白菜、生萝卜各1200克,用凉开水洗净,切碎捣烂绞汁,加红糖适量,分数次服。

2、苦杏仁中毒,可将生绿豆捣碎,加水一大碗,煮沸后过滤取汁,加入砂糖50克,待温后饮服。

3、白果(银杏果)中毒,可用麻油50克灌服,并用鸡毛扫喉咙催吐排毒。

4、食谷物类中毒,可取生甘草100克、绿豆100克,用清水煎煮,经过滤后饮药汁,每日1次,直至中毒痊愈。

5、鱼、虾、禽肉中毒:生姜砸汁,少量食醋,一起兑入一杯温开水,慢慢饮下

如果症状较重,要及时送医院治疗。记得将吃过的食物封存,避免更多的人受害,同时有利于查清具体毒物。注意,不要轻易地服用止泻药,以免贻误病情。让体内毒素排出之后再向医生咨询。

想吐的话,就吐出,出现脱水症状时要到医院就医。用塑料袋留好呕吐物或大便,带着去医院检查,有助于诊断。

预防食物中毒的 *** :

1、挑选

注意挑选和鉴别食物,不要购买和食用有毒的食物,如:河豚鱼、毒蘑菇、发芽土豆等。

不要毛蚶、泥蚶、魁蚶、炝蚶等违禁生食水产品。

不要到无证摊贩处买食品。不买无商标或无出厂日期、无生产单位、无保质期限等标签的罐头食品和其他包装食品。

不随意采捕食用不熟悉、不认识的动物、植物(野蘑菇、野果、野菜等)。

2、烹饪

烹调食物要彻底加热,做好的熟食要立即食用,储存熟食的温度要低于7℃,经储存的熟食品,食前要彻底加热。

肉类食物要煮熟,防止外熟内生。

3、注意生熟

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接触,不能用切生食品的刀具、砧板再切熟食品。生、熟食物要分开存放。

瓜果、蔬菜生吃时要洗净、消毒。

4、拒绝中毒途径

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变质的食物往往含有多种病毒,最易出现食物中毒现象。

按照低温冷藏的要求储存食物,控制微生物的繁殖。

避免昆虫、鼠类和其他动物接触食品。

5、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食物中毒应从搞好个人卫生开始。

预防食物中毒,日常饮食中可要多注意。

(原标题:一颗就可能致命!这种有毒“海鲜”流向市场!10人被刑事立案!)

来源:综合福建新闻频道台州公安 健康象山 平安鼎 人民网

流程编辑:TF020

这么诱人的海螺居然有毒?

真的不能吃吗?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甲锥螺,属于新腹足目织纹螺科。全世界皆有分布,常栖息在浅水的泥沙基质中,但有时也可在深水发现。据统计,织纹螺科全世界约有400种,中国沿海有多达60余种,南、北沿海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

织纹螺的外部特征为螺丝状外壳,有螺旋部和体螺层两部分,螺旋部尾部较尖,体螺层较大,整个螺体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壳面常具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肉体为淡黄色。眼睛正对螺口观察,可发现其螺纹生长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与常见的蜗牛、田螺等相反。



其实织纹螺本身是一种可食性的动物,但是为何现在却变成有毒的“毒螺”呢?其实,织纹螺的毒性是外源性的,而不是内源性的。现有的研究发现,织纹螺体内含有的毒素或有两种,一种是麻痹性贝毒,另一种是河豚毒素以及衍生物。也就是说,其毒素来源有两个,一个植物性的,一个动物性的。

由于织纹螺是一种食腐动物,所以它们获取麻痹性贝毒,主要是从有麻痹性贝毒的贝类甚至鱼虾身上获得的,这是织纹螺富集毒素的主要来源。织纹螺中毒也和麻痹性贝毒中毒症状相似,所以容易与其混淆。此外,也有报道织纹螺食用有毒藻类,从而变成“毒螺”,比如像塔玛亚历山大藻、盐多加藻这些附着在岩石上的微生藻类,都是有毒藻类。另有研究发现,在水域中有毒藻类富集如赤潮时,织纹螺体内会大量积聚来自藻类的毒素。这几十年来我国赤潮增多,有可能是织纹螺中毒事件增多的诱因。

含有毒素的织纹螺被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而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误食极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险。从目前的研究上看,很多种织纹螺都能够富集毒素,除非食用之前挨个鉴定出哪个有毒哪个没毒,但现实生活中,小商小贩是不可能做到的。

夏秋季节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有的人一是对织纹螺缺乏常识性了解,二是经不起美味的诱惑,在2014年的夏天,福建发生因食用织纹螺中毒最后成为植物人的不幸消息。2017年,浙江鄞州也发生了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翻看历史相关新闻报道,我们发现这并不是首发事件,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因食用织纹螺而中毒死亡的事件频频发生。早在2007年,当时的卫生部就下发公告要求饮食业不得将织纹螺作为食材。2012年7月20日,卫生部再次发布公告,禁止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因此,在了解了织纹螺的毒性之后,人们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购买和食用织纹螺。

作者:蝌蚪君



麦螺味道鲜香,曾经是人们更爱的下酒菜,为啥这两年不让卖了?

每年进入夏天,一到深夜城市各个角落的夜市、大排档总是异常热闹。在这里总有很多摆夜宵的摊贩,出售着各种各样令人垂涎的美食。在沿海,各种炒螺这时候总是卖的非常火热。鲜香的螺配上葱姜蒜末爆炒,总是能够散发出一阵阵奇香,就这冰爽的啤酒,别提多有滋味!

在所有的炒螺里,有一种螺一直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存在,那就是麦螺,学名叫织纹螺。这种螺个头很小,但肉质很嫩,经过佐料的烹制味道非常鲜美,因此很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在不少人的童年记忆里,经常抓着一把把麦螺当小零食。

不过这几年,频频传出有人因为食用麦螺中毒险些丧命的新闻出现,导致人们对它望而生畏。特别是进入夏季,相关部门更是开始严打,从菜市场到各种夜宵摊点,一旦被发现出售就会立刻没收。一颗小小的麦螺,毒性真的这么强吗?为何沿海人小时候吃都没事?

其实麦螺本身并没有毒性,有毒的是它摄入体内的各种海藻。现如今沿海各个地区的海水都出现了有毒海藻,若是这些海藻被海产品食用,就会在其体内产生大量毒素。这些海藻在夏季繁殖最为旺盛,因而麦螺这个时期的毒性也是最强的。

麦螺体内的毒被称为石房蛤毒素,它能够麻痹人体神经,是目前最强的有毒海洋生物毒素,对人类的威胁和河豚不分上下。只要人类摄入0.54毫克~0.9毫克的量,就有可能致命。也就是说成年人如果一次吃10g毒麦螺,就有很大的几率会出现中毒症状,比如四肢无力、口舌发麻、头晕眼花等等,如果不及时就医,可能会酿成悲剧。

既然麦螺毒素这么强,为何市场上却依旧屡禁不止呢?其实很多沿海人都是抱着侥幸的心理来吃麦螺的,因为在他们的严重,这种食物自己从小吃到大,从来都没有发生什么事,偶尔尝鲜一次应该也没什么问题。

沿海居民习惯了多年来的饮食口味,一下子让他们戒掉麦螺,难度似乎有些大,因此相关部门虽然一直明令禁止,但市面上却总有人偷偷卖。可是人们没有想过,早年的麦螺之所以没有毒性,是因为那时候的海洋环境比较优质,现如今海水富营养化、污染严重再机上有毒海藻的肆意蔓延,才导致了麦螺的毒素越来越强。

麦螺如此危险,有些内陆来沿海游玩的小伙伴却不认识,这里也给大家普及一下它的几个特点,好与其他螺分辨开来。它的更大特征就是尾部又尖又细,整个螺身长度大概在一厘米左右,表面常有褐色或者紫色的旋螺带,肉质为淡黄色。除此之外,它的尾部旋转密集,且为逆时针方向,这点和其他普通的海螺有着很大的区别。看完了这些,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如果还有遇到售卖麦螺的摊子,一定要及时远离,千万不要被一时的美味所吸引,忽略了潜在风险!

你更爱的这个嗦嗦嗦,小心嗦错会致命!


我国东南沿海

常见的织纹螺种类不超过20种

按是否带毒可分为3类

↓↓↓



织纹螺是有毒生物,毒性比砒霜还要高百倍。由于海洋环境受到污染,“赤潮”频发,使织纹螺体内“石房哈毒素”毒性大增。经检测,该毒素对人体的经口致死量为0.54毫克-0.9毫克,也就是说,一颗小小的织纹螺就有可能致人丧命。




除了留意

不要食用织纹螺

在食用湿米粉、木耳时

也要多加注意!



近日,广东各地雨水频繁

天气高温潮湿

河粉、肠粉(卷粉)、陈村粉、粿条、

米线(米粉)、濑粉、凉皮等湿米粉

以及泡发的银耳、木耳等食品

在高温潮湿天气下

容易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

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



椰毒假单胞菌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受其污染的食品如未妥善储存

或超过保质期而被食用后

引发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的风险增大

在细菌性食物中毒当中

米酵菌酸毒素

是致死率更高的细菌毒素之一


针对此情况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特别发布消费提醒


以下几点提醒

帮助大家远离米酵菌酸

保障饮食安全

↓↓↓



各位一定要注意啦

外出用餐时

千万别食用上述有毒食物

以免发生意外

赶紧转发这份科普

提醒家人朋友们

健康饮食从现在做起



来源 | 中国广州发布、南方+客户端、南方日报

麦螺为什么有毒,麦螺为什么不能吃-第1张图片-

编辑 | 王蔓

校对 | 居伟强

<

标签: 为什么 麦螺 有毒 不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