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功效与作用及食用 *** ,茯苓功效与作用及食用 ***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6 0
每周一药之——美美的茯苓如何吃?(原创)

汤泛冰瓷一座春,常松树下的灵根。

吉祥老人亲拈出,各个教成百岁人。

灯焰焰,酒醺醺,壑源曾未破醒魂。

与君更把长生碗,略为清歌驻白云。

——宋?黄庭坚


黄庭坚的这首诗写的就是被古人称为“四时神药”的茯苓。茯苓,俗称云苓、松苓、茯苓,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为何称为“四时神药”呢,因为它功效广泛,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病,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在古代的医书中这么写的:《神农本草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世补斋医书》: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

在现代的《中国药典》中这么写的:【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因为茯苓是药食两用的药物,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用到茯苓保健功能的食品,比如老北京的特产里就有一款茯苓夹饼。但是,据说茯苓夹饼中没有茯苓,茯苓酸奶里也没有茯苓,基本添加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据我所知,茯苓在粥里是很难熬透的,因为在熬过的中药里,茯苓块除了染了色还是原样不动的,有次我把中药里熬过的茯苓块拿出来敲开看,有的小块里面甚至还是干的。我们姑且认为全部湿润了的茯苓块,其中有效成分已经在熬煮中被提取了出来,且在复方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单一味药的茯苓,做为食品保健的话,怎么吃才好呢?

介绍一个经多人尝试的 *** :茯苓打粉冲水。虽然口感上比较难喝,但是效果很好,有人喝了半个月后,不再脱发(湿热型脱发),而且每天大便特别爽利,不再黏马桶。别问我为什么知道,因为这人是我多年的患者。想尝试其它做法比如做馒头之类都失败了,因为茯苓粉与面粉相比,没有黏性,主食中没法添加,即使添加很少的量因为口感差,也会影响整体的口感。还是单独服用吧,谁让它是个口感不太好的药呢,所以觉得冲水喝是比较可接受的便捷 *** 。

简单说,就是从药店里买白茯苓块,打成粉,用水调成糊状(芝麻糊那样)吃,要是嗓子眼没那么细,可以调稀一点喝。但是相信大家的感受在这一点上都是相通的,与其慢品药味还不如两口三口下肚呢,越快越好。口感为渣的东西在嘴里多呆一秒也是难受的。

我曾经买过的两次茯苓,一次是米白色的,一次是偏粉色的,效果当然是米白的更好一点,因为白茯苓偏补,赤茯苓偏利;补脾益心,以白茯苓为佳,而通利小便,专除湿热,则赤茯岺胜于白茯苓。在这里建议大家不要直接买茯苓粉,要自己买茯苓块自己打粉,原因你们懂的。而且茯苓块也不要买雪白的,因为天然的茯苓是米白、偏黄色甚至偏棕的。为了防蛀、方便储存,熏过硫磺的才是雪白的。#桔杏医生超能团#@桔杏医生@肿瘤科医生侯道瑞


茯苓的三大功效,常吃利水祛湿

茯苓,又称玉灵、茯灵、万灵桂、茯菟。 是拟层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树根上,形如甘薯,球状,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内部粉色或白色,精制后称为白茯苓或者云苓。

茯苓,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药性平和,利湿而不伤正气。适量服食可作为春夏潮湿季节的调养佳品。

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

所含茯苓酸具有增强免疫力以及镇静、降血糖等的作用。

可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细胞坏死,抗菌等功效。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2.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3.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喜欢我的内容的朋友,欢迎关注哦,每天为您分享更多好内容!

茯苓泡茶的14种 *** ,健脾生津、运湿止利、运脾止呕、益气固表

茯苓赤芍茶

原料:茯苓5g、赤芍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10分钟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健脾利水,活血。

用途:水肿;血肿;耳源性眩晕。

来源:传统药茶方。

茯苓桂枝茶

原料:茯苓5g、桂枝3g、乌龙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温阳化气行水。

用途:心阳上逆所致心悸、奔豚、眩晕;痰饮阻遏心阳所致胸闭闷、咳喘、背心冷;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下垂症见阳气虚弱者;顽固性风心病症见心阳不足者。

来源:传统药茶方。

茯杏茶

原料:茯苓5g、杏仁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开肺运脾,运湿祛痰。

用途:胸痹胸闭闷、心悸伴咳喘;冠心病伴有咳喘。

来源:传统药茶方。

茯苓蚕茶

原料:茯苓5g、僵蚕3g、全蝎2g、郁金3g、花茶5g。

用法:用350ml水煎煮茯苓、僵蚕、全蝎、郁金至水沸后,冲泡花茶即可。冲饮至味淡。

功能:祛风解郁。

用途:乙脑后遗症失语;风痰眩晕。

来源:传统药茶方。

茯连茶

原料:茯苓5g、黄连3g、天花粉1g、花茶3g。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健脾生津止渴。

用途:肾水不足心火旺所致消渴症。

来源:《德生堂经验方》。

茯苓止利茶

原料:茯苓5g、木香3g、紫苏3g、木瓜3g、花茶3g。

用法:用3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运湿止利。

用途:泄泻下利不止。

来源:《百一选方》。

茯苓夏姜茶

原料:茯苓5g、半夏3g、生姜3g、花茶3g。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运脾止呕。

用途:呕吐、心下痞满。

来源:《金匮要略》。

苓桂术甘茶

原料:茯苓5g、桂枝3g、白术3g、甘草3g、花茶3g。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健脾运湿,温化痰饮。

用途:痰饮内停胸胁胀满、眩晕、心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心脏病或慢性肾炎所致水肿属阳虚者。

来源:《伤寒论》。

茯苓益气茶

原料:茯苓5g、防己3g、黄芪3g、桂枝3g、甘草3g、花茶3g。

用法:用350ml水煎煮茯苓、防己、黄芪、桂枝至水沸后,冲泡甘草、花茶后饮用。也可直接冲饮。

功能:益气固表,利水消肿。

用途:风水汗出恶风、身浮肿、小便不利,或湿痹肢体重着。

来源:《金匮要略》。

茯苓消肿茶

原料:茯苓5g、白术3g、郁李仁3g、花茶3g。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健脾消肿。

用途:水肿。

来源:《不知医必要》。

茯苓白术茶

原料:茯苓5g、白术3g、花茶3g。

用法:用200ml开水冲泡10分钟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健脾运湿。

用途:脾虚食欲不佳;水肿;腹胀。

来源:传统药茶方。

茯苓山药茶

原料:茯苓5g、山药3g、花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健脾补肾。

用途:小便多、滑数不禁。

来源:《儒门事亲》。

五苓茶

原料:茯苓5g、猪苓3g、泽泻3g、白术3g、桂枝3g、花茶5g。

用法:用400ml水煎煮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至水沸后,冲泡花茶后饮用。也可直接冲饮。

功能:化气利水,健脾祛湿。

用途: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燥不得眠。或外有表证、内有饮停,发热、头痛、小便不利、烦渴引饮。或水湿内停水肿身重。

来源:《伤寒论》。

茯苓茶

原料:茯苓10g、花茶3g。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抗菌,利尿,降血糖。

用途:水肿,小便不利;痰饮咳逆;呕泻;淋浊。

来源:传统药茶方。

茯苓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茯苓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第1张图片-

茯苓的功效及作用,建议收藏

白茯苓,中药名。为药材茯苓块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通常为中药饮片。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但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性味归经:甘;淡;平。心;脾;肺;肾经。

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1. 用于脾虚泄泻,白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白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白茯苓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白茯苓又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2. 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白茯苓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3. 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

茯苓的100%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 *** 用。茯苓对用试管法的抑菌试验结果是无抑菌作用。茯苓的乙醇提取物在体外能杀死钩端螺旋体,但水煎液无效。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效果,并能降胃酸。另对CCl4所致大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使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防止肝细胞坏死。

“茯苓茯苓、一吃就灵”,您真的了解“茯苓”吗

#春日生活打卡季#

文化:茯苓,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神农本草经》里,茯苓被列为“上品”。《淮南子》里也有记载:“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

功效:茯苓性甘、淡而性平。具有“祛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延缓衰老、养颜、排除毒素、补阳、水肿胀满、治小便不利、痰饮咳逆、呕吐、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的功效。

茯苓

如何鉴别真假茯苓:常用的三种鉴别 *** :

碘伏法 在茯苓上滴一滴碘伏,真茯苓不含淀粉,所以不会变淡蓝色,会变淡蓝色的是假茯苓。

浸泡法 用温水浸泡茯苓,会散开、化开的是假茯苓。保持形状不变的是真茯苓。

刮痕法 将茯苓放在水泥地用力的划动,假茯苓会在地上留有白线,真茯苓不会留有痕迹。

服用 *** :茯苓是药食两用的中药,可入汤药煎服、泡酒;也可制成茯苓饼、茯苓茶、茯苓粥、茯苓膏等食用。

茯苓茶

食用做法:

茯苓饼

材料:茯苓、糯米饭、白砂糖

做法:将茯苓研磨成为粉末,然后加入糯米饭以及白砂糖,加入适量的清水搅拌。最后将糊状物质放入平底锅中烙饼。

茯苓茶

材料:茯苓、蜂蜜

做法:将茯苓研磨成为粉末,加水煮沸,等温度降至85°,加入适量蜂蜜搅拌,即可食用。

茯苓粥

材料:茯苓、大米、调味料等

做法:将茯苓研磨成为粉末,将大米淘洗干净,一起倒入锅中用大火煮开,待煮开后,转至小火熬半小时以上至粥变得浓稠即可。

茯苓这6大功效被称“神药”,特别第三个!

茯苓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其原生物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茯苓,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茯苓的具体作用

1、利尿作用

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2、祛湿健脾治发秃

金元时期名医张元素总括茯苓之功效。“其用有五:利小便也,开腠理也,生津液也,除虚热也,止泻也。” 著名中医岳美中先生有一个经验方:单用茯苓一味治疗发秃。每天用温水冲服6克茯苓粉,一日两次。

因茯苓为药食同源之品,需要坚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以发根生出为度。有种发秃的形成,是因水气上犯巅顶,侵蚀发根,同时阻碍了气血上行,使发根枯落而成。茯苓能上行渗水湿,湿去而发生。适用于茯苓治疗发秃体内必有水湿。如:舌胖大,舌边齿痕明显、舌苔厚腻,身体酸软无力、不爱运动。

3、祛斑美颜

《本草品汇精要》曰:“白茯苓为末,合蜜和,敷面上疗面疮及产妇黑疱如雀卵。”茯苓不仅是一种保健药物,它还具有的祛斑,祛痘和美白滋润肌肤等美容功效,并且具有瘦身作用。白茯苓既能去黑白面,又牢牙乌发,延年益寿。茯苓,味甘、淡,性平,能祛斑增白、润泽皮肤,还可以增强免疫功能,扩张血管。一般不建议吃茯苓达到祛斑效果,可将蜂蜜与茯苓粉调成糊状即成。晚上睡前敷脸,翌晨用清水洗去即可。

4、降血压

茯苓可使平滑肌收缩振幅减少,张力下降,影响体内代谢。且对电解质的平衡有调解作用,能降低血糖,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5、治痰

茯苓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6、减肥

茯苓能够健运脾胃,祛湿消痰,从根本上振奋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以达痰湿去、体重减的目的。所以,肥胖者经常饮用茯苓茶,可以降脂减肥瘦身,使形体日趋健美。

茯苓的副作用有哪些?

茯苓是人们比较喜欢使用的一种中药材,茯苓是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具有抗菌作用,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也有着很高的疗效,是中药材中的佳品。但是茯苓的副作用还是有的哦。

1、我们都知道茯苓有利尿的作用,如果一旦过量服用,那么就会导致小便次数过多,从而伤了身体的根本,令人元气大伤。同时肾虚患者食用之后会加重疾病症状,甚至出现滑精等情况,所以要注意服用剂量。

2、常常容易口干以及气虚体弱的患者应该避免服用,否则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3、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4、服用茯苓应避免米醋,浓茶等物质,以及注意服用剂量,否则不仅会影响药效,同时还会发生中毒过敏症状,比如腹痛、皮肤红肿、支气管哮喘发作等情况。

总结:你知道更好的养生方式吗?

---------------------------------------

可以关注我,了解更多健康知识,有疑问也可以发私信咨询我!

101岁女中医长寿方:祛湿之一豆!这样吃清肺、通肠胃,气色红润

养生堂有一位老朋友,全国首批名中医陈彤云陈老。


陈老是1921年生于北京中医世家。2022年已经101岁的陈老依旧精神饱满,走路灵活矫健,每周还能出诊,精力相当充沛。



最神奇的是陈老作为一个皮肤科主任医师,脸上没有老年斑,皮肤光滑细腻如年轻人!



今天要给大家带来的是

陈老的长寿饮食秘密

节目上公布了“陈姥姥的菜篮子”

里面有一味养肝祛湿长寿菜

你猜得到是什么吗?



陈老长寿菜

扁豆

陈姥姥的健脾长寿菜就是:扁豆

你猜对了吗?



扁豆和中药中的白扁豆功效相似

有助于健脾祛湿,常用于入菜

食用主要是以嫩荚和嫩豆作蔬菜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赵艳主任讲到

扁豆健脾祛湿养胃

还有提高免疫力,预防肿瘤的作用



节目组将扁豆和罗汉果搭配

罗汉果清热养肺、化痰利咽



做了一道健脾固本的长寿扁豆饭


长寿扁豆饭


食材:扁豆 鸡腿肉 土豆 鸡爪 米饭 罗汉果

做法:

1、鸡腿切块,加盐、料酒腌制,下锅炒至四五成熟时加入姜皮、葱段炒香。
2、下入扁豆炒香后,再下入土豆,调入生抽、盐,烹入料酒,加入罗汉果水煮开。



3、大米泡一小时,放入锅中,再加入炒好的菜和汤水,放入电饭煲中焖熟。



祛湿之一豆

白扁豆

我们说扁豆和中药中的白扁豆

都有健脾祛湿的功效

扁豆入菜

白扁豆常用于入药

祛湿的功效也更强



搭配夏季常用的生姜

生姜有温中散寒、祛寒湿的作用


两者搭配祛湿的同时

脾胃虚寒的朋友也可以食用


茯苓芡实扁豆粥

食材:茯苓10g、白扁豆10g、芡实10g、粳米50g、姜丝适量、红糖适量

做法:

上述食材加水煮成粥即可,糖尿病人群不要放糖,如果有气血虚、便秘问题,可以取2-3颗红枣去核一起煮。



茯苓、芡实健脾利湿

白扁豆健脾利湿补气

粳米健脾益胃、温阳散寒

生姜温中散寒,特别适合胃痛、胃寒的人

红糖既能调味,也能活血



扁豆健脾祛湿,常入菜

加罗汉果还能清肺化痰


白扁豆祛湿功效更强

脾胃虚寒的朋友

还可以加生姜一起食用


长寿扁豆菜、茯苓芡实扁豆粥

您更喜欢哪一个呢?

留言告诉小编吧

茯苓这样煮一煮,脾不虚了、湿气跑了、睡眠质量都提高了!中伏必吃~

俗话说:“一两茯苓一两金”


茯苓自古被赞誉为“四时神药”“药膳白银”,其药用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更是将茯苓列为延年益寿的养生上品。


如今正值中伏,雨水多、湿气重,茯苓的作用更是能够被发挥到极致。、


长夏多湿气


中医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实践,将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季。


其中,每年阳历的七、八月,涵盖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就属于长夏。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也是一年中湿气最重的季节。


在五脏之中,脾属土,与长夏之气相通。


然脾脏喜燥而恶湿,湿又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尤其是易伤脾阳。


因此,长夏是人体脾土最易受伤的季节,养生应注重健脾祛湿。


祛湿茯苓佳


茯苓是很好的祛湿药,以我们最常见的白茯苓为例,其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


与其他祛湿药不同,茯苓的利水渗湿功效,是通过健脾肺功能而达到的,加之其药性平和,既可驱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


即使是对于长期居住于岭南湿热之地而致脾虚湿盛患者都有很好的疗效。


此外,茯苓还有安神的功效,若出现心神不宁,伴有精神疲倦、乏力,面、唇苍白、心烦失眠等不适者,茯苓也是有效的。


茯苓莲子红枣粥


每年的8月是新鲜莲子上市之时,与茯苓同煮,滋补养神之效更佳,最适合长夏之际食用!


材料:糯米150克,红枣10颗,莲子50克,冰糖适量,茯苓适量。


做法:糯米发泡,淘净,锅置火上,将糯米放入锅中,加适量的水,先以大火煮开,再转小火慢煮20分钟,煮至米粒开花。红枣泡软,莲子、茯苓冲净,然后一起加入煮开的糯米中,继续煮20分钟左右。待莲子熟软,米粒呈花糜状时,加冰糖,搅拌均匀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老人、儿童、久病体虚者及胃肠消化功能弱者不宜多食糯米。


来源:养生中国、中国中医药报、广东省中医院、黄穗平说脾胃

编辑:珠海市场监管团队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我们将24小时内进行处理

高温多雨,祛湿来点芡实!这食材健脾益气、去湿止泻

立夏之后,广州天气是雷雨与阳光相间,湿气熏蒸,甚是严重。所以祛湿是当下最为紧要的养生保健的操作。在今天的养生方里,来自广东省第二中院药学部的药师给我们推荐了三款祛湿的良方。

芡实祛湿好食材

芡实又称鸡头米、鸡头果,是我国较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

中医认为,芡实性平,味甘、涩。归脾经、肾经。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等症。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药学部中药师黄瑞琳指出,芡实药性平,涩而不滞,补肝肾的同时能够兼有祛湿的作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一般人群均可放心食用。

芡实还含有丰富的淀粉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碳物质,可为人体提供热能与营养。芡实日食用量10克为宜,一天不应超过15克的量,大小便不利者禁服;食滞不化者慎服。

芡实薏米粥

用料及做法:将芡实15克、薏米100克分别清洗干净,清水浸泡2-3小时,锅中加适量清水,烧开后下芡实和薏米,煮沸后转小火,加入适量冰糖后慢慢熬至米软烂即可。

功效:湿热,小便不利,水肿,脚气,此粥具有很好的祛湿健脾效果。

芡实茯苓山药粥

用料及做法:芡实15克,白茯苓15克,山药15克,粳米100克。上述用料洗净,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即成。

功效:具有健脾益气、祛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有泄泻、脘腹冷痛、食欲不振、倦怠乏力、面色晦暗等症状的人群食用。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李朝 金小洣

图/视觉中国

中药茯苓的健脾利水和抗癌作用

茯苓是一味药性平和,可以药食两用的利水消肿药。

茯苓饼是北京特产之一,茯苓饼,又名茯苓夹饼,原是清朝末年的宫廷食品。是北京的一种滋补性传统名点心。茯苓饼是用茯苓霜和精白面粉做成的薄饼,中间还夹有蜂蜜、砂糖熬溶拌匀的蜜饯松果碎仁,茯苓饼不但有很强的滋补性,而且味道可口,因为深得慈禧太后喜爱而成为北京知名特产。

传统中医认为茯苓药性甘、淡、平,归脾、肾、心经。主要功效是渗湿利水,健脾,宁心安神。茯苓既有滋补的作用,又有利水的作用,且补而不峻,利水而不伤正气,所以在中医方剂中,用的机会特别多。

茯苓的主要成分为茯苓聚糖,占茯苓干重的93%,另含茯苓酸、块苓酸、去氢齿孔酸、蛋白质、脂肪、卵磷脂、胆碱、组氨酸、麦角甾醇、腺嘌呤、葡萄糖及钾盐等。

茯苓对正常人及实验动物均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茯苓还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且有抗肿瘤和保肝护肾作用。古人认为长期服用茯苓有“轻身”的作用,长期以来道家都把茯苓当作与灵芝一类的可以助人成仙的仙药。

现代药理学也证实茯苓确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茯苓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都有一定的抑 *** 用,并有显著的抗病毒作用。茯苓也有升高白细胞和降低血糖的作用。茯苓还有安神助眠的作用。

岳美中老大夫单用茯苓治疗斑秃,也有一些中医师单用茯苓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内耳眩晕症、精神分裂症等。笔者自己单用茯苓治疗脂溢性皮炎,效果也很好。

而茯苓的副作用非常小,属于绝大多数人可以长期服用的有保健作用的中药,仅尿频患者服用可能会有导致小便频数加重的作用,但若搭配好其他药物,茯苓又能治疗尿频,如各种地黄丸中就含有茯苓。

《神农本草经》记载,茯苓“主胸肋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世补斋遗书》对茯苓的概括最为精准:“茯苓一味,为治痰要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以行湿。”

大多数利水和利湿的方子里都会有茯苓,茯苓治疗脾肾阳虚所致的寒湿,可以与附子、生姜等温性药搭配,如真武汤等;治疗气虚水肿,又可以与黄芪和防己等搭配使用,如防己茯苓汤;治疗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又可以配伍补阴之药阿胶等,如猪苓汤。

中医认为湿邪之产生,主要是因为脾虚,所以茯苓又是一味很好的健脾药。四君子汤和归脾汤等健脾名方中有茯苓,治疗脾虚泄泻的参苓白术散中也有茯苓。

茯苓也有安神助眠的作用,但是一般需要与酸枣仁、远志、龙齿等安神药同用。

肿瘤患者不脾虚的几乎没有,所以笔者自己开给肿瘤患者的方子中,茯苓为必用药之一,一般水煎时成人用量30克。唯茯苓难溶于水,在煎剂中不易把其有效成分煎出,如能研成粉末吞服,或者入丸剂,效果会更好。

服用茯苓后,小便会增多,这是正常的反应。

标签: 茯苓 功效 食用 作用 ***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