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黄牛之乡简介,以及中国黄牛之乡在哪里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堕却乡的简介
堕却的由来。相传,从前此地是一片箐林,有一人来偷砍树木,因慌张不慎剁伤了脚,从此得名“剁脚”。后人嫌其不雅,写为“堕脚”,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衍为“堕却”。
该乡解放前称时和乡。1953年牛坡、龙井、茅草坪、堕却四个小乡合并成立堕却乡人民 *** 。
1971年元月,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六枝地区和郎岱县合并为六枝特区,随后堕却又建立隶属六枝特区管辖的堕却区,下辖龙潭、牛坡、堕却、郎节坝和箐口五个乡。
2015年3月27日,省 *** (黔府函[2015]59号)批复同意撤销郎岱镇、堕却乡,设置新的郎岱镇、关寨镇、牂牁镇。堕却乡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的五指山中段,除东南部较低外,其余地区皆属黔西高原地貌,是六枝典型的高寒山区。更高海拔2051.9米,更低海拔950米,乡 *** 驻地海拔1650米。
气候属 *** 带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一年中七月最热,均温22℃,更高可达32.3℃;一月最冷,平均气温3.4℃,更低可到-7.3℃。无霜期长达274天;年均降雨量1208.5mm。其特点表现为冬长、无夏、春连秋。乡 *** 驻地距市中心区73公里,距六枝特区中心区21公里,距新窑火车站8公里,花赖火车站4公里;贵(阳)至烟(堆山)公路、株(州)六(盘水)铁路复线自东向西从堕却境内穿过,另
13个村皆已修通了村级公路,境内交通四通八达。
1996年8月,程控直拔 *** 开通,于2001年境内建起了两个移动 *** *** 并已开通。草场、森林:其中:草地91638亩;林地51110.7亩,覆盖率为23.74%;矿产资源:
水力资源:六枝特区“六乡一镇”及六枝城区人饮工程的源头——中坝水库,就坐落在该乡的中坝村境内。
①大力发展经果林:在牛坡建立了一个水果基地,600亩的桃树已初见成效,于2005年又实施577亩优质梨种植,长势良好。早熟结桃每年可为果农户均增加3000元的收入。2007年又在牛坡规划了600亩的优质梨基地。
②在全乡建立10000亩的优质专用脱毒马铃薯种扩繁基地,力争将该乡建成全市“马铃薯之乡”,带动该乡周边乡(镇)大力发展马铃薯,形成规模后,在我乡建一个年产15万吨的洋芋加工企业,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龙头产业,将洋芋产业培植成该乡一大支柱产业。③在堕却村黑箐建立了20亩反季节蔬菜。
①争取了12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在上寨村建立了一个商品 *** 生产基地,引进西门塔尔种公牛改良地方黄牛,属于特区扶贫项目,现今已发展到100多头,采用基地加农户滚动扶贫的发展模式,已初见成效。
②争取了5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在长箐牧场(原军马场)发展商品牛养殖,也是采取牧场加农户,分散饲养,集中管理,滚动扶贫的发展模式,正在实施当中,现今已购进能繁母牛132头。
③在毛稗田村罗家寨支持个体户发展商品猪150头。
二、同田乡简介
同田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最初分属于新建和丰城县。在1958年,同田乡、钞塘乡以及郭桥长塘乡和罗塘村合并成立了同田人民公社,随后在1984年正式定名为同田乡。这个乡镇行政区域包括16个村委会,156个村小组,居住着7382户,33148人,人口密度大约为345人每平方公里。
同田乡的农业主要以耕地50452亩为依托,其中水田占35128亩。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已恢复3500亩森林。农作物种类丰富,包括水稻、豆类、小麦、芝麻、花生、红薯和西瓜等。 *** 湖三水区域的开发逐渐壮大,形成了以青山湖、鹭鸶湖、袁家湖和碟子湖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与观光产业,环境优美,生态绿化显著。
畜 *** 方面,同田乡以黄牛、水牛、山羊和生猪为主,既服务于农业生产,也满足市场对肉类的需求。曾经在90年代,同田乡的煤炭、造纸、建筑等工业部门曾繁荣一时,但后来随着市场变化,这些企业大多关闭。然而,依托赣江的黄金水道和优质的沙卵石资源,同田乡的沙石开采、运输和造船业得到了显著发展,现有运输船300余艘,年运力超过40万吨;挖沙船50多艘,年产值超过亿元。此外,同田乡还有四家造船厂,年生产能力达到200艘以上,以及大型砖瓦厂、加油站、运输企业和众多个体 *** 户,机械加工和其它加工业也十分活跃, *** 企业的崛起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在交通方面,同田乡有丰同公路和上同公路,方便连接周边地区,16个村委会均设有班车服务。水上交通则包括龙洲至大港和龙洲至市汊的短途客运,以及便利的运输船 *** 。
同田乡位于江西省丰城市北部,赣、锦两江交汇的扇形地区。全境面积95. *** 5平方公里,东西最宽13.5公里,南北最长13公里。东与南昌县岗上乡隔河相望,北与新建县厚田乡毗邻,西与梅林镇接壤,南与曲江镇和上塘镇交界,境内水源丰富, *** 湖、浠湖水波浩淼;虎口岭、南神岭把守同田乡南大门,尧峰岭矗立赣江之滨,成为扼制赣江水患的天然屏障。浠湖贡虾、赣江沙卵石、石井山的耐火泥远近闻名。姜家牌头魏家塔、同田米果肖家酒具地方文化特色。境内有小(二)型水库6座,小(一)型水库1座,山塘水库35座,灌溉电排14座。
三、钟山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钟山概况钟山县地理位置
钟山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和林业大县,是广西商品粮基地、春烤菸基地、锡钨主产地和更大的大理石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全国秸秆氨化养牛基地,名优特产种类繁多。农产品主要有大米、春烤菸、大肉梅、沙田柚、红瓜子、香米、黄牛等;全县森林覆盖率52.4%,水能蕴藏量5.6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2.1万千瓦;县内矿产已探明有大理石、花岗岩、锡、钨、煤等20多种,尤其是钟山锡锭和“钟山白”(广西白)大理石,更是以易于开采,质量上乘而斐声海内外。
钟山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和林业大县,是广西商品粮基地、春烤菸基地、锡钨主产地和更大的大理石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全国秸秆氨化养牛基地,名优特产种类繁多。农产品主要有大米、春烤菸、大肉梅、沙田柚、红瓜子、香米、黄牛等;全县森林覆盖率52.4%,水能蕴藏量5.6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2.1万千瓦;县内矿产已探明有大理石、花岗岩、锡、钨、煤等20多种,尤其是钟山锡锭和“钟山白”(广西白)大理石,更是以易于开采,质量上乘而斐声海内外。
钟山县位于广西东部偏北,处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东邻贺州市,南界昭平,西接平乐、恭城,北靠富川与湖南省江华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大西南东进粤港澳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钟山县下辖钟山、城厢、望高、西湾、回龙、石龙、凤翔、珊瑚、羊头、同古、 *** 、燕塘、英家、清塘、红花15个镇,花山、两安2个瑶族乡。县委、县***所在地——钟山镇,面积45平方公里,距广州市356公里、梧州市200公里、桂林市176公里。
2002年,将西湾镇划归贺州市八步区管辖。
2005年,钟山县撤销2个镇。撤销城厢镇,整建制并入钟山镇,镇***驻原城厢镇河东路;撤销英家镇,整建制并入清塘镇,镇***驻地不变。
钟山县城规划期限和发展规模为:近期1995~2005年,人口发展至6.7万人,用地10平方公里以上;远期2005~2015年,人口发展至15万人,用地20平方公里以上;到2015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56万人以下,城镇化水平达到40%,即非农业的其他产业人口22.4万人以上。县城功能分区划分为:城东工业区、建材工业区、轻工业区、仓储区、北路商住区、龟石路生活区、河东生活区,目前县城的功能分区已经形成,且日趋完善。另外,县城交通规划实施较为顺利。近几年共建设了高等级硬化砼路面街道34条、总长24 *** 6米,面积达534786平方米,县城基本实现水泥砼化路面;县城环卫清洁区清扫路面达30万平方米;其它公共设施设定基本齐全。
钟山县境域,汉朝地属南海郡,隋、唐隶桂州临贺郡、岭南道桂州,宋、元属广南路、广南西路贺州、昭州地,明、清属贺州、平乐府。 *** 时期,设钟山县,隶广西省桂林道。建国后仍称钟山县,属广西省平乐专区。1953年4月,经政务院批准,撤销富川、钟山2个县,合并置富钟县,属平乐专区。1958年7月,改属梧州专区。1961年7月,富川与钟山分治。1962年3月, *** 决定,恢复设定钟山县,属梧州地区行政公署。1997年3月,属贺州地区行政公署。
*** *** 以来,钟山经济建设成绩显著。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对外 *** 进一步扩大,两个文明建设硕果累累。1994、1995、1997年被评为全区“双文明”建设先进县,1994、1996、1998年、2000年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区“双拥”模范县,1995年被授予全国科技先进县称号,1997年获得全区农村社会文化先进县称号。1998年获得自治区第二届城市市容市貌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竞赛先进城市奖,并被国家 *** 授予全国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顿优秀城市称号;2001年还获得自治区第三届城市市容市貌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竞赛优秀城市奖。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经营氛围,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近年来,钟山县按照“巩固加强之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方针进行调整,从而保证全县 *** 经济快速、持续发展。2001年全县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为34.03:38.45:27.52,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目前,钟山县社会经济所有制结构已从 *** *** 前的百分之百的公有制,逐步转化为国有、集体、民营、个体 *** 和股份、合资、联营、租赁、承包等,形成了多元化投资营运格局。
近年来,钟山县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从科技、资金、农用物资、劳力等方面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田基本设施,扶持农民发展以烤菸、水果、畜牧水产为主导产业的生产。200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6.41亿元,比上年增长6.54%。
钟山县大力调整更佳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行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两高一优”农业,建立了优质米、烤菸、无公害蔬菜、 *** 、畜牧等生产基地。莎莲娜、福牌四季葡萄等龙头企业已成为拉动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进入八十年代,钟山县通过调整更佳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技改力度,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加快工业发展,形成了以卷菸、建材、有色金属冶炼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工业企业主要产品有卷菸、水泥、大理石和花岗岩板材、原煤、锡锭、结晶矽、松香、日用陶瓷、汽车配件等,产品远销全国,部分出口。200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4.59亿元,比上年增长7.02%。
钟山县把搞活商贸流通作为经济体制 *** 的突破口,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发展贸易往来,逐步形成多投资主
体、多所有制结构共同发展的商业新格局。2001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9亿元,比上年增长8.7%;城乡集贸市场成交额3.81亿元。
近年来,钟山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73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714元;单位从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7700元。
*** *** 以来,钟山县 *** 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两年来,钟山县按照总体规划要求,按照现代化新城区建设标准,积极开展市政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县城的基础设施更为完善。道路宽阔,供电、供水、排污以及文化、体育、卫生、金融、保险、商贸等设施齐全发达。目前,钟山已建立了优质米、烤菸、 *** 、蔬菜、畜牧水产养殖等生基地,逐步建设建成了以卷菸(辅助材料)、石材、冶炼、水泥、瓷业、 *** 、宝石加工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同时,钟山已成为桂东北的一块投资 *** ,引来了许多国内外的投资者来钟山经商办企业。
钟山县山川毓秀,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其类型主要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十三亚类共5
3个景点,有碧水岩、荷塘风光、大田和莲花古戏台、花山水库、状元峰、石龙石桥等许多迷人的风光和名胜古迹,极具市场竞争力和开发价值,是广大游客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碧水岩:全长4000多米,是经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现场测定的国内罕见的特大溶洞。洞中更高处100米,最宽处90米,曲径通,千姿百态,有巨大的洞厅、高大的石柱、宽阔的沙滩和大暗河等四大奇观,被海内外游客誉为“天下之一洞”。荷塘风景区:位于县城西边18公里,国道323线旁, *** 镇内,方圆6平方公里的荷塘自然景区目前未作开发,一切源于自然。景区内无数 *** 拔地而起,峰峦叠翠,千姿百态。群山中有数个荷塘,每逢盛夏初秋,池塘中妩媚的荷花竞放与威武的民众峰相互映衬,绘出一辐天然的绚丽多彩的山水画。景区延绵十数里,风景如画,亦别称为“荷塘十里画廊”,其中景区中心更有一座国内罕见的人像形石——公婆山,两座似 *** 斧神工、栩栩如生的 *** 相依相偎,伫立在群山的环抱中格外夺目。
花山水库风景区:位于县西北33公里,花山瑶族乡境内, *** 思勤江支流大花江而成,集雨面积76平方公里,总库容量为4450立方米,建于1984年,形成宽阔的水面岛屿景观,与放水闸塔楼、大渡漕、大观楼相互映衬,形成山水一色,亭影绰约的景观。水库冬季有侯鸟栖息,水面时常浮满白鹤等珍稀水禽,更添佳境。花山水库与周围的龙口温泉、莲花古戏台、二帝宫、牛庙蛇场等景点组成了花山景区,从1990年起对外接待并形成享誉海内外的品牌——花山寻梦之旅。
浏览誉称为“天下之一洞”的碧水岩,观瑶族风情表演,乘牛车观赏荷塘十里画廊,参观花山水库,牛庙蛇场。
D1:游浮山、姑婆山、路花温泉、
D2:游秀水风光、风雨桥、碧水岩
钟山地处南岭山脉中段,萌渚岭与都庞岭两大山脉之西南,古有临水(富江河)南通广信(梧州)达南海(广州),有思勤江西接漓水(漓江)经灵渠通湘水(湘江)与中原相连,随着秦始皇南守五岭,修入峤道(新道),而成为中原入古越之门户,而随着汉武帝开拓九郡,平定南越,钟山开始成为西汉王朝的郡县制县治所在,身临其境,不但可以使你窥视到秦皇汉武挥舞的长鞭和长驱的铁蹄,还可以搜寻到更新时期野生动物的行迹和 *** 人类的踪迹及战国时期人类生活的轨迹,遥遥数 *** 成就了钟山今日丰富的人文,各类古遗址、各式古石桥、古水井、古建筑、古民居群,摩崖石刻,带着一定时代的烙印为我们展示一定时代的风貌,使我们在对其拜谒中,感受到远古的气息,并得到启迪。
古镇英家位于古道思勤江西岸,宋末明初开始有街,清康乾时期为鼎盛时期,目前仍保存有石板街近千米,
由门楼水巷分为七甲;有原始店铺近两百间,其中大档铺就有好几间。古镇三面靠山,一面临水,山中洞多林茂,在后山东麓有 *** 人类遗址一洞天岩,有明万历时期石刻“百蛮遵道”碑。该镇街前是近百亩连片池塘,不远处是思勤江河,河的两岸是人民公社时期筑起的河堤,上游是水泥桥,桥头有英家 *** 纪念亭,下游有近百米长的古老木板桥。在英家七甲街背有始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英家 *** *** ——粤东会馆,该会馆为上七下七四合院结构,整个建筑以麻石硫璃瓦为主要建材,会馆门前檐柱、梁枋、斗拱间浮雕壁画琳浪满目,门前两侧是浅浮雕双龙戏珠额枋,其上是通体透雕瑞兽麒麟,枋下为俩俩相伴的石雕 *** 人,叠梁及雀替上则是姿态各异,妙趣横生的戏剧故事人物木浮雕,而瓦檐下斗拱间则蜷曲著回首俯视的木雕龙,大门两旁是一付极为俊秀隶书体阴刻石对联,大门石匾额是“粤东会馆”四个阳刻楷书,字型非常厚重,石匾额上是画工精细的大幅山水人物彩画,人物的神态与情景栩栩如生,体现了这一清代岭南社会文化熔于建筑美学艺术风貌。英家粤东会馆在 *** 时期曾是 *** 的粮仓,1947年6月,由广西区工委领导的英家 *** ,在这里开仓济贫,数千担谷子 *** 之间成为方圆百姓鼎中之食,因此英家粤东会馆成为英家 *** 重要 *** ,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会馆曾是《酒是故乡醇》电视剧张府的景地。
玉坡村地处钟山县城25公里的燕塘镇,座落于喀斯特地貌的群山之中,该村依山傍水,村前小溪环绕,村后绿翠欲滴,周围的笔架山、龙头山、三台山维妙维肖,景致十分可人,历史上因进士、举人多,做官人多,有钱
人更多,为方圆百里有名的富贵窝和官宦之乡,且该村院深楼高,村固如堡,而被誉以“小南京”之美称。玉坡村始建于宋,为其祖廖正一(宋元丰进士,江西抚州府金鸡县人),因官于昭之旧县龙平而选胜山之秀,水之媚,玉蕴坡岗,冬温夏凉的坡麓——玉坡坊为其子孙世代安居之所。到了元末,由于瑶壮民 *** 所扰,而迁居桂阳,明朝中,而重回故疆。
廖正一元佑入试苏文公轼,曾出知常州,得名后,入 *** 籍,自号竹林居士,有白云云溪二集留世。
玉坡村自古是一注重教育的一个村庄,特别是在学而优则士的封建时代,读书习武,更成为该村一大风气。据史料记载,光明清时期该村就有举人、进士近二十人,且大多入士后都外出为官,有官至云南别驾,文林郎,梧州总兵、副总兵、参戎及河南光山,广西桂林、龙坪,灵川、柳城、全州等府县知县、知事、教谕、训导、儒学。该村田地远波恭城、荔浦,大有买尽世间田之势。特别是该村的玉溪,田地特多,解放前85%以上的人家都有较多的田地,实为有名的富贵窝。目前玉坡村仍保存着数十间旧式青砖大屋及数十公分厚的护村石墙和一些古井、门楼、石板巷道、石桥、古祠庙、石牌坊等。其恩荣石牌坊是该村更具特色的古建筑,也是广西有名的古建筑之一。该牌坊位于该村廖氏宗祠前,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该村进士廖世德为纪其祖所建,牌坊占地10.30平方米,四柱、三间、五楼、庑殿顶,宽6.18米,进深1.66米,通高7.32米,通体青石建造,牌坊满布圆雕、高浮雕和浮雕,用料宏大厚实,石柱立在石基座上,柱前后均设抱鼓石,起护杆作用,其中中柱正面抱鼓石上镂雕石狮,明间正楼庑殿正脊两端饰反尾上翘鱼鸱吻,正中为宝葫芦顶,四斗拱间为透雕花窗,横枋下正中石匾竖刻楷书“思荣”二字,花抬枋及枋间的石板为高浮雕和透雕镂空的“双龙戏珠”、“双狮戏球”、“麟吐玉书”、“丹凤朝阳”、“ *** 贺寿”、“鱼跃门龙”等十多组玲珑剔透寓意深刻的题材,总之该牌坊雕工精细,刀法娴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道村位于钟山县城南面,距县城约15公里,该村初建于宋,依岭而建,前塘后岭,很有气势,该村古宅连遍,炮楼耸立,拾阶而入,如探古堡。
该村有两大特点,一是连遍古宅,户户相通相连,家家青砖青瓦,巷道捡阶而上如山城,高楼耸立似 *** 。很有一些地方特点。其二,该村户户为石库门,家家户户均用麻石作门框,并刻以门对(对联)。分阴刻阳刻两种,对联对仗工整,内容积极向上,有的还饰以浮雕图纹,相传很久以前,该村出了一位举人,考取功名后,放弃仕途,回归故里,兴办私学,干起了教书育人的事业,过著清贫孤寂的日子。这在学而优则士的封建社会里是很难为村里人所理解的,年复一年又一年,举人老了,可村中后辈却成长起来了,他一生的努力,使村里出了一批秀才,村里人开始认识该举人良苦用心,为纪其德,同时也显示自家是崇尚文化的诗礼之家,从而有了这道独特风景。
该村房屋一般依地势分两层,之一层为前进,二层为后进,前进前为走廊,后两旁为猪牛圈,中间为天井,
天井旁是上后进(二层)的土梯,后进主屋为普通三间,中为主厅,两旁为房,后进与前进相隔一条走廊,走廊除为主厅门前外,且通向两头厨房,进入主屋两旁房间。一般前进走廊与主屋两房间或厨房都与外相通相连,是很有特点的乡村建筑。荷塘村位于钟山荷塘风景区中,为该景区主要村庄,距县城约15公里。该村四面环山,荷据 *** ,村绕塘转,屋建池旁,且青石铺路,绿树掩映。古道老屋,实为一处古老乡村的原始标本。20世纪70年代文物考古、普查时,在该村的山中发现了大量的野生动物的遗存,并采集了大量的大熊猫、犀牛、 *** 象、野猪、鹿等野生动物的骨化石,到目前为止,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所成列的大熊猫化石标本仍是在该村后山岩洞所采集的。
大田戏台位于钟山县城西面 *** 镇大田村,距县城约十公里,此戏台建于清光绪四年(即1878年),为砖、石、木结构,呈凸字形,通高10余米,由前台和后台组成,前台面宽6.37米,深5.5米;后台宽10.12米,深3.6米;基高1.8米。整座戏台青石青砖,雕工极为精美圆润,八柱梁构架,八角藻井复顶,鼓石垫柱,青砖砌墙,青石为基,基旁雕以 *** 贺寿,凿双龙以戏珠,台上镂两虎以扶角,嵌二狮以呈瑞,后屏风饰以山川楼阁,彩凤仙鹤等木雕,工艺精湛,构图和谐。戏台除古朴典雅、雄伟壮观,且符合力学、声学原理,整座戏台属水口庙附属建筑,隐映于古树秀竹之中,清澈的溪流环绕其中,整个环境优雅别致,清静恬适,为广西不可多见的古戏台之
一。1981年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戏台所处村庄大田村也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村庄,老屋、古榕、古樟在池塘的映衬下显得特有韵味。
石龙桥位于石龙镇镇***门前,横跨于石龙河南北两岸,始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建于光绪年间,全长40米,宽5.2米,高12米,正拱跨度14米,副拱跨度7米,整座桥全用青石拱建而成,未用丁点灰浆连结,充分显示我国桥梁建设的高超技术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石龙桥桥堍两端各置石狮一对,两石狮怒目圆瞪,虎虎生威,桥面两侧石栏、望柱、华盖内侧饰满浮雕图案,望柱外侧分别阴刻“龙蟠东水”、“石锁珠江”八个雄健横 *** 字,两石栏上分别雕刻着“双龙戏珠”、“双凤朝阳”、“ *** 贺寿”,“沣矶访贤”、“三顾茅庐”、“巧借东风”、“西湖借伞”、“十八相送”等刻工细腻、形象生动的神话传说和戏文掌故,给大桥以溢彩流金熠熠生辉,不但体现清代浮雕艺术的精湛,也体现清代戏曲艺术的兴盛,说明了清代文化艺术之繁荣。
总之,石龙桥是一座融建筑、雕刻、造形、戏曲艺术于一体的古石桥,在建筑及雕刻上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广西古石桥所罕见。该石桥2000年已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石龙桥同时兴建的另有一座古戏台,座落于离石桥不远的石龙街,其造形基本与大田戏台相似,也还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莲花戏台位于钟山两安瑶族乡的莲花村,距县城约20公里,该戏台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戏台南向与其相向50米是龙王庵,戏台平面呈凸字形,台口宽7.85米,深5.44米,后台横长12米,进深4.45米;整个建筑面积为96.2平方米,台基高1.73米,前檐高13米,青石砌基,砖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式项,正脊饰鳖鱼及宝珠,二层瓦面上饰二龙戏珠,台口上方八角藻井,其天花板均绘八宝图案;前台两侧斗拱间是木雕狮子,后台正中屏风上饰歌女手抱琵琶起舞图画,上方是“河青海宴”四字大拱额,台基上有龙凤花卉及人物的石浮雕,其下嵌建造戏台由来的碑文,后台两侧筑山字形风火墙,前台与后台相通的两个门上有“龙飞”、“凤舞”木雕横匾,屋顶正脊是双鱼托珠,可以说整个戏台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不管是布局、结构、扩音、雕刻都达到较完美的结合,体现了瑶乡独特的风貌和瑶民的聪明才智。2000年该戏台已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