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栈有幸跟随中粮的鲭鱼考察团赴东京、大阪、神户、小滨等地学习考察日本的鲭鱼(青花鱼)产业和文化。
接下来两周我们将会陆续把这次旅程学习到的日本鲭鱼产业的信息分享个大家。
预计会分为 鲭鱼的知识和文化、鲭鱼在日本市场上的状况、日本的鲭鱼料理三个部分,如果大家对鲭鱼有哪些感兴趣的部分也可以在文章下面留言给我们。我们可以尽量在后续的文章中涵盖到。
之一篇先带大家回顾一下鲭鱼这条鱼本身的知识和文化 <( ̄︶ ̄)>
说到鲭鱼(也就是青花鱼、鲐鱼),我先想到的倒不是《食戟之灵》里的鲭鱼汉堡,或是《孤独的美食家》里的芝麻拌鲭鱼,而是《樱桃小丸子》里友藏爷爷的“俳句”:
“海胆的美味 / 怎会不心心念念 / 却只落得醋鲭伴”
(意思是:老朽钱包清瘦,只够吃便宜的醋渍鲭鱼,海胆什么的都是妄念~)
(图片来源:styletc.com)
在这样的语境里,鲭鱼似乎是平价食物的代言。然而,实际上,无论是在日本历史上,还是在现代,鲭鱼的地位和价格都是在不断波动之中。在不同时代,以及同一时代的不同地区,鲭鱼既可以化身平民餐桌的治愈系食物,也可以成为高级料理的重要食材。
(图片来源:matome.naver.jp)
鲭街道
很早很早以前(绳文时代),日本人就开始吃鲭鱼了。由于交通运输不发达,鲜鲭鱼多在临近产地的地方食用,在其他地方,多以鱼干的形式流通和食用,所以那个时候的鲭鱼是一些沿海地区的平民食物。
(鱼干集体照。图片来源:robata-hyoutan.com)
鲭鱼变得很重要似乎是从奈良时代开始的。京都深居内陆,并没有丰富的海鲜。而彼时居住在京都的天皇和贵族因为肉食禁令的缘故,可以吃的肉类已经所剩无几,他们食用鲤鱼、鲈鱼、香鱼等河鱼,以及其他一些鱼的鱼干,可是他们一定觉得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比如可以吃到很多新鲜美味海鱼的那种生活。
(平安时代贵族饮食。图片来源:bunkatorekisi.blog21.fc2.com)
于是,大约在1200-1300年前,人们在出产海鲜的若狭小浜(今福井县小浜市)和京都之间开辟了五条运送物资的通路,其中最常用的是小浜—熊川宿—朽木—大原—京都的若狭街道,这条街道因为以运送鲭鱼闻名,近年来被称为“鲭街道”。
(小浜和京都之间的五条物资通路。图片来源:geocities.jp)
若狭在古代被称为“御食国”,不仅海鲜、盐等物产丰富,也是料理人辈出的地方,所以对京都的饮食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在古代,它也是连接中国与日本京都之间的通路,中国的祭礼、艺术、佛教等也沿着鲭街道在日本传播开来。
(小浜名物烤鲭鱼。图片来源:wakasa-obama.jp)
古代运送鲭鱼,并非坦途。从小浜到京都80公里的崎岖山路,背负30多公斤行李的背夫一路步行,其中艰辛可想而知。鲭鱼是容易腐坏的鱼,所以要先在鱼上撒盐帮助保鲜,再昼夜兼程。2-3天之后,鲭鱼送到京都的时候,经过轻微的盐渍,咸淡刚刚好,于是皆大欢喜。
(御食国若狭小浜食文化馆:运送鲭鱼的背夫,看起来很有古典气质,嗯。图片来源:m.hicbc.com)
这样高成本、靠人肉运输过来的鲭鱼恐怕只有贵族和富商才能消受得起,也是天皇祭祀用的祭品和食用之物,所以在这个时代,京都的鲭鱼并不便宜。
到了江户时代,马车运输普及,大量盐渍鲭鱼得以沿鲭街道运到京都,命运跌宕的鲭鱼又从京都的高级食材变成平民之物。
(贵族们出来打个酱油。图片来源:194116410.at.webry.info)
在京都,最常见的鲭鱼料理便是鲭寿司,特别是三大祭(葵祭,祇园祭,时代祭)时必不可少的料理。京都的鲭寿司是用醋渍的盐鲭鱼,经过熟成后,用昆布包裹鲭鱼片,里面再裹着醋饭,用竹帘整理成棒状,所以也称“鲭鱼棒寿司”。
(鲭寿司。图片来源:love-kyoto.co.jp)
虽然听起来只是扑面而来的酸爽,但鲭寿司的妙处实际是来自时间对鲭鱼肉质和脂肪的改变,以及不同味道的中和。所以鲭寿司的好坏与鲭鱼的鲜度、鱼肉处理的能力、醋渍的时间、保存温度等都有密切关系。
(京都200年老店末广的鲭寿司,选的鱼肉肥厚,中部故意切断。图片来源:emunoranchi.com)
即使是京都鲭寿司老店,不同店家也会对鲭寿司的选材和做法有不同的理解。比如200年老铺“いづう”用日本海的鲭鱼,盐渍3-4小时,再去盐,稍稍醋渍之后,冷藏熟成一夜。因为去除了血合部分,“いづう”的鲭寿司切面米饭的形状很有特点。而有的鲭寿司店则更偏爱九州或是北海道特定地区的鲭鱼,熟成时间也有长达2-3天的。
(京都另一200年老店いづう的鲭寿司。图片来源:r-tsushin.com)
三种鲭
如果你吃鲭寿司的时候无聊到去观察鲭鱼身上的花纹,也许你会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纹理。因为在日本并不止一种鲭鱼。
日本市场上的鲭鱼分为两大类:国产鲭鱼和进口鲭鱼。
世界上有三类鲭鱼:日本鲭(在日本被称为真鲭)、澳洲鲭(在日本被称为胡麻鲭)、大西洋鲭(在日本被称为挪威鲭)。日本国产的鲭鱼主要包括真鲭和胡麻鲭两种,进口鲭鱼是挪威鲭。
先来看一下日本国产的两种鲭鱼。
(真鲭寿司。图片来源:sirogohan.com)
真鲭,也称本鲭、平鲭、白腹鲭。胡麻鲭,也称丸鲭、花腹鲭。比较一下两者的图片就不难猜到它们这些名字的来历。真鲭腹部为银白色,所以又名为“白腹鲭”;而胡麻鲭腹部有芝麻状斑纹,所以又名为“胡麻鲭”。 真鲭切面为扁圆型,所以又名为“平鲭”;而胡麻鲭切面接近正圆形,所以又名为“丸鲭”。
(真鲭【上】和胡麻鲭【下】。图片来源:zukan-bouz.com)
本着“脂肪就是正义”的原则,真鲭一直更受人们青睐,价格相对较高(挪威鲭的脂肪含量高于真鲭,不过日本市场上国产食材价格的普遍高于进口产品)。但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真鲭渔获量的减少,胡麻鲭也开始受到市场的重视,渔获量不断增长,目前和真鲭渔获量平分秋色。
(胡麻鲭寿司。图片来源:sushi2.zukan-bouz.com)
鲭鱼是一种洄游性的鱼。真鲭寿命为7-8年;胡麻鲭寿命为6年,在不算短暂的生命中,它们可以进行多次洄游,有的时候还可以洄游得有点创意。它们通常在春夏季节在南方产卵,然后向北洄游追逐丰富的饵料,寒冷季节再向南洄游,周而复始。
(真鲭洄游路线。图片来源:abchan.fra.go.jp)
鲭鱼并不是都按同一路线洄游,比如真鲭分为太平洋群系和对马群系,前者在日本东部的太平洋海域洄游,而后者在日本西部沿对马暖流洄游;胡麻鲭也分为太平洋群系和东海群系,前者在日本东部的太平洋海域洄游,而后者在日本西部到东海南部洄游。由于真鲭喜欢水温偏低海域,胡麻鲭喜欢水温偏高海域,所以在洄游区域上看,胡麻鲭比真鲭会更靠南一些。
(胡麻鲭洄游路线。图片来源:abchan.fra.go.jp)
洄游图看多了好不开心呢,宝宝们其实只是想知道什么时间最适合活捉一大拨肥美的鲭鱼而已呀╮(╯3╰)╭……
对于真鲭来说,秋季刚好是它们从北海道吃完饕餮盛宴之后最饱足和开心的季节,无论脂肪含量,还是风味都最为上乘,此时埋伏在它们南下洄游的路上,便可以收获美好的真鲭。
日本人认为秋季的鲭鱼最美味,有「秋鯖は嫁に喰わすな」的谚语,意思是秋鲭不与嫁娘食,因为以前在日本嫁过来的姑娘被视为外人,常被婆家各种虐,类似的谚语还涉及秋茄、秋蕗、五月蕨……总之都是鲜嫩的时令之物。唉唉唉,可怜的媳妇会不会营养不良呢~
(图片来源:blogs.yahoo.co.jp)
还有一批比较慵懒的真鲭只是逡巡在九州附近,不进行大范围洄游,它们食用时令是冬季,被称为“寒鲭”。在佐贺、长崎、福冈等九州地区,人们传统上有生吃鲭鱼的习惯,而关东地区传统上是熟食鲭鱼的。并非九州人民胆大不要命,而是不同地区鲭鱼的寄生虫状况不同。关东人民很担心带有异尖线虫的鲭鱼不经过加热处理,可能会引发食物中毒。但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九州附近的异尖线虫是另一个对人类相对友好的品种,并不会导致人类中毒和不适。
(鲭鱼刺身。图片来源:toretabi.jp)
相比真鲭,胡麻鲭的脂肪含量偏低,但由于产卵期较长,全年风味都变化不大。所以,在真鲭风味不好的夏季,人们会大量捕捞胡麻鲭,作为常年替补的胡麻鲭可能心情不会太好。
(炖煮鲭鱼。图片来源:zukan-bouz.com)
大西洋鲭,分布在北大西洋,挪威、俄罗斯、英国、格陵兰、冰岛、法罗群岛等地沿海都可以捕捞到大西洋鲭。但在日本市场上的大西洋鲭有90%来自挪威,所以大西洋鲭在日本被称为挪威鲭。大西洋鲭与另外两种鲭鱼最显著的差别是没有鱼鳔,并且背部的花纹颜色更深更加明显。
(大西洋鲭。图片来源:挪威海产局官网)
(大西洋鲭活动及产卵区域分布。图片来源:挪威海产局官网)
由于距离太远,大西洋鲭在日本市场上不可能以冰鲜的状态出现。都是以冻品和半成品或者罐头等即食食品的形态出现的。这里就不展开讲,放在后面日本鲭鱼市场的文章中详细介绍。
鲭鱼名品牌
看过《新料理东西军》的同学可能还记得盐烤鲑鱼对阵味噌鲭鱼那一集,虽然来自阿拉斯加的鲑鱼王看起来很厉害,但最终人心所向还是松轮鲭 *** 的鲭鱼味噌煮。
(图片来源:新料理东西军)
松轮鲭到底是个什么鬼呢?它其实是日本真鲭的一个名品牌。所以,日本鲭鱼到底哪家强呢?我们还是一起来看看真鲭和胡麻鲭的名品牌。
真鲭
关鲭
来自大分县佐贺关冬季的真鲭。太平洋与濑户内海的洋流在丰予海峡交汇,也丰后水道最狭窄的部分,关鲭在湍急的水流中成长,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原本鲭鱼多以熟食或盐、醋腌渍后食用,上世纪80年代,以一本钓的渔法、活鱼现杀出货的关鲭掀起了生食真鲭的潮流,不仅在鲭鱼产地,生食真鲭开始流行到关东等地方,真鲭有了成为高级鱼生材料的机会。
(关鲭和它的同乡们。图片来源:r.gnavi.co.jp)
与秋季北方捕获的真鲭相比,脂肪虽然不算特别丰厚,但也匀称有致,其他鲭鱼容易在洄游过程中感染的寄生虫问题在关鲭身上也少有发生。而且由于佐贺关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对真鲭良好的捕捞和处理 *** ,关鲭的品牌在日本非常有名,有“西关鲭,东金华鲭”的说法。
(关鲭姿造。图片来源:kumano.main.jp)
金华鲭
接下来说说“东金华鲭”。金华鲭是来自宫城县金华山海域秋季的真鲭。三陆地区是黑潮与亲潮(寒暖流)交汇的地方,所以在石卷港捕捞的金华鲭得益于丰富的饵料和恰当的时令,鱼肉油脂十分丰美,适合醋渍、盐烤、味噌煮。
(金华鲭。图片来源:item.rakuten.co.jp)
(吃过金华鲭的表情示范~图片来源:plaza.rakuten.co.jp)
松轮鲭
就是上文《新料理东西军》中提到的松轮鲭哦~这是来自神奈川县松轮港的真鲭。在东京湾附近洄游,时令是初夏和秋季。体表有金色的光泽,肉质脂肪丰富,呈樱花色。松轮鲭也被称为“黄金鲭”。
松轮鲭也是采用一本钓的渔法,因鱼肉品质好,处理得当,是关东地区少有的生食鲭鱼品牌。因数量很少,价格非常高,比关鲭还要贵,大约是普通鲭鱼价格的10倍左右,所以吃鲭鱼真是一件丰俭由人的事情。为了表达松轮鲭也很厉害,还有一种说法是“西关鲭,东松轮鲭”(唉,金华鲭表示很受伤~)……
(松轮鲭刺身。图片来源:kabegamikan.com)
此外,真鲭的名品牌还包括:
*爱媛县佐田岬的【岬鲭】。因为与关鲭同样出自丰予海峡,特征与关鲭相似。
*青森县八户的【八户前沖鲭】。来自东北部的真鲭,脂肪肥厚,脂肪含量可以达到21%以上,特征与金华鲭相似。
*长崎县五岛·对马海域的【旬鲭】。时令是10-2月,体重在400g以上的才可以称为旬鲭。
(目光炯炯的八户前沖鲭。图片来源:sabanoeki. *** lo.jp)
胡麻鲭
清水鲭
来自高知县土佐清水市冬季的胡麻鲭。清水鲭在四国最南端的足摺岬附近捕获,此处面向太平洋,黑潮带来丰富的饵料,当地又采用一本钓、活杀的方式捕捞和处理鲭鱼,所以鲭鱼同样品质很好。清水鲭也是可以用作生食的鲭鱼品牌,因肉质紧实、有嚼劲而受到很多人喜欢。
(清水鲭渔师渍饭。图片来源:tosashimizu-genkipro.com)
首折鲭
来自鹿儿岛县屋久岛梅雨季节的胡麻鲭。按照上文提到的鲭鱼群系来划分,应该属于胡麻鲭的东海群系。为了保证鱼肉的新鲜度,在捕获鲭鱼之后会立刻会用手剜掉腮部,同时把头折断,放血,因而得名“首折鲭”。这也是一种生食鲭鱼品牌。除了生食,盐烤、涮涮锅的做法也很常见。
(首折鲭。图片来源:b-shoku.jp)
「鯖折り」这个生猛的动作后来被用作相扑用语,动作要领是用双臂紧抱住对手的腰部,然后将对手的膝盖朝地上猛摔(是否感受到对手身体被折断的咔擦声~)。
呃,不好意思,不是这张 o(╯□╰)o。应该是这张……
(咔擦擦擦~图片来源:blogs.yahoo.co.jp)
虽生犹死?
为什么要日本人对鲭鱼的名品牌特别感兴趣呢?因为吃鲭鱼还是件有点风险的事情,大品牌,有保障么。
吃鲭鱼有什么风险呢,除了寄生虫?鲭鱼有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它特别容易腐败……所以日语中有“鯖の生き腐れ”的说法,活着就开始腐败?这也是有点夸张的说法,其实意思是鲭鱼一死就迫不及待地奔跑在腐败的道路上,即使看起来很新鲜,可能已经腐坏到骨头里了。
(图片来源:honda.co.jp)
当然,奔跑在腐败的道路上的它并不会寂寞,因为同属银身鱼(或称青背鱼)系列的秋刀鱼、沙丁鱼等也都是容易腐败的鱼。同时,它们也被一些同学诟病为鱼腥味甚重的鱼类。那么它们为什么鱼腥味重且容易腐败呢?
(图片来源:welq.jp)
1
DHA和EPA的酸败
上次聊秋刀鱼的时候,我们提到过银身鱼的DHA 和EPA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食用这些鱼类这对于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脑血管有一定帮助。BUT,这些不饱和脂肪酸在酶的作用下容易发生氧化,导致脂肪酸的酸败。所以,银身鱼除了有一般鱼类都会具有的三甲胺带来的鱼腥味以外,还会有DHA 和EPA酸败产生的腥臭味。
(火炙鲭寿司。图片来源:dt125kazuo.blog22.fc2.com)
2
强大的消化酶
鲭鱼等银身鱼往往在浅海组团觅食,它们是贪婪的猎食者,活动量大,进食频率高,它们体内的消化酶活性也强于其他鱼类,以便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和其他鱼类一样,这些银身鱼死后也会先经历尸僵过程,但时间非常短暂。尸僵结束之后,它们便急不可耐地开始自溶作用。在这个阶段,银身鱼强大的消化酶发挥作用,使鱼肉中的蛋白质等物质迅速分解,一部分鲜味物质释放的同时,腐败也迅速逼近。
(图片来源:zukan-bouz.com)
3
组氨酸和鲭鱼中毒
自溶阶段之后,是微生物大展神威的阶段,也是鱼类发生腐败变质的主要阶段。在自溶作用时,已经有一些附着在鱼体表的细菌机智地从体表粘液和肌肉组织内氮化物中获得养分,进而分解蛋白质和脂肪。透过体表破损的部分,微生物可以潜入鱼体内,恣情繁殖,同时通过蛋白酶分解鱼肉,产生一些有腥臭气味的化合物。
(醋渍鲭鱼和烤鲭鱼寿司。图片来源:okasci.or.jp)
鲭鱼等银身鱼活动速度快,肌肉中类似于金枪鱼肌肉的慢肌肌肉比较发达,这类鱼的组织内组氨酸含量通常比较高。细菌和组氨酸相互作用,使组氨酸脱羧从而产生组胺,然后吃了这样的鲭鱼,恭喜你,你就可能中毒了(学名为“鲭鱼中毒”or“组胺中毒”)……
(图片来源:r.gnavi.co.jp)
组胺中毒有时也是防不胜防。因为即使低温保存,如果时间较长,组胺含量还是会一不小心就超出人类可以承受的阈值;加热可以降低组胺含量,但并不能完全消除;来自筑地市场的测试认为未加处理的鲭鱼死后五小时以上生食都有风险。而实践证明,传统 *** 用盐脱水、用醋杀菌的盐醋渍法对于延长鲭鱼赏味期和降低中毒风险都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如果要活的健康如意,请严肃对待你想吃的每一条鲭鱼。
(图片来源:cafy.jp)
4
对保鲜的重视度
虽然鲭鱼等银身鱼的确自带腐败气质,但捕捞和保鲜 *** 也会对它们的品质和腐败速度有重要影响。由于银身鱼传统上多为体型较小、价格不贵的大众鱼,对它们的保鲜处理重视不够是常有的事情。当处理的速度跑不过变质的速度,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就只有摧毁三观的鱼腥味了……
* 关于银身鱼的腐败问题,特别感谢默识先生(微博:默识先生)、萨鱼老师(微信公众号:萨尔茨堡的鱼/Sharkfood)提供的宝贵意见。
以上文字内容为日料栈授权八鲜过海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公众号【日料栈】或info@ryoristac
山里一种野生鱼,人称“细鳞子”,300元1斤比刀鱼鲜美,少有人知。我国地大物博,丰富的物产孕育了深厚的饮食文化。鱼肉含有蛋白质及多种微量营养元素,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餐桌上的更佳食材。说到鱼,我们不得不提到一点,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越是经常见到的鱼类虽然肉质鲜美,却不被重视卖不上价。相反,如果是一些稀有罕见的鱼,却备受关注价格昂贵。
我国淡水鱼资源丰富,其中不乏长江刀鱼,长江鲥鱼,鳜鱼,这些珍贵鱼种,而如果说起冷水鱼来大家知道的就不多了。冷水鱼与常见淡水鱼在习性上有很多不同点,首先是冷水鱼对水温要求比较特别,水温高过20摄氏度就不能存活,另外一点是冷水鱼生长缓慢。因此冷水鱼肉质细腻鲜美,有些价值相当的珍贵。
冷水鱼一般生长在高海拔水域,比如雅鱼,裂腹鱼,鲟鱼,鱼。今天咱们科普的这种冷水鱼,生长在东北山区的溪流中,虽然没有“三花五罗”这些鱼的名气大,味道却可以和长江刀鱼相媲美,有着“冷水鱼王”之美誉。这种鱼的鱼体成梭形,背部呈暗褐色,背侧紫灰色,体测至腹部渐白色,鱼背部及两侧散布椭圆形黑斑,斑缘为淡红色环纹,更大特点是其鱼鳞细小,当地人叫它“细鳞子鱼”。
这种鱼学名细鳞鲑,也叫闾花鱼,金板鱼,花鱼,山细鳞鱼,江细鳞鱼,梅花鱼。细鳞鲑是著名的陆封冷水性山麓鱼类,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山涧水流湍急,栖息在底多砂砾的支流的水底。细鳞鲑为食肉性鱼类,以飞蚁,鱼虾,及浮游生物为食,在捕食时会跳出水面捕捉昆虫。
细鳞鲑脂肪含量高,同时富含氨基酸,有很好的滋补功效,被誉为“冷水鱼王”。细鳞鲑鱼肉鲜嫩肥美没有小刺,鱼籽多而鲜美,适合蒸煮及红烧,常见的吃法如清蒸细鳞鱼,油焖细鳞鱼,细鳞鱼汤,细鳞鲑鱼肉鲜嫩没有腥味,还可以做刺身所食用。图片源自 *** ,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细鳞鲑价值相当名贵,在以前,请客送礼时拎两尾细鳞鲑,是非常有诚意又显档次的礼品。也正是因为细鳞鲑这些优点,细鳞鲑被大量捕捞,野生鱼数量迅速减少,在一些河里很难见到野生细鳞鲑的踪影。如今养殖细鳞鲑也卖到百元一斤,野生的卖到300元却“一金难求”。告诉家乡人,如果在山里遇到细鳞鲑,请高抬贵手,如今真的很珍贵。
寿命可达75年体长3米,“臭名昭著”的鳄雀鳝,为何现身广州?据《南方都市报》报道:白云湖“杀手”鳄雀鳝被拖网捕获
曾现身广州白云湖的杀手—“鳄雀鳝”,经专业团队连续奋战4天,将其捕获。
捕鱼行动由专业捕捞队捕捞,广州千江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专业队伍进驻白云湖西湖,并对约600亩水域进行分隔,隔成2个区域,合计使用围网约1600米,配备具有抛网的机动船只,巡查鳄雀鳝的踪迹伺机实施抓捕。
当天工作人员已捕获一条长0 .9米的小型鳄雀鳝,4天后。
捕捞队伍中传来好消息,经过4天的努力,曾经现身的“正主”终于被拉网捕获,发现时还是活蹦乱跳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弯腰弓背”鳄雀鳝,体长约1.2米。
这不就是一条鱼吗,为什么值得这么“大动干戈”?非要把他捕捉上岸?它不仅仅是一条鱼,它是入侵物种,即使在它的老家,它也是“臭名昭著”!
白云湖捕捞上来受过伤的1.2米长鳄雀鳝
一、鳄雀鳝有什么来历?长什么样?
鳄雀鳝听起来好像是鳄鱼的近亲,其实它的危害比鳄鱼更大,因为鳄鱼容易捕捉,鳄雀鳝不容易捕捉。
1)、史前怪物鳄雀鳝、为什么说鳄雀鳝是史前怪物?因为它在地球生活太久太久了。
雀鳝出现得非常早,繁盛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早期,分布于世界各地淡水区域,现在生存于北美洲附近
欧洲曾发现了1.2亿年前的鳄雀鳝化石,跟始祖鸟的化石同期,估计鳄雀鳝生活在一亿五千万年前。
一亿多年是什么概念?恐龙在65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而鳄雀鳝还生活的好好的,真是古老的令人发指。
但如果没有它自己的生存方式,也就和恐龙一样早就灭绝了。
这张图里的鳄雀鳝像不像怪物,真是太大了,不知道祸害多少鱼类
2)、鳄雀鳝的来历、鳄雀鳝是北美7种雀鳝鱼中更大的一种。
鳄雀鳝分布于墨西哥到美国的墨西哥湾沿岸,密苏里河和俄亥俄河,密西西比河,尼加拉瓜。
看到这个就知道,原来它也是入侵物种,不是我国本土鱼类,那么它长什么样子呢?
3)、鳄雀鳝的形态、鳄雀鳝能长到3米甚至更长,体重45-72千克,雌性比雄性略大。(据说最长可达6米)
鱼身呈长筒形,吻部前突,也就是说,它的嘴和鳄鱼的嘴很相似,布满牙齿,因此得名鳄雀鳝。
它身体覆盖一层菱形的硬磷,像是穿着钢盔铁甲。背部呈褐色或橄榄色,腹部则较为浅色,鳞片是菱形硬鳞。
鳄雀鳝高清图片
鳄雀鳝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肯定很厉害,因为鳄鱼号称水域内的“一霸”,鳄雀鳝既然有个鳄字,那么它肯定不是一般的鱼类,具体怎么不一般,往下看。
二、鳄雀鳝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
那么鳄雀鳝既然是北美物种,那么它们是怎么生存的呢?为什么在北美也是“人人喊打”呢?
1)、适合鳄雀鳝的水域、鳄雀鳝栖息低很多,河流、湖泊、沼泽中都能生存。
偶尔进入入海口附近的滨海等咸水区活动,单独生活,经常浮在水面上晒太阳。
也就是说鳄雀鳝除了在淡水活动外,短时间内还能在海水内活动,适应性非常强。
2)、适合鳄雀鳝的水温、适合鳄雀鳝生存的水温为18-28°,可以忍受的水温为15-32°。
从这里可以看出,适合鳄雀鳝的温度很宽松,这里只是适合它们的生长温度。
能够忍受的低温和高温的极限温度肯定不是这个温度,根据饲养观赏鱼爱好者提供数据,鳄雀鳝在温度为10°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存活。
能够忍受低温就能够分布很广,就不仅仅限于热带或者亚热带区域生存。
鱼缸里的鳄雀鳝
3)、鳄雀鳝的食物、鳄雀鳝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性鱼类,它长长的牙齿并不是摆设,只要猎物不大于它身长的2分之一,进入它攻击范围,它都会攻击。
鳄雀鳝是“直肠子”,吞噬能力类似于蛇,鳄雀鳝没有咀嚼的功能,只能靠吞食,更大可以吞下身体1/4的食物。
鳄雀鳝的吞噬能力很强,可以一边吃一边排便,较大的鳄雀鳝一天可以吃几十斤淡水鱼。
鳄雀鳝没有固定的食物,只能说碰到什么吃什么,不管是鱼类还是水域内水鸟,还是其他小动物都会去攻击。
本文由头条号光头鱼司令原创,一切名字不一样均为抄袭,请大家踊跃举报,谢谢大家。
佛山出现的鳄雀鳝
4)、鳄雀鳝的鱼鳞片、鳄雀鳝的鱼鳞为骨质鱼鳞,也就是超硬珐琅质鱼鳞。
拥有这种鱼鳞的鱼类,真是在身体外裹了一层铁皮,刀枪不入,水火不侵。
一直有传言,宰杀大型鳄雀鳝需要用斧头劈,用剁肉刀砍,才能去除它的鱼鳞,可见它的鱼鳞有多么的结实。
它的鱼鳞这么坚硬,主要是为了防止鳄鱼或者其他食肉动物的攻击,它在地球生存了1亿多年,体型没有改变,天敌并不多。
虽说有点夸张,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鱼鳞有多么的坚硬,鱼鳞对于它的保护很大。
可以明显看到鳄雀鳝的嘴很像鳄鱼的嘴
5)、鳄雀鳝的繁殖方式、鳄雀鳝每年5-8月产卵,每次产下14-20万枚卵。
卵呈淡绿色,为粘性,粘附于水草或砾石上,鱼卵有剧毒。
它的繁殖能力并不强孵化成功率高,孵化期约6-8天,雄性6岁左右性成熟,雌性则长达11年。
鳄雀鳝寿命26-50年,更高记录75年,这种鱼类很长寿。
6)、鳄雀鳝的呼吸、鳄雀鳝的呼吸方式很奇特,除了能用鱼鳃呼吸外,还能用鳔呼吸。
鱼鳔里布满了毛细血管与食道相通,在缺氧环境中,把空气吞到鳔中呼吸,所以能在陆地上短时间生存。
它的这种呼吸方式更能适应环境,即使在缺氧的环境下一样能够生存的很好。
这也是为什么在长达一亿多年时间里,其他的物种已经灭绝,而鳄雀鳝还能存在的原因之一。
可以看到鳄雀鳝的尖牙
7)、鳄雀鳝的天敌、鳄雀鳝在在本土有天敌,虽然它们厚厚的鳞甲为它们提供了保护但是并不是万能的。
比如,美洲鳄、大型猛禽和水獭等,这些食肉动物和猛禽都能够食用鳄雀鳝。
小型鳄雀鳝的天敌是大型鳄雀鳝,它们有自相残杀的习性。
但是在国内的环境下,鳄雀鳝是没有天敌的,因为美洲鳄、大型猛禽和水獭等国内都没有,鳄雀鳝也就没有天敌。
在国外,鳄鱼是鳄雀鳝的天敌
说到这里不得不感慨,一个物种的延续没有捷径,只有自身强大起来,才能保证自己不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才是物种中的常胜将军,才不会被时间所淘汰!
三、鳄雀鳝怎么进入本土野外水域?
鳄雀鳝这么厉害,为什么会进入野生水域呢?为什么会在野外水域出现呢?主要有3个原因。
1)、鳄雀鳝的引进、有资料显示,鳄雀鳝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作为观赏鱼类引进到中国。
在此过程中,会有逃窜到自然水域的情况。另外可能人为放生导致其进入自然水域,并在自然水域内生存。
雀鳝包括眼斑雀鳝、鳄雀鳝、长吻雀鳝等多个种类,目前我国引入比较常见的是眼斑雀鳝。目前已在长江流域以及南方部分地区池塘、河流发现该物种。
鳄雀鳝食量很大,生长很快
2)、人为放生、在鳄雀鳝的老家,美国人都知道它的危害,差点把它捕杀殆尽,在国内却过起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人为放生是造成鳄雀鳝在水域内生存的一种方式,为什么会放生?
这就是一些人吃饱了没事干,买观赏鱼鳄雀鳝,买了后发现喂养成本太大。
鳄雀鳝需要一定的温度才活跃,也就是鱼缸内要加温,在加上它是吃活食,需要喂养泥鳅或者其他鱼类,久而久之,观赏成本越来越高。
成本高了怎么办?自己养不起,或者不想养了,也就放生了,这种放生方式很“无知”!
你知道不知道,你放生这一条鳄雀鳝,造成本土鱼类损失多少?这种放生外来生物的方式不可取。
2)、养殖场逃逸、有买卖就有养殖,要不然从哪里来?不可从国外买吧?只能养殖。
养殖场一般都设在有水源的地方,但是在养殖的过程中,每当下大雨的时候,总是避免不了有漏网之鱼,也就是有逃逸的鳄雀鳝。
这些鳄雀鳝逃逸后,在水域内生存,并且慢慢长大,慢慢在水域内繁衍。
看到鳄雀鳝的大嘴,你能不能想象到它有多恐怖?
3)、自然种群的发展、自然种群的发展造成它们在野外水域越来越多。
任何物种都有它们自己交流的方式,不管是养殖还是野生,同一物种之间交流没有障碍。
比如:鸟类求偶的时候叫声嘹亮;蛙类通过叫声吸引异性;动物通过气味吸引附近异性。
鳄雀鳝肯定有自己的交流方式,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它们通过自己语言,吸引异性的到来,从而完成繁殖,也就形成了种群。
鱼缸内的鳄雀鳝看似温顺,实则很暴躁
上文说到鳄雀鳝的生存能力非常强,恐龙灭绝了它都没有灭绝,它们很适应野外的生存环境,只要进入野外,在没有天敌的情况下,慢慢生长,慢慢蛰伏,我们很难发现。
四、为何鳄雀鳝“臭名昭著”
大家都知道一般肉食性鱼类的味道都非常好,比如:鲈鱼、鳜鱼、桂鱼等都属于肉食性鱼类,非常美味,那么鳄雀鳝呢?
鳄雀鳝是肉食性鱼类,它的天敌不多,觅食方式和肉质是人们对于它比较讨厌的根本。
1)、鳄雀鳝的肉质,没有价值让它“一无是处”
鳄雀鳝虽说是食肉鱼类,但是它的肉质很粗糙,虽说肉质无毒可以食用,但是也不建议食用。
因为鳄雀鳝为了保护下一代,进化的结果是它的卵和内脏有剧毒,其他鱼类食用后会中毒身亡,如果人类不小心误食也会有危险。
另外,它的骨质鱼鳞非常坚固,宰杀的时候十分,在加上它的卵有毒,肉质粗糙还是不要食用。
不具备食用价值也是人们讨厌它的原因之一,但是并不主要,主要是它的危害。
相貌丑陋的它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养?
2)、它的食量,它的体型让它“臭名昭著”
雀鳝由于其生性凶猛,生存能力强,若任其在本地繁衍,将对当地渔业造成巨大危害。它出现在天然水域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以肉食为主,极有可能对本地鱼类造成毁灭性的危害。
①、养殖塘里“浑”进鳄雀鳝、在广东,一养殖户的鱼塘里曾经“混”进了两条雀鳝,结果一个月时间,整个鱼塘的鱼几乎被吃光,其危害程度可见一斑。
②、南海丹灶一名市民在仙湖里钓起了一条长达1.58米,重约90斤的巨型“鱼怪”。
经丹灶农林渔业局工作人员的鉴定,这条“鱼怪”原来是鳄雀鳝,是和“食人鲳”齐名的“世界十大淡水凶猛鱼”鳄雀鳝,这种鱼在国内没有天敌,会严重破坏生态系统。
工作人员猜测有市民将鳄雀鳝当观赏鱼养殖,后在仙湖内放生,因此出现在丹灶仙湖内。
能长这么大,不知道吃掉多少鱼类,对于水域内鱼类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野外钓获鳄雀鳝
③、鳄雀鳝在美国天敌很多,但是更大的天敌是人类,曾经有段时间,美国人认为:
人类认为它们吃掉了太多鱼类,或者认为它们凶猛到攻击人类,就开始大量猎杀。
就如北美的狼,初民们认为它们是坏蛋,就猎杀殆尽。
在美国当时鳄雀鳝的种群受到毁灭性打击,差点没有绝种。
人们采用钓鱼中路亚的方式,垂钓鳄雀鳝,造成鳄雀鳝越来越少,直到“亚洲鲤鱼”入侵美国后,局面才有所改变。
美国垂钓爱好者钓获鳄雀鳝
④、美国在1970年为了净化水质,引进鲤鱼、鲢鱼、鳙鱼等在内8种鱼类统称“亚洲鲤鱼”没想到的是它们大量繁殖,几年下来,河道内亚洲鲤鱼占总鱼类的90%。
这些鲤鱼甚至堵塞了河坝,美国人尝试很多方式阻止它们生长,收效甚微,不得已只能大量放生鳄雀鳝,从而阻止亚洲鲤鱼的大量繁殖,可见鳄雀鳝的厉害之处。
⑤、鳄雀鳝是和国家禁止的外来物种“食人鲳”齐名的世界十大凶猛淡水鱼之一。
它位于食物链顶端,没有天敌,加之繁殖能力强,会对本土鱼类造成毁灭性伤害。
为了保护生态,所以禁止饲养,禁止放生。
看了这几个例子,你还会养殖鳄雀鳝,或者放生鳄雀鳝吗?为了我们的生态环境不受危害,收起这个心思吧,养殖观赏鱼的品种很多,为什么要养殖这种“丑陋”而又贪吃的鱼类呢?
淄博钓友钓获的鳄雀鳝
综合:现代人猎奇心理很重,喜欢养一些剧毒的、丑陋的、凶残的鱼。还有人以为是好事,放生确实是好事,但是要看放生什么鱼,把这些外来生物放生野外就不再是放生而是杀生。
这类凶猛型的外来物种如果被放生到江河中,和本地鱼类争夺生存空间,由于它没有天敌,从而大量繁殖,无节制的繁殖,只会造成本土鱼类越来越少。
想要养殖观赏鱼,那就养殖本土鱼类,本土鱼类不管你把它们放生到哪里,一般都问题不大,但是外来生物,一般适应性很强,只要能够适应野外的环境就能大量繁殖。
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放生后在想全部捕捞出来,几乎就是天方夜谭,所以说不要放生入侵鱼类。
钓友钓获的鳄雀鳝
放生虽好,考虑好在放生,才是正确的放生方式。另外光头呼吁给为钓友,钓鱼的时候留大放小,钓鱼是为了娱乐,而不是为了渔,开心就好,不要太在意收获,谢谢大家。
?这是光头对鳄雀鳝的理解,不对之处各位兄弟多多指出,光头一一改正,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大家觉得有用的话可以收藏,点赞,转发了解更多关注头条号《光头鱼司令》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南方都市报》、《百度图书馆》、《广州日报》
生吃三文鱼,真会成为寄生虫“宿主”?食药局这么说最近很多胖友都说:再也不吃三文鱼了!
关于众说纷纭的「真假三文鱼」与「寄生虫」,小九决定今天来跟大家好好聊聊~~
虹鳟是三文鱼吗?
「三文鱼」是根据广东话对英语Salmon的音译,Salmon翻译过来是「鲑鱼」。但是!无论三文鱼还是Salmon都并非一种生物学里的分类名称,只是一种习惯用语。
Salmon的语境下,狭义指的是「大西洋鲑鱼」(Salmo),现多产于挪威、智利等地区。因「生吃三文鱼」的习惯是日本人开始的,因而广义上也包括「太平洋鲑鱼」(Oncorhynchus),也即中文中的「大马哈鱼」。
在不同的生活史阶段,大西洋鲑鱼的体型体色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图片:Kolafish.ru
注意英语标注,经典的三文鱼是Salmo属(鲑鱼属),而太平洋鲑鱼是Oncorhynchus属(大马哈属)。但为何他们都归于三文鱼?因为这些鱼习性相似,它们生长于深海,繁殖和孵化时期,则会短暂洄游到淡水河流中。
简单来说就是,三文鱼是一种习惯说法,习惯里面都指深海里的鲑鱼,因而淡水里的鳟鱼「虹鳟」并不在此列。
从体型上看,大西洋鲑鱼一般长1.2米,而虹鳟体型较小,一般只有40厘米作用。从营养价值来看,三文鱼中的深海鱼油「Omega-3不饱和脂肪酸EPA、DHA」的含量,是虹鳟的近2倍。
看来,两种鱼还是有优劣之分的~~
问题来了,淡水鱼虹鳟就不能生吃吗?
日料吃货表示,不管是不是三文鱼,可以生吃的鱼都是好鱼呀!?
问题就是,生吃来自淡水的虹鳟,与生吃来自海水中的鲑鱼相比,被传播寄生虫的风险更高。
1、人体更适宜淡水寄生虫的生存
平常大伙吃一般鱼,肯定都会煮熟了吃,emm除了广东顺德的鱼生……
淡水鱼中的寄生虫,来到人体内,也可以长时间生存,因为人体内的水盐环境与淡水中相似。
而深海中的寄生虫,来到人体内,水盐环境不同,不容易存活,因为这类寄生虫,就是喜欢那种「咸湿」的水~~
而人体内就太寡淡了,海洋寄生虫是活不下去的!
淡水鱼里的寄生虫,比较危险的主要有「肝吸虫」、「阔节裂头绦虫」。
肝吸虫,学名华支睾吸虫,2017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一级致癌物」,这种寄生虫,轻则引起肝脏受损、引发各种胆组织疾病,重则可引发细胞癌变。
重度感染,会有过敏反应和消化道不适,比如发热、胃痛、腹胀、食欲不振。它可以寄生好几年,晚期症状可出现肝硬化等症状……
阔节裂头绦虫,常寄生于人体小肠中,可怕的地方是,它体型较大,最长可达10米!(捂脸)不过感染这种寄生虫,一般症状不会很严重,一般就是疲乏、肠胃不适。不过,寄生久了,它太长、打结了,也可能引发肠道堵塞、肠穿孔、贫血等症状……
而深海鲑鱼、三文鱼的寄生虫,主要是「异尖线虫」,其他海鱼、海洋贝类也会被寄生,它跟我们熟悉的蛔虫是近亲。
由于人体不适宜它生存,所以就算寄生到人体中,最多也活不过3周~~但如果感染发病,人也会感肠胃不适,腹痛、腹泻等。
2、到底能不能生吃鱼肉?
就像上文所说,就算正宗三文鱼的咸水寄生虫,也还是有可能在人体内寄生一小段时间的,更别说淡水鱼了。风险,那都是有了!
那为什么挪威的三文鱼,在全世界卖得这么好?
首先,挪威的三文鱼人工养殖,会控制饲料和水源。鱼之所以会感染寄生虫,主要是来自吃进去的水和小鱼小虾。保证水源中无寄生虫,饲料不被寄生虫感染,那就可以不让大鱼们感染寄生虫啦!
但是,这种 *** 不能百分百控制,因而还需要充分的冷冻处理。寄生虫不耐冻,低温可以杀死它们。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规定,「如果是生食鱼类,需要至少零下 20 摄氏度冷冻 7 天,或在零下 35 摄氏度冷冻 15 小时,才可以食用。」
如果这两步能做到,那拿来生吃的三文鱼,基本是安全的。
那中国的虹鳟呢?可不可能做到安全生吃呢?
中国的河流是有肝吸虫的,比如东北地区。虽然青海省并没有肝吸虫流行,但并非证明饲养三文鱼的水库就一定没有这种寄生虫。就算饲料可控,水域也难以保证安全。
至于阔节裂头绦虫,则感染的报道时有可见。对南美洲多地、阿根廷、智利等地的多个虹鳟人工养殖场抽调,都可以发现部分虹鳟体内有这种寄生虫,感染概率数据更高有71%……
至于冷冻处理,目前并没有研究,淡水鱼如何冷冻可以杀死其中的寄生虫。由于冷冻影响口感,加之没有这方面的严格规定,小九也不知道虹鳟的生鱼片有没有冷冻处理……
除非有调查证明,虹鳟的生长条件确实安全,售卖的生鱼体内没有寄生虫,否则,还是不要生吃!
正宗的三文鱼也不宜常吃,毕竟冰鲜的生鱼片,就算没了寄生虫,还会携带大量细菌!
还有小伙伴认为,蘸一下调料诸如芥末、姜丝、蒜泥可以杀死细菌……小九负责地告诉你,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
至于虹鳟,也是一种好鱼,不如买来烤着吃呗~~
在电影中,我们无数次看到艺术家设想的世界末日的画面。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想看看类似的灾难,那么就来日本北海道吧,在这里的沿海地区,大量死亡的海洋生物会告诉你什么是人间惨剧。
(图片说明:北海道海边大量的海洋生物尸体)
海洋生物的噩梦
如果此时你来到日本北海道的海边,就会看见到处都遍布着各种海洋生物的尸体——海带、海胆、鱼……狼藉满地的尸体仿佛在振聋发聩地告诉我们:这里正在上演一场可怕的灾难。
根据北海道东部钏路地区是整个北海道海产品捕捞量最多的地区,根据这里的渔业合作社报告,截至10月1日,当地各区域的海胆死亡比例已经高达90%,可谓是遭遇了灭顶之灾。
这是情况最严重的,其余像厚岸合作社,海胆的死亡比例也达到了80%,按照正常的年份,该地区的海胆价值可达2-3亿日元(目前汇率约合1148-1723万人民币)。考虑到这些海胆在未来能够创造的价值(这个我们下面再介绍),该合作社的损失可能高达10亿日元。
(图片说明:白色的都是海胆尸体)
除了海胆,鲑鱼——也就是很多人非常爱吃的三文鱼——也是受伤害更大的海洋动物之一。据统计,当地四个捕鱼区死亡的鲑鱼数量超过了20000只。钏路地区的一个合作社还损失了85吨海带,比较惨重。
赤潮灾难
据当地相关部门的分析,这一次海洋生物大量死亡,与一个现象分不开关系,那就是赤潮。
赤潮又叫红潮,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出现爆发性的增殖或者高度聚集,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现象。赤潮不一定都是红色的,通常来说在海水中才是这样的,在淡水中出现的水华也算是赤潮的一种,它就是绿色的。
(图片说明:赤潮)
在平时,赤潮生物掀不起太大的波澜。当赤潮爆发时,这些生物的大量出现,会将大片海水覆盖。从活着时的呼吸到死亡后的尸体分解,它们都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以至于海洋中的生物缺氧。赤潮生物还会分泌出粘液,粘在海洋动物的鳃上,进一步令其窒息。因此,赤潮的爆发对于当地水域的生物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在今天,赤潮已经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公害,尤其在我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比较频繁。有人甚至给它起了另外一个比较可怕的绰号:“死亡幽灵”。
(图片说明:赤潮对动物的危害极大)
赤潮从何而来?
赤潮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科学家们至今没有给出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些自然现象或者人类活动,至少可以助长赤潮生物的繁衍。
人类产生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废水中,会含有一些化学元素,对于赤潮生物的生存来说非常重要,如含氮、磷等营养盐类,或者是铁、锰等微量元素。当这些废水排到海洋中时,就会滋养大量的赤潮生物。
但对于这一次北海道爆发的赤潮来说,情况又不一样。
(图片说明:食用的海胆)
我们刚才说了,日本也是受赤潮影响比较严重的国家,每年到了春天和夏天的时候,本州岛周围海域出现赤潮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然而,北海道是日本四大岛中最北端的一个,纬度比较高,海水水温常年都不高,所以基本上从未受到过赤潮的影响。尤其是北海道东部,就没有过出现赤潮的先例。
是的,这一次出现赤潮,我们很难不将原因归结到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上来。尤其是北海道的钏路和十胜两地附近海域,今年7月和8月的水面温度比往年平均水平高出了5℃,这就给赤潮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再加上今年当地降雨量非常低,无法有效地降温,导致这片海域成为了赤潮的温床。
(图片说明:死于赤潮的海鱼)
损失几何?
对于当地来说,这一次史无前例的赤潮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在遭受了疫情的摧残之后,如今又因为赤潮而雪上加霜。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这一次的赤潮所带来的危机,绝不是这一年坚持一下就能熬过去的。海胆本身是需要一定生长周期的,新放养的海胆在前四年都是禁止捕捞的。所以,即便赤潮结束了,在未来3-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海胆的供应都将无法恢复到往年的水平。
(图片说明:北海道大量鲑鱼死亡)
随着供应量的减少,这些海产品的价格也将会节节攀升。据日本一位海鲜批发商介绍,目前当地海胆的价格已经达到了每公斤60000日元,按照目前的汇率相当于3445元人民币。尤其是几个月后的新年,日本许多家庭都有吃这些海产品的习惯,届时的价格恐怕将要更加惊人。
日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那些用来做酱的鱼子原本就是每年都会涨价,就算还有一些冷冻的库存,也很难想象明年会发生什么。”
总结
目前来说,赤潮被认为最有可能是导致这次大量海产品死亡的罪魁祸首,同时也有人认为可能存在其他原因。
不管怎么说,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生物面临生存危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这一次是赤潮,是北海道,是海胆,谁知道下一次又是因为什么、在哪里、有哪些动物死亡呢?
怎样垂钓有皇家宠鱼之称的丁鱥?掌握习性和用饵,才是垂钓关键有一种生存范围很广、横跨欧亚大陆,在欧洲一直被认为“皇家宠鱼”的鱼,它就是丁鱥鱼。丁鱥在我国的处境最尴尬的就是,一直以来都以为是引进的外来物种。其实它是我国的原生鱼,并不是什么外来物种。
丁鱥也称为医生鱼,据说会帮其它鱼类看病,只要生病的鱼跟丁鱥鱼身体相互摩擦一下,就可以治好病。丁鱥鱼营养丰富,其肉质细嫩、无肌间刺、肉味鲜美、蛋白质含量高(据统计达到18.85%),尤以富含脑黄金(DHA),特别是它的厚硕的鱼皮,更具有独特的味道,一直被誉为绿色保健食品。在欧洲,是主要的淡水养殖经济鱼之一,畅销欧洲。同时,也是欧洲地区重要的游钓鱼、观赏鱼,在欧洲一直有皇家宠鱼之称。
丁鱥在我国,一直被称为丁桂鱼,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狭窄,只生存于新疆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流域里。但由于其属于广温性鱼类,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快,在0~40℃的温度里都可以生存繁殖,再加上人为的放生,导致国内很多水域里都有它的存在。国内知名的黄河水系、长江水系、珠江水系里,都有大量的存在,钓鱼人经常钓到它。但想钓好它,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得花费一定的功夫。
认识丁鱥鱼
丁鱥,又称欧洲丁鱥、丁桂鱼、金鲑鱼、丁鲑鱼、丁鱼岁、须鱼岁、金岁鱼、须桂鱼、丁穗鱼。由于其被捕起后,身体的体色很快变为黑色,故又有称为“黑鱼”。是重要的经济鱼类,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1、外观
丁鱥的体长更大可达70厘米,大多数丁鱥体型小,眼睛较小,身体呈麦黄色。体表有绿、黄、蓝、白四种表现色。体型略高,腹部圆,侧扁。大体呈橄榄绿色,体背侧青黑,背较深,腹接近金黄色,较圆无皮棱。体尾鳍不分叉,其他鳍则呈圆形。口颇窄,口裂稍向上倾斜,嘴巴两角有各一条小触须共两条须。鳞片比较细,身体被小圆鳞,深藏于厚皮下,远远看上去有点像无鳞鱼的感觉,使其如鳗鱼般光滑。
2、底层鱼
丁鱥属于广温性的淡水底栖鱼类,多栖息于多水草的静水或泥底的缓流水体中。常见于以黏土和泥为基底、植物丰富的平静水域,少见于多石清澈的水域,在快速流动又清澈见底的溪流里,就不会有其踪迹。
3、耐氧性
丁鱥具有超强的耐低溶解氧,在水里能容忍水含氧量低的程度,比鲤鱼更厉害,鲤鱼不能生存的水域里,丁鱥一样可以自由自在地生存。在0℃~40℃水中均可存活,生长适温20℃~28℃更佳,pH值为7~10。
此鱼出自珠江,由钓友钓到的
4、杂食性
丁鱥是杂食性鱼类,食性广,进食慢,喜欢夜间觅食。但别看它摄食慢,它进食可以说是狼咽虎口,以连根拔起的 *** 食用水底的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喜食水中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植物碎屑,以腐败植物残渣及水生昆虫幼虫为食,对豆饼、鱼粉、菜籽饼(粕)等人工饲料亦喜食。丁鱥和鲢鳙之间的食物竞争很激烈,和草鱼的矛盾也较低。
5、分布
丁鱥只见于新疆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流域里,但由于它是广温性鱼类,适应性强,再加上人为放生,导致很多水域里都有它的存在。
怎样垂钓丁鱥?
1、钓点的选择
(1)、重点是水草、淤泥
丁鱥鱼喜欢生活在水草多的、淤泥底质的,而且不能有急流的、略带有点缓流的水域里。喜欢在水草中栖息、蔽阴、摄食。钓点选择的时候需要抓住这些特点,可以选择在各江河湖泊、山塘、水库和河流的中下游洄水湾处。
(2)、注意浑浊水域
丁鱥鱼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生活在水质相对浑浊的地带。当看到某个水域里有短暂的浑浊现象时,很有可能有丁鱥在。因为丁鱥在淤泥里觅食时,难免会搅动水底的淤泥,从而导致水体浑浊。在这些水域里垂钓,一般中鱼的几率要相对大一些。
2、垂钓时间
丁鱥鱼喜欢在夜晚觅食,所以,夜钓是更好的选择,从下午5点到第二天凌晨是更好的垂钓时间。虽然,丁鱥鱼是广温性鱼类,理论上一年四季都可以垂钓。但它的生长适温20℃~28℃为更佳,但在寒冷的北方冬季里,会钻入泥底越冬,可将身体埋于泥中呈休眠状态。所以,垂钓时尽量不要在寒冷的冬季里垂钓。
3、饵料的选择
由于丁鱥鱼是杂食性鱼类,荤素皆吃,N总体来看,喜欢吃偏香味和偏腥味的食物。
(1)、窝料
丁鱥的觅食习性感觉有点像我们平常垂钓的鲫鱼,窝料可以采用豆饼、鱼粉、菜籽饼(粕)等。如果是抽窝垂钓,可以用老三样。
(2)、饵料
垂钓丁鱥鱼饵料选择很关键,选择一种合适的饵料,垂钓起来顺手很多。个人感觉,丁鱥鱼对活饵具有强烈的进食欲望。饵料可以选择活蚯蚓、活红虫直接挂钩垂钓。也可以做成肉夹馍,只是繁琐得多,效果感觉也变差了一点点。但是到了秋季,自制面饵感觉又好一点了,自制面饵可以以 *** 豆饼、鱼饼、菜籽饼为主。
4、钓法
丁鱥鱼可以不少手竿垂钓,也可以路亚垂钓。只是采用路亚钓法时,需要注意挂底。由于本文只是介绍手竿钓法,路亚钓法不介绍。手竿钓丁鱥鱼的时候,钓法必须要采取钓底法,
写到最后
对于垂钓丁鱥鱼的钓法来说,其实并不是很复杂,钓法跟钓鲫鱼差不多,采用钓底法。最关键的还是找鱼和用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找钓点和饵料。只有水里有鱼了,用对饵料,钓起来就会顺心应手,渔获肯定不会少。
寻找钓点时,需要根据丁鱥鱼自身的习性来定,关键在于水草、淤泥、急流三个习性。钓点千万不要有急流,水也不要过于清澈,多注意观察水草变化,水体浑浊等,基本可以选择出好钓点。还有就是用饵,丁鱥鱼喜欢腥味饵和香味饵,总体来看,活饵比其它饵料更好。
最后建议:作为一个钓鱼人,需要文明施钓。而且,环境保护是每个钓鱼人的责任!请随手带走自己身边的垃圾,创造一个美好的钓鱼环境!如有不同观点或作者有误,可以在评论区里指正。我是钓鱼铃当,记得关注我!
桂鱼的营养价值与食疗功效食材简介
鳜鱼是一种家常的可以食用的鱼类,又名鳜花鱼、桂花鱼、桂鱼、鳜花鱼、鳌鱼、脊花鱼、胖鳜、花鲫鱼、母猪壳等。鳜鱼属凶猛肉食性鱼类,性凶猛,常以其它鱼类为食,幼鱼喜食鱼虾,成鱼以吃鱼类为主,冬季停止摄食。
独家:春节品尝淮扬美食,总有一款让你想起妈妈的味道(之一批,共两批)
营养价值
鳜鱼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鳜鱼蛋白质的含量比鲫鱼、武昌鱼、鲢鱼、鲤鱼、草鱼、黑鱼等淡水鱼的含量高;脂肪的含量在淡水鱼中仅次于河鳗和武昌鱼;还含有较多维生素A和尼克酸,还有维生素E、硫胺素、核黄素等;无机盐中含有钙、磷、铁、锌、铜、锰等,比鲫鱼、鲤鱼、鲢鱼的营养价值高。鳜鱼肉质细嫩,极易消化,对儿童、老人及体弱、脾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来说,吃鳜鱼既能补虚,又不必担心消化困难;鳜鱼每到春天为最肥美,所以,被称为“春令时鲜”。
鳜鱼肉的热量不高,平均每100克可食用部分含有的热量大约为117大卡。而且富含抗氧化成分,对于贪恋美味、想美容又怕肥胖的女士是极佳的选择,但是在减肥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吃太多,否则也会导致减肥失败。
普通话鱼头
食用功效
1、补虚:鳜鱼含有蛋白质、脂肪、少量维生素、钙、钾、镁、硒等营养元素,肉质细嫩,极易消化,对儿童、老人及体弱、脾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来说,吃鳜鱼既能补虚,又不必担心消化困难;
2、痨虫:吃鳜鱼有“痨虫”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利于肺结核病人的康复;
3、美容减肥:鳜鱼肉的热量不高,而且富含抗氧化成分,对于贪恋美味、想美容又怕肥胖的女士是极佳的选择。
石榴有多惹人爱,石榴籽就有多讨人嫌。门牙配合舌头、灵巧地剥下石榴果肉的技能,并非人人都能掌握。
毫不夸张地说,大口吃石榴,是风物君小时候的想象力天花板——“未来的农业,会发达到那个地步吗?”(憧憬脸)
-01- “大口吃石榴”是怎样的体验?
没有哪种水果能像软籽石榴一样,同时把娇俏与富丽诠释得如此极致。
轻轻掰开一个软籽石榴——无需用力,它不仅皮薄、可以轻松剥食,而且果肉柔软、汁水饱满——你会感觉像是挖开了一个红宝石矿。由于富含花青素,软籽石榴颗粒呈现明丽的红色,晶莹透亮、排列紧密,构成奇特的几何美,每颗都像是切割完美的红玛瑙,又像是凝成冰晶的红酒佳酿,令人惊叹造化的神奇。
视觉上,石榴已经美得让人眩晕,但真正的魅力,还需要依靠味蕾的发掘。
取一颗红玛瑙放在齿间,伴随一声轻微得难以觉察的“啪”,仿佛咬破一颗上等鲑鱼子,纯粹的石榴滋味在口中瞬间迸开。
你尝到了甜,尝到了石榴特有的芬芳——那是写在软籽石榴基因里的浪漫和富饶。这种美好,近乎奢侈。
最棒的是,这样的体验,绝不会被坚硬的石榴籽扫了兴致。吃惯了无籽西瓜,才明白有籽西瓜吃起来有多费劲,软籽石榴也一样。“吃石榴不吐石榴籽”的幸福,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理解。
由于籽粒极软,唇齿得以在浓郁的香甜中畅行无阻,没有不和谐的口感,没有种子的清苦味,大口吃、放心吞,对老人和儿童尤其友好。
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勺接一勺,不吐籽,过足瘾!
尝过蜜糖爆浆的软籽石榴,你突然明白那首《红色高跟鞋》到底是唱给谁的了:
“该怎么去形容你~最贴切~拿什么跟你做比~较才算特别~”
-02- 从突尼斯到中国,红玛瑙愈发闪亮
1986年,作为突尼斯与我国正式建交的礼物,6棵突尼斯软籽石榴树苗来到了中国,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又增添一抹甜蜜。
四川会理,是历史悠久的“中国石榴之乡”,石榴的种植规模、产量位居全国之首。这个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南端的县城,既有充足的阳光,也有集中的降雨,与突尼斯软籽石榴的脾性一拍即合。
四川会理,硕果累累的软籽石榴树。摄影/alllphoto。图/图虫
早在唐朝时期,会理出产的石榴就被唐玄宗指为“御定贡品”。现在,“他山之玉”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受到中国西南的水土滋养。
在会理的核心产区,有一批茁壮的“大龄”石榴树,枝繁叶茂,向阳而生。在最受优待的光照条件下,它们产出的软籽石榴,也透着只有大自然才能赋予的生命力:晒得绯红的果实里,仿佛浓缩了一颗太阳。
有了软籽石榴,夏天的结尾就有了至美、至味。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这是暮春初夏时节的会理;当风中有了一丝秋天的气味,一整个夏天的热烈结晶为甜蜜,初秋的之一滴露水澄清了燥气,果园里的景象就变成了最质朴、最盛大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每个石榴都曾在“壮年”果树上晒足了日光浴,果实大而得当,红润饱满,每一口都能甜到心里;毫无障碍地咀嚼、下咽,让你在被甜蜜奇袭之后暗暗惊叹:
“这就是梦想中的那个石榴。”
- END -
文 | 密林
编辑|张瑜
摄影 | 吴学文(本文未署名图片摄影均为吴学文)
鳜鱼,又叫桂鱼、季花鱼、花鲫鱼、鳌花等,是我国本土淡水水域中常见的一种掠食性鱼类,广泛地分布于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天然水域之中。
鳜鱼肉质洁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有很好的食疗价值,自古以来就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同时,鳜鱼性情凶猛,具有主动攻击猎物的习性,力气也非常大,很多钓鱼人也把它们当作目标鱼之一。
鳜鱼的种群数量不少,但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鳜鱼都不是很大,一般也就5斤以内。要是能收获一条10斤以上的野生鳜鱼,一定能在当地引起一阵轰动。
近日,湖北宜昌的一名男子在户外野钓时,就意外地收获了一条野生大鳜鱼,周围的钓鱼人纷纷都投来了羡慕的目光,更有人扔下鱼竿就跑过来看热闹了……
宜昌的这名男子是一个钓鱼爱好者,平日里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垂钓。平时闲暇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垂钓中度过的。这一天,闲来无事的他又出来钓鱼了,渔具是海竿,鱼饵是买的商品素饵,目标鱼是天然水域里常见的白鲢、花鲢、草鱼等。
不知是资源越来越好了,还是找对了水域,下杆没有多久就有了鱼口,不过都是一些小鱼闹窝,眼看浮漂动个不停,就是把它们钓不起来。
突然一个猛口,浮漂瞬间被拉入了水中,作为一个垂钓经验丰富的钓鱼人,宜昌的这名男子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大鱼中钩了。他马上就提竿,从力度上明显地感觉到了这条鱼还真不小,鱼线被拉得直接在江面划出深深的水痕。
当这条鱼被拉出水面时,男子终于把它看清楚了,却瞬间又蒙圈了,原来这条鱼不是白鲢、花鲢、草鱼这类的素食性鱼类,而是一条掠食性鱼类鳜鱼,男子心中顿时惊喜不已。把它拉上岸以后,仔细观察发现:这条鳜鱼颜色比较深,明显是一条在天然水域里生活了很多年的野生鳜鱼。
肉食性的鱼类怎么会吃素饵并成功上钩呢?宜昌的这名男子怎么也想不清楚。编者觉得:鳜鱼有主动攻击猎物的习性,可能是当时很多小鱼围在鱼饵周围抢食,这条鳜鱼发现小鱼于是对它们进行了攻击,结果慌乱中咬了钩,最终被钓了起来。
回到家后,宜昌的这名男子之一件事就是对这条鳜鱼进行称重,其足足有10斤重。在淡水鱼中,10斤重的个头其实不算大,但在鳜鱼里已经算是比较大的了。
在自然的环境中,如果没有人为地捕捞等干扰,鳜鱼可以长到更大的个头。据资料记载,在几十年以前,长江里曾经出现过近50斤的大鳜鱼,不过,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以及无数次地躲过人为地捕捞,鱤鱼等顶级掠食者的猎捕。
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的保护,野生鱼类的种群数量正在逐渐地恢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鳜鱼出现,钓鱼人的“大鱼梦”轻轻松松地就可以实现了。
你喜欢垂钓吗?在钓鱼的过程中,收获更大的鱼有多大?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和大家一起来共同分享……
如何帮助鲑鱼回到产卵地?装进「大炮」,时速百公里地发射出去自然界的无数谜题之一
鲑鱼为什么要洄游之后再产卵?
虽然说可能是对产卵环境有要求
但洄游的旅程着实不容易
在自然中人类干涉不多时
洄游途中的捕食者已经很麻烦了
这个对视就很有灵性
而人类的干涉则更加麻烦
倒不一定吃你
但肯定让你不好过
鲑鱼:我要是能跳过去,地球主宰还轮的上人类?
哪怕不是为了生物多样性
就算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
也要想办法把这些鲑鱼送回去
为了送鲑鱼回家,你知道人类有多努力吗?不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为鲑鱼护航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有的情境下,是人工护送
后来则是对水坝自身进行改进
比如说设计阶梯形的水坝
或者是设计电梯装置
阶梯是让洄游鱼类可以在安全环境中
一级一级跳上去
而电梯则更为体贴一下
不过这些系统问题其实还是很多
比如说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
但效率还是不太高
不过,最近似乎有了转机
在 Twitter 上有视频展现了一种新装置
「鲑鱼大炮 Salmon Cannon」
这个装置是由一家名为 WHOOSHH 的公司开发
这家公司似乎一直开发类似的用具
致力于为鱼类提供更快捷的洄游体验
而鲑鱼大炮的概念大概在 2011 年就已然出现
其实原理并不复杂
就只是连接着柔软塑料管的
电动空气泵而已
可以利用大约 2 PSI 的压力差推动鲑鱼
并将其高速发射出去
水则是天然的润滑剂
因此鲑鱼的身体也都不会受到伤害
一条专属鲑鱼妈妈的高速公路从 WHOOSHH 的其他视频中能看出
「大炮」的名称确实是符合的
当鲑鱼在「炮管」中滑行时
连轨道都会剧烈地抖动起来
据说这样的一门大炮
每分钟可以输送 40 多条鲑鱼
而轨道最长可以达到 515 米左右
鲑鱼在轨道行进的速度是 5~8 m/s
15 公斤的鲑鱼也能够轻松承载
虽然是空气推进
但是看这剧烈震动的轨道
……我怎么觉得和自然洄游一样不舒服?
走高速,总比堵车强
我们也只能做些微小的工作了当然如果只是高速公路
那么不过是一门气压炮罢了
但 WHOOSHH 想得更细致
比如说「甄别与分拣」
事实上在大炮的装填处
很大一部分空间都用于查看鲑鱼状态了
扫描仪会拍摄 18 张快速图像
AI 则会根据这些图像
测量每条鱼的长度和周长
以确定他们种类和状态
进而在分流环节进行处理
只有处于产卵期的鲑鱼
才会进入正常的发射水道中
鲑鱼:虽然我怀孕了,但你跟得上我的思必得吗?
认真评价一下这门大炮
其实还是相当不错的设计
对于生物的正常生命循环并没有深入身体的干涉
只是在外部环境中竭尽全力地去弥补
这也许是我们能为动物们做的仅有的几件小事了
图片及素材来源:DesignBoom,WHOOSHH,New Atlas
Note: There is a poll embedded within this post, please visit the site to participate in this post's p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