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过后,黄花红叶,妆点秋光,重阳来到,又是一年登高望远的日子。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为重阳节,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1
重 阳 来 源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民间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重阳节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2
重 阳 习 俗
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吃重阳糕。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赏菊花】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阳节才一直保留着饮菊花酒的习俗。
九日所酿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舒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
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可消“阳九之厄”。如今,山东地区仍有民间童谣言:“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糙花糕”以粘些香菜叶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
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
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更好。
茱萸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3
重 阳 谚 语
重阳晴,一冬晴;重阳阴,一冬冰。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
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九月九,风吹满天哮。
4
重 阳 传 说
九九重阳节是传说中轩辕黄帝逸仙之日,也是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祭拜人文始祖的传统祭日,那么,重阳节有哪些传说呢?
【传说一:求寿说】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
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传说二:辟邪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
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为了纪念除魔的日子,每到九月初九,人们就把茱萸插到高处,洒上菊花酒,慢慢的,这个风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金秋黄花格外香。
又是一年重阳节,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别忘了陪伴家人,登高望远,吃糕赏菊,把酒话桑麻。
来源: 丽江市气象台
九九重阳:传统节庆的美好祝福九九重阳是一个渐渐被人们遗忘的中国传统节庆。这一天也被称为“重九节”,在每年的9月9日庆祝。九九重阳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祭祖,还包括尊重长辈和表达诸多美好祝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九九重阳这个节日的起源和意义,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传统节庆的美好祝福。
九九重阳的起源和意义
九九重阳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相传,汉朝时期,一位叫做陶渊明的文学家在九月九日登山,以祭祖和感念逝去的朋友。这个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化为一项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也会爬山、赏菊、饮菊花酒等。同时,重阳节也是尊重长辈和祝福健康长寿的节日。
根据传统习俗,重阳节还包括送菊花、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等。这些习俗寓意着繁荣、吉祥和寿命的延长。此外,重阳节还蕴含着一种严谨的孝敬之心,因为节日当天许多年长的人会受到尊重和关爱。
在现代寻找节庆的美好祝福
现代的生活方式似乎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大多数人已经忘记了过去的庆典和节日的重要意义。但是,我们需要记住的是,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构成个体身份、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发掘和纪念传统节庆、庆典和文化活动。九九重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可以尝试赏菊花、吃重阳糕、陪伴长辈、以及庆祝家庭、社区和团体聚会。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社交联系,还可以提高个体对中华文化、家庭和社区的认同感和价值观。
当然,我们也需要采取更多的新 *** 来庆祝传统节庆。我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数码技术、在线教育和智能系统的帮助,来推广传统文化和节庆。通过数字化展示和相关应用,让年轻一代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和精神。这些 *** 还可以帮助我们在更广泛的社区和文化范围内分享传统节庆和故事。
结论
在九九重阳这个传统节庆中,我们看到了祭祀祖先、尊重长辈、展示文化和庆祝生命等各种传统价值。虽然现代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但我们仍然应该重新探索和纪念这些传统节庆,寻找它们背后的真正价值和意义。通过创造新的庆祝方式和推广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保留这些美好的传统,同时与时俱进,为更广泛的社会、跨文化交流和价值共同体创造互惠共赢的机会。
常见问题解答
九九重阳是哪一天庆祝的?
九九重阳在每年的9月9日庆祝。
重阳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重阳节包括爬山、赏菊、饮菊花酒、赠送菊花、吃重阳糕等等。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纪念传统节庆?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可以尝试采用传统 *** 来纪念节庆,例如赏菊、吃重阳糕、陪伴长辈、庆祝家庭和团体聚会。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广传统文化和节庆,例如通过社交媒体、数码技术、在线教育和智能系统的帮助来分享和交流传统文化和节庆。
重阳节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的一生最多只有三万天,抛开工作和各种事情,我们跟家人相处的时间则是少之又少,尤其是我们的父母,你有多久没打过 *** 给他们?有多久没见过他们了?
国庆假期刚过完,有人会说刚看望完父母回来,可是你有认真算过,在你今后的日子里,有多少时间是留给父母的吗?
01 我长成大人的时候,他们成了孩子
小时候做错事情,总是害怕爸妈知道后来一顿竹笋炒肉,因为在小时候看来,老师和父母一类的大人,永远是威严和正确的象征,我们知道听老师和爸妈的话,就是个乖小孩,是个好学生。
我们学习遇到问题了,会去问老师,因为老师能给我们正确的指导;
生活里遇到困难了,就去找爸妈,他们会像个超人一样为我们摆平一切;
升学的时候面临学校的选择时,爸妈的建议也是我们做决定的一大部分因素,因为我们知道父母永远都不会害我们。
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超人开始白了发,开始弯了腰,开始在我们面前变得小心翼翼?
当他们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时,会像个小孩一样认真地来问我们微信怎么发,可是学会后之一次视频总是会打给我们。
*** 里,我们从那个听话的小孩变成了发号施令的家长,而他们成了人人真人被“教训”的小孩。
我们开始命令,而他们,开始学着听话。
02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永远不该是对立的
我们年少时曾为张扬的青春叛逆过,曾经不理解父母,曾为了保护心底年少不容侵犯的自尊而与父母口角相争。
那个时候我们无法反大人,只能用骄傲和倔强与他们的疾言厉色做对抗。
长大后,我们依旧在很多事情上存在无法沟通的鸿沟,而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有能力去反抗,甚至有能力在一声怒斥下让他们乖乖听话。
可是,这并不是我们要的初衷。
我们跟父母的关系本不该存在对抗,他们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多彩,经历了生活的美好,在他们老去后,我们又成了他们更大的依靠。
我们和父母,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存在。
03 永远不要把糟糕的一面给家人
父母也好,爱人孩子也罢,这些都是我们最亲的家人,可是我们却总是习惯把最坏的一面给他们,把最糟糕的情绪对他们释放。
而一个幸福的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沟通和情绪。
我们知道在职场中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殊不知在家庭关系中更应该控制。
家庭的经营,才是我们需要付诸一生心血去对待的事业。
今天重阳节,你和你的家人在一起吗?你给自己的父母问好了吗?你与家人的关系处理好了吗?你想让你的家庭更加幸福吗?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而幸福的家庭也一定是经营出来的。
所以,这个重阳节,你给父母打 *** 了吗?
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每年九月初九都会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值得我们去纪念,这个节日就是重阳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似乎没有像中秋节、元宵节以及清明节等节日那样更容易让人记得,但是重阳节却有着很重要的来历和意义,作为90后,记得小的时候每逢重阳节奶奶都会登高拜佛,烧香祈愿。那么重阳节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1、祝老人长寿
九月九重阳节,两个9代表着对老人长寿,日子长长久久的一种美好祝愿,在这一天,一般嫁出去的女儿都要回家看看自己的老父亲,老母亲。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大,但是给爸妈打一个 *** ,或者一个视频通话还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还是在九月九这个特殊的日期里,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2、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千古流传的诗句描写的正是重阳节发生的故事,表达了九月九这天,自己身在异乡对亲人的思念,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多雨季节。“秋雨落,缠绵情丝落心田”,伴随着秋雨,思念之情愈加浓烈。
3、锻炼身体
为什么重阳节可以锻炼身体呢?重阳节很重要的两个习俗,登高和插茱萸,都是体力活儿。在传统观念上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还可以锻炼身体。在古代啊,传说邪气在这时候会往地上流动,为避免邪气,九月九这天啊,更好是爬山登高。尊重节日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重阳节的主要意思就是双阳相合,在古代,9是一个邪气非常旺盛的数字,因此这一天要插茱萸,其主要意义是祝福亲人永远平安。
重阳节又被认为是敬老节,除了尊重传统之外,很大的意义在于加深对老人爱护的观念,在当代社会,更应该鼓励大家常回家看看。本人觉得带什么礼物不重要,重要的是常回家,你觉得呢?
重阳的来历和祝福 「整理」:陶玉和陶玉和
九月九为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俗称。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很多说法: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给同县姓谢家,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阳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到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重阳风俗
登高旅游
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形如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现代重阳糕,没有固定样式。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许多人效仿晋朝大诗人陶渊明。一直到明清,饮菊花酒都非常流行
佩茱萸
插茱萸、戴菊花的风俗,在唐代已经普遍流行。
射箭
从南北朝一直到唐代,在重阳节当天,帝王官僚们除了登高作诗,举行宴会欢乐外,还有了射箭、纵马、围猎等活动。像陈后主就是沉迷于声色之外,还喜爱走马射箭,亡国时还要再猎一圈。到了唐代,重阳射箭围猎活动依然盛行。
放风筝
风筝也叫"鹞",在中国有两千年的历史。闽南语中有一句话:"九月九,风吹满天啸",就是形容重阳以后,风筝满天飞的情形。
敬老活动:
由于“九九”和“久久”同音,有长长久久的含意,因此有令人长寿的说法。重阳节因此又发展为“敬老节”,有希望每位老人家,都能富贵长命的意义。
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有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习俗。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社会的提前到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到我国总人口的10%以上。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冲击下,敬老孝亲、尊老敬老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敬老、孝老、爱老的风气。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更大数,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九九为阳极数,九九归真,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重阳节有饮宴祈寿之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代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因过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今天又是重阳,我们从六一节、青年节、劳动节……一路走过来,转眼迈入了老年节的门槛,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岁月如逝,青春不再,我们应当珍惜生命的每一天,不用为过去的人生嗟叹,而是要着眼今后的每一天,每一天都力争过的充实阳光。希望五年、十年、二十年后我们还可以见见面,聊聊天,喝一小盅……
祝天下老人岁岁安康!健康长寿!
编辑:乐在其中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演变作者: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黄辉
重阳佳节来临,极目皆美景,不妨登高而饮,赏黄花,享糕饼。古往今来,我们在这熟悉的情景中感受先民的悲欢,也融入自己对美好情感、幸福生活的寄托,最终汇聚成河,形成了延续千年且内涵丰富的重阳习俗。
重阳最初得名,与日期相关。古人认为“九”为阳数,根据《易经》“以阳爻为九”的说法,夏历九月九日包含了两个“九”,所以叫“重阳”或“重九”。而且,登高、赏菊、佩茱萸是具有标志性的民俗活动,重阳又被称为“登高节”“菊花节”或“茱萸节”。近代以来,我们国家将重阳传统的祭祖与祈寿文化延展,与孝亲尊老的社会需求建立连接,赋予其“老年节”的新标签。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流传最广、接受度更高的是源自辟邪消灾的传说。南朝《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东 *** 恒景向仙人费长房学道的故事。“长房跟他说九月九日会有大灾厄,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可消此祸。恒景一家按此法平安地躲过了灾祸,而家里的鸡狗牛羊却无一幸免。”由此,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的习俗就广为流传,并在不同地域的沿袭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
另一种观点认为,重阳源自“吉日”的欢庆。魏晋时期,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提及,“‘九’‘久’谐音,九月九日便是‘久久’,具有吉祥长寿的寓意,民间认为是良辰佳日,往往摆宴会友共祝健康长寿”。还有人,对此持模糊态度。例如,汉代《西京杂记》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相传自古,莫知其由。”虽然重阳起源于“吉日”或“厄日”的真实性不可考,但其习俗并无太大差异,都是登高聚会、佩戴茱萸、饮菊花酒,都体现了先民避祸趋吉、追求幸福生活的理念。
辟邪禳灾的功利观念。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传统社会,古人通常采用巫术的方式来认知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关系。除了恒景学道驱邪的传说,晋代周处《风土记》也记载:“九月九日……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除恶气而御初寒。”又曰:“汉俗九日饮菊花酒以祓除不祥。”至宋代,《梦梁录》依然记载了以菊花和茱萸“消阳九之厄”。在以上习俗中,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都是辟邪禳灾的手段。所谓巫医同源,我们也可以从中一窥古人的中医智慧。茱萸香味浓烈,中医认为它具有驱虫去湿、治寒祛毒的功效,在重阳冷暖交替之际,无疑对预防疾病有积极作用。而菊花酒,自古就被视为养生的吉祥酒。明代《遵生八笺》记载,菊花酒是当时盛行的健康饮品。所以,无论是神秘的巫术辟邪,还是药食同源的中医养生,都是先民辟邪趋吉的观念表达。
祈寿纳吉的美好愿景。追求长生、长寿是人类共同的梦想,这在我国的民俗、艺术中有着充分体现。在具体表现上,通常采用谐音或观物比德的 *** 进行创作。例如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阐明了“九九”与“久久”的谐音关系,并将百花萧瑟、菊花独荣的自然现象与长寿建立对应联想,由此赋予重阳和菊花长寿延年的功利色彩。同时,登高活动也具有“步步高升”的寓意,象征着摆脱人生厄运与低谷,从此获得顺利的发展。此外,宋时重阳还有吃菊花糕的风尚,“糕”与“高”谐音,寓意“万事皆高”,通过糕饼的分享和食用,来寄托人生万事顺遂的美好愿景。
敦亲睦友的民情风俗。汉唐之后,重阳节的巫术色彩日益淡化,世俗化、娱乐化的属性得以凸显,基于血缘、姻缘、地缘和业缘关系的互动日益丰富,成为调节、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节点。因此,重阳在敦亲睦友、和谐社会的功能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寻常家庭通过共同登高、宴饮来增进成员之间的情感;亲友之间也有互赠糕饼的传统,相互表达“高升”“顺遂”的祝福。明代《宛署杂记》,则记载了重阳节新嫁女回娘家的习俗,必“以面为糕……共食之”,以此来强化家族的凝聚力。此外,不同地域的社会互动也有差异。比如河南、山东等地将重阳视为拜师和看望师傅的节日,有“隆师”的习俗。其他地区也有相互宴请、访友送礼、吟诗雅会、祭祖祀神等区别。总之,这些活动已经超越了传统巫术信仰的层次,成为维系社会良好关系的重要纽带。
敬老孝亲的时代内涵。虽然传统重阳并未明确提出“敬老孝亲”的口号,但不可否认,祭祖、祈寿等习俗都含有尊老的文化基因。只是随着“西学东渐”,以及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变革,重阳节的影响力逐渐弱化。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传统文化复兴,重阳节的现实意义日益凸显。2006年,重阳节入选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时至当下,爱老、敬老、助老的新民俗正在形成,接续了传统重阳的内在精神,并有了新的内涵。
今年以来,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健康与平安的可贵,感受到社会互助的温情与力量,认识到陪伴和理解对亲情的价值所在。而这,恰好是重阳节“敬畏生命”“和谐社会”“敬老孝亲”的文化内核。
圆桌快评丨丰富重阳节的时代内涵□李群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一年一度的重阳节。
九日重阳数,三秋万实成。这个具有浓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日,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唤起整个社会尊老敬老、践行孝道。从某种意义上讲,重阳节也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照见每一个人敬老孝老的真心、诚言与笃行。
重阳节也是老年节,但节日敬老更多的是过程,真正的意义在于通过节日宣传纪念,弘扬民族孝老传统,引领社会敬老风尚,激发人们的自觉性,让人们真正把尊老敬老作为一种责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无论是祭奠祖先,还是长情陪伴,中华民族尊老和敬老的良好风气,有了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发展与传承。这就是我们如此重视重阳节的原因所在。
敬老,不为一时探访,而为常态担当。今天的我们,应减少“指尖”上的问候,多一点面对面的关心;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多一些陪父母吃饭的时光。重阳节团圆,不妨帮家里的老人多装备几个“上网技能包”,预约出行、掌上阅读、网上订餐、 *** 购物……陪伴老人跨越数字鸿沟,便能让他们在参与中丰富生活、感受快乐,真正分享现代社会带来的便捷和幸福。
满足老年人对晚年美好生活的追求,从 *** 、社会到家庭,都应与时俱进地结合当下的时代条件,增强老人晚年的幸福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推出了一系列改革部署和发展措施:出台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组织开展各类养老服务试点,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发展……不断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
浙江全域推进康养体系建设,到2025年建成1000个康养联合体,形成覆盖浙江省的康养服务 *** ;上海打造智联网养老生态,给老年人高质量个性化的晚年生活;江苏新修订的《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施行,其中就提到“独生子女父母年满六十周岁后患病住院期间,独生子女每年可享受不少于5天的带薪护理假” 。树立敬老社会风尚,是我们今天爱老的重要含义和应有的作为。
没有文化的意蕴,重阳节就难有寓意;没有家国的情怀,重阳节就无处落脚。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尽览当前的繁华与幸福,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深深地体会到——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没有国家的富裕强大,就没有更好的条件和环境让我们去孝敬长辈。小孝在亲,大孝在忠,这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之一。行“小孝”念亲恩,行“大孝”跟党走,家国一体齐奋斗,这是最广义的“孝敬”。
尊老敬老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对于家庭子女还是社会,都要成为一种常态。孝不只在乎迹,还在乎心,物质再华美也代替不了心暖。有“暗香盈袖”的生活诗意,有“人间重晚晴”的生命关怀,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壮志豪情,重阳节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夕阳红”才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道风景。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佩茱萸?#讲好中国文化#重阳节登高的寓意有以下几种:
登高辟邪气。古人认为,在九九这一天登高可以避免接触到邪气。
登高山祈福。据《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古代人的生活环境比起现今要艰苦许多,而山林中生长的各种植物和动物得以让人类生存和繁衍。因此在九九这一天登高山也是一种表达人们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种行为。
辞青。重阳节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的习俗。
至于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因此一些妇女和儿童都会将茱萸戴在身上,在一些地方男人也会戴上茱萸。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古人在头上佩戴茱萸,或者是用茱萸 *** 成香囊,取祛病驱邪之功效,此后逐渐形成民俗。
重阳佳节
赏红叶
喝菊花酒
重阳节秋游
另据南朝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里记载,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的习俗源于汉代“桓景避难”的传说。传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有一次费长房对桓景说,某年九月初九有大灾,要他速速回家,告诉家人缝一些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系在臂上,然后登山饮菊花酒,这样才能躲过大祸。到了九月初九这一天,桓景按照师父的话做了,带着全家人登山,果然平安无事。晚上回到家中,发现鸡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后人们每到九月初九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祸。
这虽然是个荒诞的故事,但却反映出了先民的心理。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从一数到九,阳数就数到了尽头,再数下去,就又要从一开始,这就是谓的“阳极必变”,因而九是个盈极而亏,由盛转衰的隐含着不祥因素的数字,而九月初九是两个“老阳”之数重叠在一起,就更不吉利了,所以人们要寻找一个化解之法,这个解法就是登高、插茱萸。这个认识实际上是阴阳家唯心世界观的反映,却造成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民俗,这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非常可以理解的。
到了后世,人们重阳登高就不再是为了避祸或避邪了,其目的多在于游赏。重阳之日,天高气爽,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川澄清,是登高望远,游目骋怀的更佳时节。而所谓登高,主要是登山,也有人登楼台。而佩戴茱萸的习俗,到唐宋时已逐渐改为插茱萸了,所以王维诗中才会有“遥知兄弟登高处,插茱萸少一人”的句子。
以上就是重阳节登高和佩戴茱萸的意义,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获取更多信息。#我爱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过了这么多年重阳节,今天才真正读懂重阳节的含义《易经》中记载:
“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这是对于重阳节最开始的解释。
而在南北朝时期的《续齐谐记》中,重阳节来源于一个斩妖除魔的侠义之举。
祖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便会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有一天,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父母的生命,恒景也差点儿丧命。病愈之后,恒景下定决心访仙学艺,斩杀瘟魔,为民除害。
他辞别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后,踏上了寻仙求艺的旅途。在遍访各地的高山名士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费长房。
费长房被他的精神所感动,赠他降妖宝剑,教他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01
九月初九的前一天,费长房告诉恒景可以出师了,并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几盅菊花酒,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回家去。恒景告别仙长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给每人发放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瘟魔扑到山上,闻到阵阵茱萸香气和菊花酒气,便戛然而止,脸色突变。恒景见状,趁机追上,没几个回合就将瘟魔刺死剑下。
从此,就有了重阳日登高、佩戴茱萸、喝菊花酒的习俗。
02
到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一篇《九日闲居》把重阳节提上日程,此篇序文中还写到: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菊盈园,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时间逐渐流逝,唐朝时精神文明高度发达,唐顺宗则明确规定:每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初三、九月初九为三大法定节日,文武百官可以自己选择旅游胜地赏景为乐。
自此,重阳节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节日。
03
到了重阳这一天,朝廷还会给文武官员赏赐,这也是历史上最早的“过节费”。而民间的普通老百姓,为了把重阳和其他的日子区分开来,则选择了登高望乡、佩戴茱萸、喝菊花酒、吃重阳糕这些约定俗成的仪式。
04
到了宋朝,重阳节则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月冈等处宴聚。 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
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诸禅寺各有斋会,惟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 诸僧皆坐狮子上,作法事讲说,游人最盛。
05
到明代,在重阳节这天,皇帝都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宫里的人也要吃桂花糕,这样的风俗也一直流传到了清代。一千多年过去了,朝代更迭,风物轮换,但重阳节的习俗和传说,却在岁月的淘洗中传承下来。时至今日,重阳节更是被我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其中最为之深远的,就是尊老爱老,敬老孝老,其中也不乏有老人对健康长寿的期盼。
早在1988年,中国 *** 就已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2013年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更是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自此,重阳节也成为孝敬父母、表达孝心的节日。
而重阳节的习俗,除了那些我们熟知的出门赏游、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等活动外,有些地方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比如永平府的人以重阳的天气判断未来的晴雨,还有“九月 *** 吹满天哮”、“重阳无雨一冬晴”的说法。
比如山东昌邑北部的人会在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比如隆安县的人九月九日会放任牛羊自行觅食,并有“九月九,牛羊各自守”的俗语。
比如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比如长汀县农家人会将田中毛豆互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还有不同的国家的人也会过重阳节。比如韩国人会在这天吃花煎、花菜;日本人则会吃茄子,吃栗子饭。关于重阳节,没想到还有这么有意思的传说,也有这么多有意思的习俗,
不知道你们家乡的重阳节都是怎么过呢?
赶快在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为什么要插茱萸?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而每到重阳节,人们总是能想起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但和登高不同的是,插茱萸这一传统习俗现在已经不再流行了,于是很多人都很好奇茱萸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
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
古人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九九”与“久久”同音,取长久长寿之意,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因此就作为节日而沿袭至今。
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因此把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称“辟邪翁”。每逢重阳节人人都要佩带茱萸,成为古代的一种习俗。但实际上在宋代以后,这一习俗就已逐渐淡薄,但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而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谓是耳熟能详,因此茱萸这种植物也随之声名显赫,成为重阳节的标志性植物。
茱萸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
茱萸有多个不同的科属及种类,比如:
1、山茱萸
山茱萸为伞形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属落叶乔木或灌木,高可达4到10米。花期在3-4月,果期在9-10月。山茱萸的核果,去核后,被叫作“萸肉”,俗称枣皮,是中药材。
2、草茱萸
草茱萸与山茱萸有情缘关系,也是伞形目、山茱萸科植物,只是草茱萸是单独的草茱萸属,且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茱萸的花小,白绿色,直径约2毫米,花期为8月。
3、食茱萸
食茱萸也叫樗叶花椒、满天星、刺椒等,是一种高度可达15米且浑身长刺的乔木,主要生长于长江以南、海拔500-1500米山地杂木林中。
4、蜜茱萸
蜜茱萸为芸香目芸香科蜜茱萸属的植物。聚伞花序很小,花也小。且多生长在海南中部以南各地,见于海拔约900米坡地疏林中。
5、吴茱萸
吴茱萸为芸香科吴茱萸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是一种药用植物,气味辛辣芳香。花小,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蒴果扁球形,细小,熟时紫红色。
总的来说,古人重阳插茱萸其目的就是为了防病驱邪,而从以上几种茱萸来看,“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最有可能指的就是吴茱萸。虽然插茱萸现在已经不流行了,但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如今依然有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