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里出现了糖尿病患者,很多人就会因此坐不住了。因为他们觉得糖尿病有遗传性,自己很快也会得糖尿病。也有的人认为糖尿病会传染性,一个人得糖尿病全家可能被传染。这是因为人们对于糖尿病的认识还不够完善,会造成很多误解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么我们今天就对糖尿病的遗传性进行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糖尿病会遗传吗?
1、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性
家族里若出现了糖尿病,你会发现,他的后代中也会存在糖尿病患者。其实这就说明了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但因为不是所有后代都会患糖尿病,因此这种家族性遗传并不是绝对的。糖尿病的遗传性主要是遗传给下一代一个糖尿病的易感基因。这个易感基因只会增加下一代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换言之,当存在相同的可诱发糖尿病的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时,携带糖尿病易感基因的人会比普通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2、并无传染性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不仅会遗传,而且会传染,这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目前并没有任何研究的结果,支持糖尿病具有传染性。因为从理论上来说糖尿病并没有一个传播的媒介。感冒会传染,是因为它有一个媒介,或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唾液传播。糖尿病缺乏这个条件,因此也就没有了传染性的可能。
糖尿病患者的后代如何降低患糖尿病的几率?
1、心态要积极
糖尿病的遗传并不是绝对的,而是遗传糖尿病的易感基因,糖尿病患者的后代不应该对此太过于恐惧,因为越恐惧越心理压力大的话就会更有可能遗传。所以糖尿病易感基因携带者一定要放松心情,更加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做到不恐惧,勇敢面对。
2、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携带糖尿病易感基因的人群相对于普通人来说患糖尿病的几率更大。因此糖尿病易感基因携带者应将自己类比真正的糖尿病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注意不要吃太多含糖量高的食物,也不要吃太多碳水化合物,以避免自身血糖的升高而诱发糖尿病。
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是它只是将糖尿病易感基因传给后代。因此携带糖尿病易感基因的人群一定要在心态上放轻松,在生活中要注意,只有这样才能免受糖尿病的侵袭。
大家好,我是诺诺。“漫话血糖”第二期跟大家见面啦~今天,诺诺要跟大家聊聊“糖尿病会不会遗传”的话题。
在之一期的“漫话血糖”中,我们收到了很多糖友的留言:
诺诺将从中抽取一个话题作为我们下期的漫画主题!敬请期待哈~
注:本文遗传数据参考自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台湾医生林嘉宏《糖尿病医师的自疗笔记》
糖尿病具有遗传性吗?答案是肯定的。
英国有研究人员对200对单卵双胞胎进行了为期20余年的观察,发现这些双胞胎在不同时间患上1型糖尿病的一致性为54.4%,2型为90.6%。而且,患上2型糖尿病主要受多个基因影响。
上海曾对1000多个糖尿病家庭进行研究后发现,父母都患有糖尿病的家庭,孩子患糖尿病的几率大于只有一方患病的家庭。如果亲属有人患糖尿病,则患病的概率要比健康人高3-4倍。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也曾发表了一篇论文显示,父亲空腹时血糖升高以及耐糖受的降低能影响后代的糖代谢情况。
由此可见,糖尿病确实具有遗传倾向。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糖尿病发病率却逐渐增高,发病人群也呈年轻化趋势。由于糖尿病具有遗传倾向,因此不少人在患上糖尿病之后比较担心,孩子以后是不是也会患上糖尿病,孩子的孩子是不是也无法幸免?
其实这些问题可能是对遗传倾向产生了误解。跟一些传染病遗传不同,父母患有糖尿病,孩子遗传的是易患糖尿病体质,而并非糖尿病本身。这也能从侧面说明,为何父母患有糖尿病,但姊妹好几个只有一个人患病的问题。
简单来讲就是,虽然易患糖尿病,但如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等,糖尿病就会离得远远的。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却成天吸烟喝酒、熬夜泡吧、久坐不运动、营养过剩,想不得糖尿病都难。
一般来讲,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比1型更强,而且患2型糖尿病的人也逐年增多。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讲,如果一个人患有糖尿病,不建议找同样患病的另一半,孩子遗传的几率大为提高。
但是这只是建议,因为糖尿病并不影响结婚生子,后期控制较好且没有出现并发症,也和正常人没多大区别。
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孩子该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建议做好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饮食上要少 *** 致碳水,比如白米饭、白面等等。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在物质条件不丰富的以前,人们很少能吃到精致碳水,基本以杂粮为主。随着生活条件改善,人们的主食越吃越细,这些食物的升糖指数较高,糖尿病的发病人数也呈爆发性增长。因此,在饮食上,可以适当吃点粗粮,蛋白质、碳水、维生素等分配均衡即可。
其次,适当进行运动。锻炼的好处很多,可以降低血糖,同时保持身材好看。很多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特征就是肥胖,经常久坐且不喜欢运动。为了避免以后患上糖尿病,坚持每周3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运动,不仅降血糖,还能提高抵抗力。
最后,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当父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就得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孩子知道父母患有糖尿病,即便自己还很健康,也需要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听人劝吃饱饭,坚持做好上面所建议的,糖尿病基本就不会找上门了。
《糖尿病会不会遗传》,中国科学报,2014 年,2 月20 日,第 004 版
《中科院动物所证实父亲诱导的糖尿病易感性跨代遗传》,家庭医生报,2018 年,8 月27 日,第 005 版
为什么偏偏是你得糖尿病?2大因素,让人恍然大悟!之一次听说糖尿病是老家的一个爷爷,在一次例行的身体检查时候查出来有糖尿病,需要及时进行治疗,而且需要严格控制饮食,这对于一个视糖如命的人来说是很困难的。当时人们对糖尿病的原因不是很清楚,以为糖尿病只和吃糖多少有关系。那糖尿病发生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今天就来为大家一一揭晓。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到目前为止,医学上对糖尿病具体的发病原因还不太清楚,但是一般认为是和遗传以及环境因素有关系的,还有一个人的身体状态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具体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进行详细解释:
1.遗传因素:糖尿病一般带有遗传性,若是家属中父母、曾祖辈有人患有糖尿病的,尤其是1型糖尿病,那么子女会有一定的患病概率,一般为4%-11%,在血缘兄弟姐妹中的遗传发病率高达6%-11%,要是同卵双胞胎其中一人患病,那另一人患病概率高达50%。
2.环境因素:1型糖尿病的发病和一些感染源有关系,常见的有腮腺炎病毒、巨细胞病毒、流感病毒等,一般人体在感染这些病毒之后,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但是具体是多少概率则和先天因素有关。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患者身体的肥胖程度以及运动量和年龄有关系。主要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肝脏葡萄糖产量增加导致血糖升高从而患病。
既然已经大致了解了糖尿病的患病原理,那么怎么才能有效预防糖尿病呢?
想要预防糖尿病,远离这种慢性疾病,那一定要从三个方面多加注意:
一是正确科学饮食。因为糖尿病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一些先天原因会导致糖尿病的患病概率,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来减少风险。比如控制食物热量以及营养摄入,饮食要做到低盐、低糖,多吃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补充维生素,同时还要加强运动,避免身体过于肥胖。综合进行才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二是定期测量血糖,做到心中有数。若是家族中有糖尿病史,那要注意定期测量血糖含量,尤其是中老年人,要养成定期测量的习惯。同时还要注意一些糖尿病患病的征兆,如出现性功能减退、视力模糊、多尿等症状,要及时检查,查看是否是由糖尿病引起的。
三是加强对糖尿病并发症的监控并及时治疗。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经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在治疗糖尿病时需要预防常见的并发症,早预防能降低并发症出现概率,减轻对身体的负担。
糖尿病是老生常谈的慢性病,这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近几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很大改变,糖尿病的风险急剧升高,尤其是中青年人和老年人。本身糖尿病不可怕,但持续性的高血糖却会损害肾脏、心脏、眼睛和血管等多个器官,甚至会因为并发症而威胁生命。有人说,糖尿病有遗传倾向,这真的如此吗。
糖尿病到底会不会遗传?
不可否认,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糖尿病分为一型的和二型的,研究表明,有20多个跟一型糖尿病相关的致病基因,所以确定遗传因素是导致一型糖尿病的主要因素。我国大多数糖尿病属于二型的,其中50%的病例跟遗传有关。
若父亲和母亲都患有二型糖尿病,那么下一代患糖尿病的风险达到50%;若只是一方患有糖尿病,50岁之前被确诊,那么下一代患病风险达到14%。
如何饮食才能降低糖尿病遗传风险?
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只要坚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就能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合理的饮食顺序能延缓身体消化和吸收碳水化合物,防止餐后血糖水平升高。胃部饱腹时间仅仅15分钟,所以吃饭前先喝汤水,这样能增加饱腹感,减少高升糖指数主食摄入。
吃主餐前先喝汤,能稀释胃酸,降低人们的食欲,避免暴饮暴食;然后再吃蔬菜、低脂肪和高蛋白质的食物如蛋类和鱼肉。食物以清淡为主,特别是鱼类,可选择水煮或清蒸等低温方式烹调,不能油炸;主食应安排在最后,选择高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玉米和小米以及糙米等,粗粮在胃中消化时间长,因此升糖指数低,几乎不会影响血糖水平,能抑制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升高。
降低血糖还需要怎样做?
1、做好饮食干预
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应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以植物油如橄榄油、花生油、菜籽油等来替代动物油,能为身体补充不饱和脂肪酸,维护心血管健康;拒绝吸烟喝酒,一顿饭只吃七分饱就行。
2、适度运动
每周至少有3~5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打乒乓球、羽毛球、慢跑、快步走以及骑自行车等;一周搭配2~3次抗阻运动,如平板支撑和举哑铃等,能促进肌肉生长,辅助降低血糖。
3、积极控制体重
肥胖或超重者应积极控制体重指数,不能超过24。通过控制每天总热量摄入、坚持运动方式来降低体重,万万不可随意服用减肥药或过度节食。
温馨提示
年龄超过40岁,皮肤瘙痒,肥胖,全身乏力,伤口愈合速度慢,有糖尿病遗传家族史,空腹血糖偏高者应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还需在医生指导下药物干预。每人每天至少吃500克蔬菜,其中深绿色蔬菜应占到一半以上,因为饱腹感强且热量低。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医生都说糖尿病不遗传,为什么还会有家族聚集?都说糖尿病不遗传,事实上却有家族史,糖尿病患者的后代更容易患上糖尿病,为什么还会有家族聚集倾向?今天梁老师聊聊这个话题,除了基因层面的家族易感性,主要就是生活方式的影响。
饮食的不合理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很多,其中,不良饮食习惯占有极其重要原因之一,肉蛋奶缺乏,青菜少,主食为主,或许零食不 *** 。现在家庭中对孩子宠溺,要啥有啥,方便面,火腿肠,薯片,可乐,有些家庭有所控制,有些还是任性的,这几种食物,就是典型的高油高能量,很容易造成肥胖,每一种都富含碳水化合物,甚至这些“只重口感”的食物只含有油脂和碳水化合物,因为淀粉油炸后极易保存,已经成为零食的主流,为了吃起来美味,还会添加食盐味精和一些加工料调味;各种可乐,冰糖雪梨等饮料,也是为了增加口感,加入大量的调味剂,葡萄糖,对人体来说,根本不缺的物质。
各种媒体,电脑,电视上各种零食饮品广告满天飞,间接导致大家对饮食缺乏思考和选择。此类食物,大大增加了我们的胰腺负担。小孩子饮食如此,很多成年人也是如此,家庭性的饮食结构存在不合理性。现在大家普遍接受的薯片,汉堡,可乐,导致人们普遍肥胖,据调查,现在成年人中,肥胖占据人群总数的三分之一。
我们已经脱离了传统的粗茶淡饭太久,是时候回归了。家庭中,有没有糖尿病患者,饮食结构都应该更趋于合理和多一些思考,因为糖尿病的发病比例在持续刷新我们的记录。
运动无从谈起
头条和抖音有好多朋友都在秀肌肉,秀健身,很多人已经开始着手锻炼,多是已经退休有闲暇时间的老年人,或许一少部分有健康要求的中年人,青壮年都在为了生计奋斗,努力做好自己的事,下班已经累的瘫软无力,难有时间抽出时间来锻炼,健身房里,看到过一句话:永远有比你更忙的人在健身,是激励,也是讽刺,像梁老师,医院工作没日没夜,锻炼也不能保证有时间做阻抗运动,我们在要求孩子学舞蹈,打篮球,学游泳,强调的多是技能,很少关注的是每个项目带来的健身效果,我们在有些方面确实忽略了,就连学校的体育课,都一直在被压缩,甚至被其他主科老师占据,以前强调的体美劳已经没有人再提起。
说远了,拉回来,我们追求的,不是那种肌肉男或者翘臀女,而是寻找适合自己的项目,糖尿病家族聚集,运动也可以互相鼓励和配合,一起跑跑步,游游泳什么的。
生活方式噪杂
除了饮食不合理,缺少运动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像喝酒,吸烟,玩手机,熬夜,也给家庭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有些人工作在夜间,可能也会影响到家人的休息。自己抽着烟美美的,家人吸着二手烟,可不是美美的,我们现在在强调保护我们的家人,最开始要做的,就是不再继续伤害他们。所以,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
支持和鼓励患有糖尿病的家人,并不知在口头上的几句话,在患病早期,尤其是还没有接受现实的时候,心灵脆弱,会考虑怕影响到家人们,会害得他们以后也会和自己一样成为糖尿病人,尤其是妊娠期糖尿病,好多都会问同一个问题,生小孩以后,会不会也是糖尿病?并不是一定就会得糖尿病,糖尿病首先是生活方式不合理造成的,和目前大环境有关,得了糖尿病没必要自责,我们没有错,是社会发展到这一天,但是不能知错犯错,和家人一起,直面碰到的所有问题,一起寻找解决方案,一起 *** 糖尿病餐,一起运动,共同用心保护我们彼此。
我是梁老师,这里是梁老师讲糖,关注糖尿病,关注降糖,您也可以关注公众号:梁老师讲糖了解更多内容,降糖路上,我们一起努力。
糖尿病是否会遗传?提醒:糖友想要控糖避免并发症,需做好4件事糖尿病发病率近几年逐年升高,据统计,我国成年人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到10.6%左右,之所以会有这一现象,与人们生活习惯不良有很大关系。
比如饮食上摄入过多的高热量食物,平时不爱运动,可造成体重增加,出现胰岛素抵抗,最终形成糖尿病。
众所周知,糖尿病对健康的危害很大,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许多人家族中有长辈或其他亲属患有糖尿病,会担心自己是否遗传到这一疾病。那么,糖尿病会遗传?
糖尿病确实有一定的遗传性。
有研究表明,自身患有糖尿病,那么,其后代患糖尿病的几率也会更高。假如父母双方均为糖尿病患者,那么,其子女有5%的几率可患上糖尿病,而如果父母中仅有一方患有糖尿病,子女患病的风险可降低。
不过这并不是说父母会直接将糖尿病遗传给下一代,子女从父母处遗传的只不过是某些对糖尿病有易感性的基因,当遇到某些特定环境时,有可能发病,但如果能避开这些环境,则有可能不会发病。
因此,只要生活中注意加强锻炼,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即使有糖尿病家族史,也不会那么容易被糖尿病缠上!
那么,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要如何控糖呢?
1、食物多样化
与普通人一样,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也要求多样化,这样才可以保证营养均衡。
蛋、奶、鱼、瘦肉、蔬菜、水果、谷物等,均应摄入,只有营养均衡,才可以使免疫力加强,保持血糖稳定。在选择食物时,要控制好高盐、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病情。
2、多运动
运动是控糖十分关键的一环,坚持运动,可以保持血糖稳定,减少胰岛素抵抗。患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喜欢的运动方式,如游泳、慢跑、骑车等,但应长期坚持。
3、戒酒
酒精对血糖的控制十分不利,糖尿病患者应尽量戒酒,如果无法做到完全戒酒,也要尽量减少饮酒的量。
4、用粗粮代替米面
米、面等高淀粉食物摄入过多,可导致血糖水平升高,不利于糖尿病病情。建议患者平时多吃一些粗粮,如玉米、红薯、燕麦等,可将三餐中其中一餐的主食替换为粗粮,可以更好的控制血糖。
从以上内容可以得知,糖尿病的发生确实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后天不良的生活方式才是造成糖尿病的罪魁祸首。因此,只要平时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可以降低其发病风险的。
而对于已经患上糖尿病的患者来说,生活中要注意“管住嘴、迈开腿”,严格控制好血糖,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没有家族遗传史,杭州5岁男孩竟确诊糖尿病!医生提醒……说起糖尿病,在不少人的观念里都认为是老年病,这种说法现在要改了,儿童,甚至刚刚生出来一个月的小朋友,被查出来有糖尿病的也不在少数。
5岁的俊俊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喜欢吃甜食。 前阵子,俊俊妈发现儿子时不时要喝水, 一开始她没多想,以为是天气热的缘故,孩子出汗多,饮水量也自然会随之增加。但时间一长,她感觉到不对劲了,孩子既没力气也没精神,而且小时候没有尿床的毛病, 但如今5岁了,怎么反而动不动晚上要“画地图”了呢?
“他尿床次数明显变多了,晚上喝水也多,体重还有减轻,最近变瘦了不少, 因为我也关注了下糖尿病的大概症状,就怀疑他可能有这方面的问题。”俊俊妈在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和医生描述症状时这样说到。
经过医院检查,俊俊的血糖高达15毫摩尔每升, 同时c肽偏低,糖化血红蛋白偏高,确诊得了一型糖尿病。 5岁的俊俊是家里头一个糖尿病患者。 俊俊妈感觉到很困惑:“我们家里面也没有家族史,家人都挺意外的,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是糖尿病呢?怎么想也想不通。”
“一型糖尿病发病都比较急, 这个孩子大概也就两三个星期的时间,很容易并发酮症酸中毒,还有一型糖尿病,一般和家族遗传史并无太大关联。 说明这个孩子胰岛素的分泌是缺乏的,或者是作用方面是有缺陷的,这个孩子必须要通过外源性的胰岛素来补充,才能让孩子的血糖稳定。”杭州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杨素红医生在谈到俊俊的病情时说。
经过治疗,现在俊俊的情况基本稳定,但今后每天餐前注射胰岛素这件事,是万万离不开,也不能忘了。 杨主任介绍,从这几年临床上来看,5岁以下孩子的糖尿病发病率正呈现走上坡路趋势, 尤其是今年,除了甜食吃太多,还有其它因素的影响。
杨素红 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它的发病率增加了5%到35%,这个可能是跟我们整个环境,还有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这些综合因素在一起引发的,现在整个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趋势是在上升的,并且今年我们医院接诊率也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十天时间里,医院接诊的新发糖尿病患者有5例。”
杨医生也提醒,小朋友爱吃甜食,家长不光要重视孩子的口腔问题,血糖问题也需要多多留意。如果发现孩子有糖尿病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万万不可大意。
来源: 杭州网
患上糖尿病不是你的错,而是遗传在作怪!糖尿病,你可知道它的遗传性有多高?最新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高达70%以上!那么,糖尿病真的是你自己的问题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糖尿病遗传这个话题。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长期不受控制会引起许多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糖尿病遗传问题。据研究发现,糖尿病的遗传风险主要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患病史有关,如果家族中有人患糖尿病,那么自己患病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不过,也有研究显示,环境因素同样对糖尿病的发病有很大影响,例如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体重控制等。这也就意味着,即使你的家族中有人患病,只要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好自己的体重,也能够降低患病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糖尿病的遗传并不是单基因遗传,而是多基因遗传,也就是说,多个基因同时参与了糖尿病的发病过程。因此,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我们需要综合考虑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的遗传问题备受关注,但它并不是你自己的问题。家族中有人患病并不意味着你一定会患病,关键在于你是否采取了正确的预防措施。希望今天的视频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提高大家对糖尿病的认识,也希望大家能够关注自己的健康,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许多患上糖尿病的父母,特别担忧糖尿病会不会遗传给自己的孩子。糖尿病与遗传是有关系的,无论是一型糖尿病还是二型糖尿病都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但二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一型糖尿病。不过它遗传的不是糖尿病的本身,而是糖尿病的基因,也就是说如果父母都是糖尿病患者,所生子女患糖尿病的几率明显比普通人高很多。
先说我们平常最常见的2型糖尿病,这种情况下,子女遗传的是对这种疾病的“易感性”而不是糖尿病本身。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同样的极端条件下,比如高糖高油高盐、缺少运动、肥胖等,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更容易触发疾病的发生;自身对这个疾病的抵抗相对要比别人“脆弱”一些。也正因为如此,如果有这方面的家族史,就该更加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养成。
而1型糖尿病遗传与人体白细胞抗原相关,它是由于胰岛β细胞的破坏和胰岛绝对缺乏所引起的糖尿病,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由淋巴细胞介导,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胰岛炎和选择性胰岛β损伤,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对于1型糖尿病,发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当然也有成人隐匿性1型糖尿病,其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后代有很大的概率会遗传这种免疫性缺陷。
如果你是糖尿病携带者,千万要注意不要让你的孩子暴饮暴食,少吃油炸食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坚持锻炼,保持相对健康的身材。尽量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让其更好的预防糖尿病。我是郭医生,如果你也被糖尿病所困扰,可以和我聊聊。#糖尿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日常医学科普##什么是二型糖尿病##糖尿病手术##关注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