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之一医院 盘紫烟
砂仁
在我国有着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草本植物,它不仅是非常好的化湿开胃食疗药,也是我国南方餐桌上常用的调味香辛料。砂仁来源于姜科豆蔻属植物,它的果实呈椭圆形,摸起来有点刺刺的感觉,新鲜的砂仁像极迷你版的红毛丹,成熟时会散发一种浓郁的香味,以原产于广东阳春县的阳春砂仁质量更好。阳春砂仁也因为非常出名的原因,成为了地标性植物,是四大南药之一。所以在阳春产出来的砂仁,是非常昂贵的,而我们现在常见的、便宜的砂仁,大多都是从云南、广西、海南移植栽种的。
传说故事
要说是谁更先发现砂仁的存在的呢,那竟然是牛!传说很久以前,广东阳春县出现了一场范围较广的牛瘟,牛儿们都不愿意吃东西,看耕田的牛一头接着一头的病死,可心痛死农夫咯,但后来有人发现有一个村庄的牛,不仅牛儿没生病,还个个身强体壮的,然后老农就去问当地的牧童,为什么你们的牛儿这么的健康?牧童说:“我们这的牛爱吃一种结着果实的草,牛儿们吃了身体都倍儿棒、吃嘛嘛香!”于是老农尝了一颗,果实的香气冲入胃中,老农感觉十分舒畅,想着这果实又能治牛瘟,又能治人病,从此,砂仁作为药材被广泛应用。砂仁香味浓郁,其花、果、根、茎、叶均可入药。果实晒干后也可以用来煲汤熬粥,真是一个大宝贝!
功效主治
砂仁,别名有缩砂仁、缩砂蜜,中国药典收录了阳春砂仁、绿壳砂仁和海南砂仁这3种。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然后经过晒干或文火焙干,即为壳砂仁,剥去果皮,将种子团晒干,即为砂仁。
《本草纲目》记载:“姜科植物春砂仁,性温味辛,功用为行气调味,和胃醒脾,主治胸脘胀满,胃果食滞,噎膈呕吐等症”。
《本经逢原》云:“治脾虚泄泻,宿食不消,泻利白沫,腹中虚痛,寒饮胀痞,噎膈呕吐,和中行气,止痛安胎,用之悉效”。
2020版《中国药典》记载,砂仁,性温味辛,归脾、胃、肾经,可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1、化湿开胃
砂仁辛散温通,气味芳香,其化湿醒脾开胃,行气温中的效果均佳,主要用于治疗湿阻或者气滞所导致的脘腹胀满疼痛等脾胃不和所引起的诸多不适症状,例如腹痛胀满、肠鸣泄泻、宿食不化、舌苦厚腻等。
2、温脾止泻
砂仁善于温中暖胃以达到止呕止泻功效,砂仁药性重在温脾,可治疗脾胃虚寒所弓|起的呕吐、泄泻等不适症状。
3、理气安胎
砂仁能行气和中而止呕安胎,如妊娠呕逆不能食,可单用亦可同紫苏梗、白术等配伍同用;若与人参、白术、熟地等配伍使用,可以益气养血安胎,可用来治疗孕期气血不足,胎动不安等症状。
药理作用
砂仁中的主要成分为乙酸龙脑酯、樟脑、龙脑等挥发性成分,另外非挥发性成分主要有多糖、黄酮苷类、有机酸类以及无机成分等。
砂仁的化学成分中的含量与种类受产地等诸多因素影响。
现代研究表明砂仁具有胃肠保护(抗溃疡、促进胃排空、促进胃蠕动、对胃肠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影响)、镇痛、抗炎、止泻、抑菌、调节菌群、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等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砂仁有芳香健胃作用,可促进胃肠的机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消化管内的积气,这些功能主要是挥发油的 *** 作用产生的。砂仁通过对抗胃黏膜的攻击因子以及增强胃黏膜的防御因子产生胃保护作用。砂仁挥发油对胃酸以及胃蛋白酶的分泌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减少二者的量而达到对胃粘膜保护作用。砂仁促进胃排空和促进胃蠕动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其与血及胃肠道胃动素(MTL)和P物质(SP)的含量增加有关。
2、镇痛、抗炎、止泻、抑菌
砂仁对正常肠活动无影响,但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而发挥镇痛抗炎作用的是砂仁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乙酸龙脑酯,其抗炎、镇痛作用均是“多成分”共同起效的结果,还通过抗炎机制产生抗腹泻作用。砂仁挥发油对部分真菌及细菌有一定的抑 *** 用,有人对导致腹泻的不同肠道杆菌作了体外抑菌和杀菌实验,实验证明了砂仁能抑制结肠类耶尔森菌和摩根变形杆菌的生长繁殖,对福氏痢疾杆菌和肠毒型大肠杆菌无抑 *** 用。
3、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
研究表明砂仁提取物不仅可以降低血糖含量,还对糖尿病大鼠的胰岛β细胞有保护作用,还能很好的改善胰岛β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表明海南砂仁挥发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及抗NO作用,能够抑制一氧化氮合酶 (NOS) 表达,从而减少NO过量生成。
配伍应用
---《景岳全书》记载:
与木香、枳实同用,可以治疗脾胃气滞者,如香砂枳术丸。
---《和剂局方》记载:
搭配健脾益气的党参、白术、茯苓等,可用于脾气虚、痰阻气滞的症状,如香砂六君子汤。
---《古今医统》记载:
搭配人参、白术、熟地等配伍,可以益气养血安胎,可用于气血不足,胎动不安者,如泰山磐石散。
---《婴童百问》记载:
搭配陈皮、麦芽、神曲、香附、三棱、莪术等,可以治小儿宿食不消,如消食丸。
真伪鉴别
目前市场上常有用艳山姜冒充砂仁的。砂仁与艳山姜都是姜科植物,但不同属,砂仁为豆蔻属,而艳山姜为山姜属,且它们的性味、归经、所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功能主治均有所不同。
1、阳春砂、绿壳砂
多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三棱,外表棕褐色,有密生刺状突起,果皮薄而软。砂仁种子会集结成团,分成3室,每室有种子5~26粒,呈不规则的多面体,有棱角。嗅其气味,会有一股浓烈的芳香气味,味道辛凉、微苦。
2、海南砂
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有明显的三棱,表面被片状、分枝的软刺,基部具果梗痕。果皮厚而硬。种子团较小,每瓣有种子3~24粒;气味稍淡。
3、艳山姜
多呈球形或长倒卵形,外观为橙黄色或棕红色,无密生刺状突起,而是有一层短柔毛或扁形柔刺,纵棱线突起。艳山姜种子每室仅5~15粒,外形一端平截,一端稍窄,嗅其气味,会有股微香,味道微苦辛而涩。
药膳食疗
1、砂仁酒
材料:砂仁、佛手各15克,白酒250克。
做法:砂仁、佛手用白酒浸泡,每次于饭后饮1小杯。
功效:温中化湿,理气和胃。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满,饮食减少。
2、砂仁鲫鱼羹
材料:砂仁15克,鲫鱼500克,生姜、盐适量。
做法:鲫鱼加水煮沸,放入砂仁、生姜、盐等煮成羹食 。
功效:温中化湿,健胃止呕。用于脾虚湿滞,呕逆少食或妊娠恶阻。
3、砂仁粥
材料:砂仁5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材料放入锅中,煮沸即可。或将砂仁2克研为细末,待粥熟时调入粥中服食。每日1剂,连续3~5日。
功效:行气化湿,温中止泻。适用于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虚寒泄泻,脘腹胀满等。
禁忌人群
阴虚血燥,火热内炽者慎服。
审稿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之一医院 朱莎、叶颖霞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药盾公益】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 *** 药盾公益(公众号:P *** 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
每日一中药——砂仁砂仁,化湿药,被称为“开脾胃之要药,和中气之正品。”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称号呢?本文着重介绍砂仁的功效以及临床应用,便可得知其来源。
砂仁是姜科植物阳春砂的干燥成熟果实。阳春砂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福建、云南、广西等地区。另外绿壳砂以及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亦是砂仁。绿壳砂分布在广东、云南。海南砂主要分布在海南以及雷州半岛等地区。砂仁一般在夏季、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者是将其放置在低温处干燥。入药时需将砂仁打碎使用,以便充分吸收其有效成分。
砂仁味辛,性温。主要入脾经、胃经以及肾经。其主要作用有三点。其一是化湿行气,其二是温中止泻,其三是安胎。
其功效之一:化湿行气。这个功效应用到临床时可以治疗湿阻中焦以及脾胃气滞证。砂仁属于辛散温通之品,其气味芳香,辛香之品善行气走窜,化湿的同时还能醒脾,行气的同时还能温中。古代医家称砂仁是“醒脾调胃要药”,凡属于湿阻中焦或者是气滞所导致的胃脘部胀满疼痛等脾胃不和的表现,基本可以配伍砂仁入药。因砂仁性温,故而寒湿气滞者更为适宜。总结砂仁的之一功效便是:长于温化中焦之寒湿,行中焦之气滞。
砂仁主要其二:温中止泻。砂仁能够温中暖胃,对于脾胃虚寒出现的呕吐泄泻,砂仁有很好的止呕止泻的功效,其主要的作用在于温脾温胃,可以单独研磨吞服,也可以和干姜、附子等一起使用。
砂仁作用其三:安胎。这是比较特殊的功效。其实安胎更多的需要的“静”。而砂仁偏偏是行气之品。为何能起到安胎的作用呢?其实砂仁针对的是气滞妊娠恶阻,出现呕逆不能食,此类症状,取砂仁能够行气和中止呕安胎。单独使用时便是“缩砂散”。
砂仁辛香芬芳,属于相对易挥发之品,因此煎煮时更好是后入,以免药效挥发。另外砂仁温中温燥,阴虚血燥者慎用。
《药性论》:“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
《开宝本草》:“治虚劳冷痢,宿食不消,赤白泻痢,腹中虚痛,下气。”
本文旨在科普中药的功效,并不推荐随意使用,若有需要,请至正规医院,遵医嘱用药,切勿随意擅自服食药材。
喜欢中医的小伙伴们,别忘了点点关注、转发,有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评论留言,或者私信我。
凡功能化除湿浊,醒悦脾胃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化湿药,大多气味芳香,故又称为“芳香化湿药”。使用化湿药后,可以使湿化除,从而解除湿困脾胃的症状,所以又称为“化湿醒脾药”或“化湿悦脾药”。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喜燥而恶湿,爱暖而悦芳香,易为湿邪所困,湿困脾胃(又称湿阻中焦)则脾胃功能失常,化湿药能宣化湿浊,醒悦脾胃而使脾运复健,故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
化湿药主要适用于湿困脾胃、身体倦怠、脘腹胀闷、胃纳不馨、口干多涎、大便溏薄、舌苔白腻等症。此外,对湿温、暑温诸症亦有治疗作用。
化湿药性味大都辛温,归入脾胃,而且气味芳香,性属温燥或偏于温燥。
化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1.化湿药的功效有化湿、燥湿之不同,说明作用有缓弱、强烈之异,应根据湿阻中焦之程度适当选用,以免病重药轻或病轻药重之弊。
2.化湿药主要用于寒湿中阻之症,常配合温里药同用;如为湿热之症,须配合清热燥湿药同用。此外,如兼气滞,可配行气药;脾胃失运,可配健脾和胃药;如湿邪较重,还可与利水渗湿药相配伍。
3.化湿药功能化湿、燥湿,易于耗阴伤津,故阴虚津少,舌绛光剥者宜慎用。
4.化湿药物多含挥发油成分而气味芳香,煎煮过久可降低或丧失疗效,故不宜久煎,有的则应后下。
藿香
【药用】唇形科草本植物广藿香Pogostemincablin(Blanco)Benth.或藿香Agastacherugosus(Fisch.etMey)O.Ktze.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脾醒湿,辟秽和中,解暑,发表。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湿温初起等症
藿香气味芳香,功能醒脾化湿,为芳化湿浊之要药,故适用于湿阻中焦、脘闷纳呆之症候,在临床上常与佩兰等同用。用于湿温出起,可配薄荷、茵陈、黄芩等同用。
2.用于呕吐、泄泻等症。
藿香芳香辟秽浊而能和理脾胃,适用于感受秽浊、呕吐泄泻之症,可配苏叶、半夏、厚朴、陈皮等同用。对于胃寒呕吐之症,可配半夏同用;如湿热者,可配黄莲、竹茹;脾胃虚弱者,可配党参、甘草;妊娠呕吐,可配砂仁同用。
3.用于暑湿症。
藿香微温,化湿而不燥热,又善于解暑,为解暑要药。其治暑湿之症,不论偏寒、偏热,都可应用,临床经常与佩兰配伍同用。
4.用于发热恶寒、恶寒发热、胸脘满闷等症。
本品既能化湿,又能解表,故适用于外感风寒兼有湿阻中焦的症候,常配伍紫苏、陈皮等同用。
此外,可治鼻渊,常可配猪胆汁等同用。
【处方用名】藿香、土藿香(洗净,晒干,切碎用)
广藿香(产广东者,一般认为功效较好。洗净,晒干,切碎用)
鲜藿香(新鲜者,洗净,切碎用。主要用于解暑)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鲜者加倍,煎服。
【按语】1.藿香气味芳香化湿辟秽而和脾胃,性味辛温,散表邪而除表证,兼能解除暑邪,为夏令要药,鲜者尤佳。又治鼻渊,颇有良效。而辛香而不过散,温熙而不燥烈,故为临床常用药也。
2.紫苏与藿香皆有发表和中的作用,
紫苏长于散寒解表,且能安胎、解鱼蟹毒;
藿香长于化湿醒脾,且能解暑、治鼻渊。
3.香薷与藿香皆为既能发表,又能解暑之药,
香薷散寒解表力佳,且能行水消肿;
藿香则化湿醒脾力优,且能治鼻渊。
【方剂举例】藿香正气散(《和局方剂》):藿香、厚朴、陈皮、大腹皮、桔梗、半夏、白芷、茯苓、苏叶、甘草。治外感不正之气,内伤饮食,头痛发热,或霍乱吐泻,或发疟疾。
不换金正气散(《和局方剂》):藿香、法半夏、苍朮、厚朴、陈皮、甘草。治湿浊内阻兼有外感。
【文献选录】《药品化义》:「其气方香,善行胃气,以此调中,治呕吐霍乱,以此快气,除秽恶痞闷。且香能和合五脏,若脾胃不和,用之助胃而进饮食,有醒脾开胃之功。」
《本草正义》:「清芬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和胃,振动清阳妙品。......霍乱心腹痛者,湿浊阻滞,伤及脾土清阳之气则猝然撩乱,而吐泻绞痛,芳香能助中州清气,胜湿辟秽,故为暑湿时令要药。」
「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熙而不偏于燥热,能袪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怠倦乏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亦辟秽恶,解时行疫气。」
「藿香虽不燥烈,然究是以气用事,惟舌有浊垢而漾漾欲泛者为佳。若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咸非所宜。」
佩兰
【药用】菊科草本植物佩兰EurpatoriumfortuneiTurcz.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辛,平。归脾、胃经。
【功效】化湿醒脾,解暑。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湿温初起,以及口中甜腻等症。
佩兰气味芳香,善于化湿醒脾,功效与藿香相似,治疗湿阻脾胃症候,两药往往相须为用。本品气味清香,性平不温,故又为治疗湿温病症要药,常与藿香、黄芩、苡仁等药配合应用。此外,又适用于湿热内阻、口中甜腻多涎、口气腐臭之症。
2.用于暑湿症。
佩兰能醒暑化湿,用于内蕴、畏寒、发热、头胀、胸闷、胃呆等症,常配合藿香、厚朴、荷叶同用。
【处方用名】佩兰、佩兰叶、陈佩兰(洗净,晒干,切碎用)、鲜佩兰(新鲜者,洗净,切碎用。主要用以解暑)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鲜者加倍,煎服。
【按语】1.佩兰《本经》称兰草,性味辛平,气味芳香,专入脾胃,有化湿悦脾之效,又能解暑,为治疗暑湿内蕴之药,其为脾瘅要药,亦因化湿之功。鲜品用于夏令作用尤佳。
2.藿香与佩兰均能化湿和中、解除暑热,故临床往往相须配用,但
藿香性偏辛温,又能祛风寒、治鼻渊;
佩兰则性属辛平,又为湿温、脾瘅之要药。
【方剂举例】芳香化浊法(《时病论》):佩兰、藿香、陈皮、制半夏、大腹皮、厚朴、荷叶。治夏月霉湿,胸腹满闷,气机不畅。
辛苦香淡汤(《湿温大论》):佩兰、藿香、川朴、半夏、黄芩、黄连、枳实、滑石、苡仁。治湿温症。
【文献摘录】《素问?奇病论》:「津液在脾,故令人口干也,此肥美之所发也。......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本草纲目》:「按『素问』云,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以行其精气,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发也,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本草经疏》:「肺主气,肺气郁结,则上窍闭而下窍不通,胃主纳水谷,胃气郁滞,则水唋不以时化而为痰癖,兰草辛平能散结滞,芬芳能除秽恶,则上来诸症自疗,大多开胃除恶,清肺消痰,散郁结之圣药也。」
砂仁(附:砂仁壳、砂仁花)
【药用】姜科草本植物阳春砂AmonumvillqsumLouv.或海南砂A.longiligulare T.L.Wu或缩砂A.xanthioidesWall.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泄泻等症。
砂仁气味芳香,辛温通散,善于化湿行气,为醒脾和胃之良药,对于湿阻脾胃引起的食欲不振及呕吐泄泻等症,常配合白朮、陈皮等同用;对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常配合陈皮、厚朴、木香等同用;对于脾虚气滞,可与党参、白朮等同用。
2.用于脾胃虚寒,腹痛泄泻。
砂仁辛温入脾,能温中止泻,常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泄泻,多与温中祛寒的干姜、熟附子,陈皮等同用。
3.用于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砂仁又能安胎,故适用于胎动不安,妊娠恶阻等症。临床上用治胎动不安,常配合白朮、苏梗等同用;治妊娠恶阻,可配合半夏、竹茹等同用。
【处方用名】缩砂仁、西砂仁(产国外,质较差,去壳,打碎用)、春砂仁、阳春纱(产广东阳春县者,质佳。春砂仁,附去壳者;阳春砂,附带壳者。打碎用)、砂全壳砂(带壳的西砂仁,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入汤剂宜后下。
【附药】1.砂仁壳:即阳春砂或缩砂的果壳。性味、功效与砂仁相同,但温性略减,力较薄弱。适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呕恶等症。一般用量一钱至二钱,煎服。
2.砂仁花:即阳春砂的干燥花。功用及用量同砂仁壳。
【按语】1.砂仁气味辛温,气味芳香,化湿而能行气,故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温中而能止泻,故治寒湿为患,大便泄泻。更有行气安胎之功,能治胎动、恶阻诸症。以其入脾胃肾经,故为中下焦寒湿气滞要药。
2.前人临床处方应用熟地黄又恐其滋腻妨胃,每以砂仁拌用,诚有补而兼行之利,维亦可另用佐之,不必拘于相拌而施之。
【方剂举例】香砂六君汤(《医方集解》):木香、砂仁、人参、白朮、茯苓、甘草、陈皮、半夏。治气虚痰饮,呕吐痞闷,脾胃不和。
【文献摘录】《珍珠囊》:「治脾胃气结滞不散。」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霍乱转筋,心腹痛。」
《本草经疏》:「气味辛温而芬芳,香气入脾,辛能润肾,故为开脾胃之要药,和中气之正品,若兼肾虚,气不归元,非此为向导不济。」
「若咳嗽多缘肺热,则此药不应用矣。」
《本草汇言》:「温中和气之药也。若上焦之气梗逆而不下,下焦之气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气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奏效最捷。然古方多用以安胎何也?盖气结则痛,气逆则胎动不安,此药辛香而散,温而不烈,利而不削,和而不争,通畅三焦,温行六腑,暖肺醒脾,养胃养肾,舒达肝胆不顺不平之气,所以善安胎也。」
《玉揪药解》:「和中调气,行郁消滞,降胃阴而下食,达脾阴而化谷,呕吐与泄泻皆良,咳嗽与痰饮俱妙。善疗噎膈,能安胎妊,调上焦之酸腐,利下气之秽浊。清升浊降,全赖中气,中气非旺,则枢轴不转,脾陷谓逆。」
白豆蔻(附:豆蔻壳、豆蔻花)
【药用】姜科草本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胸闷气滞,以及湿温初起等症。
白豆蔻气味芳香,辛温通散,功能化湿醒脾,兼能行气对湿阻气滞作用较好,可与苍朮、半夏、陈皮等同用。本品气清上浮,能入肺经,又可用于气滞胸闷之症,可配厚朴、枳壳等同用。此外,还可用于湿温初起,如属热盛者可配黄芩、连翘、竹叶等同用;湿重者可合淡渗利湿之品如滑石、苡仁、通草等同用。
2.用于恶心呕吐。
白豆蔻能温中散寒,具有止呕作用,用治胃寒呕恶,常合半夏、藿香、生姜等同用。治小儿胃寒吐乳,可配砂仁、甘草共研细末,常渗口中。
【处方用名】白豆蔻、豆蔻、紫豆蔻(带壳,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入汤剂宜后下。
【附药】1.豆蔻壳:即白豆蔻的果壳。功用与豆蔻相同,但温性略减,力亦较弱。适用于寒湿气滞、脘腹胀闷、胃呆、呕吐等症。一般用量一钱至二钱,煎服。
2.豆蔻花:即白豆蔻的干燥花。功用与用量同豆蔻壳。
【按语】1.白豆蔻辛温而不热,芳香而气清,入肺经宣滞宽胸,入脾胃化湿行气,温中而能止呕,为中上二焦寒湿气滞之要药。
2.砂仁与白豆蔻,性味相同,皆入脾胃,均有化湿醒脾、行气宽中作用,惟
砂仁芳香而气浊,能温中止泻,且入肾经,适用于中下二焦寒湿气滞,尚有安胎作用;
白豆蔻芳香而气清,能温中止呕,且入肺经,适用于中上二焦寒湿气滞之症。
【方剂举例】白豆蔻汤(《沉氏遵生》):白豆蔻、藿香、陈皮、生姜。治反胃呕吐。
【文献摘录】《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肺金本药,散胸中滞气,感寒腹痛,温暖脾胃,赤眼暴发,白睛红者。」
《本草经疏》:「主积冷气及伤积吐逆,因寒反胃。暖能消物,故有主消谷;温能通行,故主下气。东垣用以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去白睛翳膜,散滞之功也。」
《玉揪药解》:「最驱膈上郁浊,极疗恶心呕秽,嚼之辛凉,清肃肺腑,郁烦应时开爽。」
《本草求真》:「本与缩砂属一类,气味既同,功亦莫别,然此另有一清爽妙气,上入肺经气分,而为肺家散气要药;其辛温香窜,流行三焦,温暖脾胃,......不似缩砂密辛温香窜兼苦,功专和胃、醒脾、调中,而于肺、肾其它部则止兼而及之也。」
苍朮
【药用】菊科草本植物茅苍朮或北苍朮或关苍朮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解表,明目。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寒湿白带,湿温病以及湿热下注、脚膝肿痛、痿软无力等症。
苍朮温燥而辛烈,主要用于寒湿较重的症候一般以舌苔白腻厚浊作为选用的依据。由于其燥湿力强,湿去则脾胃得以健运,故称其功用燥湿健脾。临床用治湿阻脾胃,而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舌苔白腻厚浊等症,常与厚朴、陈皮等配伍应用;用治寒湿白带,可配白芷同用。本品虽属温燥之品,然燥湿力强,又每配合清热之品以治湿热为患之证,如湿热白带,又可配知母、苦参、木头回;湿热下注、脚膝肿痛、痿软无力,可配黄柏、牛膝、苡仁等同用;湿温病证可配石膏、知母等同用。
2.用于风湿痹痛、肢体关节疼痛。
本品既能温燥除湿,又能辛散祛风,散除经络肢体的风湿之邪,对寒湿偏重的痹痛尤为适宜,可配合羌活、独活等同用。
3.用于风寒表证。
本品辛散,兼能散寒解表,适用于感受风寒湿邪的头痛、身痛、无汗等症,常与羌活、细辛、防风等同用。
4.用于夜盲、眼目昏涩。
苍朮生用有明目之功,为治夜盲要药,可与猪肝或羊肝、石决明等配伍同用。
此外,本品气味芳香,又能辟秽,民间每于夏历端午节用苍朮与白芷在室内同燃,用以辟疫。经近人实验,此法确能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处方用名】制苍朮(用米泔水浸透,再蒸黑,减少辛燥之性。)
炒苍朮(用麸皮拌炒至微黄色为度,减少它辛燥之性。)
生苍朮(用米泔水浸润,切片,晒干。药性较辛燥。)
茅朮、炒茅朮、焦茅朮、灸茅朮(麸皮拌炒)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苍朮苦温,能入脾胃,燥湿健脾,以除寒湿中阻之症;辛香且主行散,祛风胜湿,以治风湿痹痛之候。兼能发散除风湿在表,且可明目愈雀目夜盲。
2.苍朮性偏温燥,易于伤阴,以湿浊内阻、舌苔厚腻者用之为宜。如阴虚有热、大便燥结及多汗者,不宜应用。然雀目夜盲之症则不必拘于有湿才可应用的说法。
【方剂举例】平胃散(《和局方剂》):苍朮、知厚朴、陈皮、甘草治呕吐腹泻,上腹部痞满疼痛。
二妙散(《丹溪心法》):苍朮、黄柏。治下肢红肿疼痛,痿弱无力。
白虎加苍朮汤(《活人书》):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苍朮。治湿温,汗多,身重足冷;或湿痹化热,以及夏秋季高热,具头重如裹,胸闷,口渴不欲饮,关节疼痛,舌苔白腻者。
神朮散(《和局方剂》):苍朮、高本、白芷、细辛、羌活、川芎、甘草、生姜、葱白。治外感风寒湿邪,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肢体酸痛者。
【文献摘录】《本草通玄》:「宽中发汗,其功胜于白朮,补中除湿,其力不胜白朮。大抵卑坚之土,宜以白朮以培之,敦阜之土,宜于苍朮以平之。」
《药品化义》:「味主辛散,性温而燥,燥可去湿,专入脾胃,主治风寒湿气,山岚瘴气,皮肤水肿,皆辛烈逐邪之气也。统治三部之湿,若湿在上焦,易生湿痰,以此燥湿行痰;湿在中焦,滞气作泻,以此宽中健脾;湿在下部,足膝痿软,以此同黄柏治痿,能令足膝有力;取其辛散气雄,用之散邪发汗,极其畅快。」
《本草正义》:「气味雄厚,较白朮愈猛,能切上切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最能驱除秽浊恶气,阴霾之域,久旷之屋,宜焚此物而后居人,亦此意也。凡湿困脾阳,倦怠嗜卧,胸膈满闷,甚则??胀而舌浊厚腻者,非茅朮芳香猛烈,不能开泄,而痰饮弥漫亦非此不化。......而脾家郁湿,或为??胀,或为肿满,或为泻泄疟痢,或下流而足重跗肿,或积滞而二便不利,及湿热郁蒸,发为疮疡流注,或寒湿互结,发为阴疽酸痛,但有什浊不可见证,茅朮一味,最为必需之品。是合内外各病,皆有大用者。」
厚朴(附:厚朴花)
【药用】木兰科乔木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皮、根皮及枝皮。
【性味与归经】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燥湿行气,降逆平喘。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以及气滞胸腹胀痛,便秘腹胀,梅核气等症。
厚朴既能温燥寒湿,又能行气宽中,为消胀除满之要药,常与苍朮、陈皮等配合用于湿困脾胃、脘腹致胀满等症。本品行气作用较佳,对气滞胸腹胀痛,可配木香、枳壳同用;便秘腹胀,可配大黄、枳实同用;治痰气互结梅核气,可配苏叶、半夏等同用。
2.用于痰湿咳嗽等症。
厚朴又能温化痰湿,下气降逆,故可用于痰湿内蕴、胸闷喘咳,常与苏子、半夏,或麻黄、杏仁等同用。
【处方用名】厚朴、制川朴、制厚朴(用生姜、苏叶煎汁,趁热拌入,细匀拌透,干燥后用。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功。)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附药】厚朴花:即厚朴的花蕾。功能宽中利气,化湿开郁,适用于湿阻气滞所致的胸痞满及肝胃气郁、胃脘疼痛等症。一般用量一钱至二钱,煎服。
【按语】1.厚朴苦温,性燥味辛善散,能燥除脾家之湿浊,行散胸腹之气滞,无论有形、无形,凡属胀闷之症咸可用之,为燥湿行气、除满消胀之良药。复能下气平喘,以治痰湿咳喘之症,但内热津枯者忌用。
2.苍朮、厚朴苦辛而温,性均温燥,善治寒湿中阻之症,唯
苍朮燥性较烈,燥湿而健脾,且能祛风胜湿以治痹痛、发散以解表、明目而治夜盲之证;
厚朴则燥湿以行气,除满消胀之力佳,且能下气平喘以治喘咳之疾。
【方剂举例】厚朴三物汤(《金匮要略》):厚朴、大黄、枳实。治腹满而大便秘者。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治七情郁结,痰涎凝聚,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闷不舒的“梅核气”;或痰湿壅阻,胸满气急;或中脘痞痛,伴有呕吐者。
连朴饮(《霍乱论》):厚朴、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山栀、芦根。治湿热蕴伏而成霍乱,兼能行湿涤痰。
心腹气痛丸(《上海市药品标准》):麝香、冰片、朱砂、珍珠、琥珀、木香、佛手、川朴、陈皮、沉香、降香、橘红、桃仁、三棱、莪朮、乳香、蒲药、延胡索、郁金、鸡内金。治气滞不舒,胸腹胀痛,突然发作者。
【文献摘录】《本草经疏》:「气味辛温,性复大热,其功长于泄结散满,温暖脾胃,一切饮食停积,气壅暴胀,与夫冷气、逆气、积年冷气入腹,肠鸣,虚吼,痰饮吐沫,胃冷呕逆,腹痛泄泻及脾胃状实之人,偶感风寒,气实人误服参、耆致成喘胀,诚为要药。然而性专消导,散而不收,略无补益之功。」
《本草汇言》:「宽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凡气滞于中,郁而不散,食积于胃,羁而不行,或湿郁滞而不去,湿痰聚而不清,用厚朴之温可以燥湿,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气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胃气上逆,恶心呕秽,胃气郁结胀满疼痛,为温中下气之要药。为其性温味又兼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达。」
草豆蔻
【药用】姜科草本植物草豆蔻AlpiniaKatsumadaiHayata的近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行气,温胃止呕。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
本品性味辛温,气味芳香,而温燥之性较强,功能燥湿行气,可用于湿阻脾胃之脘腹胀满,尤以寒湿偏盛者为宜,常与川朴、砂仁、陈皮等配合应用。
2.用于寒湿呕吐。
本品辛温散寒,专入脾胃,又能温中止呕,用治寒湿郁滞呕吐,常与半夏、生姜等配伍应用。若是寒湿脚气兼有呕吐者可配吴茱萸、槟榔等同用。
【处方用名】草豆蔻(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
【方剂举例】草豆蔻散(《证治准绳》):草豆蔻、紫苏、赤茯苓、前胡、木通、槟榔、吴茱萸、半夏、枳实。治脚气呕逆,胸中满闷,不下饮食。
【文献摘录】《本草衍义补遗》:「草豆蔻性温,能散滞气,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日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温散,用之如鼓应桴;或湿痰郁结成病者,亦效。」
《名医别录》:「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本草纲目》:「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
草果
【药用】姜科草本植物草果Amomumtaso-kocrevostetLemarie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散寒,截疟。
【临床应用】1.用于寒湿中阻、脘腹胀满、吐泻等症
草果香浓辛烈,有较强的燥湿散寒功效,可用于寒湿阻滞脾胃、脘腹胀满;疼痛及呕吐腹泻等症,可与草豆蔻、厚朴、苍朮等同用。
2.用于疟疾。
草果又能截疟,药性温燥,以治寒湿偏盛之疟疾为宜。对山岚瘴气、秽浊湿邪所致的瘴疟尤为常用,可与常山、柴胡、知母等配伍。
【处方用名】草果、草果仁、炒草果仁(炒,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
【方剂举例】草果饮(《证治准绳》):草果、高良姜、厚朴、藿香、半夏曲、丁香、青皮、生姜、大枣治寒湿内积,胸腹胀痛。
达原饮(《温疫论》):槟榔、厚朴、芍药、黄芩、草果、甘草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先憎寒而后发热,继而但热不寒,或发热傍晚益甚,头疼身痛,脉数。
【文献摘录】《饮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
《本经逢原》:「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
《本草正义》:「草果,辛温燥烈,善除寒湿而温燥中宫,故为脾胃寒湿主药。」
「按岚瘴皆雾露阴湿之邪,最伤清阳之气。故辟瘴多用温燥芳香,以胜阴霾湿浊之蕴崇。草果之治瘴疟,意亦犹是。」
《本草求真》;「草果与草豆蔻,诸书皆载气味相同,功效无别,服之皆能温胃逐寒。然此气味浮散,凡冒巅雾不正瘴疟,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其它具有化湿功效的药物
1.化湿:扁豆(补虚药)
2.化痰湿:石菖蒲(开窍药)
3.清化湿热:海桐皮(祛风湿药)
4.温燥寒湿:白芷(解表药)、橘皮(理气药)、半夏、南星(化痰止咳平喘药)、白朮(补虚药)。
夏天安脾胃要药—砂仁#健康一夏# 入伏以来也,气候以高温、高湿为主,很多人都会出现湿阻中焦、吃不下饭的问题。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药食同源—砂仁
春砂仁在我国已有1300多年的应用历史,原为野生,产于广东省阳春市,以其独特的优良品质使其在医药市场上享有盛誉。《本草纲目》中说:砂仁主醒脾调胃, 引诸药归宿丹田。香而能窜,和合五脏冲和之气,如天地以土为冲和之气。
砂仁:性辛,温。归脾、胃、肾经。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的作用。
以下症状适合用它:1.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脘腹涨满。2.脾胃虚寒,呕吐泄泻。3.妊娠胎动不安。
【现代研究】:砂仁煎剂可增强胃的功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可增进肠道运动,排出消化管内的积气。可起到帮助消化的作用,消除肠胀气症状。
【推荐药膳】:春砂仁鲫鱼汤:
鲫鱼去鳞、鳃及内脏,洗净沥干水;砂仁研末,与少许油盐拌匀,塞入鱼腹中,用线缝合,入炖煲内,加少许水,文火隔水炖1小时即可食用。健脾补虚,行气利水。
适用于脾胃虚弱,虚寒气胀,脘腹胀痛,食欲不振,体虚水湿停滞,腹水及水肿等患者。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
药食同源的砂仁,竟是小儿厌食、脾虚泄泻的良药作者: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欧阳炜
小儿生理具有“脾常不足”的特点, 即脾胃运化功能薄弱,一旦饮食失宜,寒温失调,均能使脾胃受损发生肠胃疾病。
砂仁药食同源,可用于儿童消化不良、厌食、泄泻等。
来源和产地
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
阳春砂以广东阳春县产为更好,而且以阳春县蟠龙山产者质量为之一。广东阳春产者素有道地药材之称,主产于广东、云南,福建、广西、贵州亦产。绿壳砂主要产于越南、缅甸、泰国,以越南产者奉为佳品,国内主产于云南西双版纳、临沧、思茅、红河、文山。海南砂主产于海南,云南勐腊、景洪等县,广东南部的湛江、徐闻、雷州半岛一带有引种栽培。
砂仁以个大、饱满、坚实、果仁饱满,香气浓、搓之果皮不易脱落者为佳。
刚采摘的砂仁
阳春砂(药典正品)
砂仁的功效
砂仁性味辛,温。归脾、胃、肾经。药用功效的最早记载见于唐?甄权的《药性论》,其记载即重在“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止痛”,述:“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治冷滑下痢不禁”。此功效的记载贯穿于历代的文献记载中。
《本草汇言》:温中和气之药也。若上焦之气梗逆而不下,下焦之气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气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奏效最捷。《中国药典》记载: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砂仁经验方的儿科应用
1、参苓白术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可用于:
(1)小儿腹泻,证见久泻脾气伤,大便溏薄,便后气短汗出,倦怠无力,面色淡白无华,食后腹部胀满,脉象虚软无力。如出现舌红,口干,可用加熟地,补脾养阴。
(2)小儿疳证,乳食不节,证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肌肤不荣,大便溏泄,或干瘦如柴,腹胀等,可用参苓白术散加鸡内金。如夹有虫积,加槟榔、使君子。
(3)小儿咳嗽,证见痰喘咳嗽,纳食不香,面色不华,脾肺气虚,可用参苓白术散加浙贝母、姜厚朴、姜半夏培脾土生肺金,治病求本。
2、香砂六君子汤,出自《和剂局方》,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生姜。功效益气化痰,理气畅中,主治脾胃气虚,寒湿滞于中焦,症见脘腹胀满、疼痛,纳呆嗳气,呕吐泄泻,舌淡苔白,脉滑。可用于:脾胃虚寒的小儿腹泻。
3、砂仁、茯苓、焦三仙制成膏,贴敷于中脘、气海穴,可用于:小儿厌食。
4、砂仁、焦苍术、炒车前子,共研为末,加蜂蜜成丸,可用于:消化不良。
砂仁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用法与用量:入煎剂3?6g,后下。
阴虚血燥、大便干结者慎用。
小儿砂仁食疗方
1、小儿食积——砂仁鲫鱼萝卜汤
此汤能健脾燥湿、行气导滞,适用于小儿脾胃湿困引起的食积,如食欲差、口淡不渴欲呕、腹胀腹痛、大便稀烂、头重身困、小便短少等症状。
材料:白鲫鱼1条、砂仁10克、芡实15克、陈皮5克、萝卜半条、生姜3片。
做法:白鲫鱼宰杀后清洗干净,用厨房纸抹干水分;药材略洗;萝卜刨皮后切丝。铁锅下油烧热后,放入生姜片,把鲫鱼放进锅内以中火煎至两面金黄,放进砂锅中;砂锅内加入热水1.5升,放入芡实、陈皮和萝卜丝,盖上锅盖煮半小时左右;开盖放入砂仁,再煮10分钟左右即可熄火,调味饮汤。
2、小儿脾胃虚——砂仁猪肚汤
此汤有理气温中、化湿醒脾的作用,在促进食欲、健脾驱寒等方面当仁不让地成为汤品中的佳品。脾胃虚弱的老年人、妇女或者是小孩,食用此汤,对滋补脾胃有特别好的效果。
材料:猪肚一个,砂仁10克,枸杞10克,白莲子10克,党参10克,黄芪10克。
做法:先清洗猪肚,用刀刮干净黄色的脏东西,再用适量盐、白醋、淀粉或面粉反复揉搓,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黏液,最后用开水氽去异味备用。全部药材洗净,把砂仁和白莲塞到猪肚里。砂锅烧开水后放入猪肚。加党参、黄芪和枸杞,炖3~4小时,最后调味即可。
砂仁陈皮粥
此粥能理气除湿,行气调中。对于“湿邪”侵入脾胃引起的腹泻、水肿、食欲不振、恶心等有效果。
材料:砂仁3g,陈皮3g,大米一小把。
做法:砂仁锤碎,跟陈皮一起装进纱布袋子。大米加水熬成粥,最后十分钟放入纱布袋子,小火熬煮,最后取出袋子,喝粥即可。
3、小儿脾虚久泻脱肛——砂仁蒸猪腰
益气和中、化湿醒脾,可用以治疗小儿脾虚久泻引起的脱肛。
材料:猪腰一个,排骨一条,春砂仁3克,枸杞子10克,党参5克,红枣5颗,调味料适量。
做法:将春砂仁研末,猪腰洗净切片,排骨切块,用砂仁拌匀,加入枸杞、党参、红枣、少许油盐,上笼蒸熟即可。
审稿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之一附属医院 华成坤、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胡松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药盾公益】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 *** 药盾公益(公众号:P *** 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
果实带有香气,火锅配料加上它,别有一番美味,农村种植收益如何果实带有香气,火锅配料加上它,别有一番美味,农村种植收益如何?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10月正值秋收季节,走在村间的小道上,放眼望去,到处洋溢着一派收获和喜悦。俗话说:北有高丽参,南有春砂仁。这个季节也正是砂仁成熟采收的时候,农民们个个脸上露出欣喜笑容。
相信很多朋友对砂仁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但可能还不甚了解,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科普一下该植物的有关知识。
砂仁是我国著名“四大南药”之一,在我国有1300年应用历史。砂仁为姜科豆蔻属植物。其喜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所以分布于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如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和云南等地。它的别名有缩砂密、缩春砂、阳春砂、春砂仁、缩砂仁、蜜砂仁等。
砂仁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3米,根茎匍匐地面,中部叶片长披针形,上部叶片线形,两面光滑无毛;叶舌半圆形,穗状花序椭圆形,鳞片膜质,椭圆形,花萼顶端具三浅齿,白色,裂片倒卵状长圆形,唇瓣圆匙形,白色,子房被白色柔毛,渣果长球形,具小刺状突起,成熟时红棕色,种子多角形,有浓郁的香气,味苦凉。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
砂仁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呢?对于砂仁的发现,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呢。
传说在广东西部的阳春县内,有一年村中发生了一件怪事,十里八村的耕牛大多都开始不吃不喝,时间久了瘦得皮包骨头,唯独蟠龙金花坑附近的村庄,耕牛依然身强膘壮。其他村的村民感到十分奇怪,后来发现因为牛是吃了一种叶子气味芳香,根部发达,呈块状的植物。其他村的村民听说后,纷纷来到这里采集这种植物,品尝后觉得香甜、酸苦,气味直冲脾胃。后来这种草药被用来治疗疾病。于是砂仁的神奇功效渐渐为人们所熟知。据载清乾隆年间,御医用却用砂仁治愈了皇妃腹胀肚痛的顽疾,之后更是被历代封建王朝将砂仁列为贡品。
砂仁不仅是一味芳香性中药材,还是一种香料调味品。砂仁与其它香料相互合作,适于炖、焖、烧、煨、卤、酱、腌等 *** 。喜爱吃火锅的朋友一定见过,只不过不认识罢了。
砂仁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有些人在家中使用一些玻璃瓶装有砂仁。我国的砂仁有两种,这可能是由于气候条件所致,产生两种有差异的品种。主要产于海南和广东。
在日常生活中,砂仁可以与牛肉,瘦猪肉,排骨,肘部,大肠,腹部等,家禽鸡,鸭,以及各种鱼类等结合使用。现在在闽东,人们经常使用砂仁汤,例如砂锅炖牛肉,砂仁瘦肉汤,草果砂仁排骨汤,砂仁槟榔粥等,这些美食不仅美味,而且可以滋补身体,深受人们的喜爱。
砂仁还是红、白卤水及酱货的香料之一。与其他香料一起制成各种当地复杂的风味。如山东的德州红烧鸡,安徽的符离集烤鸡,河南的道口烤鸡,张集的烟熏鸡等。也可以加工香肠,常见于广式春砂仁香肠,山东博山香肠,河北大名五白居香肠等。
可以说砂仁是全身的瑰宝,叶,花,根和茎都可以用作药物。砂仁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主要是乙酸龙脑脂、樟脑等。它可以显着增强胃肠道平滑肌的蠕动并增加胃消化酶的分泌,因此可以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的治疗。砂仁的叶子和茎可以提取一种植物油,这种植物油能有效治疗皮肤湿疹和癣。砂仁还具有舒缓肝脏,缓解抑郁,促进气和扩胸的良好作用。
相信通过以上对砂仁的介绍,你一定对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当然砂仁的作用还有很多,它在人民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你家乡有这种植物吗?你认识砂仁吗?欢迎在下方评论,说出你对砂仁的看法!感谢创作路上有您的陪伴,我将继续努力,为您奉上更多知识。(图片来源 *** )
深山里的“黄金”·阳春春砂仁这里群山苍翠、流水潺潺。得天独厚的阴湿自然环境,孕育出了享誉千载的岭南名药、“四大南药”之首——春砂仁。
北有高丽参,南有春砂仁。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阳春春砂仁在中国应用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来被视为“医林珍品”,驰名中外。春砂仁被称为深山里的“黄金”,更高品质的春砂仁能卖到每公斤4000元。
阳春春砂仁品牌数量已有16个,其中“金花坑”牌干果、“阳灵”牌鲜果蜜入选2021年“粤字号”农业品牌。
如今,阳春市的南药种植面积达14.71万亩,其中春砂仁种植面积超过8万亩,2021年产量0.21万吨,产值11.59亿元。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春砂仁出息了!被CCTV报道的传奇草药!近年来,众多中草药企业受邀走进央视,展示了其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央视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向全国观众展现了中草药的神奇魅力。
在2019年,金花坑春砂仁凭借前瞻的眼光,与时俱进的理念,坚定执着的匠心精神被《匠心之路》节目组认可并报道,节目聚焦于金花坑春砂仁的产地、 *** 工艺和药理作用,彰显了春砂仁在医药、美食、文化中的多重意义
在医学领域中,春砂仁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补肺益肾等功效,是中医药的珍贵草药。在古代医籍中,如《本草纲目》等,均有对春砂仁的记载和推崇。
在美食领域里,春砂仁作为食材,可用于烹饪美食和泡制茶水。它具有特殊的香气和味道,能为菜肴增添独特风味,也可与茶叶相互辉映,增添茶水的醇香。
在文化领域上,春砂仁药食兼备是中华草本的宝藏,代表着中华传统智慧,将其传播发扬是文化传承的责任。2015年,春砂仁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对于阳春人民来说,春砂仁之乡是阳春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历史的传承已达1300年,金花坑春砂仁传承人秉承朴实坚持的匠心精神,坚持种源保护,坚持古法烘焙的 *** 工艺,积极研发金花坑春砂仁产品,促进金花坑春砂仁的广泛应用,使金花坑春砂仁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生保健的瑰宝。
孕38+5 阳江特产:春砂仁阳江春砂仁出名:阳春市被国家授予“中国春砂仁之乡”称号。
爸爸在阳春工作:前几天托表叔在镇上买了一点新鲜的春砂仁:寄了回来。以前有买过回来给老妈没弄干就坏了浪费了。现在我有这烘干机就烘干保存好。春砂仁是种药材,吃了养胃,我前期孕吐:医生都开有春砂仁。去年胃不舒服:中医都是有开到春砂仁。我偶尔用几颗春砂仁来煮汤。药店卖的好像是要400元一斤了:买了几次一点点都五六十元。和老爸说过:他就打算买点让我试试烘干:但是他天天在工地工作一直没时间去买,正好碰巧表叔看到有卖就帮忙买点寄了回来。说买3.5斤,30元一斤。我洗干净烘干后有7两。这样就比药店便宜很多了。
看着颜色有点深:药店买的颜色很浅:也不知道那种是好的。但味道都挺香的。
五味子收敛上半部从上往下收【敛肺,用于虚咳多汗】,山茱萸收敛下半部【敛肾,用于尿频多尿】从上往下聚。刚好相对称,上收下引。砂仁作用于中焦脾胃,把外散的气向脾胃收敛【敛脾胃,用于腹胀】。这三味药就像三个金钟罩,护住了一气在规定范围内周流不息。收太紧就会影响气的运转,所以一般作为辅助药,用量比例较低。
五味子的功效与作用。味甘、酸,性温。能益气生津,补肾养心,收敛固涩。用于气虚津伤,体倦多汗,短气心悸;肺气不足或肺肾两虚所致的喘咳,或喘咳日久,肺气耗伤;心阴不足,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肾气不固,遗精,尿频,或脾肾两虚,久泻不止。现代又用于无黄疸型和迁延慢性肝炎。
五味子具有保护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功能,早在两千多年前,王宫贵族和中药名师已普遍采用这种传统沿用的强身妙品。五味子,顾名思义是一种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药性的果实,在一般只带有一、两种药味的中药材当中,实属独特。这种五味俱全、五行相生的果实,能对人体五脏–心、肝、脾、肺及肾发挥平衡作用。
五味子含有丰富的有机酸、维生素、类黄酮、植物固醇及有强效复原作用的木酚素(例如五味子醇甲、五味子乙素或五味子脂素),它也是兼具精、气、神三大补益的少数药材之一,能益气强肝、增进细胞排除废物的效率、供应更多氧气、营造和运用能量、提高记忆力及性持久力。古时候,俄罗斯猎人每次远行狩猎之前必定服用五味子以强身补气。
另外,果皮及成熟种皮含木脂素,是五味子的药用有效成分,其中包括多种五味子素。种子含脂肪,油脂可制肥皂或机械润滑油。茎叶及种子均可提取芳香油。
山茱萸,中药名。为山茱萸科山茱萸属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具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的功效。主治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痿,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月经过多,大汗不止,体虚欲脱。
临床应用 1、治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痿,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腰酸耳鸣者,配熟地、山药等,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命门火衰,腰膝冷痛,小便不利者,配肉桂、附子等同用,如肾气丸(《金匮要略》);肾阳虚阳痿者,配补骨脂、巴戟天、淫羊藿等,以补肾助阳。
2、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者,配熟地、山药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肾气丸(《金匮要略》);肾虚膀胱失约之遗尿、尿频者,配覆盆子、金樱子、桑螵蛸等药同用。
3、治崩漏,月经过多,妇女肝肾亏损,冲任不固之崩漏及月经过多者,配熟地黄、白芍药、当归等同用,如加味四物汤(《傅青主女科》);脾气虚弱,冲任不固而漏下不止者,配龙骨、黄芪、白术、五味子等同用,如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4、治大汗不止,体虚欲脱,大汗欲脱或久病虚脱者,配人参、附子、龙骨等同用,如来复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砂仁为常用中药,原名缩砂蜜,药用分为阳春砂仁、缩砂仁和海南砂仁几大类,砂仁性温,味辛,具有行气调中、和胃醒脾的功效,用于湿浊中阻,腹痛痞胀,胃呆食滞,呕吐泻泄,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症。
砂仁始载于《药性论》名缩砂密。《海药本草》云:“生西海及西戎等地,波斯诸国。多从安东道来。”《本草图经》云:“缩砂密生南地,今惟岭南山泽间有之。苗茎似高良姜,高三四尺,叶青,长八九寸,阔半寸已来。三月、四月开花在根下,五六月成实。”《药物出产辨》云:“产广东阳春县为最,以蟠龙山为之一。”
砂仁,辛,温。归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安胎。用于湿困脾土及脾胃气滞证,见有脘腹胀闷,呕恶食少,食积不化,吐泻乏力。常与党参、白术、茯苓等配合,如香砂六君子汤。现代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砂仁还有安胎的功效,常与白术、苏梗配伍,治疗胎动不安、妊娠呕吐等病症。砂仁观赏价值较高,初夏可赏花,盛夏可观果。
中药砂仁的应用,用于湿浊困脾之证
本品气味芳香,善入脾胃,长于化湿醒脾,行气和胃,温中散寒,为化湿行气,醒脾和胃之良药。适用于湿浊阻中,脘腹胀痛,食少纳呆,呕吐腹泻之证 。常与白豆蔻等化湿药同用,以增强化湿行气之效。而本品又长于行气温中,故对于寒湿气滞者尤宜。若寒湿内阻,脘腹胀闷冷痛,食少腹泻,常与草豆蔻、干姜等温中、化湿药配伍 。若脾胃气滞,脘腹胀满作痛,常与木香、枳实等行气除胀止痛药配伍。若脾虚气滞,食少纳差,脘腹胀闷,常与补气健脾药配伍,如《张氏医通》香砂六君子汤,以之与人参、白术等药同用。
用于脾胃虚寒之吐泻
本品善于温脾暧胃,利气快膈,并能止呕、止泻,故适用于脾胃虚寒之吐泻证。治中焦虚寒,胃气上逆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呃逆者,常与干姜、半夏等温中止呕药配伍。治脾胃虚寒,清浊不分,腹痛泄泻者,可单用,如《小儿卫生总微论 》缩砂散,以本品为末拌猪肚服,治小儿滑泻,脱肛;也常与白术、干姜等温脾药配伍。若治湿伤脾胃、升降失职,吐泻腹痛,本品又能化湿醒脾,止吐止泻,常与藿香、半夏、木瓜等化湿和中、降逆止呕之品配伍。
【配伍应用】
配蔻仁,砂仁香窜而气浊,散寒力较大,功专于中下二焦,暖胃燥湿,引气归元(肾),适宜于寒湿积滞,寒泻冷痢,又有安胎作用;白蔻仁芳香而气清,温燥之性较差,功专于上中二焦,和胃止呕,适宜于湿浊阻胃之呕哕、呕逆,并能宣通肺气。两药配用、宣通三焦气机,芳香化浊,醒脾和胃,行气止痛,俱能治湿浊内蕴,胃呆纳少,气滞胸闷,脘腹胀痛,反胃呕吐等证。
配青陈皮,砂仁辛香性温、有醒脾和胃,行气宽中之效。青皮性猛,偏于疏肝破气,消积化滞;陈皮性缓,偏于健脾行气,燥湿化痰。二药合用,理气止泻,治脾胃气滞,胸腹胀满,消化不良及湿阻脾胃之泄泻,痢疾。
配佩兰,砂仁香浓气浊,燥湿之性较强,有化湿醒脾、行气宽中,安胎之效。佩兰气味芳香,功专清肺开胃,化湿悦脾,理气之功为要。两药配用,芳香悦脾,可用治湿阻气郁,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胸腹胀满,治胎动不安等证。
配冬葵,冬葵子有催乳之功,可有滑肠作用,配砂仁行气和胃、可增进食欲、加强营养吸收。故两药配用,有行气下乳之效,可治乳少气滞胀满疼痛诸证。
配熟地,砂仁行气调中,醒脾开胃,又助消化,并能引气归肾,兼有温肾安胎作用;熟地补血生精,滋肾养 肝,久服易腻嗝,宜用砂仁拌(或佐用少许砂仁)。两药配 用,砂仁既免除熟地滋腻碍胃之弊,又可引熟地归肾,此 谓一举两得。
配黄芩,砂仁与黄芩、二者性味功效迥异,然均 有安胎之功。砂仁辛温理气之品,和气机而安胎孕;黄芩 苦寒清热之品,降火凉血而安胎孕。二药同用,寒温相合, 气血配对,可使枢轴回旋,升降复取,热泄气和,而成安胎 之妙用。正如《药鉴》:“佐黄芩,为安胎之妙剂也”。临床用 于胎热上冲所致的胎动不安。
配木香,两药均是芳香,辛散温通之品,功效相 同,皆有治疗脾胃气滞,食积不化之功。但砂仁偏于醒脾 和胃,木香偏于调中宣滞,两药配用,治疗脘腹气滞胀痛, 消化不良,加强行气止痛之功。正如《本草汇方》:“与木 香同用,治气病尤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