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赤芍主要用播种及分株繁殖技术
川赤芍( Paeonia veitchii Lynch )为毛茛科( Ranunculaceae )芍药属(Paeonia)植物,是中国传统的常用中药材,野生资源丰富,用量大,是国内外中药市场的重要商品之一。赤芍亦是优良的肉质深根花卉,原系我国华北、华中野生花卉,后人工栽培,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名贵花卉之一,现各地均有栽植。芍药喜温和较为干燥的气候,耐旱忌湿,喜阳而又耐半阴。适宜种植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中。赤芍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原名芍药,列为中品。宋《本草别说》中载: “本经芍药生丘陵川谷,今世所用者多是人家种植,欲其花叶肥大,必须加粪壤,每岁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因利以为药,遂 *** 货卖。”明·《本草经疏》: “木芍药色赤,赤者主破散,主通利,专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气腹痛。”明·《药品化义》: “赤芍,味苦能泻,带酸入肝,专泻肝火,……较白芍苦重,但能泻而无补。”历代医家对野生及家种的芍药根皆药用。在区别赤芍、白芍上,认识不一,两者在临床应用的功效也有不同。根据应用情况赤芍、白芍的原植物同属一种,白芍是家种的,水炸去皮晒干而成。赤芍基本是野生的,采挖后,直接晒干药用。赤芍味苦,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之功能。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瘕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等症。
1 植物学特性及生长习性、资源分布
川赤芍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圆柱形,直径 1.5~2cm。茎高 30~80cm,少有 1 米以上,无毛。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叶片轮廓宽卵形,长 7.5~20cm;小叶成羽状分裂,裂片窄披针形至披针形,宽 4~16mm,顶端渐尖,全缘,表面深绿色,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背面淡绿色,无毛;叶柄长 3~9cm。 花 2~4朵,生茎顶端及叶腋,有时仅顶端一朵开放,而叶腋有发育不好的花芽,直径 4.2~10cm;苞片 2~3,分裂或不裂,披针形,大小不等;萼片 4,宽卵形,长 1.7cm,宽 1~1.4cm;花瓣 6~9,倒卵形,长 3~4cm,宽 1.5~3cm,紫红色或粉红色;花丝长5~10mm;花盘肉质,仅包裹心皮基部;心皮 2~3,密生黄色绒毛。蓇葖长 1~2cm,密生黄色绒毛。花期 5~6 月,果期 7月。
分布于中国 *** 东部、四川西部、青海东部、甘肃及陕西南部。在四川生海拔 2550~3700m 的山坡林下草丛中及路旁,在其它地区生海拔 1800~2800m 的山坡疏林中。小陇山林区多有分布。<吉山花瑶钟建荣>
2 栽培 ***
川赤芍主要用播种及分株繁殖。
播种在处暑前后果变黑时采下,晾干,9 月下旬~10 月上旬播种,当年只长根不发芽,第 2 年春发芽,到 8 月底~9月上中旬移栽,4 年后开花。分株繁殖多在 9 月下旬及 10 月上旬进行,将地上茎叶从靠近地面处剪去,将根挖出,抖去泥土,根据原根的多少,3~5 个萌生新芽为 1 丛,分为若干个丛株,其切口处用草木灰或硫磺粉涂抹,阻止细菌入侵,晾 1~2d,使根变软栽植时不易折断即可。栽埋深浅,以植根舒展,新苗芽头低于地面 5~8 cm 不怕冻坏为宜。芍药分株年限,可根据栽植需要来定,若是药用栽培以采根为目的,3~5 年即可分株 1 次;若系观赏,可 5~7 年分株 1 次,年限长点较好。栽植选择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平地或缓坡,耕翻 30cm 左右,清除田间石块、杂草和草根,然后打垅或作畦。如砂质较重透水好的地块,宜采用平畦,土质较粘透水不良的地块,宜采用高畦。畦高 15cm 左右,畦宽 100~140cm,畦间距 35cm。畦面顺向开浅沟,沟深 5~7cm,条播,将种子均匀撒入沟中,覆土 5cm 左右,稍镇压。更好上盖厩肥。来年 5月开始出苗,每年 5~6 月追施农家肥 1 次,冬季在畦面铺圈肥或土杂肥,以保安全越冬。培育 2 年后作种苗进行移栽,移栽 *** 同芽头栽法。种子繁殖因生长年限长,一般需用 5 年左右才能收获,生产上多不采用。
3 前景展望
川赤芍用于热人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瘾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等。归肝经。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功效。赤芍是著名的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用量较大,用途广泛且需求量大,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出口。
关于药材大家都有所了解,尤其是注重养生的人,然而就大部分可入药的植物来说,同一个部位只有一中药材,比如桑树的叶子入药是桑叶,桑树的嫩枝入药称桑枝,很少有同一植物同一部位却是不同药材的。
即使是大家熟知的生地黄与熟地黄也是同一种药材的生熟之分,然而有一种植物只因为花色不同入药分为两种,它开花有红白两种颜色,但入药大不相同,白色的偏于补益,而红色的偏于疏泄,可以说是作用完全相反,但极易混淆。
这种植物就是芍药,不仅可以入药还是一种常见的花卉,芍药入药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本草经》的记载,是毛莨科多年生植物芍药的植物根,但是根据开花颜色的不同分为白芍与赤芍。
赤芍与白芍入药是大不相同的,药材在挑选时也略有不同,以生长3至4年的为佳,白芍一般选择质地坚实、粉性足、没有白心或者裂痕的为佳;赤芍以外皮易脱落、断面呈现白色、粉性足的为佳。
明代的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对两者的分析很到位,原话是“芍药,白者味甘补多,赤者味苦泻多”,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然而在养生过程中不仅需要补益还需要适当的疏泄,所以两者养生的药用价值并重。
白芍主要的药用价值在于养血调经、滋阴养肝、平肝阳,肝血不足的人经常用它来养生,尤其是肝血不足而有热的人,如果与熟地黄、当归、川芎合用则更佳,而且这个组合一直是被历代推崇。
而赤芍与白芍入药则不同,它的药用价值在于清热凉血、散瘀,清肝火除血热是它的特点,如果温热则与生地黄、牡丹皮同用更佳,赤芍还善于解肝郁,并常与与柴胡、牡丹皮同用。
值得注意的是,两者都还可以用于调经期,但是白芍善调因气血不足而导致的经期不畅,而赤芍善调因血滞引起的经期不畅,所以一个补益一个疏泄,完全不同。
芍药是很常见的植物,但是因为花色的不同分为白芍与赤芍,两者都是植物芍药的根,但是芍药的养生价值完全不同,因为两者来源于名称都相似所以极易混淆,所以切莫混淆,赶紧告诉你身边关系的人吧。
“免费学中医”活动开启,转发本篇文章到朋友圈或者今日头条,私信作者“头条领课”,可免费获得600余分钟高清视频,20余种珍藏实战技巧
芍药是临床上的常用中药,现在使用时会分为白芍和赤芍,而在古代,一开始二者是混用的,大概在南北朝时期才逐渐区分开。医圣张仲景也常用芍药,在许多经典名方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今天就和大家盘点一下,医圣都用芍药治疗哪些方面的疾病。
芍药性微寒,味苦酸,随着不同的配伍,在临床上起着多种效用。《伤寒论》中用芍药的方剂共有30首,其配伍都是有一定法度的,为后世学习和掌握辨证施治用药树立了典范。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立方112个,用药93味,用得最多的除炙甘草、大枣、桂枝外,当推芍药,可见芍药在《伤寒论》中的地位。
一、益阴和营
芍药在《伤寒论》中配伍桂枝用的方剂较多,《内经》谓:“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以酸收之。”芍桂相配,一敛一散,助正祛邪,安内攘外。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小青龙汤、葛根加半夏汤、桂枝加桂汤等共十一首方中的芍药可起敛阴和营的作用,配以它药则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效。《本草求真》谓:“芍药有敛阴益营之力。”仲景桂芍相伍乃取解表与益阴兼顾法,且芍药用量不大,以敛散相宜为准则。
白芍 来源:《中药饮片图鉴》
二、养血通脉
“免费学中医”活动开启,转发本篇文章到朋友圈或者今日头条,私信作者“头条领课”,可免费获得600余分钟高清视频,20余种珍藏实战技巧
《伤寒论》中的当归四逆汤,凡属寒邪凝滞血脉、而呈四肢逆冷或疼痛之证,临床如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疮、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等均可应用。再如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肌肤麻木不仁之血痹证;用桂枝茯苓丸治疗妇人宿有癥块、血瘀经闭、行经腹胀痛、产后恶露不尽等,都离不开芍药养血通痹阻,缓消瘀块。《神农本草经》云:“芍药除血痹破坚积。”《名医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消痈肿。”等论述与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关于芍药的应用可谓不谋而合。
三、敛阴止汗
芍药苦酸乃阴柔之品,用之不当易敛邪内陷,反成弊端。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太阳病属阳浮阴弱而汗出的表虚证运用桂枝汤;对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用桂枝加葛汤;阳虚漏汗不止,其人恶风者用桂枝加附子汤。其中不仅取芍药之收敛养阴而止汗,桂枝与芍药用量不偏不倚,汗不过汗,收不过收,互为作用,相辅相成,以达风邪得祛,自汗得除之目的。
四、平肝解痉
《现代汉方医学大观》中关于芍药甘草汤的药理实验是:“对横纹肌,平滑肌的挛急有效,不仅对表在性的躯体和四肢的平滑肌,就是对深在的平滑肌性的脏器,比如胃、肠、输卵管、子宫、膀胱、尿道或血管等也能缓解挛急,制止其疼痛。”故芍药甘草汤在临床可用于胃肠痉挛疼痛、腓肠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又因芍药具有解痉作用,可缓解支气管痉挛所致的咳喘,故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可治疗因风寒所致的咳喘。芍药因其平肝,具有疏泄经络血脉作用,故四逆散在临床应用中,可治肝脾失调引起的脘腹疼痛。其他诸如肋间神经痛、胆囊炎等均可在此方基础上加减治疗。
再如《金匮要略》中的当归芍药散治疗妇人妊娠肝脾不和的腹中疼痛,方中重用芍药,不仅益气养血,更主要是取其平肝解痉之用。药理研究报道:“临床用白芍治疗痢疾及肠胃蠕动亢进而引起的腹痛有良效。”观《伤寒论》中桂枝加芍药汤能治腹满时痛,此方外解太阳之肌表,内调太阴之脾土,临床如见有外感表证,且腹满疼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者,用之最宜。方中倍芍药以调脾和中,缓急止痛,如因腐秽积滞于肠胃,不喜按揉,大便不通者加大黄,如桂枝加大黄汤。此方不但外解太阳之表,还内攻阳明之里,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大便秘结者,仍加大黄,如大柴胡汤。
然此三方亦可用于无表证之腹痛。对于虚痛,仲景则加饴糖倍芍药,如小建中汤,临床对属虚寒脘腹疼痛者有效,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等。正如缪希雍所说:“白芍专入脾经制肝补脾……脾统后天元气,得补则旺,故益气。”其中白芍就起到益气补脾、敛阴平肝、缓急止痛作用。柯韵伯说:“桂枝加芍药小试建中之剂,桂枝加大黄微示调胃之方。”这虽是古人经验,然也符合临床实际的。后世医家尊此效仿,加大芍药用量,(因方芍药中的芍药甙具有阿托品及罂粟碱样作用),故起到实脾御肝、缓急止痛之效。说明芍药为治挛痛之首选良药。仲景对属虚寒冷痛者加附子,方如芍药甘草附子汤、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其中附子与芍药同用,刚柔相济,既可温经,又能和营益气通血痹,且芍药起到引阳药入阴散实之功。临床用之既能治阳虚水寒相搏所致的四肢沉重疼痛,又能治虚寒腹痛。
五、清热利尿
《神农本草经》载:“芍药利小便。”据药理研究,白芍“尚有止汗利尿作用”。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中,因有翕翕发热,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方中除用白术茯苓健脾利水外,加芍药以开阴结而利小便。然真武汤能治阳虚水泛之证,其中芍药又非通利之品,而是取益脾阴而制附之燥,用以培养津液,使小便自利而不伤阴。张潞玉所云“若不用芍药固护其阴,岂能胜附子之雄烈乎”,故学者须通常达变。芍药由于酸寒,故有清热作用,如黄连阿胶汤证中因有“心中烦,不得卧”,故用芍药配黄连收阴气而泄邪热;配黄芩如黄芩汤以散热和阴,消热止利;配大黄如大柴胡汤以涤除热滞。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所涉及到的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免费学中医”活动开启,转发本篇文章到朋友圈或者今日头条,私信作者“头条领课”,可免费获得600余分钟高清视频,20余种珍藏实战技巧
手脚冰凉,胸胁胀闷,腰痛腿抽筋,四味药男女通用,一般家庭收藏昨天店里来了一位病情特殊的美女。这位美女一年四季手脚都是冰凉冰凉的,还经常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大便干结。孩子上小学二年级,常因为做作业的事儿,让她很烦躁。每次来大姨妈之前,胸两边还胀疼。身上没劲,不想动。自己也知道身体虚,可是不敢吃补药,一吃就上火,连个大枣都不敢吃。快愁死了。
这位美女的病情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就是因为一些家庭琐事,让她肝郁气滞,导致气机不畅通,阳气困在体内,不能到达四肢末端,就会手脚冰凉。阳气郁结在体内,越积越多,越积越多,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热气。这些热气不能到达四肢末端,温暖手脚,只能从头面部发出去。所以就出现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就像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所有的车辆都堵在一起,不能畅通。旁边村里只要能过去车,那这个村和村里的路必然热闹起来。
根据美女的病情我给她用四逆散加减治疗。
四逆散是出自我的老乡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主治: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等。
逆散成份: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
柴胡味苦,辛,微寒。归肝胆经。柴胡辛能行能散。柴胡进入肝胆后,就像警察来到交通事故现场,利用国家赋予他的权力,指挥交通,疏通拥堵。柴胡的辛散之功可以化解掉郁结于内的邪气,使人体的道路畅通。柴胡还具有升阳举气之力,将化解的邪气向上透出体外。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肝是将军之官,其性刚烈,面对刚烈的性子,我们要以柔克刚,所以用白芍配合柴胡,白芍像一个温柔的女子,用她的阴柔之美,让肝不那么急躁暴躁,让肝平静下来。
枳实味苦、辛、酸,性温;归脾、胃、大肠经。具有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的功效。枳实与柴胡相互搭档,就像交通事故现场来了两个交警。柴胡主升,枳实主降,一升一降,加强疏通气机之功能,一起升清降浊。使气机上下畅通。枳实与白芍相配,一个行气,一个养血。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气机运行畅通,血液可以顺利地运送到四肢末端。手脚气血充盈,让手脚不再冰凉。
甘草,调和诸药,避免柴胡升发太过,枳实降气太过。同时缓解柴胡、白芍和枳实的苦寒之性对脾胃的 *** 。
在四逆散原方中的用量是等量使用的,芍药在张仲景的年代是不分白芍和赤芍的。而柴胡、枳实、甘草还有还有其它功能。
柴胡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主治表证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气虚下陷,脏器脱垂,退热截疟。
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功效。主治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痈肿疮疡,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打损伤。
枳实具有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的功效。主治胃肠积滞,湿热泻痢,胸痹,结胸,气滞胸胁疼痛,产后腹痛。
枳实还有一兄弟枳壳,具有理气宽胸,行滞消积的功效。主治胸膈痞满,胁肋胀痛,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甘草还分炙甘草和甘草。
由此可见,在医圣张仲景四逆散的基础上,加减变化,还可以治疗很多疾病。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胃不和者。
我是八零后中医李大夫,坚持科普中医,让更多人实现自我健康管理!
每日一味中药——白芍白芍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根,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夏秋采挖,去净泥土和支根,刮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切片晒干。生用,清炒、酒炒、土炒用。
【处方用名】
白芍药、白芍、炒白芍、酒白芍、杭芍。
【性味归经】
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主治】
本品酸苦,微寒,酸能收敛,苦凉泄热,入肝脾经,养血敛阴而柔肝利脾,缓急止痛,清热降泄能补益肝阴,平除肝阳,为肝家要药。
1、补血敛阴:用于血虚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及营卫不和表虚自汗证,或阴虚盗汗证。前者配当归、熟地、川芎同用。后者配桂枝、生姜、大枣、甘草同用。阴虚盗汗,常配牡蛎、五味子、柏子仁同用。
2、柔肝止痛:用于肝气不和或肝气承脾所致的脘腹疼痛或胸胁作痛、痛经以及手足拘挛等证。治四肢拘挛疼痛,常配柴胡、香附同用。治胸胁胃脘疼痛,配甘草同用。治肝脾不和,泻痢腹痛,可配黄芩、黄连、木香等同用。
3、平降肝阳: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可配生地、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等同用。
【用量用法】
6~15克,煎服。生白芍多用于平肝,炒白芍多用于养血敛阴。
【使用注意】
腹满者忌用,反藜芦。
【药效比较】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有芍药,但未分赤、白。自宋代以来,即分为赤芍药、白芍药二种。赤芍药能凉血、活血,故血热、血瘀之证多用之;白芍药养血敛阴,柔肝止痛,故用于血虚肝旺之证尤宜。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本草正义》:“补血益肝脾真阴,而收摄脾气之散乱,肝气之恣横,则白芍也;逐血导瘀,破积泄降,则赤芍也……。故滋阴养血,滋润肝脾,皆为白芍药;活血行滞,宣化疡毒,皆为赤芍药。”“白者苦而微酸,能益太阴之脾阴,而收涣散之大气,亦补益肝阴,而安靖甲乙之横逆。”
药物成分:含芍药甙、牡丹酚、芍药花甙、苯甲酸、挥发油、脂肪油、树脂、鞣质、糖、淀粉、粘液质、蛋白质、b-谷甾醇和三萜类。
药理:对肠管和子宫平滑肌有抑 *** 用。芍药甙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 *** 用,煎剂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伤寒杆菌等都有抗菌作用。白芍水浸液(1:3)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 *** 用。
(内容摘自杨永良主编的《中药学》教材)
毛茛科—白芍(赤芍)
下肢静脉曲张,多发生在长时间站立或长年负重赶路的劳作者。其足胫经脉(即下肢静脉)浮现突出色青,形如蚯蚓。久立或远途行走则胀痛。
静脉曲张是怎么形成的?
静脉曲张的本质是血液在回流心脏的时候出现障碍,血液在静脉里流不动。
之一个原因是“寒”。寒是导致血瘀的一个重要因素,静脉曲张的人往往都是老寒腿,那双脚常年都是冰凉的。腿上太寒了,下肢太寒了,血液都堵在下肢了,身体上面的血液就下不来。
第二个原因是“湿”。湿是万病之源,如果静脉里湿气很重,湿性粘滞不爽,就会增大血液的流动阻力,血液流动就会变慢。
怎样才能摆脱静脉曲张?
西医对此,轻者嘱其理疗,重者建议手术,把已经静脉曲张的这一段血管割掉,然后把静脉拉直。但这并不治本,只是拿掉的病灶。病灶没了,病因还在,病因还会让新的病灶长出来。中医的活血化瘀等于西医的手术,都是治标,不同的是一个需要刀,需要流血,一个不需要刀,不需要流血。
42岁,张先生,大概从两年前开始,就有双腿沉重、胀痛、容易疲劳的感觉。站得久了、走得久了,都不行。最近这半年,问题加重了,不适感越来越强烈。小腿上有明显的静脉曲张,隆起弯曲,像蚯蚓一样。还有的部位,扭曲成团成块。
看舌脉,发现舌色紫暗,舌苔薄白,脉象沉缓无力。
综合各大名老中医,我开出一张方子:黄芪,当归、木瓜、赤芍、白芍,桃仁、红花、川牛膝,川芎,水煎服,每日一剂。
又嘱咐患者,平时切忌久站久行,经常抬高双侧下肢,要穿长裤长袜。
结果如何?患者服药10剂以后,下肢的沉重、酸胀感明显减轻。看上去,静脉曲张不那么严重了。
接着,再用24剂,诸证悉平,小腿外观如常。
方解如下:
黄芪毫无疑问是补气的。上文医案里的患者,是否有气虚的表现呢?仔细看,是有的。患者双腿沉重乏力、脉象沉缓无力,这显然是气虚的表现。舌头紫暗,这说明有淤血。
当归、赤芍、白芍、桃仁、红花、川芎,川牛膝,这是活血通经的。
川芎、当归、白芍是补血养血之四物汤三大成分;
用白芍与赤芍,柔肝养血,化瘀止痛;
桃仁与红花都是温的,温就能打通血脉,血得温则行。
有一句话叫做无牛膝不过膝。就是说没有牛膝就不要治疗膝盖以下的疾病。小腿是不是膝盖以下?牛膝用在这里是作为药引子的。它的妙处是能够引药下行,能够引气血下行,让药性快速走到小腿这个静脉曲张处,让气血源源不断过来去攻克这个瘀滞。
木瓜,可以舒筋活络。这就是基本意图。
这算是用古方子,治疗气虚血瘀型静脉曲张的典型案例。此方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多有收效。
我是李医生,关注我@周围血管科李亚南医生,共同探讨更多静脉曲张知识,解决问题!
赤芍(清热凉血药)中药赤芍在《神农本草经》中未分赤白,统称芍药,故《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功用,包括赤、白芍药两者,认为其“味苦,性平”,“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名医别录》在前基础上,补充了芍药“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等功用。《本草经集注》最早提出了白芍之名,并区分了赤芍、白芍。至唐末宋初,赤、白芍逐步分用。《本草详节》指出:“芍药……赤者散邪,能行血中之滞。……赤专入肝家血分,而一于破散者也”,即赤芍能散血,为活血行滞之品。
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芍药,未分赤、白。《诗经》中“赠之以勺药”之句,其中“勺药”,即为芍药。勺为舀东西器具,古时用芍药根末勺许以制食物毒,故有“勺药”之名;因从草本,又作芍药。芍药之花甚美,古有“花相”之称,芍药具观赏、药用双重价值,亦有认为芍药命名与其花绰约有关,如《本草纲目》就解释道:“芍药,犹绰约也。绰约,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其别名有犁食,意为制服食毒;将离,意为芍药常作为临别时的赠物,如《韩诗外传》所云:“勺药,离草也”,故有将离之名。后世医家区别了芍药的赤白,有赤者名木芍药、白者名金芍药的区分,亦有红芍药、赤芍等名。《中华药海》解释赤芍命名时言道:“本品形似芍药,花红色大而美丽,根亦红色,故名”。
药膳
赤芍莲藕汤:赤芍10g,莲藕300g,白糖15g。将赤芍洗净;莲藕洗净,切成菱形块。将赤芍、莲藕块同放入锅内,加入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再改用文火炖30分钟后,放入白糖即可。每日1次,单独食用。行瘀,消肿,止痛。痤疮患者夏季食用尤佳。
葛根赤芍饮:葛根30g,赤芍15g,红糖50g。先将葛根、赤芍用水冲净,共放于锅中,加水1000ml,煎至剩300ml左右药液时,滤去药渣,加入红糖煮化即可,分3次饮用,或倒保温杯中代茶频饮。每天1剂。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痈肿疮疡。
中医
中药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主产于内蒙古、辽宁、河北、四川。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本品气微香,味微苦、微涩。以切面粉白色者为佳。切厚片,生用。
本品性味苦、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
注意:血寒经闭者不宜使用。孕妇慎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现代药理
中药赤芍主要含芍药苷、羟基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酰羟基芍药苷等单萜苷类及没食子酸葡萄糖、丹皮酚等多元酚类化合物。
芍药苷对不同佐剂诱发的关节炎有显著的抑 *** 用,并能改善IgE复合体诱异的过敏炎症反应;芍药苷有解热镇痛、镇静等作用;丹皮酚等多元酚类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此外,还具有保肝护肝、抗胃溃疡、调节免疫、抗氧化、抗肿瘤、抗抑郁、保护神经细胞、改善学习记忆等作用。
时间:2023
芍药是中国的六大名花之一,原产地是中国和亚洲的北部地区。芍药在中国的历史是非常久远的,是中国最早栽培的一种花卉之一,因此芍药在中国的使用率是非常高的。但是,有的人会分不清楚芍药跟白芍,那么,芍药就是白芍吗?
一、芍药有哪些作用?
1、补肝:芍药可以养肝护肝,对肝有养护作用,能够补充肝血,肝不好的人可以适量服用芍药。
2、利尿:芍药的利尿作用也是相当不错的,芍药能够对人的消化系统产生 *** 的作用,来使身体的排尿速度增加。也可以使一些无用的物质快速排出体外,减少对身体的危害。
3、美容。芍药可以改善皮肤粗糙和黄褐斑等问题,因此起着美容的作用。如果常常出现皮肤不好、脸色差,也可以食用芍药,可以使美貌有所提高。
二、芍药就是白芍吗?
芍药是白芍吗?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很多人会觉得芍药就是白芍,但事实上,芍药不是白芍。芍药和白芍是不完全一样的,具体来说,芍药可以分为白芍和赤芍。白芍偏于补,主要作用是养血平肝,敛阴止汗。赤芍的功效是凉血散瘀,两者功效不同,要注意鉴别。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说的白芍只是芍药中的一种,所以不能说芍药就是白芍。芍药与白芍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如果将这两个完全等同,就会给健康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要记住,芍药与白芍是不一样的,虽然它们有着较多相同的作用,但也是有一些不一样。
芍药的作用是很多的,而且食用的做法也是非常多的,可以用来泡水也可以用来煮汤等。但要注意的是,在食用前要了解自己是否能够食用,并且要控制食用的量,千万不要过量,以免适得其反。
大柴胡汤中“芍药”品种怎么选?作者:武汉市第三医院 陈灵
大柴胡汤
最早记载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由柴胡、芍药、黄芩、大黄、枳实、半夏、生姜、大枣8味中药组成,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效,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但《伤寒论》中芍药的品种未明确,选用赤芍还是白芍尚存争议,为临床用药造成了困扰。
基于以上原因,辨清大柴胡汤中芍药品种的选用对于改善临床合理使用大柴胡汤具有重要意义。
白芍
根据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白芍来源于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其炮制 *** 为采挖后洗净,除去头尾及细根,置沸水中煮后再除去外皮,最后晒干。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长于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通便,可用于治疗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等病症。
赤芍
赤芍来源于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其炮制 *** 为采挖后除去根茎、须根、泥沙,直接晒干。
赤芍味苦,性微寒,长于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可用于治疗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等病症。
这表明白芍与赤芍的植物基源大致相同,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炮制 *** 。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敩的《雷公炮炙论》对芍药有“凡采得后,于日中晒干,以竹刀刮上粗皮并头土,了,锉之,将蜜水拌,蒸,从巳止未,晒干用之”的记载。东汉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中芍药项下有“刮去皮”的记载;东汉张仲景的《注解伤寒论》中芍药项下有“切”的记载。以上表明东汉时期已有炮制后的白芍,只是成书年代待考证。因此,《伤寒论》中芍药是赤芍还是白芍有待进一步研究。
赤芍、白芍在功效上的差异始载于唐朝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凡茯苓、芍药,补药须白者,泻药须赤者”。目前,临床上已公认赤芍、白芍为2个不同品种,并作为2种中药使用。
大柴胡汤为表里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通下里实之功效,主治少阳阳明合病,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吐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从中医治则的角度来看,病在少阳,本应禁用下法,但兼有阳明腑实,就必须表里兼顾。
根据大柴胡汤组方配伍分析
因枳实辛散性烈、苦寒降气,长于破滞气、散结,以泻为主;选用具有酸敛作用的白芍,养阴和血止痛,以养为要。二药参合,一消一补,一走一守,一急一缓,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用于治疗气血不和的腹痛、烦满不得卧。
大黄苦寒,荡涤通下,泄热去实,行气导滞;选用白芍还可养阴敛津,柔肝理脾。二药相伍,攻润相合,使大黄泻下而不伤阴,白芍养阴而不敛邪,二者相反相成,具泻下通便之效用,可治腹中实痛。
柴胡轻清辛散,入肝胆经,条达肝气而疏肝解郁;选用酸寒收敛的白芍,以敛津液而护营血,养血以柔肝,缓急而止痛,可泻肝之邪热,以补脾阴。二药伍用,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体用兼顾,以达疏肝和脾之功用。诸药相合,可用于治疗少阳枢机不利,波及脾胃之脘腹痛,以此来解决阳明腑实证。
综上所述,从《金匮玉函经》《注解伤寒论》《雷公炮制论》和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对芍药炮制的描述来看,《伤寒论》成书时代有可能已有白芍,其收载的大柴胡汤中的芍药未必是赤芍。从白芍的功效及药理研究来看,白芍不仅可养血柔肝,还可通便。从大柴胡汤的组方配伍来看,选用白芍与诸药配伍,可助和解少阳,通下里实而不伤阴。
因此,笔者推测大柴胡汤中芍药选用白芍更合理。
审稿专家:武汉市第三医院 副主任药师 孟军华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药盾公益】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 *** 药盾公益(公众号:P *** 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