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麻绳之乡,一般什么店卖麻绳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其实黄麻绳之乡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一般什么店卖麻绳,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黄麻绳之乡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乡情散文:姨姨
  2. 关于家乡的秋收诗句
  3. 村集丨故乡系列之二

一、乡情散文:姨姨

1、招儿是娘唯一的 *** ,也是我唯一的姨姨。

2、招儿是姨姨的名字。听听,多接地气,多么具有时代特征!

3、家乡人叫人名字有个铁定的习惯,爱给名字后面有意无意加一“子”字,如果不加,好像别扭着叫不出口。姨姨的名字本来就很土,加上“子”字后,简直尘土飞扬,土雾漫漫。每听一次,宛如耳窝里被人扬进一把沙土。

4、娘有好听且雅的官名,不知道姨姨有没有?我想应该有,至于叫什么,却不曾打听过。在老家,作为晚辈,不能直呼长辈名字,否则被视为不尊,不去打听,有尊敬姨姨的成分,但不全是,重点是打问清楚,也没什么用。小时候老师教过,不要为无意义的事费神,或许打听姨姨的名字就属于无意义的一类。

5、娘告诉我,姥姥拢共生过十一个子女,活下来四个,娘是老大,下面有个弟弟,也就是我大舅,姨姨排在大舅下面,姨姨还有个弟弟,就是我碎舅。我不知道姥姥生姨姨前,到底有几个儿子,也不知道生下姨姨后,又生过几个儿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姥姥和姥爷是极其希望有儿子或者多有几个儿子的。不然不会给姨姨取个寄托无限希望的名字。

6、在老家,取名招弟、引弟的人有不少,姨姨的名字却是唯一的。

7、娘和姨姨像姥姥养大的两只家雀儿,娘成年后经媒人牵线搭桥,向东飞去,飞进距离姥姥家二十里外的深山老林;姨姨和娘情况类似,也经媒人介绍,向南飞去,落在一个叫徐家湾的村庄,村庄坐落在一道山梁上,背后是山,前面虽然有川,但隔着十里长的山梁。

8、徐家湾虽没有老林,但深山总是有的,姨姨嫁过去后,在后山种地、放牛、背柴、割草、挖 *** ,度过了大半生时光。

9、姨姨嫁到徐家湾的事实,颇有戏剧 *** 。娘官这种方式叫"三顶棍",在我看来,姨姨找婆家的方式和旧社会的物质交换差不多。

10、真巧,大舅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却苦于找不到结婚对象。姥爷为此愁苦着脸,没事时整日坐在门前土埂上拿着老烟锅抽烟,不忘一遍又一遍捋自己灰白的胡须。一天,有一位和姥爷年纪差不多的老汉从姥爷身后走过,可能是赶路赶乏了,张口向姥爷讨一锅烟抽,两人抽着抽着就抽出了好多事,老者不仅去姥爷家喝了水、吃了饭,还撮合成了两对新人。

11、此老汉就是姨姨的媒人、后来的邻居,也是大舅后来挑担(一担挑)的 *** 。

12、老汉听闻姥爷想找儿媳妇,就想到自家儿媳妇娘家有三个 *** ,当即答应给大舅做媒。没过多久,老汉托人给姥爷捎话,让姥爷来集上一趟,要要事商量。姥爷攥上烟锅,背搭手,急匆匆赶到十五里外的集市。

13、老汉说,大舅的女人没麻搭(问题),包在他身上,但有一个条件,姥爷得答应将姨姨嫁到徐家湾,这样大舅的亲事准成!

14、择日。放牛娃的姨姨放牛回来,在两家大人的 *** 办下,三下五除二把婚订了。

15、姨夫个子很高,现在和他在一起,聊天时我都得仰着头。姨夫仰仗着自己离集市近,误把自己当成川道里人,从骨子里透着一种天生的优越感。 *** 去赶集,常看见姨夫仰着头走在赶集的人群当中,特别像一只走在鸭子群里的大鹅,高傲,无视一切。开始,以为他没看见 *** 。但经历的次数一多,才渐渐明白,他一旦和我打招呼后,就会降低他川里人的身份。

16、 *** 听后,倒不以为然,笑着说,看把他能地!

17、在集市上,姨夫虽然不拿我们姐弟当回事,但姨夫的老娘偏偏是个病罐罐,常年以 *** 为伴,这时候,姨夫就会气喘吁吁前来,不是找 *** 抓 *** 就是请 *** 出诊。姨夫进我家房门的一刹那,发现他也会低头。

18、姨夫有两大爱好,打猎和当官。他打飞枪的本领闻名乡里,落在地面的山鸡从来不打,发现后先掷块石头,受到惊吓起飞的山鸡,就成了姨夫眼中逃不脱的猎物,一打一个准。小时候不懂姨夫在村里当的什么官、什么职务,稍微长大一些才弄懂,他一直戴着队长的官帽舍不得摘。直到后来, *** *** 开始,村里好多人相继搬走后,留下不足十户人家的村庄,才轮到姨夫当了村支书。

19、天晴时,姨夫顾不上打理庄稼,在村部忙工作;下雨天,丢下工作,背着 *** 去山里寻找猎物。由于姨夫的不作为,逼出了最强大的姨姨,耕田、犁地、驮庄稼、摞麦垛……没有姨姨不会干的。

20、有年夏天,我随娘去姨姨家走亲戚,姨姨家四间土坯房塌了一间、两间外墙用杨树枝顶着,只有姨姨 *** 婆住的上房勉强过得去,但下雨时漏水是难免的。

21、姨姨和姨夫住的偏房完全塌了,姨姨和两个娃娃搬进了厨房,厨房前墙摇摇欲拽,姨姨找来木板和檩子用以支撑,骡子圈山墙也向外倾斜……

22、做为丈夫,姨夫不称职,但做为儿子,他是个孝子,任何时候,姨姨都不能慢待婆婆,否则会招来拳头。有年正月,我照例去给姨姨拜年,还没跨进姨姨家大门,就听见婆婆骂姨姨的声音:

23、"你能干啥,炕都填不热!"

24、再看姨姨,跪在晒不到太阳的屋檐下,埋头给婆婆填炕,婆婆头搭在窗眼上,面目狰狞。见有亲戚进来, *** 婆立马停止污言秽语,向我们赔着笑脸,无论说话的语气还是神情,完全变了个人。

25、姨姨听见我打招呼,放下推耙子,艰难地从台子上 *** 着溜下来,像个生怕从高处摔落下来的小孩。那会儿就听娘说,姨姨得了妇科病。年纪尚小的我,不知道妇科病是什么病,长大后才知道,姨姨当年得的 *** 肌瘤。遗憾的是,我知道时,姨姨已经做了 *** 切除手术!

26、姨姨作为农村妇女,不会做布鞋,最后总算在 *** 细心教导下学会,但针脚细密程度远比不上娘。即便学会做针线,姨姨只给两个娃娃做鞋,自己永远穿着黄布鞋,娘有时给姨姨做,姨姨说穿不惯布鞋,假的,其实是姨姨心疼娘。黄胶鞋是农村男人必备,上山、下地都不用换。姨姨的黄胶鞋何止这些,就连走亲戚都不换,我亲眼目睹过她来我家时穿的黄胶鞋,一只有鞋带一只没有,没有鞋带的那只用麻绳代替。由于常年不换洗,鞋窠里装满泥土和草屑,姨姨闲了坐在台子上磕出凝结成一块的泥巴,像个残缺的鞋垫——臭不可闻。

27、姥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一生爱干净,即便卧病在床,也见不得桌面上落满积灰,一旦有,他会冲姥姥大发 *** ,气急了会掷枕头砸人。姥爷病危的那年暑假,子女、儿孙相继去探望,我刚进门不久,姨姨后脚也来了,穿着干活时的衣裳和黄胶鞋,头发凌乱,发丝间沾满草屑。她刚脱下胶鞋,准备上炕凑到姥爷跟前去,就被毛躁的姥爷骂下来了:

28、姨姨被姥爷训出来,坐在外面台子上洗脚,边洗边流泪。她的泪水里不仅仅有发涩的盐分,应该还有委屈、苦难,或者其他。当时的我很难理解姨姨泪水背后的艰难,时隔多年,再回头凝望那个遥远的夏天,无论换做谁,心里都不好受。由于姨姨有脚臭,姥爷对她总是很凶,姨姨根本不敢靠近,姥爷不但骂她,还会抡起蒜钵大小的拳头打她。病中的老人,下手没个轻重。

29、据我分析,姥爷打骂姨姨,有多层意思,一则是对吃苦耐劳的姨姨不满,恨她不成钢,不争气,受婆婆气不说,还要受自个儿男人的气;重点是对姨夫不满和看不惯。一次,姨姨挨过姨夫的打,躲到娘家不肯回去,姨夫来请时当着姥爷面发誓,以后再也不欺负姨姨,但回去没几天,手又痒痒。由此,我想起美国作家欧.亨利小说《钟摆》里的主人公约翰。

30、姥爷活着时,姨姨没有靠近过。姥爷去世,姨姨才有机会把头伏在他跟前放声悲哭,眼睛哭麻了,眼皮哭肿了,夜里外出上茅厕时一头栽倒在当院,吓得众亲戚又一阵手忙脚乱。娘给姨姨灌完半碗浆水,她才醒过来,醒过来接着哭,一边哭一边用手压着腰。应该是把腰哭疼了。

31、听说姨姨能干,亲眼没见过。有一年秋天,也就是割完麦子犁秋田的时节,作为赤脚医生的 *** ,又要去县上培训一段时间。于是,娘给人捎话把姨姨叫来,让她扶犁帮着把二亩地犁了,等 *** 回来地都板结成钢板了——这是 *** 原话。

32、犁地开始,只见姨姨挽起裤管,露出小腿和没穿袜子的脚踝,上身穿件褂子,光着胳膊,手执半截杨树枝,往手心一口唾沫,吆喝一声,嗷——秋——逮,得到指令的黑骡子和大黄马在犁沟里奋蹄前行,黑黝黝的软土在姨姨脚下浪花一样翻滚。那一刻,姨姨的步伐是轻盈的,那是她最擅长的步调,也是她最熟悉的节奏。

33、姨姨犁地犁的正起劲,黑骡子头顶倏忽飞过一只喜鹊,可能是它认生,耳朵敏捷地动了一下,随之尥起蹶子,突然出现的惊吓,让毫无防备的姨姨丢掉犁和树梢,看着黑骡子带着黄马一齐向田野奔逃而去。没来及卸掉的犁,在套绳的牵制下,在 *** 后面翻滚,犁铧过处,火星四溅。姨姨完全吓傻了。从那以后,姨姨不再帮我家犁地,不过每年农忙时节,照来不误。

34、如果不是村里有人说姨姨会唱秦腔,我这一生也不知道姨姨还有爱好文艺的一面。娘虽然不识字,多少还在学堂待过几天,姨姨呢,一天书也没念过,大概也认不出儿子的名字,但娘能从花名册的众多名字里,找出我,因为我的名字里有个“小”字,娘便刻意记住了它。作为女 *** ,姨姨唯独喜欢唱老生,一个邻居说,姨姨的《下河东》唱的太好了,惹得她半天没挖 *** ,光在远处听姨姨唱戏了。

35、此邻居向来说话夸张,我持怀疑态度。有一回,姨姨要进山折蕨菜,在我家小住几天,我有幸跟随姨姨进山,山林里,我嚷着要听姨姨唱戏,为了满足我,姨姨清了清嗓子,唱了一板《下河东》。年幼的我,认为所有秦腔一个调调,除了《拾黄金》《夜救》等丑角戏吸引我一些,其他戏一听就想睡觉。小时候爱往戏场里跑,还不是图个热闹。对于姨姨唱的什么完全不记得了,但我记住了她浑厚的嗓音和有板有眼的唱腔。

36、一进入角色,姨姨的悲伤和愁苦,全在戏里。她忘了自己在山林里,大概也忘了我这个观众。

37、多年后,我了解了姨姨当年的唱词,搞清楚主人公的身份和处境,原来戏文里有姨姨的写照:

38、姨姨不是戏里的角色,也不是什么王,她只是一个被生活所困受生活所累的农村妇女,但从没听她倾诉过,或许唱戏是她缓解压力、宣泄委屈的方式,只有在戏里,她才能短暂忘记生活的琐碎,找到安静一隅,卸下疲惫。

39、姨姨有两个娃,老大是女孩,打小调皮,人们叫她马猴; *** 是儿子,从小爱哭,我唤他叫唤虫,他哭时不怎么泪,眼睛闭得实实的,嘴呲的像半啦烂碗,扬起头,哭起来没完没了。姥爷和姥姥以及舅舅都骂姨姨养了两个"窝里狫"(没出息的人)。

40、女子早早不上学,在家待了些日子,就去兰州打工,第二年自找了个女婿。开始姨夫和姨姨不同意,但女子执意要嫁。那会私奔正盛行,为了不鸡飞蛋打,姨夫要了四万彩礼,匆匆嫁了。

41、表弟读到中学毕业,就跟人去新疆干装潢去了,几年下来没挣来一分钱。眼瞅着快三十岁的人,找不上媳妇,姨夫和姨姨急得茶饭不思,到处托人说媒。在两年前,表弟和一位小学同学结婚了,而且是作为备胎,和表妹一样,姨夫和姨姨不是很满意,但没有办法,如果错过,将意味着什么,四处借钱,总算把儿媳妇娶进门。

42、表弟读到中学毕业,就跟人去新疆了,几年下来没挣来一个子儿。三十岁的人,找不上媳妇。姨夫和姨姨急得茶饭不思,到处托人说媒。三年前,表弟终于和一位小学同学结婚了,和表妹一样,姨夫和姨姨不是很满意,但没有办法,如果错过,将意味着什么,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活生生的例子就摆在眼前,碎舅四十几的人,还单着!姨夫四处借钱,筹够八万彩礼,总算把儿媳妇娶进门。

43、为了迎娶媳妇,姨夫答应女方,在我所在的城市买下一套楼房。娶媳妇,买房,榨干了姨姨身上所有油水,卖光家畜,撇下两座烂塌房,老两口踏上去往新疆的打工之路。年过半百,背井离乡,人生中的悲伤大抵不过如此。

44、表弟走上社会,没学到什么手艺,在我所在的小城待了半年,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表弟媳妇眼高手低,把在商场卖服装、餐厅当服务员的工作不放在眼里,一心想找份坐办公室的工作。夫妻俩寻寻觅觅,终究没找到称心工作,去年夏天,锁上门,像两只幸福的燕子,双双飞新疆去了。

45、一家人在他乡团聚,怎么说也算好事一件。但新的麻烦随之而来,媳妇有身孕,在出租屋躺着也就罢了,表弟陪着一起躺,没有找工作的意思。

46、姨夫在一小区当门卫,姨姨在餐厅打扫卫生。表弟媳妇有习惯 *** 流产的毛病,肚子第三次渐渐隆起。姨姨和姨夫把儿媳当熊猫一般伺候。姨姨下班回来做的粗茶淡饭儿媳妇吃不惯,以 *** 忌口为由,常去外面下馆子。表弟手头没钱的时候,要钱的手一次次伸向二老,尽管姨姨把每月工资一分交给儿子,也换不来他的好,动不动冲姨姨发脾气。多少次,姨姨和娘通话 *** 时,泪水盈盈。

47、 *** 期间,娘和姨姨每天要通 *** *** , *** 里,当着家人面,姨姨说话吞吞吐吐,娘看出姨姨的作难,一再说宽心话,媳妇身子不好好好伺候啦,上班辛苦注意身体啦,等等。

48、一个月前,表弟媳妇顺利产下一千金。表弟在外上班,姨姨掉工作,专门伺候月子。做了大半辈子家常饭的姨姨,最拿手的饭菜无非是擀长面、雀儿舌头,或者炒洋芋菜、烧拌汤啥的,哪像城里人会炒那么多花样的菜品,更别说什么月子餐了。表弟媳妇吃不到可口饭菜,成天拉着脸,搞得姨姨左右为难。表弟偶尔从工地回来,媳妇一阵耳边风吹过,一顿数落又在等着姨姨。

49、隔三差五,姨姨借买菜的机会,给娘打一通 *** ,倒倒苦水。娘老这样安慰:看一人不看一人,孙女有了,有气也得忍着,好吃好喝伺候着。

50、挂 *** 话,娘难免叹息一声说:“没媳妇时难心,有了也难心。”

51、我不知道 *** 话是说给自己听,还是说给远方的姨姨听,但这句话里面,蕴藏着多少婆媳之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娘是文盲,没听她讲过什么高深的大道理,唯独这句话,触动了我。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里面有她对婆媳之道的理解。

52、前几天,表弟在朋友圈晒了一张姨姨怀抱孙女的 *** ,姨姨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难得看见姨姨如此开心,此刻,她一定是满足而踏实的。

二、关于家乡的秋收诗句

1.描写秋收的诗句古诗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南宋辛弃疾《破阵子》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 《七律·到韶山》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长风 *** 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战国楚·宋玉《九辩》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南朝梁·范云《别诗》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丹枫迎秋、枫林如火、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

木叶:枯黄的树叶。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

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榈庭:榈巷庭院。晋·陶渊明《酬刘柴桑》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迢迢:形容夜长。

亭亭:远貌。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

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两句写初秋之景。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亭皋:水边平地。

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

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

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南朝梁·范云《别诗》树树秋声,山山寒色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

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唐·宋之问《始安秋日》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唐·李颀《望秦川》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唐·李白《赠庐司户》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长风 *** 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

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信宿:连宿两夜。

故:仍然。唐·杜甫《秋兴八首》翟塘峡口曲江头, *** 风烟接素秋唐·杜甫《秋兴八首》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唐·杜甫《秋野五首》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唐·杜甫《月》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白茅;茅草。

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秋风 *** 动,日暮黄云高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返照:晚照,夕照。

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落照:夕阳西下。唐·钱起《题苏公林亭》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绿芜:绿草。合:长满。

意谓雨 *** 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唐·白居易《司马宅》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秋词二首》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 *** 嗾人狂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

嗾:怂恿。刘禹锡《秋词二首》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 *** 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天阶:宫中的台阶。唐·杜牧《秋夕》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

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唐·刘得仁《池上宿》秋宵月色胜春宵, *** 霜天静寂寥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鹅湖山下稻梁肥硕,丰收在望。牲畜圈里猪肥鸡壮,门扇半开。夕阳西沉,桑柘树林映照出长长的阴影。春社结束,家家搀扶着醉倒之人归来。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从长安到渼陂,途径昆吾和御宿,紫阁峰在终南山上闪耀。我想念一路的香稻和碧梧,在丰收的季节吸引着鹦鹉与凤凰……等到春天,曼妙的仕女们还会采摘花草相互赠送,伙伴们在暮晚时分仍要移棹出发,不愿归返。

昔日,我可以凭借词语凿穿时代的黑井,痛饮山河甘洌,而今却只能在回忆中围拢水源,抚摸它岑寂的微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 *** ,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潇湘的静夜里,清风吹拂着秋天的荻花,橘子洲头的美景,宛如屏上的山水画。浩淼的烟波中,皎洁的月光下,我收拢钓鱼的丝线,摇起小船回家。

绿水就是我的家园,船篷就是我的屋舍,山珍海味也难胜过我每日三餐的糙米鱼虾。面对盈杯的水酒,望着诗书满架,我已心满意足,再不用将名利牵挂。

忆我三番曾过此,满目民艰恫瘝视。

蠲租加赈不少靳,究亦 *** 疮痏起。

壬午之岁博咨访,略觉其中悉源委。

因为疏剔六塘河,果然潦尽堪耕耜。

人事尽而天贶随,连岁秋收皆获美。

兹来殊觉大改观,凭舆历览心生喜。

户有盖藏育鸡豚,衣鲜褛裂赡妇子。

不灾不赈奚所加,究欲加思念无已。

因思时巡免正供,十分之三常例耳。

数县瘠土应倍怜,益二至五斯可矣。

国有余用苏茆檐,减一半惟投悬匦。

伫看元气复闾阎,庶协以休以助理。

万事峥嵘入夜思,稍欣无病且无饥。

山田望稔秋收近,暑月乘凉早起宜。

暗 *** 须髯惊露湿,倦爬疥癣喜风吹。

买薪汲水营蔬茹,草草盘餐了一炊。

1、太行山的秋天,一派丰硕的山野。梯田里是火红的高粱,黄澄澄的玉茭,山坡上是熟透的大红枣,小灯笼似的大柿子,挂满枝头的核桃和板栗。满山满谷,满是成熟粮果的芳香。

2、秋姑娘唱着丰收之歌向我们走来了。稻田里机声隆隆,一台台收割机唱着欢歌,正在田里来回穿梭,将沉甸甸的稻穗揽入“怀中”。

3、当秋风吹拂着你的双颊,稻田里,那一株株饱满的稻穗充满着成熟的喜悦,弯着腰,躬着背,低着头,它好像是成功者谦虚的楷模,当秋天来临时,硕果累累,秋高气爽,一股成熟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一切都是那神奇的画布-大自然,精心用粗细不一的线条,五彩缤纷的颜料,勾画出一幅又一幅美得动人,色彩斑斓的图画,让人心旷神怡。我爱秋天,爱秋的宁静,爱秋的朴素,爱秋的高洁。

4、秋天象征着成熟,能给人们带来收获的喜悦。记得在霜地的黄昏里,在不远处的袅袅炊烟里,抱着又圆又大的地瓜,那心情用现在的话说是多么的“爽”啊!再大些,用枯叶烧起的黄豆稞里,寻觅着无尽的秋香,我敢说那是这世界上最美味的豆香!

5、远远的,我闻到了扑鼻的香气,一阵爽飒的风儿吹过,瞧,那一棵棵婆娑的桂花树,随风摇曳起来了。咦?那是什么?好似金色的蝴蝶,好似银色的彩带, *** 的飘呀飘,飘落下来,飘到了地上,桂花虽然没有琦君故乡那么多,然而我却真的感觉就像琦君所说的,成了“金沙铺地的西方极乐世界。”

6、秋天是丰收的,田野里到处是丰收的歌声,一阵风拂过,大豆摇起响亮的铜铃,高粱举起火红的火把,麦子在一旁不住地点头农民伯伯们看到了一年的成果,更是笑个不停。

7、秋天悄无声息地来了,迈着轻盈的步子,带着收获的希望和喜悦。稻子成熟了。金灿灿的稻田,那一串串饱满充实的稻穗,承载着的,是农人一年的寄托和梦想。

走进田间,麦子香味四飘,那亩亩庄稼,远看好似翻滚的千层波浪;近看,麦子,笑弯了腰,高梁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地里的人忙及了,"唱一曲呀收获的歌,收了麦子,收高梁啊,收了玉米,收大豆啊,收获完了送国家啊。

"悠洋的歌声道出了农家秋收的喜悦。你悄悄的走来,带来一见黄衣裳,一见红衣裳,瞧着边的山,象是渡上了一层金色。

飘飘悠游从上面飞下无数黄蝴蝶,一伙在半空中盘旋,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深黄的衣裳变成了浅黄;浅黄又变成了赫石,你看,它多像一个顽皮的小 *** ,瞧那边的山上,高梁如醉,简直是一片红海,遮盖了半个天际,和霞光连在一起,红的像火焰似的燃烧。这一黄一红的连成一片,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温暖,甚至都忘了在过几天,寒冬就要来临了。

你悄悄的走来,带来了美丽的秋光美景,带来了丰硕的果实,听,锣鼓喧天,好热闹,忙了一年的人们脸上露出了内心压仰不住的喜悦:"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我迷恋着秋!秋--绚丽多彩的时节,果实收获的时节,欣欣向荣的时节。

家乡的秋天家乡的秋天是不冷不热的,虽然空气是没有以前新鲜,树叶也开始凋谢了,但是有一样东西越来越成熟了——那就是水稻。走出家门,放眼望去,之一个看见的就是水稻了,那么多水稻一 *** 一 *** 满是的。

水稻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渐渐地长成熟了。家乡的秋天是金 *** 的,基本上一切事物都是 *** 的。

家乡的秋天,水稻成熟了变成了 *** 的。家乡的秋天,小草枯萎了变成了 *** 。

家乡的秋天,树上的叶子也渐渐地黄了起来,不久后就会凋谢的。田野里、泥路上、小路边,不管是什么绿的植物基本上都要枯萎了。

尤其是小草,它正在等待着春天的来临,再给世界添加一份绿色。家乡的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桃树上结起了大桃子,梨树上结起了大梨子,橘树上结起硕大的橘子,田野里的水稻也成熟了等许许多多的可以吃的果实都成熟了。

风是那么的柔,水是那么的流畅,天空是那么的蓝,人们是那么的活跃。家乡的秋天就是这样,与春天不相上下。

家乡的秋天比家乡的冬天要暖和得多,家乡的秋天更比夏天要凉爽。啊,家乡的秋天,你是多么得柔和!家乡的秋天小时候的秋天也是家乡的秋天,总是蓝蓝的,让人心醉,偶尔飘过的云朵,变换着各种图形,任你遐想无际。

然而中年的秋天也是异乡的秋天,总是不见那时的思绪。前几日到临沂,在高速路上,望着窗外的蓝天与白云,似又回到了童年与故乡。

秋天象征着成熟,能给人们带来收获的喜悦。

风吹稻海翻金浪,放眼四野农夫忙。

麻雀叽喳人不怒,只因丰收不差它。

俊郎山上摘金果,仙女茶园采秋香。

喜笑颜开心花放,秋收过后结 *** 。

关于西湖的古诗句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

乡村美景的诗句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1、冲天香阵透长安, *** 。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7、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8、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10、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 *** 不须多。

12、 *** 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13、若干生命若干春,有所丰收有所贫。

14、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15、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16、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7、秋宵月色胜春宵, *** 霜天静寂寥。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三、村集丨故乡系列之二

中国的语言美学,其一在于有大量生动的副词。我们说文章要写得生动,许多副词本身便是生动的,例如赶紧、赶快、赶忙,副词中都有一个赶字,这个赶字便是动词。在赶字组成的动词中,最常见的有赶路、赶车、赶马 *** 、赶集、赶庙会、赶考、赶山赶海等,儿时的我最熟悉的是赶集。

赶集,在中国南方某些地方也叫赶墟、赶场,墟、场都有集市的含义。去桂林旅游并在漓江上乘筏漂流过的人,一定知道有个大圩(古写作墟)码头,码头在大圩古集边;大圩就是大集,后来发展为大墟古镇。

古时的庙会也是集市,故称赶庙会。庙会不像集市常年都有,只是每年一次,但规模宏大,后来演变为农商交流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商品交流会扩大化了,不再局限于寺庙旁边,而是移到城市边缘甚至城中,并且各乡村集市每年均有商品交流会。

我出生的年代已算幸运,但终究对七十年代末的村集缺乏记忆,或者说那记忆并不深刻。一者是那时年幼记忆浅薄,二者是七十年代的集市比较沉闷。在五十、六十、七十年代,不允许有 *** 商业,农村集市的主体是供销合作社,集市虽依然存在,但主要是售些蔬菜瓜果、零食早餐之类。八十、九十年代是集市的空前繁荣期,大大小小的集市汛如潮水,于城市中兴起多个果蔬市场或商业街,农村的集市也建起诸多门面房。但好景不长,随着农村大量人口特别是青年 *** 入城市,村集渐渐成为鸡肋,仿佛又回到了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萧条景象。

我记忆中的村集包括七十年代末期及整个八十年代。1990年秋我离开家乡,只在1990年寒假和1991年暑寒假回过故乡,见到过村集最后的繁荣与昌盛景象。

在所有的自然村落之中,我认为绝佳的莫过于我的山村,有浅山,有小溪,有大塘,有深井,有古木,有老屋,最重要的是还有古集。山是浅的好,宜登临,宜深入;溪是小的好,不必为渡河发愁;塘是大的好,景色之外,大塘亦有大鱼;井是深的好,井深而泉冽;树是古的好,古树如神木,可庇护村民;屋是老的好,百年老屋,蕴藏着古老传统, *** 着 *** 神灵。而集市,则是村庄对外交往之平台,也取生活之所需。虽然,每一个村庄都赶集,但只有极少数村庄才紧邻集市,我的山村正是紧邻集市的极少数村庄之一。

之所以称为赶集,是因为多数村庄离集市较远,生活繁忙而又沉重,需要赶路。村集又多为露水集,稍一耽误便赶不上了,不到十点钟那集就完全散了,露水干了。对于临近村集的我们村庄来说,虽然也叫赶集,但脚步轻慢而悠闲,完全没有赶的必要。只有去更远的乡集才会有时脚步慌张,计算时间。

一般来说,村集比较罕见,可谓少之又少。古之村集,一般存在于保,古代之保犹如现代之村,但其地域却有将近现代的一乡之大。古之里、保,于现代区划为镇、乡之后,古集一般成为现在之镇集、乡集,只有极少数的保集成为村集。但集市的最初形成过程,多是因人口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有集才有街,许多乡镇甚至城市都是由古集发展而成的。

古集的形成有两个要素,一是能从周围汇集大量人口,二是物流交通便利。古之 *** 、物流,一走陆路,一走水路。 *** 多走陆路,因为走路不要钱,大路上常建有驿站,沿路有诸多店、铺;大宗货运多走水路,船运比车运载重量大。人们通常把建有驿站、关隘或关卡的大路叫作官道,里、保的驻地多设在官道上,驿站也多设在里、保的驻地,是以在驿站或里、保的驻地就形成了集市。

对于能够不断壮大的集市来说,除官道外,一般还要有水路埠口可以通航,仅有陆路的集市很难发展并形成规模,也就很难发展为大的城镇。有河就有岸,有河就有居民,岸边自然会形 *** 行路,这种沿河路又可以辟成大路,使水路、陆路平行发展。

大的集市街形成规模之后,商户众多,为防土匪、兵匪,甚至会修建寨墙、寨门,形成堡垒。在这些较大的集市街寨子,至少一面为河流,有些甚至是依山傍河,更完备的防御是还要修建如护城河一般的护寨河——某些护寨河本身就是天然的河沟。

光(州)黄(州)古道,自南北朝至清代过光山县境的官道主要有三条,唐、宋两条光黄古道主要沿淮河支流白露河到江淮分水岭,明、清的一条光黄古道主要沿淮河支路潢河到江淮分水岭。今新县县城驻地新集镇,初名新店,缘因光山县长潭里和长潭保驻地之长潭驿;到清代中期发展成大集,改称新集;清代晚期由曾、刘两大家豪绅修筑寨墙、寨门,始称新集寨。1931年2月王树声团长(1955年受封上将)率一个团兵力凭枪炮难以攻下新集寨,后来装了一棺材的 *** 通过挖地道运到寨墙脚下才炸塌寨墙并攻克新集寨。信阳城南六十里的李家寨,晚清时 *** 军都没能攻破。信阳城南隔河相望的三里店寨,也曾修建有坚固的寨墙、寨门,1938年10月日军攻占信阳城后曾在三里店寨驻军。新集寨、李家寨、三里店寨都是由驿站、集市发展起来的,集市临河、居官道上,水、陆运输便利,国道107线经过三里店寨、李家寨,京汉铁路设李家寨站,武胜关在李家寨旁。

神留桥古集在神留桥保驻地,有一条小河流过。旧时的神留桥保,与现今的一个乡大小差不多,但是在1932年新县建县时,神留桥保并未完全由光山县划归新县。所以在解放后区划乡、村时,当初划到新县的神留桥保缩小到一个村,而乡 *** 驻地设在八里畈集市。然而庆幸的是,神留桥古集却作为一个村集保留下来,全乡或许也只有这么一个村集。

黄麻绳之乡,一般什么店卖麻绳-第1张图片-

神留桥集市周围的三个集市都是乡集或镇集,分别是八里畈乡集、浒湾乡集和泼陂河镇集。无一例外,这三个乡镇集市都有水路埠口。流过浒湾乡集的是淮河支流潢河,该河流经三座县城;流经泼陂河镇集的是泼陂河,1972年修成泼陂河水库;流经八里畈乡(2001年改镇)集的是长洲河,该河注入泼陂河水库,1972年上游建成长洲河水库。

流经神留桥集市的是一条无名小河,该河注入泼陂河(水库)。至少在明朝初年,神留桥集市就已经形成了,这可从本地一些家族宗谱的记载得知。神留桥得名于一座桥,古桥建于元朝大德十一年,集市形成于桥头北侧。在集市周围一公里范围内,至少有四个较大的村庄,分别是丁李湾、大余湾、蔡洼、张洼(含前张洼)。稍远还有宋徐家、涂庄等较大村庄。这些村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都有四五百人,丁李湾更是达到七百多人。

流过神留桥集市的小河之所以没有名字,主要是因为它并不直接穿过或环绕某个村庄,而是离每个村庄都有两三百米的距离,因为村庄的选址都是依山而建而非依河而建。在山区,河流边的田地是珍贵的。而在当地,小溪一般都是以村庄或村庄姓氏命名的,即使丁李湾被称为“大湾”,也没能将该小河称为丁李河。因此,这条无名小河就叫“河沟”;“河沟”是当地对于小溪的泛称。

河沟可通航至泼陂河,再经潢河到淮河,因此在神留桥集市形成之后,水运是没有问题的。泼陂河水库修成后,从古集坐船到水库大坝码头,水上行程据说有十八里,最初的四五里行程原是河沟的旧河道,已淹没在水库中。

河沟的上游四五里被开辟成梯田、下游四五里被水库淹没之后,整个河沟只剩下两三里长了。又因为修水库,原来河沟下游附近的村庄被迁走了,神留桥集向北一片 *** ,且该集市地跨两县,于是神留桥行政村决定将集市迁址到前张洼湾,那里有一条新修的马路,供销合作社建在前张洼湾村口。

说来并不好笑,新县从光山县析出建置时,神留桥保与神留桥集如同一块肥肉被一割为二,古集市街一大半在新县境内,一小半在光山县境内,一街跨两县。古集废除后,原集市街成为两个村庄,一个是新县的神留桥湾,一个是光山县的光新湾。

光新湾虽然没有了集市,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仍有一些家庭私开经销店或肉摊等, *** 上比神留桥集市便宜。

从我的村庄出发,往北约一百五十米到达河沟边的一块高地,那是叫做小庙的一个地名,再有五十米到河沟边。跨过丈宽的河沟上的三块垫脚石,往东北不足两百米是神留桥街;若沿着河岸直北而行,约一百五十米到达一座架在河沟上的新桥,再沿河岸直行百米到达神留桥古桥,跨过古桥过五十米便是神留桥古集主街。古集主街长约两三百米,道路为青石块铺成,沿街两侧都是已成为居民房的房子。房子临街多开有窗,在八十年代形成店铺窗口,以售卖 *** 的为最多。穿过古集街前往渡口,乘船到泼陂河码头转乘班车,往南可到浒湾乡集、新县县城,往北四里是泼陂河镇集,再往北可到光山县城、信阳市。

余氏祖坟在神留桥古集后山,是源自江西长茅余氏的河南余氏 *** 贤一公的坟墓,也就是迁往神留桥集的余氏之一代,被朱元璋追封为少保的余思铭的孙子。到我这一辈,已世居神留桥集二十三代了。八十年代末,因神留桥湾某蔡姓人家建房逼近余氏祖坟,引起蔡、余宗族小规模械斗,蔡姓房主 *** ,余姓四从坐监。

我出生那年,正是泼陂河水库修成之年,神留桥集早已沦落为露水集,被三个强大的乡镇集市包围。神留桥村集、浒湾乡集双日逢集,八里畈乡集、泼陂河镇集单日逢集。

解放后新的村集在前张洼湾村口,只有一条长不足百米的小街,但平常却显得特别宽阔——可用来放映露天 *** ,只在腊月稍嫌拥挤。集市最显眼的、无与伦 *** 是一排供销合作社的房子,这还不算其后院和仓库。单就供销社的房子来说,均是砖瓦房,砌有一米宽的廊檐和三四级台阶。

整个神留桥大队的宏伟建筑共有三处,一是大队部,二是供销社,三是神留桥中学。村庄的房屋多是土坯墙,丁李湾虽有许多古建筑的砖墙,但多是清朝以前留下来的,颇显破旧,且通常是三五家共住着一个大宅院子。神留桥中学虽为砖房,但据说许多大青砖是坟砖,可以看出有些砖上还残留有白石灰。大队部是一个极大的四合院,门面一排房却是小红砖和琉璃瓦,最为气派。我已记不得供销社的门面房是大青砖还是小红砖、琉璃瓦还是青瓦,但总归是可以排名第二的。

供销社的门面房被隔分为两块,一块为收购站,兼售油、盐、酱菜、散酒,另一块售卖各种紧俏物品。紧俏就是时髦,时髦的东西只有供销社才有,因为许多物资是凭票供应的,没有票就得高价,这就叫紧俏。几年前我写乡镇志时,知道六十年代凭票供应的商品有二十多种,包括糖、烟、酒、猪肉、布匹、针织、糕点、手表、自行车、皮鞋、火柴、肥皂、香皂、搪瓷杯、搪瓷盆、电池、镜子、蒲扇、凉席、水瓶、铁钉等等。我小时候所见过的“票”,似乎只有布票和粮票,但供销社不卖粮,也不再卖猪肉。收购站倒是收购禽蛋、鱼、虾、蟮、泥鳅、 *** 、蛇等,也收购农产品棉、麻、蓖麻、花生、芝麻、黄豆、红豆、绿豆等,也收购中 *** 材钱胡、沙参、车前子、金银花、葛根等。

村供销社不卖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等贵重物品,主要商品有糖、烟、酒、副食、布匹、鞋子、水瓶、镜子、蒲扇、手电筒、电池、火柴、肥皂、香皂、毛巾、脸盆、缸子、碗、筷、锅、菜刀、剪子、针、线、铁皮水桶、铁钉等。之于我个人来说,小时候最常去供销社柜台买的是糖子,不论几分钱都可以买,长大后买过手电筒、电池、开水瓶胆、瓶塞、火柴、盐巴、香皂、肥皂之类,也曾帮 *** 买过烟、打过散酒。

有一位专门给村供销社运输的送货员,用一头驴拉着架子车,每天把村供销社收购的物品运到乡里,再把需销售的物品从乡里运到村供销社。车行平路且空车时,运货员就侧坐在架子车上,一边吆喝着“嘚”“驾”,一边甩着鞭子,那样子十分惬意。

毗邻供销社一侧的是卫生所,有三位中医,两位年长约六七十岁,一位年轻约四十多岁。三位中医轮流坐班,但赶集看病的人总是希望由最老的老中医望闻问切,而对那位四十多岁的中医不太信任。在卫生所成立之前,两位老中医是行走于乡间的赤脚医生,认得 *** 多。医生们平时居家,各备 *** 箱,如果夜晚有人得了急病,仍需出诊。

供销社和卫生所对面是一排低矮房子,房前有肉摊、油炸摊、豆腐摊、挂面摊,似乎这几样可以 *** 。在七十年代,当地出嫁的女儿给父母亲做寿,最常见的寿礼三大样是挂面、油条和猪肉,装满一个竹筐,当然还可以有鸡鸭鱼蛋等;而农村人家待客,豆腐必不可少,毕竟肉贵,豆腐的种类却有水豆腐、千张(干豆腐)、臭豆腐卷、 *** 、豆油、麻辣豆腐块等。在贫穷的时代,农村有“过小年吃豆腐”之说,豆腐简直就是介于荤菜与素菜之间的一个特别菜种,不上不下。在油炸食品中,菜角、千张卷油条要趁热吃,而油条、麻花、馓子却可以在家中存放很久,冷油条老人用开水或热稀饭泡着吃,小麻花、馓子则是儿童的更爱。后来吃过天津的 *** 花,感觉远没有家乡的小麻花好。

至于挂面,更是是家家必备之物。挂面又称长寿面,“鸡蛋挂面”是生日标配,无论老人小孩。此外,家里来了客人或请人做工,通常要请来人“过晌午”“过晚上”,这就又少不了挂面,擀面条是不行的,包饺子又太费工夫。因此要长期请人做工或帮工的人家,例如盖房子,需要大量的挂面时,通常又会请人到家中来做挂面。

除此之外,集上不固定的则是柴禾担、蔬菜担、瓜果担、鸡蛋筐鸭蛋筐、卖鱼虾蟮或 *** 的、卖鸡鸭的,都是农户自家产的或河塘里打捞的。村集上并没有早餐的摊点,没有卖包子、豆浆、水饺、面条、稀饭之类,那些要到八十年代才会出现。

集市直到八十年代才红火起来,直挤兑得供销社可以关门大吉。 *** 之间,供销社对面的低矮房子都翻新了,都亮堂了,都成为经销店了。早餐店也出现了,摆地摊的也出现了,甚至理发店、信用社、牛行也都出现了;原来不固定的临时小贩形成了固定的区域,有水产区、蔬菜区、柴禾区,全都挤到大马路上。集市扩大成了一条丁字街。

前张洼村的家庭,几乎半数经商, *** 两个弟弟都开了经销店,也有的家庭建房出租。附近村庄的居民,也有来摆地摊的。地摊并不是摊在地上,而是在两条板凳上架一竹薄,物品就摆放在竹薄上。竹薄简单易制,家家都有,是用十几根细竹以麻绳串联而成,夏夜可以睡在上面乘凉,也可以搬到院子中或晒谷场上暴晒农作物,不用时可以卷起来立在墙角。

各村庄的经销店也出现了。我那距离集市只有五百米的村庄,爷爷开了间经销店。我曾经怀疑,爷爷的经销店能否赚钱。事实证明,人类都是有惰 *** 的,多数人宁愿多花一点钱也不愿多走路,或者说是省下了赶集的时间。爷爷的经销店只售卖极少数的日用品及烟、酒,主要收入还是来源于烟酒,虽然我的村庄只有一百五六十人。在那个粮食酒通常只卖四元一瓶、一包烟通常只卖一元多钱的八十年代,爷爷的经销店竟然传了三代,从爷爷传给二姑,从二姑传给三姑,从三姑传给姐姐,直到她们出嫁。

集市火起来后,许多人赶集纯粹成了玩乐,特别对于无所事事的老人或孩子们来说,即使对于早晨有工作要做的孩子——例如放牛,也会挤出时间去赶集,看热闹是中国人固有的为数不多的欢乐之一。那些上学经过集市的孩子,必定要在集市上浪费一点点时间,多年后那回忆就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一种参观和游览。

校长每逢集到学校也要经过集市。有一次在校会上训话时,他给我们讲了一个集市上的见闻,以证明学习课外知识的重要 *** 。一个打着快板讨钱的乞丐,对着一位不肯给钱的摊主唱道:“你敬我是杨六郎,我敬你是八贤王。”杨六郎和八贤王是什么关系?杨六郎是八贤王的妹夫, *** 妹!

似乎集市火了以后,那些乞丐也都成了 *** 艺人,再来村庄讨饭时不是打着快板就是拉着二胡,或者脖子上缠着一条无毒蛇,又会肩上立着一只会学人话的八哥。对于这样的 *** 乞丐,孩子们是欢迎的,不会再驱狗咬,施舍的米也多起来。有时故意舀一满碗米,端在手中,让乞丐在门前多唱一会儿。

村庄里有两位老人是每集必赶的,他们是亲兄弟,都七十多岁,互不来往大半辈子了。弟弟 *** 壮丁时,曾将妻儿托付给哥哥,哥哥却将弟媳妇给卖了。哥哥每次赶集空着手去,回来时必提一块肉。弟弟每次赶集必背着一捆竹子,卖了钱也割一块肉打一瓶酒,寒暑假期间时常还带着两个孙子,有时也将竹子背到泼陂河镇集上去卖。他的两个孙子住我对门,时常向我吹嘘泼陂河镇集如何好,比神留桥镇集要大许多倍,然而去泼陂河镇集要坐船,要付船钱,我终是没有去过。后来姐姐也时常跟随村人去泼陂河镇集,贩些水果到神留桥集上来卖,暑假期间我常到码头去接姐姐。开经销店最辛苦的是二姑,那时家里并没有自行车,又为了省钱,二姑常到二十多里外的浒湾乡集去取货,取货一般选择在星期天,带上大我六岁的叔叔,还有我们姐弟三个,肩挑背扛的,累得不行。叔叔蛮有力,给学校打柴时曾挑回185斤,破了校史记录,每次他都要挑三四箱白酒。

叔叔后来在乡粮管所上班,婶婶是乡街上人,在乡集街上开有一家服装店。每到腊月下旬,叔叔也将货物拉到村集上来卖,摆摊,罢集后将货物寄存在他舅舅的经销店中。

集市每到腊月中旬、下旬就火爆得不行,过小年之后更是人山人海,依家乡话说——“挤破了头”。这样的盛况,比秋季的农村商品交流会还要疯狂。

秋季的农村商品交流会在每年九月,秋播之后,农闲时节。因为集市街太小,商品交流会均选址在大队部门前那一 *** 空阔地上举行。为了庆祝盛会,更因为 *** 无心上课,学校每年都要放假三到七天,大队部离学校只有一百米远。商品交流会上售卖最多的是布匹和服装,都是一卡车一卡车从乡上拉过来的。每次交流会如同传说中的庙会,吃的、玩的特别多。大队——已改为村——会请一台花鼓戏班子,约有六七名演员。各种水果、干果这时都有了,零食也都运来了,孩子们就是为了吃。

腊月集则有所不同,主要是供应年货。在八十年代初期,大多数农村青年还未外出打出,赶腊月集成了最重要的消遣,整个上午小集 *** 量都超过千人,直到午后一两点罢集。许多年轻人故意制造人浪,每每有被挤倒的人,小孩子们都吓得躲在一边。每个集市都有因“挤油”而发生争斗的,直打到稻田中,打得个头破血流,岂不是“挤破头”是什么?神留桥村集本来就小,我曾在夏夜集上看露天 *** ,于散场时被挤丢了板凳。那些年我们正是十几岁的半大孩子,于腊月集市上非常热衷这种“挤油”运动。

到八十年代后期,农村的青年大部分去城市打工去了,但是每年春节前回家,购买力今非昔比。如果说八十年代初期的赶集对于年轻人来说是闲诳和看热闹的话,八十年代末期则是大包小包地抢购了。为了维持秩序,我们姐弟三人每集都去帮叔叔照看货摊,单日则去乡集上帮忙。

其实拥挤的只是村集的主街,对于马路上的次街来说,它可以无限拉长,由五百米拉长到一千米,再拉宽到路两侧的稻田中。这个时候,你如果想见某个心上人,就去集市上找吧,不会因为没有 *** 联络而找不到。如果一遍找不到,就来回两遍、来回三遍;如果这一次集上没找着,就下一次集上再找。如果你们熟识,你可以偷偷地拉她的手;如果你们不熟,你可以悄悄地塞一个小纸条给她。

不光青年,中年 *** 喜欢赶腊月集,不然漫长的冬天做什么呢?去集市上转一转,看看年货还缺些什么。有些不常用的物件想不起来,遇见了,觉得划算就买下来;也不一定是过年才用,有些是正月十五才用的,有些是夏天才用的但冬天便宜。

最不爱赶集的是中老年妇女了。一者,她们往往不管钱或不挣钱;二者,她们无一不节俭持家;三者,她们过了爱看热闹的年龄了。她们只有在卖什么的时候才赶集,或者是必须买什么的时候才赶集。我的三姑奶特爱赶集,她嫁在离神留桥集八里远的光山县某地,几乎每集必赶。她没有亲生儿子,早早地与过继来的娶了媳妇的儿子分家过,住泼陂河水库旁边却种了许多菜园、茶叶,每集不是挑着蔬菜就是茶叶到集上来卖,甚至在神留桥不逢集的单日子里挑到十六七里外的八里乡集上去卖。不然,漫长的老年生活如何打发呢?如今,三姑奶已年近九十岁了,五年前见到她时,她依然精神矍铄,独自从新县县城坐车到神留桥集,再步行八里回到她的农村老家去。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标签: 黄麻 麻绳 一般 什么 绳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