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子怎么读,黍子怎么做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5 0
笤麈、笤拂、笤帚



今儿个腊月二十四

是中国人传统的扫尘日

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因“尘”与“陈”谐音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既有驱除病疫

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

也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

这一风俗反映出中国人

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

虽说“二十四,扫尘日”

实际上在很多地方

每年从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

把这段时间都叫做“扫尘日”,也叫“迎春日



扫尘离不开打扫工具,笤麈、笤拂、笤帚

扫麈、扫帚、笤麈纥繨、笤麈子

笤麈刷刷子、扫把、蝇刷子、簸箕

掸子、搌布、抹布等都是打扫工具

这些名称各有各的叫法,我们分几期谝一下



笤麈,新疆焉耆方言音读为

【tiáo zhù】或者【tiáo chù】

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用来扫地的

笤帚或者扫把

一般是用黍子或者高粱的秸秆扎成



“笤”是后造之字

《篇海》释为:“田聊切,音条,笤箒”

“笤”字从竹,从召

“召”意为“前导”、“先导”

“竹”与“召”联合起来表示

“清晨起床,打扫庭除用的竹制除尘工具”



“麈”,正音读为【zhǔ】

《说文解字》释为:“麋属”

是一种大型的鹿

其尾可做拂尘,叫麈尾

唐代僧人释远年编纂的类书《兼名苑》

“鹿大者曰麈,羣(群)鹿随之

视麈尾所转而往,古之谈者挥焉



麈尾就是用麋鹿或驼鹿尾巴上的毛

制成的拂尘,闲谈时执以掸尘、驱蝇蚊

后来演化成为象征身份、地位的所谓雅器

古人有麈谈之说,就是指挥动麈尾说话

晋人清谈时,常挥动麈尾以为谈助

所以麈尾也泛指闲居谈论

麈尾起始东汉、流行于魏晋

是儒释道三家常用器具



其实无论是“笤”还是“麈”

一开始都具有掸去尘土

或者驱赶蚊蝇的功能

后来“麈”因为有了魏晋风度的加持

成为了利器,所以在世人眼中笤俗麈雅

后来二字合成“笤麈”,就是指扫把

这个称谓现存在关中方言和西南官话中



新疆焉耆方言把“笤麈”

也称为“笤拂”【tiáo fù】

这个称呼也源自关中方言

“拂”指“轻轻擦过;掸去;甩动”等意



焉耆方言把用来扎笤麈的植物

叫“笤麈wang子”

就是下面这个字


【wáng】,原本是指一种芒草

又名“杜榮”,禾本科,多年生草本

秆皮可制索、编鞋

在新疆焉耆方言中

“笤麈wáng子”其实指的是“黍子”

就是五谷“稻、黍、稷、麦、菽”中的“黍”

这种粮食作物的秸秆扎成的笤麈

非常结实耐用,过去焉耆农村人家

会在田埂上种上一排用来扎笤麈

自己用或者拿到市场上换钱



笤麈是用来打扫卫生的工具

同时也可用来打人

是大人用来教训孩子的好东西

我们尕时候不听话

阿妈就会挥着笤麈纥繨满院子撵着我们打

大人们之所以会选择笤麈教训我们

这里面也是满满爱的门道

因为笤麈是软和的

能把人打疼,但却打不坏

而且非常顺手好操控

就算是下手没轻重的

也不至于闹成血光之灾


我心中的诗经——硕鼠

文\月婷轩 出镜\乖妞妞

版权所有,盗图必究


诗经——风——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硕鼠:就是《尔雅》的鼫(shí)鼠,又名田鼠,啮(niè)齿类动物,穴居河川沿岸,吃豆粟等物。今北方俗称地耗子。这里用来比剥削无厌的统治者。“硕鼠”解作“肥大的鼠”亦可。《郑笺》:“硕,大也。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

无:毋,不要。

黍:黍子,也叫黄米,谷类,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贯:借作“宦”,侍奉。三岁贯女: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女:汝,指统治者。方玉润《诗经原始》:“三岁,言其久也。”

逝:读为“誓(《公羊传》徐彦疏引作誓)”。去女(汝):言离汝而去。杨树达《小学述林》卷一:“此诗本表示决绝之辞。三家作誓,用本字也。《毛诗》作逝,用假字也。”

爰:犹“乃”。所:指可以安居之处。

德:加恩,施惠。

国:域,即地方。

直:王引之《经义述闻》说“当读为职,职亦所也。”一说同“值”,报酬。得我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当的代价。

劳:慰劳。

之:犹“其”。永号:犹“长叹”。末二句言及到乐郊,就再不会有悲愤,谁还长吁短叹呢?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本篇是魏风最后一篇,也是人们所熟知的一篇,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好像被选入课文了,有些久远,记不太清。

硕鼠,即是大老鼠,这里以硕鼠为题,不是写鼠,实则写人,以鼠比人,可见其一斑。

文分三章,重章叠句,却又层层递进,代入感极强,重点是全文用比,以鼠喻人,却又简单明了的表明其用意,我们一起来看看本篇吧。

三章开头都是以硕鼠为首,反复说着大老鼠啊大老鼠,却是作者之心情,恨之切之心情,有点咬牙切齿的意味。

三章同解,之一句的意思。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无,不要。黍、麦、苗,分别为粮食长成的三个阶段,苗为秧苗,指农作物的初生阶段。麦,指农作物接近成熟。黍,指农作物结成果实,这里指收获好了,存在家中的粮食。句意是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来吃我的粮食。而文中用了黍、麦、苗,则是表示三种递进关系。偷黍,只是拿了成果的一部分,民可活。而麦在田里,老鼠去偷,那么就是更进一步的剥削,粮食未成熟,老鼠去偷就是伤了民的根本。最后一句,农作物还是秧苗的时候就开始偷,这是断了民的根本啊,让百姓怎么活呢?所以说,三句是步步紧逼,一层比一层心狠,最后是民无活路可走。

第二句的意思。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三岁,这里的三,有几种解释,一是当时的官员三年一考核,也就是说三年一任,所以这里的三是指一任官员。而别一种解释是多,三不是实数,而是虚数,是很多年的意思。贯,侍奉。女,汝,这里指官员。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的意思。顾,顾及,顾本意思有回头看的意思,这里是顾及我的意思。德,劳,也是一步步递进的关系,德,恩,赐。劳,慰劳。本句的意思是这些年来,我一直用心地侍奉着这些官员,可是他们却没有丝毫的回报。

第三、四句的意思,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逝,发誓,这里指下定决心。爰,乃,才的意思。乐土、乐国、乐郊。都是指 *** 相之所,却各有其义。乐土,指的是可以让我快乐生长的土地,这时的要求较之后面来讲是很高的了,因为不离故土,是每个人心中所愿,所以这里的乐土是有将自己的家乡变成乐土的意思。乐国,就是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去寻找一个可以快乐生活的国家。而乐郊,就是更低的要求了,那就是无地可居了,只好生活在野外了,可是就算是生活在野外,只要可以离开那些硕鼠一样的官员,那也是快乐的。重点是最后一句,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这句可以说是全诗之重点,都生活在野外荒郊了,却比生活在村中老宅时快乐,听不到那悲痛的号叫声,可见官员剥削之利。

全文将掌权者比为硕鼠,鼠已不是人类,而鼠又是人所唾弃之动物,将鼠喻人,可见百姓对官员的恨意到了何种程度。

诗序说:硕鼠,刺重(音众)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全文都是在说官员对百姓的剥削,为什么诗序却说其刺其君呢?这里就是经义所讲。君主自私自利而无德,或君主“以利为利”而不“以义为利”,则必至于任用小人而弃置君子。何也?“小人喻于利”,君主所重在于谋求“富国强兵”,则必重用善于谋利而不择手段之小人,“君子“喻于义”,必不以旁门左道、歪门邪道谋利,难怪君主视之为迂腐。

这也有亲小人,远君子之义,而小人行小人之道,可能其初衷也是为国富,为民强,可是用的是小人之道,误导国人唯利是图,以利为根,最终将会发展为“仁义道德之价值”、“礼义廉耻之价值”,所有的一切皆以利为衡量,所以,这就是刺君之义,君不能以德,以礼治国,只是贪图“富国强兵”之利,而不思以正道治国于强,最后只能是“富国”而穷民,君不得民心,离亡国不远了。

国士无双,怀念袁老!来自诗经里的《黍离》之悲,你感受到了吗?

这两天,整个中国大地沉浸在悲痛之中。我们两天送别了四位院士,其中还包括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不仅仅让中国人吃饱了饭,更让中国人挺直了脊梁。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做一介农夫。他的逝世,不仅仅是中国的损失,更是世界的损失。今天诗经女孩带你来体验一下#诗经#里的《黍离》之悲。

1、《黍离》背景

西周末年,周幽王昏聩无道,于后宫宠幸褒姒,并且烽火戏诸侯只为得褒姒一笑。褒姒生下儿子伯服以后,周幽王居然废太子,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的太子姬宜臼被迫逃奔申国,申候看不得自己的外孙受欺负,于是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周幽王。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于是周幽王与当时太子伯服均被犬戎所杀。

乱世之中,周幽王的弟弟余臣在虢公翰以及其他诸侯的支持下继位,是为周携(恵)王。秦国,当时还特别孱弱,因在这个事件中支持周携王,被正式册封为诸侯,并封以岐山之西的土地,大秦帝国开始了崛起之路。但是其实是虚封,当时这块地方仍被犬戎占据。周携(恵)王意思是你们自己打吧,你要是打败犬戎这些地方就都是你的。

而在另外一边,原来的太子并没有死。他在外公申国联络其它诸侯国鲁、许等拥立下继位。而且姬宜臼为避犬戎之难,在他继位的当年(公元前770年),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将都城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周平王任命郑武公担任司徒,让他与晋文侯一同辅佐周王室。周平王在郑武公、晋文侯的辅佐下,勉强支撑残局,史称东周。

公元前750年,秦文公攻打犬戎,占领岐山周边,并归还岐山以东的土地给周携王,周携王派声势复振。同年,为打击携王一派,晋文侯讨伐周携王派并杀掉了他,从此二王并立结束,携王一派人等或东迁洛邑,或归于秦国。

前746年,晋文侯死了,晋国开始内乱,之后秦文公开始东进,彻底驱逐了犬戎,占领了丰镐之地。《黍离》成诗之际,就应该在秦文公占领了丰镐故地之后。岐山与丰镐是姬周老家,文武旧都,周平王不可能不想迁都回去的。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周平王起来全靠诸侯支持,平时也得看诸侯脸色三分。目前晋国内乱无法帮他,另外一个郑国也无法顾及他。所以当务之急,说服秦国人让出故都丰镐就成了一个无奈的选项。

于是周平王派出了王室大夫出使秦国,想靠着王室的威望与大义名分让秦人让出土地。但是你想秦国本来就是死对头,不可能把打下来的土地拱手让人,更何况你宗周王室威望也不如以前,让我让出土地本就是痴心妄想。王室大夫在秦文公面前吃了瘪,就转而寻求宗周遗民的支持。

结果看到的景象就是诗中的景象,丰镐故地早已经物是人非。

2、《黍离》解析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首诗可以称作千古凭吊诗之祖。一唱三叹,愁肠百转,欲言又止,尽在其中。这种风格的把握,确是创造了一种可供万代仿效的经典。

诗首章写诗人到了宗周故地,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你看那,那绿油油的一片是稻谷在生长,还有那稷苗凄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不用多说,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问苍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在诗人的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

所以这首诗整体翻译如下: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如同喝醉酒一样。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红彤彤。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3、《黍离》之悲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人们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经验,竟是人们从来不能从历史中学到任何经验……

说《黍离》是怀古凭吊之祖实不为过。无数的后人把这首诗延展开来,写成了诗,谱成了曲,唱成了歌。表达的就是《黍离》里这种悲痛得无可奈何的心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的是陈子昂对于被世人误解,对人类命运的忧思的无可奈何;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表达的是曹植对于在外奔波、孤苦无依、税负严重的征夫的无可奈何;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表达的是是李商隐对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的无可奈何;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表达的是柳永对彼此眷恋、悲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

《黍离》这首诗,从2800年前东周大夫在土地上的质问开始,从历史的天空无法给出固定的答案结束。从古至今,从天到地,无数的仁人志士,根据自己境遇的不同,从诗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从而发出更为悲怆的声音,叹物是人非,叹知音难觅,叹世事沧桑。

故土难离,故土终究会离开;故土已离,故土始终不能忘怀。生命在大地上终结,然后,又在大地上重新开始。旧的世界崩塌,新的世界开始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史书一卷卷翻过去,叶子黄了叶子又绿,这里只剩下了记忆:

《黍离》已经成为华夏文明里更低沉的声部,时刻奏响生命的乐章。它是深渊里的回响,是低谷里的山涧,是悬崖上的花朵,让人们铭记着这古老文明一次次的至暗时刻。

它执着于失去的一切、令人追怀追悔的一切,发出悲怆、苍凉、沉郁、隐忍的交响,在泱泱中华的上空。

如果可以,让我们为已经故去的袁隆平院士、 吴孟超院士奏起这首哀歌,以此来沉痛的祭奠,给我们送来“医食无忧”的天使。愿他们在天堂里,看着黍稷疯长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人定胜天逆天改命的人,悠悠说一句: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他们应该含笑,这个人,只能是我,只能是我们,只能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

这个励志于解决天下人肚子温饱的我;这个为病人省钱开药的我;这个不甘心屈服于命运的我。这是个生生不息的民族。

我和我们都活在华夏文明的历史之中,活在这文明的浩劫、万民的苦难的历史之中,活在这生机勃勃、全面奔小康的大地之上,继往开来,无畏前行

国士无双,以此来纪念并怀念你们。#袁隆平##袁隆平逝世#

一目了然——《诗经》(108——135)

国风·魏风

【107.葛屦】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译文

脚上这一双夏天的破凉鞋,怎么能走在满地的寒霜上?可怜我这双纤细瘦弱的手,又怎么能替别人缝制衣裳?做完后还要提着衣带衣领,恭候那女主人来试穿新装。女主人试穿后觉得很舒服,却左转身对我一点也不理,又自顾在头上戴象牙簪子。正因为这女人心肠窄又坏,所以我要作诗把她狠狠刺。

【108.汾沮洳】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译文

在那汾河湾里低湿的地方,有个小伙子采水面野菜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长得是那样英俊无法衡量。他长得那样英俊无法衡量,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在那滔滔汾河水的另一方,有个小伙子采撷桑叶正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长得那样英俊如鲜花怒放。他是那样英俊如鲜花怒放,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在那滔滔汾河拐弯的地方,有个小伙子采撷泽泻正忙。你看那个勤劳的小伙子啊,品行如美玉一般纯洁高尚。他品行如美玉般纯洁高尚,和王公家的官儿太不一样!

【109.园有桃】

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译文

果园里面长着桃, 果实可以作佳肴 我的心中多忧伤, 又唱歌来又诵谣。 不理解我心的人, 说我书生太狂傲。 莫非他们说得对, 你该说些什么好? 我的心中多忧伤, 我的忧伤谁知道。我的忧伤谁知道, 何不丢开不去想。果园里面有酸枣, 果实可以作吃食。 我的心中多忧伤, 国中周游且消愁。 不理解我心的人, 说我书生不知足。 莫非他们说得对, 你该说些什么好? 我的心中多忧伤, 我的忧伤谁知道。 我的忧伤谁知道, 何不丢开莫烦恼。

【110.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译文

我登上那草木繁茂的高山,向老父亲所在的故乡眺望。我仿佛听到父亲一声叹息:唉!苦命的儿服役在远方,昼夜操劳没有休息的空当;还是小心保重自己身体吧,盼你早回来不要留恋他乡!我攀到那光秃秃的高山上,向老母亲所在的故乡眺望。我仿佛听到母亲一声叹息:唉!我的小儿服役在远方,昼夜操劳没有睡觉的空当;还是小心保重自己身体吧,盼你早回来不要抛尸他乡!我登上那高低起伏的山冈,向我兄长所在的故乡眺望。我仿佛听到长兄一声叹息:唉!我的兄弟服役在远方,昼夜操劳他的同伴也一样;还是好好珍重自己身体吧,盼你早回来不要死在他乡!

【111.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译文

十亩田间是桑园,采桑人儿真悠闲。走吧,与你把家还!十亩田外是桑林,采桑人儿笑盈盈。走啊,与你携手行!

【112.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译文

叮叮当当砍檀树, 把树堆在河岸上。 河水清清起波纹。 既不耕种不收割, 为何取稻三百束? 又不上山去打猎, 却见庭中挂貉肉? 那些贵族大老爷, 从来不会白吃饭。叮当砍树做车辐, 把树堆在河旁边。 河水清清起直波。 既不耕种不收割, 为何取稻三百捆? 又不上山去打猎, 却见庭中挂兽肉? 那些贵族大老爷, 从来不会白吃饭。叮当砍树做车轮, 把树堆放在河边。 河水清清起环波。 既不耕种不收割, 为何取稻三百束? 又不上山去打猎, 却见庭中挂鹤鸿? 那些贵族大老爷, 从来不会白吃饭。

【113.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译文

大老鼠啊大老鼠, 不要偷吃我的黍。多年一直侍奉你, 你却从不顾怜我。我发誓要离开你,去那安逸的乐土。乐土乐土真安逸, 是我理想栖身处。大老鼠啊大老鼠, 不要偷吃我的黍。多年一直侍奉你,你却从不顾怜我。我发誓要离开你,去那安逸的乐土。乐土乐土真安逸,是我理想栖身处。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禾苗。 多年一直侍奉你,你却从不犒劳我。我发誓要离开你,去那安逸的乐郊。乐郊乐郊真安逸,谁会长叹加哭号!

国风·唐风

【114.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译文

蟋蟀鸣叫在堂屋,一年匆匆到岁末。贤者懂得要约束。蟋蟀鸣叫在堂屋, 若我现在不行乐,转眼光阴白白过。寻欢作乐别过度,自己地位要记住。行乐不能荒正业,一年匆匆到岁末。若我现在不行乐,转眼光阴白白过。寻欢作乐别过度,分外的事要惦记。行乐不能荒正业,贤者懂得要勤奋。蟋蟀鸣叫在堂屋, 岁末役车也休息。若我现在不行乐,转眼光阴白白过。寻欢作乐别过度,国家忧患记心头行乐不能荒正业,贤者懂得要节制。

【115.山有枢】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译文

山上长着刺榆树,榆树长在洼地中。你又有衣又有裳,为何 *** 在身上?你又有车又有马,为何不乘又不坐?到你死去那一天, 别人占有尽享乐。拷树生长在山上,镱树长在洼地中。你有庭院和房屋, 为何不洒又不扫? 你又有钟又有鼓, 为何不击又不敲? 到你死去那一天,别人占有乐陶陶。漆树生长在山上,栗树长在洼地中。 你又有酒又有食, 何不弹琴又鼓瑟?姑且用它寻欢乐,姑且用它遣时光。到你死去那一天,别人占有进室中

【116.扬之水】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译文

激扬的流水哟,不能漂走成捆的荆条。我娘家缺少兄弟来撑腰,只有我和你相依相靠。不要信别人的闲话,别人骗你总有花招。激扬的流水哟,不能漂走成捆的木柴。我娘家缺少兄弟来关怀,只有我二人相依相爱。不要信别人的闲话,别人实在不可信赖。

【117.椒聊】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译文

花椒子儿生树上,子儿繁盛满升装。那个女子福气好,身材高大世无双。花椒子儿一串串,香气阵阵向上扬。花椒子儿生树巅,盛满一把真繁衍。那个女子福气好,身材高大又壮健。花椒子儿一串串,香气阵阵散满天。

【118.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译文

一把柴火扎得紧,天上三星亮晶晶。今夜究竟是啥夜晚?见这好人真欢欣。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好人怎样亲?一捆牧草扎得多,东南三星正闪烁。今夜究竟是啥夜晚?遇这良辰真快活。要问你啊要问你,拿这良辰怎么过?一束荆条紧紧捆,天边三星照在门。今夜究竟是啥夜晚?见这美人真兴奋。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美人怎样疼?

【119.杕杜】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有杕之杜,其叶箐箐。独行桀桀。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译文

有棵孤独棠梨树,绿叶茂密又繁盛。孤身一人在行走,难道没有人相依?不如同宗兄弟亲。路上行人真可叹,为何不同他亲近?独行人没兄弟,何不帮他解忧戚?有棵孤独棠梨树,绿叶苍翠又茂盛。孤身一人无依靠。难道没有别的人?不如同姓兄弟亲。路上行人真可叹,为何不同他亲近?独行人无兄无弟,何不帮他解忧戚?

【120.羔裘】

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译文

你身着羔皮礼服豹纹袖饰,竟然对我们如此大模大样。难道你就这样目中无人吗?我们可是看在老交情份上。你身着羔皮礼服豹纹袖饰,竟对我们一副傲慢的模样。难道你就这样目中无人吗?我们可是看在老朋友份上。

【121.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译文

大雁簌簌拍翅膀,成群落在柞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靠谁养活我爹娘?高高在上的老天爷,何时才能回家乡?大雁簌簌展翅飞,成群落在枣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赡养父母哪有粮?高高在上的老天爷,做到何时才收场?大雁簌簌飞成行,成群落在桑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稻子和高粱。用啥去给父母尝?高高在上的老天爷,生活何时能正常?

【122.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123.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译文

有一株高大孤立的甘棠树,长在大路旁兀自葳蕤花开。那些身贵德高的君子们啊,你们肯不肯靠近我身边来?我内心里对他们充满崇敬,为什么不能一起饮酒吃菜?有一株高大孤立的甘棠树,兀自葳蕤花开长在大道边。那些身贵德高的君子们啊,你们肯不肯和我一起游玩?我内心里对他们充满好感,为什么不能对坐把酒言欢

【124.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译文

葛藤缠绕着荆树,蔹草蔓延上山野。我的爱人葬在此,荒郊野岭谁同住?葛藤缠绕着枣树,蔹草蔓延遍坟地。我的爱人葬在此,荒郊野外滩同息?角枕颜色光灿灿,锦被鲜艳亮闪闪。我的爱人葬在此,荒郊野外独特已.夏日炎炎日子长,冬夜漫漫寒难耐。待到百年身后时,同归到你墓室中。冬夜漫漫寒难耐,夏日炎炎日子长。待到百年身后时,同归到你墓穴中。

【125.采苓】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译文

攀山越岭采茯苓啊采茯苓,那苦人儿伫立在首阳山顶。无聊小人制造着她的闲话,不要信啊没有一句是真情。干脆抛弃它们吧抛弃它们,切莫信以为真清者自然清。那些造谣生事的长舌妇们,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攀山越岭采苦菜啊采苦菜,那苦人儿寻到首阳山下来。无聊小人制造着她的闲话,你不要自乱阵脚参与进来。轻轻拂去它们吧拂去它们,切莫信以为真真相终大白。那些流言蜚语的制造者们,一无所得枉费心思空挂怀!攀山越岭采芜菁啊采芜菁,那苦人儿转到首阳山之东。无聊小人制造着她的闲话,更好堵上自己耳朵不要听。不要太在意它们吧别在意,千万别听雨是雨听风是风。那些以造谣传谣为乐的人,能得到什么最终两手空空!

国风·秦风

【126.车邻】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译文

车儿辘辘响不停,白额马儿齐嘶鸣。还未见到君子时,先叫寺人传命令。 漆树生在山坡前,洼地栗树长成片。 我今见到君子面,同坐奏乐弹丝弦。 今日行乐不及时,转眼衰老时已晚。 山坡上面有柔桑,低洼地带长白杨。 我今见到君子面,同坐奏乐吹笙簧。 今日行乐不及时,转眼死去多凄凉。

【127.驷驖】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译文

四匹黑骏马并排嘶鸣高昂,秦公娴熟地收放六条丝缰。那些最得宠信的臣仆卫队,跟随他们的君王狩猎围场。围场小吏放出应时的公鹿,只见鹿群是那样肥大美好。秦公兴奋地呼喊左转包抄,他搭弓放箭猎物应弦而倒!打猎尽兴后拐到北园游玩,那四匹马儿此刻尽享悠闲。车儿轻轻转啊鸾铃叮当响,车里载着有功劳的小猎犬。

【128.小戎】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縢。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译文

战车轻小车厢浅,五根皮条缠车辕。游环胁驱马背拴,拉扯皮带穿铜环。坐垫纹美车毂长,驾着花马鞭儿扬。思念夫君人品好,温和就像玉一样。住在木板搭的房,让我心烦又忧伤。四匹雄马健又壮,驭手握着六条缰。青马红马在中间,黄马和黑马在两旁。龙纹盾牌并一起,铜环辔绳串成行。思念夫君人品好,他在家时多温暖。何时是他归来日,让我对他长思念。四马轻身步协调,三棱矛柄镶铜套。巨大盾牌花纹美,虎皮弓套镂金雕。两弓交错插袋中,弓檠夹弓绳缠绕。思念夫君人品好,若醒若睡心焦躁。安静柔和好夫君,彬彬有礼声誉高。

【129.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130.终南】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译文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来有梅树。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脸儿红红像涂丹,那是我的君王啊。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棱有角地宽敞。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身上佩玉响叮当,到寿命终结也忘不了。

【131.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译文

黄鸟黄鸟你听着,不要落在楮树上,不要啄我粟米粮。这个地方的人们,如今拒绝把我养。还是回去快回去,返回亲爱的故乡。黄鸟黄鸟你听着,不要落在桑树上,不要啄我红高粱。这个地方的人们,信义对他没法讲。还是回去快回去,回到兄弟的身旁。黄鸟黄鸟你听着,不要落在柞树上,不要啄食我黍粱。这个地方的人们,不可和睦相来往。还是回去快回去,回到叔伯的身旁。

【132.晨风】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栎,隰有六駮。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译文

傍晚光景小鹰隼疾飞掠过,栖落在郁郁苍苍的北树林。至今我还没见过他的踪影,内心里忧心忡忡满怀担心。真想不到你怎么会这样呢?恐怕早忘了我吧我的夫君!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栎树,洼地里梓树榆树繁茂成荫。至今我还没见过他的踪影,内心里满怀悒郁忧心如焚。真想不到你怎么会这样呢?恐怕早忘了我吧我的夫君!高高的山上有茂密的唐棣,洼地里生长着如云的山梨。至今我还没见过他的踪迹,内心里忧心忡忡如醉如痴。真想不到你怎么会这样呢?早忘了我啊没有丝毫记忆!

【133.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134.渭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译文

我送舅舅归国去,转眼来到渭之阳。什么礼物送给他?一辆大车四马黄。我送舅舅归国去,思绪悠悠想娘亲。什么礼物送给他?美玉饰品表我心。

【135.权舆】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

译文

唉我呀!曾客居华馆大屋,如今每顿饭供应都不丰富。可叹啊!待遇远不如当初!呜呼哉!曾经餐餐多美好,如今每天挨饿顿顿吃不饱。可怜啊!远远不如从前好

《诗经》中提到最多的作物是啥?黍和稷分得清吗?浙大文学院教授带大家识“五谷”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余雯雯 通讯员 俞静漪

《诗经》中提到了哪些粮食作物,出镜率更高的是哪一种?

《诗经》时代的水稻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诗经》时代的粮食都是怎么吃的?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联合中国湿地博物馆推出“诗经里的湿地植物”文化小课一直在进行中,我们邀请到多位专家分享他们对诗经植物的不同解读,带大家一起进入诗经的草木世界。(详情点这里)

今天(2月4日)的小课,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周明初详细解读《诗经》中的“五谷”。

1】《诗经》中“出镜率”更高的粮食作物是谁?

它们都长啥样

我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称为“五谷”,有着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是麻、黍、稷、麦、豆,一说为黍、稷、菽、麦、稻,一说为稻、稷、麦、豆、麻。

这几种作物,在《诗经》中都出现过,如“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均来自《豳风·七月》。

如果按照提及次数算,在《诗经》中,“黍”被提到了19次,“稷”被提到了18次,是《诗经》中“出镜率”更高的头部粮食作物。可见在《诗经》时代,也就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之间五百多年的时间里,黍和稷是两种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黍和稷,都是禾本科黍属植物,实际是同种植物,只是它们的穗形和籽实有所不同。黍的主穗轴是弯的,穗和分支向一侧倾斜,秆上有毛,籽实带粘性;而稷的主穗轴直立,穗的分支向四周散开,秆上无毛,籽实不带粘性。

究竟长什么样子?

看看下面这张示意图就知道了,左边散穗型的是稷,右边侧穗型的是黍。

左边散穗型的是稷,右边侧穗型的是黍

2】“后稷”和“社稷”有什么来历?

两千年多前,就已经分早种晚熟和晚种早熟的不同品种

黍和稷的抗旱能力强,生长期短,在我国西北地区很早就有栽培。我们今天所说的“黄米”(比小米略大)就是黍或稷经脱壳后的籽实。

周人的始祖被称为“后稷”,就因其为种植黍稷的能手而得名。关于这一点,《大雅·生民》中交代得明明白白——“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

后稷在当时所栽培的黍,有称为“秬”(jù)的黑黍,有称为“穈”(mén)的红黍,有称为“芑”(qǐ)的白黍,还有一种称为“秠”(pī)的,一壳里面含有两粒黍米。

《豳风·七月》中的“黍稷重穋”这句,信息量也很大,这里的“重”是指早种晚熟,“穋”(lù)是指晚种早熟。想不到吧,两千多年前,黍、稷居然就有了早种晚熟和晚种早熟的不同品种。

从使用上来看,黍是粘性的,除可食用外,主要用来酿酒,而稷是不粘的,更多是用来煮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因此周人的祖先称“后稷”而不称“后黍”,古代的国家则称为“社稷”,其中的“社”是指土地神,而“稷”是谷神。

3】今天的“小米”是古时的“粟”

古文中也叫“禾”

从古至今,有不少人都认为稷即是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小米。

粟在古文献中称为“禾”,在古文字中,“禾”是粟的穗弯曲下垂的形状。

《诗经·七月》中的这句“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就是一个证明。

这两句诗同时提到了黍、稷、禾、麻、菽、麦六种粮食作物,如果说稷与禾都是指粟的话,那么粟在上下两句诗中属于重复出现,显然这是解释不通的。

粟在商周时代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不过,它对土壤、水分的适应性比黍、稷要差些,生长期和耕种技术要求也比黍、稷要高,实属高冷傲娇型,种植程度不如黍稷更普遍。

所以,在《诗经》中“禾”字出现7次,“粟”字出现3次,总计为10次,粟的出现次数远没有黍、稷多。

4】《诗经》中的麻、菽、麦,你都分得清楚吗

《诗经》中的“麻”指 *** ,也叫火麻,雌雄异株。

雄株叫“枲”(xǐ),主要收取它的纤维作纺织用,是古人最重要的衣料。

雌株叫“苴”(jū),主要收取其籽实,在古代作为食物用,为“五谷”之一。

《豳风·七月》中所说的“九月叔苴”,意思是在农历九月采集麻籽。这种麻籽含油量高,多食会伤身,一般都是穷苦百姓所食用。

黍子怎么读,黍子怎么做-第1张图片-

这种雌性 *** 的茎、叶和籽实的果壳、苞片含有致幻成分,是提取毒品“ *** ”的主要原料,现在已经被许多国家列为禁止种植的植物了。

《诗经》中的“菽”主要是指大豆,也称“荏(rěn)菽”。

《大雅·生民》有一句“艺之荏菽,荏菽斾(pèi)斾”,说的就是这种植物。在《诗经》时代,大豆主要是煮熟了食用的,称为“豆饭”。

麦子有大麦、小麦之分,《诗经》里的“麦”主要是指小麦,也称为“来”,而《诗经》里的大麦,则称为“牟”(也作“麰”)。

麦子的原产地一般认为是在西亚的新月沃地也即两河流域及周围地区,大约在史前时期已经过西域传入中土。《周颂·思文》中的这句“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告诉我们,在商周时期,麦子已有较广泛的种植。

5】北方水稻主要是用来酿酒的

种的大多是糯稻

现在大家平时吃得最多的稻米,在《诗经》中的存在感并不强,这和当时水稻的种植和使用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湿地博物馆展出的水稻标本

水稻是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不过早在商周时期,在黄河流域一带水利灌溉条件较好的一些区域里也有栽种。但是,《诗经》时代种植的水稻,主要的使用功能是酿酒。

从《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水稻不是供人日常食用,而是用来酿酒的,所以相对种植得比较少。另外,稻米酿酒主要是用糯米作为原料,可见当时豳地所种植的水稻,是糯谷。

《周颂·丰年》中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这里的“稌”(tú),指的就是带粘性的糯稻。“为酒为醴”,也正反映出当时种植的黍和稌这两种带粘性的粮食作物,主要用来酿酒这一社会状况。

中国湿地博物馆展出的水稻标本

6】《诗经》时代粮食,都是蒸、煮着吃的

介绍了那么多粮食,很多人肯定会好奇:在《诗经》时代,这些粮食都是怎么吃的呢?

在《诗经》时代,无论是黍、稷还是粟、麦、菽、麻、稻,作为日常食用所需,古人主要通过蒸、煮两种手段将它们弄熟,然后“粒食”。

相对来说,黍、稷、粟、稻之类去除表皮后,通过蒸、煮容易酥烂,也易为人消化,而麦、菽、麻之类带有表皮的粮食,通过蒸、煮后并不容易酥烂,因此口感较差,也不易消化。

纵向来看,这些《诗经》中提及的粮食作物,随着时代的变迁,食用 *** 、种植面积、受欢迎程度的“排行榜”也逐渐发生变化:

在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经》时代,由于农业技术的局限,耐旱、易种植的黍、稷是北方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到了战国以后,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特别是铁器的使用,种植技术要求更高、产量也更高的粟得到了更广泛的种植,并代替黍、稷成为北方地区的主粮,由此形成了北粟南稻的种植格局;

隋唐以来,由于农业生产技术和粮食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石磨盘的推广,小麦可以轻易地加工成面粉,由小麦粉加工而成的各种面食层出不穷,北方地区小麦的种植赶超粟的种植,成为北方地区的主粮,由此而逐渐形成北麦南稻的种植格局,一直至今天。

新闻+

这个春节

邀你一起读《诗经》

寒假开始啦,小时新闻和中国湿地博物馆也想通过此次文化小课的推广,邀请杭城的家长们带着孩子们一起来诵读诗经,一起传诵经典。

选择哪一篇诗经篇目,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诵读,都你们说了算。

录制好诵读视频,大家只需要通过小时新闻“社区那些事儿”栏目发帖留言即可。

到时候我们将会选取优质的诵读视频,送出中国湿地博物馆为大家准备的新年礼物(具体信息看这里)。

如何在“社区那些事”发诵读视频,请看下面发帖攻略——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 *** 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说文解字系列之(十一):“谷”和“榖”

这是一组“合并简化字”(容后有专文述及)。“谷”和“榖”,音同而音义全异,实乃完全不同的两个字。现代汉语中,“榖”也简化称了“谷”,实际上也只是取其音而用其形而已,因此,“谷”和“谷(榖)”在字义上并无联系。

“谷”的甲骨文字形为







应为会意字。《说文解字·谷部》:“(谷)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意思是泉水流出通往河川的地带叫做“谷”。其上半部以“水”为构件,象水的细流,或汩汩而出的泉水;下半部之“口”,为“山谷”,为“山口”,“谷口”。段玉裁注云:“《释水》曰:‘水注川曰谿,注溪曰谷。’许不言‘谿’者,许以‘谿’专系之‘山谿无所通’也。川者,贯穿通流之水也,两山之间必有川焉。”“谷”是涓涓细流所在,注入溪中,溪又入川,川入江河而至海。今“山谷”、“万丈深谷”之“谷”,即其本义也。正如许慎所言,“凡谷之属皆从谷”。“郤”、“峪”、“豁”、“谿”诸字皆与“谷”的本义有关联。

关于“榖”,《说文·禾部》:“(榖)续也。百榖之总名也。从禾,嗀声。”可见,“榖”是一个形声字。乃榖之总名,故有"百榖“之谓也。段注云:“榖与粟同义,引善为善也。《释诂》、《毛传》皆曰,榖,善也。又,《大雅》传曰:‘榖,禄也。’”段氏未能解释“榖”为何解为“续也”。我们大致可以这样来理解:榖类作为最重要的粮食来源,春种秋收,连续不断,生民赖此得以繁衍生息。这个理解是不是就是许慎所谓之“续也”?

汉字简化后,“谷”仍旧表示“山谷”之义,而“榖”也简化为其同音字“谷”,所以,词典中就有了“谷1”:两山之间的水道或夹道”的本义。《荀子·强国》:“山川林谷之美。”后以此比喻困境或没有出路。《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进退维谷”这个成语沿用至今。“谷2”:庄稼和粮食的总称。《诗经·豳风·七月》:“始播其百谷。”这个“谷”,其实就是“榖”。

在古代,榖、禾、黍、粟、稷等字在字(词)义上还是有差异的。“榖”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禾,原指榖子,后来也用作庄稼的代称;粟,原指榖子颗粒,后来也用作粮食的代称;而黍则是粘黄米,也称

‘黍子”。稷,谷类,一说即谷子,乃“五榖之长”,是说稷这种农作物播种时间最早,播种面积更大,而收获的数量也最多。所以后来就成了古代“谷神”的代称,与土地神“社”一起,成为古代最为重要的祭祀对象。后来人们即以“社稷”指称“天下江山”,成为“国家”的代名词。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汉语词典》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辞书之中,”榖“字一分为二,即:“榖”,表示“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之义与“谷”合并简化,成为和“谷”并行的同音同形异义词,于是有了“谷(榖)2“,如此则”谷1(山谷)“与”谷2(榖)“并存 。而“榖”的其他引申义“善、好”以及“俸禄”则是“榖”的基本义项。《现代汉语词典》中,即是“榖1”:(书)善、好;俸禄。“榖2”:同“谷2(榖)”。在“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这个意义上,“榖”和“谷”是同一个字的繁体和简体,所以我们今天都写成简化的“谷”字。而在它们其他义项上,“榖”和“谷”还是各行其是,分工明确,义项互不串扰。“山谷”之“谷”,肯定不能写作“榖”。“善、好”之义(比如古代君王谦称自己为“不榖”,亦不能写作“不谷”。这些细节,我们应多加甄别,不可混用误用。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黄鸟》小札一九三——绍兴李珍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黄鸟》小札一九三

黄鸟黄鸟1,无集于穀2,无啄我粟3。此邦之人,不我肯穀4。言旋言归5,复我邦族6。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7,无啄我粱8。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9。

黄鸟黄鸟,无集于栩10,无啄我黍11。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12。

译:

黄鸟啊黄鸟,别齐集楮树,粟米莫啄光。这方的人儿,不肯善待我。归去啊归去,返回到故乡。

黄鸟啊黄鸟,别齐落桑树,黄粱莫啄完。这方的人儿,不可明理义。归去啊归去,回到兄弟旁。

黄鸟啊黄鸟,别聚集柞树,黍米莫啄尽。这方的人儿,不能和睦处。归去啊归去,归到叔伯边。


注:1.黄鸟:别名金雀、黄雀。

2.榖:(gǔ音古)即楮(chǔ音楚)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3.粟:(sù音诉)去皮后称“小米”。

4.穀:同“谷”,善与养育皆通。

5.旋:回,归。6.邦族:邦国宗族。7.桑:桑树。

8.粱:粟的优良品种,即黄粱。9.诸兄:同宗之兄。

10.栩:(xǔ音许)柞(zhà音乍)树,可饲养柞蚕。

11.黍:(shǔ音曙)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

12.诸父:同宗长辈,即伯、叔辈。

议:“黄鸟”的声音很动听,本来是它本质之长处,可是,它已经忘记了它的长处,只会用它的短处:不停地看到他人盘中之食,还纠集一群“黄鸟”来盘剥,如果不是知道“黄鸟”之所长,怎会到这种异乡之地,还不知归去。

读此诗,让人想起《诗经·国风·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硕鼠,无食我苗!”是对魏君王及官员的三声喝问声。

同时,还有《诗经·国风·邶风·凯风》中的“黄鸟”之讲述,因为上次讲述,受到方家之批评,并提出了他自己的意见,因为他的话是开创性的独树一帜,笔者把他的话恭录如下,以飨读者:

“凯”是方位词“南”的意思,因为这首诗讲的是曾和孔子齐驾并驱过的卫国夫人南子,这叫避讳,这个人,生活作风不检点到天下尽人皆知的地步,诗是其子女代表全体七人写的。怎么说呢?先打比方:当清凉的南风吹来,唤醒了棘木,众多像针尖般的嫩芽萌发了,棘木是多么的辛劳啊,只是我们太不争气,不能成为优良的果实。棘即酸枣木,果实虽多但不能吃。是说母亲虽然辛苦养育了我们,但却一点用处也没有。后四句用叫声清丽的黄鸟起兴,告诫自己要把美好的声誉传播,全诗没有一句责备母亲,却句句在责备母亲,南子的劣行在当时是当作天方奇谈的,孔子因与其并行,引起了不明就里的弟子责难,暴发了儒家思想史上的一场争论,最后证明了礼的践行是可以改造人的,这就叫“移风易俗”。

只是:即使他说得完全正确,笔者也是不想采用,因为这种话里有话的文风,其后果的严重性,是会有“文字狱”出现的。毕竟,人类的认知度那么高的人并不多见,但是与文友是可以商榷的。所以,记录在这里,并表示恭敬地谢意!

回到本诗,诗比较直白,故乡相当于“里仁”之善地;兄弟情义可以相互帮助;叔伯是得到照顾之义。反之,则是“乡原”之恶地,不但不能互助与照顾,还不可言理也。

本以为他乡只要勤勉,即可活命。但事实也不是如此,外乡人的胜利果实,群群“黄鸟”来占有,怎能经得如此折腾,唉,还是回家稍好点。特别是混乱开始,更先受到伤害的往往是外乡他国人,这是为历史所证明的。如果,人类能够明白人性之善,那么,便是处处有生机,这便是题目“黄鸟”之本质。

戊戌年八月初七

《说文解字》第150课:《诗经》“噬肯适我”,“噬”为何意?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50课,讲六个汉字,都是《说文解字》的“口”部汉字,也基本都是现代汉语不常用的生僻字,但因为此套课程是完全依照《说文解字》字序来讲解的,不能跳字,因此学习起来会觉得无趣,请忍耐、坚持!六字分别如图:

(今天所要讲的六个汉字)

1、<口+率>(GBK字库无此字,左边一个“口”,右边一个“率”)。读shu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小饮也。从口率聲。”桂馥的《说文义证》称:“经典借啐字。”《广雅.释诂三》:“<口+率>,尝也。”形声字。<口+率>的本义是饮;尝

本义之外,这个字也用于方言。意思是吃喝。具体可见章炳麟《新方言.岭外三州语》。

<口+率>的小篆写法如图:

(<口+率>的小篆写法)

2、嚵。读chá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小<口+率>也。从口毚聲。一曰喙也。”《集韵.琰韵》:“嚵,《博雅》:尝也。”形声字。嚵的本义是尝

《说文》给的第二个解释是:“一曰喙也。”就是鸟兽嘴。徐灏《说文注笺》有:“上文‘噲,咽也。一曰嚵也。’此嚵‘一曰喙也。’是喙、噲异而义同。”

本义之外,嚵字还同“馋”。《字汇.口部》:“嚵,同馋。”比如范仲淹的《都官员外郎元公墓志铭》:“昔者吏嚵民膏,怨所由生。”《说文解字》无“馋”字,所以早期用到馋字意,即用嚵字。

此外,嚵还是地名,《字汇补.口部》“嚵,汉时地名,在广平县。”

嚵的小篆写法如图:

(嚵的小篆写法)

3、噬。读sh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噬,啗也;?(多本误作“喙”)也 。从口,筮声”形声字。《方言》卷十二:噬,食也。噬的本义是咬;吃。比如《易.噬嗑》:“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再比如干宝《搜神记》卷二:“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于虎,不噬,乃宥之。”在山里养了老虎,谁犯罪了就扔到山里,如果老虎不吃他,就饶恕他。再比如柳宗元的《黔之驴》“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黔之驴)

《说文》给的第二个解释是“?也”,就是喘息。《广雅.释诂二》:“?,息也。”王念孙《广雅疏证》称:“?为喘息之息。”

本义之外,噬还有其他意思:(1)侵吞。狄仁杰《檄告西楚霸王文》:“自祖龙御宇,横噬诸侯。”祖龙指秦始皇嬴政。指他侵吞六国。

(秦侵吞六国)

(2)忧。是方言的用法。《方言》卷十二:“噬,忧也。”

(3)通“逝”。及。比如《诗经.唐风.有杕之杜》:“彼君子兮,噬肯适我。”陆德明释文:“《韩诗》作'逝'。逝,及也。”是语气助词。这句诗的大意是:不知道我那心中人,可肯到我这里来?

噬的小篆写法如图:

(噬的小篆写法)

4、啗。读dà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啗,食也。从口,臽声。读与含同。”形声字。同“啖”。本义是吃,咬。《集韵》称:“啖,或作啗。”《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仲尼先饭黍而后啗桃,左右皆揜口而笑。”大意是:(鲁哀公赐给孔桃子和黍子)孔子先吃黍子而后吃桃子,鲁哀公身边左右侍从都掩口而笑(因为侍卫们认为黍子并不是吃的,而是用来擦拭桃子的。但是孔子不这样认为)。

(孔子望日)

本义之外。啗还指包含。扬雄《太玄.玄莹》:“假哉天地,啗函启化,罔裕于玄。”范望注:“啗,含也。”

啗的小篆写法如图:

(啗的小篆写法)

5、嘰。(1986年简化为“叽”)。读jī。《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嘰,小食也。从口,幾声。”形声字。本义是稍微吃一点。比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噍咀芝英兮嘰琼华。”裴駰《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嘰,小食也。”

本义之外,嘰还有常用的两个用法:(1)哀叹。《集韵.微韵》:“嘰,唏也。”比如《淮南子.缪称》:“纣为象箸而箕子嘰。”商纣王令人做了一双象牙筷子,太师箕子预感到这将是天下的祸害,为此忧虑万分,并哀叹不已。因为用了象牙筷子,必然会不用陶杯,要改用犀角做的杯子;必然不会吃粗粮菜蔬,而是去吃山珍海味;山珍海味当然不能穿着粗布短衣,坐在茅屋中吃;一定要穿华贵的衣服,坐在宽广的屋子,高高的亭台上吃。所以箕子非常担忧,进而发展为恐惧。过了五年,纣王果然造了酒池肉林,设了炮烙酷刑,渐至亡国。所以说箕子看见象牙筷子便知道天下将有大祸降临。箕子这个故事,后来发展为著名的汉语典故“象箸之忧”,常用来比喻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象箸之忧)

(2)象声词。比如小鸟叽叽叫。

嘰的小篆写法如图:

(嘰的小篆写法)

6、?。 读bó。《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噍貌。从口,尃声。”形声字。本义是嚼,嚼坚硬物。比如孟郊、韩愈《城南联句》中有句:“馋叉饱活脔,恶嚼?腥鲭。”脔是切成小片的肉,鲭是一种鱼。都属于需要费力嚼食的食物。

?的小篆写法如图:

(?的小篆写法)

本课六字,现代汉语多不常用,重在了解。

(【说文解字】之150,部分图片引自 *** )

【语文常识】穿越古代?先了解古人的食物——五谷

古代的主食有五谷之说。

五谷一般指的是稻、麦、菽(shū)、黍(shǔ)、稷(jì)(也有稷、黍、麦、菽、麻的说法)。

稻是水稻。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据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考证,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就已种植水稻。水稻本是南方作物,后来逐渐传到北方。

麦有大麦小麦之分。大麦别名来牟、牟麦、饭麦、赤膊麦,与小麦的营养成分近似,但纤维素含量略高。

菽指的是豆子。上古时称菽,汉以后改称豆。

黍是现代北方所说的黍子,又叫黄米。黍在古代被认为是比较好吃的食物,如《论语?微子》:“杀鸡为黍而食之”,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稷是小米,又叫谷子。稷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最重要的粮食。古人以稷代表谷神,和社神(土神)合称为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麻指 *** 子、苴麻,一种形似芝麻的农作物,古代也供食用,后世也还有吃麻粥的。不过麻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古代以丝麻或桑麻并称,那是指 *** 的纤维。


上图是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唐代花式面点,里面有饺子、焦圈等,看来饺子的年代很是久远。

除了上述几种主食,古诗文中还经常出现谷、禾、粟、粱、粮等指代粮食的字词。单字谷是百谷的总称。禾本来专指稷,后来变为粮食作物的通称。粟本指禾黍的籽粒,后来也用作粮食的通称。粱是稷的良种,古时常有稻粱、膏粱、粱肉的并称,认为是精美好吃的膳食。粮字除了作为粮食的通称以外,也指干粮,行军或旅行时才吃粮,《庄子?逍遥游》:“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古代人们的主食虽不及现在这般多样,但品种也不算少,我们现在吃的主食很多是古代粮食作为的改良品种。

解读《诗经》相关的五谷

在《黍离》中提到了黍和稷,孔夫子说读《诗经》“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于是试着以自己浅见解读黍和稷。不知道和大家所认识的是否一致!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随着城市化推进步伐,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脱离了生产劳动,即便有人还从事农业,这个农业也离传统的农业越来越远。所以五谷是什么很多人要弄不清楚了。

《黄帝内经》上讲了五谷为:稻麦黍菽稷。稻是水稻,麦是小麦这很容易弄清楚。黍是什么?

黍应当是高粱的一种的,但和高粱稍有不同。印象中的高粱,杆子很粗壮,个头有两米多高,秋天高粱成熟,顶头高昂一片红色的束状果实,也有稍微低头的。高粱的产量颇高,经过脱粒出来的米也可以吃,但吃起来有很沙的感觉,不如稻米顺滑,高粱全国都有分布,很多地方用来酿酒。高粱在河南也被称为“桃黍”,在过去人们把高粱杆用麻生织成帛,铺在房子上摊了泥浆可以缮瓦,铺在床上盖上席子可以睡觉。

高粱

但桃黍不是五谷中的黍,五谷中的黍和高粱很像,但茎比较细,秋天长满果实的时候,它的头垂了下来。

河南南阳在十几年前我见有人栽种过,并且农村人结婚会选取两抱黍子棵一左一右摆放在院子前边,随着城市化加快现在应该见不到这种风俗了,黍子估计种植的人也不多了。

黍子

我在家干农活的时候,黍子并不是特意种植在田里,而是撒在地头,这样齐呼呼的长一片严实的挡着庄稼,里面种的花生或者红薯不易被人发现而生顺手牵羊之心。

黍子脱粒出来是黄色的,在河南吃这种饭的比较少,可能是我记事的时候农村条件逐渐好了,有了白面,这种食物逐渐退出主食舞台了。

稷,古代在五谷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粮食。稷以其色黄,五行属土。

这种植物现在不多见,但超市里可以轻易买到这个小黄米,煮稀粥还是比较好喝的。谷子在古代产量也是比较大的,并且耐旱,在南阳盆地曾经占主要粮食地位。现在被高产的玉米逐渐代替了。

稷:小米

菽,也就是豆子,其实通常指的是黄豆。在河南,豆子是割倒小麦以后种的,大约在阴历7月,就长差不多了,这个时候黄豆并没有变黄,还是青色的,把它摘下来在锅里用盐水煮一下,这就是煳毛豆,吃下来如花生一般下酒。至于成熟的黄豆用途可太多了,轧豆油,做豆腐,造人造肉,豆筋,豆皮,腐竹,豆奶,豆浆。

菽是黄豆应该没什么分歧

黄豆抗旱涝能力不强,一仗雨水可能就会让它颗粒无收,太旱则会减产,病虫害还比较严重,所以黄豆目前在南阳处于减少种植状态。

五谷认识完了来读《黍离》这首诗歌。

诗的之一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指的是目光所及之处。离离,离在古代是通丽的,所以这里是形容黍茂盛之状。

如果脱离作者的身份和所处环境来解读此诗,那么之一句就是作者看到黍长的很茂盛,稷苗还没有秀,诗人行走缓缓,心中涌动感慨。了解我的人知道我心忧所在,不知青的人以为我有所求。苍天啊,这是什么人啊?

结合作者身份,此篇收于王风,作者乃是成周士人,因为事务而到宗周,宗周指的镐京。作为周王朝的人,看到宗周的房屋已经倒塌,以前的宫殿成了瓦砾,黍苗种植在曾经的朝堂上,心中很是悲哀,叹息宗周的天子不作为而导致这一切的发生。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和稷以作者道行所见,但仅仅一遍行道是不足以见稷从苗而长成实的,所以我认为此处作者用了一个兴起,见黍而念宗周,稷则未必实见,稷成实是喻成周已成为现实。不然不可能行道一遭,稷从苗长大结实。

这句解读为,这里的黍长的很茂盛,稷应该也在抽穗。行走在此缓缓,不忍快步离去,心中因忧伤而似醉不能自主。知情的人都知道我在为故国难过,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我有什么诉求。苍天啊,谁人竟然让赫赫宗周覆灭?

卒章: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逐渐觉得我个人认为的稷是虚写比较正确,作者未必真的看到稷。但黍确是作者看到的,作者以能见的黍和眼下没有见到的稷联系在一起,如同踏在宗周这片衰败的故国心里感慨成周的落寞一样。

眼前的黍啊长的很是茂盛,稷现在该结饱满的实了吧。缓慢走在宗周故土,心中悲哀不能息止,知情的人知道我为故国忧伤,不知情的以为我有什么求索。哎呀天呐,毁我宗周的是什么样的人啊。

正义认为:《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这首诗是周大夫出差路过镐京看到故国满目疮痍,禾黍长在宫室之所,心生悲哀,感叹周王朝的变迁,心中悲情难抑于是作诗抒情。

标签: 黍子 怎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