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安然妈妈要分享的是,裤带面,对的,就是那传说中字很难写的biangbiang面~
这个面稍微硬一点点,3:1比例的面和水可以稍微面多点,或者水少点,没错,我仍然是凭感觉瞎蒙~
和面最后的标准都是三光:面光、手光、盆光,然后用湿布盖起来醒,这个面醒的时间得稍稍长一点点,为的是一会好擀,长且有劲道,大概30分钟以上吧。
接着准备配菜,今天有七样,分别是洋葱、青菜、五花肉、韭菜、胡萝卜、西兰花、芫荽~
我的原则是家里有啥菜想吃啥菜都可以做配菜,恩,主要是担心孩子缺个维生素ABCDE啥的,所以,每次都是大杂烩......
配菜洗好,切好,炒好,大概面差不多了,我其实不怎么会擀面,所以都是切一点点的小块擀,那种超大案板和大锅饭的大面我可是擀不了的~
面擀好,切成差不多的宽度,这个差不多呢...就是随意呵呵,既然叫裤带面么,参照物就是你家皮带哈哈~
水烧开,面条入锅的时候,两手捏住面的两条边可以稍微拉一下,让中间的部分贴在案板上下轻摔摔,这个动作要是不会,也可以省掉,哈哈,反正擀厚了多煮煮,当然也不能太薄,容易煮烂......
那么到底怎么样?这个度么,反正自己把握吧,熟能生巧,太讲究细节的谨慎哈~
我这种厚度大概滚三次吧,第二次水开的时候放入青菜,出锅时基本保持原样,没有断哦,这种面用筷子就可以捞了,笊篱都用不着,最后拌上配菜,蒜泥油,辣椒油,盐巴,醋,还可以依个人口味再放酱油,鸡精啥的~
以前说过,我家从来没买过鸡精味精,孩子吃也没有蒜泥油和辣椒油,妹妹的饭我都很少另外加盐,就是配菜使劲加,多加哈~
对了,说说这个大蒜,陕西人吃面必不可少,啥原因我也不知道,但是拌面确实不错,嗯嗯,我特意准备了蒜泥油~
要说好不好吃呢?看我安然,尽管小桌子趴的有点不舒服,但是不影响吃哈哈,一人一大碗~
其实,在陕西,有人急了蹲着一碗面也就吃完了,对对,这就是陕西特色。
最后分享下陕西八大怪: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碗盆难分开,手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
想看更多面食分享,还请大家关注我哦~
它无疑是中国“最复杂”的面,见了却不知道怎么张口点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
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
你一扭,我一扭
你一长,我一长,中间坐个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
留个钩钩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
这个字念biang(二声),被称为中国笔画最多的字。而这首童谣唱的正是陕西最特色、最美味的biangbiang面的写法。
陕西关中这个色香味俱全的的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在中国天南地北的面食里,也是数一数二的。
由于陕西关中地区盛产小麦,面食就成为了当地人最喜爱的食物。biangbiang面、蒜蘸面、油泼面、拉条子、棍棍面、揪面片、片片面、凉面、臊子面、酸汤面、浆水面……各有各的滋味,各有各的特色。
而关中人更爱的就是“biangbiang 面”了。“biang”就是将和的很硬的面,擀厚、切宽,再抓住面团的两头,将面条用力地摔在案板上发出的声音。
这种面卖法也很奇怪,不按一碗卖,而是论根卖。一根面条宽二三寸,长三尺有余,厚时如硬币,薄时如蝉翼。算下来,一根面条少说也有四两干面。
下锅煮熟后,面条变得非常光滑、柔软,并且还很有嚼劲,爽口耐饥。面条的形状很像裤带,因而关中人也戏称它为“裤带面”。
“面条像裤带,辣子是主菜”,陕西八大怪中的两怪,说的正是biangbiang面。面下好后,装在碗中,再加上些盐巴、红色的辣椒面、葱花、蒜末、姜末,用烧的滚烫的热菜籽油,趁热迅速地泼在面上。面条细软、红彤彤的,加些青翠的菠菜在面上,葱香、蒜香、辣椒味扑鼻而来。
懂吃的关中人还喜欢在”biangbiang面”中上浇上西红柿鸡蛋臊子和肉臊子,爱吃辣的,再舀上一大勺的油泼辣子,仔细地拌匀之后,西红柿的酸甜混着辣椒的香味,面条筋道,十分好吃。若有喜欢吃酸的,可以加些老陈醋,再吃上一瓣新鲜的蒜。
陕西八大怪里的有一怪叫做“有板凳不坐蹲起来”。“蹲景”是关中地区特别是农村最有名的亮点,老陕人最喜欢端着一大碗“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蹲在家门口吃面,干完活的关中大汉,经常蹲在凳子或地上,呼噜噜地面条就进了肚子。一顿他们可以吃下7、8根面条。吃饱后,拍拍肚子,打个饱嗝,顿时浑身充满了力气。
biangbiang面所代表的,也正是老陕的这种豪气。大口吃面,大碗喝酒,辣得火热,甩得干脆,一碗面中就能感受到豪情万丈。 你吃过陕西的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吗?
作者:卓涵
在吃面这件事上,生冷倔强的陕西娃们还没服过谁。
在陕西的大街小巷中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面馆要比菜馆还多
陕西面条的种类之多,划分之仔细,让人瞠目结舌
有这样的说法,来陕西吃面,即使一天一碗两个月都能不带重样的
biangbiang面、臊子面、油泼面……
汤面、拌面、宽面、细面……
各式各样,数不胜数。
那么在陕西众多的面条中,谁是更好吃的?
经过艰难的评比,这10款面条或许是最经典的……
各有各的特色,面食王国真的没跑了
—01— 臊子面
臊子面,是陕西面条中最让人欲罢不能的面条之一,也是更具有包容性的面条。
其历史悠久,相传它始于商周时期,在清代已经非常有名。
关于臊子面,还流传着一个故事。
相传周文王自幼没有父母,由哥哥和嫂子将其抚养长大,后来周文王在一次出征时路上淋雨后偶得伤寒,服药数日还是不见好转,一直卧病在床,周王文的嫂子就下厨为他做了一碗热腾腾的手擀面,吃完这碗面条不久周文王就痊愈了,所以为了感谢和纪念嫂子,周文王就将这面称为“嫂子面”,加上臊子又有切碎的肉的意思,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其传成了“臊子面”。
正宗的臊子面,要面条兼具薄、筋、光,汤要煎、稀、汪,闻起来香,吃起来酸、辣……
夹上一筷子送入口中,面条柔韧爽滑,香浓馥郁、一口入魂。
—02— biangbiang面
陕西除了这臊子面,还有一种是名字极为复杂的biangbiang面,俘获了众多吃货的胃。
biangbiang面又被人们叫做裤带面。
为什么好好的面条又要叫“裤带面”呢?
这种面条非常宽,形似人们的裤带,因此就有了这个叫法。
而另一种叫法——biangbiang面,是因为这种面条要用和得非常硬的面团,擀成较厚的面片,再用双手揪住面片的两头用力的将面条摔在案板上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
这种称为biangbiang面或者裤袋面的面条,
不仅叫法“怪”,卖法也很奇怪。
不像其他面条一样按碗或者按斤卖,biangbiang面是要论根卖。
这种面条一根二三寸宽、二尺多长,有时厚如硬币,有时薄如蝉翼,即使最薄的算下来,干面也要三四两了。
biangbiang面看起来很硬,口感却非常光滑柔软,吃起来还很劲道。
“面条像裤袋,辣子是主菜”,
一条又宽又长的面条,佐以卤、辣子、青菜等,吃着过瘾瓷实、满口留香,同时又能展现秦人朴实豪爽的性格。
—03— 油泼面
将那面条擀制得又宽又厚下入锅中煮熟,
捞出后洒上葱花、花椒粉、肉丝、盐、花生碎等配料,
再洒上一层辣椒面淋上一勺热的花生油,
随着热油与辣椒面、面条、配料的碰撞发出一阵滋啦声,
面条食之香辣又柔韧……
油泼面的精华全在油的温度和辣子的细腻程度上,
看似简单,但如果不是陕西人还真做不出来这味道。
—04— 蘸水面
蘸水面可谓是陕西汉族有名的小吃,
以面条白薄而筋光、油汪而蒜辣香、汤面分盆装等特点闻名。
吃的时候将大面盆中的面条夹出来放到盛有汤的碗中,
让面条蘸满汤后,大口大口地咬着吃,越嚼越香。
吃蘸水面也是分季节的……
夏季蘸着凉汤汁、佐以新鲜的蔬菜等,就是防暑的绝佳美味,
冬季蘸着热汤,佐以鸡蛋、辣子油、姜蒜等食材,就是驱寒保暖的佳肴。
—05— 饸饹面
饸饹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用料考究、风味极佳。
最初的饸饹面以荞麦面为主料,
搭配熟羊肉、茴香、八角、花椒、葱花等熬制成一锅鲜香的羊肉汤,
将和好的面放入专门 *** 饸饹的床子里,
面被挤压成长条状后直接下入煮锅中煮熟,浇上羊肉汤、配以青菜即可,
浅褐色的面在浓郁的羊肉汤中,汤面上飘着切得细碎的蒜苗,
显得格外诱人食欲。
—06— 菠菜面
菠菜面,顾名思义就是用菠菜汁和面制成的面条,
颜色翠绿、入口后劲道爽滑才是一碗正宗的菠菜面。
地道的菠菜面在陕西的各种面条中,
不仅在色泽上独具特色,其极高的营养价值也“秒杀”了其他品类的面条。
—07— 旗花面
旗花面俗称汤汤面,又可以称为“奇花面”。
面煮熟之后,佐以鸡蛋花、葱花、海带、黄花菜等
不管是面还是配料都切成菱形或者三角状,
形似小旗子的飘落在面汤上,
“挑起如旗,放下似花”,从而得名旗花面。
旗花面吃起来酸香入骨、非常解腻,
有幸到西安,不妨尝一尝。
—08— 驴蹄子面
驴蹄子面只需要将和好的面用擀面杖擀开,
随意切成面条直接下锅煮,
煮好后的面片形状有点像驴的蹄子,
因此就直接称为“驴蹄子面”。
其实驴蹄子面因为比较随意的制法更像“懒人面”,
如果想要“一懒到底”,还可以提前做好一锅臊子,
吃的时候只需要擀面,不需要再制臊子,
待面煮熟挖上一勺臊子与驴蹄子面拌在一起,
简单省事面条还劲道有嚼头,口感和味道一点也不会让人失望。
—09— 三原疙瘩面
疙瘩面并不是像疙瘩一样的面食,而是用细长柔韧的面条盘于碗中,与女孩子的盘发相似,由于陕西方言中形容一团东西缠绕在一起就叫“一疙瘩”,于是此面得名三原疙瘩面。
三原疙瘩面的面条口感柔韧软滑,
臊子油而不腻、浇头酸而香。
—10— 腊汁肉揪面片
提起腊汁肉,鲜香酥脆的腊汁肉夹馍马上就浮现出人们脑海中,
但是陕西人也将这腊汁肉与面片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活力。
正宗的腊汁肉揪面片,讲究的是腊汁肉肥而不腻、皮香肉烂,
揪面片煮好捞入碗中,放入腊汁肉和肉汤,再放入些许韭菜提鲜,
那滋味真是让人垂涎。
——老井说——
陕西是“面食王国”,从面的软硬、形状到浇头,都各具特色,即便是陕西本地人也很难把所有的面都吃一遍,如除了以上提到的10种,还有浆水面、户县摆汤面、华县洋芋面、宫廷罐罐面、田庄羊肉面等等,陕西人爱吃面,能把每一种面都做的与众不同,精益求精,这不仅仅是嘴馋食物的味道,更是一种文化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吧。
国内最“有人气”的4种面条,它裤带面,最后一种口味独特!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BiangBiang面,它是陕西省得一种特色面食,也是陕西传统的裤带面,把面条擀的像裤带一样宽,吃起来特别爽口,酸辣鲜香,是国内最有人气的面条之一。
老北京炸酱面,它是一种来自北京的特色面食,这种面食也是蛮受外地人喜欢的一种面条,把切好的蔬菜、擀好的面条煮熟,在浇上秘制炸酱,吃起来酱料味浓郁,味道鲜美,你喜欢吃吗?
热干面,它是武汉最出名的一种面条,也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把面条煮好后,浇上油、醋、辣椒油、芝麻酱等等和自己喜欢的配菜,吃起来面条劲道,酱汁香浓,也是一种很有人气的面条。
重庆小面,这种面条是现如今大街小巷最常见的面条,也是重庆四大特色之一。它是所有爱吃辣的人更爱吃的一种面食,做好的小面香气扑鼻,吃起来麻辣爽口,口味独特。
这四种不同口味的面条,有你喜欢的吗?有你的更爱没?
“碗里乾坤大,一面通古今”
我国的面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兰州牛肉面、武汉热干面
四川担担面、北京炸酱面
……
作为一个面食大国
您知道中国最早的面条
出现在什么时候吗?
专家解答↓
迄今发现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面条
距今已有4000年
看来在很久很久以前
面条就是人们餐桌上的
美味佳肴
如今
面条的种类
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不仅有兰州的美味拉面
老北京地道的炸酱面
还有陕西神奇的裤带面
……
今儿小编就为您带来一场
味觉上的盛宴
聊一聊这面条中的学问
↓↓↓
首先
来看个口诀
放松一下
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钩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
看完口诀
您能写出这个字吗
如果摸不着头脑
不如先看一下这碗面
放好臊子,热油一泼
滋滋的声音响起来
隔着屏幕好像都闻到了香味
是不是有点熟悉
没错!口诀上的这个字
就是biangbiang面的biang
这个字读“biáng”
biang是一个象声词
模拟厨师 *** 时
面摔打在案板上的声音
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呢?
专家介绍,其实
这是一个臆造字
与一则传说有关
biangbiang面
相传
唐代一位秀才
被面摔打在案板上
biang biang biang的声音吸引
瞬间勾起了食欲
但一碗面吃完,却发现没带钱
于是,灵机一动
挥笔写下了biang字
这吃面的碗也极具特色
俗称大老碗
过去陕西人吃面
就在村口的大槐树下
蹲在板凳上,就着一瓣蒜
惬意得很
这哪里是吃biangbiang面
这吃的明明是一种
热辣辣的回忆
尝罢biangbiang面
我们再来说说另一种面食
↓↓↓
拉面
爱吃拉面的朋友
一定对这几个词不陌生
毛细、韭叶、大宽
二宽、三棱
您喜欢
哪种粗细程度的拉面?
在《我有传家宝》现场
世界拉面大王
为我们展示了手艺
他的拉面
最细可达0.003毫米
还能够穿过针眼
创造了多项
吉尼斯世界纪录
除了拉面的粗细
另有一点不得不提
那就是拉面的汤料
将牛肉、鸡肉、牛骨等
以及包括虫草在内的20多种调料
熬制而成的高汤
不知道有没有
让您垂涎欲滴
在北方,还有一种面
绝对能勾起您肚中的馋虫
那就是↓
炸酱面
老北京炸酱面闻名全国
看似 *** 简易
但想要吃上地道的炸酱面
可需要大半天的精心准备
从和面开始
经过煮、捞、过水
再到烹制炸酱
早起就得开始忙活
炸酱以黄豆酱为正宗
五花肉加上葱姜蒜
慢慢煸出油
再加上鲜香浓稠的黄豆酱
小火慢煮一小时,熬成炸酱
在北京
每家每户的炸酱
都有不同的风味
谁家要是做了炸酱
勾人的香气
就会飘得满楼满院子都是
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距今已有2000多年
上至达官贵人
下至贩夫走卒
一碗热气腾腾的炸酱面
总能给人满足感和幸福感
夏天吃的过水面
冬季浇上热乎乎的炸酱
门外传来鸽哨的声音
悠扬的叫卖声不绝于耳
一根黄瓜,两瓣蒜
展现了老北京的生活画卷
在您心中
最正宗、最地道的炸酱面
是不是妈妈做的那一碗?
家人做的那碗面
不仅适合自己的口味
更是平凡生活中
永远的慰藉和体贴
您喜欢吃面吗?
您最喜欢哪种面?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实习编辑:杨龙)
裤带面,你爱吃吗?Biángbiáng面(汉语拼音:Biángbiáng miàn,“biáng”字是一个合字,有多种写法,均无法输入电脑,常被代替写为“BiángBiáng面”、“biángbiang面”或“彪彪面”、“冰冰面”)是陕西关中汉族传统风味面食,又名裤带面,特指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拉成长宽厚的面条。由上等面粉精制而成,用酱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调入面汤,捞入面条,淋上烧热的植物油即成。
裤带面是一种美食,是陕西八大怪之一的“面条像裤带”的裤带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
陕西八大怪之一的“面条像裤带”的裤带面,俗称 “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帮“biangbiang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biang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所用去的面粉通常可达2两,因而对于饭量小的人来说,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没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关于“biangbiang面”的得名,有很多类似的顺口溜
1.一点撩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
2.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中间走,左一扭右一扭,你一长我一长,中间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一个小钩挂麻糖,坐个车子回咸阳。
3.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东一扭,西一扭,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夹着个马大王,月字旁,心字底,留个钩钩挂麻糖,坐个车车逛咸阳。
4.宝盖头,八字腰,左防肉月右防刀,你一扭,我一扭,中间有言不开口,左绑长右绑长,当中坐个马大王,心在底,随军推车送军粮,兵扫六国走四方,保得秦王坐咸阳。
5.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左一纽,右一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来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两个贼娃立在旁,座上车车走四方
||在杭州!终于吃到啦!乌拉拉同款裤带面!!
-
终于!不用出浙江!也能吃到地道陕西特色小吃啦!!前几天还刷着乌拉拉吃裤带面的视频,今天朋友就带我来圆梦了哈哈哈!!
【biangbiang面】是那种宽宽的裤带面!滑溜溜的又自带嚼劲~浇头西红柿鸡蛋和肉块青菜,吃前拌一拌,吼吼次!!
羊肉泡馍、红油口水鸡、甄糕、廖糟鸡蛋牛奶…搭配它家的糖蒜,香的嘞!!下次还来!!
陕西是面食大省,大街小巷随处可以见到面馆, 油泼面、裤带面、蘸水面、biangbiang面,陕西的面太多了,外地人估计吃一个月都吃不完。北京有杂酱面、武汉有热干面、重庆有小面都是各有特色,但是和陕西面对比一下,更大的差别恐怕是陕西面的筋道。陕西面无论是手工的还是机器的,揉搓工序多,用的麦子都是关中平原小麦,原料好,自然产品好。在陕西关中地区很多人都会自己擀面,做出来的面更地道。
油泼面
在众多的面里面,有几个特别类似的,似乎本地人都不知道区别在哪里,但大家都说好吃。歧山臊子面、武功旗花面、礼泉乾县一带的浇汤面,也称为哈水面,这几种面都是细面条,浇臊子,但是又各有不同。
首先区别更大的是歧山臊子面。歧山臊子面听名字就知道发源于宝鸡岐山县,卖的正宗的歧山臊子面面条透亮、筋道,甚至有些硬的感觉,家常的手擀面较软,适口。歧山臊子面的汤讲究的是醋香,岐山醋在陕西也是很有名气,醋香味配合油泼辣子,释放出酸辣香。歧山臊子面最后要加上的是臊子,有土豆丁、芹菜丁、豆腐块、小肉块、韭菜飘花,基本上盖住了碗的最上层。红油、绿菜、深汤,吃碗面,喝一口汤,酸爽下饭,通畅!
岐山臊子面
歧山臊子面和旗花面、浇汤面的更大区别在于面条和食用方式。歧山臊子面都是一碗就饱了,面条偏筋,有点擀面皮较之于面皮 的区别。
武功旗花面在关中地区驰名已久。武功旗花面面条和歧山臊子面宽度差不多,在半个筷棱子左右,但是面条不是那么的筋,挑起来劲道。武功旗花面的汤讲究汤煎、油汪、鸡蛋飘花臊子,菜油香、微微酸。旗花面的吃法不同于歧山臊子面,旗花面讲究的是小碗,一筷子面,一口香,来回换汤,和乾县礼泉一带的浇汤面类似,这几年因为卫生习惯,汤已经都不回锅了,但是吃法还是没变。
武功旗花面
浇汤面其实就是哈水面,又叫做酸汤面,这是礼泉、乾县、永寿一带的叫法。浇汤面过去是过年的早饭,从大年初一,再到走亲戚完,基本家家早饭都是浇汤面。浇汤面和旗花面很像,无论是汤的 *** 和成分,还是臊子飘花,还有吃法,基本都是一样。可能也是地域的原因,武功和礼泉、乾县离得很近。但是浇汤面不同于旗花面的是面条。浇汤面的面条一般用的是细面或者挂面,比旗花面的半筷子棱子要细的多。之所以面条粗细不同,这和乾县产挂面有很大关系,在食用过程中将面条改用挂面代替,形成了浇汤面。具体的浇汤面先有,还是旗花面先有,也是个解不开的迷。
浇汤面
总的来说:歧山臊子面独出一脉,旗花面和浇汤面同出一支。至于其他的所谓臊子面,都是软面或者棍棍面加点臊子,明没有什么特色。
来陕西吃面,点面也是个学问,至今很多本地人都没搞懂这么点,有棍棍面,裤带面,有油泼面,炸酱面、西红柿鸡蛋面等等,学问挺大,后面会为大家介绍。
欢迎关注、点赞! 点赞得百万,关注富三代!
陕西人的面食情结----biangbiang面biángbiáng面(汉语拼音)是陕西关中地区的汉族传统家常面食,也叫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因为 *** 过程中,面和案板相碰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这个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文化味浓,在字典里也查不到,外地人更不认识,但很多陕西人会写,还编的有歌谣,版本至少也要六七个,其中一个是这样说的:“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东一扭,西一扭,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夹着个马大王,月字旁,心字底,留个钩钩挂麻糖,坐个车车逛咸阳”。这也是我见的最多的一个说法,面馆里介绍的多是这个版本。这个字像武曌的曌一样,除了用在这种面上,别的地方用不上。
关中十大怪之“面条像裤带”,说的就是biangbiang面,所以也叫裤带面,主要特点是面片又宽又长。关中民间自古就有“门口挂个席片子,屋里吃着biangbiang子”的说法,可见当时biangbiang面在民间饮食的地位。也有传说,在六七十年代以前,关中一带的女孩长大成人,能嫁个好人家首先不是看会不会缝衣服,绣花,而是会不会做擀面、做面,只有能做的一手好面的女孩子,才能得到婆家的赏识。
虽然都是扯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biangbiang面和我们平时在馆子里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biang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3~5公分,长度则在1米左右,厚的差不多2毫米,薄的不到1毫米。一根面条所用去的面粉通常厚的可达2两,薄的不到一两,因而对于饭量小的人来说,一根厚面条足够一顿饭。
- *** biangbiang面更好用中高筋面粉,和面时稍加一点点盐,增加面的筋性,揉好后分成一两大小的面剂子,搓成长条摆放在盘内刷油封住水分,醒面一小时,好吃的关键就是面要揉的到位,才能爽滑筋道。做时,将醒好的面剂子放在案板说,用手压扁,再双手拉扯着向案板甩几下,biangbiang的响声中,面就成了又长又宽的大面条,下锅煮熟,并随面煮些青菜。旧时因条件所限,吃面时,用酱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调入面汤,捞入面条,淋上烧热的植物油即成。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biangbiang面里可添加肉臊子、素臊子等拌食,还有腊汁肉biangbiang面,吃法丰富了许多。(图片来源于 *** )
biangbiang面
文/图 芒果君爷爷
标题酷似中英文混杂的洋泾浜,其实不是。
五十六笔组成的汉字,古籍字典里也难觅其踪,在荆州就更是绝无仅有了。然而,当穿越莽莽秦岭抵达关中平原后,这个殊有的汉字高悬门首,举目一瞥,即可跳入眼帘。大街小巷比比皆是的biang有什么来头,如此生僻的biang为何深受老陕的推崇?西安大慈恩寺旁的“天下之一面”,终得解疑释惑。
biangbiang面,依其 *** 时在案板上的摔打声响而得名。其实荆楚也有此语,常用于对顽皮稚童的警告。如“再不听话,biang你几下”,字里行间带有惩罚的口吻,其实暗藏着亲昵,真正下手时,biang几下实在过于温柔。
关中小麦长在黄河冲积的平原上,终年泾水渭河的灌溉,造就了关中的麦香筋道,这是秦岭以北得天独厚的地貌所致,非人力所为。鄂地也产小麦,越冬播种,翌年五月割麦。小麦生就喜欢北方的土壤,说来诸君不信,内蒙古的河套小麦在中国档次更高。陕西食品工业仍不满足本地小麦的面筋值,进口哈萨克斯坦麦粒就地制粉,可见麦粉的蛋白质左右着面条的绵韧。
湿热的江汉平原长不出高面筋质的麦穗来,这是气候与土壤对小麦的掣肘,与科学种田毫无关系。湖北麦面用之白案,其“产品”制造出来往往令人沮丧,下厨劳作一番,大有得不偿失之感。
biangbiang面可无限延伸而不寸断,这是关中小麦演绎的筋道绵韧,倘无关中面粉,biangbiang之声在案板上摔得山响,也难成大器。
biangbiang面还有一个名字,称之为“裤带面”。似嫌粗俗的裤带面,使人联想旧时秦人的朴素衣着。裤带面与吃食联袂虽然不甚雅致,但它的几何状态就是宽且长,形象酷似早年一支粗布裤带,陕西八大怪“面条象裤带”,风趣幽默,有何不可?
在满目“天下之一面”的灯笼下坐定,青花海碗端上桌来。碗壁上镌刻的“天下之一面”历历在目,真的霸气侧漏。天下之一,这是老陕对乡土美食的无限自信,诸省比较,谁比三秦人更爱面条?至于什么荣膺2013年的“中国十大面条”,甚至是世界著名的意大利面条,老陕全然不屑一顾,试问天下之一,舍我其谁?
海碗中盘卧着尺长biangbiang面,案板上的千锤百炼,面团在手中塑形极度随意,薄且长是biangbiang面最典型的特征。她是一碗干拌面,红红绿绿的菜蔬点缀其间,食之,口感爽滑有嚼劲,丝丝缕缕的麦香微甘,尽在味蕾上恣意释放,浇上一勺秦椒红油,那个香辣将会终身刻在记忆里。不要忘了咬一口肉夹馍,如此美味堪称天下之一,长安之biangbiang面实至名归。
陕西有五十余种面条,诸如油泼扯面、歧山臊子面、柳叶刀削面……世人无不耳然能详,史上十三个朝代建都于斯,锦衣玉食,并非说说而已。当我们纵观“十大面条”时,陕西众多面品无缘登上“中国十大面条”之榜。甚至有些名不经传的货品亦能赫然在列,这不能不令人深深地遗憾……
biang字是汉字的重组,陕人将其编成歌谣,读后过目不忘。录入于下,分享奇特的biang字。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东一长西一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用陕西乡党的话读出来会更有味。
看着五十六画的汉字,令人深思。如果汉字都如此繁复,我们的文字是进步还是退步呢?
标签: 裤带 biangbiang 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