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牵着乌龟去散步 成语 4

很多朋友对于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写出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2. 四面楚歌的主要人物 新新成语故事——四面楚歌
  3. 四个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分别是谁

一、写出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1、赴汤蹈火(嵇康)入木三分(王羲之)凿壁借光(匡衡)

2、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完璧归赵(蔺相如)指鹿为马(赵高)

3、纸上谈兵(赵括)精忠报国(岳飞)闻鸡起舞(祖逖刘琨)

4、鞠躬尽瘁(诸葛亮)卧薪尝胆(勾践)破釜沉舟(项羽)

5、乐不思蜀(刘禅)图穷匕见(荆轲)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

二、四面楚歌的主要人物 新新成语故事——四面楚歌

1、汉初,准确来说是四年八月,公元前203年八月。

2、当时的天下风云人物流氓刘季和英雄项籍签了一纸合同。

3、虽然是一纸,但是沉甸甸的,他决定许多人的命运:你是楚的百姓,还是汉的子民。于是昔日的战友、后来的敌人表面上皆大欢喜了,可以回家抱着 *** 睡安稳觉了。

4、但合同毕竟是纸,对流氓阿邦来说,这和搽 *** 纸没有任何两样,合同是 *** 别人的,对别有用心的人来说是个好的、很有用处的工具。

5、阿季流氓了,还有更流氓的人在,不怕羞辱、桥下拾鞋的张良,离间项羽君臣、致死范增的陈平,这两位 *** *** 的流氓给领导出主意:老大,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皇帝,小项没有吃的了,此时不下手,更待何时?

6、老季一合计,是,合同和信用就当屁把它们放了。

7、 *** 没有脑子,但打仗的劲头很大,又把伯仲他三弟刘季给打的蜷缩起来。

8、老刘就骂他的流氓部下:看看,我不叫你们能,回家守着一亩二分地多好了,你们偏漏球能,栽了吧,美了吧。

9、“老大”,大流氓张子房心道:“我们不是顺着你的意思往上爬,现在又怪我们。”但话不能这样对领导说,成绩是领导的,错误是自己的,流氓果然不含糊,拾鞋的劲头(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轻言放弃)又上来了,“为何老韩能受胯下之辱,不听你的调遣,彭越以往给你粮草,现在按兵不动,是你没给他们糖吃?”

10、刘的脑袋就开窍了,不是要名分吗?那都是嘴说的,还可以收回:你想要那块地就给你那块地,你想当什么王我就封你什么王,不过,我心里知道,你们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想收回就什么时候收回,所以总起来总之还不是你们的。

11、这两个脑子简单的家伙就开始为别人、为暂时的承诺、暂时的利益卖命了:挥兵而来。

12、于是仍是汉初,准确来说是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2年12月。

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第1张图片-

13、世界古代著名的七大战役之一、有“东方的滑铁卢”之誉的“垓下之战”在中国的旧称垓下、现在两个地方争得不亦乐乎的某个地方上演了。

14、结果在我们后人是早已定型的:人困马乏、帐中酣睡的楚军突然听到熟悉的歌声,以为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回到了生他们养他们的故土,等稍加清醒,又钻心的疼痛,战争还在继续,已经多天没有吃的了,而这歌声是从围困他们的汉军阵地里发出的。

15、于是他们惊恐起来,连力拔山兮气盖世的 *** 也大杯大杯的喝酒,其实这次战争的开始每个人都知道意味着什么,只是到这个时候他们才真正承认了:不但败局无法挽回,连生命也将葬身异国他乡了。

16、于是在我们的口中有了“四面楚歌”这个成语。

三、四个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分别是谁

1、四个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分别是谁

越王勾践

2、负(荆)请罪人物——廉颇万事(俱)备人物——诸葛亮

3、望梅止(渴)人物——曹 *** 煮豆(燃)萁人物——曹植

4、精(忠)报国人物——岳飞四面(楚)歌人物——项羽

5、胸有成竹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6、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7、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

8、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9、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溼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10、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同,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11、文同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 *** 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12、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13、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14、四面楚歌 [ sì miàn chǔ gē ]

15、楚汉交战时,项羽的 *** 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 *** 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见于《史记·项羽本纪》)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16、胸有成竹 [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

17、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画竹子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后用以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成:现成。

18、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后因以"杀妻求将"比喻人为追求功名利禄而不惜忍心害理。

19、三顾茅庐(刘备)纸上谈兵(赵括)东床快婿(王羲之)

20、原作“野鹤在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一群人中显得非常突出。晋朝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后世多作“鹤立鸡群”,元代耶律楚材《和景贤十首(其一)》:“节 *** ??捐鼠饵,风神野鹤立鸡群。”又作“鹤处鸡群”,唐代郑启《严塘经乱书事二首(其二)》:“鲲为鱼队潜鳞困,鹤处鸡群病翅低。”又作“鸡群鹤立”,清代王韬《月仙小传》:“(刘父)于稠人中见庄生,颇垂青眼,以为此少年者,鸡群之鹤”,比喻在一群人中仪表或才能最为突出的人,也用于事物。清代梁绍壬《论交十六首(其七)》:“宁为凤队鸦,勿作鸡群鹤。”

21、语出《北齐书·元景安传》:“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袭爵陈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齐文宣王帝高洋年号)时,诸元帝世近者多被诛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议欲请姓高氏,景皓(元景安堂兄)曰:‘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显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诛之,家属徙彭城,由是景安独赐姓高氏。”

22、“逐他姓”则生,“不逐他姓”则死,最终元景皓因不易姓而被杀,表现出对自己人格尊严的坚决维护。后来,这一典故被抽象出来,含义也大大升华,用以比喻宁愿为高尚、正义的事业做出牺牲乃至献身,也不为小利而苟全,千百年来一直沿用。

2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话,出自《左传·隐公元年》:郑庄公登上国君之位后,其弟共叔段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图谋不轨,左右劝庄公尽早采取措施除掉他,可庄公却下不了决心。劝得多了,庄公便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罪恶昭彰之徒终于自毙,人们对其得到的下场感到欣慰从而说出上述的话,确有儆告顽劣之徒幡然悔悟的意思。从这个角度讲,出发点无可厚非。实际上这话说得并不完全对。翻开一部古今中外史,不少却是不义者毙义者的大量事实。这里姑举二例:一、就在郑庄公说了“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久,鲁庄公的庶兄庆父把合法继位的子般 *** ,后来又把合法继承的鲁闵公 *** ,以至鲁国人发出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呼号;二、唐德宗时,卢龙节度使朱泚勾结其弟朱滔叛变,被讨平后本应除恶务尽,但德宗心慈手软,虽免了朱泚节度使之职,却仍以太尉衔叫他留居长安。次年,泾原兵在京城哗变,朱泚便趁势夺了唐朝 *** ,国号秦,年号应天。所有这些,均充分说明,相信“自毙”的人,最后都吃了错误认识的苦头。

24、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成败萧何”。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25、据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 *** ,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当项梁响应陈胜、吴广 *** 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也仅为“郎中”小官而已。当时他屡屡进策,项羽都没有采纳。

26、西汉元年,汉王刘邦率部队入汉中,韩信弃楚归汉。本想出人头地,但归汉以后也仅为“连敖”这种有职无权的小官。后来韩信又因与十三人犯法被判 *** 。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刑时,被滕公夏侯婴保释。经滕公推荐,刘邦让韩信当管理粮草的军官,这样便有了接触总后勤官萧何的机会。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到了汉中首府南郑,韩信见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辞而别。萧何闻讯,连夜追赶,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27、由于萧何极力推荐,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此后三年,韩信发挥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协助刘邦,战胜项羽,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因此,韩信被加封为齐王、楚王。后来又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就把他降为淮阴侯。

28、汉高帝十一年,刘邦还在前线 *** *** ,有人密告韩信与 *** 通谋,要杀吕后和太子。随后,吕后与萧何相谋,由萧何出面对韩信说, *** 已被击败,让韩信立即入朝相贺。韩信相信萧何,便入了宫。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 *** 起来,不经审讯,就 *** 了。

29、韩信受萧何推荐而拜为大将,又因萧何设计而掉了脑袋。人们哀叹韩信之死,并且偏重于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以总结。一“成”一“败”系于一人,看起来扯平了,其实,功过、是非、利害、得失,谁又算得清?况且,韩信的“成”与“败”,根本原因还是主观因素,个人行为。

30、江苏省沛县汉城里,汉初三杰的塑像同立于刘邦像旁边。张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萧何,忠厚,功高驯良,于是终老天年;韩信,雄杰,失职殃殃,这才招致大祸。

31、四面楚歌(项羽)纸上谈兵(赵括)望梅止渴(曹 *** )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南柯一梦(淳于棼)江郎才尽(江淹)

32、悬梁:汉朝人孙敬,读书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时候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

33、刺股: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 *** 。

34、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 *** ,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标签: 成语故事 主人公 主要 人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