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制玉有无单向旋转死机?
不少的网友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古代有没有单向旋转加工玉器的砣机,也是比较关键的一个问题。为从工痕上来判断古玉的新老提供了一个依据,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证。
·之一个,大量史料来佐证这个时期没有单向旋转的加工工具,来加工玉器。因为在民国时期留下的历史照片(表明),民国还在使用,正反转,脚踏,往复运动的机器。这是当时加工玉器所使用的一些工具。
不管是"钱弓子"也好,砣机也好,砍机, *** ,抛料,镂空,打孔,都在使用这种原始的来回拉动的或者是脚踏的,正反转旋转的砣机的砣机,从无到有,半自动到全自动,包括现在出现的AI技术,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古代同样是这样的。
既然民国这个时候,他在使用这个正反转的机器来加工玉器,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自古以来一直到民国,就没有出现过单向旋转的加工工具来加工玉器。即使在短暂的一个时期内出现过这样的工具,但是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古人觉得这个 *** 不实用或者是实现不了玉器的加工,所以就弃而不用了。
·第二个问题,工艺的局限性来论证一下,单向的工具到底能不能实现?古代想在玉器上加工上微痕,加工上痕迹。不管是阴线也好打孔也好,还是做高浮雕浅浮雕也好,那么一定具备这3个条件。
→之一,一定要有瞬间的一个加速度,才能砣出痕迹。
→第二个要有一定的力度,这个"速度"和"力度"是在合理的配比下完成的。
→第三个,需要一定的摩擦力,如果是"砂花分离"的情况下,没有"砂"作为摩擦力作为介质的话,是很难在玉器上实现这种微痕特点的。
更多古玉鉴定知识,请关注我。
【生态灵寿】生态车谷砣(李海鸥2022年11月16日,照片截图自杨业鹏提供新华社视频)
怀念奶奶的石砣砣
童年的冬夜,常见奶奶坐在炕沿边用石砣砣捻棉花线。石砣砣是用块直径一寸左右的薄山石片打磨成的。山石多为黑色花岗岩,打磨成后的石砣砣,中间有个小孔,一支竹筷的粗头固定在小孔中。捻线时,将棉花先拉成细条,细条的一头在竹筷的细头上打个活结。只见奶奶左手牵着棉花条,右手的拇指和中指捏住竹筷的细头顺时针一捻,石砣砣就在奶奶的怀里“嗡嗡”得飞快地转起来。随着转动,绵线在昏暗的煤油灯光里越捻越长,当石砣砣离开奶奶的怀,下坠到炕沿下,快挨上地面时,棉线在奶奶的面前就拉出了一条细长的、颤动的垂直白线来。奶奶就收回石砣砣,解开细筷头的活结,将捻好的线缠绕到筷子上。几个回合捻下来,石砣砣上的筷子就被棉线缠绕成一个小白棒槌。这时候,奶奶就摘下筷子来,让我和四姐将线再缠绕到一个小羊头似的白线蛋上。
在昏暗的油灯下,围着火盆耍闹的我和四姐,一个拿起“小白棒槌”,另一个包起“小白羊头”,在火炕上滚来滚去的当皮球玩儿。常常是线缠绕好了,“小白羊头”上的线也快被我和四姐摸过火盆的黑手染成黑线了。
奶奶去世时我已经参加工作了,奶奶在自家的土坯火炕上昏迷了五六天,那天后半夜突然清醒了,让父亲从大板柜里拿出了那个小羊头大的白线蛋来。这个线蛋整天在柜里扔着,谁使线就去缠着用点儿,可多少年了,光见人们用线,不见线蛋变小,谁都没把它当回事儿。我经常见奶奶往上加线。说是白线蛋,线早黄了。奶奶什么话也没说,用她那干枯的手摸了摸我的脸,然后拉起我的手压在线蛋上,流了两眼长泪走了。我怀抱线蛋,流着热泪给奶奶守了两夜灵。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大伯和叔叔闹起来了,非要拆开线蛋看看里面有什么宝贝。我舍不得,但父亲让姐姐们拆线蛋,拆了好长时间,等终于拆开了,大家惊奇地发现,中间包着半块银元和一个油光黑亮的石砣砣。我们姐弟都是之一回见到银元,而且是半块袁大头。大伯抢了石砣砣,以为是块宝玉,可眯眼一看,见只是一块普通的花岗岩石头后,气得把石砣砣使劲往地下一扔,就和叔叔去争抢那半块袁大头去了。
幸亏那时屋里还是土地面,石砣砣被扔地下后,完好无损地轱辘到了我的脚下。我心疼的捧起石砣砣,又扑到奶奶棺上哭起来,可已经嗓子哑的哭不出声了。我后来才知道,石砣砣是奶奶出嫁时,奶奶的奶奶送给她的,更是奶奶一生的心爱物件。那半块袁大头,是土改时分的,本来分了两块,一块解放石家庄时,爷爷参加支前担架队,奶奶怕爷爷出门急用,缝在了爷爷的内兜里。抬担架时遭遇轰炸,爷爷牺牲了,随身带的一块银元也被炸掉了半块,剩下的半块袁大头,作为爷爷的遗物到了奶奶手中。奶奶去世后那半块袁大头最后到了谁手里,那是家丑,我不便说。我只能说,大伯和叔叔为了那半块袁大头还打了一架,两家至今都不说话。另一块袁大头六零年挨饿时,奶奶在黑市上换了救命粮。
安葬完奶奶后,我用拆下的原线将石砣砣重新缠了起来。多少年过去了,我随工作调动,搬了多次家,可那个包着奶奶石砣砣的小羊头大的白线蛋,至今还跟着我。老伴经常将白线蛋给孙子当球在床上滚着玩儿。我一看见白线蛋,就仿佛又看见了、在昏暗的煤油灯光里、坐在炕沿边用石砣砣捻棉花线的奶奶来。
奶奶的石砣砣呵……
2018年9月1日写
砣作为制玉的重要工具,一直在不断发展演变。
一、双人砣玉
双人砣制古玉需要两位玉工配合完成,一人用手拉绳,带动砣盘转动,另一人手持玉料,在砣盘上操作加工。最初的砣具使用青铜材质,青铜硬度不够,因此砣痕相对来说,不够犀利。但无论如何,砣具的发明是一项重大突破,对玉雕工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战国时期,铁器出现。铁的硬度很高,迅速应用到制玉工艺中。用铁 *** 的砣盘,硬度高,锋利,可以做的很薄,带动潮湿解玉砂,能进行细阴线加工,使得玉雕技艺,大幅度提升。由此,战汉玉器,雕工精湛,玻璃光极美,件件都是顶级奢侈品。
二、水凳砣玉
隋唐以降,出现了水凳,一人即可独立操作,琢制玉器。水凳的出现,使得古玉加工效率大幅提升。水凳砣制玉器,一直应用到解放后出现电动砣具,方才退出历史舞台。
三、电动砣具
现代应用电动砣具,加工效率极高,电动机单向旋转,高速削磨。电动砣具也用来进行古玉仿制,如果能够准确把握加工痕迹,就能与古玉雕刻痕进行对比,用以辨伪。
高速电动工具容易产生“拉锁”状崩口,且在沟底出现生涩长条状划痕,沟底无磨砂状包浆,这是与古玉的不同之处。
学习砣具演变,提高古玉鉴定眼力。
「植保精品」用法砣?——何止是高产水稻用药已经到了后期,合肥中海技术服务部工作人员,针对很多产品的实际表现效果、试验示范结果都进行了回访。今天想分享给大家一个让人惊喜连连的产品。它不仅能防治水稻稻曲病、纹枯病,并且可以让水稻稻谷丰满、鲜亮。下面就带大家看看这款神奇的产品吧!
在长丰涂郢
青枝腊秆
谷粒金黄
叶片浓绿宽厚
这正是法砣优异的功效
在肥西苏小
用法砣
病害防的好
产量自然少不了
汉字文化的学习进步
绝不仅仅是汉字本身
更是一种文化智慧的提升
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构建。
今日汉字主角:佗舵柁坨砣沱驼鸵跎
01
“佗”字读音为“tuó”,原本也是写作“它”,为了有所区别加人字旁,指一个人拖着东西行走的样子,后面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痕迹。
今天“佗”这个字不常用了,仅用在神医“华佗”的名字上,他是我国历史上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而“佗”字也再现了神医当年拖着药箱,采药群山,治病千里的样子。
02
船舵的“舵”字配有“舟”作旁,说明与船有关。舵一般放在船尾,是帮助船前行,和改变前行方向用的。
在船前行时,舵在水中左右摇摆像蛇爬行时尾巴摇摆的样子,给船提供动力和方向,于是留下长长的拖痕,像一条蛇的样子。
其读音为“duò”,与“它 tuō”相似,只是变了个音调。因其古代多为木质,所以有时候也写作“柁”。
此外“柁”还指房架前后两个柱子之间的大横梁——房柁,两根柱子好似骆驼的两个驼峰,中间驮着一根大梁。
03
“坨”字配有“土”作旁,指一个小小的土堆的样子,好似一条蛇盘在那里。
“砣”字配有“石”作旁,指的就是秤砣。
秤砣这个东西,农村孩子一般都知道,就是一块不大的石头,顶部凸起像一条蛇盘坐抬头的样子,并留有一个环扣,方便穿绳吊挂,长长的吊绳也似拖着个尾巴。
“沱”字配有“水”作旁,最早为一条水名——沱江。沱江位于四川中部,地势更低,除其主流之外,四周水源也常汇集于此,是一条混水江,且长期盘踞于此。
04
骆驼的“驼”和鸵鸟的“鸵”也都是由“它”字所造,两者虽是不同物种,但却有相似之处——都有长长的脖子。
当它们卧下时,远远看去似一条盘蛇伸着蛇头的样子。且骆驼的驼峰也像两个小土堆——坨的样子,背在身上。
骆驼和鸵鸟,一属马类,一属鸟类,各自用偏旁给它们归类就是“驼”和“鸵”,读音不变。
05
“跎”字配以“足”字作旁,指明与人的腿脚有关系,在《文部》讲“老”字的时候,我们提到过“人老腿先老”这回事。
从生活实际和说文解字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这个“跎”字之所以由“它”加“足”来造字,背后要说的是:当一个人腿脚(足)不便时,行走起来就只能弯腰驼背,身后留下一串模糊拖行的脚印,这就是“跎”字本来的含义。
“跎”常与“蹉”连用,组成“蹉跎”一词,但其实,蹉是蹉,跎是跎,它们还是有差别的。
汉字中,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独立的含义,把字学活,才能用活,以致出神入化。
“蹉”指的是在行走的路上出了差错,与成功失之交臂,也因此而错过了美好青春。
日月蹉跎、岁月蹉跎,人们常以此感叹时光流逝,人已暮年,表达美好的青春时光白白过去了,自己还什么也没干成就已经老了。
现在,你知道青春是如何“蹉跎”的了吗?纵然人生路漫漫,也须长点儿心,避免走错路,被岁月蹉跎了哦~
○〢关于作者:
本文改编自《双法字理》,作者:白双法老师。
读《双法字理》,学汉字文化!你值得拥有!
汉字文化的学习进步,绝不仅仅是汉字本身,更是一种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构建。
这里是无师字通,专注分享汉字相关的故事与文化,喜欢的朋友们欢迎关注和转发,感谢支持!
渤海海峡当中的砣矶岛,曾是北宋和辽国的海上分界线横亘在渤海海峡之间的长山列岛(区划上属于烟台市长岛县),由大大小小数十个岛屿组成,其中常年有人居住的岛屿正好十个,根据方位的不同,分为南五岛和北五岛。
在北五岛当中,砣矶岛是最靠南的一个,它也相当于长山列岛的南北分界线,过了砣矶岛,就进入了渤海海峡的深处。
(砣矶岛的形状,有点像回旋镖)
砣矶岛的面积较大,且岛上有特产(砣矶砚),因此在古代的史料中有比较强的存在感。宋代的史料,就曾多次提到这个地方(写作驼基岛,下面统一写作砣矶岛)。
如《元丰九域志》中记载,登州蓬莱县下辖三乡,两水一镇,驼基、沙门二寨。沙门寨在沙门岛(通常认为是现在的庙岛),驼基寨就在砣矶岛。
寨指的是军事据点,而军事防御,也的确是砣矶岛在宋代史料中频繁出现的原因。北宋之所以在砣矶岛上设寨驻兵,是因为这里事实上是北宋和辽国的海上分界线。
从现在的区划和历史传统而言,砣矶岛以北的大小钦岛和南北隍城岛也属于长山列岛的范畴。但在北宋时期,航海条件有限,砣矶岛以北的海岛有些鞭长莫及。且当时的岛上,应该并无常住人口。因此,北宋朝廷事实上对于砣矶岛以北的岛屿,是一种不管不问的态度。
这一情况,在很多史料中可以得到佐证。比如,《宋会要辑稿》中记载了一件发生在宋徽宗时期的事情。当时,有大臣建言:“登州与北界渤海水路相望,虽称四百里之远,缘风顺一日可到。今升为边州,所以戒不虞也。窃见熙宁八年朝旨:刀鱼战棹司每季那巡检一员,将带兵甲,下北海驼基岛驻札,系以驼基石为界。自与北朝通好,不曾根究海上北界。今窃虑与渤海人水路相近,缓急作过,则驼基孤外。乞以末岛、呜呼岛为界。自末岛之南,又有钦岛、逐岛,各乞添置卓望兵员,往来巡逻。如此,则缓急不致失事。”
也就是说,当时北宋的登州与辽国隔海相望,四百里海路,乘船一天就可以抵达。宋辽自从澶渊之盟后,总体关系比较融洽,陆上虽然泾渭分明,但海上却并没有划定界限。只不过在惯例上,宋朝以砣矶岛为边防一线,视此为海上边界。而边界以北的末岛(钦岛)和乌湖岛(隍城岛),则类似于两不管地带,北宋和辽国都没有进行实质管理,类似于两国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
在承平时期,这种局面并无太大影响,但到了辽末,女真兴起,渤海局势为之一变。因此宋朝大臣认为在砣矶岛设防不利于掌控局势,建议向北驻兵,将防线推进到钦岛和隍城岛一带,一旦辽东有变,可之一时间知晓,避免被动。
北宋朝廷对这一建议似乎并不感兴趣,史载:“诏本路安抚司及本州岛官体究,措画闻奏,不得希功引惹。”意思就是,你们可以好好调研一下可行性,但不准轻举妄动,惹是生非。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北宋对外政策的虚弱,生怕这一举动会引发对面的不满。
从现有的史料来推断,直至辽国灭亡前夕,北宋方面仍固守砣矶岛的旧边界。《续资治通鉴》记载:“至是(政和年间),金之苏州汉儿高药师、曹孝才及僧即荣等,率其亲属二百馀人,以大舟浮海,欲趋高丽避乱,是月,为风漂达宋界驼基岛。”也就是说,金国占领辽东半岛之后,当地部分 *** 外逃,坐船时被风吹到了砣矶岛,进入北宋地界。
高药师一行带来了辽衰金兴的消息,北宋因此开启了联金伐辽的海上之盟的谈判,使团走的海路,就是从登州经砣矶岛至辽东。砣矶岛,也是这一次历史大事件的见证者。
思考的结论:商周“一面坡”不是砣出来的!
引申:西周以前砣具出现的可能性为零!
“一面坡”是流行于商周时期的一种玉器加工技法,其实就是斜刀工艺。起始大概在晚商时期,成熟高峰应用在西周时期,春秋之后逐渐消失和演变了,在汉代突然出现的”汉八刀“技法有一些”一面坡“的影子,但以后再也没有类似的技法运用。先贴几张典型的商周”一面坡“玉器,给各位看官打个牙祭:
商代晚期:这个时期的“一面坡”雏形已具备,线条相对直角较多,较粗糙,刚性十足,很符合商代主流的折铁线风格。且只有“坡”,没有细阴线相称,斜刀幅度较小,立体感相对西周较差一点。
鸟型玉佩 商晚期 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
玉鸟 商代晚期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西周:此时期的“一面坡”线条圆润,斜刀幅度较大,打磨精细,且有阴线辅助相称,立体感强。表现出来的视觉感更好。但西周早期还是有一些商晚期风格的影子。这符合发展规律:
任何一个时代经典的器形纹饰在发展初期基本都衔接上个时代晚期的雏形,毕竟朝代的交接很快完成,但文化是循序渐进的。
凤鸟纹玉璧 西周 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9号墓出土
龙形玉佩 西周 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41号墓出土
龙纹玉璜 西周 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2号墓出土
人首龙纹玉佩 西周 陕西省扶风县黄堆3号墓出土
这么迷人的西周“一面坡”,工艺到底怎么做出来的?
最初刚学古玉时,就听古玩行里的前辈们嘴上经常挂着二个词:“一面坡”、“昆吾刀”。偶尔还会听到一些行家解释说西周的“一面坡”非普通工具所能达到。于是在我脑子里就种下了一个结论:西周玉器在 *** 上有着不得了的工具!(注意哦,很多人入行都是这么被人带着走的。。。。至于悲京还是高兴,那就看你的运气了~!)
众所周知,治玉工具的发展阶段大概分为三个:
- 原始刮磨
- 人工砣具
- 电动砣具
砣具的出现,是治玉工艺上的分水岭,自然而然,我就想到“一面坡”出自砣具,而且是装备着不同寻常材料的砣具,这也正是大多数人和前辈们在传播着的想法。于是,这个观念和认识就形成了,根深蒂固了。
但是。。。。。
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引子,哪怕只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
馆 *** 周玉器局部微距图(转载于杨建芳古玉研究会用图)
对,就是它!!!一次浏览馆藏微距图片资料时,这早已熟悉的一张西周玉器眼睛的微距图让我有了一点点不一样的想法:这好象不是砣具砣出来的!
于是,翻阅了诸多的西周玉器细节图片,部份如下:
馆 *** 周玉器微距(转载于杨建芳古玉研究会用图)
馆 *** 周玉器微距(转载于 *** 用图)
馆 *** 周玉器微距(转载于 *** 用图)
这些圆圈和弧度的工痕让我想起一件红山玉器的经典工痕,如下:
红山勾云型佩局部微距图(转载于 *** 用图)
各位看官仔细对比下上面的几张西周图,圆圈和弧度转弯处的工痕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红山的这件玉可是纯刮磨出来的,那西周的工痕是不是也应该是刮磨出来,而非砣具砣出来的?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有件玉戈,上面还有未完成的纹饰,恰好保存了当时的加工痕迹:
虢国馆藏玉戈(转载于 *** 用图)
放大细节图:
玉戈表面未完成纹饰特写图(转载于 *** 用图)
小时候我妈就经常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不管看图还是看实物,终究只是停留在看的阶段,要不,动手试试?
动手试验:
动手!!!
准备材料:
- 解玉砂
- 玉料
- 石核
一切按照原始工艺和工具来。
解玉砂
一块和田带皮料子
一块石核
打线起稿:
用石核直接刮磨出来的阴线放大图:(原谅我没有显微镜,领会精神吧!)
石核刮磨直线放大图
刮磨直阴线
来看看馆 *** 周玉器直阴线特写照:
馆 *** 周玉器阴线放大图(转自杨建芳古玉研究会)
刮磨出来的直阴线中多平行砂痕,且直长连续,局部长条状凸脊,沟底较深,布满晶团状凸脊和凹点。
原来认为直阴线出现末端浅窄,中间宽深,就是砣出来的,在这刮磨试验中同样出现了,同样,底部有V型和U型。唯一和砣痕不一样的是没有接砣痕。
所以,原本奉为定律的砣痕知识又一次被颠覆了,再一次证明学习是无止境的!真理是被用来颠覆的!
来试下斜刀吧,找个地方下刀
先刻画道深槽
磨啊磨,斜刀基本完成的样子,为了体现转角,在下面拐了个弯,看上面的砂痕,是不是有些老工的味道!
基本完成的“一面坡”的斜刀线
基本完成的“一面坡”的斜刀线弯角
对比馆 *** 周玉器特写图片看看:
西周玉器弯角放大特征图(转自杨建芳古玉研究会)
西周玉器弧线放大特征图(转自杨建芳古玉研究会)
照片清晰度有限,体现问题就行,各位看官能理解意思到位即可。
刻划刮磨工痕看完了,再看看典型的砣痕啥样:
馆藏玉器砣痕微距图(转自 *** 网片)
馆藏玉器砣痕微距图(转自 *** 图片)
刮磨阴线与砣痕有着明显的区别:砣具的阴线受砣具限制,有接刀痕,且不可能长而无接痕。而刮磨阴线连续且直多平行。
关于砣具的出现,目前业内的看法以台湾著名玉器学者杨建芳先生的观点为主,杨建芳先生根据春秋晚期的工艺特征,推测砣具出现在春秋时期。
继续动手,切线逼圆:
刮磨进行中。。。
基本完成的样子:
基本完成
放大看看
放大圆形图
另一面直接画圆草图刮磨:
画圆草图
开磨:
刮磨
基本完成的样子(将冲出的一些直阴线全部打磨掉的样子。磨的比较精细):
基本完成的圆型斜刀
换个角度:
基本完成的圆型斜刀
虽然和真正的西周”一面坡“还有很大差别,但目的基本达到。(话说刮磨起来费时费力,又枯燥又累啊!手疼啊手疼!)
完成的两个圆(右面的坡度小了些)
下面再帖几张馆藏微距图:
馆藏圆型斜刀微距图(转自杨建芳古玉研究会用图)
馆藏圆型斜刀微距图(转自杨建芳古玉研究会用图)
馆藏圆型斜刀微距图(转自杨建芳古玉研究会用图)
馆藏圆型斜刀微距图(转自杨建芳古玉研究会用图)
馆藏圆型斜刀微距图(转自杨建芳古玉研究会用图)
除了馆藏,再贴一张藏友的微距图:
藏友的西周玉器微距图(网友授权)
藏友的西周玉器微距图(网友授权)
总结:
通过在一块玉料的两面进行不同的起稿方式进行试验,均能达到试验目的,用原始刮磨得到的阴线和弧线(包括圆型)符合西周”一面坡“工艺特征。
结论:西周”一面坡“不是砣出来的,而是刮、刻、划、磨、蹭出来的!
虽然以上实验能说明一定问题,且暂时得出了自认为是对的结论,但事无绝对,而且肯定有很多藏友不认同我的观点,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能引起大家的兴趣从而能不断研究学习,逼进真相,目的就达到了。
心得:
在动手试验中,深深的赞同”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正确性。自己的知识又一次得到更新和校正。建议有条件的藏友试试,一定有所收获。
看着馆藏的这些珍品古玉,摸着自己手中的石核,再瞅瞅桌上的试验玉料,心中只有对古人深深的崇敬和佩服!!!如此简陋的工具、如此枯燥费时费力的过程,需要多强大的、恒久的心力跟坚持才能做到。这些古代工匠放到现在,绝对都是顶尖的工艺大师。而现如今的我们,缺乏的正是这些大师们所具备的!让我们静下心来踏实的做事吧,慢慢的来,这样才能快些!
人们对玉器的喜爱由来已久,相比于现在翡翠进入百姓家,在古时候,玉器可是只有王公贵族才玩得起的奢侈品。
这不仅是因为当时玉器开采难度大,上好的玉石难找,更多还是因为古时的工具实在有限,打磨雕刻一件玉器饰品实在太难了。
所以,当时即便是富裕人家也都是穿金戴银,能够有一件精美的玉器那肯定是几代人传下来的传家宝。玉器既然如此难以雕刻,那么古时的人们是如何将一块玉石雕刻成光滑精美的配饰呢?
?
图片来源于 *** :一块玉石
一、中国最早的玉器雕刻饰品出现在什么时候?
良渚文明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最闪耀的阶段,大概在五千年前,这里的人们就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许多现在的我们想象不到的奇迹,其中就包括玉器雕件。
在良渚文明的发源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灵宝西坡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几千年的玉器,这些玉器的材质都是绝佳上品,每一块玉石都被雕刻成不同形状,或配饰、或器皿。
虽然略显粗糙,但是能够有完整的线条、形状出现,在当时完全依靠手工劳作的远古,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而且在这些出土的玉器上面都有明显的切割痕迹,在当时没有任何切割器械的情况下,人们是用什么办法来打磨这些玉石的呢?
图片来源于 *** :考古学家发现的玉器
二、古时人们是用什么来打磨玉石的?
在中华大地上蕴藏着无限的宝藏,在安徽凌家滩、苏州草鞋山等地都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通过对这些玉器的反复研究、推敲,考古学家和科学家们互相帮助,反复琢磨,最终总结了几个古人用来雕刻玉器的方式,找到了一些他们自己手作的打磨工具。
当看到这些工具的时候,不禁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之大,能够为世界增添这么多美好。
图片来源于 *** :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
1、用特制的线进行切割
天然的玉石都是没有规则的,如何将这些棱角分明的玉石切割成工匠想要的形状和大小呢?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利用了绳子。这个灵感可能来自于当时的摩擦起火,反复用绳子摩擦玉石,让玉石升温后破裂。
只是玉石的密度相当大,普通的绳子是无法实现这个目的的。当时的人们在失败中反复研究,最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选择牛皮绳或者麻绳,然后在上面粘上砂石,通过砂石对玉石进行反复摩擦,最终切开玉石。
但是对于砂石的选择可是很有讲究的,正常情况下,工匠们都喜欢采用石英砂,因为玉石的密度一般是在6以内,而石英砂的密度在7以上,通过更坚硬的砂石摩擦,才可以成功切割开玉石。
由于石英砂也是很难采购到的物品,因此当时也被人们冠以一个很迷人的名字:解玉砂。
之后随着弓箭的发展,聪明的劳动人民也开始使用绳弓来进行分解玉石,相对绳子的摩擦,绳弓会来得更快速一些。
图片来源于 *** :传统玉石翡翠的加工过程
2、采用片状物体进行切割
到了西周时期,人们在劳动力上的飞跃发展,又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明出了许多更简便的设备,这当中就有专门切割玉石的“砣”。
砣到现在依然被人们广泛使用,因为砣其实就是一块铁片做成的,可以飞速运转的机器核心配件,通过电力的支持,加上玉器工匠的巧手,很快就能拥有一件精美的玉器了。
但是在古代没有电,如何让这个“砣”飞速的运转起来呢?
考古学家在多个出土的古墓中发现了当时人们用来切割玉器的“砣”,其实是组装起来,并且通过人力就能够控制转动速度的切割机器。
图片来源于 *** :玉器工匠巧手 *** 精美玉器
古时候的人们将这种切割的机器设备称为:砣机,或者水櫈。人们用麻绳、转轴、木桶,一张挖空中心的课桌,就这样做出了一个简易的切割机器,并且只需要人为控制这种机器就行了。
操作的工匠一般都坐在椅子上,然后双脚踩踏板,这个时候金属轴片就开始运转起来,只要将玉器放在金属轴片旁边,转动的金属轴片就会开始磨去玉石多余的边角料。
而“砣”的发明,让人们切割玉石更加轻松,同时品质也得到了飞速提升。因为转动的“砣”可以反复的对一个地方进行抛光般的切除、打磨,让整块玉器在被切割之后还能保证其完好的程度,对后期玉器的雕刻 ***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 *** :砣机
3、磨砂
从西周出土的文物中,人们也惊奇的发现一些石碑、野史中有记载,当时居然还有类似于磨砂石的物品存在。当人们切割、 *** 完一件玉器的时候,难免会嫌弃不够精致,于是就有人想出了类似磨砂的工具。
通过对打造的物品反复磨砂,让切割的部位达到平滑的状态,大大提高了玉石饰品的需求量,满意度也遥遥领先。
三、古时人们要完成一件玉制产品需要几个步骤呢?
首先,想要雕刻一件艺术品,应该是先有一块成色不错的玉石。赌玉从古时一直发展到现在,随着许多玉石矿产过度开采已经被封,找一块纯天然的玉石很不容易。所以当时的玉石饰品真的无法进入普通家庭。
像河南南阳、陕西蓝田等玉石,当时开采不容易,因此雕刻的时候都是采用解玉砂的打磨,在完成作品的时间上就没有保证了。
其次,应该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切割方式,比如是采用绳子打磨,或者是砣切割的方式。切割方式选得对错与否,都和玉器的价值密切相连。甚至还会有人用抛打、扔的方式来打开玉石,这种做法其实会带来更严重的损耗,得不偿失。
图片:玉石饰品剧照
再有就是对雕刻好的玉器进行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打孔,这样才能方便佩戴。最后一步则是对雕刻好的玉器进行打磨、抛光,提升颜值。
即便到了现在,真正品质好的玉器都十分宝贵,上好的玉石也都存放在博物馆,以让其得以更好的保存!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 *** !
通山的包砣#我爱面食#我的家乡通山县是一个四面环山景色优美的山城,红薯是我们当地最家常的农作物,用红薯加工成的薯粉,可以做成各种好吃的美味,包砣就是其中最经典的美味乡愁,逢年过节,或家有贵客,通山人的餐桌上,总少不了这一味传统美食。
通山人对包砣,也有着团圆美好的寓意,对于远在他乡工作的游子,吃包砣是一种难忘的乡愁,每次回家,以及再次远行时,都挂念于心的味道。
做包砣先炒馅料,五花肉糜和豆干为主,胡罗卜、香茹、冬笋则是随喜好添加,我喜欢再加上点小河虾,会更鲜些,还要加点杏鲍菇,增加吃口的滑韧,食材一一剁碎,等待鲜味的融合。
炒锅烧热后先下肉糜,煸炒出油,给一点料酒去腥,炒至肉色发白后,再加入其他食材,翻炒均匀,调味很简单,只取酱油和盐,吃的是食材本身鲜美的味道。
料炒熟后,拌入切碎的蒜苗或小葱,既可提亮菜色,又增加了香味。
馅料炒好后和面,与小麦面粉不同,红薯粉和面要用开水,这也是包砣面皮好吃弹牙的关键。在薯粉中分次倒入沸水,一边加水一边搅拌,水量完全靠经验,充分融合后趁热揉面,一直要揉到面团光滑,趁着面团有温度,抓紧时间 *** 包砣,不然放凉了就捏不牢。
先抹点粉在手上,然后搓圆,把每个剂子搓圆后捏成小杯状,填入馅料,虎口用力,一边旋转一边收口,最后去掉顶端多余的面团,让面皮厚薄均匀,包砣经过我们灵巧的手,一个个就这样做好啦!
包砣最常见的吃法是煮着吃,水沸后下锅,全程保持大火,煮至全部浮起,就熟了。
若要换口味吃,我们也喜欢拿包砣回锅爆炒,先用油爆香蒜末,然后倒入煮熟的包砣,加入酱油,翻炒均匀即可出锅,撒上葱花,香气四溢。
古朴的美味,装着我们对家乡的怀念,是我们世代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