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们脚跟会出现疼痛感,刚开始轻微的疼痛容易被人们所忽略,当疼痛不能忍受的时候,势必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脚跟走路是疼痛有可能是疾病在作怪。
脚跟走路时疼痛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1、脚后跟发生骨裂
当脚后跟受到太大的震荡以及压力的时候就会出现骨裂,严重的话会让脚部肿胀和疼痛,甚至影响了其正常走路。轻微的忽略容易被人们所忽略,放任不管的话走路的过程中会出现疼痛感。若是还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延长了愈合的时间,甚至会诱发炎症,最终转化成慢性疼痛。
2、足跟出现了骨刺
当足跟出现骨刺时会让人们走路的时候脚跟有明显的疼痛感,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做x线检查的时候,跟骨结节会出现骨刺。其实骨刺不是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隆起来的骨刺容易让局部组织受到一定的摩擦及劳损,从而导致无菌性的炎症。
3、跟垫痛
一般年轻人群跟垫的弹力比较强,能够吸收震荡。到了中年之后跟腱的弹力势必会下降,不能承受其体重,严重的话会出现钙质沉积及疤痕时,脚跟有明显的疼痛感,同时也会伴随着行走困难以及足跟的肿胀。
4、跟骨滑膜炎
跟骨滑膜炎是因为穿了不合适的高跟鞋,长时间走路摩擦损伤所导致的。滑膜壁会变得更加肥厚,在囊内会有很多的滑液,局部出现肿胀并且有明显的压痛感,局部的皮肤超红而且温度稍高。发炎的发囊增大的时候,跟腱会出现红色肿块,从而加剧了疼痛感,平时尽量不要穿太高的鞋子,高跟不能超过5厘米。
5、患上了痛风
当痛风发作的时候脚关节局部会有明显的红肿热痛,患者脚跟疼痛的不能走路,甚至不能正常穿鞋,但是24个小时之后疼痛感就会消失。当患上痛风时必须要选择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不然会诱发全身性的疾病,避免吃一些高嘌呤的食物,多喝水。
找出导致脚跟走路是疼痛的原因并且对症治疗,平时要做好日常生活中的护理,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不能长时间的久站,做好脚部的保暖,尽量穿平底鞋,多注意休息,避免做剧烈运动。
不要再让“骨刺”背锅了,足跟痛的另有“真凶”有不少人,尤其是中老年朋友,早上下床后的之一脚落地,会觉得脚掌足跟部突然像被针刺一样疼痛,走一走后就不疼了。 但当继续运动或者长久站立疼痛又会出现,仔细观察却不红不肿,局部皮肤完好无损。这是怎么回事?很多人通常认为足跟痛是足跟长了“骨刺”。 但实际上,“骨刺”本身并不引起疼痛,与足跟痛没有对应的关系,疼痛往往是由于局部充血和发生无菌性炎症 *** 神经引起的。 足底筋膜炎就是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据统计,有70%的足跟疼痛是因为足底筋膜炎引起,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足底筋膜炎。
什么是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是位于足部跖骨与跟骨之间一片非常强韧的扇形筋膜组织,是足底维持足弓的厚的致密结缔组织。可以做到:1.维持足弓的高度,保持正确的步姿;2.运动中承受足部的张力,提供扭力;3.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起到避震的作用。
足底筋膜炎是因为:运动引起的慢性损伤,最常见的原因是:跑步、长时间的逛商场、没有热身的登山健身、长期徒步旅行,导致足底长期负重,就很容易引起足底的慢性损伤。从而导致足底筋膜炎。尤其是在长时间的走路过程中,还穿了鞋跟很硬的鞋。
足底筋膜炎多是单脚发病,除了足跟疼痛外,另有10%的患者感到足弓或前足疼痛。足底筋膜炎的患者最痛苦的是在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当脚刚接触地面、准备站起来的一瞬间,疼痛非常剧烈。
足底筋膜“炎”不是细菌性的发炎:对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筋膜组织进行活体组织检查发现,足底筋膜炎并不是一种炎症。反而,足底筋膜炎更像是一种退化组织的弱化。在正常情况下,锻炼的过程实质上是使微小的组织撕裂,而身体会自动修复撕裂的组织并对它进行加强,从而使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强。但是由于某种原因,组织的撕裂程度大于身体修复的能力,这时微小的组织撕裂不能得到复原,当这种情况积累到一定程度,组织开始慢慢停止生长,甚至收缩,从而产生疼痛。
足底筋膜炎的症状都有哪些?
1.最常见表现是足跟的疼痛与不适。足弓处也是足底筋膜炎疼痛的好发部位。
2.压痛点常在足底近足跟处。
3.有时压痛较剧烈,且持续存在。
4.晨起时疼痛感觉明显,活动后可缓解,行走过度时疼痛加剧,有时放射到足掌前面,严重患者甚至站立休息时也有疼痛感。
5.可发生于所有年龄段。
6.踝关节在进行主动、被动活动时足底会出现疼痛和强烈牵拉感。
面对足底筋膜炎,我们应该怎么办?
1,让脚休息一下。缓解足底筋膜炎的更好办法之一就是限制你花在脚上的时间。你在脚上施加的压力越少,你的脚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愈合。
2,做简单的拉伸。一整天都要时不时地伸展你的脚趾和小腿以防止硬化。通过放松韧带,你可以加强足弓部的肌肉,并可以减轻疼痛。那么应该如何做呢?
*** 1:选择一把没有扶手的椅子,人坐在椅子上,把不舒服的脚抬起放在另一条腿上,将脚固定在膝盖上。用手抓住脚趾,背伸牵拉,牵拉至跖筋膜有紧张感。保持这个动作15-30秒,每次可以做3组,一天最少三次。
*** 2:人坐在地面上,腿伸直;把毛巾折叠到合适的大小,套在脚上,将毛巾向身体方向牵拉。牵拉到能够感受到小腿后方有紧张感。保持这个动作15-30秒,然后放松,每次可以做3组,一天至少2次。
注意:做这组动作的时候,可以坐在地上、瑜伽垫上,甚至是硬一点的床垫上,但是一定要腰部挺直,可以用得上力。毛巾应放在前脚掌,脚趾下方,完全露出脚趾,所以折叠毛巾的时候注意,不能太宽
具体的宽度根据自己的脚掌长度来决定。
*** 3:人面向墙站立,不舒服的那条腿尽量往后伸,双手扶墙,前面那条腿稍稍弯曲,身体前倾。当你感到小腿后方有紧张感,(如果你还没有感受到紧张感的话,试着身体再往前倾,直到感受到小腿后方的紧张感)保持这个姿势20-30秒,然后放松,每次可以做3组,一天至少2次。
注意:在做这组动作的时候,要注意扶墙的手要与肩持平,后腿的脚后跟不要离地。
3,在脚后跟处敷冰块。这样做可以帮助减轻炎症状况,缓解由足底筋膜炎引起的疼痛。或者你可以把一个高尔夫球或一个装满水的瓶子放在冰箱里,在其冻结成冰后用它来 *** 你的脚底。 *** 时切记一定要彻底 *** 足弓内部以减轻炎症状况,缓解由足底筋膜炎引起的疼痛。
4,使用夜间固定支具。夜间固定夹可在脚踝处固定出完美的90度角,从而保证脚趾保持向上伸展的状态以伸展足弓。这可以防止在夜间发生僵硬和痉挛的情况,并能保持整晚的韧带持续伸展。
5、对于我们自行处理无法缓解的足底筋膜炎,需要及时到医院治疗。主要的治疗 *** 包括:口服非甾体消炎止痛药;康复科理疗;体外冲击波疗法(将声波发送到疼痛部位来放松脚部肌肉。);封闭针(皮质类固醇(+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注射。虽然封闭针的注射可以暂时缓解疼痛,但是长期使用、过度注射可能会伤害到脚跟。);PRP(富血小板血浆)注射;跖筋膜松解手术(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使用)等等,而对于具体如何治疗,需要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 *** 。
总结:对于老年人如果出现了早起时的足跟痛,需要高度怀疑是否为足底筋膜炎,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从而确定引起疼痛的原因。而如果诊断为足底筋膜炎,建议按照刘医生的讲解做好平时的拉伸及锻炼,避免进一步加重;而对于自己保守治疗无法缓解的足底筋膜炎,一定要及时按照医生的 *** 进行治疗。
如果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留言,大家共同探讨。
我是影像科刘医生,专注分享医学、健康方面相关知识,码字不易,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或加个关注,我会定期更新医学健康方面相关知识,共同进步。
#清风计划##头条健康##2019健康科普大赛#@头条健康@青云计划@健康真相官
跟骨,为七块跗骨中更大的一块,位于足后下部,构成踵(脚后跟)。
足跟痛,是指围绕着跟骨周围发生的疼痛,外观上没有症状,既不红也不肿,静息状态下不痛,疼痛往往发生在早晨下床、长期行走、久立或者劳累后,时好时坏。足跟痛时经X线检查常显示有跟骨骨刺的发生,但不能认为疼痛是由骨刺引起的。
中医认为足跟痛属于“骨痹”范畴,主要由于年老肝肾亏损、跌扑损伤和寒湿侵袭引起。
肝肾亏损型多见于老年人,表现为站立或行走时足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按之痛减。跌扑损伤多见于外伤引起,进而导致受伤部位气血运行失常,血溢脉外,离经之血阻滞脉络为瘀血致痛,痛有定处,拒按。寒凝血瘀多见于素体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收引、凝滞,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凝滞,不通则痛,得热痛减,遇凉加重。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厥阴肝经分别走行于足跟处。肾主骨,骨病责之于肾。《灵枢经》:“膀胱经是动则病…是主筋所生病者…项背腰尻踹拽(zhuai)脚皆痛,小指不用。”肝主筋,筋喜柔而恶刚,治筋应该以柔为主。治疗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内服药物,膏方外敷也有同样的疗效,如《丹溪心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您知道怎么预防足跟痛吗?
首先鞋要选择厚底软垫的,减轻对足跟部的直接 *** ;
在非疼痛期做脚底的蹬踏动作,增强足底筋骨的韧性来预防潜在的劳损;
每天使用温水泡足,能增加一些中药更好,也能够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从而预防足跟痛;
高处跳下或者负重时避免足跟直接着地,尽量将重心维持于前脚掌。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足底痛,我们大家常说的脚后跟痛,相信好多人会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刚刚起床下地,走之一步的时候,脚后跟特别疼,然后慢慢的走上几步之后,又略有缓解。然后再走的再多了之后呢,这个疼痛又会加重,这就是我们,常见的足跟疼痛这个表。
说起治疗呢,我们还是要把足跟痛的原因,和分类来概括一下,之一个最常见的引起足跟痛的原因叫做足底筋膜炎。那么,什么是足底筋膜?就是我们的脚后跟底上,从后从踝骨一直到脚趾,还有一个很致密的一个颈膜,我们再在每行走一步的时候,这个筋膜都会有一个牵拉,就是行走过多了之后,这个基膜就会受到一个摩擦牵拉,甚至,久而久之,形成无菌性的炎症甚至粘连,就会引起足底筋膜炎。表现为足跟脚后跟的疼痛,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种热型的特点就是我们在脚后跟,地 *** 略偏内的地方,大家自己给按一下,它会有一个压痛点,这是足底筋膜炎的一个特点,除了足底筋膜炎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也会引起足跟痛,比如说跟下脂肪垫炎,还有跟腱周围炎,跟腱周围炎引起的足跟痛和之一种,足底筋膜炎特征不一样,根本周围炎,他的脚后跟疼痛的点特点,是脚后跟周围一圈都会疼,不是一个牙痛点,可能有好几个广泛的,定位不是很明确的,好几个压痛点,怎么这一类的?它的特点除了足跟周围的疼痛之外呢?我常常伴随右小腿发紧,小腿后侧也会疼痛,另外还有些比如说跟骨高压症,还有其他的,比如说腰间盘突出,也会引起足跟痛每一个特点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我们出现了足跟痛一定要来根据情况来确认是哪一种原因,是哪一种类型的针对性的治疗?才会有效果。
有些人早上醒来刚下床行走时,感觉脚底后跟处有明显疼痛,但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却反而减轻了。这种“启动”时疼痛较重,活动后反而减轻的表现,很有可能是跟痛症。
跟痛症,是足跟周围疼痛性疾病的总称,其发生时无明显外伤,但会影响人们的正常行走。
足底筋膜炎是导致脚后跟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一般发生在体重较大、经常运动尤其是跑步的人群。频繁性的跑步极易造成足底筋膜的损伤,这是由于跖筋膜是足底深筋膜中央腱性增厚的部分,对足弓的维持有重要作用,一旦跖筋膜受到反复的牵拉 *** ,就会诱发无菌性炎症,从而导致脚后跟部位的疼痛。
跟腱炎也会导致脚后跟疼痛。跟腱炎就是急性或者慢性劳损以后所形成的无菌性炎症,在劳累或者走路过多以及跑步的时候症状就会发作。有跟腱炎的人晨起跟腱处疼痛、僵硬,活动后症状加重,而且在进行体格检查时,会发现跟腱局部肿胀,用手在跟腱部或跟腱止点处按压时还会有明显痛感。
后跟疼痛还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这主要是受跟骨骨刺的影响。人体随着年龄增加,骨质出现老化、退变而出现了骨质增生,骨质增生较重就会在跟部形成骨刺,从而引起后脚跟底部有明显的疼痛和压痛。
一些处理和缓解 ***
足部锻炼:进行相关足踝关节与跖腱膜的背伸牵拉训练都可使症状减轻,在这里为大家推荐跖腱膜牵拉运动,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①身体面对墙面站立,放松身体、保持呼吸平稳,双手伸直呈推墙的姿势;②将疼痛的脚后跟向后迈一步,另一个膝关节向前呈弓步;③将身体前倾,保持后膝尽量不弯,踮起疼痛的脚后跟;④牵拉10秒后放松,来回做20次。
避免长时间运动:如果已经出现了脚后跟疼痛的现象,就要避免脚部长时间的运动了。
选鞋:避免穿较软的薄底布鞋,选择鞋子时,建议穿运动鞋或厚底鞋,鞋底高在2厘米左右,材质软硬适中更好,这样既能缓冲应力,又能支撑脚底。
止痛:足跟痛时可采用温水泡脚,这样能够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实在疼痛难耐时,可以口服消炎镇痛类的药物,但要注意,此类药物会对胃肠有一定的 *** 性,有肠胃疾病的患者要谨慎服用。
相关护理:可应用特殊的足部矫形工具,通过支撑足部以减轻跖腱膜的张力;还可用指关节揉搓脚后跟,着力按压疼痛点,如此多 *** 几次,便可使痛感减轻许多。
最后,对于脚跟疼痛超过一个月以上或使用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建议尽快到医院检查双足,是否由关节炎等其他疾病引起的疼痛,如果是,则需要尽快进行相应治疗。
足跟疼痛,一走路就疼?可能是足底筋膜炎,教你2种 *** 改善在临床的工作中,经常会碰到有些患者问:“医生,不知道为什么最近一走路,我的脚后跟就会痛,问题是不是很严重?”、“医生,我早上起床后感觉脚后跟总是痛,但是休息一会儿后就没事了,这是怎么回事?”
出现以上这种情况,您很可能是患上足底筋膜炎了。
什么是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由于足底筋膜慢性劳损和反复摩擦导致的无菌性炎症,是成人脚后跟疼痛的常见原因。
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晨起或休息后行走时,常感觉脚后跟、足弓疼痛,一段时间后疼痛缓解,但随着支撑体重活动如站立、行走、跑步等时间的延长,疼痛将再次出现。
这种情况通常是逐渐发展的,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双腿会受到影响。
实际上,足底筋膜炎是因为足底筋膜在连续过度拉伸的一种连续过度使用造成的一种损伤。
在进行一些使足底筋膜施加过大张力的活动会造成足底筋膜的微小撕裂,这可能会引起 *** 和炎症从而导致足底筋膜的发生。
足底筋膜炎,如何缓解?
发生足底筋膜炎后,在治疗上我们除了可以通过手法处理缓解足底的张力紧张,还可以通过运动康复来缓解。
1、恢复足弓
①一手绕患者足外侧,四指包裹患者患侧足跟,并将患者足跟恢复中立位。
②另一手四指包裹患者足弓,并恢复患者足弓结构。
2、拉伸小腿三头肌
因为小腿三头肌与人体跟腱相连,再连于足底筋膜,所以如果小腿三头肌紧张也可能会导致足底筋膜炎的发生,相反的如果解除了小腿的紧张也可以改善足底筋膜炎的疼痛。
除了以上动作来缓解足跟痛的问题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避免长时间行走、站立及过度运动,多休息。避免穿硬底鞋、高跟鞋等无法缓冲足弓和足跟压力的鞋子,应选择鞋底柔软、舒适性好的鞋子来穿。
中老年人总是足跟痛?这4个“致病源头”,别再放任不管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中老年人出现了足跟痛的症状,尤其是在走路或者活动之后,足跟部位的疼痛感十分明显。其实,足跟痛在中老年人中发生率很高,以体型肥胖者更易发生。
但是,出现足跟痛症状和许多因素有关。如果平时经常感觉足跟疼痛,需要引起重视,更好到医院检查一下,看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才能及时用药来缓解。那么,中老年人足跟痛是怎么回事?
中老年人足跟痛是怎么回事?
1、中老年人足跟痛,可能是骨刺增生引起的。因为骨刺增生常见的症状就是患处十分疼痛,通过X片检查,能够发现患者的足跟部位有骨刺出现,隆起的骨刺让局部组织受到 *** 和损伤,从而出现了无菌性炎症。对于骨刺增生,需要通过切除手术来治疗。
但是,通过治疗有部分人的足跟疼痛症状消失,也有部分人依然存在足跟疼痛,这多与骨刺 *** 以及牵拉 *** 有关。
2、中老年人容易足跟痛,可能是跖筋膜止点炎造成的。因为部分人属于扁平足,长期脚部肌肉处于紧张的状态,通过运动会反复牵拉,容易出现充血症状。时间一长,还会有骨质增生,出现这种情况应该避免长时间站立。另外,通过检查判断是否存在平足畸形。
3、中老年人容易足跟痛,可能是韧带松弛引起的。因为组织变性容易导致韧带松弛,这样根骨的受力点就会产生改变,在新的受力点有损伤或者炎症出现时,就容易感觉疼痛。出现这种情况,更好到医院检查以对症治疗。
4、中老年人的足跟痛,可能是跟骨下脂肪垫炎造成的。因为足部底部的脂肪垫萎缩导致足跟位置缓冲震荡,避免摩擦的作用减少,局部更易受到损伤而出现足跟部位疼痛。这种情况需要通过休息,减轻负重和行走来缓解。平时生活中。可以多用热水泡脚,缓解局部肌肉紧张,选择柔软的鞋子。
综上所述,中老年人出现足跟痛的症状,与多种因素有关,需引起重视,以免疾病缠身而不自知。并且,千万不要认为足跟痛是一件小事。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的身体已经开始退化,会出现很多病症,所以这个时候更加应该要引起关注。如中老年人长期经常出现足跟痛的症状,更好是去医院做一个具体的检查,以对症处理。
人上了年纪,不是腰疼,就是足跟痛,也就是脚后跟疼,身边很多人都说脚后跟疼这是“长骨刺”了;而一些人虽然没有疼痛不适,但体检后也会发现长出了骨刺。
为了缓解或者避免出现疼痛,很多人一发现长骨刺,总想着除之而后快。但脚后跟疼是骨刺造成吗?会不会有其他原因?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为大家特别邀请的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王伟主任医师专业讲解。
王 伟
男,47岁,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哈佛医学院关节外科访问学者。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科研部 副主任。同时任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膝关节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骨与关节学会医工交叉与临床研究分会会长等。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骨刺。骨刺是一种疾病吗?
骨刺其实是骨骼的“修理工”,骨刺又叫骨质增生,严格来说不算是病,而是一种自然的老化现象。
骨刺不止发于脚跟。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逐渐会出现磨损,但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又不如年轻时,因此关节之间的软骨会逐渐失去润滑与弹性,磨损的愈加厉害,稳定性也更差了。
此时身体为了保持关节稳定,就会在周围关节长出“新的骨头”,也就是骨刺,来增强稳定性。可以说,骨刺是人体为适应“退化”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但骨刺也是把“双刃剑”,它本是一种生理性变化,但也可能转变为病理性的。因为大部分情况下,人体并不会对细小的骨刺感到不适,但随着关节使用增多,骨刺有可能长大,也可能压迫到神经或对周围软组织产生 *** ,就容易引发剧烈疼痛,影响正常活动。如果这个骨刺在足跟,就会导致足跟痛。
一般来说,轻微骨刺可以通过适度的 *** 、运动、热敷、服用镇痛药来缓解;但严重时需手术切除,且复发率较高;若是病情严重,长期活动受限者可考虑置换关节。
什么样的诱发因素会导致和加速骨刺形成?
自我们出生开始,关节就开始了受到各种压力、拉力、磨损。活动得越频繁、年龄越大,关节的磨损程度就越厉害,也就更易形成骨刺。
统计发现,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发生骨刺的概率高达80%。由此可以看出,关节退化是诱发骨刺的主要原因。
而此外,还有两个因素则会加速骨刺形成:
1、负重过大
像肥胖的人,关节负荷大;或者经常负重训练;又或者经常从事体力劳动。都会使得关节软骨过度受损、劳累,引起骨刺。
2、关节张力过大
比如说爬山的时候,膝关节前方软组织受到很大的张力,那这时候关节囊和骨头摩擦的地方也会产生骨刺增多的情况。
形成骨刺的原因大同小异,但是部位不同,表现也不同。
骨刺不止好发于脚后跟,关节部位都容易发作,具体是哪些部位?
1、膝关节
膝关节的骨刺往往会合并骨性关节炎。通常会出现三种典型症状——疼痛、畸形、活动受限。
具体来说,膝关节退变较轻的患者,通常在长时间活动或上下楼、爬山等过程中出现疼痛,稍微休息能有效缓解;随着病情加重,走平路时也会疼痛,上下楼梯或蹲起困难,甚至因膝关节内外侧骨缝磨损严重失衡而出现畸形。
2、颈椎
低头族的增多导致颈椎骨刺越来越年轻化,而且颈椎骨刺会导致各种类型的颈椎病,可能产生颈部疼痛、酸胀,甚至上肢无力或发麻等不适症状。
3、腰椎
腰椎骨刺是最常见的,超过35岁的正常人几乎都有。
腰部可能会出现僵硬、麻木和疼痛的感觉。在久坐不动或者长期休息时,不适的感觉增加,但稍微活动后,不适的感觉会缓解。不过,大量的活动后,疼痛感也会加深。
4、足跟
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久站或长时间行走,跟骨下面就可能出现骨刺,同时,周围软组织会出现“足底筋膜炎”,医学上称为跖腱膜炎。行走或站立时间过长都会使疼痛加重。
提示:骨刺的出现往往会诱发其它的一些关节病变,所以出现疼痛的时候更好及时去医院做个详细检查,确认病源。
为了防止骨刺加大对机体的 *** 、关节磨损更厉害,平时该如何科学养护关节?
五点支撑锻炼法
躺在床上,用头部、双肘、双足(共五点)支撑身体,使背部、腰部、臀部、双下肢离开床面,身体呈弓形,反复锻炼。
五点支撑能够锻炼我们的腰背肌肉,帮助减少骨刺的发生。
刚才提到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久站或长时间行走,跟骨下面就可能出现骨刺,同时,周围软组织会出现“足底筋膜炎”,医学上称为跖腱膜炎。什么是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起于足跟骨结节,延伸并止于脚趾间的纤维组织处,对肌肉、血管和神经组织都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在跖趾关节背屈时对足跟、跖骨、跖趾关节进行牵拉,增加了足弓角度,对足弓起着重要的稳定和维持作用。
足底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足跟痛的主要原因,占全部足跟痛的80%。常常隐匿起病,一般无创伤史,缓慢发病,少数因过度运动而发病。至于它为什么发病,最主要的原因是过度运动使足底筋膜被反复拉扯,小撕裂不断发生。
此外,体重超标或背负重物造成足部过度承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于不平坦路面、穿着不合脚的鞋子、足部先天结构异常,如扁平足、高弓足、足跟肌腱过短等,都会增加足底筋膜负担,导致易患足底筋膜炎。
如何自我缓解足底筋膜炎?
1、让脚休息一下
避免长时间跑动、行走和站立,运动和工作后可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舒展脚筋。
2、控制体重
避免过胖加重脚部负担。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中国成年人的标准:18.5~23.9为适宜,24~27.9为超重,28以上为肥胖。
3、选择合适的鞋子
鞋的后跟既要有一定的缓震功能,又不能太软;足弓部分应当具有一定的支撑功能;鞋前部应该能够进行较好的弯折,并且留给脚趾足够的空间;由于运动时足部的围径较平常状态下略有增加,因此建议在完全合脚的尺码基础上略增加半码为宜,同时运动时鞋带不宜系的过紧。
4、适当进行功能训练
足底肌肉激活:用脚抓弹力带或者毛巾,激活足底屈肌。
足底筋膜放松:单腿站立,悬空腿踩在球上,体重置于支撑腿。让球在脚底四处滚动,做30秒。 *** 到脚底的所有区域,包括足弓下方。如果某区域的肌肉特别紧张,就在那里保持一段时间。
编辑:马铭楷
脚后跟痛别大意,可能是5种病在“惹事”!缓解 *** ,建议收藏今年56岁的吴女士,平日很喜欢运动和旅游,她经常在家附近跑步,锻炼身体;偶尔还会约着家人朋友一起周边游,身体素质一向很好。
然而,某日外出回家的路上,吴女士突觉小腿沉重,左脚脚后跟乃至脚踝都红肿发痛,自觉疼痛难忍。起初她怀疑是自己长骨刺了,于是赶紧到医院看了骨科,但拍片后却没有发现有骨刺。
由于没有发现问题,吴女士心安不少,心想多休息休息就好,于是便回了家。不料,几日后,足跟痛的症状不减反增。据吴女士自述,已经到了每次稍加用力时都会疼痛的地步了。这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与工作。
最终,在家人的陪同与劝说下,吴女士决定在此前往医院,做个全面的检查。
检查结果却让吴女士大惊失色——血常规化验结果显示是慢性肾炎,医生说需要马上住院!可是足跟痛与肾脏病,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向身体健康爱锻炼的吴女士怎么会得肾病呢?
一、吴女士的足跟疼痛是怎么回事?
其实,肾和骨是密切相关的,这一点在我国许多古籍上都有所体现。《张氏医通》指出“阳虚者……足跟痛”等<3>《诸病源 候论》有云:“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2>
中医上也有“肝主精肾主骨”的说法,当肝肾精血亏损时,除了引起腰酸、腿软,还会引起足跟疼痛。
而慢性肾炎作为肾脏疾病的一种,多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尿常规中会出现蛋白尿和血尿。起初症状表现多为“水肿”,轻则面部、睑部等组织疏松部位水肿,进而发展至下肢、足踝,晨起时比较明显;重则全身水肿,并伴有腹水。<1>
这也是吴女士足跟疼痛,却检查出慢性肾炎的原因。其实当肾功能减退时,容易出现肾性骨病。这是因为肾功不全,会引起钙磷代谢紊乱,进而出现高血磷、低血钙;同时也会引起甲旁亢(激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造成骨的大量脱钙,引发骨质变软、关节周围肌腱炎等症状,导致患者出现关节不适、骨痛,瘙痒等。
其实,足跟痛是骨科门诊中的常见疾病。吴女士出现足跟痛怀疑骨刺也没有错,由骨关节疾病引起的足跟痛多见于劳损造成的局部炎症、足底脂肪垫萎缩,和常年处在阴冷潮湿的环境而引起的风湿性疾病。
但肾脏病患者所引起的足跟疼痛往往伴有脚踝的肿胀,明显的下肢浮肿。且部分体质阴寒的患者,在阴雨寒冷天气时会明显疼痛。
足跟痛是肾脏病的一种表现,却并不是唯一的症状,还需要综合其他症状一起判断。当足跟疼痛伴有腰酸怕冷,乏力恶心,尿液呈浅红色,尿频尿急、夜尿多,尿泡沫经久不散,白发突然增多等其他合并症状。要考虑肾脏疾病,并及时到肾内科进行检查。
其实不仅仅是肾脏疾病会引起足跟疼痛,以下这些疾病也要引起注意:
二、还有什么疾病会引起足跟疼痛?
足跟痛学名又叫跟痛症,是以足跟刺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慢性疾患,多发生于中年以后,以50~60岁者居多,且男性病患数量略多于女性。跟痛症是中、老年人足跟部骨与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和退行性病变<4>。以下几种病因是导致足跟痛的常见病因:
1、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又称足跟疼痛综合征、慢性足跟疼痛等。致伤因素在于足底筋膜受到损伤,由于足底是人体的负重部位,而且局部软组织薄弱,长时间反复受力就容易出现损伤,导致足底筋膜炎的出现。
足底筋膜炎的主要表现为晨起下地或休息一段时间后走路时足跟疼痛, 行走后疼痛常好转。但是长时间、连续的或剧烈活动后,疼痛也会再次发生,疼痛部位位于足底筋膜跟骨的起点、跟骨内侧结节处。<5>
2、跟下脂肪垫炎
足跟部皮肤厚,具有特有的脂肪垫,即足跟垫。足跟垫位于根骨下方,可以在跑跳走时缓冲压力,减轻震动。由于患者久病或长期卧床,缺乏运动,正所谓用进废退,足跟部皮肤及脂肪垫呈废用性萎缩,使得脂肪垫内脂肪减少,跟垫压缩性降低,使得跟骨结节承受压力增高,故而产生疼痛。<4>
由脂肪垫老化,跟下脂肪垫炎所引起的足跟疼痛,多出现在出现站立行走时。如果只是局部轻微的肿胀以及疼痛感,应立即停止剧烈活动,减少活动量。如果疼痛以及肿胀感比较明显,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
3、跟骨骨刺
跟骨刺与足跟痛的关系,目前有不同认识。坚持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跟骨骨刺虽与足跟痛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其仍是足跟痛的原因之一。
由于骨刺的存在,在久站或长途行走,奔跑和走不平坦的路时反复损伤局部组织,日积月累下造成骨刺对应部位的软组织损伤。组织反复损伤会导致无菌性炎症、水肿、粘连或滑囊形成,局部张力增加,产生痛觉。因此,骨刺一方面会造成了累积性损伤,另一方面也会加剧疼痛。
4、跟骨高压症
许多病例经验表明跟骨高压也会导致足跟痛。跟骨高压症是发生在根骨内部,由于压力增高而产生的跟部疼痛性疾病。具体而言,是由于跟骨的血液注入或者回流障碍,跟骨充血,造成跟骨内压力增加,进而出现跟骨的胀痛。
跟骨内高压引起的足跟痛主要发生在后足跟侧部,而不是足跟后部。早起抬高下肢可以缓解,后期疼痛加重,影响行走,休息时和夜间时疼痛明显;跟骨高压症会引起根骨附近的多面疼痛,跟骨处无固定压痛点。
针对跟骨高压症多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目前我国多采用的是闭合性穿刺减压术,具有无痛、微创、绿色、安全等优点。
除上述疾病外,足跟痛还与足部的异常结构有关:如外翻足、平趾足。外翻足会与骨内侧结节产生牵扯进而引发疼痛。而平趾足患者则是由于足肌和足底的深筋膜受到牵拉,以及软组织因外翻受到挤压引起疼痛<4>。
跟痛症的发病,还与某些疾病有关:如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等。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足跟痛,当疼痛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时,一定要及时就医,查出病因,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三、发生足跟痛应该怎么办?
当遇到足跟痛,除去平日的自我预防,还可以采取 *** 等方式缓解疼痛,如果情况没有得到改善,一定要前往医院就诊。
1、平日预防
为避免患跟痛症,日常生活中可利用自我预防方式,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首先,可以适当运动。选择骑车、慢跑或散步等方式,以此保证足跟部关节与韧带的弹性。但需要注意劳逸结合,切忌运动过度,反而会对韧带造成损伤。
其次,多饮茶,多喝牛奶等乳制品。茶叶中存在微量氟元素,可促进钙磷沉积,促进骨骼健康。而牛奶能够补充机体中的钙,进而改善骨质疏松。
此外,日常也可以多晒太阳。阳光中存在大量紫外线,能够促进肌肤分泌维生素D3,而维生素D3是骨骼代谢的主要物质。维生素D3能够 *** 人体吸收,对人体骨骼起到强化作用的钙和磷。因此通过晒太阳可预防骨质疏松,避免骨刺出现。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鞋垫。若鞋跟过高则会使得足底筋膜紧张,提升张力水平,易引发足底筋膜炎。因此患者应少穿高跟鞋,尽量选择软底宽松鞋,以此减少足底与鞋的摩擦,进而降低患病几率。
2、自我缓解
自我缓解的方式主要包括 *** 缓解与使用常见药物进行缓解。可以采用局部按摩涌泉穴的 *** 来缓解疼痛,按压至感觉足底发酸即可,约每天2-3次,每次2-3分钟。
同时,也可使用足底 *** 球进行 *** ,将 *** 球置于地上,然后将脚踩在其上方,稍微用力,前后滚动, *** 放松足底筋膜,每天2-3次,每次十分钟左右。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盐浴,或者用一些祛湿、活血、散寒的中草药如鸡血藤、生艾叶、红花、伸筋草进行煎煮,用热水来泡脚,每次二十分钟左右。
如果疼痛较为明显,还可以局部外用扶他林乳膏之类的跌打损伤药物抹抹,对于恢复也有一定帮助。
3、前往医院就诊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 *** 和药物都可以一定程度的缓解足跟疼痛,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重要的是要及时就医,做到对症下药,以免耽误病情。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造成足跟痛的的病因较为复杂,且严重的疼痛不仅影响机体健康,同时降低生活质量。一般出现足跟痛症状后,最重要的是减少局部受力,给予其充分时间恢复,减少走动。尤其是注意不要忍着痛继续行走,因为每次疼痛也是在重新损伤它。
一旦出现不适,切勿讳疾忌医,早发现才能早治疗。
脚后跟痛是怎么了?医生总结:可能暴露了这2种疾病参考文献:
【1】王小琴,邵朝弟 & 巴元明.(2011).慢性肾小球肾炎诊疗指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09),129-132.
【2】黎小雅.(2022).足跟痛的病因病机与中西医治疗 *** 综述. 智慧健康(02),29-32. doi:10.19335/j.cnki.2096-1219.2022.02.010.
【3】冯永强,沈洪晖,罗卢华,杨坚 & 杜健.(2022).跟痛症预防保健措施的研究进展. 现代养生(21),1809-1811.
【4】张立宁, 丁珮,and 唐佩福."足底筋膜炎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海南医学院学报 19.03(2013):429-432. doi:10.13210/j.cnki.jhmu.2013.03.029.
在门诊经常遇到患者问这样的问题:
“医生,我最近总是感觉脚后跟痛,这是怎么回事?”
“医生,早上起床后感觉右脚跟总是痛,但是过一会就会好了。这是怎么了?”
“医生,我现在稍微走一会路,就会出现脚后跟痛,这到底严不严重?”
脚后跟痛是什么原因?
脚后跟痛即为足跟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产生。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足跟骨刺、足底筋膜炎。
这两种疾病虽然都以足跟疼痛为主要表现形式,但是其作用机理、发病位置都有很大的区别,应该选择不同的形式治疗。
一、足跟骨刺。它是骨质增生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中老年患者身上多发。骨刺并不是指突然生长出的骨骼结构,而是指软骨受到损伤后,自发修补导致的局部硬化、增生。
也就是说,患者的局部骨骼出现了结构改变。足部骨刺以剧烈的疼痛为主要表现,患者在走路或早起时症状加剧。通常情况下,患者会感觉到骨刺生长附近的肌肤出现强烈的疼痛感,以石硌感为主要感受。部分骨质增生较为尖锐的患者,会感受到强烈的针刺感。
二、足底筋膜炎。部分患者产生足跟疼痛是由于足底筋膜炎导致。足底筋膜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如果患者长期有不良的走路姿势,就会对足跟附近筋膜产生极大的影响,容易诱发慢性炎症性病变。
如果患者患有足部疾病、足部外伤,没有根治就进行较长时间、强度较大的运动,也容易诱发足底筋膜炎。
脚后跟痛应该怎样治?
对于足跟骨刺的治疗:以目前的医学水平来看,骨质增生药物治疗效果较差,即便是选择中医汤药治疗或中医膏药贴敷,起到的效果都非常有限,能够有效缓解骨质增生症状的方式主要是西医治疗,包括了手术,冲击波以及药物等等。
若患者由于骨质增生导致强烈的疼痛,可介入西药镇痛,常用药物主要是非甾体镇痛药,同时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使用药物。
对于足底筋膜炎的治疗:通过贴敷膏药治疗,膏药贴敷在患处时可以缓慢的释放药效,达到消除炎症、恢复神经损伤的效果。同时,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介入物理治疗,例如 *** 、针灸、 *** 穴位等。#清风计划##真相来了#@健康真相官@头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